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喜欢南锣鼓巷的人骨子里都是喜欢一种情绪的。感觉散漫,慵懒地泡在时间的温床上,享受一整个下午的阳光。
南锣鼓巷介绍: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明朝时,将北京划为28坊,两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南锣鼓巷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交通:
铁狮子坟47路上行(海淀桥东——小马厂)/22路上行(牡丹园西——前门)到平安里路口南,换乘13路下行(西城三里河——和平东桥南)到锣鼓巷
特色小店:
喜鹊咖啡馆:充满老北京记忆的咖啡馆地址:南锣鼓巷101号
乐天陶社:
在乐天陶社,可以一边平味咖啡,一边欣赏这里的陶制品,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哦~
地址:南锣鼓巷23号
创可贴8特色T恤店:
走进“创可贴8”,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儿童三轮车……
地址:南锣鼓巷61号
文宇奶酪店:
别看店面毫不起眼,但却是北京最好吃的奶酪~
奶酪、奶卷儿、双皮奶、杨梅豆腐……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人流口水。店主小田年纪轻,可手艺却不亚于“梅园”。另外,一年四季都供应的“酸梅汤”更是这里的特色。
地址:南锣鼓巷49号
过客
南锣鼓巷里最早出名的餐厅,以口味特殊的PIZZA和富有尼泊尔风情的饮料小吃著名。因为有个小院子而吸引了许多喜欢在庭院里进餐的食客们。餐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店主人小辫几次骑车去尼泊尔时旅途上留下的照片,有很多人就因为去过了那里才爱上了尼泊尔。
吃喝推荐:“过客”自创的两款“羊肉串”披萨和“宫爆鸡丁”披萨非常棒,中西口味兼顾,每份50元;鸡尾酒里面,男士较适合喝一款名为“过客”的特饮,口感浓烈,32元/杯;女士则可尝试一下“曾经失去的鞋子”,这款特饮是为了纪念小辫儿在旅行时丢失的一双心爱的鞋子,32元/杯(据说酒的味道有点莫明其妙,也许每个人对"失去"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吧)。
地址:南锣鼓巷108号四合院内
杂客:百分百杂货店,但只要是女孩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进得去出不来了~~
地址:南锣鼓巷78号
九点半咖啡:老港客的电影馆,与香港80年代记忆有关的电影咖啡馆。每晚九点半都会放映一部经典老片,店内有块小黑板写电影预告。
地址:南锣鼓巷91号
兴穆本本店:
兴穆店时专门卖本儿的。有近百种的本子,清一色的牛皮本,麻绳装订,封皮图案有京剧脸谱,十二生肖…………
地址:南锣鼓巷99号
小新的店:
怀旧情调。店面并不大。80年代早期风格的桌椅、沙发将室内分隔为六七个独立的小空间。茶几上用清水养了金鱼和绿色植物。厨房小而敞开,与吧台合二为一。咖啡与食物的香气由此暖暖地飘散开去。
地址:南锣鼓巷103号
这里
“这里”的主人原先做过摄影师,因此里里外外都能找到与摄影相关的道具:黑白照片、各式各样的相机等。不过,“这里”最出名还便宜香浓的日常咖啡。
地址:南锣鼓巷91号
红人坊
据说红人坊开张前,光装修就花了半年时间,可见对于环境设计极其重视。内部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并且讲究中国古建中的所谓“天地玄合”。
地址:南锣鼓巷111号
炒豆合作社:
地安门宽店的原班人马在炒豆胡同再开新店,对鸡翅的腌制也比宽店更考究。炒豆合作社一般要下午5点后才开门营业。评价烤鸡翅好坏似乎总是只有一个标准,辣得过瘾不过瘾,而在炒豆合作社鸡翅还有番茄味的,完全不用辣来博人好感,有自信得很啊!吃完鸡翅膀再来一份合作社烤制的PIZZA,就真正实现“中西合作”了。
地址:炒豆胡同东口100米
Grifted:
店里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小东东。有趣的手工布偶,甚至还有毛主席老人家的卡通形象。店内还买原创包装纸,让你的礼物与众不同哦~
地址:南锣鼓巷39号
这几家店,我最想去过客.据说菜价不便宜,但愿物有所值.下面是转载的一段描述:
"暮色微降时分,“过客”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晕黄的光投在木色的招牌上,归家般的暖意滋润着每一个路人。四合院古朴的大门敞开。大树从院墙里自由地生长出来,茂盛的枝叶勾肩搭背似的垂在胡同上方。小院里果实累累的瓜架下摆了几张桌椅。一个女人沉默地坐在其中一张桌前吸烟。后来才知道,这位便是“过客”的女老板海燕。
海燕告诉我们,她的丈夫小辫儿正在骑自行车赴西藏的途中。多年前,也是这样一次旅行,小辫儿在路边看到一家小饭店,那种家一样的感觉使他产生了在北京开店的愿望。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过客”。
“我喜欢坐在这里看,从早到晚,仿佛看一个人的生命此起彼伏。”这样诗意的语句从学中文的海燕口中说出,一点都不奇怪。她说,9点时的“过客”象青年期,早起的外国客人精神饱满,带来了清新的活力;11点后则迈入中年,身份各异的人们在这里交谈、写作、用餐,看上去个性且独立;而午夜,当客人散去,院子里突然变安静,就象寂寞的老年了。
“我喜欢坐在这里看,从早到晚,仿佛看一个人的生命此起彼伏。”哈哈,还没吃是不是就已经很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