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剪影:上杭一中

2014年5月5-6日,龙岩市高中语文徐飙名师工作室到著名老区、将军县上杭县,在上杭一中开展为期两天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延续上一次活动的做法,内容是一场讲座、两节“同课异构”公开课。讲座由工作室成员、漳平二中副校长黄思源老师主讲,题目是《文以理胜,理以气达——也谈论点的设置》。公开课由本室成员、龙岩二中张平玉老师和承办校上杭一中张小玲老师主讲,同课异构的主题是关于议论文中名人熟例的使用,张平玉老师的课题是《陈米巧为炊——名人熟例也讨巧》,张小玲老师的课题是《巧妇何为炊,一材可多用》。

本次活动,受到了上杭一中领导、同仁的高度重视,温利平校长百忙之中与工作室成员见面,教研室主任丘国勇老师、政教处主任廖志强老师、语文组组长刘开松老师热情接待,并帮助主持,参与活动,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罗冬卿老师全程陪同参与了各项活动,上杭一中语文组大部分教师也参加了活动。

引发争议,才有可能成为好作品

记得《作品与争鸣》这本文学杂志,都是刊发引起争鸣的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能够引起争鸣,是因为读者、评论家的不同解读;能够引起不同的解读,是因为作品本身试图有所创新,变化了视角、颠覆了惯常的思维。虽然,有些作品也存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但“语不惊人死不休”,大部分作品是进行严肃的探索,以突破自我,寻求新路。平衡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特征,最终必然要被打破;只有平衡的破坏,才可能迎来新的契机,最终获得新的平衡。对于教学来说,这一点实在是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黄思源老师的讲座,就是这样一种尝试。题为《文以理胜,理以气达——也谈论点的设置》,本身就带有一种突破的愿景。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质量不高,而且似乎经过高中三年,水平并未见长进,原因之一,便是对写作的认识偏差。学生的偏差,根子却在老师。老师指导不到位,自己对于写作缺乏经验,缺乏研究,当然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果是一个庸师,则危害犹大。

黄老师的讲座,内容包括“内容与结构”“语言与哲理”“重视第二段”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列举逻辑关系的各种类型,以及常用的关联词。结合反例正例,讲解清晰。特别是讲解分论点的组合模式,角度新颖,很有启发。从逻辑顺序层面设置分论点,往往是学生最薄弱之处,黄老师给出了多个选择,包括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概念与应用六组,都可以让学生直接运用于写作实践。

第二部分,讲语言与哲理;第三部分,讲重视第二段。提出“第二段”这个容易被忽视的位置,应该给与高度重视,必须写得充实、有意味,这个观点相当新颖,引发了老师同学们的兴趣。

本次讲座,内容新颖,多有创建。但因时间所限,最后一点没有充分展开,使得最有价值的内容被淡化了,是一个遗憾。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纷纷给予评价,也产生了一定的争议。但不论如何,这是一场有创新的、有正对性的、有实际操作指导性的好讲座。而争议,恰恰说明了价值所在。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在今后得到不断的研究和充实。

讲法不同,才是真正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方式,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活动本身的意义很大。因为授课者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必然的差异,所以,上课的构想、设计的意图、达成的过程与目标,都会有很大差别。同课异构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一个“异”字。最有价值的结果,是异曲同工。

从内容上看,两节课有所差异。

张平玉老师的《陈米巧为炊》,侧重一个“巧”字,面对名人熟例,如何巧妙使用,写出新意。这主要是从使用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她精选出的掌握名人熟例的运用技巧有二,一是加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引用名言、诗词,再现历史场景、事件,二是穿插相关人物,不做具体阐释,只做对比类比。其中,引用很多的作文范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方法实用,简便易行,干净利落,推陈出新。课堂上,始终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讲、思、评、练结合,气氛轻松而又有启发。在设计上,还有一个如何“深度挖掘”的方法,因时间问题,没能得到展开,是一个遗憾。

张小玲老师的《巧妇何为炊,一材可多用》,突出一个“何”字,对名人熟例,主要讲解如何一材多用,做到物尽其用。她根据课文《苏武传》,围绕“苏武”这个人物,引导学生思考概括这个人物可以挖掘的角度,并总结出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有几个人有几个物有几件事,就有几种角度;有几种关系,就有几种角度。而且引导学生把此例运用于近年的高考作文,提出“材不在多,会用才灵”的观点。至于如何找准契合点、恰当使用,则重在指导叙例的方法,要做到善取舍、有侧重、巧点题。分析的方法,因时间原因,虽则重要,却只能点到为止。

两节课的授课老师,都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比较有效的设计,课堂效果都比较理想。

思想碰撞,才是教学研讨的价值

没有矛盾与冲突,戏不好看;没有碰撞和交锋,思想不能进步。本次研讨,继续前面几次研讨的良好传统,对问题的思考得以深入,多有能启发新思的精彩之处。以下是老师们的一些值得回味的观点。

刘晓曼:“衡量一堂课如何,就看学生参与度如何。”两节课都不错,有普适性。

沈在阳:平玉课重在形式改变,小玲课重在角度挖掘。用批判性思维来对付老材料,也是好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内容的新才会更有效果。

陈虹:平玉提出的老材料的深度挖掘,小玲老师倒是做到了。平玉的想法,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成为一个系列。

徐岩:两节课都是从微观的角度,脚踏实地,是老师的责任心使然。要老材新用,必须要求学生对人物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高一学框架,高三去放飞。这个框架,包括思考与表达。

谢炜华:所谓“陈”,是只知其一而已。对事例要用心想,陈例反而更好,更经典。一材多用,不是一个人有几件事,而是一件事可以有几个角度,这才是挖掘。

刘福江:作文教学要细微化,要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方向。多角度开发,多面性叙述,都可以成为亮点。不可以一味追求新而放弃论据要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要求。应引导学生“纵深”开发。议论文重在于辩,要力图思辨出新。

温彤平:素材不在于新旧,关键在于思想。不要太早让学生用陈例,那会捆住学生思维的手脚,可以放后面一些,如高三,是无奈之举。

章玉兰:同意温彤平老师的意见,使用陈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只供应急之用。从高考评卷看,一看到这些烂熟的名字,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评价。学生积累材料事例,与老师指导有关。

谢燕卿: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很重要。

童玲:可以教学生归纳焦点人物。在使用时,把一些关联词用上,要避免议论文的散文化倾向。把今天的课和昨天的讲座结合,肯定会有好效果。

张发德:新与旧,是两个平衡点。高考评卷与教学的平衡点要注意把握,评卷中,太熟滥的例子是打击对象。万不得已时才可用。不可太早就教学生使用陈例。如果确实要用,新从何来?注意角度与渠道的平衡点。要特别注意对经典原著的元阅读。

黄思源:两节课出彩,实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上杭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罗冬卿老师:两节课都注重实用,平玉注重语言形式,小玲注重思想内涵挖掘。在陈例实用上,建议最好实用“冷熟例”。

市名师、上杭一中刘开松老师:平玉老师的课印象深刻。披沙拣金,只讲两点,用力集中,内容精炼。特别是,最后还能加上当堂练笔,当堂巩固,很好。

市名师、龙岩二中林立琼老师:苏大王教授提出评课要评课的“起承转合”,转是一堂课的高潮,看学生得到多少,才是标准。

最后,我对本次活动的两节课的评价是,都是本色的课、用心的课、善良的课。根据考试作文评卷的规律,我们要关注的是类型的级差——42以下、42—49、50—55、56—59、60以上。我们指导学生作文,从分数的角度看,你的出发点十分重要。作文指导课,要注意几组概念。

1、深度与广度(深度挖掘、广度厚积);

2、阅读与表达(新、旧——督促的手段);

3、定高与出新(取法乎上,为文贵新);

4、框架与细化(序列训练、细化操作)。

另外,关于高考作文散文化倾向的问题,这个与考试组织者、命题者的指导思想有关。我省的作文命题,从“文体不限”到“限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是一个历史的倒退。严格意义上说,记叙文、议论文并非真正的文体,只是为了便于中学作文指导而生的怪胎。这一点早有人论及批评。文体上的这种限制,其实不只是有失公平,而且是很不理智,甚至危害深远。我们中学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诗人,但并不拒绝培养出文学家和诗人,更不应该扼杀文学的幼苗。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理性和文学的灵性,是人类智慧的两翼,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否则,智慧之鹰是飞不起来的。

文化采风,繁忙之余的慧眼洗心

评课研讨结束,已经过午。吃完工作餐,我们根据工作室成员、上杭一中温彤平老师的安排,进行文化采风活动,游览上杭瓦子街,参观了上杭文庙、客家族谱馆,最后参观了紫金矿业博物馆。这些充满文化韵味的经典,人文蕴涵其中,令人收获匪浅。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老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杂家”,对山川风物、人文景观、文理百科,均应该有所涉猎,有所认知,甚至有深入思考,这样的语文老师,才可能丰富自我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作为文化人的品位。这样的老师,才可能开阔眼界、胸怀万物,才可能登高望远、推陈出新。一身书卷气、一身文化味,满腔热情、满腹学问、满眼灵犀,也许是很高的要求,但却是很有吸引力的希望。









工作室活动剪影:上杭一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3697.html

更多阅读

十一月活动反思:小班歌曲:《大雨和小雨》

十一月活动反思:小班歌曲:《大雨和小雨》《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特别有感染力。因为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

33电影工作室出品导演:林志权 纪录片《香火》时长:89分52

【33电影工作室出品导演:林志权】 纪录片《香火》简介:87岁的阿公(学佬话/闽南话)口述自己亲身经历、自己身边发生或听来的故事。 影片以时间为引线,筛选旧社会、民国、日侵、解放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解放后为主导。从而抛出,一个人不管做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水火箭一飞冲天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与学科融合设计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的策略之一。设计时寻找发现各类活动的重合点,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之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水火箭一飞冲天》这个主题活

工作室活动剪影:上杭一中

2014年5月5-6日,龙岩市高中语文徐飙名师工作室到著名老区、将军县上杭县,在上杭一中开展为期两天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延续上一次活动的做法,内容是一场讲座、两节“同课异构”公开课。讲座由工作室成员、漳平二中副校长黄思源老师主

声明:《工作室活动剪影:上杭一中》为网友沵旳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