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的写作常识3 诗词写作常识
七言律诗的写作常识(3)
【五】七律的对仗 近体诗是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语言学家王力认为:对仗在中国格律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代的仪仗都是两两相对。因此,所谓对仗就是两两相对的意思。对仗在修辞学上叫对偶。但是,对偶句不一定对仗,因为对偶句可以字数不限,也可以不讲平仄。格律诗词和对联都讲对仗,对仗的诗句可以作对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对联不一定是诗句,因为对联可以不限字数。
在古典诗词中,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以求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这种对仗规定很严,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例如:杜甫《咏怀古迹》的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①字数相等,都是七言。②结构相同,三峡(定语)—楼台(主语)—淹(谓语)—日月(宾语),对句同。③词性一致(词性是现代汉语的语法术语,为了研究方便,大多采用这一术语),三峡、楼台、日月、五溪、衣服、云山是名词,淹、共是动词。④平仄相对,如:
三峡(仄)—楼台(平)—淹(平)—日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仄)—云山(平)。
下面介绍几种对仗: 【1】言对和事对。
刘勰《文心雕龙》说:“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言对—就是不用典故的对仗。如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事对— 就是用典故的对仗。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正对和反对。
刘勰《文心雕龙》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就是并列事物相对的对仗。律诗中绝大多数是正对。如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反对— 就是相反事物相映衬的对仗。如陆游:“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3】流水对和当句对。
流水对— 就是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但上下联不能独立成句,两句意思相承,连贯而下。如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
当句对— 洪迈说:“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就是一联中两句,各求句中自对工整。如杜甫:“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对“回廊”,“浴凫”对“飞鹭”。
【4】工对和宽对。
工对— 就是名词同类相对,用得很工整的的对仗。工对必须同类词性相对,其中名词又可分若干小类:
①天文类,如李商隐:“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日”对“天”。
②地理类,如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海”对“田”。
③时间类,如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对“夜”。
④动物类,如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蝴蝶”对“杜鹃”。
⑤植物类,如苏轼:“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桃”对“柳”。
⑥人物类,如元稹:“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邓攸”对“潘岳”。
⑦身体类,如秦韬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指”对“眉”。
⑧食物类,如杜甫:“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餐”对“酒”。
⑨方位类,如杜甫:“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北”对“西”。
宽对—就是名词不同类而相对的对仗。如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地理类“岭”
对植物类“树”;服饰类“帽”对器用类“钲”。
【5】借对、数目对、颜色对。这是律诗中三种特殊的对仗。
借对—就是借用多义字或借用同音字的对仗。
①借意对,如温庭筠:“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为天干的“甲”。
②借音对,如白居易:“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借“皇”为“黄”。
数字对—就是对仗中数词相对。如祖咏:“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万”对“三”。
颜色对—就是对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相对。如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对“黄”。
【6】合掌对。
对仗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合掌是对仗中的毛病。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总之,对仗是格律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讲究对仗,才能体味出格律诗词的语言魅力。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对仗的工整,否则会束缚思想,以辞害意。因此,我们在写作七律时,既要注重对仗的工整奇巧,又要兼顾对仗的平易自然。
【六】七律的句式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七律的句式由于表达和韵律的需求,往往不同于散文的句式。尽管绝大多数的句式结构遵循常规语序,也有一些句式属于特殊结构。 【1】七律句式的语音结构。
七律的句子是由七个音节所组成,语音结构为上四下三。如柳宗元:“犹自音书\滞一乡”,卢纶:“舟人夜语觉潮生”。值得注意的是,七律诗句由于受平仄所限,语音结构和语法结构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滞一乡”,语音是:仄仄—平,语法是:滞—一乡。七律还有一种折腰句,其语音结构为上三下四,与常规不同。如白居易:“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话龙头”,欧阳修:“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到溪头”等句。今人作七律很少用折腰句。
为什么七律会成为近体诗的主要诗体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诗句的语音结构来理解。
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林庚(1910-2006)很重视对法国“半逗律”的引进与借鉴。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诗论奠基人波瓦洛《诗的艺术》说:“经常把你的诗句按意思分成两截,在每个半句后面要有适当的停歇。”就是说在诗句中间,形成一个大约相当半个逗号的停顿规律,这就是所谓“半逗律”。林庚将这个原理用于中国诗歌,把一个古诗句或一个新诗行,从中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古代汉语,没有标点表示语音停顿,而是用句读(dòu)来表示。文字诵读语意尽处,古人叫“句”,语意未尽,诵时须略作停顿,古人叫“读”。“顿”是古代表示音步的语音停顿。而“半逗”是表示大于“顿”而小于“逗”的语音停顿。我国的五言诗“上二下三”、七言诗“上四下三”的传统,实质就是“半逗”的运用。也有人反对“半逗律”,说曹植的诗句“豆在釜中泣”,是一个主谓短语(豆泣)中间,插入介宾短语(在釜中)。如果以“半逗律”将其分为上二下三,两个字顿(音步)都不是词语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把诗句的语音结构和语法结构混为一谈了。
我们了解了“半逗律”,才能理解古典诗歌中五言诗和七言诗经久不衰的原因。中国文学史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诗歌是二言诗,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诗句是两个单音步,只能形成“顿”。《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如《关雎》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hǎo)逑(配偶)。”诗句是两个双音步,也只能形成“顿”。只有到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出现,诗句中形成了“半逗”。如秦嘉:“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七言诗是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得以发展的,诗句中也形成了“半逗”。如鲍照:“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盛唐时期,五言和七言格律诗空前繁荣,是继《诗经》之后我国的又一文化高峰。这也得力于“半逗律”的存在。因为在五言和七言诗句中,“半逗”的前后相差一个单音步,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半逗律”也可解释六言诗不能发展的原因。六言的语音结构是“222”,无法形成“半逗”。如毛主席《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古典诗歌没有九言体,也是“半逗律”所决定的。词也叫长短句,最长的句子是九字句,如李煜:“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存在两个“半逗”,等于二字逗加七言律句。又如九字楹联:“独酌举杯\太白\邀明月== -惊涛拍岸\东坡\唱大江”,句中也存在两个“半逗”,等于四字逗加五言律句。所以说旧体不会有九言诗产生。
总之,由于七律比五律多一个双音步,不仅表意更丰富,而且声律更具抑扬顿挫,所以七律为古今诗家所青睐。
【2】七律句式的语法结构。
(1) 现代汉语常规语序为:(定语)— 主语||(状语)—谓—(补语)|(定语)—宾语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七律的诗句的常规语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下面是七律句式的几种常见类型:
①名词谓语句。指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
刘禹锡:“巴山楚水(主)||凄凉地(谓)”(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②动词谓语句。指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
杜甫:“花径(主)||不曾(状)——缘客(状)——扫(谓)”
祖咏:“万里(定)——寒光(主)|| 生(谓)| 积雪(宾)”
③形容词谓语句。指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例如:
杜甫:“人事音书(主)||漫(状)——寂寥(谓)”(联合短语作主语)
④连谓句。指由连谓短语作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例如:
李白:“昔人(主) ||已(状)——乘(谓)——黄鹤(宾)——去(谓)”
⑤兼语句。指由兼语短语作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例如:
崔颢:“烟波江上(主) || 使(谓)——人(宾兼主)——愁(谓)”(方位短语作主语)
苏轼:“东风(主)|| 知(谓)——我(宾兼主)——欲(状)——山行(谓)”
(2)七律句式也具有和散文不同的句法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倒装句。指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而颠倒原来语序的句式。例如:
刘禹锡:“重临(谓)——事异(宾)||黄丞相(主)”(谓宾前置)
黄庭坚:“落木(主)——千山(定)||天(谓)——远大(补)”(因平仄关系,定语后置;“天”名词使动作谓语)
杜甫:“香稻 (主)||啄余(谓)——鹦鹉(主)——粒(宾)” (此句一般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定语“香稻”前置作大主语,变叙述句为描写句,起强调作用。后面主谓短语作谓语。因平仄关系,将小主语“鹦鹉”后置,就显得语序混乱。)
②省略句。指为了修辞的需要而省略某些词语的句式。例如: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省略比喻词)
杜甫:“五溪衣服共云山”(省略副词“共”后的动词)
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省略主语,诗人作为叙事描写的主体,诗中多省略)
杜甫:“蜀主征吴幸三峡”(省略“三峡”前的介词)
③紧缩句。指由复句紧缩而成的句式。例如:
王维:“白草连山(且)野火烧”(并列关系)
许浑:“一上高楼(就)万里愁”(相承关系)
李商隐:“相见时难(而且)别亦难”(递进关系)
刘禹锡:“沉舟侧畔(但是)千帆过”(转折关系)
李商隐:“(只有)春蚕到死丝方尽”(条件关系)
许浑:“山雨欲来(所以)风满楼”(因果关系)
韩偓:“若教泥污更伤心”(假设关系)
【3】七律句式的表达方式。
从表达方式上分,七律句式有在四种类型:
①叙述句。指以动词(存在动词例外)作谓语,叙述人或事物行为变化的句式。例如:
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留神”,不及物动词作谓语)
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及物动词作谓语)
②描写句。指用形容词作谓语,描写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句式。例如:
高适:“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分别描写两地自然景物)
③抒情句。指以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式,多用于尾联。例如: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因浮云蔽日,壮志难伸的忧郁)
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抒发渴望爱情,相思无望的苦痛)
④议论句。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阐明作者观点的句式,多用于尾联。例如: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首联,赞颂诸葛亮的功名和气节)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赞颂出师表,间接讽刺南宋朝廷主和派)
更多阅读
唐诗七言律诗韵编第三部分anianuan 声韵 七言律诗
唐诗七言律诗韵编第三部分(anianuan)声韵王维 酌酒与裴迪(澜、冠、寒、餐) 酌酒与君君自宽, 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先达笑弹冠(1)。 草色全经细雨湿(2), 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 不如高卧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七言绝句平仄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七言绝句也叫“七绝”。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七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附:( )中 可平可仄, 红字是韵脚。第一种:首句平起平收式!逢一、二、四句押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十架七言――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六句 十架七言之一
十架七言――第一句平顶山一弟兄来东关教会证道“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一、十字架上有顺服的印记 腓2:6二、十字架上有怜悯的恩典神不是迟延不来,是宽容给世人悔改的机会。人比羊何等贵重呢(太12:12)!三
转 好歌100首——生于七O年代的人(70年代最喜欢的歌曲) 70年代
好歌100首——生于七O年代的人(70年代最喜欢的歌曲)一直想在网上查些好歌,可是对很多推荐都是失望,回头来看是因为自己攒的好歌已经不少了,决定花点时间写个“七O年代人歌榜”吧。1.《天长地久》周启生,我的最爱,男孩女孩们就不必听了,也
“十大绝句、十大律诗”的排名 绝句律诗格律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唐宋两代,是我国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