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 四海孔子书院学费价格

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 - 文化纵横·在民间 - 《文化纵横》 - 杂志汇(品牌杂志荟萃) - 价值中国网

沈峥嵘

书院,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清。传统书院不是单纯的教学机构,还承载着书籍修订、出版、藏书、讲学、祭祀等功能。书院承载着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集天地正气砥砺涵养,读古今中外琢磨切磋”,传授为人之道、为学之法,倡导“讲实学、求实用、得实益”。明清,书院逐步成为科举的备考场所。1901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西学堂,书院走向衰落。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高涨,各种类型的书院在民间悄然复苏,并呈现快速成长的态势。

四海孔子书院,是京城首家以孔子命名的民间文化书院,以中外传统文化经典为基础课程,面向4到10岁少年儿童的教育机构。书院以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为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参酌传统的教育模式。书院成立六年来,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也受到世俗观念的质疑,法新社在报道中,称书院是“孤独的样本”。

据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统计,目前中国有各类实体书院近六百所,网络的虚拟书院百余所,而实际数字远高于这一统计结果。当代书院的状况可以说是泥沙俱下,这些书院与传统书院的区别在哪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能够给现代教育什么启迪?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的四海孔子书院,试图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四海孔子书院走访

沿着日渐繁忙的北清路向西,再从稻香湖路向南,直抵北京西山北坡。穿过白家疃村新修的牌楼,顺着山路进村。冬日,北京的阳光虽好,却没有什么热量,山景清冷。村里很难找到老旧的民居,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院墙,和一排排新建的别墅。

在村边的别墅群里,我找到了四海孔子书院。书院没有用院墙圈起的独立空间,而是四栋相距很近的别墅,分别被命名为“诚敬谦和”四个园区。

书院行政部的张鹏老师带着我,一个个园区看过去。诚园、敬园的孩子们最小,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张老师介绍,书院有一百多个孩子,硬件条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想入学的孩子需要排队了。除了学习的内容,书院还有四个特点与普通学校不同:寄宿制;饮食全部素食;小学和中学都没有学籍;宿舍不配电视、电脑,甚至没有报纸、杂志。这样的理念和环境,家长们认同有一定难度。没有学籍,使得书院的学龄孩子少于学龄前儿童。

步入园区,一切都干净整洁。无论童子园还是蒙学班,一律是小班教学,每个班配备三名老师。所有教室都悬挂书法作品和孔子像,老师每天要组织学生对画像礼拜。除了上课时间,孩子们的生活区和活动区都不断在播放录音,内容包括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和古典音乐。餐厅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餐前感谢”,“感谢父母赐给我宝贵的生命,感谢天地赐给我生存的空间,感谢老师为我开启智慧,感谢同学伴我健康成长,感谢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随处可见的这些细节,充满了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空间。

养正班,孩子们的年龄相当于小学四五年级。从教室张贴的课程表上,可以看到,他们每天有三堂读经课,一堂体育课,还有一节语文一节数学,是串讲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孩子们早5点半起床,晨读、晨练、早饭后,在开始一天的课程前,他们要做十分钟的礼敬和十分钟的静坐。张老师告诉我,孩子们还要上习劳课,学习管理自己的日常内务,参加种菜等劳动,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三种能力:静定之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聊起来才知道,张老师的儿子也在养正班。她自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知道北京有这么个书院,就把儿子送来读书,不久自己也索性辞了工作,来书院做行政主管。我问她,死记硬背是备受质疑的教学方式,不怕儿子在这里变成“书呆子”吗?她笑答,只有呆子读书,才能成为书呆子,正常孩子不会的,背书对于记忆力正好的孩子们一点儿都不难,儿子小皮非常喜欢书院,说要一直在这里读书,“读到学校倒闭为止”。

我和张老师在教室里聊天,孩子们没受一点儿影响,都埋头读书。带班老师告诉我,这么大的孩子,不再统一带着读经了,他们自己定计划,自己读,自己背,老师只需要督促和鼓励就够了。坐在后排的卞佳运同学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说话时总带着憨憨的笑。他四年级的时候从河北易县一小转学到书院,他说,原来的学校“作业太多,不想上学了”,这里很好,跟朋友们玩得好,也喜欢读经背经。老师插话说,他的进度很快,需要压一压。

周五中午十一点一过,家长们就陆续来接孩子了。一位父亲告诉我,女儿在书院四年了,但他准备九月给孩子转到普通小学,“该上六年级了,怎么也得有学籍,得考初中,要不没法考大学呀”。张老师告诉我,家长们有两点担心,一是学籍无法与现行教育衔接,一是我们的课程设置会不会有知识点的缺失。不过,她作为家长之一,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很有信心,认为这种方式是“治本之法”,孩子有了静定之功,掌握学习方法,不超过两年,就能掌握一门生存技术,“看多啦A梦的孩子不会读古书,读古书的孩子一定能看懂多啦A梦”!

从养正班出来,书院大堂里,几名学生正在嬉闹,一位父亲静静地看着孩子们道别。他与张老师的观点非常一致,完全认可书院的教学方式,“什么时候书院无书可教了,什么时候让孩子离开”,对她们的未来很有信心。

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2) - 文化纵横·在民间 - 《文化纵横》 - 杂志汇(品牌杂志荟萃) - 价值中国网

年轻的教师们

文学作品中常有“老儒”“腐儒”的形象,这可能是宋明以来儒学的异化,也或者是,近百年来,革新派对儒学的抹黑。四海孔子学院找不到这样的形象,老师们都比较年轻,岁月还没来得及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老师们虽然都有较高的学历,但在进入书院之前,都没有系统学习过传统经典。因此,他们在教学之余,要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书院在每周五的下午,给老师们安排共学课,请外面的老师来讲课。这个周末,他们学习的课程是《隋书·经籍志》。

年岁不大,学历却不低,团队中不乏硕士、博士。收入很低,每月只有三千元左右,生活环境也单调乏味,是什么把他们留在书院,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共学课后,我随机选择了四位老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李老师是一位带班老师,想必孩子们的事情极其琐碎,工作一周,脸上写满了疲惫。她腼腆不善言辞,是四位中最年长的。以前做企业,干了很多年,她用“疲于应付”来形容后来的状态,希望停下来,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滋养。幸运的是,一直保持着读书的爱好,尤其喜欢传统经典,她说,读这些书会让她产生一种莫名的力量,所以经常介绍传统经典给朋友的孩子们。因为这样的机缘,接触了四海孔子学院,然后就无法抵挡书院的魅力,辞掉原来的工作,成为了书院的一名普通老师。她说:“书院对于我,不是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简单、朴素、单纯。”初始,朋友们不能理解,好好的,为什么要做低工资的孩子王?看到她逐渐快乐起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李老师对自己未来的设计也很简单:“带孩子,跟着孩子一起读书。”旁边的王颖老师插话说,李老师自己没有孩子,真正做到了把孩子们当自己的孩子,工资全部给孩子们买文具了。

王老师是位貌不惊人的小个女子,坐在那儿,就给你一种安静的感觉。开口,声音虽不高,却是引经据典,绵绵不绝。她的经历与书院很多老师类似。上学时学习的是英语和法律两个专业,而后,阴错阳差地进了幼教行业,工作了几年。虽然生活安逸,却总是觉得专业无趣,社会浮躁,总之有种种的不如意。她从孩子家长口中知道有这么一家书院,就找过来,认识了冯哲院长,然后参加了一期尼山圣源书院的国际儒学师资班,于是水到渠成,入驻书院,至今已一年半。她说,接触经典后,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对儒学的爱达到了信仰的程度。“这里的收入比以前差很多,生活简朴;那些白领们,外表看上去光鲜靓丽,其实呼吸的是电梯写字楼里肮脏的空气,工作、生活的压力,是内心时刻处于焦虑中。两种生活比较,我选择这里。”

王小宇老师是典型的八零后,表达非常感性,她用“神奇”来形容书院和书院的老师,而她进入书院的过程也很“神奇”。大学毕业后,她没有找工作,而是联系学校准备出国读书。拿到录取通知,打点好行装,出发。从北京转机,她想会会朋友,朋友在四海孔子书院工作。她就这样来到书院,就这样留下来。“这群人有共同的信仰,向上、向善,修身,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这里,我有归属感,每天都能遇到美好的事情,那种幸福的感觉,无法描述。”小王老师来书院时间很短,对儒学的学习刚刚开始。她依旧感性地描述自己的变化,“我以前很要强,处处与人争,现在再这样,会有耻辱感”。

赵光才老师来书院只有四个月。他本科是学电子信息工程的,在学校社团与经典结缘,他说,经典给他鼓舞和指引。大学毕业后他工作了半年,就辞工,与朋友结伴到武夷山访学,“去追寻古人的志向和心胸”。他来书院教书,源于对教育方法的认同,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现代,但非常适合现代。在书院生活,他很有归属感,“日日是好日”,天天学习,自己不断强大。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个人可以安身立命,也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虽然书院里没有电视电脑,甚至没有报刊,老师们的生活并不完全与世隔绝。他们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书院内外“价值观的对立”。对于方方面面的压力,王颖老师说,“我们很心安,内心有力量对抗世俗的否定,不会用社会的通病来折磨自己”,经典的学习,让她有了更好的适应世俗的能力,不会怨天尤人,这些书,“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赵老师则将世俗的压力视为生命的一个过程:“哪条路都不容易,我们要寻找内外平衡的方式。”

组织成员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是机构文化建设中的最高诉求,很多企业、机构求而不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

“山长”冯哲访谈

传统书院以人为中心,一院之长也称为“山长”,代表着书院的精神。冯哲,是四海孔子书院的创始人,书院院长。十余年,专注于经典的传播、儒学的普及。在走访中,我们对冯哲“山长”做了一些交流。

文化纵横:您怎么看待儒学在中国的复兴?

冯哲:可以说,几股力量的合力,促进了儒学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回归。政府是理性对待,几代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出席世界儒学大会;政府重视,学界积极响应,目前,全国18所高校已建立了国学院;其实,最有活力的还是民间,从儿童读经运动开始,随后,私塾、书院等等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

2

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3) - 文化纵横·在民间 - 《文化纵横》 - 杂志汇(品牌杂志荟萃) - 价值中国网

学界至今还没有走入民间,一直在学术的圈子里。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普及国学,既没有政府的奖励也没有商业利益,纯粹是文化的自觉,生命成长的需要。很多人将儒学当成信仰,是生命可以依靠的力量。

新儒家的台湾一派,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1949年他们到台湾,自称为飘落的花朵,哀怨的游魂。试图在儒家思想中融入西方的哲学观念,或者说是用西学的方式阐释儒家。此时新儒家还是庙堂之上的,真正走入民间,还得益于牟先生的弟子王财贵博士。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并不高,但可贵的是,能够放下身段,走入民间,大声疾呼,让儿童读经。他的实践在海峡两岸得到响应,很多老百姓跟随他。他的光盘大量派发,出现了所谓的儿童读经运动。王博士在台前呼吁,四海在地面实践、本土化运作,再加上宗教界人士的号召,使得大陆上千万的家庭接触了此项活动。还有一支力量是南怀瑾先生,他在大学生、企业界、政要当中很有影响力。他也提倡让儿童读经,并在太湖大学堂践行。

儒者,是秉承儒家的价值主张生活的人。儒学要发展一定要有一批儒者,这才叫斯文重建。而不是学了儒学,却不知道用于何处。因此,个人认为,学界一定要与民间形成双向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将儒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文化纵横:您说的儒者,会不会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脱节呢?

冯哲:儒家思想与现实绝不脱节。所谓的“与时偕行,日新有新”,这就是儒家的入世。很多儒者,为什么可以身在山野乡野,而志在庙堂呢,总希望现实能推行他的主张呢。儒学的天下观,离不开人伦日用,也绝不与时代脱节。儒家关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的礼和乐匡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关系。人的身心,这些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儒学本身就决定了,它与时代休戚与共,从未脱离。

文化纵横:世俗观念与儒学思想有许多不一致,不是脱节吗?

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 四海孔子书院学费价格
冯哲:世俗如果是堕落的,当然有不一致。不一致更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可以匡正人心,使人心向善向上。儒家讲究正气、客气,人要和众,要节欲。对现在的物质主义、达尔文主义,有很好的纠偏性。对人与世界,有合理的应对、安排和合理的解释。

文化纵横:书院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其功能,从唐宋的讲学论道,到明清服务于科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书院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冯哲: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课题。而书院是要返回古代,对接传统。中国城市化进程,粉碎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祠堂、家庙、家学、私塾包括乡土治理,这些都没有了。传统书院是区域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承担着特定区域的移风易俗、乡规民约等基本的教化。讲学、祭祀、藏书等是传统书院的特征,也是传统文人士子访学问道进而“学而优则仕”的重要道场,从书院走向庙堂,再从庙堂回归书院,是儒家济世情怀的出发点。

书院在现代城市中的定位,应该说是“士”这个阶层的精神家园。 “士”的概念,包含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是民族的中流砥柱,书院与君子、士这个阶层是紧密相连的。现代化的大学,不是培养“君子”和“士”的,知识的分科之学,服务于专业的分工,构建了所谓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基本是从西方拿来的,但是只拿来了一部分。西方的道德教育多通过宗教,在社区,大学教育也是在都市。西方是宗教育人、大学教授知识,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全人教育。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走了一条西化的路。从一开始,钱穆、马一浮等大师们就看到了这条路的问题。钱穆先生创办新雅书院,是要“纠西方分科之学之流弊”,学习宋明模式,师徒如父子,书院如家庭。中国的书院以人物为中心,传递的是精神,君子“尊德性,道问学”,你的人文修养、天下担当、文章济世,都在书院完成。所以大学无法承载书院的全部。现今,书院的兴起,就是要找回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越是现代化,我们越需要返本溯源。这是历史的潮流,虽然表面看是逆流而动。

文化纵横:孩子们在书院学习的内容与学校有很大差别,价值观也会与社会上的孩子不同,他们未来融入社会是否存在很大风险?

冯哲:这个不叫风险,他们恰恰是未来匡正社会的力量。我们的形式是书院,核心是要对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应对的是多元化的世界。越是多元化,我们的精神越要有一以贯之的传统;越是现代化,我们反而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孩子们在书院中学习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像四书五经,是经过千年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有中华文化至高的智慧。现在我们要应对多元的思潮,包括网络信息化带来的社会革命。常言说,“多则惑,少则明”。他们可以以少驭多,以简驭繁,内心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会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最稳固的中坚。现代学科反倒是风险很大,心中没有坚守的东西,会无从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从人性角度讲,传统经典都是高度合乎人性的。传统经典对人一生性情的纾解和安顿,都有一定的仪轨。互联网已经将知识泛滥化,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掌握知识是很容易的。

3

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4) - 文化纵横·在民间 - 《文化纵横》 - 杂志汇(品牌杂志荟萃) - 价值中国网

我对孩子们很有信心。人心是活的,经典进入人心,他一定会消化。现在是用他们的记忆能力,等他们长大,自然就有理解能力。对待复杂的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坚守,会更恒定,不会随波逐流,不会盲动。书院不是拟古师古,只强调固本,而是要更理性地看待现实。他们学习西学的能力会更强,以他们的专注力,读书的素养,读书的功夫。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吸收西学、消化西学的能力应该是更快的。 近代史有很多例子,从胡适到冯友兰、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在童年时学习的旧学,青年去西方求学,这些人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科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尤其是现今中国的国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回到经典、回到人性上。让一个民族有尊严,是要有精神家园,精神上有依靠,走出去才能有尊严。

人确实不能脱离开这个时代。比如现在的信息革命、网络化,给社会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都不接触网络,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孩子,没有不会玩的,没有不会用的,外面孩子会的,书院的小孩子都会。孩子做的PPT,做的表格,比我们这代人强多了。相反,我们孩子们会的,外面孩子不会。他们读了经典,就有了生命比对的标准,比照圣贤的生命标准的参考体系,有强大的生命背靠,有生命内在格局的宏大,这一点是他们不同于同龄人的,他们会有很强的后发优势。

我们需要全面的文化建设。比如现在世俗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缺少内涵的,张艺谋、陈凯歌的大片,商业化掩盖了其文化的缺失,没有任何教化的意义,连宫崎骏都比不了,很多价值甚至是反人类的。他们虽然也是时代的精英,但我认为,他们无法担当起文化重建、让中国人有尊严的重任。如果让我们这些熟读十三经的孩子,未来去做文化创意产业,结果一定不同!

文化纵横:书院对孩子的成长做了二十年的规划吗?

冯哲:应该说是三十年。第一个十年叫固本培元。从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来看,叫做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要经历十年的童子功。《礼记》里的《学记》讲: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前十年,是一个人的文化生命固本培元的阶段,无论教之道还是学之道,都是贵以专精。经学和蒙学,一个是基础一个是高度,要学精。

第二个十年叫建体开用,建立本体,也就是形成恒定的价值观,解经,就是消化理解经典。前十年是记问之学,《礼记》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背很多记很多,可能会食古不化。第二个十年是治学穷理,领悟经典中的常理常道,从天地万物到人伦社会,是一个人真正的文化生命的开始。

第三个阶段就是取精用宏,开合并用,就是取其精华,使用高远宏大,到大千世界去历练,包括大量的访学,讨论学问,形成一家之言。

经过了三个阶段,按孔子的说法,人生也就到了不惑之年。三个阶段非常重要,目前四海孔子书院还只处于第一个阶段,孩子们太小,还没有到自觉的时期。

文化纵横:四海孔子书院与中国传统书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吧?

冯哲:传统的书院是成人教育机构。尤其是著名的大书院,确实是成人机构,学生已经经过了蒙学和经学的阶段,已经是满腹经纶了,到书院是为了治学穷理、论学取友,是做第二或第三个阶段的学问。我们现在的安排也是不得已,想招一些大学生,在国学上都不足。我们现在不得不每周讲课,就是给老师们补课,不论硕士博士,都没有系统学过这些经典,老师到书院后都要重新学习。严格意义上讲,对老师而言,书院是给他们办的。要将他们原来的知识之学,补上修养之学,边学边做一点儿事情。这也是现代书院的尴尬,找不到合适的学生。

文化纵横:有观点认为,您的书院是一种极端的实验,是孤独的样本,您是否考虑过,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嵌入经典诵读,来实现儒家精神传递的诉求?

冯哲:当然可以,我前十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可是发现,效果有限。在学校,他们把经典视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语文是知识学科,虽然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不少古文,可仍是知识的传播,是知识的碎片化传播。我们读经典的目的则是塑造生命的内核,秉承精神传递的宗旨,是身心修养的生命之学。这是我们与教育系统理念上的重要分歧。马一浮创办复性书院,就提出不可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培养纯正的延续中华文脉的学者。中国教育模式还是深度西化的进程,虽然有民族的觉醒、自觉的回归,但是西化的环境依然。在这样的状态下去改变很困难,与其搅和其中,不如跳出来,另外造轨。希望未来的接轨,不是书院与现代教育的接轨,而是现代教育与书院模式的接轨。别人讥笑我不识时务,以卵击石,我不这么看。

文化纵横:您怎么设计您书院的未来?

冯哲: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教育必须要建立起来,我此生未了的愿望就是这个。恢复中国式教育,要从幼儿到成人,要能够贯通。国学的范畴太大,我只想将经学恢复,成立经学研究院,培养一批士君子,那才叫斯文重建。我相信,这需要三五十年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依然在高歌猛进,市场经济依然波涛汹涌。滚滚红尘中,我们要逆流而上,确实不太容易。但是说难也不难,我们现在已经筛选出几十人的年轻团队,虽然少,但是很难得。很多朋友经常打电话来问,怎么样,你倒闭了吗?我总是笑答,还活着呢。我也是乐在其中,还有很多好朋友在一起合作,不觉得难。

新兴的书院

中国文人的血液中,有挥之不去的书院情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梁漱溟、季羡林等大家就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希望通过它培养一批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才。此后,各种书院不断涌现。然而,今日之书院已不是旧时模样。实验者们必须面对当今现实,不得不与现行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社会实际相衔接。

各类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作家办书院,有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创办的“白鹿书院”,天津作协主席冯骥才创办的“北洋书院”。然而限于作协的局限性,这些书院多以文学研究和相关文化培训为宗旨。

真正承继古代书院传统模式的,少之又少。有代表性的当属山东泗水县的尼山圣源书院,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机制。书院的口号是“以儒家的精神,办儒学的事业”,一方面接续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各家学说和各种文明的成果,尊重文化的他者,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发展的座右铭,开创当代儒学的新形态新文化。

以上两类书院背靠文联或大学等机构,多少都有官方背景。民间蓬勃兴起的,多为“全日制书院”,承载传统私塾、学堂功能,招收三岁到十三岁孩子,教授蒙学、经学。这类书院几乎遍布全国,数量有数百家之多,呈现泥沙俱下的状态。在体制上,此类书院面临无法与现行教育对接的困境,在校舍、办学资金、师资培训、教学标准等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像四海孔子书院,能够实现可持续经营的不多。即便如此,仍不乏坚定的支持者,家长们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把子女送进来学习。在所有这些教育实验中,最值得书写的当属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南怀瑾先生的实践就源于这样的判断。先生在数十年前曾经讲道:“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2006年,先生先设立太湖大学堂,采取私塾方式讲学,以儒、释、道贯通古今的讲学内容,一时间大陆政经学界趋之若鹜。2008年起,他在大学堂的校区内创办“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专门招收小学生,开启基础教育实验计划。“一百年来,中国学习西方教育方式乃是错误的选择。”南怀瑾批评说,“小学是生活教育的一环,只指导学生如何考,却不懂做人,才导致国家混乱。”

吴江国际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从幼儿园中班到六年级,住学二十四小时在一起,采取师徒制,大小孩引领小小孩。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打拳健身,然后开始上课:中英文读经、书法、陶艺雕塑等。每周五则是户外教学一整天,小学生们要学习扎营与野炊,回到宿舍还要自己洗衣、打扫。“太湖大学堂”每年约有四十名中外籍的老师授课,教授书本学问和生活学问。学堂里没有电视、电脑。学费是一年十二万人民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日制书院”只是限于对“培养模式”的尝试,但最终的培养渠道没有搭建。“全日制书院”并不是世外桃源,“孩子们还得进入高考序列,至于这些孩子能否重新适应,现在还只能是拭目以待。”虽然他对此类书院持谨慎态度,仍兼任了北京七宝阁书院的院长,参与到实践中来。

(作者系本刊特约记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7959.html

更多阅读

先进的现代武器 现代农业先进经验

先进的现代武器1、核潜艇就是以核动力为推进动力的大型潜艇。水中排水量可以达到万吨以上,下潜深度为300-500米,水下全航速度为20-30节,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 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第62届戛纳电影节宣传海报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的银幕女神莫尼卡-维蒂(《奇遇》剧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品《奇遇》http://www.sina.com.cn2007年07月31日18:21 新浪娱乐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

4首最美的现代爱情诗歌大全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歌

4首最美的现代爱情诗歌大全:内容简介:这是一篇关于爱情的现代诗歌大全,一共有4首,分别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致橡树》---舒婷,偶然(徐志摩),雪中(冯至)希望大家希望。1、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

声明:《重回民间的现代书院——四海孔子书院走访 四海孔子书院学费价格》为网友自强不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