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

作者:马积善

河南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摘要:语言习得的关键期与第二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问题,涉及心理语言学、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新兴学科。对这一问题,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外语学习者的特点,把握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现状,有助于正确认识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对于改进小学阶段外语教学也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6)05-0188-03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最早来源于生物学,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阶段。Lenneberg(1967)认为,通过“接触”就能习得任何语言的关键期是2岁到青春发育期。2岁前不具备这种能力是因为大脑未发育到一定程度,而青春期后大脑又失去了原有的弹性。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证据:5岁以前,小孩的大脑神经元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所需营养(葡萄糖)日趋增多,5岁时,其需要量相当于成人的2倍。5岁以后,大脑对葡萄糖的需求和脑“电路”数量直线下降,逐渐接近成年人。1970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现了一个叫Genie的女孩,12岁半以前生活在完全与语言隔绝的世界,被发现后才开始学话。到18岁时,Genie才慢慢地学会说短句子,只有最低限度的语法能力。她的话语具有英语的次序,能造出双词句来表达所有关系、从属关系、主谓关系,但她的话语基本上没有句法:没有助动词、疑问词、代词,没有倒装。不过在辨认脸孔、判断部分和整体、识别形式,发挥其大脑右半球功能方面,她并不亚于任何正常的小孩。从这个例子看来,大脑左半球仅仅是在某一阶段以前才具有习得语言的倾向。由此看来,语言习得的确存在关键期。然而这些调查和发现都是建立在对母语习得的研究基础上,它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多大的解释力呢?是否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二语言的学习,否则就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诸如以上问题,语言研究者及外语教学界争论不一,各持己见。在国内,儿童是否该学习第二语言,如双语幼儿园是否应该存在,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探讨
  
  (一)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支持派的观点
  很久以前人们就直觉地发现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条件。20世纪50年代,生成学派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通过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认为尽管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天赋,但在学习母语上,这种差别十分少见,五六岁儿童的语言水平基本相仿。儿童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物质和精神上的经验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不影响他们对母语的习得,并且在这个阶段母语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著名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得出结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发育有关。到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他认为儿童从两岁开始到青春期到来之前(一般指14岁以前),大脑处于分域状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语言习得可以轻松自然进行。青春期到来以后,大脑的分域逐渐停止,出现“石化”现象,学习语言越加困难。这种现象是否也会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呢?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和实验也不少。例如,Oyama(1976)曾对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进行调查,他们是在6—20岁期间来到美国的,并在美国居住了5—8年,结果发现12岁以前到美国来的人讲话更像美国口音,而与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没有联系。另外,ChristineWeber-Fox(1999)用一种行为主义和电生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年龄问题是否对学习第二语言会有限制作用。具体是让年龄差异较大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自我报告第二语言水平,并对受试者进行评分,把得到的行为数据与测量的大脑某些部位的脑电活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成年人第二语言学习能力随初始学习年龄的增长而呈直线下降。
  
  (二)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反对派的观点
  反对派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最终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Snow(1978)对母语是英语的荷兰语习得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下进行纵向研究,发现12—15岁受试者和成人都在最初几个月对荷兰语掌握较快,1年后8—10岁、12—15岁的受试者荷兰语掌握得最好,3—5岁组儿童在测验中最差,这就否定了关键期假设的存在。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讲,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的过程),而外语学习则是在已具备了一套具体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已有的语言知识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学习外语的参照。EllenBialystock(1999)研究句法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认为如果在关键期内存在普遍语法,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就应该只有很少或没有母语迁移。尽管儿童迁移比成人少得多,但迁移特征对儿童和成人是相同的。因此,语言学习能力的下降应归因于认知能力的改变,而不是任何受到年龄制约的语言模块的变化。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反对派认为情感因素也是外语学习区别于母语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这些都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
  
  (三)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反思性研究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的环境因素、智力水平、成熟程度等方面很不相同,精确的差异研究很难进行。RodEllis(1986) 在总结前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曾得出这样的结论[1]:
  (1)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习得的程度。纵使有习得程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年龄无关。
  (2)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更为出色(在学习时间相等的前提下)。
  (3)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整体交际能力的获得关系极为密切,但起始年龄对将达到的精密程度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语音方面。
  一般来说,在不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就外语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言,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为以下特征。
  (1)儿童阶段(3—10岁):大脑可塑性最强,在习得自然语音方面占绝对优势。缺点是长期记忆能力差,两种语言容易混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师的发音会对他们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2)少年阶段(11—17岁):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元语言意识较敏感,模仿和记忆力很强;更善于利用语言交际策略,促进语言输出;情感过滤较低,对别人的情感、态度不太在意;有一定的监控能力,在学习语言时速度超过儿童和成人(如词汇、句法、听力等)。缺点是自觉性和持续性较差。
  (3)成人阶段(18岁以上):抽象逻辑思维已建立起来,元语言意识较儿童明显增强,在外语阅读、写作上占绝对优势;学习目的明确,知识经验丰富,理解分析能力强,具有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缺点是原来形成的发音习惯难以改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表现为不愿交际等。
  1964年Burstal etal针对英国8岁儿童学习法语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此研究长达10年之久,旨在了解8岁的在校儿童学习外语是否比通常从11岁(相当于初一的年龄)开始学外语的做法更好,实验对象为1700名儿童。实验组儿童从8岁开始学习法语,他们和两个对照组作比较,其中一个对照组的年龄与实验组儿童年龄相同,从11岁开始学法语,即实验开始3年后才学法语。另一对照组的年龄大于实验组,但学习法语的时间与对照组一样长,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听力测试成绩好于对照组,但对照组在阅读和写作成绩上与实验组相比具有同等的优势,甚至更强些。当对两组在16岁时再次进行比较时,实验组仅仅在听力上好于对照组,说的能力两组没有区别,在读和写的能力上对照组占有优势。

  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我国学者桂诗春和王初明等人针对我国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开展了思辨性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教师质量又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与其说小学开设英语课,倒不如先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2]。胡明扬先生(2002)认为:“如果小学外语教师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让一些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将来再改就比登天还难,还不如不学。”事实上,在关键期假设还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就在儿童中开设外语课程,究竟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是过早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造成焦虑感,这的确需要考虑。1985年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5省市139所中学高三和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学生人数共57080名。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省基本上都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测试结果表明,有的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成绩很好,如上海、广东,分别名列第一和第三,但有的并不理想,如北京、天津的成绩明显低于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的吉林、湖北和安徽的学生。由此看来,年龄问题绝对不能看做学习外语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学生的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重视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等,这一发现和国外有些研究很接近。
  
  三、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现状的再思考
  
  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主持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简称“一条龙模式”),通过对全国15省市132所普通大学、中学和小学的调查发现,70%被调查的小学任课教师和58.10%的中学任课教师认为应该在幼儿园时期就开设英语。被调查的33.27%的大学教师认为应在小学一年级开始。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接近半数的学生(46.80%)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其次是初一开始,占了17.4%。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35.13%的被调查学生也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但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不同的是,21.22%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接受英语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比例相当,分别占到12.87%和9.74%。相比较而言,当今的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明显提早。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70%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3]。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21世纪初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边远民族地区的农牧区小学是否开设英语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整体实施目标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目标和步骤。
  学校大面积开设英语课程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师,但梅德明教授主持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学校英语教师的师资情况与普及小学英语教育所需的师资配备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绝大多数由各中等师范学校来承担,而在小学任职的大专英语毕业生又因地区差异而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基本还可以保障,然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师资的总体力量比较薄弱,英语教师和其他科目教师相比尤其缺乏[4]。
  这种现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中等师范毕业,在此期间一直没有开设外语课,后来他们中大部分通过自考、进修取得了大专或本科文凭,继续教育期间不系统地接触过外语,回来后就开始教外语。还有大量的老师通过转行到外语教师队伍中,凭借原来上中学时学到的外语知识,担当了外语教师的重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近年,由于大学毕业生可以自主择业,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以往更加广泛,很多学生选择了留在城市,不愿去偏远的农村,这就更加恶化了部分地区英语师资短缺的现状,造成班大人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本身的发展。
  
  四、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的启发
  
  1.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设,在国内外尚未取得一致,在小学是否开设外语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年龄因素只是个体因素的一个方面。三年级儿童的年龄大约10岁左右,就语言学习关键期而言,已经接近关键期的后期,自动习得语言的优势已不明显。而且更重要的是,师资质量不高,又缺乏对外语学习规律的认识,势必会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
  2.国外的第二语言习得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在习得语言上表现出不一样的优势。如小学阶段容易学会自然发音,且对以后的语音起到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应在儿童英语口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下工夫,将儿童语言学习和成年人语言学习区分开来,否则将会很早地给他们带来外语学习焦虑,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3.既然年龄本身并不构成学习外语的主要优势,我们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学生的智力因素、个人情感、动机、认知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们成才。
  4.我国的外语教师队伍不是饱和而是不足,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师。各级政府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鼓励教师进修,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责任编辑 姚佐军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
  [3]梅德明,等.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
  [4]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7492.html

更多阅读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若干问题 论人民人民专政 全文

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了阐明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国家的内外政策和前途,同时回击国内外敌人的造谣中伤,澄清人民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有关ED治疗的若干问题 中年人ed早泄治疗

昨天下午参加2013年希爱力国外专家巡讲的学术活动,讲者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泌尿外科教授Gerald Brock,他是加拿大男性性健康委员会前任主席,在国际男科学界享有盛誉。该活动还在外地几个分会场做视频直播。听会后收获如下:1. 他谈到前

声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为网友长恨春归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