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全集下载

意 圣 堂 章 意 推 拿



资料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意圣堂章意推拿》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原文繁体】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寒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有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原文繁体】

古 之 大 化 者 . 乃 與 無 形 俱 生 . 反 以 觀 往 . 覆 以 驗 今 .反 以 知 古 . 覆 以 知 今 . 反 以 知 彼 . 覆 以 知 己 . 動 靜 虛 實之 理 . 不 合 來 今 . 反 古 而 求 之 . 事 有 反 而 得 覆 者 . 聖 人之 意 也 . 不 可 不 察 . 人 言 者 動 也 . 己 默 者 靜 也 . 因 其 言. 聽 其 辭 . 言 有 不 合 者 . 反 而 求 之 . 其 應 必 出 . 言 有 象. 事 有 比 . 其 有 象 比 . 以 觀 其 次 . 象 者 象 其 事 . 比 者 比其 辭 也 . 以? 形 求 有 聲 . 其 釣 語 合 事 . 得 人 實 也 . 其 張罝 網 而 取 獸 也 . 多 張 其 會 而 司 之 . 道 合 其 事 . 彼 自 出 之. 此 釣 人 之 網 也 . 常 持 其 網 驅 之 . 其 言 無 比 . 乃 為 之 變. 以 象 動 之 . 以 報 其 心 . 見 其 情 . 隨 而 牧 之 . 己 反 往 .彼 覆 來 . 言 有 象 比 . 因 而 定 基 . 重 之 襲 之 . 反 之 覆 之 .萬 事 不 失 其 辭 . 聖 人 所 誘 愚 智 事 皆 不 疑 . 古 善 反 聽 者 .乃 變 鬼 神 以 得 其 情 . 其 變 當 也 . 而 牧 之 審 也 . 牧 之 不 審. 得 情 不 明 . 得 情 不 明 . 定 基 不 審 . 變 象 比 . 必 有 反 辭. 以 還 聽 之 . 欲 聞 其 聲 反 默 . 欲 張 反 瞼 . 欲 高 反 下 . 欲取 反 與 . 欲 開 情 者 . 象 而 比 之 . 以 牧 其 辭 . 同 聲 相 呼 .實 理 同 歸 . 或 因 此 . 或 因 彼 . 或 以 事 上 . 或 以 牧 下 . 此聽 真 偽 . 知 同 異 . 得 其 情 詐 也 . 動 作 言 默 . 與 此 出 入 .喜 怒 由 此 以 見 其 式 . 皆 以 先 定 為 之 法 則 . 以 反 求 覆 . 觀其 所 託 . 故 用 此 者 . 己 欲 平 靜 . 以 聽 其 辭 . 察 其 事 . 論萬 物 . 別 雄 雌 . 雖 非 其 事 . 見 微 知 類 . 若 探 人 而 居 其 內. 量 其 能 . 射 其 意 也 . 符 應 不 失 . 如 螣 蛇 之 所 指 . 若 羿之 引 矢 . 故 知 之 始 己 . 自 知 而 後 知 人 也 . 其 相 知 也 . 若比 目 之 魚 . 見 形 也 . 若 光 之 與 影 也 . 其 察 言 也 不 失 . 若磁 石 之 取 鍼 . 舌 之 取 燔 骨 . 其 與 人 也 微 . 其 見 情 也 疾 .如 陰 與 陽 . 如 陽 與 陰 . 如 圓 與 方 . 如 方 與 圓 . 未 見 形 、圓 以 道 之 . 既 形 、 方 以 事 之 . 進 退 左 右 . 以 是 司 之 . 己不 先 定 . 牧 人 不 正 . 事 用 不 巧 . 是 謂 忘 情 失 道 . 己 審 先定 以 牧 人 . 策 而 無 形 容 . 莫 見 其 門 . 是 謂 天 神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 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鬼谷子》内楗第三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入。

楗:门拴。

内楗: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原文繁体】

君 臣 上 下 之 事 . 有 遠 而 親 . 近 而 疏 . 就 之 不 用 . 去 之反 求 . 日 進 前 而 不 御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 事 皆 有 內 揵 . 素結 本 始 . 或 結 以 道 德 . 或 結 以 黨 友 . 或 結 以 財 貨 . 或 結以 釆 色 . 用 其 意 . 欲 入 則 入 . 欲 出 則 出 . 欲 親 則 親 . 欲疏 則 疏 . 欲 就 則 就 . 欲 去 則 去 . 欲 求 則 求 . 欲 思 則 思 .若 蚨 母 之 從 其 子 也 . 出 無 間 . 入 無 眹 . 獨 往 獨 來 . 莫 之能 止 . 內 者 、 進 說 辭 . 揵 者 、 揵 所 謀 也 . 故 遠 而 親 者 .有 陰 德 也 . 近 而 疏 者 . 志 不 合 也 . 陰 德 、 謂 陰 私 相 德 也. 就 而 不 用 者 . 策 不 得 也 . 去 而 反 求 者 . 事 中 來 也 . 日進 前 而 不 御 者 . 施 不 合 也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者 . 合 於 謀 .待 決 事 也 . 故 曰 不 見 其 類 而 為 之 者 . 見 逆 . 不 得 其 情 而說 之 者 . 見 非 . 得 其 情 . 乃 制 其 術 . 此 用 可 出 可 入 . 可揵 可 開 . 故 聖 人 立 事 . 以 此 先 知 . 而 揵 萬 物 . 由 夫 道 德仁 義 . 禮 樂 計 謀 . 先 取 詩 書 . 混 說 損 益 . 議 去 論 就 . 欲合 者 用 內 . 欲 去 者 用 外 . 外 內 者 . 必 明 道 數 . 揣 策 來 事. 見 疑 訣 之 . 策 無 失 計 . 立 功 建 德 . 治 民 入 產 業 . 曰 揵而 內 合 . 上 暗 不 治 . 下 亂 不 寤 . 揵 而 反 之 . 內 自 得 而 外不 留 . 說 而 飛 之 . 若 命 自 來 . 己 迎 而 御 之 . 若 欲 去 之 .因 危 與 之 . 環 轉 因 化 . 莫 之 所 為 . 退 為 大 儀 .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南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赣。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冖乐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份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内楗第三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入。

楗:门拴。

内楗: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原文繁体】

君 臣 上 下 之 事 . 有 遠 而 親 . 近 而 疏 . 就 之 不 用 . 去 之反 求 . 日 進 前 而 不 御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 事 皆 有 內 揵 . 素結 本 始 . 或 結 以 道 德 . 或 結 以 黨 友 . 或 結 以 財 貨 . 或 結以 釆 色 . 用 其 意 . 欲 入 則 入 . 欲 出 則 出 . 欲 親 則 親 . 欲疏 則 疏 . 欲 就 則 就 . 欲 去 則 去 . 欲 求 則 求 . 欲 思 則 思 .若 蚨 母 之 從 其 子 也 . 出 無 間 . 入 無 眹 . 獨 往 獨 來 . 莫 之能 止 . 內 者 、 進 說 辭 . 揵 者 、 揵 所 謀 也 . 故 遠 而 親 者 .有 陰 德 也 . 近 而 疏 者 . 志 不 合 也 . 陰 德 、 謂 陰 私 相 德 也. 就 而 不 用 者 . 策 不 得 也 . 去 而 反 求 者 . 事 中 來 也 . 日進 前 而 不 御 者 . 施 不 合 也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者 . 合 於 謀 .待 決 事 也 . 故 曰 不 見 其 類 而 為 之 者 . 見 逆 . 不 得 其 情 而說 之 者 . 見 非 . 得 其 情 . 乃 制 其 術 . 此 用 可 出 可 入 . 可揵 可 開 . 故 聖 人 立 事 . 以 此 先 知 . 而 揵 萬 物 . 由 夫 道 德仁 義 . 禮 樂 計 謀 . 先 取 詩 書 . 混 說 損 益 . 議 去 論 就 . 欲合 者 用 內 . 欲 去 者 用 外 . 外 內 者 . 必 明 道 數 . 揣 策 來 事. 見 疑 訣 之 . 策 無 失 計 . 立 功 建 德 . 治 民 入 產 業 . 曰 揵而 內 合 . 上 暗 不 治 . 下 亂 不 寤 . 揵 而 反 之 . 內 自 得 而 外不 留 . 說 而 飛 之 . 若 命 自 來 . 己 迎 而 御 之 . 若 欲 去 之 .因 危 與 之 . 環 轉 因 化 . 莫 之 所 為 . 退 為 大 儀 .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南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赣。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冖乐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份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抵戏第四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原文繁体】

物 有 自 然 . 事 有 合 離 . 有 近 而 不 可 見 . 遠 而 可 知 . 近而 不 可 見 者 . 不 察 其 辭 也 . 遠 而 可 知 者 . 反 往 以 驗 來 也 . 巇 者 、 罅 也. 罅 者 、(山間) 也 .(山間) 者 、 成 大 隙 也 . 巇 始 有 朕 . 可 抵而 塞 . 可 抵 而 卻 . 可 抵 而 息 . 可 抵 而 匿 . 可 抵 而 得 . 此謂 抵 巇 之 理 也 . 事 之 危 也 . 聖 人 知 之 . 獨 保 其 用 . 因 化說 事 . 通 達 計 謀 . 以 識 細 微 . 經 起 秋 毫 之 末 . 揮 之 於 太山 之 本 . 其 施 外 兆 萌 牙 孽 之 謀 . 皆 由 抵 巇 . 抵 巇 隙 為 道術 . 天 下 分 錯 . 上 無 明 主 . 公 侯 無 道 德 . 則 小 人 讒 賊 .賢 人 不 用 . 聖 人 竄 匿 . 貪 利 詐 偽 者 作 . 君 臣 相 惑 . 土 崩瓦 解 . 而 相 伐 射 . 父 子 離 散 . 乖 亂 反 目 . 是 謂 萌 牙 巇 罅. 聖 人 見 萌 牙 巇 罅 . 則 抵 之 以 法 . 世 可 以 治 . 則 抵 而 塞之 . 不 可 治 . 則 抵 而 得 之 . 或 抵 如 此 . 或 抵 如 彼 . 或 抵反 之 . 或 抵 覆 之 . 五 帝 之 政 . 抵 而 塞 之 . 三 王 之 事 . 抵而 得 之 . 諸 侯 相 抵 . 不 可 勝 數 . 當 此 之 時 . 能 抵 為 右 .自 天 地 之 合 離 終 始 . 必 有 巇 隙 . 不 可 不 察 也 . 察 之 以 捭闔 . 能 用 此 道 . 聖 人 也 . 聖 人 者 . 天 地 之 使 也 . 世 無 可抵 . 則 深 隱 而 待 時 . 時 有 可 抵 . 則 為 之 謀 . 可 以 上 合 .可 以 檢 下 . 能 因 能 循 . 為 天 地 守 神 .

抵戏第四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弯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迁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倒霉。当世道不需要“抵A"r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嬴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原文繁体】

凡 度 權 量 能 . 所 以 徵 遠 來 近 . 立 勢 而 制 事 . 必 先 察 同異 . 別 是 非 之 語 . 見 內 外 之 辭 . 知 有 無 之 數 . 決 安 危 之 計 . 定 親 疏 之事 . 然 後 乃 權 量 之 . 其 有 隱 括 . 乃 可 徵 . 乃 可 求 . 乃 可 用 . 引 鉤 箝 之辭 . 飛 而 箝 之 . 鉤 箝 之 語 . 其 說 辭 也 . 乍 同 乍 異 . 其 不可 善 者 . 或 先 徵 之 . 而 後 重 累 . 或 先 重 以 累 . 而 後 毀 之. 或 以 重 累 為 毀 . 或 以 毀 為 重 累 . 其 用 或 稱 財 貨 琦 瑋 珠玉 璧 白 釆 色 以 事 之 . 或 量 能 立 勢 以 鉤 之 . 或 伺 候 見(山間) 而 箝 之 . 其 事 用 抵 巇 . 將 欲 用 之 天 下 . 必 度 權 量 能 . 見天 時 之 盛 衰 . 制 地 形 之 廣 狹 . 岨 嶮 之 難 易 . 人 民 貨 財 之多 少 . 諸 侯 之 交 . 孰 親 孰 疏 . 孰 愛 孰 憎 . 心 意 之 慮 懷 .審 其 意 . 知 其 所 好 惡 . 乃 就 說 其 所 重 . 以 飛 箝 之 辭 . 鉤其 所 好 . 以 箝 求 之 . 用 之 於 人 . 則 量 智 能 . 權 材 力 . 料氣 勢 . 為 之 樞 機 . 以 迎 之 隨 之 . 以 箝 和 之 . 以 意 宜 之 .此 飛 箝 之 綴 也 . 用 於 人 則 空 往 而 實 來 . 綴 而 不 失 . 以 究 其 辭 . 可 箝 而從 . 可 箝 而 橫 . 可 引 而 東 . 可 引 而 西 . 可 引 而 南 . 可 引 而 北 . 可 引 而反 . 可 引 而 覆 . 雖 覆 能 復 . 不 失 其 度 .

飞钳第五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察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信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屐攻击加以催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的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壁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度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 中要动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阴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候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邹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察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不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原文繁体】

凡 趨 合 倍 反 . 計 有 適 合 . 化 轉 環 屬 . 各 有 形 勢 . 反 覆相 求 . 因 事 為 制 . 是 以 聖 人 居 天 地 之 間 . 立 身 御 世 . 施 教 揚 聲 明 名 也. 必 因 事 物 之 會 . 觀 天 時 之 宜 . 因 之 所 多 所 少 . 以 此 先知 之 . 與 之 轉 化 . 世 無 常 貴 . 事 無 常 師 . 聖 人 常 為 無 不為 . 所 聽 無 不 聽 . 成 於 事 而 合 於 計 謀 . 與 之 為 主 . 合 於彼 而 離 於 此 . 計 謀 不 兩 忠 . 必 有 反 忤 . 反 於 是 . 忤 於 彼. 忤 於 此 . 反 於 彼 . 其 術 也 . 用 之 天 下 . 必 量 天 下 而 與之 . 用 之 國 . 必 量 國 而 與 之 . 用 之 家 . 必 量 家 而 與 之 .用 之 身 . 必 量 身 材 能 氣 勢 而 與 之 . 大 小 進 退 . 其 用 一 也. 必 先 謀 慮 計 定 . 而 後 行 之 以 飛 箝 之 術 . 古 之 善 背 向 者. 乃 協 四 海 、 包 諸 侯 、 忤 合 之 地 . 而 化 轉 之 然 後 以 之 求合 . 故 伊 尹 五 就 湯 . 五 就 桀 . 然 後 合 於 湯 . 呂 尚 三 就 文王 . 三 入 殷 . 而 不 能 有 所 明 . 然 後 合 於 文 王 . 此 知 天 命之 箝 . 故 歸 之 不 疑 也 . 非 至 聖 人 達 奧 . 不 能 御 世 . 勞 心苦 思 . 不 能 原 事 . 不 悉 心 見 情 . 不 能 成 名 . 材 質 不 惠 .不 能 用 兵 . 忠 實 無 真 . 不 能 知 人 . 故 忤 合 之 道 . 己 必 自度 材 能 知 睿 . 量 長 短 遠 近 孰 不 如 . 乃 可 以 進 . 乃 可 以 退. 乃 可 以 縱 . 乃 可 以 橫 .

忤合第六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评价,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屣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盗用臣肫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 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原文繁体】

少 饒 乏 、 有 餘 不 足 、 幾 何 辨 . 地 形 之 險 易 . 孰 利 孰 害. 謀 慮 孰 長 孰 短 . 君 臣 之 親 疏 . 孰 賢 孰 不 肖 . 與 賓 客 之 知 睿 . 孰 少 孰多 . 觀 天 時 之 禍 福 . 孰 吉 孰 凶 . 諸 侯 之 親 . 孰 用 孰 不 用 . 百 姓 之 心 .去 就 變 化 . 孰 安 孰 危 . 孰 好 孰 憎 . 反 側 孰 便 . 能 知 如 此 者 . 是 謂 權 量. 揣 情 者 . 必 以 其 甚 喜 之 時 . 往 而 極 其 欲 也 . 其 有 欲 也 . 不 能 隱 其 情. 必 以 其 甚 懼 之 時 . 往 而 極 其 惡 也 . 其 有 惡 也 . 不 能 隱 其 情 . 情 欲 必失 其 變 . 感 動 而 不 知 其 變 者 . 乃 且 錯 其 人 勿 與 語 . 而 更 問 所 親 . 知 其所 安 . 夫 情 變 於 內 者 . 形 見 於 外 . 故 常 必 以 其 見 者 . 而知 其 隱 者 . 此 所 謂 測 深 揣 情 . 故 計 國 事 者 . 則 當 審 權 量. 說 人 主 . 則 當 審 揣 情 . 謀 慮 情 欲 . 必 出 於 此 . 乃 可 貴. 乃 可 賤 . 乃 可 重 . 乃 可 輕 . 乃 可 利 . 乃 可 害 . 乃 可 成. 乃 可 敗 . 其 數 一 也 . 故 雖 有 先 王 之 道 . 聖 智 之 謀 . 非揣 情 隱 匿 . 無 所 索 之 . 此 謀 之 大 本 也 . 而 說 之 法 也 . 常有 事 於 人 . 人 莫 先 事 而 至 . 此 最 難 為 . 故 曰 . 揣 情 最 難. 守 司 言 必 時 其 謀 慮 . 故 觀 蜎 飛 蠕 動 . 無 不 有 利 害 . 可以 生 事 美 . 生 事 者 . 幾 之 勢 也 . 此 揣 情 飾 言 . 成 文 章 而後 論 之 .

所谓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加大他们的欲望,他们既然有欲望,廉洁无法按捺住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他们既然有害怕一心理,就不能隐瞒住实情。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秋。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之后,仍不网球有异常变化的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秘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危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显露出来的表面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情”。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力量;游说他国的君主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里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肥得心应手地鼾各种问题和对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施利,也可双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败坏,其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的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的,这是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最难把握”。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的选择时机。过去我们看到昆虫蠕动,都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因此才发生变化。而任何事情在刚刚产生之时,都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进行游说应用。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原文繁体】

摩 之 符 也 . 內 符 者 . 揣 之 主 也 . 用 之 有 道 . 其 道 必 隱. 微 摩 之 以 其 所 欲 . 測 而 探 之 . 因 符 必 應 . 其 應 也 . 必有 為 之 . 故 微 而 去 之 . 是 謂 塞 窌 匿 端 . 隱 貌 逃 情 . 而 人不 知 . 故 成 其 事 而 無 患 . 摩 之 在 此 . 符 之 在 彼 . 從 而 應之 . 事 無 不 可 . 古 之 善 摩 者 . 如 操 鉤 而 臨 深 淵 . 餌 而 投之 . 必 得 魚 焉 . 故 曰 主 事 日 成 . 而 人 不 知 . 主 兵 日 勝 .而 人 不 畏 也 . 聖 人 謀 之 於 陰 . 故 曰 神 . 成 之 於 陽 . 故 曰明 . 所 謂 主 事 日 成 者 . 積 德 也 . 用 民 安 之 . 不 知 其 所 以利 . 積 善 也 . 而 民 道 之 .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 而 天 下 比 之 神明 也 . 主 兵 日 勝 者 . 常 戰 於 不 爭 不 費 . 而 民 不 知 所 以 服. 不 知 所 以 畏 . 而 天 下 比 之 神 明 . 其 摩 者 . 有 以 平 . 有以 正 . 有 以 喜 . 有 以 怒 . 有 以 名 . 有 以 行 . 有 以 廉 . 有以 信 . 有 以 利 . 有 以 卑 . 平 者 、 靜 也 . 正 者 、 直 也 . 喜者 、 悅 也 . 怒 者 、 動 也 . 名 者 、 發 也 . 行 者 、 成 也 . 廉者 、 潔 也 . 信 者 、 明 也 . 利 者 、 求 也 . 卑 者 、 諂 也 . 故聖 所 獨 用 者 . 眾 人 皆 有 之 . 然 無 成 功 者 . 其 用 之 非 也 .故 謀 莫 難 於 周 密 . 說 莫 難 於 悉 聽 . 事 莫 難 於 必 成 . 此 三者 然 後 能 之 . 故 謀 必 欲 周 密 . 必 擇 其 所 與 通 者 說 也 . 故曰 或 結 而 無 隙 也 . 夫 事 成 必 合 於 數 . 故 曰 道 數 與 時 相 偶者 也 . 說 者 聽 . 必 合 於 情 . 故 曰 情 合 者 聽 . 故 物 歸 類 .抱 薪 趨 火 . 燥 者 先 燃 . 平 地 注 水 . 濕 者 先 濡 . 此 物 類 相應 於 勢 . 譬 猶 是 也 . 此 言 內 符 之 應 . 外 摩 也 如 是 . 故 曰摩 之 以 其 類 焉 . 有 不 相 應 者 . 乃 摩 之 以 其 欲 焉 . 有 不 聽者 . 故 曰 獨 行 之 道 . 夫 幾 者 不 晚 成 . 而 不 抱 久 而 化 成 .

摩篇第八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办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加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的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 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晟”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 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遥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显此,普天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各平戟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词威吓的,有用行为逼的,有用廉洁感化的,用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 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肓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秘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矢;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文风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矢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向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经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瓜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鬼谷子》权篇第九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 ,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原文繁体】

說 之 者 、 說 之 也 . 說 之 者 、 資 之 也 . 飾 言 者 、 假 之 也. 假 之 者 、 益 損 也 . 應 對 者 . 利 辭 也 . 利 辭 也 . 輕 論 也. 成 義 者 . 明 之 也 . 明 之 者 . 符 驗 也 . 難 言 者 . 卻 論 也. 卻 論 者 . 釣 幾 也 . 佞 言 者 . 諂 而 于 忠 . 諛 言 者 . 博 而于 智 . 平 言 者 . 決 而 于 勇 . 戚 言 者 . 權 而 于 信 . 靜 言 者. 反 而 于 勝 . 先 意 成 欲 者 諂 也 . 繁 稱 文 辭 者 博 也 . 策 選進 謀 者 權 也 . 縱 舍 不 宜 者 決 也 . 先 分 不 足 而 窒 非 者 反 也. 故 口 者 . 幾 關 也 . 所 以 閉 情 意 也 . 耳 目 者 . 心 之 佐 助也 . 所 以 窺 間 見 姦 邪 . 故 曰 參 調 而 應 . 利 道 而 動 . 故 繫言 而 不 亂 . 翱 翔 而 不 迷 . 變 易 而 不 危 者 . 觀 要 得 理 . 故無 目 者 . 不 可 示 以 五 色 . 無 耳 者 . 不 可 告 以 五 音 . 故 不可 以 往 者 . 無 所 開 之 也 . 不 可 以 來 者 . 無 所 受 之 也 . 物有 不 通 者 . 故 不 事 也 . 古 人 有 言 曰 . 口 可 以 食 . 不 可 以言 . 言 者 有 諱 忌 也 . 眾 口 爍 金 . 言 有 曲 故 也 . 人 之 情 .出 言 則 欲 聽 . 舉 事 則 欲 成 . 是 故 智 者 不 用 其 所 短 . 而 用愚 人 之 所 長 . 不 用 其 所 拙 . 而 用 愚 人 之 所 工 . 故 不 困 也. 言 其 有 利 者 . 從 其 所 長 也 . 言 其 有 害 者 . 避 其 所 短 也. 故 介 虫 之 悍 也 . 必 以 堅 厚 . 螫 蟲 之 動 也 . 必 以 毒 螫 .故 禽 獸 之 用 . 其 長 而 談 者 . 知 用 其 用 也 . 故 曰 辭 言 五 .曰 病 . 曰 怨 . 曰 憂 . 曰 怒 . 曰 喜 . 故 曰 病 者 . 感 衰 氣 而不 神 也 . 怨 者 . 腸 絕 而 無 主 也 . 憂 者 . 閉 塞 而 不 泄 也 .怒 者 . 妄 動 而 不 治 也 . 喜 者 . 宣 散 而 無 要 也 . 此 五 者 .精 則 用 之 . 利 則 行 之 . 故 與 智 者 言 依 於 博 . 與 拙 者 言 依於 辨 . 與 辨 者 言 依 於 要 . 與 貴 者 言 依 於 勢 . 與 富 者 言 依於 高 . 與 貧 者 言 依 於 利 . 與 賤 者 言 依 於 謙 . 與 勇 者 言 依於 敢 . 與 過 者 言 依 於 銳 . 此 其 術 也 . 而 人 常 反 之 . 是 故與 智 者 言 . 將 此 以 明 之 . 與 不 智 者 言 . 將 此 以 教 之 . 而甚 難 為 也 . 故 言 多 類 . 事 多 變 . 故 終 日 言 . 不 失 其 類 .故 事 不 亂 . 終 日 不 變 . 而 不 失 其 主 . 故 智 貴 不 妄 . 聽 貴聰 智 貴 明 . 辭 貴 奇 .

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徇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揣摩诸候的实情。如果对权势分析不全面,就不可能了解诸侯力量的强弱虚实;如果揣诸侯的实情不够全面,就不可能掌握事物暗中变化的征兆。什么是“量权”尼?答案是:“测量尺寸大小;谋划数量多少;称难财货有无;估量人口多少、贫富,什么有有余、什么不足,以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分辨地形险易,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判断各方的谋虑谁长、谁短;分析君臣亲疏关系,谁贤、谁不肖;考核谋士的智慧,谁多、谁少;观察天时祸福,什么时候吉、什么时候凶;比较与诸的联系,哪个安定、哪里危险,爱好什么憎恶习什么;预测反叛事,在哪里更容易发生,哪此人能知道内情。”如此这些,就是所谓的“量权”。

【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能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被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凡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上,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诌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庚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充变了了“勇敢”;说忧伤说的人,由于善权权衡以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则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诌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关键,是用来找开和关增长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烦琐的语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论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彩颜色;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地方,是那时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这样的说法:“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因为说的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产凡是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的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就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导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要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是老谋深算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辨;与善辨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层建瓴;与贫究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鬼谷子》谋篇第十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原文繁体】

為 人 凡 謀 有 道 . 必 得 其 所 因 . 以 求 其 情 . 審 得 其 情 .乃 立 三 儀 . 三 儀 者 曰 上 . 曰 中 . 曰 下 . 參 以 立 焉 以 生 奇. 奇 不 知 其 所 擁 . 始 於 古 之 所 從 . 故 鄭 人 之 取 玉 也 . 載司 南 之 車 . 為 其 不 惑 也 . 夫 度 材 量 能 揣 情 者 . 亦 事 之 司南 也 . 故 同 情 而 俱 相 親 者 . 其 俱 成 者 也 . 同 欲 而 相 疏 者. 其 偏 害 者 也 . 同 惡 而 相 親 者 . 其 俱 害 者 也 . 同 惡 而 相疏 者 . 偏 害 者 也 . 故 相 益 則 親 . 相 損 則 疏 . 其 數 行 也 .此 所 以 察 同 異 之 分 類 一 也 . 故 牆 壞 於 隙 . 木 毀 於 其 節 .施 蓋 其 分 也 . 故 變 生 於 事 . 事 生 謀 . 謀 生 計 . 計 生 議 .議 生 說 . 說 生 進 . 進 生 退 . 退 生 制 . 因 以 制 於 事 . 故 百事 一 道 . 而 百 度 一 數 也 . 夫 仁 人 輕 貨 . 不 可 誘 以 利 . 可使 出 費 . 勇 士 輕 難 . 不 可 懼 以 患 . 可 使 據 危 . 智 者 達 於數 . 明 於 理 . 不 可 欺 以 誠 . 可 示 以 道 理 . 可 使 立 功 . 是三 才 也 . 故 愚 者 易 蔽 也 . 不 肖 者 易 懼 也 . 貪 者 易 誘 也 .是 因 事 而 裁 之 . 故 為 強 者 . 積 於 弱 也 . 有 餘 者 . 積 於 不足 也 . 此 其 道 術 行 也 . 故 外 親 而 內 疏 者 . 說 內 . 內 親 而外 疏 者 . 說 外 . 故 因 其 疑 以 變 之 . 因 其 見 以 然 之 . 因 其說 以 要 之 . 因 其 勢 以 成 之 . 因 其 惡 以 權 之 . 因 其 患 以 斥之 . 摩 而 恐 之 . 高 而 動 之 . 微 而 正 之 . 符 而 應 之 . 擁 而塞 之 . 亂 而 惑 之 . 是 謂 計 謀 . 計 謀 之 用 . 公 不 如 私 . 私不 如 結 . 結 而 無 隙 者 也 . 正 不 如 奇 . 奇 流 而 不 止 者 也 .故 說 人 主 者 . 必 與 之 言 奇 . 說 人 臣 者 . 必 與 之 言 私 . 其身 內 . 其 言 外 者 疏 . 其 身 外 . 其 言 深 者 危 . 無 以 人 之 近所 不 欲 . 而 強 之 於 人 . 無 以 人 之 所 不 知 . 而 教 之 於 人 .人 之 有 好 也 . 學 而 順 之 . 人 之 有 惡 也 . 避 而 諱 之 . 故 陰道 而 陽 取 之 也 . 故 去 之 者 縱 之 . 縱 之 者 乘 之 . 貌 者 . 不美 又 不 惡 . 故 至 情 托 焉 . 可 知 者 . 可 用 也 . 不 可 知 者 .謀 者 所 不 用 也 . 故 曰 . 事 貴 制 人 . 而 不 貴 見 制 於 人 . 制人 者 . 握 權 也 . 見 制 於 人 者 . 制 命 也 . 故 聖 人 之 道 陰 .愚 人 之 道 陽 . 智 者 事 易 . 而 不 智 者 事 難 . 以 此 觀 之 . 亡不 可 以 為 存 . 而 危 不 可 以 為 安 . 然 而 無 為 而 貴 智 矣 . 智用 於 眾 人 之 所 不 能 知 . 而 能 用 於 眾 人 之 所 不 能 見 . 既 用見 可 否 . 擇 事 而 為 之 . 所 以 自 為 也 . 見 不 事 . 擇 事 而 為之 . 所 以 為 人 也 . 故 先 王 之 道 . 陰 言 有 之 曰 . 天 地 之 化. 在 高 與 深 . 聖 人 之 制 道 . 在 隱 與 匿 . 非 獨 忠 信 仁 義 也. 中 正 而 已 矣 . 道 理 達 於 此 義 之 . 則 可 與 言 . 由 能 得 此. 則 可 與 穀 遠 近 之 義 .

谋篇第十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义”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 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理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庆、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原文繁体】

為 人 凡 決 物 . 必 托 於 疑 者 . 善 其 用 福 . 惡 其 有 患 . 害至 於 誘 也 . 終 無 惑 偏 有 利 焉 . 去 其 利 則 不 受 也 . 奇 之 所託 . 若 有 利 於 善 者 . 隱 托 於 惡 . 則 不 受 矣 . 致 疏 遠 . 謂疑 者 本 其 利 善 . 而 決 者 隱 其 利 善 之 情 . 反 託 之 於 惡 . 則不 受 其 決 . 更 致 疏 遠 矣 . 故 其 有 使 失 利 . 其 有 使 離 害 者. 此 事 之 失 . 聖 人 所 以 能 成 其 事 者 有 五 . 有 以 陽 德 之 者. 有 以 陰 賊 之 者 . 有 以 信 誠 之 者 . 有 以 蔽 匿 之 者 . 有 以平 素 之 者 . 陽 勵 於 一 言 . 陰 勵 於 二 言 . 平 素 樞 機 . 以 用四 者 . 微 而 施 之 . 於 是 度 以 往 事 . 驗 之 來 事 . 參 之 平 素. 可 則 決 之 . 公 王 大 人 之 事 也 . 危 而 美 名 者 . 可 則 決 之. 不 用 費 力 而 易 成 者 . 可 則 決 之 . 用 力 犯 勤 苦 . 然 而 不得 已 而 為 之 者 . 則 可 決 之 . 去 患 者 . 可 則 決 之 . 從 福 者. 可 則 決 之 . 故 夫 決 情 定 疑 . 萬 事 之 機 . 以 正 亂 治 . 決成 敗 . 難 為 者 . 故 先 王 乃 用 蓍 龜 者 . 以 自 決 也 .

决篇第十一

【译文】

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就是国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阴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的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 ,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

右:有。

【原文繁体】

安 徐 正 靜 . 其 被 節 無 不 肉 . 善 與 而 不 靜 . 虛 心 平 意 .以 待 傾 損 . 有 主 位 . 目 貴 明 . 耳 貴 聰 . 心 貴 智 . 以 天 下之 目 視 者 . 則 無 不 見 . 以 天 下 之 耳 聽 者 . 則 無 不 聞 . 以天 下 之 心 慮 者 . 則 無 不 知 . 輻 湊 並 進 . 則 明 不 可 塞 . 有主 明 . 德 之 術 . 曰 勿 堅 而 拒 之 . 許 之 則 防 守 . 拒 之 則 閉塞 . 高 山 仰 之 可 極 . 深 淵 度 之 可 測 . 神 明 之 位 術 正 靜 .其 莫 之 極 歟 . 有 主 德 . 用 賞 貴 信 . 用 刑 貴 正 . 賞 賜 貴 信. 必 驗 耳 目 之 所 見 聞 . 其 所 不 見 聞 者 . 莫 不 闇 化 矣 . 誠暢 於 天 下 神 明 . 而 況 姦 者 干 君 . 有 主 賞 . 一 曰 天 之 . 二曰 地 之 . 三 曰 人 之 . 四 方 上 下 . 左 右 前 後 . 熒 惑 之 處 安在 . 有 主 問 . 心 為 九 竅 之 治 . 君 為 五 官 之 長 . 為 善 者 君與 之 賞 . 為 非 者 君 與 之 罰 . 君 因 其 政 之 所 以 求 因 與 之 .則 不 勞 . 聖 人 用 之 . 故 能 賞 之 . 因 之 循 理 . 固 能 久 長 .有 主 因 . 人 主 不 可 不 周 . 人 主 不 周 . 則 群 臣 生 亂 . 家 于其 無 常 也 . 內 外 不 通 . 安 知 所 開 . 開 閉 不 善 . 不 見 原 也. 有 主 周 . 一 曰 長 目 . 二 曰 飛 耳 . 三 曰 樹 明 . 千 里 之 外. 隱 微 之 中 . 是 謂 洞 天 下 . 姦 莫 不 闇 變 更 . 有 主 恭 . 循名 而 為 . 實 安 而 完 . 名 實 相 生 . 反 相 為 情 . 故 曰 . 名 當則 生 於 實 . 實 生 於 理 . 理 生 於 名 實 之 德 . 德 生 於 和 . 和生 於 當 . 有 主 名 .

轉 丸 、 胠 亂 、 二 篇 皆 亡 .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 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的黑暗中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诌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叁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则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来者,我所肥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汇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仍于敢;一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原文现已失传〕

【译文】

“游说”,就是说服别人;要能说服别人,就要给人以帮助。凡是经过修饰的言辞,都是被借以达到某种目的,凡是被借用的东西,都既有好处,也有害上,凡要进行应酬和答对,必须掌握伶俐的外交辞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辞令,都是不实在的言论。要树立起信誉,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为了让人检验复核。凡是难于启齿的话,都是反面的议论,凡是反面的议论,都是诱导对方秘密的说辞。说奸佞话的人,由于会诌媚,反而变成“忠厚”;说阿庚话的人,由于会吹嘘,反而变成“智慧”;说平庸话的人,由于果决,反而充变了了“勇敢”;说忧伤说的人,由于善权权衡以而变成“守信”;说平静话的人,则于习惯逆向思维,反而变成“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应和他人欲望的,就是诌媚;用很多美丽的词语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嘘;根据他人喜好而进献计谋的人,就是玩权术;即使有所牺牲也不动摇的,就是有决心;能揭示缺陷,敢于责难过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关键,是用来找开和关增长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灵的辅佐和助手,是用来侦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能沿着有利的轨道运动。使用一些烦琐的语言也不会发生混乱;自由驰骋地议论也不会迷失方向;改变论论主题也不会发生失利的危险。这就是因为看清了事物的要领。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没有视力的人,没有办法向他展示五彩颜色;没有听力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讲音乐上的感受。不该去 地方,是那时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不该来的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能接受你这样的说法:“口可以用来吃饭,但不能用它讲话”。因为说的容易犯忌。“众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属”,这是产凡是言论都有复杂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的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就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导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要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是老谋深算可以实行。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辨;与善辨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层建瓴;与贫究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原 文

译 文

【原文简体】

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故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文】

要想防备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的强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盗收拾财物吗。

因此 曾经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的财物呢?

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呢?

怎么能知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级区域的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杀掉了齐国国君,而窍得了国家政权。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国的政权,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地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窍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二十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窍取齐国政权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窍去了,并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





养生保健常识大全:

家庭医疗大宝典

偏方秘方汇辑

用您的名字写幅字画,作首诗

你在其它生肖年中怎样度过

神奇的预测.不信你来试试看



鬼谷子全文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全集下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348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北京青年》36集全集下载 热血青年电视剧全集

电视剧《北京青年》36集 全集下载http://www.piaohua.com/movie/18417.htm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主要讲述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四个堂兄弟,何东(李晨饰演)、何西(任重饰演)、何南(贺刚饰演)、何北(杜淳饰演),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志向迥异

藏地密码全集下载-歪歪书吧 藏地密码txt全集下载

歪歪书吧 > 藏地密码 > 藏地密码最新章节列表网站首页 书籍介绍 章节目录 我的书架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收藏本书 繁體中文选择背景颜色:color1color2color3color4color5color6color7color8 选择字体大小: font1 font2 font3双击滚动屏

鬼吹灯-鬼吹灯全集在线阅读 鬼吹灯第二部全文阅读

FeedRSS·鬼吹灯全集·鬼吹灯介绍·鬼吹灯下载·鬼吹燈繁體中文版·鬼吹灯1·精绝古城·龙岭迷窟·云南虫谷·昆仑神宫·鬼吹灯2·黄皮子坟·南海归墟·怒晴湘西·巫峡棺山·盗墓笔记·收藏本站鬼吹灯1 第一卷 精绝古城引子 第一章

声明:《鬼谷子全文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全集下载》为网友森屿麋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