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马未都,是因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鼓捣出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侃收藏。
我不认识他,但在我的想象里,他应该是和王朔、刘振云是一类的,无论是出书或编电视剧,说的都是老北京的那些最俗、最痞的“胡同串子”的故事。后来又知道他开始玩古董,搞收藏。频频在电视上说教,成了收藏界的权威和大腕。上书店看书时,《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等书也是一堆一堆的摆在那里,吸引了不少读者。
可总觉得玩古董的必须是有钱人、有闲人、有眼光、有文化的人四者合一的高人的游戏和专利,不是吾等没钱,没文化的人所能追求的(因为你没有哪个闲钱去买古董)。所以马未都搞了博物馆?我一无所知。
直到最近,那对关心古董,爱好艺术,喜欢画画的发小夫妇从天津来京,说到京的目的就是要去看马未都的博物馆,我才知道北京还有这么个去处,并在网上查找到方位,是在北京东郊的一个偏远的地方。
现在的交通真是方便,城际火车从天津到北京仅仅只需30分钟。发小夫妇一下城际火车,我就直接把他们拉到北京东郊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一看才知道,好家伙,里面的东西真是了不得。
进大门,迎面就是观复博物馆的名号。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博物馆的正门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马未都为创办人。
馆外面就有一些收集的古石雕。
传说中“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木石鱼?
门票不贵,军人半价,25元
进到馆里,里面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门窗馆、多功能馆和商品部。
一楼是瓷器和家具。
1、瓷器馆
中国精美的瓷器,从汉唐开始运往世界各地,受到了各国人的喜爱,尤其在明清两朝,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竟然有时会和黄金不相上下,甚至民间流传过"一两瓷器等于一两黄金"的说法。
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利润,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织了贸易公司,他们的商船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将中国瓷器一船一船地运往欧洲。
根据保守的估计,清朝雍正统治时期,就有约2500万件中国瓷器运往瑞典。
这个瓶子上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
而在众多的商船中,最著名的就是瑞典的哥德堡号商船,它的沉船事件产生了轰动世界的影响。
根据马未都先生的讲述,当年哥德堡号只打捞出8%的货物,就不仅弥补了所有的亏空,而且还让股东们赚到了利润,这听起来让人感到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船上运载的商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丝绸和茶叶,经过海水的浸泡,品质下降,应该很难再卖到好的价钱。
因此,只有不怕海水浸泡的陶瓷,才能在打捞出来之后,依然卖出高价,成为弥补损失、赚取利润的主力军。
那么,在当年的欧洲市场,中国瓷器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价值呢?哥德堡号商船上运载的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中国瓷器呢?
据说这里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及讲座,开展专家对广大群众的鉴定和咨询业务。看来马未都的展览侧重开放形式,强调人与历史的沟通,突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