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5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暑 旱 苦 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释】①昆仑:传说中的仙山。②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岛。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2)刘克庄称此诗“识度高远”,结合诗歌,请简要说明此诗的“高远”。(4分)

【参考答案】

(1)分两层。前四句写因酷热而想象天上人间酷旱,后四句写虽有清凉世界却因不能与人们同往而不忍独游其间的感想。

(2)诗人憎恶暑热干旱,但诗歌并不囿于个人狭隘的情感,而是忧虑天下人们处于暑天旱热之中;诗人个人虽有清凉之处避暑,但他的愿望却是让天下的人们都能躲避暑天旱热之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尚胸襟。

56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朴的喜爱和赞美(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换为: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颜色深沉),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56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5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参考答案】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5分,每点2分,表达1分)

(2).作者见景生情,(1分)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2分)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2分)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1分)

56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 请说说下片的“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绘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2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分)。

(2)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

5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56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参考答案】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56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这首诗的首联除了“今”与“昔”对比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2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还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答对一种给1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1分)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分)

56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①王之涣

五原②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分)“迟”字。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569.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6分)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

57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①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①芜城: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⑴作者在诗中巧妙的采用了“东风”“杨柳”等意象,请问表达了何种情怀?(3分)

⑵本诗的表现手法较为突出,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不超过60字)(5分)

【参考答案】

⑴作者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思念之情。(3分)⑵(示例)①象征手法: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曲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②声色兼具:杨柳绿遍大江南北,柳绿弥漫开来,恰如诗人的思念也弥漫开来,加以诉诸听觉的“残笛”,声色交感,尤让诗人不堪思念感怀。③角色的转换:既写自己折柳寄情,也写到隔江传来的“残笛”,让鉴赏者觉得那是友人在彼岸的呼唤。角度的变化使得意境更丰富。④界的营造:东风、杨柳、残笛、潇潇湘雨、开阔的江面,这些意象整合起来,烘托出诗人的怅惘和思念。(5分)

57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龙门①山色 (明)翟廷蕙

翠削芙蓉②列画屏, 水分双影蘸秋清。

炎凉物态随时变, 独尔高寒不带情。

①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②芙蓉:莲花的别名之一。

本诗第三、第四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二句描绘龙门山色的基础上,三、四句写自然万物的形态随着寒暑季节的推移而变,突出龙门山始终保持着高峻清寒的特点,表达了对炎凉世态的鄙视,对不随时世而变的高洁人格的赞颂。(手法2分,答“象征”或“双关”亦可;思想感情2分;分析及语言表述2分)

57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57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

(1)此诗中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4分)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催”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1分)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1分)“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1分)

“向”:将近、临近之意。(1分)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1分)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1分)“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1分)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2)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分)作者纯然用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表明诗人旨意: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2分)

57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57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之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注】昆吾、渼陂,皆在今陕西境内。诗人少年时曾与诗友畅游渼陂。

(1)第二联两句把“香稻”“碧梧”放在句首,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样写把描写的侧重放在“香稻”“碧梧”上,起到了举鹦鹉、凤凰来形容“稻”“梧”之美的作用,写出了昔日长安景物的美盛。诗人欲抑先扬,为后文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蓄势。

(2)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昔盛今衰的感伤,对国家命运的慨叹。前三联诗人回忆了昔日畅游长安时所见景物的美好和春游的盛况;最后一联“昔曾”“今望”遥遥相对,昔日亲身游历,今则望断神伤,在对比中突出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57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请简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1分)

(2)(4分)用“萧萧”“惨惨”叠音词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之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每处赏析1分)

577. 读下边一首元曲,回答后边的问题。(8分)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这首元曲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元曲哪一句起到了反衬作用?请指出并作简要解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表现了闺中少妇(少女)在丈夫(恋人)道是春归人未归时,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2)这首元曲的末句“则见双燕斗衔泥”起到了反衬作用。一对春燕比翼双飞,为筑爱巢而忙碌着,比赛着衔泥,这令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少女)无比羡慕,更增添了她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

578.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江上早秋① 明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鸥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②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四十岁,人到中年,时局动荡,战乱绵绵。

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其中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1).诗人用 和 作为意象来点明江上早秋之景。(2分)

(2).指出“悲”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2分)⑴菰蒲 菱(花、叶)(一空1分)

(2)(4分)内容:①身世飘零之苦;②穷途落魄,光阴蹉跎、功业无成之伤感;③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不宁之忧患。(答出其中两点给2分)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眼前的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个人生活不安定之叹惋;点明了江鹳所避之“风”。②用典,以“宋玉悲”点明题旨。(只要答出其中一点,且有适当分析,即给2分)

579.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3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 “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

58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端 居【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雨中愁。

注:“端居”,即闲居之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2).第二句中的“敌”字换成“对”字可否?二者相较,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6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家人的愁苦心情。(2分)久别家乡,家书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短暂的梦中相聚,也难慰乡思。“悠悠”两字,写出了一种绵长的愁苦无奈之情。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凄寒的“素秋”引动愁绪,对于毫无慰藉的心灵来讲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2分)三、四两句移情入景,阶前青苔,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雨中”与“月中”的“阶下青苔与红树”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进一步渲染了难以排遣的“寥落”和“愁”。(2分)

(2)(5分)不可换成“对”字,“敌”字更加准确、贴切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绪。(2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1分)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2分)

581. 阅读下面的一首清诗,完成文后问题。(6分)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最后两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1分)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2分)

(2)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1分)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2分)

582. 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1)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2)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①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3分)

⑵(4分)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可给2分)

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可给2分)

此联遣词用字尤见功力,写得既警动有势,又形肖神似。(这种答案,只是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最多给2分)

58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58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九日 [明]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诗歌的后两句哪个字运用非常巧妙,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情景的妙用。(3分)

【参考答案】

(1)“笑”字运用非常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感。黄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3分)

(2)这首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前两句先是以细腻的描写点出了重阳节的景象,“细雨”、“阴云”、“寒塘”、“夕阳”、“飞阁”,境界迷茫却不尽孤寂;后两句写异乡登高满目黄花,让人生出淡淡的乡愁,至此景与情交融为一体。(3分)

58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58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自 叙 杜荀鹤①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②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注:①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②奈值:奈何。

(1)此诗首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根据提示分析中间两联。(4分)

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表明“乐于贫”的心迹;

颔联:

颈联: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

(1)概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处事态度。(2分)是一个整日以酒浇愁,以琴书为伴,不得不安于贫穷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孤高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2分)

(2)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1分)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1分)

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分)说明“不容真”的结果。(1分)

58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乐游原①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②无树起秋风。

【注]①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高旷,是汉唐时期的登临胜地。汉宣帝时建有乐游庙,故名。②五陵:汉朝时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墓。

(1)诗中的“销沉”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说“万古销沉向此中”?(4分)

(2)前人欣赏这首诗,尤为赞赏末句的“无树”一词。请简析诗人用这一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销沉”就是销蚀衰败的意思,这里指像汉朝这样在长安建都的政权的衰败。长安城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周、汉等朝代都曾在这里建都。千百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就是今天的大唐,也已出现近黄昏的夕阳景象。所以作者说“万古销沉向此中”。

(2)古诗中表现败亡景象,往往喜欢借用深秋的高树凉风的衰飒萧瑟之景。但是在作者笔下,昔日皇帝的凌寝,大汉贵族聚居的地方,连供人凭吊的树木都消夷净尽。这就更加让人感到砭入骨髓了。该词表达了作者面对唐朝走向衰亡所表现出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苍凉心绪。

588. 阅读下面二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见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 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试分析“都”“惊”在韩诗中的表达效果(3分)

(2).两诗都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首诗简析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①突出了新春已到却还没有芳华的情景,透露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②描摹出好不容易才见到草芽从而感受到春的消息,因此极为惊喜的神情

(2)、拟人。韩诗:三、四句描写白雪飘飞穿过庭树的景象,“却嫌”“故穿”刻画了雪通人心的美好可爱,赋予白雪人格化特征,其实是巧妙地展示了对春花浪漫望眼欲穿的渴盼心理。刘诗:三、四两句将“南风”人格化了,通过对南风的一系列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显现了南风调皮活泼可爱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流露出对久违的南风满怀亲切喜爱之感,表现了久雨初晴后诗人宁静恬适之情趣。

589.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②、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

③、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语。

(1)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周围的风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

【参考答案】

(1)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2)答:①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

②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

③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以上三点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每点2分)

赏析: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 “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 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 “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590.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闾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2分)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2分)

(2)(4分)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分)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分)

59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59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注】①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②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③金钗十二,指美女。

(1)有人评论该诗的颔联比白居易的“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有意境,从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好在哪里?(4分)

(2)颈联写到金谷园的草和石头城的草,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

(1)“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1分)“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接”好,(2分)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1)

(2)写金谷园、石头城的荒草繁盛,以今日之衰败反衬往日的盛况,(2)对比反差极为强烈,写出了豪富的衰败,繁华的不在,同时隐含草枯可以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2)

593.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6分)

菩萨蛮 盆梅 [元]刘敏中

纤条渐见稀稀蕾,孤根旋透温温水。但得一枝春,谁嫌老瓦盆?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香魂来索诗。

(1).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 ,表达 之情。(2分)

(2).有人评论说这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梅花(盆梅) 对梅花的喜爱 (挚爱、十分喜爱)

(2).同意。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叙事,语言浅显如话,后两句“一枝春”与“老瓦盆”对举,同样不是深奥之语,却写出了词人对梅花的脉脉温情。下片“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等句,也是“淡语”“浅语”,却见出词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也写出词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富有情致。〖同意“有味”“有致”。不同意“淡语”“浅语”之说。语言看似“浅”“淡”,其实词人用语精妙。如上片用叠词“稀稀”和“温温”,很细腻地表达出词人关注喜爱梅花之情。后两句用反问,更突出对传递春天消息的梅花的喜悦。下片用拟人手法,巧妙刻画梅花的情态,表达怜惜梅花之情,而写梅花来索诗,怕它开了又很快凋谢,生动地写出词人的矛盾心理。〗(考查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语言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各2分,鉴赏时要以重要的词句为例。言之成理即可。)

59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若解:如果能够。宰嚭:吴国太宰嚭。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选材、立意上的异同。(4分)

(2)两首诗的议论各具特色,请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选材:两首诗针对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吴国灭亡。立意:相似:反对将吴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不同:罗诗认为吴国灭亡“自有时”,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崔诗认为承担亡吴罪责的应该是佞臣宰嚭,不应该让西施充当“替罪羊”。

(2)罗诗把对“西施亡吴”观点的尖锐批驳,通过含蓄委婉的疑问语气表述出来,发人深思;崔诗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西施滩的春水好像在为西施诉说世事的不平,把议论、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

59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⑴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⑵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3分)

⑶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⑵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⑶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596. 阅读下面这首晏几道的词,然后填空。(8分)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从写作顺序上说,采用的是 ① 手法。上片写景,却又由景及情。既写眼前的实景,也抒发出自己今日② 的心情。作者所梦何人,以至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联系下片,可知是梦见久别的③ (从本词中选两字填)了。 “落花”两句写作者所见的 ④ (填时令)景象。雨中嬉戏的双燕, ⑤ (填表现手法)出愁人独立。

下片叙事点明了作者“ ⑥ ”(从本词中选两字填)的原由。作者不直接写其 ⑦ 而是用服饰来衬托其妍美。结尾两句,写怀念但不直说,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定情境,既写其飘逸之美,亦隐含彩云易散、美好的情感易消逝之意。全词表现了一种 ⑧ 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倒叙 ② 空虚、孤独、冷清 ③ 小蘋 ④ 暮春

⑤ 反衬 ⑥春恨 ⑦容貌  ⑧怅惘、孤寂。

59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江 宋·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有人说该诗是诗中有画,请你说说该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一幅渔人夜归图。

【参考答案】

此诗从颜色上描写了赤叶枫林、青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渐微,从声音上描写了桨声欸乃,以色彩对比,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刻意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渔人夜归图。

598.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边词 凉州词

张敬忠① 王之涣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②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⑴《边词》第一句中哪个字总摄全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⑵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3分)“迟”字。第二句写已到二月,垂杨还未挂绿;第三、四句对比写出边地河面上的结冰刚刚融化,长安的春花已经凋谢。整首诗表现了边地春天来得“迟”的特点。(答出“迟”字给1分,分析得当给2分)

(2)(5分)答题示例: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 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答出“同意与否”给1分,从形象、抒情的角度分析分别给2分)

5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①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柳眼:指早春初生的柳叶。柳叶初生时,犹如人还没有完全张开的睡眼,故称。

②尊罍léi:尊和罍都是古代的盛酒器。

(1)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3分)

(2)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你认可这一评价吗?请以“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略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抓住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柳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盎然生机的春景图。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反而倍感失落、惆怅、痛苦。

(2)认可。李白和李煜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形象鲜明。李白“白发”句用夸张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李煜“满鬓”句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头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用“思难任”来愁恨之重,写出了处境的凄凉。

不认可。虽然李白和李煜都用白发写愁,但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之长写愁之深长,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李煜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但意境不够开阔,不能和李白诗相比。

60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5312.html

更多阅读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ppt

《傅雷家书》作品导读及训练题一、作者介绍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  翻译作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二、作品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短文阅读训练题 六年级课外阅读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短文阅读训练题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我家门前有一片草坪,上面生长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一片绿色的大地。细看它们,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阵阵春风吹过

2010年古诗歌题转自语文备课大师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九•诗词鉴赏1.(2010江苏省南京市,6、7,5分)(6)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2分)诗集名称:《》全品中考网《次北固山

声明:《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为网友醉成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