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春,中卫道情戏《李双双》演出成功后,大半年时间内,几乎演遍了中卫的每一个乡村,演出100余场,观众达五万多人次,受到中卫县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同年十月,又以中卫道情戏排演了田汉的新编历史剧《谢瑶环》,演出大获成功。
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旬,自治区召开了首届戏曲座谈会,会议期间,调中卫县秦腔剧团到银川,中卫道情戏《李双双》和《谢瑶环》专为此会做了展览演出,受到与会全区戏曲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并为自治区党政领导做了专场汇报演出,对中卫县秦腔剧团的这种大胆尝试和创新发展及其初具规模之成功,给予了鼓励与肯定。随后,在银川剧院公演数场,场场暴满,使银川市的戏曲爱好者和广大观众耳目一新。
一九六四年五月,自治区举行了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卫县秦腔剧团仍以中卫道情戏排演了由刘笳声创作的,以知识青年下乡为题材的《夏桂飘香》,于观摩演出中进行了交流展演。
此次现代戏观摩演出后的八月,中央文化部下令停止传统戏和所有历史剧的演出。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活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卫县秦腔剧团,以善于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中卫道情戏,先后排演了《三世仇》、《西吉滩》等大型剧目,加上《李双双》等剧目,与秦腔、眉户戏等十多个剧目轮换演出。多年来,除了主要在中卫、中宁县演出外,先后还到区内的银川市、贺兰县、青铜峡、永宁县、吴忠县、平罗县等市县的城区和农村进行了广泛的巡回演出。并受甘肃省景泰县、靖远县的部份地区邀请,到该地区为广大群众巡回演出。使中卫道情戏这一为广大群众喜为乐见、中卫乡土气息浓郁且极富塞上民歌那种欢快明朗、表现力颇强、更善于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新剧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以之泛的流传。
![中卫道情戏 太康道情全场戏](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125025t01cc7fa54877e79111.gif)
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中卫县秦腔剧团的撤销,中卫道情戏也由此而告终,仅此成为中卫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一九七六年春,为了参加自治区群众文艺观摩演出,中卫县文教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个临时剧组,以时任文教局长的辛文治为组长,抽调了原中卫剧团分散于各单位的部份人员和全县文艺积极份子,全力以赴,排演了由沈吉祥、刘笳声编剧、赵相如作曲,以农业学大寨为题材的《激战龙川》。在中卫道情戏这个新剧种被搁置了整整十年后,全新的剧组,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拼搏打磨,从剧本到音乐几易其稿,精心打造,去粗取精。为了充分表现时代之发展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其音乐唱腔,较之过去的中卫道情戏,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此,经过全剧组反复讨论后,将中卫道情戏,改名为中卫渔鼓戏。演出后反映较为强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参加了自治群众文艺观摩演出,演出其间,大会主办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教厅,以会演办公室组织全区颇有建树和影响的音乐、戏剧工作者举行了专场座谈评论,专家们对中卫渔鼓戏大加赞赏,认为极有生命力和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应当为宁夏创造出新的地方剧种!” 此剧虽然作了广泛演出,但因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其生命也随之完结。中卫渔鼓戏目然成为尘封已久的文化遗迹。(此剧的主要唱段,曾被国家文化部主编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宁夏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