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 复习要领2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抒发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理解咏物言志诗的情感的方法分析咏物言志诗的思想感情,既要理解所写之“物”的特征,又要知人论世,认真分析诗人流露的人生态度,寄寓的理想,隐含的生活哲理。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1)建功立业和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保卫边陲的奉献精神。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

(3)戍边将士乡思和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描摹塞上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反映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表达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6)对不义战争的控诉,控诉战争的灾难。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多少士兵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多少家庭因此妻离子散,换来的结果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

(7)展现矛盾心情,如慷慨从戎与久戍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主要有: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之情。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主要有直接表达离愁别绪,劝勉、安慰之情,诗人志向或政治见解,乐观的心情、真挚的祝福和积极有为的斗志。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

如,《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如,《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解读情感要合理利用五读法。

■第四种类型:分析技巧型(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1.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2.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大致包括4类: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四大类。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但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思路

1.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这种手法的依据)

3.析效果(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面侧面虚实结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运用修辞比喻对比 夸张 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用典、通感等;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动静结合。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各种感觉:视、听、触、嗅。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明暗结合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

8.点面结合,一样姐

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

(1)比兴

欲言此物,先言彼物。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兴,引起所要叙述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定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

(2)对比[来源:学科网]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

(3)象征

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4)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作用是作者的立论有根据,委婉含蓄,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等。

(5)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客观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与实形成对比或相衬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寄寓的深沉感慨。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描写手法主要有:
【诗歌鉴赏题】复习要领(2)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储备知识:谋篇布局

近体的律诗绝句,十分讲究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为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一二句写登山一事起,为引发诗情做铺垫;三四两句紧承一二句,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五六两句用“但”(只)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写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写景升华。如苏轼的《念奴娇》,上阕状写赤壁之景物,下阕通过与周瑜经历的对比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

其他谋篇布局的技巧有

(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等。

■第五种类型:炼字类题目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
: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储备知识:

炼字题或赏析诗眼主要赏析的词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收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1、动词

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用:“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2、修饰词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作用: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用:一个细字,脉脉绵绵,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细密。

3、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4 .表颜色的词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用: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例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作用: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

5.副词

例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用:“尽”字,写出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6、数量词

例1: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作用:一片花落都要减一层春色,万花飘坠,落英缤纷,春残欲尽,满腹愁怨。

例2: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莺秒草中。

作用: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细致入微描绘清晨,别具风韵。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也叫一词领全诗型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个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赏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语言特点类术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清静幽深)质朴洗练(朴实无华、朴素平淡)工整绮丽(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高超雄奇、豪放奔放、悲壮慷慨)、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纯真直率、沉郁顿挫……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

先利用分析情感和手法的方法,在认真审题基础上,在原诗上圈画你可以得出的答题要点。

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修辞),对于两个句子要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分析,特别注意题干给你的答题角度。

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组织答案时要利用储备的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特别注意诗题、描述、议论、抒情的一致性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分)

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注释: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4分)

2)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3分)

3)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从何而来?(3分)

【答案】(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1分)(如果学生从情与景的关系作答,可酌情给分。)

2应理解为还,仍然 。(1分)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1分)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1分)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

3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1分)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1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7972.html

更多阅读

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纲解读】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ppt

一.表现手法考什么从近年各省的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方式看,感觉各省好象并没有对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方法”进行考查。从提问的方式来看,大都是考查的“表现手法”,如江苏卷、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有的考查的是“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声明:《诗歌鉴赏题 复习要领2》为网友十分帅七分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