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造句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 —— 白话解析《论语》

2: —— 论“中和之美”

3: —— 浅论李煜后期词的“哀而即伤”

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一条重要的文艺批评原则,即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造句

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诗集传序》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孔安国、朱熹的解释附合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关睢》是一首写男女情爱的诗,写哀伤则寤寐反侧,写欢乐则琴瑟钟鼓,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而又符合儒家的礼义道德,没有涉于淫荡、伤害和正灾害弊。这不单是对一首诗的评价,也反映了孔子的一个重要文艺思想,即在艺术理论上他主张中和之美。

孔子对《诗经》的总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一敝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诗经》、的思想内容,写男女爱情的诗不涉于淫荡,揭露统治阶级罪行的怨刺诗也不直切激烈,至于那些歌颂统治者文治武功、反映剥削阶级意识的诗作,就更是“无邪”之作了。这和《礼记?经解》中记载的孔子说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孔子评价《诗经》的思想内容标举“无邪”、“中和之美”批语原则,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切合《诗经》的真实面貌的。《诗经》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即有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生活和利益,又有统治者的作品,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既有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也有揭露、讽刺统治者罪行的诗篇。在思想内容上这样不一致,甚至对立的作品,怎么能用一句“思无邪”,用一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来概括评价呢?其实,许多写爱情诗的诗,就不是“乐而不淫”,那些怨刺作品如《硕鼠》、《伐檀》等,本来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深刻、尖锐地揭露。因此,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其阶级局限是很明显的。

中和之美的文艺批评原则是孔子哲学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的保守观点在文艺上的反映。孔子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鼓吹文艺要事父事君,为统治者服务。他承认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又要掩盖诗歌中反映阶级压迫的事实。他承认爱情诗的价值,又高喊不能涉于淫荡。总之,孔子要把文艺纳入他规定的道德标准,于是便倡导诗教,提出中和之美的批评鉴赏原则,使文艺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

“乐而不胜地,哀而不伤”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也有合理的因素,它承认文学要反映人们的哀乐,承认文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统治者的批评。这种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诗序》对《诗经》的大部分篇章进行穿凿附会,改变了诗篇的本来面貌,这种歪曲显然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要求去泰去甚,防止过与不及。刘勰主张“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文心雕龙?辨骚》),这种辨证思想和中和美的原则也有渊源关系。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白话解析《论语》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即过度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读解】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再进一步深究,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和处理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只不过要求“乐”与“哀”都不过分,都有所节制罢了。

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对现代人来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寻找强烈刺激,追求“过把瘾旧死”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涵养呢?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中和之美”

“中和”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特定形态。孔子继承了周代思想家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等“中和之美”的观点,讲“中和”作为君子处世的总原则,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虽然没有直接以“中和”论艺,但在赞美《关雎》时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显然是“中和“原则在艺术上的运用,中和实质上指的是文艺和美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就是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在各对立因素,使之彼此之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从而使文艺达到一种适当、恰到好处的理想境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被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者称为“温柔敦厚“的诗教。孔子在《论语》中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关睢》这首诗中,当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感情悲哀,但不过度,仅仅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已,无害于中和,这就是“哀而不伤”。当君子求得淑女,准备迎娶时,感情欢乐,但也不过度,仅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亦无害于中和,这即是“乐而不淫”。总之,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达到情与理的中和。《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和”就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要和谐适度,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关键是“中节”,人的情感不可尽情发泄,要以礼义加以节制,即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使人成为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君子。从“中”的层面理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和”也是先民十分重视的观念之一。孔子很注意体会“和”的价值和意义。其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诗大序》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孔子评价人的理想标准,也被视作衡量文艺的美学尺度。就文艺而言,质指题材内容,文指修辞形式。孔子认为文艺只重视内容的纯正,而忽视形式的华美,那么就会导致作品的粗朴简陋,即是“野”;而一贯追求形式华美,忽略内容要素,又显得浮华轻薄,即是“史”。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中和”原则,应答避免。所以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

“中和之美”这一美学思想,是孔子中庸哲学在美学思想上的反映,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美学思想。孔子留给后人的这份思想遗产,世代相传,积淀为超个性的民族审美心理,使中国文化具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独特风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浅论李煜后期词的“哀而即伤”

摘要: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之美”文艺观,李煜后期词中的愁恨、悲苦、凄婉、体现了“哀而即伤”的美学观点。

关键词: 愁恨 悲苦 凄婉 哀伤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南唐后主李煜的后期词,却显现了一种“哀而即伤”的美学意蕴。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三个,也即最后一个君主。他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九岁之国降宋,四十二岁被毒死,作为皇帝,李煜的命运是悲剧,前人有诗叹:“作个词人真正好,可怜命薄作君王。”但是,正是悲剧的命运,使他成就为一个大词人。王国维说他“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就是说他的词有着高度的深刻性和概括力,面对亡国,亡家,亡身的侵害和打击,李煜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仇恨、愤恨、怨恨、悔恨,最后是愁恨;愁恨是最消极的态度,但却是最深沉的感情。他的《虞美人》即表达这种愁恨。

这首词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人生的愁恨。李煜处在人生的绝路上,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涌现在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后的时日了;月色依旧,可惜已经不是旧时的家园。春花秋月触发着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李煜的亡国,使他失去了帝国的尊严、高贵,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畏惧和崇拜。其次,李煜悲惨的命运,是注定的,意料中的,所以他的感慨悲哀,远没有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那样慷慨激烈,虽失败也不失为英雄,因此,李煜是个弱者,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尊敬,仰慕。再者,李煜在他的这首词中,也没有表示出诗人、思想家那种悲天悯人的“崇高人格”,人们不必对他表示感激,热爱。另外,李煜失败亡国,他又没有南汉后主刘钅 “愿执梃为降王长”(侍奉宋太祖),三国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那样谄谀 黠,虽苟全性命而失于为人,人们也不能对他表示鄙视和怜悯.因此,李煜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是普通人的,常人的。李煜的形象并不伟大,他的思想也不崇高,但却默默潜身于人们的心序。

李煜回顾人生,忍受着历史的吞噬,他既没有英勇的反抗,也没有卑鄙的乞怜,而是深沉的忧虑和感叹。他对春花秋月的自然,对雕栏玉砌的物质世界,对朱颜,青春的人生还有着深挚缠绵的留恋,对失掉它们还表示着痛惜和恼悔。这种欲罢...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0475.html

更多阅读

《噫吁嚱,哀吾生之多艰》 哀人生之多艰

这是哥大二时,马哲课还是毛邓三课来着,一小时内,一挥而就。唉,选择理科,是我学子时期的一大败笔啊!下附鄙人开天辟地之作。《 噫吁嚱,哀吾生之多艰 》余自幼常闻,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时至今朝,吾心志受其

精彩瞬间十:儿子“断案”乐此不疲与乐此不彼

早饭后聊天,我们聊到某些事,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妈妈说:“……乐此不疲。”爸爸说:“……乐此不彼。”妈妈和爸爸开始为各自所用的成语而有些犹豫了。妈妈解释说:“做一件事快乐得不知道疲惫。”爸爸解释道:“做一件事快乐得忘记了别

解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移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语出孟子典故——滕文公下·第二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萧红: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今天是5月9日,星期六。枣读,为你推荐值得收藏的作品。第一次知道萧红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上一篇《火烧云》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我写天空都仿用里面的句子。“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声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造句》为网友这个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