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王蕾蕾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社会与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王蕾蕾
[内容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而深刻的作用。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内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和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崭新理论,是我们党在实践和时代发展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地把握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含义
人的发展是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它包含自由、全面、充分与和谐等四个环节。
1、人的自由发展。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自主性上讲的,“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①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在广度与深度方面的不断拓展,人类就能够逐步限制、克服、消除外在的盲目的自然界和不合理的私有制社会对人自身发展的制约,并且能够将之置于自己的有效掌握控制之下,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人的发展的广度性上所讲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②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六个方面:各种能力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协调发展,并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长、风格;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充分发展。这是从程度性上所讲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成为资本家追求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发展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超出这个范围,工人的发展就会受到资本家的限制。同时,由于各种差别的存在,也限制了人的各种才能的可能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成为了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③。
4、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从方向性上所讲的。当扬弃了异化劳动真正代之以自由劳动的时候,当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束缚中提升出来的时候,人的各种关系就处在和谐的发展状态中,这就是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④。
总之,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也就是要在把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与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地把握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方向
能不能站在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来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时,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从而使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第一次成为科学。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我们就有可靠的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是各种生产方式依次更迭的历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社会发展史,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在总体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可见,人类社会的客观性问题和社会历史的创造性问题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辩证史观就成为科学思想中的最伟大成果,彻底消除了以往社会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一是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背后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出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实质上就是群众史观,而唯心史观在实质上是英雄史观。“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⑤
(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尊重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
1、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规律不是外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而是由无数人的活动的合力而形成的结果。其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而,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其实就是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体现。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人民群众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运用,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不是随心所欲创作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理性设计的一种体现,是利用客观规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因此客观规律对人的主体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发挥始终起着支配的决定的作用。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本身就是在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发展这三大规律形成的最新的科学成果。
(四)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最终是要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在此我们将之简单地概括为“惠及全体”的原则。
1、“惠及全体”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虽然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的人类解放,但是,解放全人类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只有在实现自身解放的同时,才能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2、“惠及全体”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利益矛盾多样化的态势,其中,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矛盾尤为明显。在这个问题上,尽管我们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先富起来,但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⑦而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要求的具体体现。
3、“惠及全体”的原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为最高标准”。⑧正是由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惠及全体”的原则,还必须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一)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相反,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内容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⑨从根本上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
1、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先进物质基础之上,并使之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基础,应该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开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力。就现阶段来说,它至少应该是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相当落后的封建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状况的改变,必须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基础。
2、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解决。另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以及他们各自内部之间,不同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个经济成分和社会集团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的社会差别。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取得收入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这些矛盾、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从根本上说都是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有密切关系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不断涌现,使社会摆脱不发达状态,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公平。
3、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优越,就是要看它是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出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⑩
4、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开始、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工业的四大基础技术和海洋技术、宇航技术、激光、机器人工程以及一系列新产业群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希望在这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迎来新的投资浪潮和消费浪潮,并建立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我国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仅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发达国家在6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在技术引进方面,还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封锁,难以引进高精尖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加倍努力,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技术,把经济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既推进产业革命,又追赶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
(二)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要经济繁荣发展,二是社会要全面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这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与人的发展。正因为此,发达国家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提高综合国力,更必须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倾力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目标,更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但它却是促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手段,没有经济发展则其他社会发展都终将不能实现。
2、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民主政治和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同时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经济活动要正常、合理、有效地进行,需要政治、文化的保证和促进。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或阻力来自经济领域之外,有时这种力量甚至是很强大的。如果社会发展长期受到抑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持续、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但并不说明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也不总是一致的,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带来社会总福利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2003年公布的数据表明,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比,中国社会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104位。一些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个别国家超过5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但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和其他社会经济原因,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从反面说明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子系统及其所联结的若干分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每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发展变化,每一部分的发展变化又制约其他部分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本身就具有“全面性”,不具有全面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经历了由最初的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发展观,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观”,进而到20世纪80年代为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观念更新、生态平衡、生活方式健康在内的“综合发展观”。“增长不等于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1、物质文明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集中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即生产力的发达,此外它还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和产权等相关制度的完善。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条件。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经济发展不仅要持续快速,而且要协调健康,这是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重要保证”。
2、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化过程,就是对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不断尊重的过程,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控制与整合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⑾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主要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自治制度。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其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或人民掌握权力,因此,“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⑿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目前,我们必须用法律进一步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再次,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的民主。它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3、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发达与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的实现必然要求全社会形成一种多元的健康的科学的文化局面,以及人们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并将其发展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和最进步的新型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要求人民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主人翁的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等;同时公有制的建立又为人民树立以上观念提供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方面和道德方面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纪律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基础,是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批判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总体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主要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思想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如曾庆红同志所讲:“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
建设社会文明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融洽,人与社会的建设发展相适应,整个社会的建设发展是可持续的,社会要素的各个方面:社会管理、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社会矛盾、社会事务、社会秩序、社会保障、社会习俗、社会资源等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规律。总之,整个社会具有先进性和较高的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城乡还是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国内还是国外,都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目标是要“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是社会的主宰,在一个国家里,人的经济发展权利、生活水平提高权利、社会地位平等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才有可能和谐相处,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否则,贫生恨,嫉生仇,社会动荡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怎样发展这个关键问题,更加强调和注重解决以人为本的社会文明发展问题。
按照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社会的原理,社会文明建设主要是建设人和建设社会。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抓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努力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际矛盾;加强社会管理,推进体制创新;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文明既是物质、政治、精神文明的直接表现,也是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四个文明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总之,讲发展,必须是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一般的意义上,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也就是要统筹工农协调发展。这就是要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在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我们必须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切实解决各种非法侵占农民土地的行为。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物质条件。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必须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采用区域平衡的方式进行发展。现在,梯度开发的绝对战略优势已经大大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和目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从全局和大局出发,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设想,在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实施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
2、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和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统筹区域发展的配套内容。从完全的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既包括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包括各个省(市)、自治区内部三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老少边穷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老少边穷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风险。
1、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目前,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入严重不足和投入严重浪费并存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要看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凝聚民族力量、陶冶群众心智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因此,不能让这些部门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必须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尽管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运作与行政机关具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让行政管理的方式尤其是行政命令的方式完全退出事业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事业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
2、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分化,在激发社会的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安全方面的隐患。现在,我们必须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协调起来,大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加大严打的力度,彻底解决社会丑恶问题和消极腐败问题,真正取信于民。
3、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建立社会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协调起来。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公民自治和互助的方式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之间的空白,在构建公民互信和互助机制的基础上,走向社会和谐。总之,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使我国步入了一个长达2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同样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全球面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被耗竭和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污染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淡水供给不足等七大问题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
1、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害;被监测的343个城市中,3/4的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我国占一半;根据联合国开发署2002年报告,我国每年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污染更使水资源的日益短缺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海河、辽河和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英国污染最为严重时期的泰晤士河;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而且,据有关方面分析,按照我国现有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水平,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如果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比2000年减少一半,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单位消耗的经济产出必须提高8-10倍。换一个角度,如果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达到美国现在水平,按15亿人口计算,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仅够我国消费66年和30年。这种资源消耗的方式没有可行性。因此,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强调自然资源应该形成循环,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制定税收、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技术改造。要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2、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这一国策,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制定科学规划。在中长期规划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将区域综合开发整治作为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及社区的发展。
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应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增加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真实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状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状况应成为考核评价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发展政策也应进行必要的资源环境影响评估,避免和减少可能的负面效应。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国土与生态系统检测网络,发展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平台,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的高新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技术。要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3、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机制。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健全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能,建立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跨部门、跨地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协调治理中,各级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各部门分工负责、企业与社会的积极参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要建立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在生态环境整治的决策过程中,做到互通信息,协调治理,共同参与。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和社会团体、公益组织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又为改革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改革和发展,国内改革和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始终处理好扩大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要注意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既要敢于扩大开放,又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扩大开放中注意维护我国企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l/2,人均耕地、人均草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人均能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左右。同时我国又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资源利用的效率不高,浪费极为严重,人口需求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尖锐。例如,我国的综合能源利用率仅为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多,工业排污则是发达国家的10倍多。我国660座城市中,有约400座城市缺水,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绝大多数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排入江河湖海,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水。据统计,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中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我国草原退化面积已达9/10,每年仍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全国沙漠沙化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扩展;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7%;在每年人口增加1000多万的同时,耕地面积减少1000多万亩。总之,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更新发展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才能使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的发展长盛不衰。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做的工作
第一,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要通过体制改革、科技 进步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二,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认识到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第三,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制定我国的水资源和能源战略;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资源的利用和竞争。第四,要强化城乡污染治理,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大中城市的污染治理,强化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坚持走边发展边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努力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一)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发展始终是目的,是第一位的
无论是改革,还是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发展。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稳定更需要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放在第一位。20多年来的发展是一种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的持续而平稳而经济发展,它增强了国力,让人民得到了实惠,也化解了改革的阻力,从根本上保证了在国际政治、经济的大气候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好局面。当然,也不排除局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的。比如,近些年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相当缓慢,所以难处出现问题也就相对多些。这更从另一方面说明,必须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问题
(二)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改革是动力,是出路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就是要革掉那些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发展,也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应该承认,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国企改革,一些企业关、停、并、转,有利于国有经济重组,但却使下岗职工的利益受到损失;近些年农民所获得的利益没有明显提高;再就是因就业不充分造成的问题、官场腐败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众性突发事件、改革发展过程中人们因受益程度的差异而在心理上造成的不平衡等。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一方面,我们对此要有高度的警觉和深刻的领悟,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较为突出的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没有理由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而放慢改革的脚步,更不能停止改革。因为放慢或停止改革,非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会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断送已有改革成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改革才是出路。
我国要顺利走完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加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必须从深化改革入手,从中寻找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一轮改革必须完成后七大攻坚任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攻坚任务,既包括原来需要改革但尚未改好的方面,也包括一些在新形势下产生并在今天变得突出了的新问题,未竟的改革任务和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新一轮改革任务变得更加复杂而艰巨。我们党有信心和能力打赢这场攻坚战。
(三)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真正的长期的稳定必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安居乐业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取决于整个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形成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总量中,用于发展的投资积累规模过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消费的增长必然放慢,所以,在发展中有一个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只有既保障经济适度增长,又保障人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有所提高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才能把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在稳定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新的稳定。同样道理,改革,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体制的改革,既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模式,又要有从实际出发的总体规划、相互配套、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以及各项有效可行的具体对策。由于改革在本质上是权力、责任和利益的调整,各项改革决策和政策,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规划,一定要结合实际,要正确判断社会各方面实际承受能力的程度。也就是说,必须把握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度”。如果不顾及社会承受度,一味强调发展的速度与改革的力度,破环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有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局面。如果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改革无思路、无进展,发展没有新举措、新局面,稳定也就失去了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既要在体制转型中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为改革和稳定提供物质基础;有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下决心进行一系列触动人民眼前利益的改革;同时还要维护有利于加快发展,顺利推进改革的稳定环境。这是新时期对我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必须着重在以下4项能力上下功夫:一是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二是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四是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
实行统筹兼顾,是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不断地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科学的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荣开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
[2]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张云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朱正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王江渝.科学发展观解疑释惑100问[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5.
[7]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安树芬.现代女性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
[9]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4.(5).
[10]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
[11]周济.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J].求是杂志,2005.(23).
更多阅读
敷面膜的最佳时间和正确方法 做面膜的最佳时间
敷面膜的最佳时间和正确方法——简介敷面膜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选择最佳的时间和正确的方法,否则就是一种浪费哦。那你知道什么时间敷面膜效果最好,敷面膜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如果你不知道,为你总结的以下几点吧!保你敷面膜能
用乒乓球和塑料瓶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王志华 乒乓球浮力实验
将塑料瓶底去掉,如图,当不盖盖时,乒乓球下表面没有水,乒乓球不但不受浮力,而且要受到水的压力,乒乓球不会浮起,若将瓶盖盖住,乒乓球下表面有水,乒乓球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它受到的浮力,乒乓球受到浮力,飘起。
如何区分香蕉和芭蕉? 香蕉芭蕉的区别
如何区分香蕉和芭蕉?——简介香蕉和芭蕉同属于芭蕉科芭蕉属,其色、香、味、形均很相近,树形,叶子,高度几乎没有区别,要区别它们,只能从果实的外形、颜色和味道上着手。如何区分香蕉和芭蕉?——方法/步骤如何区分香蕉和芭蕉? 1、看外形。
孩子用过的尿不湿品牌花王、大王、泰迪熊 分析和关于尿不湿的 花王和大王尿不湿
小沾和很多孩子一样,出生就开始用尿不湿。他现在也在用,下周日满八个月了。几乎所有尿不湿的广告,都是“轻薄、透气、干爽”,但是用起来的体会却大不一样,除了尿不湿的性能外,还有一些细节也会决定它的适用程度。下面就说说我儿子主要用的
对于房地产营销的理解和认识 三项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房地产营销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我了解了房地产营销的含义,房地产营销,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开展的创造性适应,动态变化着的房地产市场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总和形成的房地产商品服务和信息从房地产开发经营者流向房地产购买者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