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贝聿铭在中国的作品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1917年

职业:建筑师 艺术家

毕业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配偶:卢爱玲

目录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

设计理念

人物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1](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贝聿铭

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兴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主要学术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

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主要专业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国「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扬其「对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1978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埃尔希·德·沃尔夫奖」(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édaille d'Or)贝聿铭

1981年,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意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国纽约市政艺术协会「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国布朗大学「独立奖」(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国麦克杜威部落「麦克杜威奖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国纽约市历史地标保存中心「文化桂冠奖」(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国哲学会「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国国家房屋博物馆「亨利·C·特纳奖」(Henry C. Turner Prize),表扬其「对建造技术创新的贡献」(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荣誉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里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编辑本段作品年表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倒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

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倍伤脑筋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

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此后,贝聿铭几乎年年获奖。一九八四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是托漪学会颁发的荣誉奖。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一九八八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一九八九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一九九零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香山饭店

贝聿铭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苏州博物馆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

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中银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一九八四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三百一十五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澳门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投资3.37多亿元(澳门元,下同)、经过3年多时间兴建的澳门科学馆,位于澳门孙逸仙大马路近文化中心一幅填海地上,主体结构包括展览中心、天文馆及会议中心三部分组成。外形为倾斜圆锥体的展览中心,楼高六层,内设大堂及四层的展览厅,最顶层为观景台。半球体设计的部分为科学馆天文馆,馆内设有多功能设施,包括一个360度天幕影院,播放不同类型球幕影片及天文题材相关短片。菱形基座的会议中心,为地下一层以及楼高两层的建筑,设有四个会议室及一个多功能会议厅,配备即时传译等功能。科学馆前地广场设有绿化及行人专用区、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区以至大型旅游车停泊区等周边配套设施。沿岸建有海滨步行径,可供游人欣赏澳氹两岸景色,教育与旅游元素结合的科学馆,料将成为澳门的又一新景点。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

概述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平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是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建筑构造之意境
贝聿铭 贝聿铭在中国的作品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我感谢KERK,我的老朋友,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匠心独运,让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这绝非溢美之词。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幅幅奖状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全国建筑学院继1979年向贝聿铭颁发了金质奖章之后,1982年推选他获得“最佳大型普里茨克建筑学奖金”。总部设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向他颁奖,表彰他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设计的形式多样、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有助于增进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上海同济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编辑本段成就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

编辑本段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1978年 - 1982年 印地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编辑本段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均经贝聿铭本人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谐调统一。新馆不仅有建筑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古典园林元素组成的现代风格的山水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编辑本段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

基本信息

作者:王天锡编者:王天锡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1990年08月

·ISBN:7112007887

·条形码:97871120078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内容简介

《贝聿铭》以《贝聿铭的成功之路》一文简略概括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一方面展示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探索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书中介绍贝氏建筑作品实例46个,它们遍布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丹佛、达拉斯、坎布里等美国重要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伊朗德黑兰、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国北京等地。其中包括大型城市开发项目、住宅建筑、办公建筑以及多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大量图照不仅提供一些建设细节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们树立起从环境出发确定建筑构图原则的基本观念。书中还记录了贝氏的讲演和接受采访的谈话数篇,并附有包括罗庇乌斯在内的建筑大师和理论家们对贝氏的评论以及贝聿铭传略。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简介和事务所建筑作品一览表、获奖作品一览表等资料。目录

1 评论

2 作品

大型城市开发项目及城市规划

住宅及社区开发项目

公共建筑

总部建筑

3 言论摘录

附录

……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4张)



参考资料

1贝聿铭谈贝聿铭

贝聿铭谈贝聿铭

扩展阅读:

1http://www.szmuseum.com/szbwgcn/html/xw/2006/0930/165.html

开放分类:

人物,名人,苏州,建筑师,美籍华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8240.html

更多阅读

迷失在中国的审计舞弊中 财务舞弊审计

纽约时报:迷失在中国的审计舞弊中0加拿大加易中文网 来源:纽约时报 编辑:晨曦 日期:2012-12-10 阅读:3467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对一家公司进行审计,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是树木,公司最终会把这些树砍倒,出售木材。那么你愿意费力核实这些树

李开盛: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曾有一段时间,国际关系学成为各高校所青睐的一门“显学”,纷纷开设这方面的本科专业,争上硕士点、博士点,甚至成立相关系、所、学院。这种趋势目前似乎还在继续。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发布的《中国国际关系学2006年度学科发

贝聿铭 贝聿铭在中国的作品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俄罗斯美女们在中国的生活照片(组图) 美女们合租的幸福生活

中俄两国的交往深度可能要超过大家的想象。基本上没有什么中国城市没有俄罗斯人,同理,俄罗斯各个城市也不缺少中国人。在这里就贴一点俄罗斯小丫头们在中国的生活照片。俄罗斯美女在中国说起俄罗斯女人,人们总是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落雪刘兰鹏文章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歌。艾青作(蒋海澄)。1937年发表。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声明:《贝聿铭 贝聿铭在中国的作品》为网友望断江南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