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见老乡 老乡见老乡 搞笑

老乡见老乡(散文)

高国镜

老乡见老乡 老乡见老乡 搞笑

首先得感谢《京郊日报》给了我们一次难得的老乡见老乡的机会。

早几年,《京郊日报》开辟了一个“家乡名人”的栏目,编辑张晓红打电话向我约稿,于是便有了那篇《文武双全赵清学》的文章。但没想到几年之后,有一位读者在网上看到了此文,很是激动和感动,便在博客上留言寻找作者,希望能够与我联系上。后来,我才接到了郑州大学出版社高级策划、编审赵怀庆的电话——这个人就是赵清学的长子。此时在中原大地上的赵老师激动地说:“我们终于联系上了!你写我父亲那篇文章太好了。有机会咱们聚聚吧。咱们可是老乡啊。”

老乡?聚聚?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已故原桂林军区司令员、知名作家赵清学是一山之隔的老乡,也曾和他有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五个儿子,我却一个也没见过。而今赵家的老大,却因见到我写其家父的小文而要来见我,我的确有点喜出望外——这不是一般的声音,这声音传递的是乡音乡情,还有另一种别样的情分。那声音透着亲情、热情、透着相识恨晚的真情。

今年102日,我们相逢的日子还真来了。从河南来北京出差的赵怀庆,带着他在漓江出版社工作的三弟赵涛,风尘仆仆地走进了我家的大门。那真是一次来去匆匆的聚会。那天让我真切地体验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滋味。

恐怕夕阳落去,趁着光线还好,他们哥俩掏出相机,我儿子也拿出相机,便在屋里院外留影。站在浩然题写匾额的门楼前,笑望树上的红柿子,我们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秋天,但也知道今天是多么来之不易。两位哥哥的家父,15岁就当了小八路;依旧健在的我父亲,党龄早已过了60年。我们站在父辈们打下的天空下,感慨曾经化作太多的诗文,今后还将写出更多的诗文。

今生有太多的相逢,也有太多的合影。但哪一次似乎也没有这一次珍贵,珍贵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果说我们是因为一篇小文走到这个院子里来的,那除了这篇小文的纽带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哪?无疑,有那银线和网线的沟通,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情的线索,把我们连接在同一个空间里了。贵,就贵在这个情字上。身在河南、身在桂林、身在北京的三个老乡,肩膀挨着肩膀,排成了一座山,化成了永恒的瞬间。我们今天走到一起,那就是一种父辈和子辈绵延不断的情意,是一种难得的乡里乡亲的聚会。

那天在家里的餐桌上,吃的是家常菜,却有不寻常的味道;喝的是顺义酒,却有不同凡响的品味。羊肉汆冬瓜,肉是老家的羊肉,瓜是自家院子种的冬瓜;一盘腌鬼子姜,他们说都数十年没吃到了;品味一颗红姑娘(一种植物的果儿),那自然就有一种乡土的滋味了。找到家的感觉,找到家乡的感觉,不是他们的目的,却有我的用心。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大,真正的家的感觉还是少有空间的。餐桌前,我怀着真情和敬意,一连念了三首写给赵清学老先生的诗歌,那诗让两位赵哥感动得眼眶湿润了。情感,随着时光和血液流淌;我想,父辈们肯定愿意让我们这样。

一张报纸,一座桥梁,让我们有了那个老乡在异地相逢的下午和晚上。这一次相逢,就像一杯美酒,回味悠长。我们虽为同乡,可半个多世纪似乎都天各一方;今天,为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延续,我们相识在一起。“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也不过如此。两位赵哥给我带来两盒浓浓的香茶,我给他们带去两瓶淡淡的薄酒。“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茶;人生最值得品味的还是一个情字,最值得向往的还是老乡和知音的相逢。

2010年10月4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4288.html

更多阅读

散文《老乡树》发今日澳门华侨报 澳门散文

(隨筆)老鄉樹 黃開林2015-05-1304:00:00 我的辦公室在一座樓房的最底層,正宗角落,陰暗潮濕,土氣很重,好在有一扇比門還要高大的窗,佔了一面牆四分之三的位置。進門第一件事是憋著一口氣把窗戶打開,陽光和新鮮空氣一擁而入,翻動著案几上的

我的老乡康世恩一 -转 康典的父亲康世恩

注: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关于我们怀安县真正的垂青史的英雄的曾经的足迹和故事!应该好好学习学习!为国家的石油事业从头到脚都献出了!可惜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位大哥,和他们联系了四五年了,一次都没支持过自己!哪怕赞助一次就OK。没招了

声明:《老乡见老乡 老乡见老乡 搞笑》为网友末路丶一枝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