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教学目的应适中、集中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 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如:
正音:渊博 yuan bo 觅食 mi shi 竹筛 zhu shai 确凿 que zao 绣像 xiu xiang
秕谷 bi gu 蟋蟀 xi shuai 传授 chuan shou
释义:鉴赏——鉴定和欣赏 确凿——确实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难得
方正——正派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国里的水开了,发出的响声 倜傥——洒脱,不拘束/
(2)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3)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 学习本文一线穿珠的结构方式,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5) 学习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赐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溶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当中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 说教法
1 方法
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2 依据
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问答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具
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三 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主要教给学生以下两点:
1 利用已学的默读技巧默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在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们已经进行朗读训练,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应该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在默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学生精神高度集中,眼脑作出快速反应,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共同得到锻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2 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教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琐事,并从中挖掘出生活情趣,表情达意,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 说教学程序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讲解需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完成教学目标(1)、(2),并且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划分层次,以下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一) 复习巩固
首先复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地掌握情况和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充分准备:
1 利用大屏幕出示“渊博、觅食、竹筛、确凿”等词,检查学生对读音和词义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共同回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可用大屏幕出示一下内容:
百 有趣的景色(欣赏) 欢乐
从 草 迷人的传说(新奇) 有
园 捕鸟的乐趣(精细) 趣
(1—9)
对
比
三 陈设及行礼(威严) 枯
味 提问受诉(严厉) 燥
到 书 读书生活(枯燥) 无
屋 小园中游玩(自由) 味
(1024) 偷偷画画儿(珍惜)
从中我们可明显看出全文共分两大部分,其中“百草园”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小的内容,“三味书屋”部分则包含了五件事情,同时百草园的欢乐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形成了鲜明对比此设计意在把握重点,统摄全篇,以便学生整体感知
(二) 具体赏析
这个环节又包含了两部分内容:
1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因此要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仔细的揣摩和品析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具体问题如下:
(1) 本段描写了那些景物?
(总结: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 作者描写这些有“无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样的效果?
(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按什么循序,从那些角度来写的?
(总结: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总结: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态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弹琴”,表现了这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第二段是文章的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分析课文第七段
先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七段,然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仍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具体问题如下:
(1) 这段文字写捕鸟是开门见山的写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总结:写冬天的百草园,先指出它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又先写不易拍雪人,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特点都写出来了)
(2) 找出文中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词语的作用?
(总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的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同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这个环节,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3)
(三) 分析结构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的感情线索,不仅突出的体现在起始段和过渡段中,而且也比较含蓄的渗透在各个片段的字里行间总的看,第一部分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抒发的则是讨厌不满之情,以此表达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两部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感情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通过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4)
(四) 全文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向学生再次强调本文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揭示文章的主旨: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想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由此完成教学目标(5)
接下来是布置作业: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2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台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是那位老师
(五) 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圆”,即百草园一部分是屋的象形,即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即通过对童年时期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板书与授课同步进行,具有形象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http://blog.sina.com.cn/sdjszg120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http://blog.sina.com.cn/sdjszg120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习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二、说目标
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体会人间真情。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我加强朗读教学。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1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丑小鸭》等组成了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共叙“成长”这一话题。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章情感,从他人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某种启迪。2,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本质特点。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若要概括其内容,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关键词:“父爱”,“成长”;若要概括其表达技巧,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关键词:借物喻人,线索,暗示,渲染;若要概括其感情特点,我觉得可以用:凄婉中有振奋,“哀而不伤”。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再说学情分析。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
基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线索,能够区分现实和回忆的内容,并复述有关故事。
2, 认识“借物喻人”的特点,能够找出文中的暗示并理解其作用。
3, 探究作者对童年和“长大”的思考,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说出对“成长”的独特感受,树立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生活。
二,说教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就这篇课文的特点而言,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情景教学法就是动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求唤出他们的“感同身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说教学过程
提前一两天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环节一:整体感知课文
1, 导入部分,先请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然后老师展示一个《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电影中的英子乌黑整齐的学生头,单纯而充满好奇的漂亮大眼睛,肯定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感觉到英子好似邻家小女孩,好似他们童年的伙伴。这样就能一下子拉近与英子的距离。
2, 配乐朗读课文。轻音乐,舒缓,录音带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也可以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有关课文故事。新课程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思维动向。设置这个小环节,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环节二:重点探究
一探本文的线索,并由此入手深入探究本文的内容。设置一些思考题:
1, 课文写了回忆的事情也写了现在的事情,请叙述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两件事情。并说说这些事情通过什么线索贯穿起来?
2, 回忆的事与现在的事情之间是怎么过渡的?
3, 回忆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都围绕谁展开?(爸爸)
那么爸爸的有何性格特点呢?
二探本文的借物喻人,理解暗示和委婉表达的作用。
由题目入手,“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作“爸爸去世了”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直到最后都没有直接说爸爸病死了,但是却有许多暗示,请全部找出来。
通过对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本文“哀而不伤”了。
三探作者的“成长感言”。
英子不是突然长大的,也不是在懵懂中长大的,她对长大有特别的感受,文中很多地方都表达了她的这种“长大”的感受。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把这些地方找出来,然后带着感情读这些语句,让其他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出的感情最切合英子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去品味文本中作者的成长感受。再结合英子成长的小故事,让学生讲讲他们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记忆深刻的事情,点燃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回忆,引发学生自己对成长的思考,并全班交流。
课堂是生成性的,这个地方要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讲,老师不要随意打断,插入自己的评价,而是要注意适时抓住闪光点进行引导,把讨论和交流控制在主题之内。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纲举目张,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环节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学完本课,学生对线索,借物喻人,暗示伏笔等有关语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理性的认识;在朗读,复述,讨论,交流及课外写作等环节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对“长大”也进行了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作品《城南旧事》及同名电影发生浓厚的兴趣。中外很多文学大家就是因为对某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走上文学之路的,我不敢期望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若是本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有兴趣去关注更多的文学作品,那就足矣!《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出处及联系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2. 教学目的
※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 教学方法
1.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三、 学法指导
1.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 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四、 教学程序
(一)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准备你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二) 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情很多,请准备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三)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①检查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
肿(zhǒng)胀(zhàng) 叮嘱(zhǔ) 骊(lì)歌 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的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研读与赏析
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 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面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结合课后练习一,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
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
话了,学生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
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
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板书)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
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板书梳理)
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 细读课文,再次体会爸爸对“我”严厉而深切的关爱,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2. 把与父亲间发生的故事写入作文本。
丑小鸭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02中本的胡萍,能参加这次的教师技能大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种提高。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参赛选手,向支持这次大赛的学院各级领导、在座的评委老师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丑小鸭》,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一、教材:
《丑小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原来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排挤,但是它不自卑,不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二、目标: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2)品味、积累精彩语句。
(3)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重点: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
三、教学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著追求的态度。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4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起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着“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有什么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美天鹅。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步:讨论质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产生疑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㈠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目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理念,体现了全面重视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㈡教材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教材其它课文的前后联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不太好,只有极个别的语文比较拔尖。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以下几个方面:⑴个别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组词、造句等都有问题;⑵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⑶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⑷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⑸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⑹初一的学生正是11、12岁的年龄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⑵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诗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为: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根据培养初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释①来回答,教师再补充完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知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10——15分钟)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 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2) 设问题:①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③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逐题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10分钟)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 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8分钟)
“这堂课,我学习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未选择的路 》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导入 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
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
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题。
(四)走进文本,与诗人交流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2、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
3、小组质疑,共同解惑:对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小结:在活动1中,通过指导学生的认真品读,学生对弗罗斯特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这为活动2的进行作好了铺垫;活动2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达到共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活动3的设计,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
首先,教师讲述故事,故事的主题是:选择改变人生。两个主人公是鲁
迅和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后,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提示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中和个人交友方面
讲述自己的选择经历。
最后,教师总结从这首诗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升华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想像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在配乐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升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人的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在“走进自我,与心灵对话”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两个有关人物的故事,然后,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类似于鲁迅和诸葛亮的情感体验吗?请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 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简介、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人生经历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 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形象”,去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围绕这一点,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⑵弗罗斯特,我想对你说…… ⑶围绕“选择改变人生”这一主题,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运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伤仲永》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谈到学习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在湍急的江水之中行船,顶着水向前,如果不能一篙地用力向前撑,会是怎样的结果啊?当然只能是一退千里!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可是就有人不明白这道理,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悲伤,惋惜的事来。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 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矣 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黄河颂》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又不至于一个课时只能读两、三遍。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
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直接要求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朗读”的闪光,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也十分必要。
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
确定课型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实现这个主要目标,建构在朗读基础上的三个小目标:“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品析诗歌语言”就自然实现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教学难点: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
二、说教法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
朗读指导法——小步轻迈,步步推进。
互动激趣法——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三、 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四 、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深情朗读《黄河颂》——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
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字生词、易读错的字词。然后巡视课堂,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齐读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并建议男女分读,女生优先,为什么要女生优先呢?因为女生多婉约呀!让她们先读容易暴露问题。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
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
我先请男生来客观评价女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男生“主动请缨、群情激昂”的场面。
我再请女生来客观评价男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通过讨论交流、男女分读,相信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
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
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
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
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三)、激情品读《黄河颂》——师生合作互动,品析诗歌语言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据我的了解,学生肯定都会说好,但我还是不急,我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我会继续往下说: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没有掌声或者掌声不热烈我都读不好?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本班学生性格较安静,这样做也是因人制宜,从学情出发。
掌声一停,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
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
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如果碰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书上就这样写的?”
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那也不一定都对呀!你再考虑考虑?”这样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
如果在我错读误读的过程中,学生炸锅了,起哄了。我会随机应变,或学生指出一处我们就品读一处;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但依我对学生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有备无患”最好!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
(四)、闲情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朗读能力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这是纵向拓展)
在作业布置时,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这是横向拓展)
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说板书设计和效果评价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序曲 ——————— 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这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线带面,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互动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黄河颂》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预设不够,学生急于讲错误,而思考不多,品读不够,就会流于形式,过于肤浅,表面热闹而已!
《黄河颂》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二、说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1.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3.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为: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 说教法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我们也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所以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 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课前了解中国的现代国情——抗日战争部分,了解一些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家,如田间、公木等。积累一些这些名家对同一样的主题、同一样的情感不同样的表达方式(名篇、佳句)。
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整体阅读,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
五、 说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欣赏搜集到的黄河照片,请学生谈观后感,导入至抗战救亡的历史背景,请学生简单介绍抗战时期著名诗人(如田间、公木)及其作品。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4、问题研讨
①《黄河颂》中,哪个词是关键?
②请你找出“望”字统领的内容。(配合自由朗读、体会)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万千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配合自由朗读、体会)
⑤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6、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第三单元里的一篇外国作品,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学生
本文故事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说教法与手段
(一)说教法
1、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课改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据此,本课拟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究式方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之后,把握时机,扩展思维,锻炼学生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健康情感。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二)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据此,本节课在学法上特别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将对以下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1、阅读感知学习法;2、圈点、勾画、批注法; 3、小组讨论学习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自主:早读时参看有关补充材料,预习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音义问题,概括故事情节,做到会复述,在复述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情节的要点。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加以表演,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动等细节描写,进而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四、 说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设计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5分钟)
1、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2、 屏幕出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五月的鲜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8分钟)
1、 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 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写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10分钟)
1、 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五环节:协作质疑(10分钟)
每4人一组进行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可作引导提问,可以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入,最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问题。我设想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到,如果未提到教师予以补充:如:课后练习二、练习四。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4分钟)
1、.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七环节:师生小结:(2分钟)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1分钟)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设计的原则是形象、简洁。力求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重难点通过简要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双眼,增强教学效果。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来×××,我说课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花费略长一点时间,首先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1、教师范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2、扫清障碍朗读: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3、学生自读: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1)“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
(4)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1)“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3)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4)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4、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四)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你会如何去做?让我们高唱着进行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第三中学 郭春根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多媒体应用、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8226;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
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多媒体应用
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是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文情
三是激情创读阶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
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
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
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四)激情创读
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
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播放《和谐中国》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多媒体应用、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这一单元有五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炽痛的热爱,并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1941年9月18日,“九&8226;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也进入艰苦卓绝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目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从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其次,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第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我将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表达阅读体会
三.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运用的教法,不少完全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就教学本课来看,诵读、品读、创读,如果学生自己运用,那就成了学法导读,草率看来,不是学法,其实这也是一种学法我在设计导读的时候阅读了很多参考书、上网查找下载了很多图片、音乐、视频等文件后,才设计出来的,这样看来阅读资料、上网查找也是学习方法据此分析,上课时,我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在此,对这节课的学法,总结几点: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文图转换法、查找资料法、提问答问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联系背景揣摩法……
四.多媒体应用
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视频,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这段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为 “深入浅出”的教学起铺垫作用
三是用于激情创读的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的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课件的“课文板书”贯穿课文和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抗战”时期全民皆兵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而“豁然开朗”
最后,附带说明一下,制作《土地的誓言》课件,用到了“会声会影”、维棠FLV视频下载、VideoConverter.exe转换、GoldWave.exe音频、PowerPoint 2003等软件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九&8226;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
导语:进入教室以后,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
出示学习目标同学听读课文提醒:默默地跟读;文字转化成画面或影像;找出有关“誓言”的语句;找出强烈情感的句子
(二)动情诵读
点击课件,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点击课件,给加点字注音
(三)真情品读
1.作者是一位远离关东老家的游子,他有一个誓言,请找出有关语句来
例句: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2.句中的“更美丽”,说明故乡原先就很美丽,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故乡的美丽?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请用“故乡的美,美在……”表达你的阅读体会
3.这么美丽丰饶的故乡,却正在经受着污秽和耻辱,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重点分析段落: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感受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的作用,品析“埋葬”“沉重”“呻吟”等词语的含义
4.想起正在遭受日军的污秽故乡,作者内心涌起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5.由前面分析,你可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发出“一定要解放家乡”的誓言?用“因为……所以……”句式表达(总结形成板书)
6.既然说是作者的誓言,文章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请大家读一段背景材料,讨论后再说
点击课件,显示材料
7.这篇文章可读很强,理解难度很大可是,从今天你们的表现看,却轻而易举地学懂了请总结一下,我们运用了哪些读书方法?
下面我们运用激情创读法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激情创读
1.抗战时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铿锵的誓言,比如端目蕻良,比如赵一漫,比如张思德……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用“假如我有……,我就……”表达看法
2.说到一把刀,我就想起了一首歌点击课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
3.在那个年代,那真是全民皆兵呀!因此,尽管日寇的铁蹄凶残,但抵挡不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意志, 1945年取得了抗战胜利,随后取得了解放战争胜利,毛泽东领导我们解放了全中国,邓小平带领人民走上小康之路,江泽民领导我们走向富强之路现在,胡锦涛领导我们走科技发展之路作为新时代的你,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4.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万载、宜春、江西,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点击课件播放《和谐中国》下课!
《木兰诗》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并理解有古今意义的字词。 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熟背课文。 品味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课文、熟读课文到背诵课文,再到赏析课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学习花木兰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掌握生字词,透彻的理解课文。 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花木兰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
2、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写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基本知识。采取学生自学、互学的方法,老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知道什么是乐府民歌以及文章故事背景等知识。
第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说说对花木兰的理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并以此导入新课。
第三、整体理解,把我文意。翻译课文,让学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兰贤惠、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学习她爱国、爱家人的伟大精神,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师生互动,品味赏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先浅谈见解,教师加以总结,赏析课文语言美,理解修辞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辞手法。
第六、延伸知识,深化主题。让学生找出花木兰还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爱国英雄,深化爱国这个主题。
第七、加以总结,布置作业。总结知识点和主旨,布置两题作业:1、写一个100字左右对花木兰的评价。2、背诵课文,找出写得好的句子。
六、说板书设计木兰纺织 →木兰从军 →木兰征战 →木兰辞官 →木兰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更多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生字拼音组词 一年级生字组词带拼音
1课亭[tíng]亭子、凉亭、书亭、亭亭玉立、亭台楼阁庭[tíng]家庭、法庭、庭院、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潭[tán]潭水、清潭、泥潭、深潭、龙潭虎穴螺[luó]田螺、海螺、螺丝、螺旋谙[ān]谙练、谙达、谙熟、不谙水性2课澜[lán]波澜、
七年级下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 说教材1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
八年级下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作业本答案 八年级语文作业本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藤野先生1 .啡匿鉴洁逊杳2 . ( 1 )居然(2 )瞥见3 (1 )死在异国他乡。( 2)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4.对日本“爱国青年”荒谬逻辑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把中国人看做低能儿的极为陵慨的感情。5 . ( 1 )日
反思一下 一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这几天一直在努力培养可心的阅读习惯,每天中午,晚上都会陪她看一会课外书,起初不敢开口,声母b、p、d经常搞混,拼出来的音调更是错的离谱,一而再,再而三的纠错,有时忍不住心头火起,这孩子象谁,咋就不开窍呢?估计瞪着她的眼神里都有两团小火苗在
七下语文资源与评价答案 六年级资源与评价答案
语文资源与评价七下参考答案一童年的朋友1.liǔzōngchànzǔ脯颊噗噗 惩罚2.(1)《童年》苏联高尔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2)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用一根不断的线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