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

翁道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切入点,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沉浸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从而激发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一、因疑促思,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寻找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研究,也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情境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二、以惑诱思,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三、制造冲突,创设质疑情境。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质疑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在给学生准备的材料中,老师在“三角形”上动了动手脚,将几个等腰三角形装进了几份材料中。因此,当老师举起一个不规则三角形问学生:“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大部分学生都齐刷刷回答:“不是!”这时,有一个学生勇敢的站起来质疑说:“我发现我的三角形和他们的不一样,我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是对称图形。” 另外几名同学 也纷纷说:“我的也是。”这时,大家的眼睛都惊奇地看着他们,对他们的三角形充满了好奇。这样巧妙的教师设疑一一学生质疑一一析疑、解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思考,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时学生的精力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四、迷途知返,创设尝误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应当是正确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下面一道题: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包装箱,里面能装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教具?大部分学生立刻说出答案是(6×4×5)÷(1×1×1)=120(个)。教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问:“如果里面改装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教具,最多能装多少个呢?”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6×4×5)÷(2×2×2)=15(个)嘛!”好家伙,果然中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异议了:“15个不对呀!只能是12个。”教师笑着表示肯定,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事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要好得多。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远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历经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身难忘。

五、以静带动,创设思索情境。

布鲁纳说过:“思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思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创设思索的教学情境即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激发自主思索,体现思索发现的学习轨迹,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去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例如在《十几减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课件出示)猫弟弟和猫哥哥进行了一场比赛,它们从美丽的池塘里钓回了好多金鱼,放在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它们高兴极了,猫哥哥说:“瞧,我钓的鱼多”。猫弟弟抢着说:“不,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猫哥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7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弟弟数也数不清,它无可奈何地说:“小朋友,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帮帮我吧!”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喊出“有6条黑金鱼!”老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有6条的呢?”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这时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一,列算式13-7=6,以前我们学过7+6=13,那么13-7=6;其二,用数数的方法数出有6条黑金鱼;其三:13分成10和3,要从3根里拿7根不够拿,还要从10根里再拿4根出来,就是10-4=6;其四: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1捆(即10根)和3根小棒,先拿起1捆,只要拿7根的,多的3根,再放回原来的3根里就是6根。教师用这种方法告诉猫弟弟:13-7=6。教师没有把数学只是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情境提供的信息,恰当设置思索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

几分钟的思考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诱发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六、融情寓教,创设期望情境。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本意也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上课伊始,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地对学生说;“我最喜欢动脑筋和积极发言的学生。”这时,平时一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小声地说:“要是说错了呢?”声音虽小,但教师却听到了,教师马上接着说:“我也喜欢发言错误的学生。”不少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教师。这时教师真诚地对学生说:“这是真的,因为这些同学至少动脑筋了。而且,一个人说错了,其他同学就更加积极地思考了,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这方面考虑,我们还得感谢说错的同学。”这时,有个学生说:“是啊,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教师高兴地说:“对,这节课请同学们大胆去探索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的脸上露出了自由、安全的表情。接着,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设计出了各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用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境“求真”

林钦

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关于创设情境

陈颖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

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情境创设不要“误入歧途”

严金星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有些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愿望,或者能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然而我在听课过程中也经常看到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它忽视了情境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实效性,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境创设”理念理解的偏差导致,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忌只图表面上的“热闹”。

我在进行“常态课”调研时,听过一节一年级数学《十几减几》。有位教师在教完“十几减九”后,在应用巩固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情境。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位同学身边,就让这位同学回答一道口算题,回答对了,这位同学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过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声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们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欢呼着,没人倾听其他小朋友在回答什么,甚至错了没人发现。

在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开火车”的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动”,并没有激起学生真正的思维活动。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情境,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实效性。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而并未真正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应用练习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要关键的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不妨设计一些做一做,辩一辩,争一争,评一评等情境,来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情境创设应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盲目地追求“童话性”,“故事性”。

在一校级研讨课上,有位老师上了“圆的周长”这节课,一上课教师就与学生展开了对话,师: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无精打采)听过。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是这一次它们一个是绕着圆形的池塘跑…(引出课题:圆的周长)。教师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其他学生却一脸的漠然。

应该说这位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是想使枯燥的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但是,他却忽视数学本身的严密性和思维性,同时没有关注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图象特别兴趣,并乐于充当其中的角色;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有关数学本身的问题情境。因此,我认为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

(三)、情境创设应该真实,切忌“虚假”。

在于有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找规律”这节课中,有位老师创设了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的情境,并说:你们每解决好一个问题就会获得一张游园活动的入场?。整节课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也开展的扎实、有效、生动、有趣。下课后,学生们七嘴八舌的问:老师我们班什么时候开展游园活动?当时,老师一脸的不耐烦,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在教学时此情境确实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学生是带着期盼的心情上完这节课。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欺骗性”的情境?显然,当他们知道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可以想象,他们以后再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自再也不会像这节课这么高涨。类似这样的虚假情境将造成学生对教师信任度的缺失,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而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以至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案例欣赏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翁道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与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估测,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创境设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了吧,谁愿意来汇报?

师:刚才汇报身高时,用了哪些长度单位?为什么要用“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我们在测量长度时,是不是只要用“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如果还需要其它的长度单位,你认为应该增加几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看来要比较方便或比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就需要增加其它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课件演示:尺子上每一厘米等分10个小格。)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每一小格是表示什么? 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同桌同学互相在尺子上指出2毫米、5毫米、9毫米的长度。

(2)体验1毫米。

①实物感知:请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和10张纸的厚度。你能举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吗?(课件出示厚度是1毫米的实物)

②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将1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得比较准确。

(3)应用毫米测量:你们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和曲别针的长度。

要求:小组内先目测,再测量,最后汇报时要说明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的,目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怎样?你们组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2.认识分米。

(1)设疑引入。

学生操作:先用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最后汇报测量结果,并说看法。

师:你认为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下面请用10厘米学具测量课桌的宽,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这10厘米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2)认识1分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一找米尺上“分米”的刻度线在哪?想一想 “分米”和“米”、“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体验1分米。

①让学生想像1分米的长度并比划1分米;②举出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实物;③做1分米的学具,互相量一量,看谁做得准

确?

(4)应用分米测量。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宽。。

要求:小组内先目测,再用1分米的学具测量,最后汇报时要说明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的,目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怎样?你们组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师:你还知道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跳绳长2______课桌高7______

蜡笔长6______小明身高130 ______

曲别针长28 ______粉笔长75______

文具盒长2______ 铁钉长38______

2.测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应选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它们大约各是多少?

3.改错。

小明说,今天我买了一块长4米、宽2分米、厚8厘米的橡皮。

4.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先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再自述各自的用途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用手势比划1毫米、1分米的长度吗?能说出所学的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吗?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可  能   性

陈华忠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04-105页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猜测、试验与交流,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的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教学难点: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

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

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兰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

2、摸球游戏

(1) 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红球也没摸到)

(2) 观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

(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

(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

(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 黄球)

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

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

(2)三天后会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

(5)每天有48小时。

(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2、想一想:书P108 1

3、涂一涂:书P108 2

4、说一说: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课内总结,拓展新知。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跟同学或家长进行交流。

7的乘法口诀

陈颖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2、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准确的记忆口诀、应用口诀。

教学关键: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与合作探究中体会出乘法口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用七巧板拼成的7个图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喜欢玩七巧板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非常喜欢玩。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你们想看吗?(出示教具)

二、探究新知

1、师生共同探索“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两句口诀

(1)、这幅图拼的是什么,谁看出来了?

他是由几块图形拼成的?(7块)我们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我们就说一个图案里有1个7。

你能用乘法来计算1个7吗?(板书)

谁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猜一猜,计算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板书口诀“一七得七”)

能写出也是根据这句口诀计算的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板书)

你真聪明,奖励你一个老师自制的七巧板吧!

这句口诀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板书课题)

(2)、看第二幅图,拼的是什么?(出示教具)

用了几块图形? 2个图案就有几个7呢?(板书)

你能用加法算出2个7相加是多少吗?(板书)

谁能改写成乘法?

你能猜猜这个乘法算式对应的口诀吗?(板书口诀“二七十四”)

根据口诀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板书)

你同意吗?你和他想的一样吗?好,老师也奖励他一个自制七巧板。现在,我们就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自己去探究下面的乘法口诀,好吗?

好,完成并填写在学习卡上。(教师出示其余的教具)

2、学生自行探究其余的口诀

(学生自行探究7的乘法口诀中的后五句)

小组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你同意吗?齐读。

3、巩固记忆口诀

这些乘法口诀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口诀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背诵的好方法?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男生读。

女生读。

分小组轮流读。

谁愿意和老师对口诀?

4、巩固练习

(1)、采蘑菇

7 ? 2 5 ? 7 3 ? 7 7 ? 4

(2)、应用:白雪公主织袜子他山之石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还不够商1。

2、 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讲故事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忍,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片瓜地,猪八戒很馋的,抱起一个西瓜就想吃,唐僧制止了他,让孙悟空买了四个西瓜回来,准备师徒四人,每人吃一个,可是猪八戒又跑过来说:“师傅师傅,我来分吧!”师傅同意了他的请求,猪八戒想先尝尝再分,可他吃了一块又一块,不一会儿,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完了。想一想,其他三个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其他三个人分不到西瓜了)

二、 探究新知:

1、 学习例5

(1)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呢?(0÷3=0)

为什么0÷3等于0?

(2)结合算理,说一说,0÷2、0÷4、0÷5各得多少?为什么?

(3)学生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 学习例6(1)

(1)故事继续:这天,师徒四人正好路过桃园,猪八戒看到树上的桃子直流口水,放下手中的耙子,伸手去摘桃子,唐僧连忙制止说:“怎么这个坏习惯总也改不了呢?这样吧,要想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们。”悟空、八戒和沙僧连忙点点头说:“行啊,行啊。”唐僧说:“现在我们要把309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师兄弟3人,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分?自己能分到多少个?看你们谁答的又对又快。”

八戒迫不及待的回答::“太简单了,我来说,答案是13。师傅,我要吃13个桃。”悟空却想了想说:“师傅,我要103个桃。”沙僧呢,还没算出来。到底谁分对了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唐僧看看谁做的对?

(2)学生列式解答,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3)让学生上台讲述他笔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最简单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明确算理。

(4)同桌互相说一说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判断一下悟空、八戒谁答对了?

3、 学习例6(2)

这时,猪八戒不服气了,让师傅再出道题,师傅说:“好,那现在我们要把42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师兄弟3人,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分?自己能分到多少个?”

(1)学生计算,一名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并说明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明确算理。

(3)修改自己的笔算过程,并说一说。

(4)对比两个例题再次明确算理。

出示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做法,八戒又输了,终于服气了。

(5)练习: 402÷2 609÷3 750÷5 980÷7

三、 思维训练

1、 课本第30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改错

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今天我们学的“0”是一个调皮鬼,它会到处乱跑,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方便,看看第30页的第3题改错,你们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吗?

四、 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30页第2题

选作题:课本第30页第4题

五、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小故事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1934.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打击传销的思考和建议 北海打击传销2016

先引述新华社的一段报道: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公安部决定,自今年(2007年)7月16日至8月15日,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坚决取缔各种传销活动,扭转传销活动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的局面。工商总局、公安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

关于阅读记录卡的使用说明 福昕阅读器使用说明书

关于阅读记录卡的使用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配合学校开展的“营造书香班级、寻找书香家庭,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活动,经过年级老师的集体教研,现设计并下发了年级的读书记录卡,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阅

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翁道诚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

声明:《关于情境创设的思考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为网友提刀杀红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