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在苏联陆军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苏军统计,卫国战争时期地面战场死亡人员一半以上是由迫击炮造成的,在苏军指战员眼中最受宠爱的武器并非是坦克,而是毫不起眼的迫击炮。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大约35万门迫击炮。战后苏军依然重视迫击炮的装备,从步兵营到团、师、军级单位,分别列装82毫米、120毫米、160毫米和24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与其他火炮有三个不同之处:一是其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强迫击发,“迫击”即由此得名;二是其没有反后坐装置,后坐力依靠座钣直接传递给地面。因此整个迫击炮质量轻,结构简单,易拆卸,能伴随步兵分队作战;三是射角较大,弹道弯曲,是一种曲射武器,可以对遮蔽物后面或山背斜面上的目标实施攻击。
1946年,苏军提出研制一种具有极高爆发射速的概念火炮。37岁的火箭和空间技术设计师维克多.菲利波夫接受并开始前期研制。1955年,第一个采用前冲浮动击发原理的自动机被研制出来,随后开始长达四年的原型炮试验。1959年,第一门原型自动速射迫击炮通过工程鉴定,被命名为“Ф-82”型,化学运输工程设计局建议投入生产,但型号因为某些原因搁置了。到了60年代后期,苏军大量装备的二战时期研制的M1943式120毫米迫击炮已经陈旧不堪,急需一种换代产品。鉴于苏联红军早已实现全军摩托机械化,因而苏军装备论证部门认为步兵分队有能力装备更重一些,火力更猛一些的火炮。于是8年前被雪藏的菲利波夫自动速射迫击炮方案被军方想起并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67年得以恢复研制,1970年正式定型,被命名为2Б9式82毫米速射迫击炮,绰号“矢车菊”(瓦西里克)。2К21式是整个武器系统的型号,全称是“2К21式迫击炮武器系统”,由2Б9式82毫米自动迫击炮及2Φ54(嘎斯-66)越野运输车组成。
2Б9型82毫米速射迫击炮,却完全颠覆了传统迫击炮的一切特征,它从炮尾装填,取消了座钣,带有反后坐装置,用座盘和大架承受火炮后坐力,高低射界从-1度到85,即可平射打坦克,也可曲射打碉堡。除了可发射迫击炮弹的特点外,从任何方面看,这种火炮都具有典型榴弹炮特征。
1973年开始,“矢车菊”编入驻东德苏军摩步团进行试验,随后开始以连为单位大规模装备苏军负有山地作战任务的摩步团和装甲输送车摩步营。1984年开始装备波兰等华约国家,并被一些国家仿制。该炮主要作为团营伴随炮兵武器杀伤和压制较近距离内的暴露人员和反坦克武器。还可参加强击群,对筑垒地域进行直瞄射击,阻止敌预备队的反击和工事内敌人的出击。主要作战对象是:敌前沿、浅近或一定纵深内的各种暴露目标。包括有生力量、装甲目标、炮兵阵地、导弹发射装置等,以及隐蔽在反斜面、峡谷、丛林等起伏地形或野战工事、城市建筑物后的各种目标。
结构和性能
在结构方面,“矢车菊”自动迫击炮与普通迫击炮有较大区别,取消了座钣,装有反后坐装置,有一个与牵引火炮相同的轻型大架和双轮炮车,外形酷似榴弹炮。迫击炮由自动机部分(炮闩、液压缓冲器、解脱装置、输弹机、分离装置、再装填装置、紧定机构等)、上架部分(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调节机等)、行走部分(下架、大架、锁定装置、千斤顶、减震装置等)等组成。采用后膛装填,炮闩自由后坐、前冲定点击发的自动机。炮身安装在摇架上,与制退机和复进机联接。上架装在下架的回转盘上,可提供10°的方向射界。带平衡机的液压式高低机提供0°~80°的高低射界。弹药装填用的输弹槽随摇架、上架同时起落和回转。战斗状态时,下架前方的支撑座盘下落,通过螺杆使炮车轮离地。该炮采用弹匣自动供弹,4发炮弹的弹匣装入身管右侧靠近炮耳轴处的输弹槽,炮弹自动输入炮膛。设有单、连发转换装置,每炮配有24个可连装的4发弹匣装置。首发发射,炮手人工开闩,然后选择单发或连发设计方式,装填弹夹,操炮并射击。射击后,自动开闩。可进行下一个弹夹的装填和发射。直瞄或半直瞄射击时,通过直瞄镜测定目标距离,操炮手瞄准目标并射击。夜间可用主动红外夜视镜瞄准目标射击。
该炮爆发射速为4发/2秒,理论射速为120发/分钟,但仅仅是理论而已,实际射速远没有那么恐怖,该炮的实际最大安全射速不超过40发/分钟,也就比普通传统迫击炮高二至三倍,普通82毫米迫击炮通常射速20发/分钟,120毫米迫击炮15发/分钟。
炮管中部装有冷却室,中间填满冷却水,水冷的设计使2Б9速射迫击炮拥有半小时内300发(即每分钟10发)的持续射击能力,改进型2Б9М取消了水套冷却室,使用气冷原理,在炮身上车有散热螺纹,其半小时持续射速降为200发(即每分钟6发)。
该炮既能像迫击炮一样大射角间瞄射击,又能直瞄射击,直射距离理论上为400米~1000米,该炮除牵引外,还可装在2吨嘎斯-66(4×4)卡车、BTP-60或BTP-70装甲人员输送车载运。发射时自动从车上卸下,在地面发射;发射后再用机械装到车上,以便迅速转移到另一射击位置。
主要缺点
2Б9型“矢车菊”82毫米速射迫击炮,存在系统重量大,弹丸威力小,精度差散布大、射程近等不可克服的一系列缺陷。
重量方面
“矢车菊”速射迫击炮重达632公斤,是当时主流120迫击炮重量的三倍(中国64式和86式120毫米迫击炮战斗全重分别只有174和206公斤),是多数82迫击炮重量的15倍(中国的87式82毫米迫击炮战斗全重只有40公斤)。“矢车菊”只能牵引或车载化,形成大车拉小炮的怪现象。其重量比二战时期多数步兵炮都要重,日军的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200余公斤,除了射程较近,射速较小,其他性能与“矢车菊”相比毫不逊色。
弹丸威力方面
“矢车菊”使用的О-832ДУ式杀伤榴弹,全弹重3.2公斤,装药0.4公斤。而中国120毫米55式杀伤榴弹和86式远程榴弹,全弹重分别达到16.5和13.8公斤,装药量分别为1.36和1.67公斤,是“矢车菊”的5倍左右。这样算来,实际上“矢车菊”的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并不比120毫米迫击炮高多少。而且82毫米和120毫米迫弹的威力差距是极其明显的,82迫弹在坚硬地面上不能炸出明显的弹坑,使用延期引信只能穿透轻质的屋顶;而120迫弹具有明显弹坑,威力足以破坏普通城市建筑,可以穿入建筑物深处,造成巨大的破坏。火力密度方面,现代120毫米迫击炮越来越多的开始装备子母弹和制导炮弹,譬如以色列的RUAG120迫弹,携带32枚双用途子弹药,可穿透70毫米装甲,杀伤半径9米,攻击范围达2500至3500平方米,覆盖面积与杀伤力完全可超越4发“矢车菊”发射的迫击炮弹。目前的120毫米制导迫击炮弹,其火力效率显然比只会速射的“矢车菊”强得多。
精度散布方面
“矢车菊”上架有比较明显的质量偏心(全炮质心偏左),四连发射击时,炮口在50毫米×50毫米范围内移动,加之四发间隔大约0.5秒,后一发射击时,前一发的炮口位移还没有恢复,造成连发射击散布较大,其最大射程散布为1/100,远低于传统82/120迫击炮1/150的指标。而且实战表明该炮直射立靶精度较低,有效直射距离只有400米。
射程方面
“矢车菊”使用杀伤榴弹时最大射程4570米,而同时期传统12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均超过6000米,有的甚至达到9000米。“矢车菊”榴弹最小射程高达800米,限制了战术灵活性,而同时期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小射程均不超过400米,有些国家的迫击炮甚至可以用安装击针加长套筒的方式来进一步缩短最小射程。
“矢车菊”装备以后,除了射速快以外均无优点,过于笨重机动缓慢,精度很差浪费弹药,威力渺小可靠性低。矢车菊”能做到的事,120毫米传统迫击炮也能做到,120迫击炮做不到的事,“矢车菊”基本也做不了,“矢车菊”做不到的一些事,120迫击炮却能做的很好。于是,“矢车菊”在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退出现役,至今在俄军里数量很稀少。它继承者是2Б11式120毫米迫击炮,该炮在研制之初就明确要求是为了取而代之“矢车菊”速射迫击炮。战斗状态全重210公斤,使用远程装药时射程达7400米,最小射程480米,最大射速15发/分钟。这样,苏联人用15年时间,在团营迫击炮走了一个原地踏步的轮回。本想走出苏联特色,结果却因为“矢车菊”,造成俄罗斯迫击炮技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口 径:82毫米 内膛结构:滑膛
最大射程:4570米初速(榴弹):272米/秒
榴弹最小射程:800米破甲弹有效直射距离:400米
理论射速:160发/分钟
实际射速:40发/分钟
半小时持续射速(水冷式):300发/分钟
半小时持续射速(风冷式):200发/分钟
高低射界:-1度至85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10度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1.5分钟
配用弹种:О-832ДУ式杀伤榴弹、反坦克破甲弹
弹药基数:228发
炮班人数:4人
战斗全重2Б9:622公斤2Б9М:632公斤
炮身重:435公斤
车辆重:3930公斤
武器系统全重:车辆、火炮、弹药,零部件 6060公斤
牵引车辆速度: 公路60公里/小时越野2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