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学第一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期刊

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着的。对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固然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因此,这里所提到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着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例如: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课;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命题,学生的作业;以及学生的提问,教师的答疑等。也涵盖着师生对各种教学资料和手段的使用和理解,如教科书、挂图、标本、模型等。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一定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虽然有了合适的教材,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样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就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方法的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中学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尽可能考虑直观教学,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抽象。

(3)教师的教学特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4)学校的条件。这是指学校所在地的外部条件及学校的内部条件,也就是教学环境。包含学校所在地的有关条件如自然植被、动物资源、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以及学校自身的教学设施等。

(一)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导入、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板书、结束、组织等教学活动。这与上篇提到的导入、组织、提问、强化、结束等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上篇是说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即课堂教学能力,属能力范畴。这里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运用这些能力,是指能力的运作形式,属方法范畴。所以单列专题讨论。

1.导入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它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一般常用的导入类型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有关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例如,对高中生物第六章,教师可做如下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人们历来所关心的问题,尚存有某些不同的观点,也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做指导,进行学习和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课题“生命的起源”。

(2)经验导入

它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旧知识导入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层次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很注意引导学生从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前一章‘新陈代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知道了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让我们回忆一下,代谢有哪些终产物?它们是以什么物质形式存在的呢?”(学生回答)“我们再考虑,代谢终产物是由哪些途径排到体外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代谢终产物有气态和液态两种。气态的产物通过呼吸系统排出,而液态的产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泌尿系统。”(板书: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为什么能把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又是怎样从体内排出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板书: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实验导入

每一章节教学的开始,学生往往是:急于想了解本章、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特别想知道本章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新奇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这种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一系列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索问题。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5)直观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电视、电影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种子的结构”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辨认几种植物的种子,然后说:世界上有绿色开花植物20多万种,多数都是种子发育而来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几种。非洲东部塞舌尔有一种复椰子树,一个种子的直径有50厘米,重达15公斤,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还有一种叫斑叶兰的植物,它的种子一亿粒才重50克,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但把它们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常见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学习种子的结构。(板书:种子的结构)

(6)设疑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章节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问题中渗透新课的学习目标及研究主题。

(7)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1996年9月济南市一些消费者联名上书济南市消费者协会,说山东省临沂市某肉类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火腿肠中有虫子,于是,消费者协会便着手调查此案,将火腿肠样品送到山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请专家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火腿肠中的“虫子”并非是虫,而是粉碎不彻底的肌肉纤维。那么何谓肌肉纤维?在生物学上它属于何种结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的知识——肌肉的结构。

(8)悬念导入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例如,美国BSCS教材中,在讲授“生命的进化”时有这样一段导言:“假如你能按动魔钮,使这个世界的时钟倒转6亿年,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你将看不到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没有树,没有花草,没有昆虫,没有人类,没有飞鸟,没有生命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踪迹。你能够想象得出那里只有你一个人活着的情景吗?一切都是死的,甚至这死亡很快降临到你的头上——那里没有食物来维持你的生命?即使食物问题能够解决,你想,你又怎么能够在这荒凉死寂的所在中保持自己的心智健全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使他们明白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后来怎么会有了生命呢?课文接下去讲“地球日记”,揭示地球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9)故事导入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科学家们创造了很多故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在学习昆虫的性外激素时,有的教师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904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一个有风雨的夜晚,把一只雌天蚕蛾装在纱笼里,放在林中的一所黑房子里,尽管有风有雨,当天晚上还是有几十只雄天蚕蛾飞来。第二天晚上,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了一些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也没能影响雄蛾飞来。是什么东西使得雄性天蚕蛾有这样的反应呢?原来是雌天蚕蛾释放了一种能起通讯作用的性外激素。什么是性外激素?它为什么在昆虫交尾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展开了积极思考,引起了对学习昆虫性外激素的强烈愿望。

2.提问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课堂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事实、现象、过程、原理、概念、法则等。对这些知识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包括多种类型。

(1)回忆提问

回忆提问又分两种。一种是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或称为二择一提问。这类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迅速的反应。例如“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个数增加,以及细胞的长大两方面原因,是吗?”学生回答:“是。”也可以把问题改成:“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长大,是吗?”学生回答:“不是。”

一种是要求用单词、词组或系列句子作回答的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是和教材上的表述相一致的。例如:“遗传物质有哪两种?”学生答:“DNA和RNA。”“DNA和RNA有何区别?”学生答:“DNA含脱氧核糖,RNA含核糖。”“DNA和RNA有何关系?又是怎样控制生物性状的?”这种由一个单词到包括系列句子的回忆提问,是向较高级提问的过渡。

简单的回忆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有些课堂看上去好像很活跃,师生之间好像交流很多。但仔细分析学生除了回答“是”或“不是”外,很少有其他较高级思维的回答,是不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提问不能使用,而是应当节制。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

(2)理解提问

一般来说,理解提问多用于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常用于某一概念或原理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级的提问。

理解提问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一般理解。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例如,你能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吗?你能说说根毛吸水的过程吗?第二级,深入理解。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你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如何理解的?你对生物的适应性是如何理解的?第三级,对比理解。是指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三大遗传规律有那些区别和联系?存在于三者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

(3)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例如,用根毛吸水的原理来说明盐碱地为什么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的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难以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例如,家鸽的结构是如何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

(5)综合提问

这些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综合提问一般又分为分析综合与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是要求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例如,森林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破坏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就要求分析树木的光合作用能给人类提供氧气,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根对于土壤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从而预见到破坏森林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恶果。

推理想象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想象可能的结论,也就是由已知推未知。比如知道亲本的基因型来推断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

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为了……我们应该……?

如果……会出现什么结果?

(6)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主要是说在讨论时,要求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例如,“有人说现代的蕨菜是由水绵进化来的,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用进化的原理对此种说法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评价提问的表达形式如下:

你同意……?为什么?

你认为……?为什么?

你相信……?为什么?

你喜欢……?为什么?在以上六类提问中,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知识,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回答即可,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判断学生的回答也较容易,只简单地分为正确与错误。这类提问被称为低级认知提问。而分析提问、综合提问与评价提问,是在学生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通常不是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等组织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判断时,主要根据提问的意图,判断答案是否有道理,有无独创,或者在几个答案中比较哪一个更好些。这类问题称为高级认知提问。

3.讲解

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揭示,弄清其组成要素和过程程序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实质和规律。

讲解一般分为解释式、描述式、问题中心式及原理中心式四种。解释式是说通过讲解将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描述式也就是叙述、记述。问题中心式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问题”即未知,它从实际中来,以事实材料为背景。“解答”即由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关键是方法。选择方法和具体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知识,也离不开思维能力。因为,其问题可能是一个思考题、练习题、智力测验题、资料分析题,以及遗传推导题,也可能是一个带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总之,问题中心讲解,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处理得当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大有好处。当然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多种方法的科学配合。原理中心式是指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例如,“鱼”概念的讲解:

引入:大家见过鱼,吃过鱼,也可能养过鱼,那么什么是鱼呢?

论证:要认识什么是鱼,需要分析一下鱼的特点。鱼有什么特点呢?鱼是动物,在水中生活,有鳞尾和鳍,用鳃呼吸……例如,海中的黄花鱼,河、湖、水溏中的草鱼,供人玩赏的金鱼等都有上述特点。

鲸是鱼吗?鲸在水中生活,有鳍、尾,但用肺呼吸,不是鱼。

鳄鱼是鱼吗?鳄鱼水陆两栖,有鳞无鳍,用肺呼吸,也不是鱼。

泥鳅是鱼吗?泥鳅在水中生活,有鳍、尾、无鳞,用腮呼吸,它是鱼。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用腮呼吸是鱼的特有属性,在水中生活、有鳞、鳍、尾是鱼的一般属性。所以可得出如下结论:

鱼是有尾、鳞、鳍,并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说明:本例题应用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典型例证的思维方法。是以概念为中心的讲解。

4.变化

变化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习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种形式:教态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变化和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1)教态变化

教态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使用起来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因此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变化。

(2)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的。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这五种感官传递到大脑。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这五种感官必须协同活动才能完成。任何单一感官不可能完成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从信息传输理论上看,每一种信息传输通道(与人类感官相对应)传递信息的效率不同,容易疲劳的程度不同(见表5)。所以,在教学中只有适当地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3)师生相互作用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学习中的问题,以便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这些交流方式有: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看起来这似乎很简单,但从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师生交流主要还是以教师与学生的方式进行的,这方面的许多理论与经验需要研究、推广。

5.强化

强化是一个生理心理学概念,是说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是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为促进学习进展,而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一般把它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及变换方式强化。

(1)语言强化

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2)标志强化

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彩色对比等多种标志来强化教学活动的行为。

(3)动作强化

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行为。如用非语言方式(身态语)肯定或否定学生学习的表现。

(4)活动强化

是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相互影响,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比如,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或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同学解答,先错后纠,达到强化学习的作用;请学生帮助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给个别学生布置新的、高一级的观察练习等,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活动。

(5)变化方式强化

这是教师运用变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规律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例如,讲述大脑的结构,先让学生观察大脑标本,然后再拆卸大脑模型,最后再演示大脑解剖挂图。

6.板书

板书,是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而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硬纸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

板书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反映教学内容的书面语言,往往写在黑板的正中,称之为正板书。正板书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听不懂或听不清,或者作为正板书的补充或注脚而随时写在黑板上的文字,往往写在黑板的两侧,称之为副板书。这里主要讨论正板书。

怎样理解板书对课堂口语的辅助作用呢?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板书,而使学生听得更清楚、更准确,理解得更迅速、更正确,记忆得更牢固、更持久。简言之,板书强化了课堂口语的表达效果。

在板书上,应坚持两忌。一忌板书过于繁琐,甚至写满一黑板,横的、竖的、行与行的间隙也填满;写完一板,擦掉,又是一板……。这样一节课下来,常使学生感到很累,也不知老师到底讲了些什么。因为这种板书的弊端——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看板书、抄板书上,以至于影响了听课,影响了理解和记忆。二忌不是以板书辅助讲解,而是相反。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以最后写出一幅完美的板书为目的,这实际上是用板书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限制求异思维,而不是借助板书促进思维。这样运用板书,就是本末倒置了。

板书的样式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提纲式

提纲式的板书,是对一节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和综合,按顺序归纳出几个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

(2)表格式

表格式的板书,适用于对有关概念、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从而认识其异同和联系。

(3)图示式

图示式的板书是用文字、数字、线条、关系框图等来表达。这种板书适用于将分散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将某一专题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或提示某一专门知识中的若干要素及其联系。

(4)综合式

综合式的板书,是将教学中所涉及的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综合地反映在板书里,或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板书比较适用于复习课。例如,新陈代谢三大遗传规律的复习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的板书,由于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7.结束

它是指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运用结束,能及时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愉悦感。亦可设置悬念,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展开,诱发学习的积极性。结束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章一节课讲完,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概念、新知识的结尾。

结束一般分为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巩固练习五种类型。系统归纳是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具体做法可采用图示、列表等形式。比较异同是说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集中小结是说把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地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例如,细胞分裂的知识,其中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袭,便是三大遗传规律最本质的问题之一,也是细胞的分裂问题(另一个本质问题就是细胞融合),把这些先后学习的问题进行集中小结,以使学生真正把握细胞分裂知识的全貌。领悟主题是说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使学生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最主要的知识线索或知识链条、知识主线。比如讲过减数分裂便可以做如下的论述: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实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裂,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了两个子细胞之中。因为分裂开的不是由着丝点联结着的两个染色单体,而是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所以说染色体减数就此发生。第二次分裂才是由着丝点联结的两个染色单体的分开,也正是由于这时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所以分开之后而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变,也就是说,这次分裂实际上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一次特殊的有丝分裂,加上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才导致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结果。当然,它还决定于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要分裂两次这一根本原因。如果细胞中染色体不是复制一次,而是复制二次、三次,那么,最终所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该另当别论了。

巩固练习是说在课堂结束时,恰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应用,使之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强化,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获得调整下节教学方案的信息。

8.组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课堂组织。这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课堂组织一般分为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及诱导性组织。管理性组织是指一般性课堂纪律的管理。指导性组织是指对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的指导组织。例如,观察“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不同时,细胞会产生吸水或放水的现象。观察的重点是:实验中所加入溶质多少的变化及被试物(萝卜、土豆等)软硬的变化。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指导组织,才能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观察。

诱导性组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而亲切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结论,是以小麦种子加热后在试管壁上出现水珠而证明的。如何使学生从个别(小麦种子)的实验结果,推导出一般的结论——种子中含有水分,如有的教师当实验结果出现时,以一连串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教师: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

教师:水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是小麦种子受热后散发出来的。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

教师:我们是以小麦种子进行实验的,实验证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那么,其他种子是否也含有水分?大量的实验表明,种子里都含有水分。因此,才得出了“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在这样的课堂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不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由上述可知,组织教学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除了有我们所熟知的组织管理的含义,还有着一个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作的问题。

(二)常用的授课方法

1.讲授方法

讲授方法是生物学教师口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叙述和讲解两种形式。比如:向学生说明、解释新陈代谢的含义、遗传变异的规律;描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及实验的方法、步骤原理及注意事项等。

这种方法运用的好坏,不但取决于教师掌握教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其他教法配合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因素(语言水平)。这里我们强调语言因素,不等于说讲授方法只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而是说在上述四方面因素之中,语言因素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人教学语言平铺直叙,没有生气,对学生形成的是单调刺激;有的虽然语言流利,但言之无物,缺乏内容,听起来让人乏味,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因此说,并不是能说会道就能教好课。

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是指有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有声语言的典范。生物学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语法上、逻辑上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语言要具科学性。在教学这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生物学语言”。比方说:有些语言如“人是猴变的”、“猴爸爸”、“猴妈妈”等,平时说说倒也无妨,而不能充作教学用语。运用科学的语言,是一个优秀生物教师在业务上最宝贵的素质之一。那么,对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l)生物学教师应当利用语言创造讲授的良好前提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都应当设法创造讲授的良好条件,如安静的环境、明确讲述的重点,并努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听课的心理。后者是由教师的组织语言达到的,习惯上叫做“导言”。

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根的生长”一节内容时,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说:“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讲根的生长”。这样的导言平淡无味,往往不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思考,而置学生于被动状态,从而失去了导言的本来功能。有的教师则拟定了如下的导言:“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根系,知道根系能向土壤深处伸长,并向宽处扩展,从而扩大根的分布范围。那么,根是如何生长的呢?它生长的方式有几种可能呢?现在我们设想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靠根与茎的连接部位生长,由此不断向外推进,而形成根系;第二种可能是根的所有细胞都在进行分裂增生,就像拉橡皮条那样,使根伸长,而形成根系;第三种可能是仅靠根尖部位的细胞分裂增生伸长,使根向纵横伸展,而形成根系。这三种可能哪一个正确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这一问题。”

像这样的导言,可以给学生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一种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迫切地希望将它弄清楚。这样就把学生拉上了主动的或曰主体的位置,为授课的顺利进行开辟了良好的前提。

一般来说,最典型的导言应该具备三种功能。第一,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了解学习的重要性;第二,使学生了解要学习的课题与已学教材的关系;第三,能够创造授课的良好开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导言所起的作用,应该使其贯穿于教学的许多环节之中。例如每一章的开始、每一节的开始、每一堂课的开始,乃至在每一堂课中每个段落的开始,都应有导言,使其起画龙点睛之作用。

(2)语言必须确切、科学并富有思想性

对名词、术语、概念等的讲授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例如:把“门齿”叫做“大牙”;把昆虫的“触角”叫做“须”,“复眼”叫做眼睛;“猴子基本上属于灵长类”;“小肠为了扩大消化及吸收的功能,便长出了皱襞与绒毛,并且加大了自己的长度。”如此等等,势必会造成概念的混乱,知识的错误,以致产生恶性循环,误人子弟。

(3)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要有可接受性

要达到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除了要熟练掌握生物学知识,对生物界有广泛而实际的感性认识外,还要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的可接受性,是指讲授的语言要联系学生实际,要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起来。讲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如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就要立即另换词句,调整授课形式,使学生听懂学会。

(4)语言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思维

前已述及,好的导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注意力能否保持下去,就要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语言能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是教给学生的内容应富科学性、思想性,要联系实际,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内在联系。要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内容化繁为简,语言表达简炼。讲述中适当插入一些“矛盾情节”,使内容富有可比性、趣味性,让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味,启发思维。

(5)讲授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有系统性

每个章节必然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授中,应花较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详尽的讲解,有时还要补充一些与之有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生物学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讲授中也要注意系统和连贯,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语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真正做到讲清楚说明白。

2.谈话方法

谈话方法是围绕着教学内容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师生之间进行谈话,以获取新知识,或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历史悠久,行之有效。其最大优点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谈话方法需要较多的时间,因而在使用上也就受到一些限制。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这一方法,对生物学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中学低年级生物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是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有人认为谈话方法比较简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其实谈话方法是一种比较难以把握的教学方法。因为采取这种方法,教师既要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既要严格地按照思维程序在备课时做详细的谈话安排,同时又要善于在上课时“临场”掌握机动性和应变性,这并不是教师临时性的考虑就可以达到的,而是必须在课前进行严密地计划,仔细地推敲才有可能达到。

谈话方法有两种形式。其一,问答式谈话。这是教师借助提问来传授生物学新知识的一种形式。如“两栖纲”一节,采用此形式上课时,教师可提出下列一些问题:

(1)你看到过哪些两栖类动物?它们的生活条件和鱼类比较有什么不同?(2)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其形态、构造和鱼类比较有什么主要不同?

(3)青蛙有哪些形态构造是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4)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物?为什么要保护青蛙?(5)青蛙有哪些和捕食昆虫相适应的特点?(6)青蛙捕食的昆虫是通过哪些器官逐步消化的?(7)青蛙的呼吸系统和鱼类的呼吸系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8)青蛙的血循环系统和鱼的血循环系统有什么区别?(9)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鱼类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0)两栖类有哪些主要特征?

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两栖纲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等等。其编排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即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而最终由事实验证得出科学结论。在提问方式上,注意与鱼纲进行对比,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可比性,并且重视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环境的联系。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其二,启发式谈话。当教师在讲课时,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联想、推敲、理解,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又可以把谈话方法分为: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谈话;复习检查性谈话;指导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等。

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谈话是教师逐个地、有顺序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利用从观察实物和实验中所得到的材料来获取知识的一种谈话方法,像前面“两栖纲”一节的谈话就属于这种类型。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参与谈话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新旧教材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学中许多内容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为了讲清“神经、神经中枢、白质、灰质、感受器、效应器”这些概念,就可以联系前面学到的“神经元、细胞体、突起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等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通过这种问答方式(即谈话方式)使同学们学会新概念。

正确地提出问题,是采用谈话方法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它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分析一系列问题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的,因此应注意下列五个问题:

第一,对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选择。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应当尽量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的问题。比如:为了讲清“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形成过程,就应该紧紧围绕着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不同、气体交换的过程等内容提出问题,而不能提出与重点内容无关的问题。

第二,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问题的组织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有机联系的,使之一环扣一环,步步逼近结论。

第三,应该使学生具有参与谈话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进行某些实验和观察、参观和访问等,就是说要有谈话的基础。

第四,要因势利导,善于把全班学生都组织到谈话过程中。一般地说,教师是十分希望谈话的过程符合自己预计的计划要求,但在实际运作中,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紧扣主题。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耐心引导和启发。要通过耐心而灵活的启发,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再通过谈话圆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第五,谈话进行到一定阶段,应及时做出明确的结论,以便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归纳起来,使之系统化并且上升到新的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得一些错误或模糊的概念得以纠正。也就是要及时地调整谈话,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这也正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复习检查性谈话一般是在新课开始时或是在专门的复习课和检查课中采用。

在参观、实习等教学活动之前进行的谈话,称为指导性谈话。这种谈话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和要求,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说明活动的组织情况(如怎样进行、分组等)。采用谈话方法比单纯地讲一讲要有效地多。因为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活动目的、要求究竟了解得如何,这对于保证活动效果至关重要。总结性谈话是在活动结束时进行的,可以通过谈话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出活动中的优缺点,总结活动情况,归纳活动内容。

前面讲过采用讲授方法教学,那是教师有声语言与学生无声语言之间的间接交流。而谈话方法是师生双方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由于教学形式的不同,谈话方法有两点特殊作用。其一,谈话方法使师生双边活动密切结合,从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易疲劳,理解深刻,自然也就容易记住了。其二,谈话法在因材施教方面具有直接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还不能在较长时间里高度集中地听取讲授。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彼此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完全采用讲授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成绩越来越悬殊。由于谈话方法可照顾到注意力不同的学生和接受水平不同的学生,因此,可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采用谈话法教学应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应当注意问题的思考性、推理性、简短性和机动性。应当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含义、实质,同时还应灵活机动地从不同角度进行启发。

3.讨论方法

讨论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全班或小组内围绕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各自发表看法,从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

上海育才中学创造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讨论方法。

讨论方法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深刻的生物学知识。通过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教师未曾考虑过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适于中学低年级,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

采用讨论方法教学主要有三点要求:

(1)要有明确的讨论中心。在教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讨论中心选择在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上;选题应有启发性,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讨论中心的繁简程度不应超出学生的知识基础。

(2)讨论时要给以引导、点拨。开始时启发学生踊跃发言,讨论中要疏通思路,出现分歧要注意引导,讨论不得要领时要及时点拨,使能抓住关键,有新的论点应热情鼓励。

(3)讨论结束应有小结,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知识,并得以逐步提高。小结应包括:归纳正确的结论,或进行必要的比较综合,使知识深化、扩展;回答讨论中的疑难问题,介绍有关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新成就,开阔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4.实验方法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学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引起所要求出现的对象或现象,以便观察研究,获得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而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及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种类繁多,就实验内容而言,主要有形态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分类学实验、遗传学实验以及生态学实验等。就其实验目的,这些实验可分为如下两类:

(1)探索性实验

这类实验就是把学习新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这是当前改革生物学教学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实验设备。由于教学内容难易不同,学生实验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指导这种实验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边讲边实验。教师一边讲新课(讲授、谈话、讨论等),一边指导学生做有关实验,通过师生双方活动来获得生物学知识。这种方法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着重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各种教学方法如何与学生的实验密切配合。由于低年级学生实验技能不熟练,实验的技能又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指挥学生实验,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因而对教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应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周密考虑,精心安排。二是这种方法要求准备较多的实验设备,学生的独立活动也较多,要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每个实验组要委派一个实验技能较熟练的学生当组长,作为教师的助手。第二,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要交待好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使之正确顺利地进行实验,防止不应有的事故发生。第三,重视从实验入手引导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把感性知识抽象概括为理性知识,这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通过讲授、谈话、讨论、阅读教材等方法来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演示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第四,及时地通过绘图、填表等形式小结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生物学知识。

其二,分段实验。这种方式是把整个实验过程分成几段进行,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在每一段开始,都先由教师讲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指出观察的目的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例如解剖小白鼠,麻醉固定后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观察外形特征,剪开腹部皮肤和肌肉,打开腹腔,观察腹腔的内脏器官及自然位置。

第二段:打开胸腔观察心、肺等器官。

第三段:打开头颅,观察脑的各部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容易组织和领导,全班学生实验进度基本一致,对操作技能也比较容易掌握,能保证实验按时完成。缺点是不容易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积极性。

采用这种方式实验,在每一段开始和结束时,教师的讲授、提问或谈话,应该十分精炼和明确,应尽可能把较多的时间用在学生自己操作和观察上。实验结束,师生共同总结,把分散的知识、技能、结论综合在一起,完成新授内容。

其三,先实验后讲解。这是指导学生先进行实验,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获得生物学新知识的方法。对已掌握一定实验技能和相当生物学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或实验技能较简易,内容也较简单的可采用此方法。如果教学内容前后需要设几个实验,要分段进行。如真菌一节,先观察酵母,讲完有关知识后,再观察霉菌,接着再讲霉菌的有关知识。先实验后讲的方法除应注意边讲边实验、分段实验的问题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此方法学生独立操作时间较长,而实验的效果直接影响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要更加重视指导。操作前除讲清要求、原理、方法步骤外,还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有关内容,必要时教师可演示实验操作,或指定学生先上讲台操作。

第二,必须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连续操作完成实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教师要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并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结论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生物学知识。

(2)验证、巩固知识的实验

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些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这些理论的实验,可巩固已学生物学知识,并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与能力的培养。与探索性实验相比,这种实验由于学生已知结论,因此较难启发思维,但只要抓住结论已知这个特点,便可以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能力。对这种实验依据其内容的繁简可做两种安排:一是较简单的可在讲授新课过程中的巩固环节内进行。如讲完人体的“血管和心脏”后,就可以把剖开的猪、羊等动物的心脏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外形、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以及与心房、心室连通的各条大血管(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则需要专门安排整堂实验课进行。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的知识与结论,所以,无论初、高中学生均可安排独立完成。实验开始前,由教师说明实验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指出关键的和容易发生的问题,以及所要完成的作业。一般应把这些要求写在黑板上,如果能够印发实验指导书就更好了。

5.演示方法

演示方法是教师展示活的生物或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验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配合讲授方法、谈话方法使用的。

(1)演示活的生物、标本和模型(或模具)

这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主要有四。

第一,中学生物学教学提倡多利用活的生物。活的生物的特点是真实的、有生命的,其主要作用是能真实的反映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态、习性、运动状况及某些器官的可见功能。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活的生物,就能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如对于葫芦藓、蕨类的形态与习性;水螅的运动和捕食;青蛙两栖的生态情况及其心脏收缩、血液循环等知识,都应该演示活的生物。由于活的生物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物角、生物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进行观察,或在课堂上演示。但活的生物不便演示内部构造及生理,而且受时间、空间、体型、活动等影响,运用仍有其局限性。

第二,生物标本(包括腊叶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以及玻片标本、透明标本、化石等)是经加工制作的实物,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便于观察。如昆虫的发育过程、人体寄生虫、植物的根系、空中的蝙蝠、海洋的文昌鱼以及远地的动植物等,都可以演示和观察。另外,由于标本是静止的,可以通过染色、注射彩色液体等加工方法,显示出需要观察的部分,因此,比活的生物容易观察。所以,可利用它讲授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的基础知识。

讲授生态学知识时,演示标本可为观察活的生物打基础。

演示标本能为理解生理功能提供形态学上的依据。

演示标本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鉴定标本等。生物标本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师应结合教学组织学生采集、制作,一则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掌握教材;二则可为教学补充标本。由于标本经加工活动能力和声音消失,有的颜色改变,不能完全反映生物的特性,运用上也受到局限。

第三,模型是立体的,可按教学需要把生物放大或缩小,有的能反映动态情况,并可以装卸。此外,同生物标本一样,它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型的作用,能迅速地看清生物体的结构。有些生物的结构太小,如细胞结构;有的太大,如家畜;有的不能见到或不易见到,如古生物、鲸等,都可以利用模型或再配合显微镜的观察,及时获得有关的感性知识。有些生物体的组织器官空间结构层次复杂,如植物的筛管、内耳里的半规管、脑干等均可借助模型进行观察。有些可以装卸的模型,如脑的模型,还有利于深入了解其结构的部位。此外,目前还有电动模型,可在电子控制下展示生理过程及其机制。如消化吸收过程、物质代谢过程、呼吸作用、神经传导过程、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过程、蛋白质合成过程、生物的进化过程等等。有的能反映生物体或其局部的运动原理。如眼球构造及其运动模型,可以展示眼球运动、瞳孔放大和缩小等;人体血液循环的模型,可以反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形成原理。

第四,模具是教师用某些易得、易操作的材料(如电线、细塑料管等)自制的成套的小型教具,如染色体、DNA模具。教师可以边讲边做,有动态感,效果较好。

(2)演示挂图、黑板图

挂图的形式很多,它的作用是能迅速而正确地显示生物的形态、结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也可以使分散的内容整体化;能显示生物的生长、繁殖、运动及进化过程等。

黑板画的主要特点是可以灵活地运用,边讲、边画,给学生以动态感,集中其注意力,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黑板画适于较简单的内容。

演示挂图与黑板画,教师应配合好讲授法或谈话法。演示要适时,指示应准确无误,可与实验相配合,并注意与板书相联系。指导学生平面图立体地看,局部图整体地看。

(3)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一种传授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作用是对某些较为复杂的,或因设备受限,学生无法动手的实验,向学生示范、演示,使其能形象地感受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这种方法作用是较大的。

由于演示实验的内容、目的与作用不同,演示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先演示后讲授;先讲授后演示。

教师在演示前,必须预演,只有得出明显的预演效果,方能用于课堂教学。

6.直观方法

直观教学方法涵盖着广泛的内容,前面讲的实验方法、演示方法都应该列在它的门下。只是为了编写方便才分列的。

作为基础教育内容的生物学科中的各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是具体的。很多抽象的概念,也都是从具体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方法中,直观教学方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在全部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直观方法都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生物学教师对此应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1)直观教学方法的种类

直观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直观。直接直观也称实物直观,它是学生研究与学习的对象与现象。例如活的生物、标本、生物学实验、自然界以及人为环境(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研单位、农场、工厂)等。

一类是简接直观,它是学生研究与学习的“对象”与“现象”的代表,例如为了说明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等知识而制作的各种模型、模具,绘制的各种挂图、图表及黑板画等。

一类是语言直观,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形象化,要求在保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诙谐、幽默感。在生物学教学中,达到语言直观的途径很多。常见的有四种:①从生物的生活状态出发,描述生物体和生物界。如描述鸟的育雏行为、蟒蛇的孵卵行为、蜜蜂的社会性行为、花生叶的感夜运动、捕蝇草的捕虫行为等。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形容新的内容。如形容听觉与视觉的形成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等。③列举数字。如一个体重55千克的男子,体内红细胞总数约为220000亿个。那么,220000亿个红细胞是个什么概念呢?若把它们排列起来可长达17万公里,约绕地球赤道4圈。若将其铺开,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再如:细菌在完全适宜的条件下,每20分钟分裂一代。若从一个细菌开始,按几何级数分裂,即1、2、4、8、16、32、64……照此分裂下去,36小时繁殖的细菌总量将覆盖地球0.33米厚,再过1小时,将超过每个人的头顶。以此手法来描绘人体红细胞数目之多,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形象而生动。④采用适当的比喻。如草履虫的纤毛如同船上的浆,快艇上的推进器等。但要防止过分、失真。

(2)直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

应当根据形式、内容相适应的原则,选择直观方法;应使直观方法系统化;要防止一节课中过多使用直观方法的现象,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直观教学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直观教学方法能加快学习速度。对此,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加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速度。例如,在讲水螅的内外胚层及网状神经结构、人脑的结构及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时,教师若只是口头讲授,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反之,教师若结合讲授,向同学们展示有关的图解、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面对这些生疏的知识,同学们感知和理解的速度就会快得多;二是能加快记忆的速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到的东西,印象深,理解也深,记忆也就越牢固;三是能加快再现的速度。学生在增加了记忆因素的基础上,在复习或应用中,稍经回顾教师曾采用过的直观手段,知识就会复现在脑海中。

其次,直观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化为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年龄越小,这种作用越大。

以上所述及的六种教学方法,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这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定。然而,对于直观教学,是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课堂类型及其结构

课堂类型,即课的种类。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堂结构是由课堂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主要是传授新知识,有的是复习或练习,有的是实验,有的是参观,有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安排相应的过程系统地复习巩固旧知识,甚至还要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种类型的课逐渐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什么生物学教学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和结构呢?一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二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因此课的类型和结构应尽可能地多样化。

由此可见,课的类型和结构并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合理的安排。

1.综合课型

综合课型是说在一堂课上既讲解新教材、又巩固或复习学过的教材,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类型,适用于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1)综合课型的一般结构

第一步,组织教学。教师在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后,礼毕,巡视全班学生,注视学生是否已经作好听课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是一种无声的组织工作,是安定课堂秩序的开始。

实际上,组织教学应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好组织教学的关键是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发挥教学水平,正确地进行表扬与批评。

第二步,复习检查。主要是评讲作业、考查学生知识,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如果新旧知识无密切的联系,此步当灵活掌握。

第三步,学习新知识。按照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这是全课中最重要、最中心的环节,在全课中所占比重最大。

第四步,复习巩固。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复习与检查,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发现知识上的缺陷,特别是帮助、指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新教材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指导他们灵活运用。因此,复习巩固决不是把新教材再简单地重复一遍。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系统地提问、总结,以及进行某些巩固性的练习等。

第五步,布置作业。在有作业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下课前把作业的要求交待清楚。

以上仅是综合课的一般结构,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们正在摸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其结构已经发展成多样化了。从近年来生物学的教学来看,综合课也与实验结合的更加紧密了,而且正在朝着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与教师的讲授结合上不断变化,这正体现了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上的鲜明特点。

(2)综合课型的发展

第一类:引导发现类:

提出问题→探索→运用。

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

设疑→解疑→答疑→激疑→质疑→释疑→末疑。

第二类:引导自学类:

读→讲→做。

指“点”→预习→议论→讲解→练习。

引趣→阅读和填写摘要练习→反馈质疑→讲解小结。

启发引路→学生初读教材→基本练习→强化练习→重点阅读教材→小结。

印发教学计划→提示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印发练习题→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启发自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精讲解疑、概括总结→复习巩固、强化记忆。

第三类:观察阅读类:

读→看→讲→议→做。

观→读→思→练→讲。

观察→讨论→阅读→画图→结论。

导言→观察→阅读→总结→布置作业。

课前预习教材→自学、讨论、完成训练→检查自学、提出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感知材料、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讨论、报告观察实验结果→作出结论→知识的巩固。

(3)形态学内容的教学

第一步,引言。例如,在学习“鸟类的多样性”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言可以是这样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种各样的鸟儿生活在全世界的角角落落。它们有的生活在沙漠荒原,有的则栖息于庭堂屋檐;有的傍湖而居,有的则高树筑巢;有的田园捉鼠,有的则涉水捕鱼;有的翠柳鸣唱,有的却高天哀鸣。如此种种,数不胜数,单在我们的国土上生活的鸟类就有1186种,约占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3%以上。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鸟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几种鸟的名称吗?”这样就把学生引向了美丽壮观的大自然,引向了鸟类世界。

第二步,观察与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所观察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从观察和分析的具体现象中得出结论,以免学生随意观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观察前,向学生说明观察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观察时不仅动眼,还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去动手,同时提出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鲫鱼各种鳍的作用,教师可用三条鱼演示:第一条去掉胸鳍和腹鳍,第二条去掉尾鳍,第三条保持各种鳍完整无缺。要求学生对这三条鱼在水中的游泳情况进行观察,想一想,为什么失去胸鳍和腹鳍的鱼,腹面常常会翻起来?失去尾鳍的鱼为什么不能迅速前进?由此分析总结出各种鳍的作用。

在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并对学生阅读做具体指导。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读书时参考。如讲“鱼的多样性”一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边思考。

问题一:乌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小鱼?

问题二:比目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何特点适于底栖生活?

问题三:鲨鱼怎样生活?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其他鱼类?它有什么经济价值?

问题四:肺鱼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这类鱼为什么叫肺鱼?

问题五:根据以上各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纲的特征是什么?

然后帮助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解释概念。

第三步,讨论和总结。可以采用问问讲讲的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和讲解。

第四步,布置作业。

(4)植物分类学知识的教学

一般采用下列教学程序:

解剖观察典型代表植物→阅读教科书掌握植物特征→解剖观察同科(属)的其他种植物→掌握科(属)的共同特征→对相似而并不相同的种类比较鉴别→巩固与活化知识。

(5)解剖学知识的教学

由于植物器官结构比动物简单,因此,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植物解剖学知识的教学,一般是讲授结合解剖实验进行。

动物解剖学知识的教学,通常在讲授新课的基础上,专门安排实验进行。简单者也可边讲边实验。

(6)生理学知识的教学

教师应力求使学生看到各种生命现象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例如细胞吸水;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营养物质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脊蛙反射……等等。应该演示及专门实验,要求作出明显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实验题目、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7)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生态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形成初步的生态学观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讲课给予学生大量的生态学知识,尽可能实地观察、记录,联系实际,阅读课文,讨论概括,拓宽知识。

2.绪论课型

绪论课型是综合课型的一个特例。绪论是教材的开篇,是全书内容的导言。绪论课是学好各课程的动员课,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绪论只安排一个课时。其基本结构可以设计为:组织教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下面通过高中生物学绪论的教学略加说明。

组织教学后,老师这样说道:今天我们开始高中生物学的第一课,也就是绪论课(板书:绪论)。绪论的“绪”字当什么讲?谁能回答?

生:预备的意思。

师: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当线索讲。

师:好!“绪”字是“丝”字旁,“丝者”是丝的头,什么是丝的头呢?!春蚕吐丝结成茧,是一根丝,要把丝抽出来,一定要找到头,找到头才能慢慢地抽出来。丝是非常美丽的,光彩夺目的,要把这光彩夺目的丝抽出来,如果找不到头,不就乱套了吗?所以这节课是很重要的。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人体生理卫生等内容,今天我们不是单独地学习某类或某几类生物,而是要学习所有生物的共性,也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板书: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想一想,从微小的病毒到万物之灵——人,为什么都叫生物?或者说某一种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如石头和钢材,它们的特性是怎样区别的呢?

生: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还有生殖作用。

师:你能对新陈代谢做些解释吗?

生:生物从外界获取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把不需要的排出体外。

师:生物如何生长啊?

生:从小变大。

师:怎么由小变大啊?

生:细胞分裂。

师:好,讲得不错。谁能再对生殖、遗传、变异做些解释呢?

生:生殖就是繁殖下一代。

师:遗传呢?

生:上一代的性质传给下一代。

师:变异呢?

生:下一代虽然接受上一代的某些特性,但也有和上一代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有自己的特性。

师:生物的特性还有哪些呢?

生: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

师:严谨的结构指什么?所谓严谨的结构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但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是细胞(板书: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当然病毒要除外。但绝大多数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结构单位也是机能单位。

刚才同学讲了生物都具有代谢作用(板书:2.生物具有新陈代谢作用),还做了解释:不断吸收外界物质,把不需要的排出体外,除了物质变化还有能量变化。我们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自我更新,如果代谢中止了,我们就不再叫它生物了。如果我们中止了,就只能说我们曾经是生物,现在不再是生物了。

在代谢的基础上还产生什么变化呢(板书:3.在代谢基础上产生的现象)?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多,数量变化到一定阶段还有分化。一个生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产生质的变化(板书:(l)生长发育)。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要生殖(板书:(2)生殖)。如“桃三杏四梨五年,待吃核桃七八年”,不管时间长短,总要开花结果,这就是生殖。在生殖中上一代和下一代怎么样呢?还是桃结桃,李结李,不能桃结李,杏结桃,下一代和上一代基本相似,当然还会有很多变化,这个桃和那个桃不完全一样,这就是遗传变异(板书:

(3)遗传、变异)。

刚才提问,同学们站起来回答,听到提问,你站了起来,这说明什么?

生:受到刺激,产生反应。

师:受到刺激神经系统就要发生反应。低等动物也有反应,植物有没有?阳台上的花向阳生长是对光的反应,叫应激性(板书:(4)生物具有应激性)。此外,还有一些特征,不是单纯的个体的,更复杂一点(先后演示保护色、拟态标本)。这表明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存在着对环境的适应(板书:(5)生物能适应环境)。在生活过程中,生物能适应环境,同时还能影响环境(板书:(6)生物还能影响环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目录:第一章讲细胞,第二章讲新陈代谢……,这本书是研究生物的共性的,将要一个个地展开,每一个特征将展开仔细地研究,这是一学年中要完成的任务。

师:接下来再学习生物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板书:二、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

师:当前生物学很“热”,是热门科学。为什么呢?如果讲生物学发展史的话,19世纪曾是生物学辉煌灿烂的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细胞学、进化论等。本世纪初由于物理学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物理学成为“热门”科学。随着物理、化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途径。今天生物学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世界上生物学的论文数量占第一位,诺贝尔奖金纷纷授予与生物学有关的课题。其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这样的(边板书边讲):1.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亚原子。

我们研究遗传,要问在亲子两代之间,上代的特征怎样传给下一代呢?如果父亲是直头发的,母亲是卷头发的,其后代是直的还是卷的?还是按什么比例?这是研究个体性状的遗传。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上、下两代之间只有两个细胞联系,一个是母亲的卵细胞,一个是父亲的精子。但细胞中并没有头发,只是发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有数量的规律性变性。可是染色体中也没有头发呀!研究它的化学组成发现了有机化合物脱氧核糖核酸,这就进入了分子水平。它的分子结构又如何呢?哪一部分控制头发是直头发还是卷头发?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高鼻梁还是塌鼻梁等等,这反映了遗传学研究的微观方向(板书:微观方向)。微观研究需要很多物理的、化学的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物学的发展是从个体出发(边讲边板书:2.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举个例子,1874年,德国一位化学家合成了DDT,当时不知有什么用处。1939年瑞士一位化学家发现DDT是很好的杀虫剂,能杀死多种害虫,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但是多年过去了,发现DDT喷到生物体上后,比如喷到牧草上,牛吃了牧草就存在于牛的组织及肝、肾、睾丸等器官中,存在于牛奶中,在奶油中最高,因为DDT是脂溶性的。人吃了牛奶就存在于人体中,对人体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还可以致癌。这体现了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所以研究也向宏观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学(板书:宏观方向)。

师:现代生物学提供了一代青年人真正的用武之地,有大量的工作,有许多微妙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你们说,生物学能不热吗?学习它的意义能不重要吗(板书:三、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师:我们所处的是开放社会,眼光要开扩一些。现在困挠我们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呢?①是人口;②是粮食;③是自然资源;④是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还有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疾病。哪一个问题不与生物学有关呢?第三次浪潮讲到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还有生物工程,成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方面。要按照自然规律有控制地改造生物,我们要努力赶上。

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很丰富,别的国家都很羡慕。如美国的大豆出油率很高,但蛋白质含量不高。从遗传基因来说,我们有丰富的基因库,可以创造出农业生产的高产品种,像鲁棉一号、北京单倍体小麦、优良水稻品种等等。

医疗方面也要赶上去。现在困挠我们的疾病很多,像心血管疾病、癌症、恶性传染病等。如何攻克这些医学难题,也是生物学的问题。大家都是跨世纪的人,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跨世纪的一代应当是最懂生物学的人,也应该最有志气,为我们国家、民族做出大的贡献!

师:同学们,课先讲到这里,只是先开个头,下面请同学们回过头去,看一下书,然后回答:①生命区别于非生命有哪些基本特征?②生物学正向何方向发展?

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一节。

3.实验课型

实验课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用具、药品等,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和研究自然界的生物体、生命现象或生命过程的一种课型。其中关于实验方法前面已经述及,这里仅就其基本结构及注意事项讨论如下。

(1)实验课的基本结构

第一步,组织教学。

这不仅仅是在实验课一开始要求学生静坐听讲,检查实验用品准备的情况,而且应把组织教学贯彻始终。

搞好组织教学对于上好实验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情况和教学组织能力。对实验课的纪律要求应有别于在教室里上课,既要严格要求学生自觉地、安静地、严肃而认真地进行实验,同时又要允许他们小声交换意见或下位相互学习,不要管得太死。如果实验的内容和材料选择恰当,实验分工合理,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工作可做,而且也都明确各项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如果实验仪器材料事先都经过教师认真地检查,实验中认真地进行实验方法步骤的指导,对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并检查督促,实验课的纪律一般是可以保证的。

第二步,复习提问。

问题应是和本次实验密切相关的,而且也是本次实验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不应提问与实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时间。

第三步,讲解实验(或称指导性谈话)。

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

实验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讲解、演示实验方法、步骤时,利用图片、板画、幻灯、电影等直观手段会得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茎的结构”实验课上,学生手中的永久切片常常不完全一样,也不会和书上的插图完全一样。为了使学生辨明各个部分,减少观察中的误视,可以用彩色粉笔事先照标准切片画好茎横切面图,或者利用示范镜展示并且附上简图,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茎横切面切片的显微照片等。

第四步,学生操作。

教师深入实验组,进行巡回具体指导。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地指出。对学生的指导要重在启发,不要包办代替,要允许失败和鼓励学生重作。要重视成功的经验,也要重视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培养学生的意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五步,巩固、检查与评定。

为了及时巩固与检查实验效果,应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绘画、填图、填空、填表等。

绘画应尽可能要求对照实物绘制,而不要对照课本绘制。实验报告可供教师检查与评定成绩之用。

经验表明,实验课中及时评价学生,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第六步,整理仪器用具,进行总结。

(2)上好实验课的关键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实验课的重要性。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对于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力争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授课计划,使实验课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同时也要合理选择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尽量提高每次实验课的效率。例如,“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与“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实验材料相同(都是洋葱根),就可放在一起进行。这样安排,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实验中要指导好每一个环节,否则事多生乱,难以完成实验任务。

第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对每次实验都提出明确的目标,并且对实验效果都坚持考核、评定;利用墙报、橱窗展出优秀实验作业和成果;开展关于实验的竞赛活动。

第四,做好准备工作,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包括仪器、用具、材料的准备以及准备实验等。教师的准备实验必须有明显的实验结果,方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复习课型

复习课型是生物学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了进行“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和“学年复习”而专门组织的课型,用来巩固、加深、扩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培养提高生物学能力的重要课型。

(1)复习课型的结构

复习课一般都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复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结构可以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组织教学→指出复习内容及目的要求→按计划复习(课内、外)→总结复习内容。

组织教学后,教师向学生交待复习的内容,同时布置复习题(或提纲),供学生复习思考,这是教师上复习课的主要内容。复习题要求系统、重点突出,有综合性、启发性、联系实际的特点,它既不是教材的缩小,也不是各章、节练习的简单汇集,应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可以采用问答、填图、填空等多种形式。

例如,学完了节肢动物门,进行阶段性复习,对各目的特征可以采用填表的方式,进行总结复习。现以昆虫纲为例,列表6如下:

由于复习课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复习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

①讨论法。可分为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

全班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讨论题就是教师布置的复习题。

例如,植物学“绿色开花植物”这一单元,复习开始后,教师先叙述有关复习题的含义,及其所应考虑的有关知识,然后跟学生进行下列谈话。

教师:植物由什么器官吸收水分?它经过哪些地方?起什么变化?怎样排出体外?

学生:根尖吸收水分,经过茎的导管输送到叶片,然后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教师:根毛细胞与茎的导管相通联吗?根毛细胞吸水后,水是怎样进入导管的呢?

学生:不!根毛细胞吸水后,向根尖里面的细胞传递,逐步向上传到根里边的导管。根的导管跟茎的导管相通。

教师:对了。那么,根吸收的水分一点不留地都从气孔散到大气中了吗?

学生:不是,有些水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淀粉就不是干的,里边有水……。

教师就是这样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开展讨论,复习完毕后,做一总结。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不是照原样重复教材,也不是重复讲授,而是让学生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但综合了教材中的知识,把旧知识提高到了新的知识水平,以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巩固了绿色开花植物这一单元的知识。

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旁听、答疑,最后教师总结讲授。

②练习质疑法。在复习课上,每一名学生都在做教师布置的复习题,有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师也可以向个别学生提出针对该生知识弱点的简短问题,让他小声回答,进行必要的辅导与检查。

③讲述法。这是对学生学习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是在学生自己基本完成复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讲述的一种复习方法。如果让学习独立进行综合还有难度,或因时间不够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提供一些综合性图表,也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复习“脊椎动物”这一单元时,首先向学生进行讲述,最后得出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结构功能的异同,并以此为主线,说明脊椎动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的功能、结构和环境条件是统一的结论(见表7)。

复习方式最好结合电影、录相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效果好,而且节省时间。

5.现场教学课型

是教师组织学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主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植物园、动物园、果园、养殖场等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实习课、参观课即归属这类课型。

(1)现场教学的特点

第一,内容从实际出发,突破了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范围。

第二,教学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分组进行。

第四,时间可以突破45分钟。

(2)现场教学的意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第二,易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好。

第三,面对工农业生产实际,易结合思想教育。

(3)现场教学的结构

组织教学→指导性谈话→现场讲解及学生活动→总结及整理材料。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常用到上述5种课堂类型以外,还经常用到练习课、检查课、辅导课等课型。

练习课是培养技能、技巧的课,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实验课。如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徒手或机械切片、生物标本制作等。这种课的主要作用是推动知识向技能、技巧转化,并进一步发展智力。

检查课的主要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及教学工作情况。在单元后、学期初、学期末和学年末,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这种课型。这种课型通常采用书面或口头测验考试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谈话或实验、实习、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

检查课之后一般要进行评定学生知识的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师的活动,任务是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学业考试作为检查课的一种基本形式,以后将列专题讨论。

辅导课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形式。辅导内容一般包括: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对有关技能、技巧给以示范;帮助学生自学,解答有关疑难,使知识深化、系统化;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纠正。辅导形式可分为:个别辅导、小组辅导、班级辅导。

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辅导从学生的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其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其三,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其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进行的。对于小组辅导或班级辅导,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辅导课的这种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它的作用正日益加强。

(四)课例

1.OES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课例

(1)OES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OES课堂教学模式是观察、探索、整合教学模式的缩写,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教学思想的整体原理、自主活动原理、有序原理、发展原理等,并根据生物学教学特点,围绕着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构建起来的,具有程序性教学活动特点的基本教学结构。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整理归纳,认识并形成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不断完善和构建认知结构,实现教育、教养与发展的统一。

(2)OES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OES课堂教学模式经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几年的实践研究,充分证明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等自主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二,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其三,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OES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在实践、讨论、总结过程中,促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3)OES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如表8)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中,要注意有效观察方法的训练,例如目的性观察、程序观察、对比观察、解剖观察、分析观察、跟踪观察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锐性。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摄取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导,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讨。具体的方法可依探索的内容不同而异。一般地说,对于形态结构的知识可用实验观察法;对于分类的知识可用分析比较法;对于生理的知识可用实验探索法;对于生态学的知识可用跟踪调查法;对于进化的知识可用图表比较法,对于零散的知识采取系统归纳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整合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重组构建。这里主要有3种形式:一种是教学进程中的即时归纳,由师生双方完成;另一种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综合归纳,一般常用纲要信号、图表的形式;再就是通过解决某个典型问题的专题归纳,以使知识在新的情境下得以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例:青蛙(一)

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

②能归纳出青蛙的外部形态与其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③说出青蛙的消化系统与其捕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

④在观察青蛙的活动中、学会有序观察和分析观察的方法,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⑤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与生活习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生态平衡等观点教育。

教学设计

目标1: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

①目标分析: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是学习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有关青蛙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知识,都将以青蛙的生活习性为线索展开。对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其一,水陆两栖动物;

其二,春季繁殖,冬季在淤泥里冬眠(冬眠的概念);

其三,以害虫为食。

②实施方法

观察:教师提出观察提纲。

其一,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其二,你在什么季节见过青蛙?

其三,它以什么食物为食?

学生看录相、阅读教材、师生讨论。

整合:教师板书(略)。学生归纳(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强化目标。

目标2:归纳出青蛙的外部形态与其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①目标分析:青蛙的外部形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习时应从以下四方面掌握。

其一,青蛙的体色、皮肤、分部及各部着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其二,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其三,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其四,与鱼相比在形态上的不同(分部、体表),这些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②实施方法

观察:教师提出观察提纲。

其一,青蛙有什么体色?这样的体色有何意义?

其二,你用手触摸青蛙的皮肤有什么感觉?

其三,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都有哪些器官?

其四,青蛙有哪些适于水中和陆上生活的特点?

学生观察活蛙(实施目标4教会学生顺序观察和分析观察的方法,即由整体到局部,由前到后,由上到下)。

探索:师生讨论,质疑问题,观察尝试(实施目标5渗透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整合:师生总结归纳,教师板书(略)。

③达标练习

④强化目标

目标3:说明青蛙消化系统与捕食害虫相适应的特点。

①目标分析:该目标应从5方面掌握。

其一,消化系统的组织;

其二,食性、食量;

其三,口腔的特点;

其四,消化道的特点;

其五,保护青蛙的意义、方法。

②实施方法

观察探索: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其一,蛙的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其二,青蛙是怎样捕食的?

其三,青蛙的口腔、舌、胃有哪些特点与捕食害虫有关?

学生观察“蛙的消化系统(幻灯片)”;解剖青蛙的口腔;教师演示青蛙的口腔模型,启发诱导,分析研讨(进行生态观点教育)。

整合:师生总结归纳,教师板书(略),强化目标。

课题整合——结构化、系统化。

①强化目标,学生对照目标自我评价;

②形成性测试(试题略);

③矫正深化——合作达标。

2.目标教学及其课例

(1)目标教学的含义

目标教学就是设计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反馈、矫正系统使学生达到目标。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之适合于目标教学的实施。

(2)课例

现以“种子结构”一节为例,对目标教学的课堂结构作如下介绍:

①展示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在课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先让学生明确种子结构一节的教学目标(见表9)。

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第一步,阅读教材。展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识记和理解教学目标1、2、3、4。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对同学们遇到的困难给以提示和指导,或让其先记下来,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实际操作、观察和比较。课前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好一只培养皿,内有浸软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各一粒,放大镜一只,探针一枚。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来掌握菜豆、玉米两类种子的结构、并能总结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从而归纳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概念,以及能达到教学目标5、6。

对于重点内容和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以讲解。例如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在学生阅读和操作后,教师就应该给予重点讲解(结合挂图、幻灯等),让学生能把握重点。对于难点问题,如胚是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就应给学生解释,指出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所以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

为了本节课的达标,除了采取上述教学手段,在整个生物学教学中,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制作模型和标本等许多方法达标。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得主动,气氛活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

③达标测试

在备课时,教师依据达标内容设计测试题。现示部分测试题:

I.填空题

A.凡是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都叫做();凡是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都叫做()。(识记2)

B.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和(),()是新植物的幼体。(识记1,理解3)

Ⅱ.判断题(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A.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理解3,识记1)

B.成熟玉米的果皮和种皮很容易被分开。()(理解4)

C.将大米和豆瓣种下去,能长出幼苗。()(理解3,运用5)

Ⅲ.选择题

A.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识记1)

a.种子、胚b.种皮、胚c.种皮、胚、胚乳

B.比较种子结构(运用5,分析6)

a.二片b.胚乳c.子叶d.一片e.种皮f.胚g.胚芽、胚轴、胚根、子叶h.营养物质

测试题可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全面测试,可以采取让学生当堂回答的方式进行。

④达标的反馈矫正

目标教学的目的是使95%以上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强化课堂反馈矫正机制是提高教学达标程度的重要环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是很多的。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用以下方法获得反馈信息较为适宜。

其一,观察法。

在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操作实物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笔记上是否有难题和操作问题等。此外,还应注意学生之间是否相互议论以及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等。从学生的种种反映中得到一系列的反馈信息,并了解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是个别的。对于共性的问题在精讲时及时加以矫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

其二,询问法。

在学生阅读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于学生中,询问学生对展示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白。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矫正。

其三,答题法。

采用口答或书面回答法,有时也可采用分组竞赛抢答法。让学生口头回答目标测试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提问,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补救、防止问题的积累。

3.分类细目表与分类学教学

分类学内容的教学是生物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采取的是依靠机械记忆的认识教学法。当然,机械记忆不能完全被取消,然而在讲授分类学时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推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有人采用分类细目表(见表10)配合分类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所用教材上通常对每个门类的生物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就可予以利用。分类细目表适用于各种水平的教学并能满足各个教师对课程安排的需要。

具体方法是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分类细目表。注意,表中“分类级别”不要事先标上,而用字母代替。例如,A级可以是界、门、纲、目等。如A级为界,则B级包括这个界的两个门。如A级1为动物界,B2和B3就是动物界的任意两个门,而C4和C5是2门的任意两个纲,6和7是3门的任意两个纲,依此类推。

我们也可以A级为纲,比如昆虫纲,甚至也可以是昆虫纲的一个目。变化的范围,可根据所涉及的教学单元决定。

现在让我们假定A级代表脊椎动物亚门,2和3定为该亚门的任意两个纲,C级就代表目,D级代表科,E级为属,F级为种,G为亚种。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配合该教学单元的任意数量的问题。例如:

问:如果53是一条鲤鱼,125可能是一条金鱼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53和125并不属于同一个目,而鲤鱼和金鱼都是鲤形目的两个成员。

问:如果33是某种鸟,24可能是啄木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33和24属于不同的科,如果33是鸟,则2是鸟纲,24就不会是鸟了。

问:如果21具有了心腔,28能是蟒蛇吗?为什么?

答:可能。因为21属两栖类动物,可定2为两栖纲,

为爬行纲。

问:如果121是鲨鱼,3将如何命名?

答:软骨鱼系的板鳃亚纲。

问:如果21具有一条背神经管和三腔心脏,26能是蝾螈吗?为什么?

答:可能。如果2是爬行纲而3是两栖纲的话。

问:如果95有毛和乳腺,96是狗吗?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2是哺乳纲,3就不是哺乳纲了。

这类题目还可以编出很多很多,可以逐步深入。这些有趣和实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学生思考和复习,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教学实践证明,生物分类细目表有大量途径可供采用。动物分类可做这种练习,植物、微生物分类也能做这种练习,甚至对某些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等都可以采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4002.html

更多阅读

《海伦·凯勒》一、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写话、揣摩文字写批注等方法体会海伦的不幸遭遇与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充分感受海伦人格的魅力。3.在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一、导入的技能(一)什么是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她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家或歌唱

一、生物学第一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期刊

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着的。对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固然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然而在很大程

声明:《一、生物学第一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期刊》为网友訁巟暗匴迣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