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出使 问士

救鲁国子贡出使

起战端全由说客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奴隶制国家的总代表——周天子的地位开始动摇,诸侯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连年不断。在这种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里,出现了一种叫做“士”的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专事于征战攻伐的纵横家自不必说,游说挑拨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就连在当时被称为最无能的儒家士人,也出色地导演过政治风云。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就曾以他那如簧之舌,挑起了一场五个国家的混战。

齐国国君原是姜太公吕望的后裔,到了孔子那个时代,齐国吕姓内乱,大夫田常图谋齐国大权,但碍于国氏、高氏等大贵族的威望,又不敢轻举妄动。因而,田常想征伐鲁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威望。

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尽管文化很发达,但国力不强,无法抵抗田常的攻击。孔子十分担心祖国的命运,便向弟子们问道:“你们当中有谁愿意为鲁国尽一己之力?”子路、子张、子石等都表示愿意前往。最后,孔子选中了子贡出访。

子贡到了齐国,对田常说:“像鲁国这样的国家是不易攻打的,您却去进攻,这样做是一个错误。”

田常不解地问:“鲁国有什么不易攻打的?”

子贡道:“鲁国城低池浅,国土狭窄而又贫瘠,君主愚蠢而不贤明。大臣们皆徒有虚名而无实际才能,人民非常仇视战争,所以鲁国实在是一个难以征服的国家。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深又宽,武器都是最精良、最先进的,军队训练有素,善于征战,而且又有良臣猛将,实在是很容易征服的国家。”

田昌一听这话就火了:“你所说的难,正是人们认为容易的;你所说的容易,正是人们认为难的。你这是愚弄我吗?”

子贡不慌不忙地答道:“这话就不对了。您没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吗?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现在您的忧是在内而不是在外,您在齐国的处境并不是太好。我听说您三次讨封三次都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国内某些大臣对您不服气。此次如果战胜了鲁国,只能使国氏、高氏的威望更高,齐君的地位更巩固,您的抱负就更难成功了。如果伐吴,肯定失败。到那时,国氏、高氏就会受到齐君和百姓的怨恨。这对您来说,上无强臣之敌,下无百姓怨恨,能够主宰齐国命运的,就只有您了。”

田常说:“这个主意好是好,只是我军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如果移兵伐吴,恐怕那些带兵的大臣会怀疑我。”

子贡说:“这好办。您暂且按兵不动,我到吴国去,劝吴王出兵救鲁。吴王一出兵,您就有理由与吴兵交战了。”

离开齐国,子贡便去见吴王夫差说:“我听说称王于天下的人,是不能并存的;称雄于世的霸主,是不允许有强敌来和他对抗的。现在富有万乘兵车的齐国,要征服一个只有千乘兵车的鲁国,以此来和吴国争高低,我很为大王您担心。拯救弱小的鲁国,是显露声名树立威信的好时机。进攻齐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不但可以安抚泗水以北的诸侯;同时,由于惩罚无道的齐国,还可以威服强盛的晋国,好处是说不完的。此举名义上是拯救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使强盛的齐国陷于困境,愿大王不要怀疑我的建议。”

吴王说:“机会倒是难得,只是越国失败以后越王一直有报复之心,我不能不防啊!伐齐救鲁之事放放再说吧。”

子贡说:“齐国现在实力很强。等您伐越以后,恐怕齐国已经把鲁国灭掉了。况且大王正在倡导保护弱国,拯救将要灭亡的宗祠。进攻小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能算有勇气。真正勇敢的人不逃避困难,有仁德的人要恪守盟约,聪明的人不会放过有利的时机,遵守信义的人从不灭绝别国的后代。如今,您要是保存下越国,就会使各国都知道您是很讲仁德的人。拯救鲁国,惩罚齐国,又使您威慑晋国。这样各国诸侯就会一起来朝见吴国,于是您的霸业就会成功了。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千万不可错过啊!如果大王您对越国实在放心不下,请允许我去见越王,说服他出兵跟随您出征,这样既能控制越国,又能打着联合诸侯的名义去讨伐齐国。”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派子贡去越国。

越王勾践听说子贡来访,派人清扫道路,自己到郊外迎接,并亲自驾驭马车,将子贡迎到宾馆。

子贡对越王说:“我已经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他心里愿意但不放心越国,怕大王有复仇之心,从后面攻击他,因此想先平越而后伐齐。这样一来,灭亡越国是毫无疑义的。如果没有复仇之心而让对方怀疑,这是很笨拙的;如果有复仇之心,事情还没发动而让对方知道了,这不仅很危险,事情也办不成。不知大王是怎样想的?”

勾践道:“越与吴战,惨败于会稽,蒙受耻辱,使我痛入骨髓。我恨不得和吴王拼个死活,只是没有好机会。”

子贡说:“吴王为人残暴凶猛,群臣不堪忍受,有叛离之心;吴王攻战不停,已使得国贫民怨;特别是伍子胥忠谏而死,太宰嚭[pǐ]专权受宠,吴国就要走下坡路了。这正是您向吴国报仇雪恨的好时机。现在您最好派兵随从他去攻打齐国,已表示对他的顺从;把您最好的宝物献给他,以换取他的欢心;再用最谦逊的话语奉承他,已表示对他的尊敬。这样就会使他消除后顾之忧,必然会去攻打齐国。仗打不赢,正是您的福分。如果打赢了,他必定乘胜向晋国进攻。我北上去见晋君,说服他和您共同攻打吴国。吴国的锐气必将消耗于同齐国的战争之中,然后还要再遭受晋国的攻击,大王正好趁他疲敝之际,使其置于死地。这样,吴国的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就是圣人所说的以屈求申的道理啊!”

越王听了非常高兴,同意了子贡的建议。他赠送给子贡黄金百缢,宝剑一口,上等的长矛两支。子贡都没有接受,立即回到吴国报告他说服越国的情况。

过了几天,越王把国内的兵力调动起来之后,便派大夫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叩头拜见吴王说:“大王的东海役臣勾践的使者文种,敢以小吏的身份向大王问候。现在听说大王要伸张正义,诛暴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我们越国已经把国内所有的士兵共三千人都调动起来;勾践请求自己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为大王受箭矢之击;并让臣文种献上祖先所藏器甲二十领,铁屈炉之矛,步光之剑,作为对大王仗义举兵的祝贺。”

吴王听了文种这一番恭维的话语后十分高兴,对子贡说:“越王请求亲自跟随我去攻打齐国,你看如何?”

子贡答道:“我看这不太合适。控制了人家的国家,调空了人家的军队,再把人家的君主也带走,这是不合道理的。大王可以接受他的礼物和军队,不必带走越王了。”

吴王觉得有理,便没有坚持。

子贡出使 问士
吴王率军北上之后,子贡又跑到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如果事先没有商定出周密的计划,就不能应付突然发生的事件,军队没有防备也不可能战胜敌人。现在吴国和齐国就要开战了。如果吴国失败,越国必然乘乱而起;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然向晋国进攻。”

晋君听了感到恐惧,向子贡问道:“您看怎么办才好?”

子贡道:“做好打仗的准备,让士兵休息好。”

+

晋君同意了子贡的意见,于是子贡便回到了鲁国。

3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子贡所预料的那样。经过子贡这么一番周游,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大战,齐师战败,鲁围遂解。而齐国内部也因战败发生政变,田常把几家强大的贵族如国氏、高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从此,齐国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上成为傀儡。吴王战胜后果然不退兵,又移兵伐晋,企图一举完成霸业。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晋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听说后乘机起兵杀入吴国,吴国大乱。吴王已在晋君手里吃了败仗,回过头来再与蓄谋已久的越王交战,三战三败,吴王夫差最后被迫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不愧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外交家,他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和性格,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使各国按其部署行事。所以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0705.html

更多阅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杨伯峻: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钱穆: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李泽厚:子贡问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说的,然后再说。”【圣贤智慧】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践家,而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一味良药,医治的是只说不做,夸夸其谈的病。从孔子自己来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凿[集解]对曰:“然,非与?”孔曰:“然,谓多学而识之。非与,问今不然。”何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

声明:《子贡出使 问士》为网友这点痛算什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