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 文物精品展之一 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



洛阳自古帝王州。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千年帝都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洛阳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珍贵的遗址、遗迹星罗棋布,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可胜数,洛阳馆藏文物40余万件,其中珍品1.8万件以上,它们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贵记忆和最重要的物证。

在洛阳新区博物馆开展的洛阳珍宝展将展出洛阳出土或馆藏的200件珍贵文物,它们是从洛阳1.8万件馆藏文物精品中精挑细选的“宝中之宝”。









华夏第一爵——乳钉纹爵 夏代

197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2.5cm。为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

爵,是一件酒具。据极导二里头遗址已出土七八件之多,他们的造型以取得了相对固定的格式。他们已从原始的陶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具特色的酒具。这件爵当置身于精美的商周青铜器中,的确比较朴素,小巧,然而,它却是我国目前发现青铜器中最早的一件。









华夏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 夏代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时代约距今3850-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曾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2002年春,在清理3号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器。经考古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母嫯方 商代

1963年洛阳北窑出土,通高20.3cm,重22.2千克,器形高大,凝重,结构复杂,纹样繁缛,方体,四坡屋顶形盖,四角及体中起扉棱。通体均饰以龙纹,云雾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饰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其中一侧中间有一跃跃欲出的圆雕牛首形鉴,体上八条劲健有力的高棱由圈足直通顶段,显得更加壮伟高大。

它以实用与美术、圆雕、浮雕、图案交,往往纹中有纹,层层套置,各种动物造型达十几种,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兼而有之,堪称商周青铜酒器中极难得的上乘之作。盖内铸"母嫯"二字,当为主之名。





七孔玉刀 夏代

长65厘米

二里头遗址出土

体型硕大玉色莹润。通体抛光。刀体上方靠近刀背的地方有7个等距离的圆孔,近两端有刻画的网状斜线装饰,两端有对称的锯齿,玉刀的刃部并不锋利,厚度仅0。1厘米。这件玉刀是目前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玉器,不仅线条加工流畅,抛光也极为考究,是当时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代表,也是主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王者之器——王作铜鼎 春秋

高40厘米

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学春秋大墓出土。

洛阳市第27中春秋墓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陵区内,墓形制宏大,带有墓道,是东周一座周王墓。出土的这件铜鼎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内铸有“王作鼎”铭文。据此确认,这是洛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周王自作鼎。









叔牝铜方彝 西周

高32.6厘米

1960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

盖作四面起坡屋顶状,脊有方形钮。通体满饰半浮雕兽面纹和凤鸟纹,有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郭沫若认为“此器当为武王或成王时这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周公之弟成叔武”。









兽面纹铜方鼎 西周

高36厘米

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

长方形,直腹、立耳、柱足,四面及腿上部均饰兽面纹,云雷纹衬底,突出王权的威严。纹样精细流畅,可谓西周青铜器精品。





白玉杯 曹魏

高11.5厘米

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

这件白玉杯称得上是该时代难得的玉器珍品,由和田玉材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洁白。通体光素无纹,曲线流畅优美。三国时代推崇简朴的生活风尚,玉器也简朴自然,这件玉杯正是这一风格的写照。









错金银铜鼎 战国

高16.5厘米

1979年洛阳市西工区西小屯地下窖藏出土。

盖、身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附耳,三首蹄足。铜鼎全身饰错金银四瓣花、三角云纹和柿蒂纹。铜鼎器型小巧玲珑,纹饰对称和谐,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制品。









唐三彩灯(国宝) 唐代

高45.5、座径22.6厘米

1987年洛阳吉利区出土









蓝釉双龙瓶 唐代

1998年哀皇后陵墓出土

1998年,洛阳曾发生一起文物大案--唐恭陵被盗案。案破看到被追回的文物,众多专家不禁惊呼:“国宝!全都是难得的国宝!”蓝釉双龙瓶正是当年被追回的61件文物之一。

蓝釉双龙瓶是唐代的盛酒器皿,它出土于偃师市缑氏乡唐恭陵哀皇后墓中,高3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7.7厘米。瓶盘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口、肩饰以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瓶口。通体施多层蓝釉,釉色亮丽。蓝釉双龙瓶为哀皇后墓道壁龛出土的文物,蓝釉双龙瓶制作精美,做工考究,展现了皇家随葬器物的真实面貌。

“恭陵”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李弘生前为太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跟随高宗、武后从幸合璧宫,不幸暴死,时年24岁,李弘的死因至今仍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迷。李弘葬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庙号“恭陵”,“制度尽用天子礼”。次年,太子妃裴氏也悄然而亡,九年后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

1998年2月,恭陵墓地业余保护员巡查发现,墓地有被盗的迹象,遂向文管部门汇报。公安部门将其作为文物大案进行侦查,在各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被盗的文物全部追回。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对追回的文物进行现场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唐代以三彩器而闻名,蓝釉双龙瓶为何仅为单色呢?原来,除三彩器外,唐代还有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与唐三彩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相比,单色釉陶器显得更为清新自然、简单大方。

蓝釉器物极为罕见,其釉饰以钴作呈色元素,而钴很有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蓝釉器物的烧制、上色也极为困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蓝釉双龙瓶是唐代陶瓷器中的珍品。
洛阳博物馆 文物精品展之一 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



火顶洞观世音菩萨头像 唐

37厘米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

上世纪二十年代流失海外,2005年10月23日回归龙门。

头顶挽高发髻,前面饰有化佛,五官比例匀称,神态静穆端庄,刀法流利自然,明显看出唐代武周时期的风格。这尊头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被盗,八十年代初由华人陈哲敬先生购买收藏。2004年12月该文物被征集回国。





正始石经 曹魏

正始石经是三国魏时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刻制于正始二年。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

石经刻《尚书》《春秋》二书,是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的。北朝时期正始石经多次迁移,并遭毁损。现在最大的一块残石分为半块,一块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半存河南省博物馆。

东汉末年战乱之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重新恢复太学,整理《汉石经》碑石,并刻古文经石作为补充。书石者一说邯郸淳,一说卫觊,但均不能肯定。这次仅刻写了《尚书》、《春秋》 2经。它与《汉石经》不同,是用篆文、古文、隶书 3种字体书写的,《三体石经》由此得名。其篆文即秦代通行的小篆。由于先秦古经当时并无完整传本,故《正始石经》中的古文可能系集字而成,其中多数与战国古文字形相合,有少数奇字的字形,难以理解。刻法为每一碑面均以纵横直线划出界格,每字三体下行,自左向右刻写。根据书者不同,又有一字式与品字式两种格式。一字式为三体排成一直行,品字式为古文在上,篆文在下右侧,隶书在下左侧。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但各碑行数不尽相同。碑石为平顶长方形,总数有 25石、27石等说。20世纪30年代初,曾出土《尚书·君》一石残片,正面下刻 “第廿一”,背面刻“第八”。马衡据以判断《正始石经》应有28碑。1957年在西安市发现了《尚书·梓材》残碑,下刻“正始二年三”及“第十七石”等文,可协助证实28碑的推断是正确的。

北朝时期,正始石经与熹平石经一起被多次迁移,屡遭毁损。清末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残石。 1922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出土一块至今最大的残石,正面存《尚书·无逸》、《君》 2篇34行,背面存《春秋》僖公等部分32行,共得1800余字。因盗卖者嫌运转不便,将其凿为2 石,损坏数十字,现一半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半存河南省博物馆。此外小块残石尚有很多,马衡曾统计总字数为2576字。近年在考古工作中又有新的残石发现。











银鎏金宗喀巴像 清代

高74.1厘米

原藏单位: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出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人称“宗喀巴”,意即“宗喀地方的人”。他是伟大的佛教思想家,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塑像面廓柔和,肩背浑圆,衣纹简洁,金属色彩鲜亮,体现出清廷作品的特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0628.html

更多阅读

崇明瀛洲公园 崇明瀛洲公园烧烤

看过崇明学宫的几棵古银杏树,见杏坛旁边就是崇明岛上一个公园的大门,名为瀛洲公园。通过公园向南可以到达长江边,那里有一座新世纪里建成的观光大堤。我们由瀛洲公园的北门进入公园进入公园大门,看到还在节日气氛中的瀛洲公园静悄悄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李白 (唐)又名《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所爱的子乔和美嘉@孙艺洲@李金铭Kimi 孙艺洲李金铭吻戏

我所爱的子乔和美嘉.........昨晚我才看了“心跳的回忆”和“真实的谎言”,留宿在学校没办法第一时间密切关注你们俩的进展了,真是抱歉!其实每周六我们班几个留宿又都喜欢爱情公寓的同学都会组织周末观赏夜。叫了外卖,坐在平时投影老师

国家宝藏之一 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

从4月1日起到6月1日止“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在重庆展出。我历来就喜欢这些历史厚重的东西,当然也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已看过两次了)。这次来重庆展出的国家级宝藏共有53件,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是重量级的文物

瀛洲好景农庄——四维摄影集四十三 摄于20120205 海客谈瀛洲

瀛洲好景农庄,其实是一家园林式的乡村饭店,位于瀛洲生态公园大门西侧,所以在此吃饭是可以免购门票入公园游玩的。瀛洲生态公园具体点讲在广州海珠区的小洲村,也可以说在去广州大学城的公路边,公园内林木茂密,环境优美,故被誉为广州市的

声明:《洛阳博物馆 文物精品展之一 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为网友嫑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