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为什么死?
三国纷乱,群雄分争,谋士各显其才,作为袁绍手下重要的谋士田丰竟然在应验先见中悲惨而亡,个中滋味颇值玩味。官渡之战曹操演绎了一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作为战前献技的田丰为袁绍提出了持久战的方针,否则将悔无及矣,但刚愎自用的袁绍将田丰投入大牢,之后出战毕其功于一役,最后终遭大败,牢狱中的田丰闻听袁绍战败,很自信地说出了“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注1]的绝命之言,果然,袁绍以“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注2]的心态杀了田丰。
田丰之死是文人的悲哀,更是专制制度和权贵卑劣的牺牲品,也反映出了权利之下人心的丑恶。
其一,当权者自大的心理,不容得反对之声,不管你是对错与否,反对的则必诛之。
其二,当权者为个人私利而不屑百姓水火,袁绍为达成自我称霸而滥用权势。
其三,当权者为树立所谓个人之威严而不择手段,要让手下敬之畏之而杀一儆百,但其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老子所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注3]
可见,最好的是让人不知有之,其敬畏之心当有自我内心所出,而当权贵权势要让人敬畏,则是最末端,且令人侮之。
其四,当权者缺乏约束,为所欲为而自鸣得意,杀了田丰的袁绍还能如此自得,只能说明他内心的虚弱和人格的卑劣。
其五,当权者是在一个没有信念的环境中,以个人自大为中心的强权统治,真实的声音将随田丰之死而不断消亡,渐行而起的只能是谄媚、奉承、迎合与人格扭曲。因为缺乏信仰,故而不会反思,也不会知道未来。
其六,田丰的死是一种价值的定位,人生无法选择,人生的信条却从来是自主的,无奈的是你所处的环境,真实的是你自我的选择,道义、真理或信仰全然是个人的,公平、正义从来都是划入政治类别。
纳尔逊·曼德拉有几句话恰如其分:
对事实的扭曲会让很多无知的人忽视具体的事实和事件,从而被误导,而那些但凡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些事实和事件。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总是让人们认为凡事都是对的。
如果必须的话,我还是会作好牺牲的准备。但是,对生的渴望依然存在,而对死亡的熟悉却让我对丑陋的死亡之手极其蔑视。
只有那些在最黑暗最残酷的日子里也能坚持真理的人们,那些努力了上千次、上万次的人们,那些从来不会被侮辱、羞辱甚至失败所打倒的人们才能配得上至高无上的荣誉。[注4]
最后,终于从田丰之死能让人理解为什么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之为善还是人之为恶!
[注1]、[注2]:《三国志·袁绍传·节选》 :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注3]:《老子·陈鼓应版·第十七章》。
[注4]:纳尔逊·曼德拉《与自己对话》王旭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P198、110、152页。
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