小组分工:
(一)课前分工
邓平、马从海:查找邻避现象的基本资料
韩成丽、侯晓茹、宋爽:根据案例厦门px项目分析邻避现象
齐冰:整合word资料并补充
申语顺:制作ppt并负责影像资料查找
(二)课上分工
韩成丽:讲解邻避现象的定义、原因
侯晓茹:讲解邻避现象的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邓平:简介厦门px项目
齐冰:讲解厦门px项目产生邻避的原因
申语顺:讲解厦门px项目的发展过程
宋爽:结合厦门px项目对邻避提出建议
马从海:总评
近几年,大家常说当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组对于转型的着眼点放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当下社会处在传统社会模式和现代化的公共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一方面,政府仍倾向于传统的“为民做主”;另一方面,公民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觉醒,市民社会发展。由此,推动了邻避现象的兴起和发展。
一、对邻避现象的简介
(一)邻避现象的定义:
邻避现象的英文涵义是“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为“NIMBY”,即一般所谓的“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当国家推行某些对社会整体而言是必要的政策时,政策的目标地区却强烈反对把当地作为政策目标的草根运动。邻避现象展现出特定的大众自我矛盾的态度:原则上赞成政府施政的目标,但该目标的预定地不能与我家“后院”毗邻。邻避现象广泛存在于诸如兴建监狱、工业区、游民收容所、核电厂等许多领域。为反对邻避行为,人们可能会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例如在政府门前挂白色的条幅或者在相关公共部门门前静坐示威等。
此类现象十分普遍,小到居民垃圾处理,例如北京市西二旗的垃圾处理问题,大到国家能源工程,如一些核电站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却也会对项目选址地附近居民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及现代民主精神的发展会使当地民众爆发抗议活动。邻避现象的普遍出现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大政府公共管理难度,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阻碍,应当引起重视。
(二)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自然环境方面,社会心理方面和经济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
邻避设施如果设在农村,会大量占用农业耕地,对地区农业水循环系统造成破坏,如果设在城市,会对城市土地利用造成压力,邻避设施所在地,空气质量下降,生物物种多样性也遭受毁灭性打击。
2、社会心理方面
现代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己居住地附近, 如果在加上对这些工厂或设施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政府管理的不信任,这种反对就会更加激烈。
3、经济方面
邻避设施的建设某些时候是受追求短期利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项目中可能包含着私人的利益和投机行为,另外,对一些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地区,如以旅游为主的地区的特色资源也会造成损害。
(三)邻避现象的影响因素:
1、不信任政府和项目发起人。
当存在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受影响社区在与政府的交往经验中存在失败或负面的经历时,则在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下,居民易于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一旦政府的经济性补偿方案明显不公,极易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
2、知识与信息欠缺。
当利益相关人缺乏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的充分了解时,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缩小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
3、对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的观点。
“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这些都是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时可能出现的狭隘观点。在基层社会政治中,这些观点易于获得群众支持,并可能被一些基层政治人物所操纵。
4、对邻避设施的情绪化评价。
一方面邻避设施的选址和补偿决策等,往往会被社区认为是强加的,导致情绪化反应;另一方面对抗性情绪和行为会加剧社区对设施的可能威胁的主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5、一般的和特别的风险规避倾向。
对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居民,更倾向于注意到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
6.现代民主体制的完善、市民社会的兴起、公共话语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会使邻避现象越来越普遍。
(四)邻避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邻避现象的出现与政府活动尤其是公共政策密切相关。政府的作为也是影响邻避现象的主要因素。在建设邻避设施之前, 政策制定人员应对邻避设施的选址、安全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公平客观的预测。并且, 保证政策信息的公开、程序的透明,接受当地居民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监督,防止政策制定主体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偏离政策的公共性! 在地区整体规划中, 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避免空间布局混乱, 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二,对负外部性成本承担主体,即邻避设施所在地附近的居民进行补偿, 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补偿要注意范围, 尽量对可能影响到的地区居民都给予补偿, 补偿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 为当地政府提供一定资金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等等。但是, 实践证明,补偿只能暂时缓解邻避现象,并不能彻底解决。
第三,,既然邻避现象是由于民众对有害污染项目的心理排斥, 那么可以从民众的心理角度出发,提高民众的心理预期和接受意愿度。民众之所以会反对项目建设,就是因为项目建设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环境造成消极影响。政府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有害污染项目的建设会造成一部分民众的利益损失,但不建则会造成更多民众利益的损失。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取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社会公众、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之间的信沟通和交流,同时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技术操作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害,消除民众的担心和对目建设的消极印象。
第四,最大限度的提高民众的参与度。邻避现象产生的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政府或有关部门在民众不知情,或是知情但是没有意识到项目建设的潜在威胁的情况下暗箱操作。 一方面,现代民主体制的日趋完善,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关系自身利益的政策越发敏感,另一方面,现代公共话语空间的逐渐扩大,使得公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日趋多元化,这两个方面促使公民有参与特别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政策的渴望。 !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暗箱操作使得民众对项目建设更加反感。所以, 在项目建设前, 应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或进行听证,或进行民意调查,尽量让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
邻避现象是民众对某些有害污染工厂和设施的排斥心理和抗议活动, 但是实质上是公民对公平正义和良好社会环境的追求,这也正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所谓达到社会和谐, 也就是达到公民自身心理上的和谐, 达到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公民与社会、 国家、 政府之间关系的和谐,所以,避免、 缓解和消除邻避现象是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有益的。
二、案例分析——以厦门px项目为例
厦门PX项目事件是邻避现象的典型案例,已突破单纯的科学、环保意义,而有望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里有对民意的尊重、对民主的尊敬、对民生的尊崇。
(一)简介
厦门PX是个对二甲苯化工项目,投资108亿。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项目,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
(二)起因
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原计划2008年投产。
由于项目开工后便遭受广泛质疑。2007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公布,提案认为PX项目离居区太近,如果发生泄漏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但遗憾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厦门市政府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且加快了PX项目的建设速度。
(三)该项目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1、投资方、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不平衡。投资方和政府关心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绩,而民众更关心的是城市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
厦门市海沧PX项目,是2006年厦门市引进的一项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的对二甲苯化工项目,该项目号称厦门“有史以来最大工业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投产后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800亿元人民币。可见该项目一旦建成,将为投资商带来巨大的利益,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政绩。
然而,PX项目区域位于人口稠密的海沧区,临近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5公里。同时,该项目与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仅5公里之遥,与厦门岛仅7公里之距。根据国际惯例,类似项目距离城市一般在70公里,中国一般20公里,而海沧PX项目距离厦门主城区仅仅7公里,为国际最近的记录等。在当今社会,市民意识逐渐觉醒,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和身体健康,此项目的选址必定会引起人们的抵制和反对。
2、当下中国处于两种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一方面,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力量仍然强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公共治理模式已在社会中有所发展,并受到部分民众的接受。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单纯地统治与被统治、计划与被计划、命令与服从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决策过程不公开,政府习惯性地“替民做主”,邻避观念缺失,并且存在地方政府发展主义导向固有的弊病。在商业利益和政绩面前,民意形同虚设,即便是公民意见曾经激烈表达,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诱人的政绩数据面前,公民环境权益恐仍旧无力。
现代化的公共治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多元主义、民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模式。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公民权利意识和环境意识觉醒,并由此推动了邻避运动的兴起。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时代,不存在邻避冲突;在听命于政府指令的计划经济时代,也不存在此类冲突。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民众萌发了“群己权界”意思。
3、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不明确,环境保护规定过于原则抽象,操作性不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这是造成邻避运动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发展
1、市民游行
2007年6月1日爆发的游行,厦门市政府已在,5月30日宣布缓建PX项目但这项宣布并未使市民取消当天的示威活动。据报道,示威人士占据主要街道,手上举着写有“反对PX,保卫厦门”、“要求停建,不要缓建”、“爱护厦门,人人有责”、“抵制PX项目,保市民健康,保厦门环境”等字样的横额及标语,领头者头戴一个防毒面具,要求政府终止兴建化工厂的计划。厦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处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所以本次厦门市民反对PX游行,有观点认为会对将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期,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市民在此次游行中没有过激行为,所以政府在市民游行中也表现出了最大的克制和容忍。网上评论比较平和,因为政府方面的处理比较平缓,大部分没有过激反应。值得一提的是,现时网上提到本次游行,都统称为“集体散步”,也被认为是一种怪味的讽刺。
2、区域环评
6月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就海沧PX化工项目对厦门市进行全区域总体规划环评。
12月5日公布的环评报告结论为,厦门市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厦门市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该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报告同时披露了海沧现有的石化企业翔鹭石化(PX项目的投资方)五年前环保未验收,即投入生产,并其污染排放始终未达标。
市民座谈会
12月8日,在厦门市委主办的厦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在投票结束之时的结果显示,有5.5万张票反对PX项目建设,支持的有3000票。
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开启公众参与的最重要环节——市民座谈会。驻厦中央级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以及厦门本地媒体,获准入内旁听。整场座谈会持续四个小时。
最终结果显示,49名与会市民代表中,超过40位表示坚决反对上马PX项目,随后发言的8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中,也仅一人支持复建项目。
12月14日,第二场市民座谈会举行。第二场座谈会有市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97人参加,62人发言。在座谈中,除了约10名发言者表示支持PX项目建设之外,其他发言者都表示反对。座谈会上,曾对海沧区做过独立环境测评的厦门大学袁东星教授,用数据及专业知识对PX项目表示反对。
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
3、事件结果
PX项目暂停,后迁址漳州。
(五)解决
第一,要从根本上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面对邻避冲突,厦门有关政府部门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为市民寻一个交代。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将选定厂址、兴建与营运等环节透明化、法治化,并对利益受损方给予合理补偿。这是我们国家需要借鉴和改进的地方。
第二,政府、企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在厦门邻避事件的解决中,我们看到政府对此px项目进行了二次环评,并将此环评结果通过网络让市民进行了解。且翔鹭腾龙集团(主办企业)也想公众发布了声明信,告知此次px项目低毒、不致癌、技术可靠。可见,在群众日益增强的环境意识面前、日益提高的参与意识面前,政府与群众的沟通,要有适当的渠道;企业必须重视与社会、与群众的沟通,要积极主动,要有亲和力。
第三,放开公众参与的范围:厦门邻避事件的解决极大地扩大了市民的参与范围。在此次事件的解决中,厦门当地政府召开了两次市民座谈会,让民众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并进行了匿名的投票;政府还请教了有关专家的意见。这样的解决办法无疑是保证公民参与权的体现。
第四,对居民提供公共生态补偿,邻避设施建设方的“环保回馈”:各方面专家意见倾向一致,PX项目在海峡西岸地区择地迁建,将是一个上上之选。事件在最后也有一个比较确定的结果——即迁址漳州。至此事件平息。
要解决邻避事件,就必须从市民、政府、企业三方面均衡考虑。可以说,此次事件是公民参与范围最广的邻避事件,开创了通过正常途径来解决邻避问题的先河。厦门政府采取了“平等协商”的方式和平地解决了邻避事件,安抚民心,这是政府保证市民参与权的一大进步,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体现。
(六)建议
关键在于这样的事件中涉及到了三方:政府、企业、民众。导致邻避项目出现的原因也得从这三方考虑。厦门的这个其实更偏重于政府的原因:政府在企业建立项目前没征求民众意见,也没有向民众具体解释此次px项目的安全系数环评。也就是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不畅,政府信息不公开。当然其他两方也是有原因的:民众太过激,企业也太重视利益。
这三方的原因必须分开考虑:
企业:在项目动工前进行区域环评、用技术等方法尽量增加项目的安全系数等。
政府:协调企业与民众,尽可能信息公开,让民众了解px项目具体情况;督促企业工程质量等。
民众:尽可能了解px项目情况,用公平的角度审视px项目,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反映民意等。
我们认为这种事情需要三方的努力,才能使事态不至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厦门PX项目事件已突破单纯的科学、环保意义,而有望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里有对民意的尊重、对民主的尊敬、对民生的尊崇。
在事件全程中,我们见识了厦门市民强烈的公共精神,见识了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见识了一个新阶层,即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的崛起意味着人民已经长大,意味着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即市民时代正在到来。面对这样的市民时代,面对长大了的人民,显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已经失效了。我们常常说中国社会是一个转型社会。这种转型既处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就注定了不同于过去任何时代的转型。根本上说,这样的转型只是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统治型,转向现代化的公共治理。统治当然都是精英的统治,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芸芸众生的统治。这种统治因此只能从单向出发,只能是统治与被统治,计划与被计划,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将这样的统治模式,适用于像厦门这样的市民社会,适用于长大了的人民,那是大大的失当。厦门市民在事件全程中的表现,不仅英勇,而且智慧;不仅自信,而且自敛;仅仅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而短期聚合,表现已如此卓异,可见民间内生的力量实在未可低估。如何把民间内生的力量引入公共治理,用以重建秩序,正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重大命题。
要想真正减少邻避运动,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实现公开透明,并有制度保障。
政府对邻避运动的认识程度并不乐观,他认为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没有足够重视。这需要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并重视邻避问题。
把GDP增长等同于公共利益,不仅造成公共利益的萎缩和扭曲,也导致公共利益的泛化。因此,应该把公共利益与个人健康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
在欧美,邻避运动曾推动了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如能应对得当,也会对政府改革和体制转轨形成积极推动。面对邻避冲突,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将选定厂址、兴建与营运等环节透明化、法治化,并对利益受损方给予合理补偿。
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力量仍然强大,当下中国就处在两种治理模式交错的状态中。厦门地方政府在十字路口最终选择疏而不是堵,选择向民意靠拢而不是与民意对抗,选择把民意纳入地方治理,使地方治理更具公共色彩。正是厦门地方政府这个明智的选择,使得整个事件柳暗花明,厦门市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媒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讨论,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职业范围提供专业意见,所有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启动,才能最终起作用。给别人机会,实际上是给自己机会。厦门地方政府的明智选择,成就了一段佳话,也会成就自己的历史地位,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而历史的这种奖赏,无疑比什么样的现实的奖赏都更有价值,更值得全力追求。后来该项目迁址漳州古雷。
附:小组成员课堂总结
对于邻避现象,在这次课堂中我得到了比较清晰的了解,邻避现象不可避免,尤其是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还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邻避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民主途径是关键的选择,沿着协商民主治理的理路,政府在面对具有显著邻避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应在公共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实行公共的理性和民主的协商、讨论,平等考量利益各攸关方的合理诉求,尤其是受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的少数人的利益要求,做到决策的公正、平等。同时,各利益攸关方在参与协商中,从追求公共善的角度,作出理性的互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抑制邻避现象的产生
对于这次上台演讲,我感觉发挥得还行,语速不是那么快了,同学们跟我开玩笑说我有学术演讲的范儿。而且这次演讲过程中,也有自己即兴发挥的部分,这一点我觉得是我收获最大的。
——韩成丽
这个报告我得到许多经验。
我们的ppt只有提纲,没有大段的内容介绍,而且版面的统一,这是得益于我们组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配合,我们会保持。我们在老师总结时也知道了这样是很适合学术演讲的。
在课下讨论中,我们组找到了我们学术报告的切入点——社会转型,这让我们的讲述中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们以后会继续使用这种大问题,小切入的方法。
在准备阶段,我们积极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我也十分喜爱团队合作的方式。在制作阶段,我们取长补短,反复修改,最终得到一份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在展示阶段,我看到了集体的智慧结晶大于每个人个人的能力之和,感觉十分欣喜。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演讲的风格,可以取长补短。我是一个习惯脱稿演讲的人,所以我想自己应该准备的更加充分,除了找到的资料,我还应该多一些自己个人的观点。
——申语顺
这次作业不仅让我认识了什么是邻避现象,同时增加了我案例分析的经验。也让我认识到了,做此类作业不能只围绕题目(如此次为“邻避想象”),而应该结合要求,找到课题的某一个着眼点,以此为切口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次作业我们小组就找到了一个还较为合理的切入点,即:当前社会的转型。这也是我对此次作业最为满意的地方。
不仅如此,我在小组内部如何分工上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这次作业,我们组课前查找资料和课上讲解的分工是不同的,这就可以使大家真正地能够整体把握全部内容,互相补充和讨论。小组的分工不意味着大家各自只负责自己的部分,更多的是讲求小组整体的团队成果。
——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