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田壮壮要拍茶马古道,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这条古道马上就要修通公路,影片纪录下的马帮将是这里“最后的马帮”,他纪录下的是一种即将丧失的文化。顺这个思路走下去,拍摄主题就有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转变:虽然影片讲的是茶马古道,但重点却不是用影像纪录古道本身,而是把视角更多地集中在古道两边生活的普通人。
《德拉姆》在拍摄中反对猎奇,始终做到“平视”,镜头几乎没有没有追踪,长镜头也不多,而是大量采用了固定镜头和固定机位,拍摄风格冷静克制,有意让观众忽略摄影机的存在。
1
【构图】开片第一个镜头大胆地运用斜构图,一道田埂将画面一分为二,左边是影片的主角:马帮,右边是一片农田——这两种“元素”被并置在一起,说明左侧的“马帮一次又一次的行走,不过是为了继续活下去的运输活动。”,与右侧的重地劳作其实是一样的。“如果说这种在他们眼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行为也具有诗意的话,那也只是我们在完成了人为幻想后自行添加的。”,本片开宗明义地表达出反对猎奇,始终“平视”,拒绝诗意的风格与涵义。
2
【隐喻】窗——纪录片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房内的台球——这里并不是“世外桃源”,这里的娱乐也“与世界接轨”。
3
【景别】这组的第一个镜头是远景,马帮经过。这个镜头中,马帮并不是主体,而是发挥引景功能的“前景”,要表现的是后面有十字标和白大褂的诊所。随着幼儿的啼哭声,切换到第二个镜头,全景——纪录着茶马古道的生生不息,“虽然影片讲的是茶马古道,但重点却不是用影像纪录古道本身,而是把视角更多地集中在古道两边生活的普通人。”
4
【景别】三个特写,第一个表现行驶在茶马古道上的自行车,第二个表现自行车上标的“中国邮政”及邮递员制服的袖口,第三个表现他装载着信件的邮包——采用剥笋式的表达,随着镜头的积累,表意层层递进。
5
【剪辑】此处的剪辑没有平铺直叙,没有循规蹈矩,而是运用两级镜头,从特写直接到远景,巨大的反差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并引起心理的强烈震撼,由此强烈地感受着当地“壮观”的环境。
6
【调度】将摄影机扛到马路中间,让人马“擦肩而过”,与我们几乎“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一下茶马古道。
7
【调度】马帮渐行渐远,这个镜头似乎显得“长”了一些,从构图上看近处也太“空了”一些,但大家以为要结束的时候,邮递员突然“擦肩而过”,他才是这组镜头的主体,马帮只不过是发挥“引景”功能——邮递员顺着茶马古道,用邮件沟通着“两个世界”。
8
【画框】马帮从大门前经过,在画面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而绝大部分都是房屋和大山——被誉为“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的茶马古道,其实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并不是很大的一部分。
9
【分隔】前景处是一根立柱,在视觉上似乎并不舒服,但这个机位恰恰是精心选择的,它将空间一分为二——“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邮递员从“外面的世界”进来,为“里面的世界”带来外面的消息(信件)。
10
【前景】摄影机紧挨着孩子的后脑勺,这个构图似乎并不好看,然而,此时的摄影机模拟了这个孩子的视角,他“代”我们走进这个大家庭,有些好奇地审视着大家庭中的成员们。
******************************************************
(引用请注明出处,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欢迎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