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陵三中心2011~2012学年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两个班级学生好学上进,有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顽皮,对学习不太自觉。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又要照顾后进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整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认数方面:千以内数的认识
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两位数加减和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加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表内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识)。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确定位置(确定物体的方位、简单的路线图):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
3、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
4、实践活动领域
实践活动安排两次、两种类型:
操作实践型:测定方向
问题研究型:你能跳多远
主要考虑结合学习内容相机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与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4、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式题,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四、各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 | 教时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具 |
一 | 7 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和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脉络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应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 桃子图片 课件 直尺 |
二 | 6 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认识,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能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 课件 圆片 小棒 |
三 | 3 课时 | 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提高估测能力。 | 课件 |
四 | 10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2.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学会加法的验算方法,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 计数器 小棒 课件 |
五 | 6 课时 |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公园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 课件 |
六 | 9 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 米尺 课件 |
七 | 4 课时 |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会辩认直角、钝角和锐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 1: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 课件 铅丝 卡纸 |
八 | 18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 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的意识。 5.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 1.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估算,会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 课件 |
九 | 6 课时 |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 教学重点: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 课件 表格 学具 |
十 | 8 课时 |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000以内的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敷与两、三位数相加减,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分米和毫米、确定位置和认识角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 复习重点: 1.复习认数的知识。 2.复习统计的知识。 3、复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4.复习加法和减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5.复习乘法、有余数的除法以及有关的实际问题。 | 课件 |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