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舞曲, 十七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各国宫廷中流行.最初是一种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 后来, 法国十七世纪著名作曲家吕利, 将两首小步舞曲联在一起, 在最后重复再现第一首, 其第二首以三重奏形式演奏, 形成`中间部', 并因此被称为`三声中部'.这种三拍子的舞曲因受宫廷的影响, 音乐风格崇尚典雅、庄重, 速度不太快.
贝多芬创作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备上述特点, 除作为钢琴曲外, 还被改编为多种器乐独奏和管弦乐曲.
[欣赏提示]
乐曲为G大调、3/4拍子、小快板, 复三部曲式.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 每一部分皆由两个乐段构成, 每个乐段又各由四小节的两个乐句构成, 因此全曲的乐句、乐段排列规整, 呈典型的方整性结构.这正是属於典雅舞曲所应具备的特征之一.现将全曲主旋律附录於下: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贝多芬小步舞曲钢琴谱](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20527t014cecd0d245af31b9.gif)
□
乐曲的前十六小节为第一部分, 由两个乐段共四个乐句构成, 它们具有`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第一、二、四乐句的开始均用了相同的连续附点音符的节奏, 而且第二乐句开始部分 (见上例□①) , 就是第一乐句开始部分旋律下方三度叠置的副旋律 (见上例□②) , 第四乐句 (见上例□⑤) 开始再现了第二乐句, 然后变化结束, 实际它就是第一乐句的副旋律 (比较上例□②与⑤) , 而将原主旋律移低八度变成了副旋律 (比较上例□④与□③) .作者运用素材的手法, 达到了高超的地步.第三乐句处於`转'的位置, 因此音乐节奏开始变得平稳, 但又出现全曲的最高音, 然后急转直下, 达到了变化的要求, 与前后乐句形成对比, 并结束於上主音, 即属音的属音, 推动了音乐进行的动力, 直到第四乐句结束於主音, 使音乐完满终止.
中间部的两个乐段, 每个乐段的两个乐句一气呵成, 紧密连结, 而且运用八分音符的连音和跳音相结合的奏法, 曲调显得活泼, 具有轻松愉快的情趣, 与前后部分的典雅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四个乐句的伴奏织体中, 第一、二、四句基本相同, 第三句为突出其`转'的情趣, 运用了复调卡农手法处理, 起到了变化对比的效果.
小步舞曲的第三部分虽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但演奏时每一乐段不再反复, 当熟悉的音调一贯到底重新出现时, 听起来使人更觉得亲切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