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

作者:唐华仓

农业的发展已经和将要经历的阶段是“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化农业——生态文明农业”,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各种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产生了农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工业要素的投入,虽然可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但农业生产的相对封闭,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并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农业就是将农业与加工业结合起来,共同组织一个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就是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农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农业生产模式,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产业内容、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完全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又不现实。如要实现经济效益,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而农业生产的规模没有工业要素的大量投入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点很难确定。

一、生态文明农业与农村生态文明概念的引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等。

文明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先进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其基本内涵是科学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各部门间建立起协调、共生的网络化系统,使物质、能源、信息在这个系统中得到循环利用。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文化与制度建设使人的行为自觉符合生态循环和平衡的要求,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生态文明农业即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农业,它与生态农业的区别就在于强调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农业内部不同生物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文明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必须生态的和文明的,从而使生态农业变成农业生产者的自觉行为。在生态文明农业中,人的生态文明程度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分阶段实施,不断达到更高的层次与状态。按照实施的区域不同,可以划分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生态文明农业,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即以一个村落或区域为一个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美化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的生活便面临新的选择,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已经落伍,照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满足农民追求的现代与田园相结合的生活环境,又能协调农村产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目前,我国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打破,农村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单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其独特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一)符合生态与环境政策的产业结构

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即便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所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的完美程度上。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应该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作业环节和各种要素的使用标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使用中等毒性以上的农药,增加使用有机肥,使用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的生产。非农产业的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业要慎之又慎,由于在资金与技术方面没有优势,基础设施又比较落后,盲目发展工业,只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获取利润,因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推荐发展较大规模的工业项目。手工业、半机械加工业是农村生态文明的理想选择,如手工艺品、编织品等,这类加工业不适合集中生产,在技术方面又有一定的要求,特别适合一家一户分散加工,这类加工业对水、电等生产条件要求不高,也没有“三废”排放。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发展第三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选择,如各种服务业、观光农业、农家旅游等。

(二)优美且符合生态原则的居住环境

街道和宅院经过统一的规划,整齐而有规律,布局合理,村委会、学校、村民活动中心、街心花园、路灯等公共设施完善且符合标准;街道经过硬化和绿化,按照不同地区绿化的标准,对田间路旁、村庄周围和街道宅院进行统一规划,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绿化苗木结构,乔、灌、草相结合,要有一定的常绿植物搭配;村庄干净没有卫生死角,池塘要经过专门治理,水质清洁;畜禽实现圈养,与生活区相隔离;生活垃圾、排放物要经过专门处理,不存在随意丢弃和堆放现象;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应该实现供应自来水、接通有线广播电视和网络,修建幼儿园、养老院、体育娱乐设施、农民学校等服务设施。

农村环境的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居民的生态与环境意识,经济条件倒在其次。如公共场所的建设和绿化,并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关键是有没有建设的欲望和机制,如何有效的利用和维护等。

(三)和谐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不仅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求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和睦的家庭,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村庄之间、与各级政府与社会各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没有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幼有所教,老有所养,青年人积极向上,居民生活文明健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想象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有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主要不是经济条件问题,而是意识和管理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从身边做起,给自己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无公害、绿色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村庄引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和秸秆利用技术,鼓励发展有机肥产业,严格限制中等毒性以上农药的使用,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创造条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引导建设示范村,以点带面;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区域,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模式,促进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土壤与水源的污染问题

200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已超过400 kg/hm,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kg的安全上限。同年,农药使用量是10kg/hm,农业利用和挥发的比例不足50%,也就是说超过50%的农药要进入土壤和水体,使耕地受到污染,并且这种污染是长期积累的。

我国地表水大部分已受到污染和严重污染,在淮河流域以及其他部分地区,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河南省的商丘、开封、周口三市,有关部门布设的26眼监测井,没有一眼水质符合Ⅰ类标准,Ⅳ类水质高达24眼。流域内一些河流对地下水的侧向渗透污染已达3千米,垂向污染深度已达35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无法利用。由于受地下水的污染,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农作物面积性死亡、减产,牲畜病亡、鱼死塘毁事件屡有发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更为严重,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流域内一些异常水质(地下咸水、高氟地下水等)得不到治理和改良,腹泻、氟中毒等地方病长期存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

农业生态文明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如果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控制,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难以想象的。由于化肥、农药和水源污染具有普遍性,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这些难题,发展生态农业,为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

(二)畜禽养殖中的污染问题

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大国,生猪、牛、家禽饲养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且50%以上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农舍和畜舍相连,人畜混居,畜舍简陋,缺少必要的排污与治污设施,饲养环境复杂。由于圈养条件差,家禽与各种牲畜在庭院与街道中自由觅食,既破坏树木又污染环境,甚至还传染疾病。

散养模式无法建立区域生物安全体系,往往过分依赖药物,轻视防疫。频繁用药、不合理用药导致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一些畜禽疫病时有发生,畜禽产品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三)生态与环境意识问题

如果农业与畜牧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利益的驱使,那么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则主要是缺乏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和管理问题。

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街道住宅规划不科学,布局混乱;二是垃圾、秸秆柴草随意堆放,畜禽乱跑,粪便随处可见;三是公共场所没有统一的卫生清理,公共绿化缺少维护;四是普遍使用传统的旱厕,卫生条件差;五是缺少必要排水设施,遇到雨天,街道污水横流。

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关键还是农民的意识问题。应不断通过示范与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环境与卫生意识,把维护环境卫生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借鉴城市居民小区建设的经验,建立物业管理小组,把村民组织起来,共同管理自己的家园。

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一)重点发展的生态项目

1.庭院经济及其扩展

庭院经济包括种植、养殖、加工以及经商,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能够充分利用家庭富余劳力或空闲时间生产,与大田生产没有多少矛盾,并且肥料、劳力互相调剂;庭院内土地面积虽小,但比大田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小气候较为优越和稳定。传统的庭院经济都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引进生态文明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庭院经济的生态效益,增加庭院经济的内涵,扩大庭院经济的外延。增加内涵就是增加庭院经济的项目和内容,如太阳能利用,修建沼气池和卫生厕所等,扩大外延就是将庭院经济的范围扩大,一是加强农户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如沼气池就可以联合修建,卫生厕所的部分设施也可以公用等;二是将庭院经济扩展为街道经济和村庄经济,即将公共场所、空闲地块、池塘以及村庄周围耕地等,承包给农户按照庭院经济的模式发展集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农村的劳动力和闲暇时间,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改善农村的小气候与生态环境质量。

2.沼气池与有机肥

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技术比较成熟,饲养3~5头猪的粪便作为发酵原料,便可正常发酵运行8m3的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400m3,相当于12瓶液化石油气。河南省中牟县借助国家实施生态农业项目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至去年底,全县累计在307个行政村建成沼气池3260座,仅此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节支300多万元。据当地农业部门匡算:建一口沼气池,可解决一户农民一年中8个月的做饭和照明问题,可节省燃料费、电费、农药化肥支出,总计下来年均节支增收在1200~15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沼气池的生态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煤炭和秸秆的使用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二是提供优质的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既防止土壤和环境污染,又能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所以沼气池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有机肥是以禽畜粪便,秸秆、稻壳、麦糠等为原料,通过粉碎细化,并加入多种优良菌株混合发酵,最后生产出含有丰富有机质的绿色生物肥料。有机肥不仅可以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小规模的加工场所,就地取材、加工和使用。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增产效果好,而且没有污染。

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与增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小型水利水电、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其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应结合本村的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全面科学的规划,选择适当的标准和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长期和综合的工作,由于市场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其经济效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方能显现出来。

(二)引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模式与规划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面临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总结相应的模式,引导条件比较成熟的农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如山区、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城市近郊、远郊和远离城镇的农村,不同的气候区域,应该选择不同的模式和突破点,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同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产业结构的不同,但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和标准应是一致的。目前适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是近郊农村和经济、环境条件特别好的其他农村,城市近郊一般经济条件好,农民具有一定的生态与环境意识,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近郊农村在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政府与有关研究单位,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借鉴先进农村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制定建设的标准和提供规划服务。规划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规划包括村落布局与调整规划、绿化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市场规划等,这些规划项目需要由专业人士组织或参与,有关行政与研究部门应该向农村提供这种服务,如果能与技术转让和指导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2.示范与推广

由于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示范与推广工作十分重要。示范与推广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绍和推广先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二是继续加强生态农业园区的示范和推广作用,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好前期与基础工作。可以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等,并且给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标准,引导农村有步骤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在更多的地方展开。

3.管理与政策

农村工作部门特别是农村村委会和党支部,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工作,认清当前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加强农村的社会治安、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增强农民的生态与环境意识,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如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政策、限制化学制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政策、鼓励秸秆生物利用和有机肥生产的政策、鼓励发展沼气池、太阳能的政策等等,利用税收、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各种法律法规手段,引导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回建:走生态文明之路,《求是》2004年第4期。

[2]潘岳:建设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求是》2004年第3期。

[3]高德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求是》2003年第18期。

[4]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生态文化》2004年第1期。,

[5]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州 45000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8067.html

更多阅读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作者:阿德力汗·叶斯汗 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农业作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对新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新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就现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绿化 对水环境的影响

浅析水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010-05-07 10:18:14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作者:范中亮王剑楠 许佳 史杰  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字号:T|T摘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生态规划”思想, 在分析城市水环境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

中国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16中国人口迁移数据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现代更是如此。纵观近现代的发展,每个时期都与人口的迁移密不可分。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个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作者:唐华仓农业的发展已经和将要经历的阶段是“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化农业——生态文明农业”,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声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网友加盐的咖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