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物色帮手志在除阉
唐文宗上台后,一改父亲和哥哥的做法,首先他垂先示范在勤俭节约方面带头做好榜样,然后又雷厉风行地颁布了一系列新政。这样一个英明天子的形象就浮现了出来,使久处昏君治下的官民互相庆贺,说太平之世将为期不远了。然而官民们似乎高兴得早了点,这仅是新君上任的三把火,其实,朝廷中积弊已深,且积重难返,非这三把火所能烧去的。
唐文宗自己也明白,他面对的政局,是个烂透了的政局,要想起死回生,谈何容易?但无论怎样难,他已下定决心要做,至少在良心上不愧对列祖列宗。他非常清楚,整个帝国的问题不胜枚举,然关键的还是三个老问题: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方镇割据。对方镇割据,唐文宗采取了抚、剿、拉、谈等多种方式,力图保持割据势力不要加强,割据版图不要扩大。对朋党之争,唐文宗是极为头痛的,他曾很无奈地说:“去河北贼(河北三镇)易,去朝中朋党难!”为对付朋党这历经数朝的难题,他不得已采取了逐渐抽薪的策略,将牛、李二党成员陆续排出中央。
对宦官专权,唐文宗是最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这是万恶之源,不彻底予以解决,他这个皇帝不仅是个傀儡,且弄不好还会重蹈父亲唐宪宗和哥哥唐敬宗的覆辙,且子孙们也永无拨云见日之时。具体而言,唐文宗对宦官的切肤之痛,一是杀害哥哥唐敬宗的宦官仍逍遥法外,这让他愤惧交加,时不时有种惊悸之感;二是拥立他的宦宫首领神策军中尉王守澄,专横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全然不将他放在眼中,且处处胁迫、掣肘他,使他难以施展政治才能,重整大唐万里江山,恢复先祖的光荣与辉煌,这怎能不使他憋闷、气愤?由此,他将铲除宦官之祸,当作了万务之首。但苦于宦官势力太大,且执掌禁军,他只能姑且忍耐暗暗寻找铲除宦官这帮家奴的合适人选和时机。
到底该怎样进行?找那些人比较合适?怎样行动?文宗陷入了久久的焦虑之中。因为他本身是由藩王拥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之侍者,也很少有心腹重臣。所以在其即位之初,就有了重树外戚的打算,但是他的生母萧氏是闽人,来京以后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一个弟弟,已失去了联系。文宗后来令福建官员四处寻访,一连有三个人自称是文宗的舅舅,其中有人还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但是最终都是假冒,真的国舅最终也没有找到。身边连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何来铲除宦官的力量呢?没有死心塌地的亲信心腹,那就使用朝廷的大臣吧,他想。观察了一段时间,他分明感觉到朝中大臣们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排挤,各树宗派,忙于朋党之争,有的还和宦官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
但文宗又不甘心受制于家奴,那就慢慢发展自己的一些势力吧,先弄几个可靠的人……文宗观察内廷人员很久,觉得翰林学士宋申锡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他忠厚谨慎,对宦官也充满了恶感。在秘密交谈中,宋申锡大胆地提出了逐渐消除宦官专权的建议。为让宋申锡能充分发挥作用,唐文宗先提升他为尚书右承,旋即又拜他为相。可宋申锡也孤掌难鸣,但为了完成皇帝的重托,开始秘密发展自己的下线。他经过试探觉得吏部侍郎王璠是个不二人选,于是向皇帝推荐为京兆尹,先把首都的大权掌控在自家人手里,对铲除宦官的意见上王璠确实也振振有词慷慨激昂满口应允,谁知这家伙口是心非,暗地里偷偷将文宗的意图泄露给了大太监王守澄的心腹郑注。
郑注何许人也?郑注是绛州翼城人,本姓鱼,改姓郑,人称鱼郑。出身微贱,机智善辩,是个极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貌不惊人,身材短小,双目下视,不能看远,但却“敏悟过人,博通典艺,棋弈医卜,尤臻于妙,人见之者,无不欢然”。早年时以行医为生,周游天下。当时襄阳节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郑注诊治后,用偏方治好了李愬。李愬十分感激,厚待郑注。郑注也从此踏入了官场,在李愬麾下任节度衙推,为李愬所倚重。由此在当时还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许多人认为郑注因为医术高明而受到李愬重用,有点“专作威福”的意思。后来李想移驻徐州,郑注亦随任来到徐州。宦官王守澄当时为徐州监军,听了人们对郑注沸沸扬扬的议论,对他非常不满,他明白地告诉李愬,打算赶走郑注。李愬回答说:“郑注实在是天下的奇才。将军可以试着与他交谈,如果不称将军的意,再赶走他不迟。”随即派人去叫郑注来拜见监军王守澄。开始,王守澄还有些勉强,感觉与郑注交谈会有失身份。不料郑注一开口,“机辩纵衡”,顿时令王守澄刮目相看,马上将他请入内室,“促膝投分,恨相见之晚”。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果然如公所言,郑注真是天下奇士。”从此,郑注经常出入王守澄门下,关系异常亲密。王守澄非常器重郑注,将他引为心腹。王升任枢密使,便把郑带回京城。可以说王守澄是郑注的最大恩人。
现在郑注得到宋申锡要消灭宦官的消息简直是如获至宝,这又让他找到了一个往上爬的台阶,于是马上禀告给主子王守澄,并极力替王守澄出谋划策。按照郑注的计划,王守澄指使神策军将领豆卢著撰写奏章,诬告宋申锡图谋拥立唐文宗之弟李凑为帝。李凑颇有德望,唐文宗对他早存防范之心,阅了奏章,不加调查即信以为真,再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朝臣也跟着起哄,遂批准王守澄逮捕宋申锡,且要杀宋申锡,宋申锡百口莫辩。后来另一宰相牛僧孺说了句“宰相是人臣最高的职位,宋申锡既然当上宰相,他还有什么野心呢?我看他不会反对陛下”,宋申锡才保住性命。后来,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最后病死在开州。漳王李凑亦降为巢县公。文宗原想通过宋申锡诛灭宦官的谋划遂成泡影。
密谋破产,唐文宗郁闷在心,患上了风病,口不能言。王守澄为了监视皇帝,于是把自己的心腹医术高明的郑注作为眼线推荐给文宗为他治病,没想到文宗的病真的被郑注给治愈了。唐文宗由此对郑注产生了深深的宠信。后来,经郑注推荐,王守澄把又一心腹李训也安插到文宗身边。使王守澄始料未及的是,这两个经他举荐的人,获得文宗信任后,却变成刺向他胸膛的一把利刃。
原来,郑注是个极具政治野心的家伙,他党附宦官,不过是为了靠近权力的权宜之计罢了。
而李训又是什么人呢?李训是陇西人,出身名门,其族祖李揆作过唐肃宗的宰相。他本人也是进士出身,自是看不惯宦官的跋扈专权。只是李训仕途不顺,曾受一些事牵连流放岭南,后被朝廷赦免,回到洛阳居住。期间得到时任洛阳留守李逢吉的信任,李逢吉作过宰相,想重返朝廷,便派李训带着许多金帛珍宝到京城为其活动,打通关节。在此期间,李训和爱财如命的郑注相识,经过郑注的推荐也成为王守澄的心腹,同时二人也成为密友。
郑、李二人都善于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极佳,文宗把二人视为“奇才”。郑注、李训二人又都受王守澄宠信,如果与他们谋划,会避免王守澄等人的怀疑,而且这两个人还不是当时朝中二李(李德裕、李宗闵)的朋党,正可倚为心腹,与其图谋大事。从这一点来说,文宗认为这两个人是合适的人选。当时李训为翰林侍讲,利用为文宗讲解《周易》的机会随侍文宗左右,暗中揣摩、察觉文宗本意,便在言语上逢迎皇帝,语及时弊再三愤激,借此打动文宗。
文宗于是便将真心图谋托与李训、郑注,这两人遂以诛宦官为己任,朝夕计议,指陈方略,规划太平,除阉宦、复河北、收河湟,谈兵纸上。自此,文宗对这二人宠信不二,所言无不遵从,李、郑声势一时显赫。外人只以为这两人是倚靠宦官才擅作威福,并不知他们同文宗还有密谋。经过长时间的规划二人提出一套分三步走的复兴大唐计划:第一步,彻底剪除宦官势力;第二步驱逐回鹘、吐蕃,收复大唐失地;第三便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将其盘踞的河朔诸镇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管理之下。
接下来他们就开始逐步实施,李训、郑注虽然势力微弱,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可是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宦官集团中的内部矛盾,步步得手,进展十分顺利。
宦官中势力最大的当属王守澄,他曾三次操纵皇帝的废立,又握有神策军大权。神策军是保卫皇帝的主要禁军,全国边镇中也有许多劲兵悍将归其统领。李训、郑注知道士守澄权焰熏天,一时也动摇他不得,就苦思了一个以毒攻毒的办法,决定先消灭其他宦官。他们借助王守澄的力量,把反对王的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个宦佞驱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即将三人处死。此后,又劝文宗将王守澄的原神策军中尉的职务移封给宦官仇士良,以分割王守澄的权力。史载仇士良飞扬跋扈,“秋按鹰内畿,所至邀吏供饷,暴甚寇盗”。李训、郑注为了对付王守澄,竟将这个人提拔了上来,无异于引虎逐狼,留下后患。后又提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表面上是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是让他离开首都,削弱他在内廷中的权力。在王守澄离开首都前夕,朝官和宦官们给他饯行,席间在酒中投毒,毒杀王守澄,宣布为暴病身亡。以王守澄为首领的这部分宦官势力基本上被消灭了。
在铲除大宦官的过程中,李训和郑注表现出的干练的政治才能和翻云覆雨的果断狠毒,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自中尉、枢密、禁卫诸将等大臣都十分畏惧,见了李训,甚至叩头迎拜。
李训、郑注尽管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骨子里是小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对同自己有芥蒂者,不是诬其贿通中官,便陷以党同二李,非贬即逐,以致朝堂上人人自危,忠贞之士屡遭贬逐,而奸邪小人却逢时而进。
最大的宦官王守澄死后,剩下来的掌握权势的老宦官还有仇士良、鱼弘志等。李训、郑注要想彻底完成文宗密托,独揽大权,就必须除掉这些宦官。
文宗因为李训有功,升任他为同平章事,郑注则做了凤翔节度使。当初李训与郑注密谋除尽宦官,定下的计策是郑注出镇凤翔后,精心挑选数百名壮士作为亲兵;当年十一月要葬王守澄于浐水,郑注以故旧情深,奏请率亲兵入护丧事,不会引起怀疑;同时奏请文宗下诏令内臣齐集送葬,届时李训关闭城门,郑注在城外令亲兵尽诛宦官。但是在郑注启行前往凤翔后,李训却突然变更早已经筹备好的计划,为什么?那就是他觉得这个计划会让“注(郑注)专有其功”,也就是让郑注抢了功劳,不如自己抢先单独下手,功劳全归自己。于是李训通过和舒元舆密谋,瞒着郑注开始重新布防,他遣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户部尚书王蟠为太原节度使,命令他们到任后多多地募集敢死队,到时来京城共同行事。又命令刑部郎中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进京兆尹李石为户部侍郎,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让他们各自准备行动。可以说他将自己集团的这些心腹骨干分置各地和要害部门来执掌实权,目的就是以便掌握全局。行动时由他们罗致一些吏卒来一举歼灭宦官,那时如果郑注制造困难,干脆连他也一起除掉。
未完待续(发展:物色帮手志在除阉)
精彩文章链接:
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背后的隐形推手古代女子出嫁时的嫁衣谁缝制
古代出嫁女子想住娘家很麻烦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名有玄机
是一些什么女人害惨了大唐王朝荆轲刺秦王: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冒险计划
乱世枭雄中的道德楷模:段祺瑞秦始皇年如何处理家庭丑事
解密刘胡兰牺牲的真实内情及其行凶者的下场春秋时期是谁促成了吴国的霸主地位?
用平民的眼光看中国一年的“三公”消费是个什么概念顶级小人的危害有多大?
哪些特权阶层在无偿享受公费医疗?历史许多时候是胡编乱造
修一米高速公路得多少钱人世间有多少娇媚红颜让男人心醉
人得病之后的三种对应策略中国的乐善好施及换来的辛酸结果
国人仇富仇官的几大原因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情将军
从吴起身上看有才没德者的人生结局学生给“公仆”下的定义
鲁迅真的过时了吗?(陶渊明辞官以后……(
宋江的领导艺术那一年,我经历的荒唐事
文人难成大气候八个领导七个王八蛋
农村里的铡草活历史上的“周扒皮”是怎样炼成的
最香的那块肉刘备最青睐的大将
记忆中的冬日长安市发现巨型厕所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