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二中教育管理 衡水二中家校互联

惟实惟新 高效高质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课改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吕氏春秋》有言:“治国无法而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课程改革,是教学的一场革命,是教育发展中的一次“痉挛”,如一缕春风,像一束阳光,似一泓清泉,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这些“一校之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一校之长,我深知课程改革的重任在肩,虽然不敢奢谈自己能成为课改的“急先锋”,但投入课程改革我丝毫不敢怠慢,学习新理念,推行新举措,带领二中全体教师积极融入课改大潮,让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转机,给师生成长营造“凭鱼跃”、“任鸟飞”的碧海蓝天。我们通过强力执行课改“实”、“改”、“新”、“活”四字方针,全面推广“一课双讲”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打造高效课堂,贯彻四“主”理念,规范教学常规,培养四“有”教师,大力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快速向前发展。

课改四字方针:实、改、新、活

“实”——课改的生命

“实”是实效的实。突出“实”,我们要求课改必须要紧紧围绕“实效”做文章,不搞虚形式,不摆花架子,不做假样子。我们认为,课改永远不能偏离“实”这个目的和方向。要通过课改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生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法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强化,业务得到提升。“实”是课改的生命。没有“实”的课改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课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课改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改,即使学生活跃、气氛热烈,也很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因此没有“实”的课改将是短命的,只能是陨落的流星、夜绽的昙花。我们认为,课改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只注重形式。课改不是形式热闹、花样迭出,而是内容的突破、理念的更新、思想的变革。我们强调课改的实效性,就是要在课改过程中“实”字为先,不折腾,不作秀,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为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服务。

“改”——课改的核心

“改”是改进的改。“改”是课改的核心,改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已经不符合现有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远远落后于教育的发展。因此课改必须坚持“改”字当头,从课堂教学的理念到方法入手进行改革。教学是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两者尤其是后者在教学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认为,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改课”,就是要变现有的“重教轻学”为“以学为重”。

“新”——课改的灵魂

“新”是创新的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习惯于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就体现在课堂设计要有新思路,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亮点,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有新感悟,学生要有新收获,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新发展。“新”是课改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但是创新不能刻意求新,随意翻新,我们强调,“新”之魂要附“实”之体。

“活”——课改的出路

“活”是灵活的活。“活”就是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死板,不墨守成规,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活”是课改的出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深思熟虑,巧妙设计,灵活多变,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内容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智慧,使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为此,我们鼓励教师们在学校基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百花齐放。

大公开课大教研:一课双讲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打造自主优质高效课堂,自2008年以来我校一直在坚持“一课双讲”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这项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是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独具魅力的一大“赛事”,也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名师工程”。

“一课双讲”就是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两名教师讲授同一课时内容,参与观摩、评课的教师通过对两名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不同的课堂处理等进行对比,学习两位教师的优点。两位授课教师也通过自己讲课、听他人评课和相互对比而获得提升。此项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具备探讨性、示范性、创新性、可推广性。全校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一套适合学校校情的、可操作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案例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促进着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大公开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授课教师搜集充分的材料自己备课——本组教师集体备课——本组教师集体修订教案——本组教师听课——本组教师再次修改、完善教案——全校大公开课——课后全校同组教师大教研。我校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是全校范围的,每次活动都是同组教师全员听课,全员教研。其中教研流程为:讲课人自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点评——教研组长总结点评——学校领导总结点评。教研时,老师们就两节课进行研讨,点评到关键处,可以回放录像或定格在某一画面再进一步展开研讨。活动结束后,讲课人根据所记录的评课内容写出教学反思。最后,根据专人所记的评课记录,教研组长进行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再对本次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的具体情况、实际效果、优缺点、暴露出的问题等进行汇总归纳,整理成文字,供全校同组教师学习,汲取经验教训,调整学科组下一步的教学思路,力争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课堂。

高效课堂:“三改造,一反思”

在学校课改四字方针的指导下,在“一课双讲”的大教研活动中,我们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抓手,深入推进新课改。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教材的使用等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把抓课堂教学作为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课改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此,我们通过“三改造、一反思”来打造高效课堂。

改造备课,集思广益

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较少,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因此,课堂要想高效,功夫必须下在备课上。

首先,我们强调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完善学案,最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改造备课的重点内容。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四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活动、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并将学法指导、思路分析、知识迁移、规律总结等明确地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尽量呈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强化备课的实效性。

改造课堂,灵活高效

有效上课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是有效上课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设计好切入点,对所讲内容而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改造习题,凸显特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精心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导学案、限时训练和“自助餐”式习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吃得好”,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吃得饱”。针对学校学情,我们确定组题原则:习题难易度适中,偏难、偏怪题坚决不选;其次,侧重选择能体现重点知识、学生错误率较高和适合学生探究的典型性试题。这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而且多角度地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反思提高,彰显个性

“在研讨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 课改的精髓在于教师在课改中的逐步成长,并使教师成为课改一线的教研者。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写教学随笔、课后记之类的反思性文字,对教学实践环节中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课例中成功之处。更主要的是寻找不足,加以改进,必要时形成案例分析,在案例反思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把教学中的问题升级为课题去研究,从实践升华为理论,丰富教学成果。通过反思,也帮助教师们把课堂变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课堂教学:四“主”理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这样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课堂。但同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 打造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我们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四“主”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整体负责,把握课堂的方向,掌好舵,领好航,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最终达到什么水平”,这些都要通过教师预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我们强调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以学生为主体

“教是为了不教”,“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我们强调,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课堂参与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以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作为主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就无法保证课堂的效率。我们要求,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设问,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

如果教学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难免失之狭隘。《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所以我们把教学的目的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取能力的最大提升。

课堂常规:四“五”策略

这里的“五”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放在了首位。

每堂课设计五个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能为整堂课“提纲挈领”,通过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

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课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每节课最后五分钟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最后五分钟要学生回味梳理,质疑讨论,老师做学习指导,效果询问,问题答疑。

每节课要有五次鼓励性点评

点评,可以让学生知道对错,形成舆论导向。正面的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兴趣;负面的导向会压抑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的兴趣。正确的运用鼓励性点评,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课堂常规:教师四“有”表现

有忘我的激情

有激情的课堂,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沉闷的课堂,会熄灭学生思维的火焰。激情,这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的表现可以大大地吸引学生,能够带动学生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精神饱满地走入课堂,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有鲜明的个性

“百人百性”,人的性格不同,对待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年轻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经常会盲目地模仿别人,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不能把自己最有优势的地方发挥出来。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比较中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有创新的亮点

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精彩,处处精彩。但是我们可以让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成为吸引学生的亮点。一个新鲜的事例,一出幽默的短片,一段巧妙的情境设计,一句醍醐灌顶的提醒,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有创新的亮点,让学生的思维为之一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精巧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辛勤汗水的结晶,是教师智慧的体现。精心巧妙的课堂设计是教师智慧的展示。我们要求,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深思熟虑,通过对课堂导入、课堂教学环节、课堂的设疑等精心巧妙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期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在课改实践中,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新秀,他们用崭新的教学理念驾驭课堂,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局面,在各级赛事中大展身手,频频“摘金夺银”:2009年在市级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14名教师参加,有12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同年度,我校语文教师许聚梅、政治教师贡军荣代表衡水市(全市共4名参赛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均取得了一等奖;2010年5月,在市级说课比赛活动中,我校27名教师参赛,26名教师获一等奖;近期,在“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选活动”中,我校庞艳香老师代表河北省参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课改以来,我们承担了“高中学段学科联动克服学生厌学的策略研究”等国家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国家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卓越成就奖”、“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河北省新课改样本校”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及称号。

课改之花,四海飘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校将秉承新课改理念,“咬定课改不放松,凝神聚力抓教学”,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在新的教育征程上乘风破浪,高挂云帆!

吞吐吸纳 融通交流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开放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改革开放,奏响了中国发展的最强音。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教育要实现优先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开放意识、开放思维。合作兴校,开放强校。开放办学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只有开放办学,学校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不难看出,开放办学从来都是创办一流教育的重要途径。开放办学可以激发办学活力,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世界为学校,真理是老师”,他反对将学生禁锢在学堂里,主张教育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给学生以“活”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他的生活教育实践为教育的开放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实践证明,要解决在办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办学水平,“闭门锁校”是不行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把学校封闭起来是无法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所学校,如果能在办学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博采众长,占领先进教育的至高点,以教育家的思维办学,以艺术家的品位办学,以哲学家的思辨办学,就一定能够在名校之路上大显身手。

作为一名校长,自己“才疏学浅”;打造“全国名校”,自己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正源于此,我努力让自己具备高远的视野、开阔的胸怀,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积极践行开放办学,格外注重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交流探讨,互通有无。也正是在开放办学过程中,我们开阔了学生视野,打造了名师魅力,提升了管理实力,凸显了名校气质,各类资源得到优化,加速了学校的发展进程,学校出现了连续式跨越发展的局面。

开放办学开阔学生视野

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早就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由此可见,教育的开放性尤为重要。而如今,我们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家庭的“狭小”空间中度过的,家庭——学校 “两点一线”,学生长期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使得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重限制,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严重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正鉴于此,我们在校内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书画展览、歌手擂台赛、艺术节才艺展示、元旦晚会,“一日三操”、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及其他体育趣味活动,“疯狂英语”、征文比赛、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评比、学生干部竞选、学星评选,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调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展现出学生的无限才情,演绎出学生别样的青春风采。我们还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囚笼”,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爱鸟周宣传”——展示鸟类标本、普及鸟类知识、学生现场写生、爱护鸟类主题签名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增强“爱鸟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爱心奉献日”,学生头顶似火骄阳,任汗水打湿脊背,任疲惫爬满全身,一丝不苟清洗市内展牌、防护栏,清扫垃圾,让学生牢牢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使他们用爱心唱响青春之歌,用奉献绘就青春画卷;“走进清华、北大”,人文底蕴、学术积淀的百年传承,让二中学子醍醐灌顶,虔诚的敬意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向心中的圣地迈进”成为他们愈发坚定的信仰;“爱衡水,爱家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体味家乡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了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阔了学生视野,洗礼了学生心灵,使二中学子的综合素质获得最大限度增值发展,让他们在收获学业成功的同时,更实现了精神、性格的华美转身。

开放办学打造名师魅力

“师人之技为我所用,学人之长促己成长。”敞开校门,开放办学,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校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促成我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专家、各界人士等开展多向交流,使教师们接触了前沿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方交流,使我校教师“见多识广”,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学校也因而形成一种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涌现出了大批名师。

眼界决定境界。拓宽教师眼界,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学校“联姻”中央、省、市级教育科研部门,不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给教师们“释疑解惑”、指点迷津。

其中,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全国著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沛耕、数学教育专家蔡上鹤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刘毅玮博士,石家庄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曲连坤,华东师大华光学院副院长郭景扬教授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我校,给我们送上一场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的教师近距离领略大师的风范,极大限度地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与视野。

“当局者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难免受到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为了让教师“呼吸到新鲜空气”,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山东、江苏等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多次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权威机构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教育同仁来访我校,我们的“推门课”制度(来访人员可以随意到我们的任意一个教室听任意一位教师的课),让我们的“原生态”课堂“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来访者。课后交流,教育同仁们给我们“点石成金”。

“网络改变世界”,我们重视利用网络平台给教师“补充营养”。通过高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和教师博客、班级博客等网络平台,我们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

开放办学,让我们的教师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使得我们的教师迅速成长。如今,我们的教师有的已是国家级课题的“掌门人”,有的是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在各级说课比赛、论文评比中大显身手“摘金夺银”。同样值得欣喜是,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个个“身手不凡”,人人“各怀绝技”,他们让二中高考屡创奇迹,把众多的普通学子送入全国知名学府。

开放办学提升管理实力

古典管理学派创始人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对于学校校长来说,科学决策非常重要。然而,校长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必须借助社会各方力量。

管理,同时也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办学,首先要让管理向教师开放。知名教育家李希贵提出“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可能带来学生的成长,没有师生的成长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要有教师的成长,我们就要了解教师的愿望,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教师希望学校提供什么。学校发展“问计于师”,让教师融入学校管理。每一项制度的出台,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定位,我们都要请教师参与讨论、修改。开放的管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在二中,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意志与利益说了算”。二中的领导走民主集中路线,不搞“一言堂”,不当“大家长”。开放的管理提升教师的思想,如今在二中不是“要你这么做”,而是“我想这么做”。制度不是挂在墙上、镶在镜框里的“死规定”,而是印在教工内心、刻在教工脑海里的“活镜子”。管理向教师开放,使得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内化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行为。

开放办学,也要求管理向学生家长开放。“封闭”的学校管理中,家长往往只能通过教师之口、学生之口间接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而不能走进学校“身临其境”、“眼见为实”。封闭带来误解,误解萌生隔阂,隔阂滋生矛盾,矛盾影响发展。因此,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学校的管理。除了年级、班级组织的家长会,学校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交流会。在家长交流会上,由学校领导向各位家长详细介绍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家校互动环节,学校在交流会现场,给各位家长发放“家校交流反馈表”,待家长填好后,由专人负责收齐汇总。针对家长集中反映的问题,由各处室负责人分别代表学校,现场向家长们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并根据家长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以实现家长和学校的零距离沟通、家长和学校的真正互动交流。这样,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便多了一份理解与认可,我们也在家长的认可中有了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在我校,“家校牵手、共育英才”的大好局面也就逐渐形成。

开放办学,还要求管理向社会开放。我们通过学校的网站,把我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以及学校推出的新举措、发生的新变化,及时公布,利用学校网络打开社会了解我们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站留言,我们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我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切问题的指正,都会给我们莫大的帮助。尤其是,为进一步挖掘我校教育文化内涵,追踪我校的成功脚步,衡水日报社在《衡水晚报》教育版开办《今日二中》专版,将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向全社会,我们打开了向社会开放的另一扇窗口。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我校的办学水平。

“一切落后,一切罪恶,都因为封闭。” 进步与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开放。虽然教育具有某种内在的保守性,但学校绝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我们更不能在“孤岛”里“偏安一隅”。学校管理向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校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实现了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开放办学凸显名校气质

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即便大山深处也有探视世界的窗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时刻要求自己站在高处,常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国内外教育形势、市内外教育现状,“尝一镬而知肉味,察阴阳而知日变”,以求“明变、求因、评判”之成熟境界。

“封闭只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前,名校林立,办学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我经常提醒二中团队,如果与兄弟学校“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只能让自己才思枯竭,目光僵化,发展停滞。我们经常组织二中的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探秘取经”。每到一处,我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二中参观者,必须用心观察,虚心学习,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

我认为,开放办学应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绝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办学要有吞吐的能量。大凡动态的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健壮的、蓬勃的生命,有巨大的吞吐力。吞,就是要我们不断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发展、壮大、提升自己。吐,就是要我们不断传输自己的先进经验、理念、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开放办学也遵循着能量守衡的规律,吸收的越多,产生的精华也越多,需要传输的也越多。只传输不吸收,发展就会“乏力”;只吸收不传输,发展就会“断路”。我告诉自己,要有开阔的胸襟,开放办学要勇于“吞”,也要舍得“吐”,只有这样,学校发展才会有生机,有前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的同时,打开校门“笑迎八方来客”,热情接待各地教育同仁前来参观交流。最近几年学校的跨越发展,使得我们的办学声誉大幅度提升,“二中奇迹”、“二中速度”、“二中力量”、“二中现象”,引发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参观热潮。各地学校纷纷提前打电话“预约”,要求来我校参观。为了更好地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相互学习交流,我校把每周六定为“校园接待日”,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前提下,二中对所有参观者全面开放。除了参观校园、听取报告之外,参观者还可以走进教室、宿舍,走进学校办公区、教学区,学校真正地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外开放”。

办学放异彩,开放显胸怀。“隐匿经验不是名校风范”,不是刻意去夸耀我们办学水平有多高,只是提醒自己,开放办学就要开诚布公,真心诚意,不能有所隐瞒、有所保留,不能隐匿经验、掩饰问题。

“海纳百川,英贤群聚。”在与各地教育同仁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触很深,从中受益的同时,更觉重任在肩。来自北京、江苏、山东等“课改前沿阵地”的学校,让我们近距离地学习课改新举措;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友人的来访,让我们时刻牢记办学必须扬长避短;北京四中、山东曲阜一中等名校的到访,让我们看到自己与百年老校的差距;陕西省府谷二中、广西省扶绥二中等学校不远千里,驱车二十多个小时来到学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同仁学习交流的满腔热诚;石家庄精英中学、山东省舜耕中学等学校的再三来访,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分批次到访,让我们看到教育同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诚心诚意;邢台市主管教育的常市长、江西省玉山县宣传部刘部长,多地教育局长率各中学校长亲临学校考察指导,领导们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几年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的底蕴还不够厚重,我们的成绩还不足以高枕无忧,我们的前途还不足以令我们躺在成功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们还会面对很多的困难,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更何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能乘势而上,就可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几年来的发展成果也就前功尽弃。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告诫我的二中团队,打开校门,“对外开放”,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及时感知到外面的世界,让我们时刻保持一种旺盛的斗志、学习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避免让自己成为“温水里的青蛙”,以开放和包容之心加速学校的发展。我提醒每一个二中人,合作共赢,开放兴校,如果我们的一些做法能够给大家一点借鉴,那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我们就要毫不保留,将我们的经验“和盘托出”,这也是我们为教育发展做出的一点贡献。同时,我们将自己的做法完全展示出来,也是警醒我们自己,必须再去开拓,再去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生机、永葆活力,否则我们早晚会成为“明日黄花”,学校的发展也只能归于衰竭。

开放办学,吹活一池春水;开放办学,激活二中潜能。开放办学,我们学到了许多,进步了许多,成长了许多。开放办学,让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快速前行……

大化无痕 渐臻佳境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管理艺术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古语中,“管”字意为“锁钥”,其说见于《周礼》“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后延伸其义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治玉治民为理”,后延伸其义为“治理、协调”。“说文解字”,“管理”应是管“事”、理“人”之意。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协调,让人心情愉悦。当管理者把管理看做一门艺术时,它给人的感觉就应该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怡心悦目。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如果没有了实践,管理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坚持一项修炼,修养一腔情怀,研习一门学问,抵达一种境界,在自己的校长管理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境界。

坚持一项修炼

《礼记·大学》中写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内圣”才能“外王”,“治人”必先“修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加强自我修养永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其实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自我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过程。

李嘉诚说:“想当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自我管理的典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水平,而是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上肩负的责任,再加上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渴望以及对成功的巨大追求,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内省”和“自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教育圣贤的这些话,时时提醒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作为学校的领头人,自己必须严格自律,“正人先正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做到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我把学校办公楼定名为“勤耕楼”,寓“勤耕不辍铸名校,大爱无言写春秋”之义,意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勤政,不辍耕耘。从此以后,无论风霜雨雪,晨光熹微中,我一直坚持第一个到校,迎接辛苦的老师们。除极少数的出差之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难以忘记的是,去年冬天一个大雪封路的清晨,自己比平时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提前半小时赶到学校,渐渐地副校长都到了,中层主任都到了,班主任们都到了,教师们都到了……在打车都很难的那个清晨,我校教职工无一人迟到,当得知有的老师前一天晚上以高价预约到出租车的那一刹那,涌动在自己心间的,除了欣慰,更有一种温暖和使学校快速发展的信念……

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给自己立下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教师敬业,自己首先要做到勤政;要求教师廉洁从教,自己首先要做到廉洁从政;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自己要带头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道德素养,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校长首先要尊重教师。学校每施行一个新规定之前,我总是首先表态,请全体教职工监督我的实际行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校之长,我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让自己的管理给教师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校长的自律,引发二中团队每一位教职工的自律,实现二中团队每一位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最终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自己的校长生涯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别拿校长当干部,什么时候都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要学会俯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倾听教师的心声,做教师的贴心人,当二中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让管理成为一种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成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与教职工在思想上诚实相见,工作上诚恳相待,情感上诚挚相融,生活上诚心相助;用事业的追求激励人,用宽松民主的氛围凝聚人;倾听教师心声,维护教师权益;让“管理”变成“服务”,让“命令”变成“感召”,让“威严”变成“亲和”。

“教育是任何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管理更是一项心灵的修炼。修心灵以炼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十几年来,我以自律为支点,撬动管理的杠杆,打造最好的自己,从而打造最好的团队,打造最好的学校。我深知,当校长自己“魅力四射”时,学校自会“群星闪耀”,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管理便会直抵灵魂,“攻心为上”。我清楚,自己“功力尚浅”,自当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修养一腔情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盈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星空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仰望教育的星空,我们胸怀教育理想;修养教育的情怀,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坚守内心的道德律,我们让教育实实在在。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让孩子茁壮地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让教育的恩泽惠及更多的家庭,让我们的学校造福一方百姓,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倍感神圣和自豪。或许“酸腐”,但坚守梦想,我们“痴心不改”。

教育是一种事业,一种奉献的事业,一种智慧的事业,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绝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把教育视为一种生活态度、精神信仰。教育者应该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心清气爽,爱教育爱到痴迷,让教育成为人生的全部。我经常对全体教职工讲:“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挚爱这项事业。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也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为教育倾心付出。”我经常对学校的干部说:“我们干的是事业。如果你真心热爱这项事业,你就融进来;如果你想当官,那请你体面地离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二中没人“畏难而逃”,而是团结一心,用我们的超常付出践行着教育的神圣职责。“修养教育情怀,缔造教育神话”,二中成了一处由一群教育圣徒坚守屹立的殿堂圣地,一个由一群教育圣徒传道授业的精神家园,一座由一群教育圣徒支撑耸起的高山巨峰。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虽然教育很“浪漫”,但校长必须很现实,我们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华。教育需要理想,校长更需要理想。理想是“天”,是目标,是方向;现实是“地”,是基石,是根本。没有理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功利主义;空有理想,没有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乌托邦”。我告诉自己,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胸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真实”,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实实在在地播撒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学校管理尺度成为热议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学校一方面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充足空间,一方面依然坚持精耕细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中的教育盲区得到及时关注,才能让学生获得成长的最优教育资源。“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耕细作的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抓行为,养习惯,促品质,这是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需要我们求真务本,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常规管理工作可以不新奇,但必须扎实;可以不抢眼,但必须有效。正是我们落在实处的工作,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量变”促生“质变”,便有了“二中奇迹”、“二中速度”、“二中力量”,有了“天下第一操”。相信精彩仍在继续,这里必将诞生更多的“天下第一”。

如果没有满腔炽烈的情怀,教育就会失去那份美好与鲜活,变得枯燥而疲惫。理想远大,则视野远大;情怀宽阔,则格局宽阔。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炽热的教育情怀孕育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带来了学校的大视野、大格局,带来了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研习一门学问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刘邦笑到了最后,成为一代开之君。他曾得意地说“论行兵打仗,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张良;论治国家,抚百姓,给粮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者皆人杰,但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得天下。”诚如刘邦所言,他深谙用人之道,是“将将之人”,他用自己的管理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高明的“管理专家”。当然管理学校无法和治理国家相提并论,但校长也要懂得“用人之道”,做到知人善任,“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成,怯者取其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一校之长”终生去研习。

作为一校之长,我告诉自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只有“英雄个人”不会成就一所学校,有了“英雄团队”才能使学校取得长足发展。我让自己学会唤醒、激发、调动、协调所有人的自觉、自主、自为,使之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在二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我”,只有“我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二中人从“不得不为”到“主动作为”;“超越永无止境”的校训精神,让每一个二中人从“全力以赴”到“全心以赴”;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让每一个二中人从“工作养家”到“工作悦心”。“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学校的发展成为了二中人共同的愿景。把二中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名校,争创更多的“天下第一”,成了二中人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了二中人浓郁的“二中情结”。正是有了二中人的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才使得我校战胜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一步一个大跨越,一年一个新高度。

“上者为闲”、“智者在侧”、“能者居中”、“专者居前”,校长不是“救火队长”,不能陷入事务主义,要实现“各就各位、各尽其责、层次分明、收放自如”。我们拥有一支善于管理、肯于奉献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通过“真正放权——适当督导——定期验收”的管理模式,用充分信任为全校教职工搭建起了火热创业的激情舞台。二中所有的事情都由副校长分配执行,谁主管,谁负责。主管副校长放权给各处室、级部主任,处室、级部主任放权给主管干事、备课组长、班主任。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一项重大的任务被分解成诸多小任务,每一任务都有专人负责,每一环节都有专人督导。这样责任到人,执行力大大加强,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校长,我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督导。在督导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六多六少”,即多鼓励,少指责;多理解,少猜疑;多帮助,少为难;多关怀,少冷落;多指导,少命令;多调查研究,少偏听偏信。我对学校的管理,通过充分放权、适当督导、定期验收,“避轻就重”、抓大放小,避免了“领”而不“导”的混乱,也摆脱了“管”而不“理”的低效。

“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管理的艺术在于调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研习管理的学问,使每一个二中人“各显神通、各展其能”,二中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抵达一种境界

大道无形,管理无痕。“无为而治”是中国管理思想家的共同理想,《老子》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将“无为”视为最高的治国境界。儒家认为 “无为而治”要“以德为政”,以道德的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们主张君主应实行“象征性管理”,只搞好个人修养和对下属的道德教化,就可以“一以驭百,坐以待劳”,“垂衣裳而天下治”。

融“有为”于“无为”,寓管理于无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无痕,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一点点浸入师生的心田,融入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也潜入、流注和运行于学校良性循环的血脉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校管理也有三重境界:人治境界、法治境界、德治境界。

“人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境界。学校在发展初期,通过校长强势地领导和教职工忠实地执行,让教职工在严格的学校环境中快速成长,以确保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管得宽,抓得细”、“有管无理”。对于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学校,“人治”不失为一种境界,有道是“一个好校长带出一个好学校”。但遗憾的是,好校长不可能永久领导一所学校,如果继任者的德与才逊于前任,这所好学校就会风光不再。再者,“人治”是为管理而管理,学校管理流于形式,只管住了人的身,没有管住人的心,因而理想的管理境界不应局限于此。

“法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二境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适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运转体系。这时,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制度说了算”。用制度捍卫公平,用制度聚拢人心,让制度形成力量,“法治境界”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但学校是学校,教师是教师,教师只是在工作,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和职责。“法治境界”,“为理而管,因管而理”,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如果没有了管理,情况就可能大相径庭。学校只有时时注重管理、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这种状态下的学校管理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成本”较高。因而理想的管理境界还不应局限于此。

“德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三境界。在“德治境界”下,校长“思想行为”与教职工“思想行为”和谐共振,每一个学校成员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工作,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工作的乐趣和神圣的成就感。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成员的愿景,学校成为了一个“和谐的英雄组织”,组织之内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无管有理”,处在“德治境界”下的学校,校园里人人是主人,人人是管理者,教师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高度自我管理基本上取代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重点由“管”转向“理”和“通”,即主要起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学校的管理成本也因此降到了最低水平。

“管是为了不管”,“管理”重在“理”。在自己的校长“生涯”中,我努力使自己的管理达到“德治境界”,除了通过自己的榜样引领,我格外注重人文关怀、文化引领、精神塑造,让自己“轻管重理”,以求“不管之管”、“无为而无不为”。

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以师为本十六字”,让自己的工作向教师生命处用心,尽最大努力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给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以文化之”,让文化生成教育力量、凝聚力量、精神力量、约束力量、感召力量,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二中发展的原动力,使得学校有了 “神来之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实现了跨越发展。精神强大,则学校强大;精神雄于天下,则学校雄于天下。二中建校仅14年,我们没有丰厚的积淀,缺乏历史年轮的厚重印迹,但我们有着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那份遗憾正为二中夺人魂魄的气概所弥补。在不断的创业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的超越精神,成了我校的精神内核,渗透到了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不断传承。超越精神已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引着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境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在超越中创造奇迹。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之于书法,是气韵生动;之于绘画,是象外有象;之于音乐,是天籁之音;之于舞蹈,是随心起舞;之于管理,是不见管理,化为无痕……

坚持一项修炼,让管理“春风送暖”;修养一腔情怀,让管理返璞归真;研习一门学问,让管理举重若轻;抵达一种境界,让管理臻于完美。管理是诗,每一行都是爱的表达;管理如歌,每一句都是心的关照。管理是一道风景,美在细节;管理是一种境界,贵在真实。我深知,要达到管理的“上乘境界”,自己还“差之千里”,但我一定为之孜孜以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濡染浸润 励志凝神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文化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南朝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化”是改变。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之以晓义,化之以成天下,可见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最好渠道,文化进入心灵的过程是渐进的,而一旦进入心灵,其作用便是极其深远的。文化,上善若水,看似无形,实则润物无声,融通人心。文化如水,有泽被万物之德,有汇纳百川之量,有因势利导之智,有百折不挠之勇,有随物赋形之美,有滴水穿石之力。

很多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当初只有3个人,是一家靠14万元起家的校办工厂,如今则发展成为拥有一系列知名产品的著名成功企业,在规模、产量、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十几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2010年娃哈哈集团公司在全国民企500强排名第8位。娃哈哈集团公司从小学校园里走出了“经济奇迹”,是因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企业领导就提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并以这种文化来指导每一位员工的行动,激励他们发挥主人翁的巨大作用,树立起了一个鲜明的企业文化形象,成为“文化兴企”的一个典范。

另一家知名企业海尔集团也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海尔的斜坡球体论认为,海尔如同一个爬坡的球,基础管理是制止它下滑的止动力,而它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基于“迅速反映,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而形成的企业文化则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海尔集团认为: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业绩。

美国曾组织一批科学家对全球二十五年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不是机会、资本、技术,甚至不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员工技能等,企业制胜的法宝在于企业本身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正如TCL集团总裁李东生所言,哪一个企业能够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领先,哪一个企业就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如同卓越的企业必须有优秀的组织文化一样,真正的名校也必须具有先进的学校文化。我们认为,学校更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学校应该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地方,成为先进文化聚集的场所,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媒介。而一所名校,就应该是精神的特区、文化的家园。一所学校要成为当地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之间的竞争。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一种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失去了学校文化的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最终只能归于败亡!没有文化的积淀与引领,发展只是陨落的流星,进步只是夜绽的昙花。校园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是文化,制度是文化,管理是文化,习惯是文化,行为是文化,状态是文化,精神是文化,道德是文化,修养是文化,心理是文化,风气是文化,执行是文化……文化不仅要洋溢在全体师生脸上,更要凝聚在师生神态、灵魂中。但正因其复杂,所以才需要用力,要让校园文化软实力筑就名校品牌,让文化成为名校的名片。

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核,是学校工作的轴心,更是育人成才和学校发展的根基。组织心理学家埃德加?舍恩说:“领导人真正的重要性就在于创造并管理文化,领导人是否具有独特的才华表现在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名校长,我时刻提醒自己,必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领导力。以文化经营学校,是最上乘的学校管理,也是名校的必由之路。我经常告诉自己,校园文化不是表面的红火热闹,不只是形式的表现、文字的表达,更是内容的浸润、思想的渗透,她是历久弥新、无须张扬的畅达、透悟,是触摸无着、随处弥漫的细致、温馨,她是活跃跳动、激情四射的神韵、灵动,她是全校师生的思想解放、理念更新、思维活跃、幸福发展、和谐共处、教学相长,她是每个人的表里如一、是非明辨、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向上向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文化能生成教育力量、凝聚力量、精神力量、约束力量、感召力量,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二中发展的原动力,使得学校有了“神来之勇”,在短时间实现了迅速崛起,实现了跨越发展

熏陶感染荡心胸,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育力量

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秀的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师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成长。为此,我们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文化区、文化板块,都给师生以熏陶感染,净化着师生的心灵。

“君子有九思”(《论语》),“九思路”要师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史记》),“经纬路”要师生“经纬天下,经邦纬国,经文纬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景行路”要师生“见贤思齐,尊崇高德”;“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敦化路”要师生“修身养德,以德树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弘毅楼”要师生“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礼记》),“格致楼”要师生“追求和皈依‘科学精神’”;“知行合一”(王守明),“知行楼”要师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中庸》),“知远楼”要师生“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勤耕楼”,要二中管理者“勤耕不辍铸名校,大爱无言写春秋” ;“思源堂”,要学生“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中人创造了浓郁的二中文化,文化的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造就了二中文化校园、二中文化师生。大道无形,教育无痕,校园文化“无声胜有声”。我们让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文化,在二中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二中人。

“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

——凝聚力量

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正如雄浑壮阔的大海汇流万千江河,终成浩瀚之气。二中人的智慧与才智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之下,形成合力,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井喷”效应。校园文化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校园文化使得二中人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二中的环境文化、服务文化、制度文化处处凸显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把广大教职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使得学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成功走向成功。“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学校的发展成为了二中人共同的愿景。把二中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名校,争创更多的“天下第一”,成了二中人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了二中人浓郁的“二中情结”,铸就了鲜活的二中精神。正是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让二中人众志成城,上下一心,从而使得我校战胜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一步一个大跨越,一年一个新高度。

有了文化的润泽,二中的“团队精神”迸发出无穷的能量,让二中迅速崛起,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超越永无止境,一切皆有可能”

——精神力量

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灵魂。学校灵魂催生学校精神。精神强大,则学校强大。精神雄于天下,则学校雄于天下。二中人充满了自信,因为二中的超越精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当中,并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不断传承。

二中建校仅14年,我们没有丰厚的积淀,缺乏历史年轮的厚重印迹,但我们有着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那份遗憾正为二中夺人魂魄的气概所弥补。在不断的创业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成了我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引着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处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在超越中爆发力量。

一切皆有可能,昔日名副其实的“拖尾校”实现华美转身,“二中师生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2008年至今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二,2010年高考学校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全省第四,文科本二上线人数名列全省第一。

一切皆有可能,二中人几年内连续创造高考奇迹——2010年本二上线人数是2005年的12倍,本一上线人数是2005年的25倍。

一切皆有可能,中考全市排名5000名以后的学生可以考上清华、北大,当年对学习险些丧失信心的学生可以“丑小鸭”变“白天鹅”,走进全国知名高等学府。二中三年可以使二中学子实现华美转身。

一切皆有可能,二中“唯先必争”,频频“摘金夺银”:体育运动会、元旦长跑、健美操比赛,我校学生以绝对优势彰显王者风范;说课比赛,我校教师27人参赛26人一等奖,更有全省全国一、二等奖。

一切皆有可能,昔日学子“避之犹恐不及”,今朝竞相前来就学,更有教育同仁不远千里来二中参观交流,二中办学声誉空前提高……

“超越永无止境”,二中人将超越精神印在脑海,不断地超越,实现强势发展。尽管每年都有学生毕业、老教工退休,尽管每年都有新生报到、新教工上岗,但是这种“超越”的精神已经得到很好地传承。“超越”已经凝聚成为我们学校的精神核心,成为学校文化的动态传承。在超越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学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朝五晚十,与广大教工并肩奋斗;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为学校的崛起而努力;我们二中学子,惜时好学,全面发展,为明天的使命而蓄积能量。“超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在全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今天”的努力下,二中一跃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明星校”,每一个二中人都因此而成功,因此而荣耀。

“超越永无止境,一切皆有可能”已根植于二中师生灵魂深处,成为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成为每一个学校成员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制度管人,文化管心

——约束力量

文化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制度管人,文化管心。墨子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的精神氛围,会对师生施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与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

在二中,我们打造文明礼貌校园,让粗俗的言谈举止受到约束;我们营建团结和谐集体,让破坏团结的不良行为得到收敛;我们捍卫公平公正,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我们干事创业、求真务实,让投机钻营“落荒而逃”……

我始终认为,校园文化存在潜在的规范作用与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鉴于我校的生源实际,学生行为习惯较差,我们将“养成”和“规范”融合为自己的校园文化。教师备课区内不接打手机、不大声商量问题,自觉维护办公秩序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教师不迟到、不早退、不怠工,爱岗敬业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内务整理、列队跑操、听课坐姿、书写演算,我们提醒学生“时时要规范,事事要规范”;国旗下讲话、爱鸟宣传、放假必做家务、趣味体育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我们让学生“成人先成才”、德智体全面发展……

重视文化的约束力量,我们让“养成”和“规范”深深浸润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让二中师生“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感召力量

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校园是塑造灵魂的精神圣地,环境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校园环境植入浓郁的文化元素,给校园景观赋予文化内涵,突出科学精神、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营造愉悦向上的育人环境。

“铭园”,要学生“铭心立报,永矣无贰”,立志成才;“宜园”,“学习休息两相宜”,要学生“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名校林”,国家重点大学的学校名称及其校训,激励学生成一流人才,树一等品格。“廊道文化”、“墙壁文化”、“楼体文化”更是一股精神力量,弘扬浩然正气,彰显拼搏精神;操场体育看台“灯箱文化”中,体育健儿的飒爽英姿与拼搏精神,让二中学子“高擎二中精神,点燃青春激情”;学校艺术展牌“学星风采”,让二中学子“见贤思齐”,让自己成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之于人的影响,也不是靠强制性的灌输,而是靠自觉性的吸取。当文化唤醒了一个人的自觉,那么它所起的作用自然不可估量。文化无言,内心感应。真挚的师生情谊、和谐的人际关系、浓郁的教学氛围、昂扬的精神风貌、文明的行为举止,都是二中的文化元素,感召着二中学子、感召着全体二中人不停向上登攀。

文化如水滴石穿,似绳锯木断,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对于二中人来说,二中生活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文化熏陶、精神洗礼。精神立校,文化育人。二中文化、二中精神深深植入二中人的内心,并成为二中人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让二中发展得更快,让二中师生更成功、更自信!校园文化像蕴含异常丰富的宝藏,挖掘不尽;又像肥沃的土壤,令植物茁壮成长。她孕育教育智慧,生发教育理想,提升教育品格,滋养师生心灵,成就高尚品格,令全体师生生命舒展张扬,使得学校教育有品位,有宽度,有厚度。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给二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使得二中“快马加鞭”,加速发展。

规矩方圆 刚中有柔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制度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汤汤江河,碧波荡漾,流动不居,堤岸看似桎梏,实则对他们更有“爱的呵护”。制度亦然。“非规矩不能成方圆,非准绳不能定曲直”,制度看似羁绊,实是维系一个集体存在与发展的最为基本的要素。大到一个国家——犹如东流之江河,小到一个学校——犹如潺潺之溪流,要腾起浪花,滚滚向前,都需要以“制度为岸”。

著名西方管理学理论“热炉法则”告诉我们,各项规章制度应当成为一座烧红的“热炉”。制度“热炉”具有四个原则:一是警告性原则,“热炉”外观火红,不用去摸,也可知道炉子热得足以将人灼伤,有事先警告的作用;二是必惩性原则,“热炉”决不会留情面,只要你一碰到它,毫无疑问肯定会被火灼伤。是真的烫人,绝不是唬人的摆设,它非常坚决和严肃,说一不二;三是即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火红的“热炉”时,立即就会被灼伤,没有时间差,也不会拖泥带水,及时快速有效。四是公平性原则,“热炉”不管贵贱尊卑,不分男女老少,不论任何时候,谁碰到火红的“热炉”,都会被灼伤, “热炉”面前人人平等。正因为制度拥有“热炉”四原则,它才能够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与约束力,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每一个集体和团队都有自己的“天条”即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了职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好像是标明了在哪里有“热炉”,一旦碰上它,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真正实现管理上的“热炉法则”。

海尔集团有项规定,所有员工走路都必须靠右行,在离开座位时则需将椅子推进桌洞里,否则,将被处以罚款。在奥克斯集团的各项纪律中,有一项规定是开会时不得有手机铃声,若违反,每记铃声“捐款”50元。在奥克斯集团内,无论大会小会,都不会受到手机铃声的干扰,即使是刚进奥克斯的新人也知道必须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绝不触犯。

如此著名企业细微之处都有近似“苛刻”的规定,其用意无非是希望全体员工在心目中形成一种强烈的观念:制度和纪律是一个不可触摸的“热炉”。与此相同,真正高效的学校管理,必然要靠制度来运行。制度是保障学校良性发展的生命线,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塑造灵魂。依规矩,定方圆;建制度,聚人心;促发展,更和谐。在自己十几年的校长生涯中,我一直让“制度治校”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构建制度大厦,用制度捍卫公平,用制度聚拢人心,让制度形成力量,让制度升华文化,让制度“携手”人文,“制度治校”铸就了二中的“钢铁团队”,使我校驶入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

制度捍卫公平

“不患贫而患不均”,公平与正义是最大的和谐,“公生明,偏生暗”,“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

学校是一方心灵净土,一处精神特区。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在激励中起重要作用。”公平公正是不断修正管理方向的罗盘,是利于克服管理顽疾的“良药”,是强化“团队精神”的“凝胶”。我始终认为,要用“公平”捍卫“公平”,“公平公正”的制度便是对“公平公正”最为有力的捍卫。

让制度捍卫公平公正,我们首先保证各项制度公平公正。我们向来十分重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从教师的一日常规管理,到备课、说课、听评课,再到作业布置、考试流程、成绩考核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事事“有法可依”,面面“有章可循”。不给管理留死角,不让制度有缺陷,我们充分考虑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学校发展大局,逐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它便“铁面无私”,甚至“冷酷无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高于人情,高于权力。没有人为因素,没有人情偏颇,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远近亲疏。在二中,制度说了算,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触碰了制度这条“高压线”,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制度成为捍卫公平公正的“铁面包拯”,成为我校打造公平和谐校园不可撼动的“保护神”。

“法之不行也,人之不力也。”要让学校始终保持跨越发展的高速度,永远充满旺盛的发展活力和强劲的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二中奇迹”,就必须通过“制度治校”实行强而有力的管理。有了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就有了“热炉”里可供燃烧的燃料,而组建一支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管理队伍,便是向这台熊熊燃烧的“热炉”里面添加一把助燃剂,使得这台“热炉”火焰更烈,火势更猛。我告诉二中每一位职工,更告诫自己,学校规章制度是我们共同的行为规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作为二中的一名员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提醒自己和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横下一条心,把这台“热炉”真正的烧热烧旺,永不降温,确保学校的任何环节都必须按照规范运作,用“钢铁般的制度治校”,用我们的正气捍卫学校的正气。

在中层例会上,我多次明确表态:“希望各位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监督我,同时也希望全体教职工监督各主管校长、各中层领导,也希望各教职工之间相互监督,让我们共同打造二中这片净土、这片蓝天。”与此相同,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适用于每一个二中人,尤其适用于二中的管理者。我多次强调,只要是利于学校发展、利于广大教职工利益的制度,我们就必须严格遵守,不打折扣地去执行。

当然,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难免会带来一些不愉快,自己可能也会得罪一些人。我告诉自己,别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正气。作为一校之长,容不得我计较个人得失,唯有毫不动摇地捍卫学校的正气,遵规守纪的正气才能形成,各项工作才能正常开展,才能换来学校的长远发展。

制度聚拢人心

管理无情,制度无情。制度是严格的规范,是铁的纪律,是冷冰冰的不可逾越的围墙。严格的管理往往使人望而生畏,如果不能顾及成员们的情感与心理需求,组织内部就很可能弥漫消极态度甚至是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削弱集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这样“严”反倒成了一种“害”。

在二中,我们用制度聚拢人心。学校主动寻求制度管理之美,渗透“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全校师生的利益和需求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努力做到“制”而有“度”,以使制度聚焦出最大的“热能”,聚拢起最大的“人气”。我们让每一条制度都成为集思广益后的民主集中,成为严谨条文下的公正合理,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做法。在二中,制度不是挂在墙上、镶在镜框里的“死规定”,而是印在教工内心、镌在教工脑海里的“活镜子”。奖与惩,得与失,付出与回报,效率与公平,理解与尊重,都可以到制度那里去衡量。渐渐地,制度的约束在二中归于无形,遵守制度成了二中每一位教工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提前三分钟候课”,起初是我校为实现课堂无缝隙交接、强化教学管理而出台的一项规定,如今已成为二中教师大有作为的又一“舞台”,被注入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精彩。教师提前三分钟来到教室,或察言观色,了解学生情绪变化;或释难解疑,发现学生能力增长点;或营造情境,课堂提前预热……渐渐地,“提前三分钟候课”已不再是为了遵守学校的规定,不再是一种约束与羁绊,而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成了一种美丽的期待……就这样,制度如春风拂面,让二中人心平气和,从而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像细雨润肤,让二中人心悦诚服,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制度形成力量

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形成力量。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新希望集团将“严厉和宽容”作为管理方略。集团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允许搞下不为例,不允许打半点折扣。曾有人建议新希望集团的总裁陈育新将“严厉”改为“严格”,但遭到了一向从善如流的陈育新的拒绝。他认为,只有将严格上升到严厉的程度才能表达他“钢铁般”的本意。在数年前,新希望集团美好食品公司,还是一个连年亏损几百万元的公司,在直接归属陈育新掌管后,第一年就转亏为盈,之后连年赢利以千万元计,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靠什么?总经理杜诚斌道出真谛,靠员工“十不准”戒规。这些戒规条款每一条都几近苛刻,但正是对它的严格执行,培养员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就是制度的力量,让新希望集团高效率运转。

“法而不行,法非法也。”严厉体现公平,严厉体现胆识。我经常对每一个二中人讲,二中需要发展,二中必须发展,我们没有丰厚积淀,没有优质生源,我们必须干事创业,我们必须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必须打造“中华名校”。二中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二中发展的“钢铁长城”,不能形同虚设,每一个二中人必须以大局为重,二中制度不容亵渎。我经常提醒二中的管理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宽容是有限度的,绝不允许包庇和纵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出现。

制度重于泰山,制度形成力量。 “力量来自公正”,按章办事,有令必行,有令必禁,违令必究,奖惩分明。古人云:“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在二中,学校制度保障学校发展,形成最为有力的力量。

制度升华文化

制度是文化的一种载体,管人重在管心。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是精神的创造。学校管理更要关注人的心灵世界。我认为,制度治校,不能过于强调外显的行为控制,不能过于强求机械的统一要求,不能过于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那样只能带来人们的抵触情绪,形成阳奉阴违、工作消极、做表面文章的“颓废文化”。当制度内化为所有师生的日常习惯, “物”的尺度变成师生 “心”的尺度时,学校管理会变得从容、自然、文明,犹入化境,游刃有余。在二中,我们让制度去关照心灵世界,让制度内化为二中人的自觉行动,并转化成二中人的心理习惯,努力将制度升华成为一种优秀的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二中人由衷体会到制度是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而不会感到制度的束缚;领导做工作率先垂范,出了问题“首当其冲”,让二中人切身体会到“二中没有特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评优评模、晋级晋职、奖惩得失,先有量化细则,根据自己表现“对号入座”,“一把尺量到底”,二中人不会遭遇不公,真正体现“付出就有回报”;“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自觉捍卫制度尊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为了学校的利益,二中人感到一切尽在情理之中……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说,制度只能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而文化则可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制度是“纲”,纲举目张;文化是“魂”,魂归魄生。制度升华为文化,由“规定哪些不能做”变为“倡导哪些应该做”,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渐渐地二中制度便升华为二中文化,凝聚成二中精神,并熔铸在二中魂魄里,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教育力量。

制度携手人文

“用钢铁般的纪律治厂,以慈母般的关怀善待员工”,陈育新希望集团的管理方针很好地诠释了“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的人性”之间的完美结合。制度治校,严格执行制度,这本无可厚非。但“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的人性”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缺乏人文关怀的刚性制度很可能给教职工带来“伤害”,伤害他们的工作热情。制度的刚性之剑必须在人文关怀之水中淬火,二者有机融合,做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这才是管理的理想局面。也正由于此,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制度治校”作为我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制度治校”成为了我校的立校之本、治校之基。

制度的刚性不容损害,我们一方面强调保持制度的权威性,一方面注重对教工的人文关怀。我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二中的每一个管理者,学会正确舞动“制度”与“人文”的双色飘带,注意工作程序的透明化,必须争取大多数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与支持。对违反学校制度的教工,要交流在先,惩处在后。在惩罚处理时,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这些同志的思想工作。不搞“不教而诛”,全盘否定,做到就事论事,“不连坐”,“不翻后账”,消除他们的心理症结。我要求每一个管理者注重对教师的“多维评价”,勿以“一眚掩大德”,多留意教师的优点与进步,注意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与工作热情,让他们时刻感到来自学校的理解与尊重,时刻保持激昂的工作状态。

“以人为本”与“制度治校”二者一柔一刚,刚柔相济,如同并行的双轨,使学校驶入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又仿佛张开的双翼,助力二中迅速腾飞。我想,正是我校很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全体教师才享受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学校才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制度为岸,二中的航船破浪起航,跨过暗礁,渡过浅滩,驶向成功彼岸。制度捍卫公平,制度聚拢人心,制度形成力量,制度升华文化,制度“携手”人文,让制度成为保障学校发展的力量,二中一路前行,渐行渐远……

人文化成 锤炼素质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生本”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孔子有言:“天地之性,惟人为贵。”《管子》揭示:“霸王所始,以人为本。本安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就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人安邦治世的思想源泉。当代教育人,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这里出发,继承这些传承久远、日久弥新的精神基因,秉承“生本”理念,努力改进学生管理方式,对学生管理充满人文关怀。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作为一名校长,我时刻注意让自己的管理“向生命处用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真正关爱学生。

我始终认为,教育最实在,教育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我们必须先给学生“面包”,再给学生“水仙花”。教育工作可以不新奇,但必须扎实;教育工作可以不抢眼,但必须有效。返璞归真,教育必须使学生茁壮地成长,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

这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到处充满挑战的时代。“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养不成健全的性格,就没有茁壮的成长;不能到理想的学府继续深造,学不到必需的知识与能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就变得遥不可及。因此,最切实际的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发展的本领。把孩子们扔进“狼群”,让孩子们具备良好的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这就是教育“苛酷的柔情”。

二中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基础的学生,他们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要给孩子们“把好脉”、“对症下药”,孩子们都能煅造成钢,打造成才。把“平凡的孩子接进来,优秀的人才送出去”,这是我们最成功的教育,也是我们对万千孩子最大的人文关怀。“向孩子们生命处用心”,关爱孩子身心健康,磨炼孩子坚强意志,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养成孩子良好习惯,树立孩子必胜信念,我们让学生管理工作时刻“以生为本”。

关爱孩子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了。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本应处于精力旺盛、身强体壮的最佳阶段,但是肥胖、孱弱、萎靡等词汇却不离他们的左右,健康正在慢慢地远离这些本该健康的孩子。教育者的人本良知,让我们对这些“受伤”的孩子们无法释怀。

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是我们一直都关注并研究的教育课题。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革命的本钱”?如何让孩子心理健康、阳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首先,身体素质是基础。我们通过加强学生餐厅管理,做好孩子健康的“后勤部长”。为了给学生们增加营养,学校通过增加饭菜品种、调整饭菜口味,做到粗粮细粮科学搭配、蔬菜水果合理配比,提供孩子们成长所需的营养,为他们的身体健康夯实物质基础。其次,运动锻炼是要素。我们为学生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强健学生体魄。每日两次跑操运动,跑程为1600米,每周两节体育课,学校安排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如趣味运动、打篮球、踢足球、跳绳、踢毽子、做体操等,既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又提升了孩子们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再次,心理健康是核心。学校以主题班会为主阵地,通过宣讲伟人事迹、制作视频、编排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的咨询,让学生远离阴暗,走进阳光。

磨炼孩子坚强意志

现在的青少年,被称作“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被看作是“娇骄两气的一代”。而未来的他们,要挑起民族强盛的重任,完成开拓创新的使命。

要担当重任,现在的青少年有必要经受大熔炉的历练,有必要经受搏击风雨的洗礼。正缘于此,我们特别注重磨炼学生坚强意志。其中,“跑操”就是我们给学生的一堂必修课。我们组织学生每天早晨5:45准时跑操,日复一日地坚持,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跑操中去经受磨炼。此外,我们还在每天上午大课间组织学生跑操。上操,必须准点守时;站立,必须笔直挺拔;动作,必须干净利落;步伐,必须协调一致;口号,必须撼天动地。看似轻而易举,却是很难做到;看似枯燥乏味,却是博大精深;看似没有个性,实则锤炼品质。这样的跑操,我们让学生学会了慵懒中的奋起、风雨中的坚强、集体中的适应。每一次跑操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震撼、一次洗礼,三年的跑操锻造了学生们坚韧顽强的品质、迎难而上的勇气、坚持到底的毅力,送给了学生们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由于此,二中毕业生纷纷在学校网站留言板中写道:感谢母校让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得以成长。

塑造孩子美好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美典雅的教育教学环境,启迪心智的励志标语,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超越永无止境”的二中精神,激情燃烧的成长乐园,这些良好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文化区、文化版块,都给学生以启迪,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君子有九思”(《论语》),“九思路”要学生“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史记》),“经纬路”要学生“经纬天下,经邦纬国,经文纬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景行路”要学生“见贤思齐,尊崇高德”;“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敦化路”要学生“修身养德,以德树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弘毅楼”要学生“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礼记》),“格致楼”要学生“追求和皈依‘科学精神’”;“学也者,知之盛者也”(《吕氏春秋》),高三“知盛楼”要高三学子“知识与能力高标准要求”;“知行合一”(王守明),“知行楼”要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中庸》),“知远楼”要学生“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勤耕楼”,领导办公“勤耕不辍”,学生更应如此;“思源堂”,要学生“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铭园”,要学生“铭心立报,永矣无贰”,立志成才;“宜园”,“学习休息两相宜”,要学生“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名校林”,国家重点大学的学校名称及其校训,激励学生成一流人才,树一等品格。

“墙壁文化”、“廊道文化”、“专题文化”,人文气息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置身二中校园,自然熏陶,人文感染。借用诗人柳亚子的诗句“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这样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使人乐观奋进、昂扬向上。人文化成,润物无声。精神立校,文化育人。校园文化透露性情,体现精神。学校有了文化,就有了精神,有了灵魂。“唯先必争”、“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的二中精神已经植入二中人内心深处,并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使学生更成功、更优秀。

养成孩子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自己的某种坏习惯所致。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面引导,以半军事化模式规范管理,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要素。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养成教育,我们下了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每一次升旗仪式,每一期专题活动,每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让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每次放假做一次家务、给父母写一封信,家长会上给父母献上一束鲜花,让学生“感恩父母,珍惜亲情”;上课前打扫干净的讲台、讲桌乃至黑板下沿,认真仔细完成的作业,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老师,珍惜老师的劳动”;同学遇到困难时的一句鼓励,朋友取得成功时的一次喝彩,共同分享成功途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体会友情的可贵;认真抹平的铺面、跑操到位的动作、认真书写的一个符号,让学生规范严谨;课堂上坐姿端正、思考积极、回答响亮,让学生专注高效;每一次失败后的爬起,每一次困惑后的坚定,让学生学会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扎实进行的养成教育,使我校最终形成了“低进优出”的教育特色,兑现了“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杰出的人才送出去”的教育承诺,使二中学子的综合素质获得最大限度增值发展,让学生收获学业成功的同时,实现了精神、性格的华美转身。

树立孩子必胜信念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的限制,我校学生起点不高,自信心普遍不足。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Bandura)认为,当你尊敬的人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地应付某一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教师是学生最信服的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最具效力。教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教师的激励会让学生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所以,我校要求教师在各方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你能行”。

我们以激励教育为核心,确定激励四环节,即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榜样激励、活动激励。让“超越永无止境”“一切皆有可能”“相信我们可以创造奇迹”的二中精神根植二中学子内心深处,激发他们不断超越、不断进步、“化平凡为神奇”的精神力量;“文化长廊”、“楼体文化”、“三大文化区”激情成长的文化景观,置身其间,徜徉学海,二中学子醍醐灌顶,三年求学生涯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名人志士、“平凡中的伟大”、身边学星、成长故事,无穷的榜样力量让二中学子张开飞翔的翅膀,在成长的天地中自由翱翔;演讲比赛、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学科竞赛、十八岁成人礼,层出不穷的学校活动,给学生搭建了放飞梦想的舞台,让青春的生命在二中怒放。四环节激励教育帮助学生们重拾信心、树立自信,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尤其在高考期间,每位学生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心理比较脆弱,我们精心推出的“高考七天乐”活动,让高考像过节一样快乐,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建立宽松的应考氛围,使他们信心百倍地走向考场。教师用彩纸制作成精美图案,寓意学生是腾飞蛟龙、破茧彩蝶、翱翔雄鹰、威猛虎狮,为学生佩戴成功丝带、自信笑脸、成功班徽,让他们在寓意高考成功的巨型榜上印下指印,跑操时为学生树起“高考必胜”大旗……通过种种做法,时时处处激励学生,加强他们的必胜信念。老师们用大爱感动着每一位学生,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教育应使人文精神薪火相传,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应宽严有度,刚柔并济,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社会的要求很实际,要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家长的愿望很朴素,要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让学生茁壮成长,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是最大的“生本”,也是我时刻牢记在心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尊师为先 以师为本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人文篇

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则寓言:北风和南风互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凛冽刺骨,只能让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顿觉春意,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由此可见,温暖胜于严寒。人文管理,便如南风徐来,春暖人心。

作为一名校长,我时刻注意让自己“向生命处用心”,对教师的管理充满人文关怀。有人说:“当教师需要温暖的时候,校长就应该是一盆燃烧的火;当教师需要呵护的时候,校长就应该是一堵挡风的墙;当教师需要理解的时候,校长还应该是一座连心的桥;当教师消沉迷惘的时候,校长更应该是一盏引路的灯。”言语之中,流露出教师们对“理想校长”的要求和对校长人文情怀的渴望。我知道,我做校长还不能尽如老师们之意,但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给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成为了自己时刻牢记在心的“以师为本”十六字诀。

尊重 教 师

兴学先尊师。“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曾说:“为学莫重于尊师。” 康有为也曾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从事的是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随之加重。尤其是青年教师正处在事业和家庭双重打拼的困难时期,身心更加疲惫。同时,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又是进取心、自尊心较强的群体,也是最需要价值感和尊重感的群体。在现代社会,许多需求都极易得到满足,惟有尊重感和价值感难以实现。我理解教师最大的渴望和追求,就是得到尊重与关爱。

“为政之本莫若得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一个美好的情感平台,将心比心,多一些情感投入,多一些理解尊重,少一些行使权力的尊严。教师的劳动异常辛苦,我让自己静心欣赏教师的劳动,由衷地赞美教师的劳动成果。我对自己“约法三章”:记清每一位教师的名字并能真正了解他们,见到教师“笑脸相迎”并能及时表扬鼓励他们,教师有了困难必须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我要求自己必须把500多个教师的名字“对号入座”,并能了解每位教师的性格、业务以及家庭存在的困难等各方面的情况;见到教师喊出他的名字并主动和他打招呼,我还会根据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及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对教师予以表扬、鼓励、指导,让每一位教师由衷地感到受器重、得赏识;教师有了困难,自己必须第一时间把学校的温暖送给他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避风的温馨港湾,校长只是这个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

一个暖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浓情的问候,一句真诚的鼓励,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像缕缕春风,驱散了教师心中的不快;如沥沥细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似束束阳光,照亮了教师的平凡生活。教师成功时的由衷赞美,教师受挫时的真诚鼓励,教师有困难时的真心相助,教师有事到办公室找我时的“站迎远送”,每天在学校大门口的“恭候迎接”,一份来自心灵的尊重与关爱,让教师们都意识到:他们是学校“重要的人”,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千金不能得死士,一言可以酬知己。”对教师真正的尊重和关爱,给了他们巨大的精神鼓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我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转变为教师的巨大精神动力,强劲推动二中实现跨越发展。

依靠 教 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目标靠教师实现,教育任务靠教师完成,学生智能靠教师培养。正由于此,办好学校重在依靠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真正的主人,依靠教师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凝聚着教师的汗水与智慧,让教师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回报,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学校应是一方心灵净土、一处精神特区,我们通过完善一系列评价机制,竭力打造公平校园、和谐校园,教师付出了劳动,就能收获尊重,收获感动。在二中,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高于人情,高于权力。没有人为因素,没有人情偏颇,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远近亲疏,教师们的拼搏与奋斗变得自然与纯净。无须谨小慎微,不用阿谀逢迎,只要愿努力,只要肯付出,教师就受尊重,就得赏识。没有“费力不讨好”,不会“无用武之地”,在二中,教师忙碌并快乐着。

依靠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我们净化了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建立了团结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了民主务实的工作作风。学校的各项决策都要“问计于师”,让教师融入学校管理;几年来学校提拔的干部都是一线出类拔萃的教师,没有人情与关系的垂青与照顾;评优评模、晋职晋级,严格按考核细则进行,没有半点弄虚作假。所有这些,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创造奇迹的“二中力量”。

有了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二中成了大家共同的家园,学校的发展成为了二中人共同的愿景。把二中打造成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名校,争创更多的“天下第一”,成了二中人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了二中人浓郁的“二中情结”,铸就了鲜活的二中精神。正是有了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二中人众志成城,上下一心,从而使得我校战胜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一步一个大跨越,一年一个新高度。

衡水二中教育管理 衡水二中家校互联
服务 教 师

教育就是服务,“学校就是为社会服务,领导就是为教师服务,教师就是为学生服务”。同时,教育也是一种经营,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实现教育“用心灵沟通心灵,用灵魂交融灵魂,用人格对话人格,用生命影响生命”,这就更需要教育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在学校管理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校长,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管理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进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从一定意义上讲,需求是教师工作的动力之源,教师的工作动力首先受其需求引导。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具有难以言表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我时刻提醒自己去努力关注每一位教师的生活与工作需要,及时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予以解决,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教师在评优、晋级和生活等方面的正当需求,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让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得到合理满足,使我校教师时刻充满工作的热情与活力。

“再苦不苦教师,再难不难教师”,尽学校最大努力给教师提供真诚周到的服务,是我“以师为本”最基本的原则。兴建教工宿舍周转楼,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购进“金龙”客车,为路途远的教职工提供方便;利用优质的健康环保材料装修教师办公区;教工食堂每天为教师们供应新鲜价廉的蔬菜,提供味美可口的三餐;教师生病住院,学校领导亲自探望;教师生活上遇到麻烦,领导们跑前跑后……我们用实际行动,让教师真正感到“领导在服务”。

每逢佳节情更浓。让教师成为每个节日里最为幸福的人,让他们尽享节日的温馨与快乐,成为我们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节日来临之前,我们便精心策划,多方准备,让我们的节日祝福活动“有创意、最温馨”。以2010年教师节“七个‘一’工程”为例:教师节前一天学校后勤人员利用一整晚的时间给教师“制造”惊喜:在教师办公区装扮“一”新,给教师办公桌上放上“一”束玫瑰、“一”盆绿萝、“一”个精美小礼品、 “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教师节当天,学校中层以上所有领导迎接教师上班,给教师送上“一”句暖心的问候,学校电子屏播放“一”段祝福视频,向教师致以节日真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涓涓细流汇成幸福的江海,无微不至的服务与关爱,荡起了教师心中幸福的涟漪,奏响了和谐的“二中奋进曲”。

让管理成为一种服务,勤勤恳恳干工作,扎扎实实抓教育,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成为了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与教职工在思想上诚实相见,工作上诚恳相待,情感上诚挚相融,生活上诚心相助;用事业的追求激励人,用宽松民主的氛围凝聚人;倾听教师心声,维护教师权益;让“管理”变成“服务”,让“命令”变成“感召”,让“威严”变成“亲和”。把自己和老师们的满腔热诚,化作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推动着学校不断前进。

成就 教 师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正如他们所说,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获得幸福,而幸福的源泉在于个人价值与成就的实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基本生理需求、安全、爱与归属、自尊、自我实现。同时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变化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一层次的需要强度即会提高。按照这一理论,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人只能停留在低层次需求上。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更追求“人的自我实现”,激活和满足教师成就感就是满足教师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我觉得,给教师“发放”的最大“福利”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成功平台,或者说给他们搭建一架攀上成功之巅的爬梯,给教师提供一切专业发展、展示才能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巨大空间。

学校“请进来,走出去”,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传授先进理念,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探秘取经”,让教师在学习中快速成长;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育教学“传、帮、带”,资源与智慧共同分享,让教师在合作中得以提升;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干事创业净化工作环境,让教师在竞争中得到历练;名校打造名师,“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让教师在二中成名成家。

一群年轻的教师在这所年轻的学校迅速成长,毕业三四年的教师就能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有的带毕业班成绩非常出色,有的被提为中层领导,成为“中流砥柱”,比如韩宏亮老师毕业三年就被提为年级主任助理,协助年级主任去带一个年级,并且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省、市级说课比赛中,我校教师屡屡荣获一等奖。2009年在全市举办的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14名教师参加, 12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2010年5月,在市级说课比赛活动中,我校27名教师参赛,26名教师均获一等奖,一等奖获奖率96%,全市最高。2009年,我校语文教师许聚梅、政治教师贡军荣代表衡水市(全市共4名参赛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评比活动,双双获得一等奖。2010年9月26日,省教育学会、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河北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观摩与评选活动”,全省11个市区16名教师参加,我校教师庞艳香作为衡水市唯一选派的教师勇夺第一名,并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比赛,勇获全国二等奖。

成就每一位教师,不让教师的才能遭到冷落,我让自己善于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让每一位教师在二中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人为操作,没有厚此薄彼,公平公正珍惜教师的每一份辛劳,捍卫教师的每一份成果,让多做贡献的教师在二中“扬眉吐气”。经过我们的倾心打造,二中成了广大教职工的“英雄用武之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老师的才能有多大,学校就给老师搭建多大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去挥洒自己的才情,成就自己的事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欣喜地看着教师们在“二中大舞台”上“各施绝技”、“各显其能”,体味着教师们的“绝美演出”所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自己更有理由相信,二中还会给大家奉上更多的精彩……

当然,以人为本不能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能成为是非不分的“好人主义”。作为我校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制度治校”已经确立为我校的立校之本、治校之基。“制度治校”与“以人为本”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制度是严格的规范,是铁的纪律,是冷冰冰的不可逾越的围墙。但是,如果制度是从“被约束对象”的共同目标、切身利益出发并能深入其内心,为他们所接受,那么,制度便由最初的条条框框上升为一种制度文化,由显性的纪律内化为每名教职工的生命需求,这个制度就成了保护他们权益最为有力的工具,成了维护这个团队最高利益最为“灵验”的法宝。此时,它也就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人文关怀是真诚的尊重,是公平的捍卫,是热忱的服务,是对成长的呵护,是柔情脉脉的温馨。而这所有的美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以人为本”必须是以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本。没有了这个根本,“以人为本”便成了以少数人为本的“伪人本”,那是扼杀教师利益和学校发展的“残酷的温柔”。“以人为本”与“制度治校”二者一柔一刚,刚柔相济,如同并行的双轨,使学校驶入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又仿佛张开的双翼,助力二中迅速腾飞。我想,正是我校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全体教师才享受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学校才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发展。

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落到了实处。在二中,教师“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学校也是如此,付出了对老师的尊重、理解与关爱,换来了学校的蓬勃生机、盎然春意。作为一校之长,让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充满人文关怀,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幸福……

让学校管理成为一门艺术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九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古语中,“管”字意为“锁钥”,其说见于《周礼》“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后延伸其义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治玉治民为理”,后延伸其义为“治理、协调”。“说文解字”,“管理”应是管“事”、理“人”之意。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协调,让人心情愉悦。当管理者把管理看做一门艺术时,它给人的感觉就应该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怡心悦目。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艺术,如果没有了实践,管理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坚持一项修炼,修养一腔情怀,研习一门学问,抵达一种境界,在自己的校长管理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境界。

坚持一项修炼

《礼记·大学》中写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内圣”才能“外王”,“治人”必先“修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加强自我修养永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其实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自我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过程。

李嘉诚说:“想当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自我管理的典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水平,而是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上肩负的责任,再加上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渴望以及对成功的巨大追求,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内省”和“自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教育圣贤的这些话,时时提醒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作为学校的领头人,自己必须严格自律,“正人先正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做到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我把学校办公楼定名为“勤耕楼”,寓“勤耕不辍铸名校,大爱无言写春秋”之义,意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勤政,不辍耕耘。从此以后,无论风霜雨雪,晨光熹微中,我一直坚持第一个到校,迎接辛苦的老师们。除极少数的出差之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难以忘记的是,去年冬天一个大雪封路的清晨,自己比平时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提前半小时赶到学校,渐渐地副校长都到了,中层主任都到了,班主任们都到了,教师们都到了……在打车都很难的那个清晨,我校教职工无一人迟到,当得知有的老师前一天晚上以高价预约到出租车的那一刹那,涌动在自己心间的,除了欣慰,更有一种温暖和使学校快速发展的信念……

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给自己立下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教师敬业,自己首先要做到勤政;要求教师廉洁从教,自己首先要做到廉洁从政;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自己要带头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道德素养,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校长首先要尊重教师。学校每施行一个新规定之前,我总是首先表态,请全体教职工监督我的实际行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校之长,我时时刻刻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让自己的管理给教师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校长的自律,引发二中团队每一位教职工的自律,实现二中团队每一位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最终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自己的校长生涯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别拿校长当干部,什么时候都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要学会俯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倾听教师的心声,做教师的贴心人,当二中的勤务员。“领导就是服务”,让管理成为一种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成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与教职工在思想上诚实相见,工作上诚恳相待,情感上诚挚相融,生活上诚心相助;用事业的追求激励人,用宽松民主的氛围凝聚人;倾听教师心声,维护教师权益;让“管理”变成“服务”,让“命令”变成“感召”,让“威严”变成“亲和”。

“教育是任何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管理更是一项心灵的修炼。修心灵以炼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十几年来,我以自律为支点,撬动管理的杠杆,打造最好的自己,从而打造最好的团队,打造最好的学校。我深知,当校长自己“魅力四射”时,学校自会“群星闪耀”,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管理便会直抵灵魂,“攻心为上”。我清楚,自己“功力尚浅”,自当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修养一腔情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盈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星空和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仰望教育的星空,我们胸怀教育理想;修养教育的情怀,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坚守内心的道德律,我们让教育实实在在。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崇高事业。让孩子茁壮地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让教育的恩泽惠及更多的家庭,让我们的学校造福一方百姓,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倍感神圣和自豪。或许“酸腐”,但坚守梦想,我们“痴心不改”。

教育是一种事业,一种奉献的事业,一种智慧的事业,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绝不能把教育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把教育视为一种生活态度、精神信仰。教育者应该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心清气爽,爱教育爱到痴迷,让教育成为人生的全部。我经常对全体教职工讲:“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挚爱这项事业。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也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为教育倾心付出。”我经常对学校的干部说:“我们干的是事业。如果你真心热爱这项事业,你就融进来;如果你想当官,那请你体面地离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二中没人“畏难而逃”,而是团结一心,用我们的超常付出践行着教育的神圣职责。“修养教育情怀,缔造教育神话”,二中成了一处由一群教育圣徒坚守屹立的殿堂圣地,一个由一群教育圣徒传道授业的精神家园,一座由一群教育圣徒支撑耸起的高山巨峰。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虽然教育很“浪漫”,但校长必须很现实,我们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华。教育需要理想,校长更需要理想。理想是“天”,是目标,是方向;现实是“地”,是基石,是根本。没有理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功利主义;空有理想,没有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乌托邦”。我告诉自己,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胸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真实”,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实实在在地播撒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学校管理尺度成为热议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学校一方面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充足空间,一方面依然坚持精耕细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中的教育盲区得到及时关注,才能让学生获得成长的最优教育资源。“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耕细作的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抓行为,养习惯,促品质,这是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需要我们求真务本,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常规管理工作可以不新奇,但必须扎实;可以不抢眼,但必须有效。正是我们落在实处的工作,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量变”促生“质变”,便有了“二中奇迹”、“二中速度”、“二中力量”,有了“天下第一操”。相信精彩仍在继续,这里必将诞生更多的“天下第一”……

如果没有满腔炽烈的情怀,教育就会失去那份美好与鲜活,变得枯燥而疲惫。理想远大,则视野远大;情怀宽阔,则格局宽阔。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炽热的教育情怀孕育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带来了学校的大视野、大格局,带来了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发展。

研习一门学问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刘邦笑到了最后,成为一代开国之君。他曾得意地说“论行兵打仗,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张良;论治国家,抚百姓,给粮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者皆人杰,但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得天下。”诚如刘邦所言,他深谙用人之道,是“将将之人”,他用自己的管理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高明的“管理专家”。当然管理学校无法和治理国家相提并论,但校长也要懂得“用人之道”,做到知人善任,“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成,怯者取其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一校之长”终生去研习。

作为一校之长,我告诉自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只有“英雄个人”不会成就一所学校,有了“英雄团队”才能使学校取得长足发展。我让自己学会唤醒、激发、调动、协调所有人的自觉、自主、自为,使之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能。在二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我”,只有“我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二中人从“不得不为”到“主动作为”;“超越永无止境”的校训精神,让每一个二中人从“全力以赴”到“全心以赴”;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让每一个二中人从“工作养家”到“工作悦心”。“我是二中人,要为二中发展做贡献”,学校的发展成为了二中人共同的愿景。把二中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名校,争创更多的“天下第一”,成了二中人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事业追求,成了二中人浓郁的“二中情结”。正是有了二中人的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才使得我校战胜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一步一个大跨越,一年一个新高度。

“上者为闲”、“智者在侧”、“能者居中”、“专者居前”,校长不是“救火队长”,不能陷入事务主义,要实现“各就各位、各尽其责、层次分明、收放自如”。我们拥有一支善于管理、肯于奉献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通过“真正放权——适当督导——定期验收”的管理模式,用充分信任为全校教职工搭建起了火热创业的激情舞台。二中所有的事情都由副校长分配执行,谁主管,谁负责。主管副校长放权给各处室、级部主任,处室、级部主任放权给主管干事、备课组长、班主任。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一项重大的任务被分解成诸多小任务,每一任务都有专人负责,每一环节都有专人督导。这样责任到人,执行力大大加强,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校长,我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督导。在督导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六多六少”,即多鼓励,少指责;多理解,少猜疑;多帮助,少为难;多关怀,少冷落;多指导,少命令;多调查研究,少偏听偏信。我对学校的管理,通过充分放权、适当督导、定期验收,“避轻就重”、抓大放小,避免了“领”而不“导”的混乱,也摆脱了“管”而不“理”的低效。

“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管理的艺术在于调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研习管理的学问,使每一个二中人“各显神通、各展其能”,二中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抵达一种境界

大道无形,管理无痕。“无为而治”是中国管理思想家的共同理想,《老子》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将“无为”视为最高的治国境界。儒家认为 “无为而治”要“以德为政”,以道德的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们主张君主应实行“象征性管理”,只搞好个人修养和对下属的道德教化,就可以“一以驭百,坐以待劳”,“垂衣裳而天下治”。

融“有为”于“无为”,寓管理于无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无痕,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一点点浸入师生的心田,融入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也潜入、流注和运行于学校良性循环的血脉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学校管理也有三重境界:人治境界、法治境界、德治境界。

“人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境界。学校在发展初期,通过校长强势地领导和教职工忠实地执行,让教职工在严格的学校环境中快速成长,以确保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管得宽,抓得细”、“有管无理”。对于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学校,“人治”不失为一种境界,有道是“一个好校长带出一个好学校”。但遗憾的是,好校长不可能永久领导一所学校,如果继任者的德与才逊于前任,这所好学校就会风光不再。再者,“人治”是为管理而管理,学校管理流于形式,只管住了人的身,没有管住人的心,因而理想的管理境界不应局限于此。

“法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二境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适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运转体系。这时,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制度说了算”。用制度捍卫公平,用制度聚拢人心,让制度形成力量,“法治境界”管住了人身,也管住了人心,但学校是学校,教师是教师,教师只是在工作,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任务和职责。“法治境界”,“为理而管,因管而理”,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如果没有了管理,情况就可能大相径庭。学校只有时时注重管理、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这种状态下的学校管理目标虽然能够实现,但“成本”较高。因而理想的管理境界还不应局限于此。

“德治境界”,是学校管理的第三境界。在“德治境界”下,校长“思想行为”与教职工“思想行为”和谐共振,每一个学校成员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工作,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工作的乐趣和神圣的成就感。学校的发展成为每一个成员的愿景,学校成为了一个“和谐的英雄组织”,组织之内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无管有理”,处在“德治境界”下的学校,校园里人人是主人,人人是管理者,教师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高度自我管理基本上取代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能重点由“管”转向“理”和“通”,即主要起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学校的管理成本也因此降到了最低水平。

“管是为了不管”,“管理”重在“理”。在自己的校长“生涯”中,我努力使自己的管理达到“德治境界”,除了通过自己的榜样引领,我格外注重人文关怀、文化引领、精神塑造,让自己“轻管重理”,以求“不管之管”、“无为而无不为”。

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以师为本十六字”,让自己的工作向教师生命处用心,尽最大努力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给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以文化之”,让文化生成教育力量、凝聚力量、精神力量、约束力量、感召力量,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成为二中发展的原动力,使得学校有了 “神来之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崛起,实现了跨越发展。精神强大,则学校强大;精神雄于天下,则学校雄于天下。二中建校仅14年,我们没有丰厚的积淀,缺乏历史年轮的厚重印迹,但我们有着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那份遗憾正为二中夺人魂魄的气概所弥补。在不断的创业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的超越精神,成了我校的精神内核,渗透到了每一个二中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不断传承。超越精神已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引着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境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在超越中创造奇迹。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之于书法,是气韵生动;之于绘画,是象外有象;之于音乐,是天籁之音;之于舞蹈,是随心起舞;之于管理,是不见管理,化为无痕……

坚持一项修炼,让管理“春风送暖”;修养一腔情怀,让管理返璞归真;研习一门学问,让管理举重若轻;抵达一种境界,让管理臻于完美。管理是诗,每一行都是爱的表达;管理如歌,每一句都是心的关照。管理是一道风景,美在细节;管理是一种境界,贵在真实。我深知,要达到管理的“上乘境界”,自己还“差之千里”,但我一定为之孜孜以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养德砺行 修炼魅力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魅力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诗人普拉斯对于魅力的形象论述,非常有力地表明了一个人“魅力四射”对别人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的魅力可以凝聚人心,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校长,需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师生、感染师生。唯有如此,校长的思想才会有辐射力,其道德才会有感召力,其威信才会有穿透力;学校才能形成一种弘扬正气的主流意识,才能带出良好的教风、学风,培养出良好的校风,进而打造出全国名校。“德之不修,行之不远”,当校长十几年来,我深知自己任重道远,为了“不辱使命”,我十分注重“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让自己做一名有魅力的校长。

情怀:挚爱教育 专注事业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事业,一种奉献的事业,一种智慧的事业,一种创新的事业。但我觉得教育更是一种修炼的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修人生以炼事业。在我看来,绝不能把教育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它视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信仰。教育者应该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心清气爽,爱教育爱到痴迷,让教育成为人生的全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敬业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老师们。我经常对全体教职工讲:“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挚爱这项事业。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也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为教育倾心付出。”我也经常对学校的干部说:“我们干的是事业。如果你真心热爱这项事业,你就融进来;如果你想当官发财,那请你体面地离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二中人没有一个“畏难而逃”,而是团结一心,用我们的超常付出践行着教育的神圣职责,创造了令人瞠目的“二中奇迹”。

教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情怀。教育是阳光,播洒光明;教育是清泉,洗却污垢;教育是春风,涤荡心胸。我告诉老师们,更告诉自己,做一名中学教育者,便注定了与那稚嫩的情怀同悲喜、共成长,便注定年年岁岁要全身心地呵护那些鲜活的生命。的确,教育是一份清苦的差事,是一份留有遗憾的艺术,有时甚至是精神的涅磐。教育的每一段路径都浸濡着汗水、思考与寂寞,在这个容易向物质看齐的时代,我们难免会有一些彷徨与困惑、躁动与浮躁。因此我时刻提醒我的二中团队,教育不能“三分钟热度”,更不能“朝秦暮楚”,我们要学会“仰望星空”,把教育当成一种虔诚的信仰,要矢志不渝地去经营,要用心在教育的世界里不知疲倦地行走。在二中,我号召二中人“修养教育情怀,缔造教育神话”。如今,在彼此的感召下,二中成了一处由一群教育圣徒坚守屹立的殿堂圣地,一个由一群教育圣徒传道授业的精神家园,一座由一群教育圣徒支撑耸起的高山巨峰。

自律: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俯下身子”身先士卒,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告诫自己不能“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将教师们的功劳占为己有,更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要推功揽过,和教师们同甘共苦。我给自己定下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教师敬业,自己首先要做到勤政;要求教师廉洁从教,自己首先要做到廉洁从政;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自己要带头学习;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自己首先要尊重教师。高中教育很辛苦,要求老师们超常付出、忘我工作,如果我们这些校领导们晚出早归,不谈工作,势必造成老师们怨声一片,工作没有热情。十几年来,无论风霜雨雪,晨光熹微中,我一直坚持第一个到校,迎接辛苦的老师们。时间长了,我用切实行动让老师们由衷地感到校长与大家一样付出,老师们心理平衡了,工作动力足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容易开展了。

“徳在人前,必受人尊;利在人后,必有人敬”。我让自己学会自律,摆好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师生员工的“贴心人”,当好学校发展的“引路者”。

热忱:倾听尊重 以情感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教师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随之加重。尤其是青年教师正处在事业和家庭双重打拼的困难时期,身心更加疲惫。同时,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又是进取心、自尊心较强的群体。

“为政之本莫若得人”,“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作为一名校长,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一个美好的情感平台,将心比心,多一些情感投入,多一些理解尊重,少一些行使权力的尊严。我经常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刻不忘关注他们内心的酸甜苦辣,发自内心地体贴教师,用拳拳的热忱关心教师。我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事业上的鼓励,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呵护,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温暖,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融入二中这个大家庭,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热忱源于尊重,尊重与关爱可以给人巨大的精神鼓励,激发责任感,增强向心力。我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转变为教师的巨大精神动力,强劲推动二中实现跨越发展。

倾听尊重,以情感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来了温暖,换来了信任,换来了团结,换来了力量,换出了干劲,换出了奇迹!

无私:公平公正 树立正气

学校应是一方心灵净土,一处精神特区。“不患贫而患不均”,公平公正是校长施行学校管理的人格前提,是不断修正管理方向的罗盘,是利于克服管理顽疾的“良药”,是强化“团队精神”的“凝胶”。校长做到公平公正,就提高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了教师的正义感,形成了学校的凝聚力。

毋庸讳言,一个学校的教师招聘、评优评模、干部任免、学校招生等工作,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校长公平公正办学的勇气与魄力。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下,在“拼能力不如拼老子、拼关系”的不良风气下,学校招聘教师就成为非常敏感的事情。我向学校招聘小组屡次强调,聘任教师关乎学校的制度执行,关乎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关乎学校的发展,关乎学校的风气,在聘任教师这项工作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招聘程序要严密有序,不得出现丝毫差错。我们的招聘小组每年都是临时成立,人员不定。招聘小组到高校举行二中专场招聘会期间,招聘小组成员手机全部换成学校新发号码,断绝对外的一切联系,招聘各项活动严格保密。就这样,我们经过层层选拔,摒除了外界干扰,顶住了种种压力,真正选拔出了优秀人才。很多大学生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三年就可以带高三毕业班并取得优异成绩,有些大学生工作几年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所有这些缘于我校坚持的公平招聘原则确保了人才质量。

我们评优评模、干部任免、学校招生等各项工作,同样如此。没有人为因素,没有人情偏颇,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远近亲疏,没有厚此薄彼。在我们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高于人情,高于权力。为此,我也得罪了一些人,别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校有学校的难处,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正气。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毫不动摇地捍卫学校的正气,容不得我计较个人得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有战斗力,我们的发展才有驱动力。

“心底无私天地宽”,公平是一种力量。二中这几年的跨越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公平公正的巨大力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想,如果领导的心里真能装着学校的发展和职工的利益,职工自然会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领导的苦心和好意,这必将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化成一种难得的“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二中的进一步发展。

境界:同担重任 精神相依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先哲的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学校的领头人,我时时提醒自己,政府把这么大的学校交给我,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系于一身,我要担起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必须竭尽所能,让我们的学校造福一方百姓,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温馨的港湾、精神的依靠。

夹缝求存谋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12月4日,我来到衡水二中,开始学校的“二次创业”。没有固定的生源,没有厚重的积淀,我们开始了艰难而又充实的跋涉。理念先行,“原生态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本真;打造品牌,“低进优出”把“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杰出的人才送出去”;高考奇迹,把更多的孩子送入理想的学府;课程改革,让学生综合发展;精神立校,“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植入二中人内心深处;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的个人修养也在锻炼中得到提升。二中依然在前行,二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每天都演绎着新的精彩。

有一种境界,叫风雨同舟:每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令人感动的是,每当二中发展遇到困难时,不用谁来动员,大家都能在第一时间聚到一起,共同分担风险,共同面对困难,最终走出低谷。面对挑战,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在支撑。

有一种境界,叫相互依偎:二中有七百多名教职工,我一直认为,学校应该成为每个二中人的坚强后盾,成为每个二中人的温馨港湾,我们非常注重培育老师们的“幸福感”,让二中的老师成为“最幸福”的人,让学校成为每一个二中人的精神家园。

有一种境界,叫托付终生:当众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面前时,那份信任和托付让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但是三年时间,我们还给了家长一个值得信赖的“美丽结局”。二中三年,成就一生,我们把“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把杰出的人才送出去”,二中成为了孩子成长的乐园、成才的摇篮,二中学子在这里实现了华美的转身。

境界是一种胸怀,境界也是一种格局。境界里面有生产力,境界里面也有领导力。同担重任,精神相依,二中人因此而凝聚,二中人因此而幸福。

现在很多教育界的同仁,不远万里来到二中参观交流,在留言簿上称许二中的环境优雅,风清气正,发展的势头正劲。虽说是一些溢美之词,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不敢说自己的学校多出色,更不敢说自己多有作为,只是时刻告诫自己,一名校长必须让学校发展,让教育的恩泽惠及更多的家庭,让师生有更大的提升,也唯有如此,校长才可以“忙碌一天,得一夕安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任何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校长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管理的无形资源,更是一面精神旗帜,浸染着师生们的心灵。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圣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名校长,我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做一名“魅力校长”,去影响、去带动教职工彼此之间产生共鸣,形成合力,奏响学校工作最美妙动听的乐章;去引导、去激发每一名教职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显神通,让校园“理念载个性齐飞,人文与师德共舞”。

让开放办学加速学校的发展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系列之八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改革开放,奏响了中国发展的最强音。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渐深入,对外开放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教育要实现优先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开放意识、开放思维。合作兴校,开放强校。开放办学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只有开放办学,学校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不难看出,开放办学从来都是创办一流教育的重要途径。开放办学可以激发办学活力,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世界为学校,真理是老师”,他反对将学生禁锢在学堂里,主张教育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给学生以“活”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他的生活教育实践为教育的开放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实践证明,要解决在办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办学水平,“闭门锁校”是不行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把学校封闭起来是无法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所学校,如果能在办学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博采众长,占领先进教育的至高点,以教育家的思维办学,以艺术家的品位办学,以哲学家的思辨办学,就一定能够在名校之路上大显身手。

作为一名校长,自己“才疏学浅”;打造全国名校,自己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正源于此,我努力让自己具备高远的视野、开阔的胸怀,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积极践行开放办学,格外注重与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交流探讨,互通有无。也正是在开放办学过程中,我们开阔了学生视野,打造了名师魅力,提升了管理实力,凸显了名校气质,各类资源得到优化,加速了学校的发展进程,学校出现了连续式跨越发展的局面。

开放办学开阔学生视野

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早就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由此可见,教育的开放性尤为重要。而如今,我们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家庭的“狭小”空间中度过的,家庭——学校 “两点一线”,学生长期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使得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严重限制,缺少了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正鉴于此,我们在校内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书画展览、歌手擂台赛、艺术节才艺展示、元旦晚会,“一日三操”、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及其他体育趣味活动,“疯狂英语”、征文比赛、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评比、学生干部竞选、学星评选,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调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展现出学生的无限才情,演绎出学生别样的青春风彩。我们还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囚笼”,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爱鸟周宣传”——展示鸟类标本、普及鸟类知识、学生现场写生、爱护鸟类主题签名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增强“爱鸟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爱心奉献日”,学生头顶似火骄阳,任汗水打湿脊背,任疲惫爬满全身,一丝不苟清洗市内展牌、防护栏,清扫垃圾,让学生牢牢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使他们用爱心唱响青春之歌,用奉献绘就青春画卷;“走进清华、北大”,人文底蕴、学术积淀的百年传承,让二中学子醍醐灌顶,虔诚的敬意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向心中的圣地迈进”成为他们愈发坚定的信仰;“爱衡水,爱家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体味家乡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了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开放办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阔了学生视野,洗礼了学生心灵,使二中学子的综合素质获得最大限度增值发展,让他们在收获学业成功的同时,更实现了精神、性格的华美转身。

开放办学打造名师魅力

“师人之技为我所用,学人之长促己成长。”敞开校门,开放办学,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校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促成我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专家、各界人士等开展多向交流,使教师们接触了前沿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思维、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方交流,使我校教师“见多识广”,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搭建了更高的平台,学校也因而形成一种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涌现出了大批名师。

眼界决定境界。拓宽教师眼界,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学校“联姻”中央、省、市级教育科研部门,不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给教师们“释疑解惑”、指点迷津。

其中,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全国著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周沛耕、数学教育专家蔡上鹤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刘毅玮博士,石家庄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曲连坤,华东师大华光学院副院长郭景扬教授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先后来到我校,给我们送上一场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的教师近距离领略大师的风范,极大限度地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与视野。

“当局者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难免受到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为了让教师“呼吸到新鲜空气”,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山东、江苏等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多次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权威机构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教育同仁来访我校,我们的“推门课”制度(来访人员可以随意到我们的任意一个教室听任意一位教师的课),让我们的“原生态”课堂“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来访者。课后交流,教育同仁们给我们“点石成金”。

“网络改变世界”,我们重视利用网络平台给教师“补充营养”。通过高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和教师博客、班级博客等网络平台,我们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

开放办学,让我们的教师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使得我们的教师迅速成长。如今,我们的教师有的已是国家级课题的“掌门人”,有的是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在各级说课比赛、论文评比中大显身手“摘金夺银”。同样值得欣喜是,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个个“身手不凡”,人人“各怀绝技”,他们让二中高考屡创奇迹,把众多的普通学子送入全国知名学府。

开放办学提升管理实力

古典管理学派创始人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对于学校校长来说,科学决策非常重要。然而,校长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必须借助社会各方力量。

管理,同时也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办学,首先要让管理向教师开放。知名教育家李希贵提出了“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观点。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可能带来学生的成长,没有师生的成长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要有教师的成长,我们就要了解教师的愿望,了解教师需要什么、教师希望学校提供什么。学校发展“问计于师”,让教师融入学校管理。每一项制度的出台,每一个重大决策的定位,我们都要请教师参与讨论、修改。开放的管理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在二中,不是“校长说了算”,而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意志与利益说了算”。二中的领导走民主集中路线,不搞“一言堂”,不当“大家长”。开放的管理提升教师的思想,如今在二中不是“要你这么做”,而是“我想这么做”。制度不是挂在墙上、镶在镜框里的“死规定”,而是印在教工内心、刻在教工脑海里的“活镜子”。管理向教师开放,使得学校的办学理念逐步内化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行为。

开放办学,也要求管理向学生家长开放。“封闭”的学校管理中,家长往往只能通过教师之口、学生之口间接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而不能走进学校“身临其境”、“眼见为实”。封闭带来误解,误解萌生隔阂,隔阂滋生矛盾,矛盾影响发展。因此,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学校的管理。除了年级、班级举行的家长会,学校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交流会。在家长交流会上,由学校领导向各位家长详细介绍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家校互动环节,学校在交流会现场,给各位家长发放“家校交流反馈表”,待家长填好后,由专人负责收齐汇总。针对家长集中反映的问题,由各处室负责人分别代表学校,现场向家长们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并根据家长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以实现家长和学校的零距离沟通、家长和学校的真正互动交流。这样,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便多了一份理解与认可,我们也在家长的认可中有了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在我校,“家校牵手、共育英才”的大好局面也就逐渐形成。

开放办学,还要求管理向社会开放。我们通过学校的网站,把我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以及学校推出的新举措、发生的新变化,及时公布,利用学校网络打开社会了解我们的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站留言,我们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我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切问题的指正,都会给我们莫大的帮助。尤其是,为进一步挖掘我校教育文化内涵,追踪我校的成功脚步,衡水日报社在《衡水晚报》教育版开办《今日二中》专版,将我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向全社会,我们打开了向社会开放的另一扇窗口。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极大限度地提升了我校的办学水平。

“一切落后,一切罪恶,都因为封闭。” 进步与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开放。虽然教育具有某种内在的保守性,但学校绝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我们更不能在“孤岛”里“偏安一隅”。学校管理向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校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实现了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开放办学凸显名校气质

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即便大山深处也有探视世界的窗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时刻要求自己站在高处,常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国内外教育形势、市内外教育现状,“尝一镬而知肉味,察阴阳而知日变”,以求“明变、求因、评判”之成熟境界。

“封闭只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当前,名校林立,办学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我经常提醒二中团队,如果与兄弟学校“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只能让自己才思枯竭,目光僵化,发展停滞。我们经常组织二中的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探秘取经”。每到一处,我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二中参观者,必须用心观察,虚心学习,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

我认为,开放办学应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绝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办学要有吞吐的能量。大凡动态的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健壮的、蓬勃的生命,有巨大的吞吐力。吞,就是要我们不断吸收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发展、壮大、提升自己。吐,就是要我们不断传输自己的先进经验、理念、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开放办学也遵循着能量守衡的规律,吸收的越多,产生的精华也越多,需要传输的也越多。只传输不吸收,发展就会“乏力”;只吸收不传输,发展就会“断路”。我告诉自己,要有开阔的胸襟,开放办学要勇于“吞”,也要舍得“吐”,只有这样,学校发展才会有生机,有前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的同时,打开校门“笑迎八方来客”,热情接待各地教育同仁前来参观交流。最近几年学校的跨越发展,使得我们的办学声誉大幅度提升,“二中奇迹”、“二中速度”、“二中力量”、“二中现象”,引发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参观热潮。各地学校纷纷提前打电话“预约”,要求来我校参观。为了更好地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相互学习交流,我校把每周六定为“校园开放日”,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前提下,二中对所有参观者全面开放。除了参观校园、听取报告之外,参观者还可以走进教室、宿舍,走进学校办公区、教学区,学校真正地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外开放”。

办学放异彩,开放显胸怀。“隐匿经验不是名校风范。”不是刻意去夸耀我们办学水平有多高,只是提醒自己,开放办学就要开诚布公,真心诚意,不能有所隐瞒、有所保留,不能隐匿经验、掩饰问题。

“海纳百川,英贤群聚。”在与各地教育同仁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触很深,从中受益的同时,更觉重任在肩。来自北京、江苏、山东等“课改前沿阵地”的学校,让我们近距离地学习课改新举措;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友人的来访,让我们时刻牢记办学必须扬长避短;北京四中、山东曲阜一中等名校的到访,让我们看到自己与百年老校的差距;陕西省府谷二中、广西省扶绥二中等学校不远千里,驱车二十多个小时来到学校,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同仁学习交流的满腔热诚;石家庄精英中学、山东省舜耕中学等学校的再三来访,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分批次到访,让我们看到教育同仁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诚心诚意;邢台市主管教育的常市长、江西省玉山县宣传部刘部长,多地教育局长率各中学校长亲临学校考察指导,领导们的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几年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的底蕴还不够厚重,我们的成绩还不足以高枕无忧,我们的前途还不足以令我们躺在成功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们还会面对很多的困难,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更何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能乘势而上,就可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我们几年来的发展成果也就前功尽弃。因此,我时常告诫自己,告诫我的二中团队,打开校门,“对外开放”,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及时感知到外面的世界,让我们时刻保持一种旺盛的斗志、学习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避免让自己成为“温水里的青蛙”,以开放和包容之心加速学校的发展。我提醒每一个二中人,合作共赢,开放兴校,如果我们的一些做法能够给大家一点借鉴,那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我们就要毫不保留,将我们的经验“和盘托出”,这也是我们为教育发展做出的一点贡献。同时,我们将自己的做法完全展示出来,也是警醒我们自己,必须再去开拓,再去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生机、永葆活力,否则我们早晚会成为“明日黄花”,学校的发展也只能归于衰竭。

开放办学,吹活一池春水;开放办学,激活二中潜能。开放办学,我们学到了许多,进步了许多,成长了许多。开放办学,让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快速前行……

“三维”一体 求真务本

——我的“校长管理心语” 系列之思想篇

衡水市第二中学 秦海地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同样,教育也需要靠思想活着。在这个分享教育家智慧、呼唤教育家办学的时代,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办好学校,就得有教育家的追求。有教育家的追求,首先要用心于教育,追求高远,潜心研究,做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说:“有思想的校长具有三个思想维度,即理念维度、精神维度和智慧维度。具体地说,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必然拥有令人信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令人折服的教育精神,具有令人叹服的教育智慧。”

“在其位,谋其政。”在十几年的校长生涯里,我“思”教育的本真,“想”学校的发展,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成为了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思想“一维”:理念维度

我认为,一名校长,应该拥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虽然教育很“浪漫”,但校长必须很现实,我们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华。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我们的“原生态”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归于本真。

一、教育的“一体两面”——浪漫与现实

当前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需要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教育需要理想,校长更需要理想。理想是“天”,是目标,是方向;现实是“地”,是基石,是根本。没有理想,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功利主义;空有理想,没有高考升学率,那是教育的“乌托邦”。因此,校长也要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者”,既要胸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实实在在地播撒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教育者应该追随教育理想,紧贴地面行走。唯有如此,教育者才能指引被教育者张开追求的翅膀,离开地面到天空飞翔。

二、教育的最大人文——返璞归真

在思想多元、学说林立、观点各异的时代,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光怪陆离的教育观念不应该使教育变得浮华喧嚣。教育最实在,教育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我们必须先给学生“面包”,再给学生“水仙花”。教育工作可以不新奇,但必须扎实;教育工作可以不抢眼,但必须有效。人文不是一句空话,教育最该落到实处。社会的要求很实际,要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家长的愿望很朴素,要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返璞归真,让学生茁壮地成长,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也是我们教育者沉甸甸的一份责任。

三、教育的真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以爱为基础的事业,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事业,是传承文明、延续希望的事业。基于以上思考,我在二中确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我们不会单纯把办学目标锁定在以教学为标准的办学质量上,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空间,满足家长、社会的要求,兑现“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杰出的人才送出去”的办学承诺;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二中“学习三年,成就一生”。

四、教育的本真模式——“原生态教育”理念

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教育土壤适合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思索,面对学校生源较差的实际,我们要以怎样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不可能照搬别人现成的东西,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生源、师资、学校发展目标、地方教育政策的要求)与别人不同,我们要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创立自己的教育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我对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我与我的二中团队一起,创造出了一种适合二中本土的教育理念——原生态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源于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

原生态教育关照生命本质,回归教育本真,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教学活动焕发蓬勃生机。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青蓝工程”促进教师个性成长,为他们搭建事业成功的舞台;以“四个五”课堂模式打造活力课堂,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养成+激励”双优德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助其形成优秀品格。

思想“二维”:精神维度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需要强劲的精神支撑。为做一名合格的校长,我努力让自己具备超越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执着精神。

一、潜能意识——超越精神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可以用精神去支撑行动,从而不断创造超越的奇迹。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作为校长,为了“不辱使命”,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要不停超越,“无止境”超越。

当校长的十几年,也是我不断超越自己的十几年。完善自己的性格,丰富自己的学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升自己的水平,成了我当校长的“必修课”,超越精神成了我的一种潜在意识。也正是在超越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二中团队突破发展瓶颈,在几年时间里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发展。成绩面前,我们不会止步,相信在超越精神的引领下,二中还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二、体验意识——敬业精神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我认为,与此相同,校长敬业不只是一味的加班加点,那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享受的体验。生活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与师生一同成长,“为了教育而疯狂”。在用心灵构筑的教育世界里不知疲倦地奔走,把对教育的热爱、对师生的关怀浸润在自己的行动中,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着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体会着一个教育者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我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

我始终认为,校长的敬业精神是一个学校产生凝聚力的又一精神支柱。与副校长、中层主任乃至全校师生一起早出晚归、同甘共苦,让我们有了无声的默契、共同的追求。“我是二中人,为二中崛起而奋斗”,这源于心灵的呐喊,让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呼唤校长创新。虽不敢说自己能够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目光,但我不忘时刻提醒自己,为让学校有长足发展,必须开拓思路,创新工作。

理念先行,“原生态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本真;打造品牌,“低进优出”把“平凡的孩子接进来,杰出的人才送出去”;双级部扁平化管理,“双轨运行”激活教师个体潜能,优化教师群体效应,促进工作高效动态开展;课程改革,“五个‘四’”打造活力课堂、高效课堂,“一课双讲”校级公开课、校级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分层管理、分类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快乐高考”,临考策略独具特色,让一届届二中学子远离紧张、压抑,步入理想大学殿堂;精神立校,“一切皆有可能”“超越永无止境”植入二中人内心深处;文化育人,校园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教育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活动不停止,教育创新也无止境。我将继续探索,继续开拓,将创新精神引向深入让其再结硕果。

四、追求意识——执着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校长非常平凡,教育无比神圣。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就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是执著,就越有成果。作为一校之长,我时刻提醒自己执着教育,守望梦想,“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意识带出精神,思维决定行为。“聚精会神,事业才能发展”。把这些所有的意识汇聚起来,精神的光辉就会闪耀。回顾自己的校长生涯,有过“柳暗花明”,也有过“山重水复”,让自己感到庆幸的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办学现实,自己“带好一所学校,成功全校师生,造福一方百姓”的信念非但没有丝毫动摇,反而愈发坚定,并将继续指引着自己一路前行,奉献一生。

思想“三维”:智慧维度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用心做教育,用智慧经营教育,让自己具备领导智慧、管理智慧、教育智慧,成为了我的一种不懈追求。

一、核心价值的体现——领导智慧

校长应该成为卓越的领导者,领导智慧是校长智慧的核心之所在。校长应该具备战略的眼光,善于对学校发展做出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思考。校长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舵手,成为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成为学校前景的设计师。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我认为应努力使自己做到:适时走在师生前方,做其思想的引导者;适时伴在师生左右,做其行动的护航者;适时留在师生的身后,做其心灵的守护者。我用质朴的教育情怀和自己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感染每一位教工,使他们都有寻梦的力量,都有为事业拼搏的热情,都有自觉成长、成功的方法与舞台。

校长具有大智慧,学校就有大发展。校长具有战略家的魄力和智慧,学校就有超常规跨越发展的速度。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考量校长的领导智慧,校长的领导智慧反过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路径。

二、人本情怀的体现——管理智慧

校长的智慧还体现在管理智慧上。通过校长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实现学校的凝聚和团结,学校管理才能出效益。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面向的是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生。学校工作要从人出发,教育工作要具有人本情怀。我在二中确立的是“以人为本,制度治校”的管理思想。在制度治校的基础上,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让师生成为制度的受益者,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从规范化向科学化转变,从而改变了以往“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更有利于师生把遵规守纪内化为自我约束,外化为自觉行为。

在二中,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的中流砥柱,是学校战略实施的先锋干将。我通过“真正放权——适当督导——定期验收”的管理模式,用充分信任为中层领导及全体教工搭建起了火热创业的激情舞台。二中共设有三位副校长,教学、教育、后勤三方面的工作均分配到人,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主管副校长放权给各处室、级部主任,处室、级部主任放权给主管干事、备课组长。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一项重大的任务被分解成诸多小任务,每一环节都有专人督导,每一任务都有专人负责。这样责任到人,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三、教育艺术的体现——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创造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育因智慧而存在。教育需要智慧之心,教育者需要智慧之灵。校长作为教育者的代表,作为教育者中特殊的教育者,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是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没有智慧,不是教育,只能叫“告诉”;没有智慧,不是艺术,只能叫“直白”。我经常给老师们强调,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需要智慧。在教育实践中,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我认为,只有融入智慧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爱默生说:思想是会享用它的人的财产。虽不敢奢谈自己很有思想,但为了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为“享用思想财产”的人,自己一刻也不敢懈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同事的鼎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热心关注下,我必将一如既往,继续实践,继续探索,继续学习,继续思考,不断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迈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4859.html

更多阅读

寄宿制初中“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301深大附中谢芳芳 寄宿制

论文提要:本文立足于住宿制初中学校实际,从多年“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出发,总结、反思多年来“家校合作”的经验,立足学生实际和家长的需求实际,以“家校联系表”为主要媒介,构建起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家校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实现教师、班

衡水五中、六中 衡水五中家校互联

衡水市第五中学建校于1978年,具有27年的光荣历史。2001年实现整体搬迁,新校址坐落于衡水市市区美丽的滏阳河畔胜利西路利学胡同(广厦家园西邻),占地60多亩,是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现分为初、高中二部,教职工220人,在校生3000人。是桃城

黑河学院成人教育怎么样 黑河学院教育管理系统

黑河学院成人教育怎么样成考报名电话:13767984300 咨询QQ:1872927160(如果电话占线,请QQ联系我们),先咨询后报名。继续教育学院是黑河学院新设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成立于2008年初。承担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职能;同时对外保留黑河广

声明:《衡水二中教育管理 衡水二中家校互联》为网友爱情买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