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旅游大巴经过一夜奔波,于十一月十六日晨到达了冀中平原保定市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
早在自己儿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知晓了这里发生的故事,不过影片里它的名字叫高家庄,那时我就想着啥时候去实地看看。到了八十年代,我服役的部队曾在保定市区驻扎,距离此几十公里,但是一直没有时间成行,后来部队奉命调防至原防区内蒙古某地,不久转为了武警部队投身于“严打战役”,就更无暇到冉庄去了。结果弹指挥间,多有变迁,近三十年过去了,自己已人到中年。近日有好友相约借双休日随团到冉庄去看看,我当即欣然答应。
虽说通过电影对此已有了解,但是出发前我还是详细查看了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地图了解了它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风俗人文。这是我多年养成的出行习惯。从资料上获悉,冉庄是全国百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抗战期间,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8年开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解放后,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设施。聂荣臻元帅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并题字留念。
怀着对前人的敬仰,我走进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认真阅览了每个展位橱窗,并从此处进入了曾经历过顽强战斗和令日寇胆战心惊的地道之中。随着昏暗的灯光指引,同游人躬身前行,我的思绪穿越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越发激荡起对冉庄人民的敬佩,越发为冉庄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智慧感到震惊!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战争状况下,在几乎谈不上,也根本没有技术物资保障的情况下,英勇的冉庄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与日寇斗智斗勇,任你日寇炮楼林立,惨无人道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即便是我运用土行孙的办法,也要绝地重生,誓把罪恶的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去。冉庄人民的坚贞不屈和顽强斗志告诉我们后人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是人不是物。难道到不是吗?在当时残酷的战争情况下,地道走向怎么测量,战火中土方怎么清运,地道的通风排水怎么解决,照明问题怎么办,消息如何传递,给养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以今天的常规思维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战争中人们想尽一切办法保全自己,消灭敌人所诞生的决心与精魂,使冉庄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无一例外的行动起来,投入到挖地道之中,使原本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使外界看似原本不可能的事情惊人的变成了现实,最终赢得了胜利,使现在人所有的猜测都都变得徒劳,因为胜利者才是最充分的明证。
在蜿蜒狭窄的地道中,我躬着身子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一路钻,抚昔追往之中到达了地面上的地道战展厅院落。黄叶零落,先上来的游客开始忙着照相留念,我的联想思绪并没有完全结束,忍不住与同行的伙伴侃谈。通过来这里钻地道,我再次深深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无从谈起人格、主权和尊严,落后就要在战争中痛苦熬煎,疲于奔命,如不奋争崛起赢得胜利,就会悲惨的丧身。通过来这里钻地道,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朴实不争的道理,求生取胜不仅是人们的愿望,而且是人的本能和斗志的源泉,因而要告诫和警醒生活在当今幸福安康,丰衣足食的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要知道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前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不能吃水忘了挖井人,无论何时何地夺取胜利的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能泯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同行伙伴赞同我们的看法。
然而,当我再次抬眼向照相的游人望去时,心里一阵子不舒服,不由得升起了惆怅:不少游客租用国民党军服或汉奸服装照相,我走近照相摊,看到相摊宣传牌上还有用日军服装照相的,不知道留影者是什么心理,可能也没有什么想得很多,出门旅游了诙谐地玩玩而已。但是心里禁不住又问,为什么不穿着八路军服装拍照呢?要知道当时在冀中平原上抗战的主力是八路军。由此我想到红色旅游对游客玩什么,怎么玩,收获些什么,还是要有所引导,做好心理给养跟进的好,要不然浪费教育资源。
2013年11月19日草就于焦作市
本组照片2013-11-16拍摄于河北保定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