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节忆旧
文/傅不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俗称:端阳节。它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等。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我汉民族的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过去,成都端阳节过得很传统!过节时还有许多讲究。记得端阳节那天,早上六七点钟就有挑着菖蒲陈艾的小贩走街窜巷大声吆喝,他们肩挑竹担边走边喊:买菖蒲买陈艾,可洗脚可洗澡,娃娃洗了少生疮,大人洗了不得病。这时药担边会围上很多人,每家每户都会买两把菖蒲陈艾悬挂在自家门框上,一来驱虫二来防病。挑担的大都是成都近郊四县八乡的农民。挂在门上的陈艾越陈越好,一直要挂到腊月间,这陈艾日后大有用场,它可以治婴幼儿肚子痛,哪家小娃儿有个不舒服闹肚子,用几片陈艾叶熬成汤喂后,立马教服。听老人讲端阳过中午,这时所有野草都是药,俗称:百草药。在野地里随便抓把青草回家熬成药汤,可供大人小娃洗浴。端阳节这天用百草药洗了澡,日后五毒不近身、蚊虫不叮咬。端阳节洗澡烫脚就成了成都人的习俗。往往第二天大人小娃见面都会问:昨天!洗过莫得。
父母亲挂起菖蒲陈艾后,会大声喊醒睡懒觉的娃娃:快起来!都七点钟了!快起来!吃了粽子好去看划龙船。他们早早把粽子煮熟,放在冷水盆中,以方便娃儿们剥食。家户人家包的粽子有红糖白粽子和红豆椒盐的两个味;再把煮好的盐蛋切成两牙瓣儿放在菜盘中,看那蛋黄火红金黄仿佛要流出油来。再给每位娃娃揣一枚盐蛋,让他们去分享给邻居小玩伴。
成都人有个说法“早端阳晚中秋”,吃盐蛋吃粽子就要赶个早,早就是先!先就是好!成都人吃粽子还有他的“逢事争先”的意思。
端阳节中午也很讲究,蒜泥苋菜必不可少,红彤彤的菜汤可“化”一年来吃进肚子里的猪毛;饭桌上的荤菜“家常鳝鱼”是端阳节的大餐,家常豆瓣烹制出来的大蒜鳝段,色香味齐全,其味道早已满院子满条街飘香,闻那哪味道也会让人口水直流。菜上桌后,父亲会端起“雄黄酒”杯让每个娃娃品尝,接着会用手指蘸着金黄色的雄黄酒为每个娃娃图抹,儿娃子画个“王”字、女娃儿点个“五眉花儿”,口中念叨:画了雄黄酒,五毒不进身,蚊虫不叮咬,不生疮不害病。这时,母亲也会凑上前来,把早已准备好的“礼品”拿出来,给女娃儿发一枚香囊挂在脖子上防疫祛病,再给儿娃子发一个彩丝线编织的小粽子或小猴子挂在衣服的纽扣上祈求健康。
娃儿们这时会高兴得不得了,心想:又要放一天“敞马”了。只看,儿娃子一趟子冲出屋,女娃子跑得毛根不沾背,各自跑向了娃娃堆,掏出自己的咸鸭蛋,大方地分食给小伙伴,让大家也沾沾这“端阳味”。
传统的“端阳节”仿佛就在昨天,那场景直到今天还记得。
老成都划龙船的地方(望江楼)
成都卖粽子的小贩
划龙船是那二年生的事
洗了“百草药”不长疮不害病身体健康
(照片系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