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

“形象”,是由“形”和“象”两个字构成的合成词,“形”通常指称人的形体、容貌;“象”通常指称因人的形体、容貌而生发的象征、蕴涵。综合来看,“形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特定之人的外貌、举止、谈吐;二是指特定之人的内在观念、修养、品格。毋庸置疑,“领导形象”,就是领导者外在形体容貌与内在精神风貌的统一。“领导魅力”,则是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与追随者的社会心理认同,二者相互作用、相互统一而形成的一种领导活动现象。

就领导者而言,它主要指领导者在工作当中对追随者所产生的影响力;就追随者而言,它主要指追随者对领导者的信任,心悦诚服地自觉拥护、配合、服从,积极响应和参与领导者所组织的活动。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一个领导者能否得到追随者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他在追随者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领导形象是构成领导魅力的重要基础,一个领导者如果缺乏良好的形象,就不可能具备吸引追随者的魅力。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之间又有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领导者的实践活动及其客观结果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与追随者的心理认同二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一、形象与魅力:现代领导者的必修课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戈德海伯撰写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文章指出,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相对过剩,不再是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反而成了稀缺资源。那么,在社会政治领域,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呢?毫无疑问,领导形象就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重要对象之一。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由媒体主导社会生活的时代,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领导形象已经成为领导者传达政治理念、发挥示范作用的关键要素,领导形象也是领导者从事社会活动的核心概念和决定领导者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当代的政治家中,周恩来总理无疑是最具风采与神韵的一位领袖人物。他那富有魅力的形象与气质、神情与风采,不仅深深感染着中国民众,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景仰和广泛赞誉。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一向比较注重个人形象,另一方面也与他严谨、细致、缜密的生活作风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童年及少年时代所受的严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让他受益匪浅。周恩来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学校,该校大门口的廊道内,立着一面醒目的大镜子,镜子上方镌刻着学校创始人严修先生书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质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中学时代接受的“容止”教育,对周恩来的一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当今世界政坛,各国政要越来越重视展示自身形象,这就是媒体所谓的“政治秀”现象,主要是指政治家、领导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向外界公开展示其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等。他们在公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公众视野和媒体传播之中,领导者的领导形象和领导魅力也由此逐步形成。一句话,领导者通过形形色色的“政治秀”,传播政务信息、阐释执政理念、改善公共关系、塑造个人形象,社会大众赏其容貌、听其言论、观其行为,进而品其格调、察其德性、评其素养,逐步形成对领导者形象的认知和评价,进而构成领导者魅力。

正如有些媒体所评论的:从丘吉尔的波点领结到孙中山的“中山装”,从肯尼迪的“单排扣西装”到克林顿的“华盛顿制服”,包括曾荫权家里数不清的领结……政治人物越来越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一旦权力出现更替,时尚风格也会应声而变,可以说:“政治家的活动日程是由容貌形象、举止风度和言语表达共同设定的。”在信息化时代,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媒体,塑造颁导形象、提升领导魅力,绝不应该简单地排斥和拒绝作“政治秀”,更不能将其视为“政客们”的虚伪表演,应该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因势利导,认真学习研究,自觉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展示自己。

二、首因效应:表情是领导者的名片

所谓“首因效应”,就是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能够深刻影响人们以后对这个人行为的解释和对这个人稳定内在特质的归因。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的外貌与内在完全是两码事。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些人虽然相貌平平,甚至丑陋不堪,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杰出人物。如我国春秋时期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晏子,由于身材短小,其貌不扬,饱受楚国人的羞辱。但是,晏子卓越的政治、外交才华,令《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钦佩不已,声称如果自己与晏子同处一个时代,甘愿为他驾车;再如近现代的拿破仑、列宁、邓小平等伟人,也都是身材矮小的人。有些人虽然生得相貌堂堂、风流倜傥,但却是十足的奸佞小人。如堪称“天下第一贪”的清代权臣和坤,就是一个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对于这种现象,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曾指出:“夫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表面上看像是已经竭尽全力实际上却另有图谋。

尽管人的外貌大多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比如高矮、胖瘦、美丑等,但同样也受后天因素影响。常言说得好:“人的相貌,三十岁以前,由爹妈负责;三十岁以后,就由自己负责了。”因此,透过外貌来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完全是可能的。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就曾指出:“人是可以‘貌’相的,一般来说,通过他的‘貌’可以部分或大部分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极大加快,人际交往时间极大压缩,领导者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社会沟通,确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赢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机会,这对每个领导者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考验。正如英国当代一位形象设计师所指出的:“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给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表情”就成为领导者塑造形象、展现风采的“名片”。

表情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它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其一,面部表情,即主要表现为人的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入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其二,举止表情,即主要表现为人的行为举止,这是指人们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其三,言语表情,即主要表现为人的言语表达,也就是人们情绪和情感在说话时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人们往往就是从表情这张“名片”获得对领导者的第一印象,从这张“名片”开始给领导者形象进行社会定位;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也需要通过表情传递思想感情,实现人际沟通。

(一)定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所谓“定目”,就是要求领导者注意保持“目光稳定”,即常言所说“目光要有定力”。领导者目定,才能给人以端庄、稳重的印象。目定,是心定的外在表现;领导者只有心定,才能目定。

我国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指出:“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集中在他的两个眼睛上。当人们面对面交往时,无论是交谈,还是握手,都要避免目光游移不定。目光不定,往往足心不在焉的表现,从而会使对方有受到轻慢的感觉。注目对方,显示倾听,体现尊重,有利于融洽相互关系,有利于赢得对方好感。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的品行心性,很容易透过其眼睛这扇“窗子”显现出来,从而成为他人观察、评判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从治本之术而言,领导者要做到目定,必须从修心开始,首先做到心定;从治标之术而言,领导者应该掌握目定之理,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觉控制好自己的眼睛,从而有利于塑造领导形象、提升领导魅力。

(二)展眉:呈现积极进取的风貌

眉头高居面门中央,是人们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对于显示人的精神面貌至关重要,因而眉头也被称为“命门”。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描述一个人高兴或者情绪激昂时,常常说“扬眉吐气”;相反,当人们描述一个人忧愁或者精神萎靡时,常常说“愁眉不展”。一个人眉头舒展,直观显示出“满面春风”;一个人眉头紧锁,直观显示出“满脸愁容”。春风满面,展示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自然给他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印象;愁容满面,展示的是消极、萎靡的精神风貌,自然给他人一种非常负面的印象。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领导者应注意舒展眉头,从而有助于改善领导形象。

当然,眉头舒展或紧缩,只是表与标,心理健康才是里与本。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她终日紧锁眉头,愁肠百结,见花落泪,感物伤怀,落得病魔缠身,最终英年早逝。可见,领导者必须保持阳光心态,这样才能保持眉头舒展、春风满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微笑:让你赢得人心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微笑,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成为增进感情、融洽关系、有利沟通的最有效手段。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指出:“微笑如同空气、阳光和水。”台湾佛教领袖星云大师曾经将“微笑”视为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桥梁之一,并且指出:“相逢要微笑。不论是故友还是新交,一张有表情、有笑容的脸孔,使人如沐春风,让彼此心无城府地笑谈人间事。一个肌肉紧绷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颜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赞赏的眼光。”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尤今也写道:“笑一笑吧!让太阳冲破阴霾,让温暖取代酷寒。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能够让你赢得整个世界!”

为了赢得顾客,许多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尤其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企业,高度重视微笑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都不约而同地将“微笑服务”作为员工必须遵循的法则。为了改善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魅力,世界著名零售企业沃尔玛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这两家全球知名企业不仅严格要求员工必须“微笑服务”,而且对“微笑”还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明确规定每个员工面对顾客微笑时必须保持“露出八齿”。

同样道理,领导者适当保持“微笑”,对已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对人则是一种平易、亲和的感受,有助于给人留下美好印象,进而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

三、马钉效应:行为举止的魔鬼力量

西方有句谚语:“魔鬼就在细节之中。”打开尘封的历史,史学家郑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铁证的史实:历史上曾在关键时刻因马掌上一颗铁钉导致了一个国家的毁灭。当年西方有一首古老童谣曾广为流传:缺了一颗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拐了一条马腿,摔了一位国王,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

对于一个人来讲,行为举止的点点滴滴,不仅是其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与他入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切莫以为“举手投足”是不足挂齿的细节,在社会交往中,这些细节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素养、格调和德性,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一)象征意义:甘地织布、晒盐

象征意义,通常指借助某种具体事物生发出更加丰富、深刻的寓意和蕴涵。领导者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行为举止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政治寓意和蕴涵。许多领导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追随者,往往通过种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行为举止,展现自身魅力,激发社会热情,鼓励民众追随,实现政治目的。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他主张“非暴力”、“不流血”革命。从1928年开始,甘地通过“纺纱织布”、“海滨晒盐”等行动,表达对英国纺织品挤压印度民族手工业以及英国在印度实行盐业垄断经营的愤怒,唤起印度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开展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合作运动”。终于在1947年结束了英国持续190年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象征性的行为举止”作为塑造形象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领导者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要精心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载体或物质载体。比如,圣雄甘地选择“纺纱织布”和“海滨晒盐”,堪称显示政治意图、塑造形象的绝佳“物质载体”。众所周知,纱布是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大量倾销的商品,食盐又是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实施垄断经营的商品,两样物品都深刻体现了英国贪婪、残暴的殖民统治,都承载着印度民众对英国殖民者的深深仇恨。

其二,要精心选择行为载体或物质载体所要象征的蕴涵。为此,领导者在选择行为载体或物质载体时,要重视所选择的行为载体或物质载体的简明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二战期间,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为了激发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和信心,每次在公众场合演讲时他都高高竖起手臂,以中指和食指显示出一个“V”字形手势,来表达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含义。后来,这个“V”字形手势风靡全球。

(二)赢得人心:勃兰特惊世一跪

领导者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达感情,传递思想,展示愿望,实现人际沟通,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许多领导者都深谙此道,往往将其作为争取民众认同、广泛赢得人心的“利器”。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纳粹德国的野蛮入侵,给波兰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伤害。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在欧洲建立了多处集中营,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其中近一半是波兰犹太人,而且最大的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建在波兰。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威利·勃兰特在波兰进行国事访问。这一天,勃兰特冒着风雪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表示哀悼。他向纪念碑敬献花圈后,伫立在那里,默默地凝视着一幅幅受难者浮雕。突然,他双膝一弯,跪倒在纪念碑前湿漉漉的石板上。勃兰特的惊世一跪,虽然超出了正常的礼仪规范,但却表达了德意志民族深切的忏悔之情,令在场的两国官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深为动容。勃兰特这一跪,胜过千言万语,不仅赢得了波兰民众的谅解和尊重,也有效地化解了德波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积怨,更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誉。1971年11月,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如果说勃兰特的惊世一跪属于社会政治活动的一个“大动作”,井且深深地打动了各国民众。那么领导者在工作和社交中,即便是举手投足、一笑一颦这样的“小动作”,也不应该忽视。但是,有些领导者对“小动作”很轻视。比如,在社交场合与他人握手时心不在焉,显得敷衍了事,给旁人留下十分恶劣的印象。这方面,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就做得比较聪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到北京首都机场迎接。尼克松高度重视与周总理的首次会面,并做了精心安排。为了突出美中两国首脑隔绝多年后的“首次握手”,尼克松打破常规,在走下飞机舷梯时,只让夫人陪同。另外,由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前国务卿艾伦·杜勒斯曾粗暴地拒绝与周总理握手,为了表示歉意,尼克松特意在领导尚未步下舷梯时就主动向周恩来总理远远地伸出手臂。尼克松的这次“握手”,树立了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形象,赢得了美中两国民众的好感。美国有媒体评论道,尼克松1972年初的这次“握手”,实际上已经使他赢得了当年底将要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

2012年2月13日至17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重要访问。在为期5天的行程中,习近平先后访问了美国华盛顿、艾奥瓦州、洛杉矶市三地。此间美国朝野和媒体高度关注习近平的这次重要访问活动,对其访美期间的表现做了大量正面报道,并给予充分肯定。在此次访问到达最后一站时,美国一家媒体就专门提及,在5天的访问期间,习近平每天都有多场公开活动,每天都要频繁接触大量美国各界人士,他们特别注意到,习近平每次与美国社会各界人士见面时,无论是长时间的会晤谈话,还是短暂的握手寒暄,都始终两眼注视对方,体现了他在人际交往当中对别人的真诚与尊重。

(三)改善形象:铁娘子改换坐姿

领导者身处政治舞台的中心,时常曝光在社会舆论的聚光灯下。有的人由于不经意间在公众场合说了不恰当的话或者做了不妥当的事,便极大地损害了自身形象,悔之莫及。因此,领导者切不可对此掉以轻心。

2011年9月20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东道国元首出席了大会。在同出席大会的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拍集体照时,奥巴马举起右手,在人群中做了一个向旁人打招呼的手势,结果他伸出的手掌将站在其右后侧的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的脸挡了个严严实实。这张全家福照片见报以后,奥巴马的那只挡在蒙古国总统脸上的“巨掌”,成了全世界的笑柄。美国媒体一致批评奥巴马“在外交场合失礼”、“有损美国外交形象”,有的媒体甚至给他扣上了“自恋狂”、“自大狂”的帽子。奥巴马万万没想到,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人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先后于1982年9月和1984年12月两度访问中国。两次访华期间,撒切尔夫人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与邓小平进行会谈。从媒体刊发的会谈新闻照片来看,虽然两次会谈两位领导人的座位以及其他陈设完全相同,但是,撒切尔夫人在首次会谈时表现得比较倨傲、轻慢,第二次会谈时却显得十分谦和、友善。原来,就在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后的第二年,英国民意调查机构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下跌了8个百分点。其政治顾问和形象设计师经过认真分析,发现除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强力推行私有化等政策招致民众反感之外,还因为她在与别人会晤交谈时喜欢身体后仰而坐,显得很傲慢。为此,他们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议她在与人交谈时,改换坐姿,保持身体前倾,留给外界一种注意倾听、尊重对方和态度谦和的形象。撒切尔夫人虚心地采纳了这些建议。1984年12月,当她再度到北京与邓小平会谈时,就改换了坐姿,其形象果然有了不小的改观。

可见,行为举止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传达出一个人的才能、修养和德性。富有魅力的领导者,往往善于适度运用舟体语言,塑造自身的领导形象、提升领导魅力,博得他人好感。

四、红衣现象:你就是你所穿的

西方有句俗话:“你就是你所穿的!”( You are what you wear!)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穿衣打扮就是自我的延伸。通过着装,不仅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更能解读出其内在个性,包括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童年时,一天,他放学回家,途径一个建筑工地,看到老板正在现场指挥一大群工人修建一幢摩天大楼。卡耐基走到老板跟前,问道:“我长大以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像您一样的人呢?”老板回答:“第一,必须勤奋;第二,买件红衣服穿……”卡耐基不解地问道:“穿红衣服与一个人的成功有关系吗?”老板指着工地现场那一大群工人说:“有啊!你看这些工人,他们穿着清一色的蓝色工装,所以我一个也不认识。”然后,老板又指着身边一个工人说:“你瞧,他穿着一件红衣服,就因为他与众不同,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就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我正准备给他安排一个管理工作职位呢!”虽然,卡耐基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人们往往需要表现出“个性”和“特色”,才容易争取到成功的机会。但是,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社会生活中,着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美国二位名叫乔恩·莫利的形象设计大师曾经做过一个着装实验:他挑选了100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他让其中的50个人按照中上层人士的标准着装,让另外50个人按照中下层人士的标准着装。然后把他们分别送到100个公司的办公室,声称是新上任的公司经理助理,进而检验秘书们对他们的合作态度。他让这些新上任的“助理”给秘书下达同样的指令:“小姐,请把这些文件给我找出未,送到我的办公室。”说完后扭头就走,不给秘书对话的机会。结果发现,按照中下层人士标准着装的,只有12个人得到了文件,而按照中上层人士标准着装的,却有42个人得到了文件。显然,秘书们更听从那些比照中上层人士标准着装的人的指令,并较好地与他们配合。于是,乔恩·莫利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都是本能地以外表来判断、衡量某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而决定自己对这个人的态度。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一个人如何着装,将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可信度和配合程度。

安格拉·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理,由于政绩突出,她赢得了德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并被人们称为是“德国铁娘子”。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默克尔刚当上总理时,差点因为着装问题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前程。2005年11月,刚刚当选总理的默克尔,仍然按照自己一贯的行事风格,不怎么重视着装问题,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对她大加嘲讽,说她是一个“冷若冰霜的女人”,更有媒体讥讽她“像一个顽固的老村妇”。担任总理还不到一年,民意测验显示,默克尔的支持率下跌了12%。这种状况,让默克尔所在的党派——基督教民主联盟非常担忧。他们认真分析后发现,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默克尔在着装方面太不讲究。在出席社会公共活动时,默克尔总是身穿色调很深的衣服,这样既给公众一种老气横秋、心情压抑的不良感受,也缺乏一个女政治家所应有的气质,进而严重影响到她的公众形象。形象设计专家给默克尔提出建议,让她在公务活动中着装要亮丽一些。默克尔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公众场合改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此举赢得了德国媒体的一致好评,她的民意支持率当月就回升了4%,可谓立竿见影。

为了塑造领导形象和提升领导魅力,领导者在着装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职业特征:巴顿将军的头盔

日常生活中,服饰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向他人展示自己鲜明的职业特征。军人的戎装,显示了军人的勇武;法官的法袍,显示了法官的庄重;学子的学袍,显示了学业的等级;警察的制服,显示了法律的威严,等等。如果说领导者履行工作职责是一种职业行为,那么,领导者在社会公务活动中着装整洁、得体,就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同时,这也是领导者塑造自身形象、提升领导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些高级将领非常重视着装服饰,他们很清楚着装对于凸显职业特征和个人形象的重要性。例如,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的贝雷帽,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号称“三件宝”的金边帽、大烟斗和太阳镜,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的硕大头盔,等等。这些装束非常契合他们的军人身份,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强化了他们勇武、刚毅的职业形象,从而成为他们各自的标志。

(二)符合价值观念:阿拉法特的头巾

着装能够传递出价值观念,这也是服装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出门时需要包裹头巾,这是宗教文化的反映;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喜欢头戴方帽,这是民族认同的反映。世界各国的许多政治家也深谙此道,他们非常善于通过着装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借此有效地塑造自己的领导形象,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比如,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中山装”,就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这款服装准确地表达了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四个方口袋,寓意“礼义廉耻”;口袋盖形似倒置的笔架,寓意以文治国;门襟为五粒纽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缀三粒纽扣,代表“民族、民权、民生”;后背整片,代表国家统一;衣领紧闭,代表严谨治国。

巴勒斯坦民族英雄、巴勒斯坦国首任总统亚瑟尔·阿拉法特,终生头戴一条黑白相间的长头巾奔走于世界各地,为巴勒斯坦民族独立和巴勒斯坦国的建立而奔走呼号。阿拉法特的长头巾不仅是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且这条头巾的形状正是巴勒斯坦国版图的形状。由于巴勒斯坦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据,阿拉法特就是要以这种形象向世界宣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恢复阿拉伯民族的被占领土、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同阿拉法特一样,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也有着标志性的装束——在公开场合,他始终以一袭草绿色军装亮相,展现了一个革命斗士的不屈形象。1959年,卡斯特罗率领革命战士,推翻了古巴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担任了古巴革命政权领导人。从那时起,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封锁、禁运的敌视政策,美国中情局还策划了数百次针对卡斯特罗的暗杀行动。为了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卡斯特罗便长期身穿军装以硬汉形象示人。2008年2月,因为健康原因,卡斯特罗卸去了所有职务。离开领导岗位后,已是耄耋老人的卡斯特罗终于脱去了军装,换上了休闲装。

(三)符合形体气质:科尔的蹩脚西服

着装对于人们塑造外在形象,展现精神气质,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各国政要都十分注重“量体裁衣”。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体形高大肥胖,再好的西服穿在他身上,都显得十分臃肿、笨拙。为此,形象设计师向科尔建议,在议会发表演讲时,脱掉西服外套,只穿一件白衬衣,这样不仅显得魁伟、干练,给人一种意志坚定、充满自信的印象,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那些国会议员,从而赢得他们的支持。科尔依计而行,效果果然很好。

(四)符合时代氛围:辜鸿铭的发辫

刘志伟: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
服饰应该符合时代特征与特定氛围,这是着装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领导者的行为举止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领导者在着装时不但要符合时代特征,更要符合环境氛围。辜鸿铭是民国初年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名人,他年轻时游学欧洲多年,精通11国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曾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是“最尊贵的中国人”。他一生挚爱中国历史与文化,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蜚声海内外。他还将我国的《论语》、《中庸》、《大学》等典籍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但是,辜鸿铭在清王朝寿终正寝后,一直身穿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脑后拖着一根细长发辫,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和怀念。尽管辜鸿铭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学问才情举世公认,但他至死都保留着不合时宜的“清朝发辫”,受到世人的无情嘲弄和不屑。

刘志伟:改文风提升领导者言语表达能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者的言语表达。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批评一些领导者不善于言语表达: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近日,署名为刘志伟的作者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2010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批评一些领导者言语表达的“长、空、假”现象,将其提升到文风高度。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各级领导者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用心讲话,饱含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言语表达根本目的是传达理念、激励民众,领导者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言语表达的逻辑性。这是思辨逻辑性的外在表现,要求领导者言语表达时,必须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追随者所能理解的逻辑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二是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内省过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观点、思想的本质。然而,在言语表达时,则必须以对方能够清晰接受为目的,为此,准确的遣词造句就是基本要求。三是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这是对领导者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能够激发追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精心准备,简洁明了

领导者言语表达必须做到精心准备,既“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信口开河”。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通篇只有272个英文单词,时间不到3分钟。在这篇简短演讲中,林肯不仅哀悼了在战役中南北双方的死亡官兵,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民有、民治和民享,这篇演讲如今已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篇演讲正是林肯“精心准备”的结果。林肯曾就“演讲准备”说:“如果我有8个小时去砍一棵大树,那么,我首先会花6个小时去磨斧头。”

富有个性,不说套话

一个缺乏个性、满口套话的领导者,不会赢得追随者的支持。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痛斥套话“面目可憎,像个瘪三”,进而指出:“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为此,领导者要从以下着手:

一是体现个性、避免套话。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巧妙阐述了多个重大话题。他引用英国十六七世纪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极为重要”,引用美国19世纪作家贝拉米的格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身后”,强调中美应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引用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引用电视剧《西游记》插曲中的名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生动比喻中美关系发展需要两国共同开拓;引用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鲜明表达期待美方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引用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菩萨蛮》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充满信心地表示中美友好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二是善于使用明白晓畅的言语。1940年,法西斯铁蹄几乎踏遍整个欧洲,英国急切希望美国伸出援助之手。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武器装备以“租借方法”援助英国抗击法西斯,通俗易懂地说:“假设我的邻居家着火了……这时他需要借用我的花园浇水管,装到他的水龙头上。我自然会帮这个忙,帮他灭火。我该怎样对待呢?我不至于在灭火之前先对邻居说,‘伙计,我这浇水管价值15美元,你得先支付15美元,才会借给你使用。’……我不会要那15美元——我只是等到邻居灭了火以后,让他把浇水管退还给我。”一席话,成功地扭转了朝野盛行的“孤立主义”,推动国会通过了援助英国的“租借法案”。

三是善于使用社会流行的言语。“80后”、“90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群体,领导者面对他们更应注重言语表达“富有个性”。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演讲中,说的都是年轻学子熟悉的网络语言:“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短短16分钟讲话,赢得掌声30次,演讲结束时毕业生起立欢呼“根叔”。

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言语表达幽默生动,这是领导者知识和智慧的表现,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往往也是回应难题、展现机锋的利器。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常见有以下方法:

一是巧解法。1958年11月毛泽东到湖北孝感视察,邀请了一些当地劳动模范和党政领导登上专列座谈,年仅19岁的女劳模晏桃香坐在毛泽东身边,不经意打了个大喷嚏,喷了他满脸污秽,举座尴尬。毛泽东幽默地说:“雷声大,雨点小!”这句机巧言语,表面上告知脸上污物不多,实则给晏桃香心理减压,既展现了毛泽东对普通民众的深情厚爱,也展现了毛泽东的机智幽默。

二是反击法。1984年,74岁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再度参加大选,56岁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在辩论会上,以高龄质疑对手,里根幽默地反击:“今天,我不想因为自己丰富的从政阅历,而轻视一个稚嫩的对手”,这番话将自己的高龄称作“经验丰富”,将对手的年轻贬损为“缺乏历练”,反击了对手的攻击,成功驾驭了这场意义重大的前哨战,为其赢得了不少选票。

三是自嘲法。1943年,丘吉尔参加德黑兰会议期间,一天小解后忘记拉上裤链,重入会场时,秘书慌忙提示“鸟笼敞开了”。丘吉尔自嘲:“可惜呀,里面是一只永远飞不出笼子的鸟”,引得现场一阵轻松、愉悦的笑声。

四是双关法。1941年,丘吉尔到北大西洋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议抗击法西斯大计,两人下榻美国巡洋舰。一天,他正在房间里洗澡,罗斯福串门,撞见了赤身裸体的丘吉尔,显得十分难堪。丘吉尔一语双关地说:“大英帝国对美国真是赤诚相见啊”,迅速化解了尴尬场面,也巧妙地表达了英方此次会谈的诚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5029.html

更多阅读

《七小罗汉》:曾志伟牛萌萌与七个小演员的经典

文/一池萍碎 《七小罗汉》会不会像七仙女、八仙过海这些史上经典组合一样流传,看过之后,我认为绝对会!想必唯有编剧宁财神才能这么奇思妙想笔下生花,导演傅华阳强强联袂曾志伟等喜剧演员,方可如此传神地打造出一部妙趣横生的搞笑武侠片

声明:《刘志伟: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为网友該多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