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讲稿

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内涵 推进转型跨越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报告。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指引了未来五年及至更长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把握十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进程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开始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为了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确定了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方面去得了重大进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向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迈进。

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国际比较来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序列中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不同水平为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种类型、四个等级,即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2010年世界银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1006至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3976至12275美元,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4394美元。中国已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在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推进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稳定态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二是体制改革的新起点,在改革的全面推进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不断丰富、框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二,很可能近年超过美国而进为全球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突出成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提升至第三,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和全球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也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

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面对五大严峻挑战。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明显调整与变化,三是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五个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大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五是针对中国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日趋突出。

就国内发展而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仍然具备的前提下,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问题、矛盾与风险。总的概括是“三不问题”,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突出的表现为:两大约束,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三大差距,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三不协调,即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体制障碍,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一是过去十年成就辉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六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发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富有活力;再比如文化改革发展也是全面推进,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到2011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达到了5400多美元。这也使我国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持续改善。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10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一些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中国的优势在国际比较中集中彰显。可以说我们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的发展道路吸引力增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实现历史性进步。特别是这10年当中,我们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为提高。

二是今后十年发展所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从发展方位看,这是一个“战略关键期”。这十年,中国正处于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时段,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十年。走好这十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举足轻重。

从发展阶段看,这是一个“转型碰撞期”。进入新世纪,发展快车道上的中国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思想文化进入碰撞期,国际地位进入上升期。这些阶段性特征,给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带来巨大挑战。

从发展环境看,这是一个“特殊敏感期”。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实力的起伏消长,深刻地重塑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500年未见的转型”,引发了守成国家疑惧重重的复杂心态。对“另一种制度”的强烈担忧,让社会主义中国遭遇了冷战以来最为露骨的防范,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更有“风必摧之”的烦恼。国外各种各样的议论开始出现,版本特别多,媒体恶意渲染,外部恶势力故意歪曲,引起了一些复杂的反应,比如说中国生态威胁,中国对别的国家失业造成的冲击,中国抢占市场,廉价产品对别人带来的困扰,包括中国在世界各国抢占大片能源市场,抢占高地引起的价格竞争等等。

从发展动力看,这是一个“寻找驱动期”。原有的人口红利、开放红利、国企改革红利渐渐消减,制度红利还未完全释放。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爬坡的“中国号”列车,不进则退。

从发展风险看,这是一个“危险高发期”。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何避免“东亚困境”?跨入人均GDP4000美元门槛,能否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经历着传统价值解构的社会转型,怎样重塑时代的核心价值?遭遇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巩固执政的信任基础?

(二)报告特点和重要意义:

总体评价: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回顾光辉历史、总结宝贵经验、谋划战略布局、引领光明未来,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件。

研读十八大报告,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就是报告内涵丰富、思想精粹、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也就是说,报告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指导性都很强。

这个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最核心的两大理论创新,一个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另一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明确的列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把我们阐述清楚的根本制度、基础制度又一次强化、重申。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把道路、体系、制度第一次全新的把它们的关系做了一个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实现途径、根本保障、理论指南,第一次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完整的说明。提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更加突出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我们党的每次党代会报告,都有新的提法、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思路,但是这次感觉这一点更突出,开拓进取精神更加强烈,新的提法更多一些。稍微翻了一下,比如提到我们的工作需要创新的地方就特别多,如,三个无止境,“时代发展无止境、认识真理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提出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再如,在党的建设这部分,新的东西更多。比如提出,我们现在党的建设要讲三大主线,即“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提出“四个自我能力”,即“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还有党员、干部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三者”,即“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贯彻群众路线也有新要求,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强调了为民、务实、清廉三重点。

这是一个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报告;解放思想,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武器。这次我们把解放思想作为主题之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因为我们离不开这个东西,人要僵化了,成不了什么事,我们这个党要僵化了,一事无成,什么都办不成。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一个动力问题,一个总抓手,也是我们一个武器。凝聚力量,我们党的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也一事无成。不仅仅是我们8000多万党员的事,十几亿中华儿女共同的事业,我们需要凝聚力量,把所有的积极性要调动起来,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走向中华民族复兴,必须动员各个方面的积极的因素,大伙拧成一股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这个话很有分量,很有所指。表明我们党要继续全面的深入系统的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还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表明了我们一种决心和勇气。我们不怕困难,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你怎么办?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或者说绕着困难走,或者在困难面前我没有任何招数应对,这绝不是我们党的风格。

这也是一个激励全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建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给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定位,反映了全党意志、体现了人民心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具体而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40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翻一番约为80万亿,按当前汇率计约为13万亿美元;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人民币,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肯定突破50万亿人民币,从这样的发展情况考虑,2020年大约可达到95-100万亿人民币,约16万亿美元。与此同时,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4400美元,到2020年大约可达到9000-10000美元。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来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2011年约2.2万,到2020年大约可达到4-4.5万人民币;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约6千元人民币,2011年约7千元,到2020年大约可达到1.2-1.5万人民币。

(三)十八大的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并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指导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实践需要、引领正确方向、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科学发展观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魅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提炼了新的结晶,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支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神实质,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内涵

报告的主题和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主题从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精彩的五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研读一下十八大报告的内涵。

(一)第一个方面的内涵就是,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根本问题。(鲜明主题作引领)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社会上各种思潮都是比较活跃的,都是想影响或者干扰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前一段,民主社会主义、所谓的“新左派”,还有自称为是“改革派”等等各种思潮,都是比较活跃,甚至有的想把我们推到“西化”或僵化的老路上去。国内外都非常关注我们中国今后的走向,判断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对此,十八大报告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这个回答就是十八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一是中国共产党要举的旗帜,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还有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二是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开辟的、江泽民、胡锦涛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精神状态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四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目标。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当中还郑重地宣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改旗易帜的邪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完全放弃社会主义的旗帜,走资本主义的路子。还有一个也是指我们不能照搬现在在一些西方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发达国家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不适合我们中国国情。这也是给国内各种思潮的有力的回应,也是给国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或者这种力量持怀疑态度的人给了强有力的回击。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同心同德,共同艰苦奋斗,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第二个内涵。报告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治要求。(科学发展新定位)

十八大报告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科学发展观,而且科学发展观是报告的一个灵魂,科学发展观是贯穿报告的一条主线。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理论,能不能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是有着客观标准和根本原则的。一个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的国情,适应实践的需要,揭示客观规律,引领正确方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总而言之,归结于实践。所以,遵循这样的客观标准和根本原则,我们现在来看看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来自于实践,实践产生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我们党战胜非典的时候,胡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检验于实践。也就是说,实践检验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到底管不管用?十年来的实践最清楚。十年来,我们党、国家能够战胜一系列挑战,能够取得这样历史性的成就,大家都知道,这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实践检验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实践贯彻靠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实践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当中,现在还有很多问题,还有很多困难,一些社会上的矛盾问题,包括还有很多挑战。这些挑战,说到底,要求我们分析这些挑战、问题、矛盾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还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些地方就是科学发展观没有贯彻好,真正贯彻好了,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迎接这些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的程度和工作的力度。总书记的7.23讲话,他在讲话里面专门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科学发展观发展于实践。也就是说,实践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大家知道,2003年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的时候又专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着重的阐述。就是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理论是来自于实践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发展必然要在实践当中丰富、完善、发展它。这个就是说,实践是无止境的,我们的理论创新也是无止境的,而且客观上,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当中,又会遇到很多威胁,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科学发展观。

所以从上面四点就能够说明,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有实践做积淀的,是以实践为基石的,也是有实践做支撑的。而且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完全遵循指导思想上确立的实践原则,也是完全符合指导思想确立上的实践标准。

结论:依据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根据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清醒。依据实践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依据实践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提升。联系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想到,党的十七大把毛泽对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三个方面的内涵就是报告从把握当代中国的前进脉搏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理论创新新高度)

研读报告,感到十八大报告还有一个精彩之笔,就是它集中阐述了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新概括,特别是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的纪念活动期间,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人民群众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问题的焦点主要矛盾集中在哪里呢?一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绩?二是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内容?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际上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如何准确把握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报告在第二大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用相当多的文字做了系统的阐述。十八大报告的阐述带有关键性、结论性的话,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是邓小平,但是,从毛泽东开始就做准备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要经过江泽民、胡锦涛以及我们十八大产生的新的党中央,这样一茬一茬的接力,一段一段的给力,一代一代的努力。“毛主席让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人富起来了,江主席让中国人壮起来了,胡主席让中国人蹦起来了。”

十八大报告作出这样的阐述,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就告诉我们,一个是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完整的历史。二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功不可没。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又与时俱进的。我们说“一脉相承”,是指它们都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老祖宗,也是指毛泽东思想所奠定的思想基础、理论前提、宝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对毛泽东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同时又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思想,它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于报告中“四个特色”,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谓实践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实践、要坚持实践第一。鼓励在实践中创造,坚持在实践中检验,推动在实践中发展,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探索,求真务实。所谓理论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放创新,把这个理论看做是一个开放体系,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动思想,而不是凝固不变的僵化教条。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意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富裕的美好福祉;要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要有符合国情的民族习俗、制度的特点、话语的特色,要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要体现民族气魄,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不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应世界多级化适应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适应国际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所以要包容多样、要和谐合作、要鼓励竞争、要推动创新、要奋发进取、要敢为人先。

四)第四个方面的内涵。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规划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宏伟蓝图。(五位一体新路径,任务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是到2020年即建党一百年,路线图是五位一体)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就是十六大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十七大坚持了这个目标,而且把社会建设纳入了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相提并论,从“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这样一个新布局。

现在“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形成,就适应了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管理社会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把握得更为科学,而且对这种总体的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对“五大建设”布局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报告以后我的理解是: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物质是基础,这是基本理论问题。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

我们在实践当中怎样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怎么统领呢?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经济建设,最基本的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政治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着眼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社会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可以相信,我们按照十八大的布局来说,“五个建设”一起抓,“五个轮子”一起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更加鼓舞人心,行动步骤就会更加扎实稳妥。

关于经济转型改革新提法: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面向2020年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新要求,简单概括就是体制定型、方式形成、四化同步。体制定型,是指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经济体制改革难点,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经济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方式形成,是指要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四化同步,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全面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扩大开放。全面改革,是要全面深化四个方面改革,即所有制改革、市场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创新驱动,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两大体系即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结构调整,是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四个方面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是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扩大开放,是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二是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创新开放发展模式,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八大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设计和新理论,十八大报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新量化目标,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提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平等”的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理论,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化同步”的新观点,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是报告对既定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量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报告中提出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倍增,这是十八大最大的一个亮点。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要在20年,从2000年到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由于我们的增长速度超出了预期,在十七大的时候提出了人均GDP翻两番,量化指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这次十八大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就是首次明确提出居民的收入要在十年的时间里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二是报告揭示了新发展方式的新动力。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来讲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土地财政”无法持续,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

三是报告提出了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理论,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个平等”的公平竞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会有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92年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7年的十七大提出了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这是所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十八大报告的经济理论创新是把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定位为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只手”的关系,提出不同市场主体竞争要实现“三个平等”即“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个平等”的公平竞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四是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此前的党代会基本都提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建设内容,但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观点,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为什么“四化”要同步发展?为什么“四化”同步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在内需,也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20年乃至30年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城镇化不仅是引发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推动经济服务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实现安居乐业市民梦的重要手段。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以产业为支撑,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发展。像巴西2000年城镇化率就超过了80%,大量的农民在城市没有工作,聚集在贫民窟,落入“城镇化陷阱”。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1.27%,但大规模进城的农民工虽然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却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处于“半城镇化”的尴尬境地。我国还有部分地区出现“农民被上楼”现象,大量土地被征用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由此看来,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相协调,要建立在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基础上,防止“产业空心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加快城乡统筹,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要与信息化相协调,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提高城镇化质量,获取城镇化发展红利。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在各种设想和分析中,有一种声音颇为响亮,也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把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看作是改革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把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为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上,进而提出要为政治体制改革设计路线图,制作时间表,期待着在一夜之间发生其所意愿的变化,但这样的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出现上述认识的原因,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了,没有看到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危害社会发展进程的祸端;二是过于看重理论上的论证合理,似乎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就可以加以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却不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就政治体制来说鲜有通过理性设计而后获得成功的案例;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改革以来,党和国家实际上始终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四是一部分人认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认为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不具有优越性。他们不懂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优越性,我们在“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五是对于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断发生的问题显示出了一种焦虑,希望通过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迅速加以解决。

中国为什么不能采取突进的方式,通过一揽子计划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呢?

第一,突进的方式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政治体制的突进或突变一般来说采取的是革命的方式,通过剧烈的社会动荡来达到变革的目的。实践证明,政治体制的组成结构具有稳定性特征,需要采取的不是拆掉结构的做法,因为任何一个重要结构构成部分的垮塌都会对整体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社会需要从内部不断积蓄变化,成长起足以支撑整体的坚实基础。如果指望通过“毕其功于一役”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必须切实汲取苏联的教训。

第二,渐进变革是和平环境下社会进步的主要路径。考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通过渐进的方式,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政治变革,其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最小,伴随社会变革而来必须付出的代价最少,因而是一种稳妥有效的变革方式。所以,我们“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上。政治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牵涉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在自身范围内就可以加以解决的问题。既有各种难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转嫁”到政治领域来的情况,也有政治本身的问题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情况。因此任何单靠政治体制改革来一举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都是不切实际的。要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通过有序的政治实践,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互动交汇中实现我国政治体制的最优化变革。

关于文化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个概括点出了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精髓。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一是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改革。

党和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求,我们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冲突,和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投放到市场上来。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好文化产业内容关是关键。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

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快”是在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我们一是要继续凝聚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战略考虑,二是要将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体现出来,三是要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在体制机制上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二是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深意。

第一,从认识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是我们党全面研判了党情、国情、世情后提出的关于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论述很有新意,深化了我们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开始就一直很重视发挥文化的作用,虽然当时是战争年代,但是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注意发挥文化在战争中的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和论述,诸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对文化的地位、性质、功能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在革命时期对保证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21世纪,全党、全社会在奔小康的进程中,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民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这三个报告当中看出,我们党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第二,从工作层面来看,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后,全党、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由于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且包含的面也比较广,需要我们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更需要有关部门和机构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要把目标进行分解,根据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把目标具体化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形成共识是第一位的,其次,有政策才有抓手。有了要求、标准和政策,监督检查也更有针对性。光靠会议、文件,文化强国战略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三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中之重。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当下,有两件事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大事,其一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二是世界多国孔子学院的建立。对于莫言获奖,可以从中获得这样几点启示: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第二,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第三,中国作家群体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这对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长期发挥作用的体现,需要文化的长期积累才能发挥润物无声的效果。文化软实力是沟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刘玉珠表示,政府的推动应与企业相结合,尤其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重中之重。

要发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选择。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政府和企业的侧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府是通过文化交流、通过“走出去”使中华文化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如,政府鼓励和支持在国外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形式。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并在市场上被人们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与中华文化进行沟通、理解,达到相互尊重,这样长期积累,对中国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真实,这样中华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关于社会管理:

1、社会管理的新定位: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中提出两个必须: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1、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4、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新提法:从社会管理格局转向社会管理体制。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管理这个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正在积极往前推进。

2、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社会管理的目标:社会管理的目标是社会稳定和谐。当前我们国家进入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在增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途径: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源头管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源头管理主要是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静态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动态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目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5、社会管理措施的新要求:

提出加强三个建设。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建设,例如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等。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提高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民生需求发生了宏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性需求上升,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三,加强信息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比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等信息建设,

强调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例如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引进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社会办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等。

强调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针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到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在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部分集中阐述了社会管理的一些内容,但是,在报告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论述中也都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内容。例如:政治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依法行政问题,权力监督问题,大部制改革问题,政企、政事、政社分开问题,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法制建设问题等;在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关于反腐败问题,做群众思想工作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人民群众最高位置问题等都涉及到社会管理的价值理念、管理手段、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五)第五个内涵。报告从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高度,拓展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视野。(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要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这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望,都要求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因此十八大报告就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概括。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探索两大课题:就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树立三种形象:就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增强四个能力:就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做到四个必须:就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

注重五个建设:就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新布局)

落实八项工作: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些新概括、新要求、新部署,都是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拓展了崭新视野,揭示了内在规律,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有效途径。它必将推进党的建设,走上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党建轨道,必将有利于我们党继续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优势”。

三、关于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

(一)科学发展观: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我们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全球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作出的新论断,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还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保证。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尊重和爱护,是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的当代彰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释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四)思想路线表述有新变化。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过去的简要表述是三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路线的形成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接着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最终这样就形成了三句话的思想路线。但这次胡锦涛同志又提出求真务实,并且和前三句话联系在一起。这也预示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将要进一步丰富。其实,胡锦涛同志早在2004年初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五)“八个必须坚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八大报告以“八个必须坚持”给予了明确回答: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每一条都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八个必须坚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有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从“建设”到“建成”: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十八大主题的重要内容,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表述相比较,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会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们的幸福感普遍增强。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明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世界的昭告。目标美好,任务艰巨。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七)“两个翻番”: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两个翻番”表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为确保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为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八)24个字概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清晰表述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基本的价值尺度、明确的价值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越充分、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越自觉,批判、遏止一切有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现象的社会力量也便越强大;与此同时,在多样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便越为强劲。

(九)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建设的主线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新概括,首次提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使党的建设理论达到了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十)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三型”目标,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我们党已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党的先进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全党同志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和“服务”都是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贯穿报告始终,为人民服务也贯穿报告始终。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部分的论述和部署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全方位为人民服务,加强各方面、各领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各方面人群的服务功能、服务效能。报告也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层组织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彰显出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还有诸多内容、诸多“热词”,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都给与会代表和广大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

四、如何在实践和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结合清徐实际)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全县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坚定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要紧紧扭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固定资产投资,大力发展新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加快转型跨越进程。要依托葡萄、蔬菜等特色产品,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解决好上学、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节能减排、造林绿化和城乡清洁,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清徐。要深挖醋文化、葡萄文化、贯中文化、晋商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以发展特色文化、区域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建一流文化强县和全国和谐文明县。要坚定党员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严明组织纪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争先争上的工作作风,坚定目标,对标一流,扎实苦干,在太原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进程中再有新作为、再作新贡献。

结合清徐发展现状和县情实际,我们要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进程中应勇于担当,率先作为,努力成为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锋部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落地年”为着力点,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的发展机遇,对标一流,先行先试,狠抓投资,大上项目,突出“项目推进、环境建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四个工作重点,围绕转型扩投资,稳中求进上项目,好中求快争跨越,文化建设聚民心,改善民生促和谐,加快实现“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全面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在具体措施上,要把对标一流贯穿转型跨越发展全过程,瞄准全国百强首县,对标江苏昆山,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民生发展等指标体系中找差距,强措施,争一流;要把“四化”推进和“三业”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优化结构,创新产品,在传统优势行业打造最有发言权的“清徐牌”,构筑精细化工、新材料、汽配、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抓手,主动对接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扩权强县的优惠政策,锲而不舍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实行“四定五包”领导干部包项目制度,以项目倒逼政绩,以目标倒逼责任,以实绩倒逼岗位;要把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目标,扎实推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等一系列活动,圆满完成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等,顺应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新关切新期盼,真正让老百姓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好日子;要把优化环境和转变作风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制度改革,大力营造惠企利民的发展环境,认真开展“查安全隐患,请人民监督”等活动,全力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强化“为官避事平生耻、勇于任事敢担责”意识,努力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直面矛盾、拔钉破难,对标一流定目标,一事一表作计划,调度例会抓落实,活力曲线抓考评,快马加鞭,大干快干,促进清徐之“变”,为全省“两件大事”和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8999.html

更多阅读

政治学习笔记——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党的十八大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30年以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老百姓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在十八大会议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 十八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1、主题鲜明:明确提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

学习十八大思想汇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开头就阐明了这次大会的“主题”。而大会“主题”,乃是大会的旗帜

声明:《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讲稿》为网友余诉忄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