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21首夜曲的分析(第1-6首)转
“夜曲”是肖邦的钢琴作品之一,最初创立者是克列门蒂的学生爱尔兰人菲尔德。菲尔德是钢琴家、作曲家,作品不是很多,其20首夜曲及其创立的体裁型式最具特色。菲尔德夜曲一般是左手伴奏,右手曲调,织体单一,发展不大,如同附有伴奏的歌曲,表现的是夜晚的宁静,抒情的歌唱等。肖邦受其作品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体裁,为使作品的深度得以加强,肖邦应用了旋律装饰的手法来丰富和声织体,又在作品中注人诗意性的抒情和戏剧性的对比,这样,肖邦夜曲的形象就不只是单一的歌唱性和抒情性的一面了。
“夜曲”这一体裁,在肖邦的作品里,他常常把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存亡结合在一起,以对祖国的爱、亡国的恨,亲人之念,思乡之愁,作为夜曲创作的内容。这样,肖邦夜曲的深度广度都大大的拓宽,而不再是菲尔德创立最初的夜曲形象。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人们还尊称他是“旋律”家。肖邦特别注重曲调的歌唱性,强调旋律的声乐化与器乐之融合性,因此肖邦的夜曲一般是旋律如歌,曲调动人。
一、0P.9三首夜曲,1832 年创作,1833 年,1 月出版,题献给卡米尔· 普莱耶尔夫人。0P.9是肖邦最初发表出版的夜曲,因这之前已经有了菲尔德的夜曲,所以肖邦夜曲的问世很自然的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尼克斯说:夜曲表现了如梦一般的甜蜜和欢乐,似夜一样的寂静和安祥。雷斯塔说:有仿效菲尔德的痕迹,似乎过多的加人了胡椒和香料。
OP.9 NO.1 ,降b 小调,三段曲式。
第一段,右手先奏了六个旋律音之后,加人了左手的伴奏,虽然是弱拍起始,但此曲特别强调了旋律的重要性,曲调亲有的评论家说,这首夜曲没有前两首切优美,婉转动人,乐曲开始不久就用了比较多的装饰音,细腻的刻画了乐曲的这里虽然没有怜爱、情绪却是温馨的。情,似乎也描写了景。
第二段,降D大调,八度的弱奏如同小提琴加上弱音器似的宁静,而随后力度加强之对比像似体贴、安慰,这里有动情的叙述,内心的吐露,有热清豪放,人们说此曲的魅力就在于八度奏出的旋律之甜美。
OP.9 No.2 ,降E 大调,回旋曲式
此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为人们喜爱的一首,是经常被演奏倍受欢迎,最具典型而通俗的一首,也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此曲及前一首在创作形式上都受是此到了菲尔德的影响,如果以作品的成就与曲最具魅力之处,曲调优美、感情纯真,像其后来创作的同类作品相比,此曲不算是优秀。有的评论家说,它不过是极为平常并带有几分伤感情调的沙龙音乐。然而,是由于这首夜曲的极为平常的魅力,才把众多的一般喜爱者引进了肖邦夜曲的大门,继而又使那些爱好者,登上了肖邦音乐的殿堂。这首夜曲旋律优美,纯朴如歌,经过几次的装饰以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发展着,有人形容此曲如同花腔女高音般的甜蜜动人的歌声,不间断的在歌唱着,直至华彩段,最后结束在幸福安祥之中。而左手几乎是以同样的节奏,类同的音型伴奏至曲终。
OP.9NO.3,B 大调,三段体式
有的评论家说,这首夜曲没有前两首那样有名。尼克斯说:这是典型沙龙音乐,这里虽然没有怜爱、情绪却是温馨的。此曲和前两首相比,只是韵味的不同,小快板的速度显然不是在描绘夜的宁静缠绵之意,而是表现活泼优美不安之情。
一、轻快优雅,婉转动人,还具有几分的抚媚和诙谐,调性的变换,装饰音的缠绵,虽然增加了乐曲的色彩,却也表露了肖邦不稳定的心情。
二、b 小调,急促的速度,激烈的情绪,伴着戏剧性的变化,像似风雨来临紧张又不安。
三、再现了第一段,虽有压缩也有展开,尤其是结尾前音域拓宽的华彩段是此曲最具魅力之处,曲调优美、感情纯真,像似高贵华丽的宝石在频频闪烁,同时也显示着肖邦开扩的心胸,豪放的气质。
OP.15三首夜曲题献给费迪里西· 希勒。此三首夜曲和前三首相比,沙龙的气味不再有了,菲尔德的影响也减少了,乐曲表现的深刻构思的完美已超越了前三首,显示了肖邦创作的成熟。尼克斯说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和诗一般的意境。
OP15 No.l , F 大调三段体式,1833 年创作,1834 年1月出版
1、曲调流畅、明朗,相对平稳,伴奏的三连音不间断的流出,预示着肖邦动荡不安的心情,也像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牵挂,期盼和焦虑。
2 、发泄出暴风雨般的愤怒,像是为祖国的苦难亲人的不幸在呐喊,在控诉。
3 、再现了第一段,曲调虽然优美,却含有几分的凄凉。资料说: 1830 年11月29日华沙的爱国者们发动了起义,并占领了一些要地,当时,还在维也纳的肖邦和他的朋友蒂特于12月初才得到了消息,蒂特决定立刻赶回华沙参加战斗,并劝阻了肖邦不要随他回去,当蒂特刚走,肖邦就不能自制,也雇了一辆车尾追,赶了一程没追上,肖邦又返回了维也纳,这时他想起了朋友的劝告用艺术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退却一年多的沙皇军队于1831年H 月16日重又进攻华沙,第二天华沙陷落,肖邦听到这个消息时,悲愤万分,也为没能回去当一名士兵或鼓手为祖国的解放尽一份力而伤心。另有资料说这首夜曲是1830一1831 年间创作,1832年出版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把上述的情节认定为此曲的创作背景,从时间上看,还是吻合的。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有资料说,也是1831年创作的,这首夜曲的中段虽然没有《 革命》 的标题,但,内容和意境还是相似的。
OP15.No.2 ,升F 大调,三段体式,
1833年创作,1834 年,1月出版。此曲是肖邦夜曲中的杰作,也是人人喜爱、脍灸人口的佳品。
1、曲调优美流畅,具有凡分优愁伤感的旋律和华丽多变的装饰音,表露了肖邦渴望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同时也暗示着肖邦沉重不安的心情。
2、中声部的五连音和旋律的结合,以及调性色彩的变换,虽然优美轻快,却也有动荡之意,表现了肖邦激动的情绪,像似往日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刻,已远离不再来,而阴郁和烦躁却寸步不离,这里有控诉、号召、反抗、多声部的进行,如同众人的同情和共鸣。
3 、结束前几小节的重复,像是对往日幸福的留恋,美好的回忆。
OP.15 No.3 , g 小调二段体式,1831 年创作.1834 年,1 月出版。
肖邦不喜欢给作品命以标题,也不愿留下文字的注释,以免妨碍和影响他人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而是让人们从音乐的神秘性中欣赏到它的意境。他的作品虽然有几首是有标题的,如《黑键》、《革命》、《雨滴》、《小狗》等,但这些都是后人的感受和出版商根据需要附加上的,因此要想了解肖邦创作的背景就比较困难了。资料介绍说:肖邦在这首夜曲的初稿中写了在《哈姆雷特》上演之后”后来抹掉又写上“不,还是随意想象为好”。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看得出肖邦的创作常常是从诗文中得到灵感,如第一叙事曲,就是取自裴多菲的诗。而这首夜曲毫无疑问是受到了这个富于哲理性、促动心灵的悲剧的影响,至于影响多大,人们无法考究,但证明肖邦在创作题材上取自诗文、感于诗文是无疑的了。
这首夜曲和肖邦其他夜曲相比,夜曲的风味少了一点,叙事曲的韵味多了一点。
1、乐曲从缓缓的带有叹息、呻吟、叙述性的曲调开始,逐渐发展到激昂愤怒,大声疾呼的控诉和顶力的反抗。
2、立柱式的和弦连结像是在读悼词,唱赞歌,怀念心目中的英雄,颂扬为国难献身的亲人。此曲是没有再现段的二段体式,肖邦根据内容需要,打破常规,减掉了再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