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篇词典 瓷器玉器
【玉器】用玉石雕琢成的各种器物和工艺品的总称。玉的使用在我国从石器时代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习惯上分为:石器玉、三代玉、汉玉、六朝玉、唐宋玉、明代玉、清代玉、现代玉(新玉)。由于各时代条件差异很大,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也各有特点,甚至使用石料也不尽相同,在使用上也有区别。
【石器玉】新石器时代玉器统称。以玉制工具为主,此外还有玉制部族标志和装饰、佩戴用品等。我国史前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玉器,即为石器玉。有人称为“上古玉”。代表性玉工具有玉斧、玉铲、玉锛等;代表性玉兵器有玉刀、玉戈、玉戚、玉钺等;其他代表性玉器有玉璜、玉蟠、玉龙、玉璇玑、玉玦、玉璧等。
【三代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玉器统称。玉器发展了很长时期后,到三代时期逐步形成礼器、器皿、佩饰,其神圣地位开始确立。其造型和纹饰也因此丰富起来,甚至产生了专职的玉器工匠。代表性玉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玦、玉璜、玉人、玉龙、玉凤、玉簋、玉佩饰等。
【汉玉】汉代前后所制玉器的统称。汉代玉器制作出现高潮,形成高峰,向礼器、装饰、佩饰、丧葬等多途径发展,造型和纹饰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上用玉的风气盛行,人们普遍佩玉和赏玉。出现了大量工艺精良、造型美观的玉器,人们对玉的认识逐步深化。此时,“玉”的外延缩小到新疆和田所产的玉石。汉代玉器的制作,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中达到了空前水平。
【六朝玉】汉代以后至唐代以前所制玉器的统称。自东汉开始,我国玉器发展进入低潮,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等朝代达数百年。但在当时的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仍然有佩玉的习惯,尤其在贵族妇女中,使用玉制首饰比较普遍。
【唐宋元玉】唐代、宋代、元代所制之玉器。
唐代以后,玉器发展再掀高潮。玉器中多为生活气息浓厚和有实用价值的杯、洗、带板、佩饰和发簪等。
宋代国势衰微,但古代典章文物却多有恢复,且皇帝多嗜玉,因此好玉之风盛行。玉器中多盘、碗、带板、佩饰、文具和笄、簪、步摇之类。
元代初,国力强盛,玉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玉器品种多为杯、尊、带板及饰物等。著名的“渎山大玉海”即为当时的佳作,并为以后的玉器发展开拓先河。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西夏、辽、金等,亦多以玉石为原料,制成有民族特色的玉器。此时期开始出现仿古玉器,多用玉材仿制西周的青铜器和佩饰。
【明清玉】明清两代所制之玉器。亦称“旧玉”。明代中期以后,我国玉器业空前发展。除官办玉器作坊外,民间玉器作坊非常之多。并有大量技艺高超的玉器工匠出现,制造出许多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的玉器传世佳作。尤其是乾隆时期,皇帝爱玉成癖,大量古玩玉器藏人宫廷。并在宫廷专设“如意馆”为宫廷制造玉器。民间崇尚古风,佩玉和赏玉之风大盛,民办玉坊和玉器商店比比皆是。又由于翡翠的兴起,以及碧玺、青金等材料的大量使用,玉器业发展更趋高涨,成为世界上珠宝、玉器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产品之精致、造型之美观、工艺之精湛、数量之丰富,以及特有的东方审美,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新玉】民国以后至今所制之玉器。亦称“现代玉”。民国时期,玉器制作承袭了清代风格,间或有一些适合西方人的口味的作品。制玉机构多为民间作坊,时代特征不明显。解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规模生产,从而使我国玉加工业发生重大变化。当时人才济济,也创作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玉器精品。
【玉斧】玉制工具。以各种玉石材料加工磨制的斧,一般为长方形,也有长梯形。较厚一端中间打孔,可以穿绳子。主要作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劳动的工具。后期所制玉斧逐渐精致起来,甚至在斧的两面刻制花纹(多为饕餮纹)。后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铲】玉制工具。以各种玉石材料加工磨制的铲形工具,形如现代常用的铁铲。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常用此物挖掘和耕种。后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锛】玉制工具。以各种玉石材料加工磨制的长方形工具,一端较薄如刃,另一端粗厚,可以切、刻木头。后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礼器】用来祭拜天地和四方的礼仪玉器。在商周时代流行。共有6器:璧、琮、珪、璋、琥、璜。《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
【玉佩】系在衣带上玉质装饰品。古人有佩玉习俗,君子佩玉,无故玉不离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玉璧】古玉器名称。圆形有孔。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至汉代使用非常广泛。玉璧是礼器之首,又是六瑞之一。玉璧形制很多,早期的玉璧多不正规,亦无纹饰,中间有小孔。商周时期形制增多,出现纹饰,形状也逐步正规、美观。其主要纹饰为谷纹、乳钉纹、蒲纹、螭纹、鸟纹等。汉代后又有发展。常在原有的纹饰形状外缘饰以双龙、双凤攀璧,或在玉璧中空部位饰以双龙、双凤攀璧状。表面纹饰图案也有发展,多有造工精湛者。在使用玉材上,也多用新疆所产之白玉。据《尔雅·释篇》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即玉璧的边缘实质部分,好即孔。孔小而边缘大的称为璧。宋代以后,玉璧仿制甚多,尤以清代为最,多有玉质精良、造工极佳者,但以失古风。后代仿制,更不足道。
【玉琮】古玉器名称。为外方中有粗大圆孔的柱形。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玉圭】古玉器名称。长方形片状,一端较薄如刃,另一端较厚。薄端略窄,厚端有孔,多为一孔,亦有2孔或3孔者。。
【玉璋】古玉器名称。其形似圭,有“半圭为璋”之说,只是在顶端有一斜边,形似现代的雕刀,下面有孔。
【玉琥】古玉器名称。多为片状虎形。
【玉璜】古玉器名称。多为半圆形片状。
【六瑞】古玉器名称。指一组6件不同大小和形制,象征祥瑞的玉器。
【镇圭】古玉器名称。六瑞之首,天子(皇帝)所执有,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丧葬玉器】古代丧葬用玉器。专门为保护尸体所造的玉器,不是随葬品。
【玉衣】古玉器名称。又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帝王和贵族死后使用的殓服。
【玉塞】古代丧葬用玉器名称。又称“九窍玉塞”,多在汉代使用。
【玉握】古玉器名称。又称“握玉”。汉代初期,多为无孔的玉璜。西汉晚期,演变为细长形豚状玉器,称为“玉豚”或“握豚”。为死者所握之玉器,此习俗沿袭至魏晋南北朝。
【玉剑饰】古玉器名称。古代王公有以玉装饰剑的习惯。
【玉剑首】古玉器名称。或称“首”,装饰于剑柄的顶端。
【玉琫】古玉器名称。为剑饰。在剑柄与剑身之间,起握手作用,为近长方形形状。
【玉璏】璏zhì,读“制”音。玉剑饰,在剑鞘中间稍上部位。呈长方形,上下呈向内翻卷状,立碑靠上部位有一长方形孔,为穿带用。
【玉珌】古玉器名称。玉剑饰,为剑鞘尾端的饰物,呈梯形,中间有孔。
【古玉纹饰】古代玉器装饰图案。“纹饰”为古代玉器中除造型以外最重要的内容,许多古玉甚至都用纹饰命名。
【谷纹】古代玉器纹饰。常在玉璧、玉璜、玉龙、玉璏等玉器上出现。
【乳丁纹】古代玉器纹饰。玉璧中出现最多的纹饰。
【云纹】古代玉器纹饰。亦称“勾云纹”,常在玉璧、玉璜、玉瑗、玉璏等玉器上出现。
【雷纹】古代玉器纹饰。常见于玉璧、玉琫、玉珌等古玉器中。
【蒲纹】古代玉器纹饰。常见于玉璧。
【饕餮纹】古代玉器纹饰。饕餮乃龙生九子一。据《吕览·先识》载:“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形为饰。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乃是贪食之怪兽。
【夔龙纹】古代玉器纹饰。多见于商周时期的玉器。
【螭纹】古代玉器纹饰。螭,是汉代以前想象中的动物,是龙的早期形象之一。
【虺纹】古代玉器纹饰。《说文》载:“虺,乃其首特异之小蛇,故从虫。”多见于汉代玉器纹饰中。
【虎纹】古代玉器纹饰。在早期玉器纹饰中,龙纹和虎纹几难分清。战国后,龙纹逐渐变修长,且呈翻卷的“S”形;而虎纹则为头大、身宽、尾短的兽形。虎纹多在玉璜、玉玦中出现。最早见于商周玉器,战国至汉代运用广泛。
【鸟纹】古代玉器纹饰。鸟类纹饰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商周至战国的玉器中也较多使用,汉代以后则少见。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鸟类纹饰的玉器又有增多,但与商周迥异。
【龙纹】古代玉器纹饰。龙纹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在玉器中出现,当为部族的“图腾”标志。早期的龙纹形同爬虎,与虎纹区别不大,仅在头部略有不同。龙纹多有角、有须、长面、吐舌,而虎纹则圆面、双耳、头大似猫。战国以后,龙纹逐渐演变为长体形,并常作S状,有游动感。至汉代初期,龙纹、虎纹才逐渐区别明显了。龙纹在古代玉器中使用非常广泛。主要龙纹玉器有玉璧、玉龙和玉璜等。
【鱼纹】古代玉器纹饰。多在商周玉器中出现。
【蝉纹】古代玉器纹饰。多在商周玉器中出现。
【山形纹】古代玉器纹饰。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就发现有“山”形纹饰的玉器,商周时期使用较多。常在玉人、玉兽玉器中出现,多同其他纹饰组成装饰图案。形象如“山”字,多为阳刻纹饰。
【网状纹】古代玉器纹饰。常在战国至汉代玉器中出现,汉代使用较广,多饰于玉佩等器物上,并与其他纹饰组成图案。
【丝状纹】古代玉器纹饰。亦称条状纹。
【皿纹】古代玉器纹饰。亦称环纹。主要在商周至战国的玉器中出现。其形象器皿,多刻在玉兽、玉鸟等玉器上。多为阳纹。
【绹纹】古代玉器纹饰。亦称绳纹。常在战国至汉代玉器中出现,因其纹形似绳,故名。常在玉璧、玉环等玉器中出现。
【弦纹】古代玉器纹饰。呈上半弦或下半弦状。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的图案,均成为弦纹。也有称“泥鳅背”者。战国时期的玉器中就有出现,后来的玉器中较多使用。
【几何纹】古代玉器纹饰。凡是三角形、四方形、菱形、椭圆形及多边形等纹饰,均为几何纹饰。
【水苍纹】古代玉器纹饰。又称海浪纹、水波纹。常为多层次出现。主要在唐代以后的玉器中出现,明清时代使用较多。
【漩涡纹】古代玉器纹饰。为圆弧形向外放射状,如水中之漩涡,与云纹相近。对称使用,常为阴刻,多在战国前后的玉器中出现,汉代以后亦多见。
【双身兽面纹】古代玉器纹饰。常为两边兽身,共一兽面。商周玉器中多见,战国至汉代使用较多。
【藻纹】古代玉器纹饰。呈水藻在水面漂浮状,与云纹、漩涡纹一起组成纹饰。多见于战国至汉代玉器中。
【古玉沁】
古玉的沁色。古玉器埋入土中,不管原来为何种颜色,历经数百年以至数千年,受地下酸性物质浸蚀以后,玉质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发生了变化。由于地层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反映在玉器上,便产生不同的颜色。玉有“十三彩”,其名称多借用形象的称谓,如朱砂红、鹦哥绿、茄皮紫、熊胆青、撒金黄、鸡骨白、黑漆古等。
【朱砂红】
古玉的沁色种类。俗称“朱砂沁”或“血沁”。为受硫化银和高价氧化铁等物质沁入玉体而成。可在玉器上形成点状、块状和全部的红沁色。根据所沁颜色的深浅,形象地称为鸡血红、鹤顶红、石榴红、枣皮红、海棠红等。
【鹦哥绿】
古玉的沁色种类。俗称“铜沁”,为受铜的酸性氧化物沁入玉体而成。多为块状和条状的绿色沁。根据所沁颜色的深浅,形象地称为松花绿、苹果绿等。
【茄皮紫】
古玉的沁色种类。色紫,为锰的氧化物沁入玉体所致。常呈点和块状的紫色沁。根据所沁颜色的深浅,形象地称为玫瑰紫、檀木紫。
【熊胆青】
古玉的沁色种类。色青,为低价的铁和铬的氧化物沁入玉体而成。根据颜色深浅,形象地称为铁莲青、竹叶青、虾子青等。
【撒金黄】
古玉的沁色种类。 色黄,为酸性土壤浸蚀的结果。常为片状或整体状。因其颜色深浅各异,故形象地称为秋菊黄、密蜡黄、米黄等。
【鸡骨白】
古玉的沁色种类。 此种沁色由于墓葬中生石灰遇水后保持长时间的高温,使玉性发生变化,呈干白色。旧称石灰古。亦常形象地称为鱼肚白、象牙白、糙米白、梨花白。
【黑漆古】
古玉的沁色种类。色黑,为水银的沁蚀结果。常称为陈墨黑、膏药沁、纯漆黑等。亦称水银沁。
【仿古玉器】
玉器种类。指仿造古玉形制而制造的玉器,即假古玉。传世的古玉中有相当数量的玉器为仿制品。
【火烧旧】
玉器作伪方式。将制成古玉形状的玉器用火烧烤,使其发干、发白以冒充鸡骨白。旧称“伪石灰古”。同真正的鸡骨白比较,有烧裂的细纹。
【羊玉】
玉器作伪方式。把活羊腿剖开,将制好的小件玉器植入,几年后取出,玉上浸入血色细纹,有如古玉中的红丝沁,用以冒充古玉。故称羊玉。但羊玉略显干涩。
【狗玉】
玉器作伪方式。将狗宰杀,趁热将玉件放其腹中,埋入地下,数年后取出,玉表面生成血斑和土花,用此种方法冒充古玉称为“狗玉”。
【梅玉】
玉器作伪方式。将玉制成器物,用乌梅、杏干水煮很长时间后,玉受酸性物质浸蚀成棕黄色或棕红色,然后用盘法或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用此法仿制的古玉称“梅玉”。
【风玉】
玉器作伪方式。将玉用浓灰水加乌梅煮,乘热取出置冰冷天气中冷冻,则玉上会出现细碎的裂纹,用以冒充古玉上的“牛毛纹”。用此法仿制古玉的称“风玉”。
【叩锈】
玉器作伪方式。将玉器放置铁屑之中,淬以热醋,放置10天后埋入地下数月取出。玉为铁锈所蚀,呈现出暗棕红色斑块,玉细纹中亦有暗红色并有土斑,与古玉极似。此法为清代乾隆时无锡玉匠阿叩所传,故称“叩锈”。
【油炸果】
玉器作伪方式。将制成的玉器放入滚沸的油锅之中炸热后取出淬入冷水之中,反复数次,玉面上便会出现细碎的淡棕色状裂纹,形如古玉,因此称为“油炸果”。
【和氏璧】
古代著名玉器。据《韩非子》载:“楚人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yuè,斩断)其足。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命曰和氏之璧。”此便是和氏璧的由来。后来赵国赵惠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便乘机许以15座连城来交换此璧。赵国使臣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使该璧“完璧归赵”。所以,和氏璧又称“连城璧”或“价值连城”。秦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秦丞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璧上,由玉工孙寿刻之。其形如鱼龙凤鸟。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骂王莽,并用玉玺掷之,使该玉玺破残一角。后用金镶之,故曰“金镶玉”。汉以后东吴得到此玉玺,三国归晋以后,一直由晋朝掌管。后经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传至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因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末帝抱和氏璧登上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和氏璧便无下落。
【玉钺】
古代玉兵器。主要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至良渚文化时期。至商代则被礼制化而成为仪仗用具。玉钺形如斧,为片状,刃口为圆弧形,顶窄刃宽,有刃角,为石斧发展而成,成为权贵权力的象征和军事首领的象征。后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戈】
古代玉兵器。主要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至夏家店文化时期。至商代则被则被礼制化而成为仪仗用具。玉戈形如匕首,由援(身)、内(柄)、穿(孔)、栏、柲(柄)等部分构成。后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璇玑】
古玉器名称。为片状圆环形。外沿有向外突出的角,角多琢成蝉形。一般为3个角,少见有4个或6个角的。璇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玉璇玑出土。商代璇玑上的角多带有齿牙,商以后的璇玑均带有明显的璇角。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尚有璇玑出土,战国以后的墓葬中没有发现。玉璇玑在当时可能为佩饰。
【玉玦】
古玉器名称。为佩饰。环形而有缺口。玉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为当时人的耳饰。早期玉玦厚重,少纹饰。战国时玉玦为圆形片状,多饰以虎纹或龙纹。佩于腰胯部位。古人使用于玦,通常表示决断或断绝之意。
【玉韘shè】
古玉器名称。为古代射箭用具。玉韘最早见于商代,为圆筒形,下端平,上端呈斜面,背面下部有凹下的槽沟,可纳入弓弦。素面饰纹。战国时,玉韘高度降低,一端有孔以利系用,纹饰丰富,造型美观。汉代,玉韘则向佩饰方向演变,呈片状,“韘形佩”即指此。清代,尤其乾隆时期,有大量仿品,极似汉代佩饰,而玉韘的早期射箭功能被搬指所取代。
【玉觿xī】
古玉器名称。为一端尖锐,一端较粗的弯形状物。觿是由上古时代的兽角和兽牙以及象骨制成的“觿结椎”演化而来,当时人们结绳记事,佩戴兽角兽牙等用以解结。用玉制成觿则出现于商周时代,所制玉觿多有纹饰,便于佩戴。汉代以后至唐代,佩玉觿之风十分流行,宋代以后方渐衰微。宋元时有仿品,清代乾隆时仿品较多。
【冲牙】
古玉器名称。战国至汉代,为人们身上佩戴的成组玉器中的一部分。冲牙为片状,弧形,下部略尖,形状近似长牙。常成对出现,两只冲牙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冲牙最早出现于周代末期,战国至汉代使用广泛,一直延续到明代,历千余年。
【刚卯、严卯】
古玉器名称。为汉代佩饰。刚卯、严卯又称双印。方柱体,高约2厘米,宽与厚约1.2厘米。多为白玉制成,上下有一通孔。刚卯四面各刻有两行共计32字。其文为“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严卯四面也有32字,其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有些专家认为,刚卯与严卯同为一物,就是刚卯。刚卯是当时人们为祛避灾祸和疾病的护身符。“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两千石(dàn)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玉玺】
古玉器名称。亦称玺印,为古代皇帝、诸侯等所用的印章。分为官玺和私玺两种。以玉为玺始于战国时期。秦以来,玉玺只能为皇帝所用,大臣是不能使用的。汉代以后,玉玺使用较多,除皇帝以外,皇后、嫔妃均以玉为玺。各诸侯王及大夫等亦以玉为玺。著名的“和氏璧”在秦时改作玉玺后便被定为“传国玉玺”。玉玺是各朝各代的皇帝和后妃等权力地位的象征。清朝各代皇帝和后妃均制有大量的玉玺,为方形刻面,上多为螭虎纽或蟠龙纽等。
【玉环】
古玉器名称。形如玉璧,但孔较大。据《尔雅·释篇》载:“肉好若一谓之环。”肉,为边缘部;好,即是孔。玉环就是边缘与孔一样大的玉璧。商周时期开始用,至汉代使用广泛。多为佩饰。其纹饰常为谷纹、乳钉纹、螭纹、夔纹、鸟纹等。环还有回转之意。据《广韵》载:“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据夏鼐先生的解释“环和瑗,实际上也是璧。”
【玉瑗】
古玉器名称。形同玉璧,但孔很大。 据据《尔雅·释篇》载:“好倍肉一谓之瑗。”即指孔的直径尺寸大于边缘尺寸的一倍以上。商代早期就有发现,战国至汉代使用较多。多为佩饰。亦有当作手镯套在死者身上用于殉葬的。其纹饰常为谷纹、螭纹、虺纹、鸟纹等。
【翁仲】
古玉器名称。为汉代人身佩玉。翁仲为近似圆柱型、高寸余的人形小件玉器。其头上为方形冠,面部有三个小浅坑为眼和嘴,嘴下一三角形为胡须状。宽衣大袖,足登朝靴。从头到足有一通孔。从头到腰际还有一直孔,腰中又横穿一孔。雕法粗糙,俗称“汉八刀”。据传,翁仲姓阮,名翁仲,安南人,武艺高强,秦始皇时任守门官,竭尽职守,死后立一铜像以彰其功。后代人认为翁仲有驱邪之功,遂以古玉加工成翁仲,佩于腰间,以保平安。后世多有仿品。
【系璧】
古玉器名称。为一种小形的玉璧佩饰。可有圆形、长圆形等形状。战国时期开始至汉代使用最盛。其纹饰常为谷纹、乳钉纹、蟠螭纹等。系璧常为“系带间左右之佩物也”。亦常佩于胸前。后世多有仿品。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时期仿品极多,常为白玉制成,造型纹饰具佳,但已失古韵。
【瑁】
古玉器名称。为长方形片状。有一个或两个孔,孔在一端。长约10厘米,宽5厘米左右,厚不足1厘米。古代天子专用之物。据《玉藻》载:“名玉曰瑁者,言德能覆盖于天下也,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为贵”。又据《说文》载:“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瑁之。”说明“瑁”为皇帝召见诸侯及大臣时手中所执的玉,此风俗周代时盛行,至汉代时已经废除。
【勒子】
古玉器名称。(书写时,勒字左边加“王”偏旁) 为商、周、战国至汉代最常用的小件佩玉。其长一寸左右,有圆形、扁圆形、枣核形、玉琮形、方形、竹节形等。上下之间为一通孔。纹饰多为谷纹、云纹、乳钉纹、蟠螭纹等。后世多有仿品,以宋代居多。明时多琢山水、人物、诗词等。著名的琢玉匠陆子冈制有白玉勒(左王右勒)子,其中仿古者很多,但在纹饰和造型上已失古风。
【玉蝉】
古玉器名称。有佩蝉、冠蝉和琀蝉三种。玉蝉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出现,战国以后至汉代使用最多。据《后汉书·舆服志》载:“蝉居高饮洁”,“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誉为高洁的象征。故人们用玉蝉作佩饰或琀玉是取其品德高尚之意。佩蝉顶端琢有一个牛鼻孔,以便穿绳。冠蝉则是在玉蝉的首尾各有一孔,原来缝缀在帽子的正中。琀蝉一般没有孔,填入死者口中,是丧葬器中的九窍玉塞之一,在战国至汉代应用最为广泛,后世多有仿品。
【玉簋guǐ】
古玉器名称。簋为我国古代人们祭祀时盛黍、稷、稻、麦、粱等食物的器皿,多为青铜器所制。以玉制成的簋为圆形,广口大腹,底有圈足,无耳,有纹饰的器皿,最早见于商周时代。战国至汉代也有。后世多有仿品,以宋代和清代为最。
【玉兽】
古玉器品类。玉兽在古代玉器中占有很大比例。 早在三代以前的玉器中就有玉兽出现。早期玉兽多为装饰图案或大件玉器的附属部分。汉代以后,圆雕技艺出现,制作出大量立体形的玉兽,除常见的玉龙、玉螭、玉鱼、玉鸟外,还制出多种怪异的玉兽,多有角、翼。怪兽的出现,主要受我国传统神话的影响。此外,张骞通西域,使许多西域的怪兽传说也流入我国,致使玉器中出现更多的怪兽。怪兽和怪鸟大多象征吉祥。后世仿品甚多,其中宋代和明清仿品最多。
【玉镇】
古玉器名称。主要盛行于汉代至魏晋时期。 主要盛行于汉代至魏晋时期。由于当时人们交谈和宴饮都是席地而坐,故须用铜或玉制成的镇将席子四角压住。始于战国时期。玉镇属于最高等级。多为屈膝蹲身的怪兽。形如犬,大头双角,方口露齿,颈粗短,呈蹲身状,有羽翼,多为阴刻减地法刻成。汉代至魏晋的玉镇为多,后世多有仿造。
【玉辟邪】
古玉器名称。为汉代的异兽形玉器。异兽形玉器,多为昂首突目,张口露齿,有角有翼,细颈凸胸,短腿蹲身,尾上翘卷。流行于汉代,后世有仿品,清代仿品尤多。
【玉天马】
古玉器名称。 为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异兽形玉器。《山海经》:“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名曰天马。”玉天马多为卧姿,有二翼,尾下垂,尾根部向上突起。汉代的玉天马头脸较长,面部夸张;魏晋的马头稍短,胸部宽大丰满,面部有纹饰。后世仿品较多。
【玉辅首】
古玉器名称。为汉代门上的玉装饰品。其正面为兽面纹,多呈凶猛狰狞状,以此象征宅主的威严。背面有方形孔状鼻纽,以利固定于门上。后多被青铜器所取代。
【玉耳饰】
古玉器品类。 古人以玉为耳饰的历史久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此后,以玉饰耳的习俗不断,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此习俗多在贵族和士大夫的女眷中流行。有玉珰、玉珥等。其中玉瑱(tiàn天去声)非饰物,乃人死后,塞入耳中,属丧葬器。
【玉笄jī】
古玉器品种。作用与簪同,为古代人之发饰,用以安发。为细长的圆柱体,一端较粗,常琢成龙首形,另一端尖细,以利插发。长约9厘米。笄有几种说法:一是用于安发,男女皆用;一是作为冠笄,仅男子用;一是为女子15岁束发受笄,称为“及笄”。《周礼》:“十有五年而笄”。另一说法是插在“冕”(古代帝王和卿大夫所戴的礼帽)上起固定和装饰作用,并显示地位。据王筠氏曰:“五冕皆有笄,冠则无笄。天子诸侯以玉,大夫以象(象牙),士以骨(兽骨)。”只有帝王、诸侯才能用玉笄。
【玉龙】
古玉器品类。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为当时部族的“图腾”。
【玉螭】
玉器品种。以螭为题材的玉器在古代玉器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螭为龙的一种。
【玉夔】
玉器品种。夔,又称夔龙。据《山海经》载:“有兽,苍身无角,一足,名曰夔”。玉夔最早见于商代,为片状,头小,有一角,身如蛇,腹下一足,长尾上卷。周代以后的玉夔亦多为片状,其中有两足者,头略大,有角,满身有装饰纹。汉魏六朝时,玉夔较多见,多制成夔龙环形佩饰,并在大件玉器中出现。明清时多有仿品,但形象已经差异很大。
【玉鸟】
玉器品种。古玉器中,以鸟为题材的玉器很多,其中的一些玉鸟即是原始部族的“图腾”。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多为玉器的装饰图案。商周时代,玉鸟较为多见,常见者有玉凤、玉鸮、玉鹰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圆雕的鸠手杖,但玉鸟很少。宋以后至明清各代,又有以鸟为题材的玉器。常见的有玉凤、玉鹰、玉鹦鹉等。
【玉人】
玉器品种。玉人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多为人头像,与许多玉器上的兽面纹饰并无差别。商代以后的玉人形制增多, 其中有造型生动的青玉女人首佩,有头生双角的双面玉人和圆雕型玉跪式人等。汉代以后,以玉舞人和翁仲最为典型。唐代则为玉飞天。宋代出现了玉佛和玉观音等佛教偶像以及玉童子、玉老翁等。其中玉童子多为执荷童子,玉老翁则为渔翁、樵夫和寿星等。明清以来,又有大量的玉人出现,其中玉童子、玉老翁、玉佛、玉观音、玉弥勒、玉八仙、玉樵叶童子、玉樵叶仕女。清代末年,则有玉春人和玉合欢人等。明清时代的玉人中还有作为大件玉器的附属部分如童子把白玉杯等。
【玉鱼】
玉器品种。以鱼为题材的玉器最早见于商代早期,为鱼形佩饰。殷周、战国、汉魏六朝至唐宋各代均有以玉鱼为佩饰的习俗,以宋代为最多。著名的莲花鳜鱼是宋代玉鱼的代表作。明清时代亦多有玉鱼,其做工巧妙,形象生动,超越古代。
【玉册】
玉器品种。又称玉简,形制与竹简相似,为长方形玉片,用绳编制而成,用以雕琢或刻写文字。战国时就有玉册出现,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下来。唐代时改称为玉策。玉册中多为皇帝御制的诗、题、赞、记等。以硬木匣盛装,多为紫檀木所制,习惯上一匣一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册为唐末五代时的“玉哀册”。
【玉屏】
玉器品种。为一种以玉制成的较小的屏风。俗称坐屏或插屏。早期玉屏体积很小,做工与图案比较简单。明清以来,玉屏种类很多,造型及工艺极为精美。其内容有山水木石、亭台田舍、雅士佳人等,亦有古代典故、吉祥福寿等图案。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屏是汉代所制。
【玉如意】
玉器品种。即以玉制成的形状美观的长柄钩状器。相传在三国时,东吴孙权得到过一柄玉如意。唐宋时代也有关于玉如意的记载。用玉如意搔痒大约起于唐代。目前所见多为明清时代作装饰用的玉如意。也有用硬木制成的如意。
【红山文化玉龙】
古代玉器。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经考证为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遗物,距今约5000年左右。为青绿色的岫岩玉琢成,最长部分约26厘米。龙体向内卷曲呈“C”形,龙头前伸,双睛突起,有阴刻鼻孔,龙口亦为阴刻,呈紧闭状。额头及颚下均有细密的阴刻网状纹。头吻如猪,无角,背有鬃鬣(liè猎)。身如蛇,无足,无纹饰。此件玉龙与中原地区原始龙的形象以及商周时代的玉龙均有不同,具有区域性文化独有的特征,非常珍贵。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
【兽面纹玉琮】
古代玉礼器。1986年6月在浙江省余杭反山墓地12号墓出土。其器形硕大,纹饰繁缛,制作精美,是现有玉琮中的最大者,称为“琮王”。经考古认定当为良渚文化中期的遗物,距今约5000年左右。此件玉琮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制成,呈黄色带紫红色暇斑。外方内圆,矮柱体。高8.8厘米,宽17.1厘米和17.6厘米,重6500克。四面凹槽面内均阴刻着上下多个神人兽面图像,线条细如毫发,极为精致,堪称绝技。四角上阴刻有兽面纹、鸟纹等。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瑶山四龙首玉镯】
古代玉器。 浙江省瑶山一号墓出土。以软玉制成,为内圆,外近似于四方形的玉器。表面呈浅黄色,有褐色脉状条纹。外径最大部分为8.2厘米,孔径6厘米,宽2.6厘米。扁宽,环状,孔内壁光滑,外壁以浅浮雕和阴刻纹相结合,在突出部分雕刻4个距离相等、形象相同的龙首(或兽首)图案。此玉刻工精致,构图匀称,器表光亮,实为罕见珍品。考古专家确认为良渚文化中期的遗物,距今5000年。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玉锛】
古代玉器。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山东日照两城龙山文化遗址。为墨绿色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制成。长方形片状体,一端有刃。在靠近背部一端的两侧,分别以单线阴刻不同的兽面纹饰。这件兽纹玉锛,做工规整,刻纹精致,应是当时统治者的专用物,象征权力和地位。此锛是龙山文化玉器中罕见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兽面纹玉柄形器】
古代玉器。1975年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据考证为二里头文化三期,为迄今所知出土最早玉制柄形器。用青玉雕琢而成,长17.1厘米,宽1.8厘米,略呈扁平长条形,共分10节,形似鞭。 头节腰间略凹,下部略小,第2、6节形状相似。每一面都有以浮雕、线刻等手法琢出的半部兽面纹,两面合为完整的兽面。第3、5、7、9节较小,略内凹,形状一致,均有一凸弦线。第4、8节一致,饰以花瓣纹。末节以浮雕阴刻琢成兽头,尾端有一对穿孔。制作时综合运用了阳刻浮雕、阴刻勾线、钻孔抛光等技艺,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十分精致。以至于在地下埋藏数千年依然光亮如新,堪称同类玉器之魁首。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跪式人】
古代玉器。商代。高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玉料青色,通体有黄褐色浸痕。玉人系圆雕,作跪坐状,双手抚膝,长脸尖颔,弯月形细长眉,臣字眼,闭口,凸鼻,头手梳长瓣一条,瓣根于右耳后侧,发瓣盤绕至头顶,再由头顶延盤到左耳和右耳,并与瓣根相接。头上戴圆箍形,用由束发。前连有卷筒状饰。头顶露出发丝,上有左右对穿的圆孔,似作插笄用,此孔前另有一孔。身着衣,交领垂于胸,长袖至腕,袖口较窄。腰束宽带。衣下缘似及足踝。衣上饰云纹。腹前悬长条形蔽胸,下缘及膝部。似着鞋。腰左侧插一宽柄器,上饰卷云纹和节状纹,上端作卷云形,下端弯曲,似蛇头。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搬指】
古代玉器。又称 韘(shè)。此件玉搬指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件,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高约3.8厘米,直径2.4厘米,壁厚0.4厘米。下端平,上端如马蹄状,可套入大拇指。高端下部有一凹槽,可以扣弓弦;矮端下部有一对圆孔,可以系绳缚于腕上。青绿色玉质,局部有褐色斑。正面为双线阳刻兽形纹饰,装饰纹饰十分精美。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兽面纹玉戈】
古代玉器。此件传世玉戈为商代晚期制品。长25.3厘米,宽5.8厘米,用优质青玉琢成。现藏上海博物馆。
【兽面纹玉饰】
古代玉器。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中出土,为典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勾连纹玉灯】
古代玉器。此件玉灯为早期出土的玉器,后流落于清宫。据考为战国时期的遗物。 现藏故宫博物院。
【镂空龙凤玉佩】
古代玉器。1977年于安徽省长丰县扬公乡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皇后之玺”玉印】
古代玉器。1968年在原陕西省咸阳韩家湾公社狼家沟大队水渠边发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采用珍贵的和阗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阴刻篆体“皇后之玺”四字。此地位于汉高祖刘邦墓长陵附近,有人认为此印即是吕后之玺,至少是汉室皇后之玺则无疑。它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国宝级藏品。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夔凤纹玉樽】
古代玉器。清宫旧藏,为西汉时期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玉龙附金带钩】
古代玉器。西汉早期。尺幅: 长14.4厘米,玉龙厚0.4厘米。玉龙由青玉琢成。是金玉巧妙结合的典范。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现藏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 。
【金缕玉衣】
古代玉葬具。汉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谓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 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 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 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 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 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 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 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 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 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定县西汉中 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 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 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 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从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 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 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 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 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 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 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 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 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 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 。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 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 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 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 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 。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 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 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 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 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 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 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银缕玉衣】
古代玉葬具。1970年江苏徐州土山1号汉墓出土。全长1.7米,共用玉片2600余片。现藏南京博物院。
【金扣玉杯】
古代玉器。1957年陕西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中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6厘米。大口,口部有金镶口沿一周,金沿宽0.6厘米。上端平,向外略张,形圆,平底。此杯通体光素无纹,但玉质温润,造型典雅、美观,为隋代玉器的典型代表作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镶金玛瑙牛首杯】
古代玉器。 1970年10月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据考证为唐代贵族使用的酒具。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八瓣花形白玉杯】
古代玉器。 1970年10月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据考证为唐代贵族使用的酒具。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玉龙把碗】
古代玉器。早期出土的玉器,后流入宫廷,为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兽耳云龙纹玉炉】
古代玉器。为宋代仿古玉器,最迟在清代乾隆时流入宫廷,为清宫旧藏。灰色青玉制成,曾经火轻度烧灼。高约8厘米,口径约12厘米。型如商代的簋。炉体厚重,广口大腹,双侧各有一兽形耳。炉面浮雕一龙,呈翻卷S状。背后为蛟龙出水腾云纹饰,生动壮观。清代乾隆皇帝曾令玉工在炉内底部隐刻御题七言诗以赞此炉。为罕见的传世瑰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双人耳玉杯】
古代玉器。 此件玉杯为元代所制,白玉精琢,圆形,高约7.2厘米,口径11厘米,有红棕色浸斑,应为入土后复出的玉器。两侧耳是对称的一对童子。杯内沿下浮雕有32朵如意云纹,杯口外沿下刻有圆珠纹饰一周。杯腹沿圈浮雕10位仕女,分别吹奏10种乐器。有:笙、埙、笛、箫、竽、筝、琵琶、木鱼、钹、磬。通体造型精美别致高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渎山大玉海】
古代玉器。现藏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中。去过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的人都知道,那里的玉瓮亭内有一只大玉海。但很少有人知道,玉海原来是只皇家酒缸。经过专家仔细研究,认定这只玉海的玉料为南阳独山玉。此件渎山大玉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琢玉工艺上“量料取材”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在俏色方面更有独到之处,是划时代的艺术珍品。
这只玉海可谓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忽必烈入主京城后,为大宴群臣犒赏将士,特令数十名工匠开采整块玉料,精雕细刻制成了渎山大玉海作为酒瓮。渎山大玉海墨绿色带有白色花纹,高近一米,周长近五米,重达3.5吨,可贮酒三十余石,被摆放在琼华岛万岁山上的广寒殿中。
明朝万历七年端阳,广寒殿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运走。几经辗转,玉海与底座流落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后被乾隆皇帝发现,认为是国之重宝,于是命人搬运到北海团城承光殿中安放,但是玉海底座却依然留在真武庙中。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为玉海建玉瓮亭,还赋诗铭于瓮内,并命臣下48人亦咏之,刻在亭柱上。并于乾隆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八年,四次对玉海进行修饰。由于元、清的琢玉技法、风格颇有差异,仔细辨别,还能区分出修饰过的纹饰。
玉海,即玉瓮。色斑驳,椭圆体,体外浮雕海水纹。依乾隆题铭,可知此件独山大玉海是巨形贮酒器,但如此庞然大物,恐还是以陈设观赏为主。此件玉海以浮雕的各种海兽为主体,有龙、猪、马、鹿、犀等,形态各异,也采用线刻表现细部。海兽虽均为想象中的动物,但其造型都很写实,实际上延续了宋代的表现风格。底座后配,满饰细腻工丽的云纹,与玉海的风格有所差别。
元代初年,虽已统一中国,但仍不失游牧民族的剽悍之气,所以渎山大玉海尽管工艺上精益求精,却并不流于繁琐,自有一种雄浑豪放的气魄。它的确是元代审美倾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玉爵杯】
古代玉器。 1956年北京明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墓出土。现藏北京定陵博物馆。
【玉环把杯】
古代玉器。1962年北京小西天清代墓葬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待更新)
【玉合卺jǐn杯】
古代玉器。清宫旧藏。
明代玉器的制作在继承宋元玉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玉制的礼器、佩饰、用具和陈设品,都各有特色。题材上大量引人民间传说和吉祥图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代制玉中心在苏州,当时的苏州城内汇集了大批琢玉高手,“专诸巷”即以玉肆众多而名噪一时,有所谓“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陆子刚就是这些能工巧匠中的佼佼者。
玉合卺杯,即出自陆子刚之手。杯由两个筒形的单杯连接而成。底部有六个兽首足。运用镂雕、浮雕、阴刻等手法装饰。杯口腹饰二道绳纹,作捆扎状。一面镂雕凤形把,一面浮雕双螭作攀爬状。在单杯相接的绳纹结扎处,镂雕一牌,上刻阳文篆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以阳文刻隶书铭文、诗句及款识。铭文为:“湿湿楚璞,既用既琢。玉液琼桨,均其广乐”其上镌“合卺杯”三字,其末署“祝允明”三字。诗句为“九陌祥烟合,千香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面镌“子刚制”篆书款。
合卺,为古时成婚的一种礼仪。合卺杯就是婚礼上的酒杯。从其精致程度,推测其为明末嘉靖或万历帝大婚时所用。
现藏故宫博物院。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
古代玉器。“大禹治水”玉山(清代)。玉山高224厘米 宽96厘米
底座高60厘米。玉之巨器。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玉禹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配,更显得雍容华贵,互映生辉。“玉禹山”卓立如峰,峭壁峥嵘,瀑布急涌,古木参天,聚集着凿山导水的劳动大军,玉师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彷佛在开山爆破,使这件描写现实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玉禹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三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可见他对此作品何等骄傲,何等珍视,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玉禹山”永远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和国之瑰宝。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龙玉瓮】
古代玉器。又称乾隆大玉瓮,乾隆44年(1779)制成。高134厘米,最大口径117厘米,以整块优质青玉雕琢而成。重约2000公斤。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桐阴仕女图”玉雕】
古代玉器。清乾隆时期作品。新疆和田玉质,原为白色,后经长期风化和外部自然条件影响,罩上一层浅棕红色的皮。雕琢巧夺天工,尤显珍贵。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兽面纹玉盖炉】
古代玉器。清乾隆时期仿古制品。造型古朴典雅,纹饰规整精细,玉质细腻温润,为乾隆时期仿古玉器中的最佳作品。原为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龙纹玉觥】
古代玉器。可能于乾隆52年前后制成。造型古朴,色彩庄重,为清代乾隆晚期仿古玉器的代表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镂空玉花熏】
古代玉器。此器用高超技艺,巧妙地将碧玉、羊脂玉和铜胎珐琅器结合在一起,造型高雅别致,做工精美新颖,是难得的珍品。器成后一直藏于清宫,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寿字玉洗】
古代玉器。清乾隆时期制品。此器从玉质到结构,从工艺到雕琢,无一不精,实为罕见的珍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玉图》】
古代玉器著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著录玉器的专书。二卷。朱德润撰。朱氏字泽民﹐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以赵孟頫荐﹐官编修。该书系自图其在燕京诸王公家及秘府所见古玉而成﹐上卷收璧﹑环﹑带﹑钩等17器﹐下卷收珮﹑瑱﹑充耳﹑琀﹑等23器﹐记明尺寸﹑形状﹑玉色﹐有的注出藏家。内容虽较简略﹐但有其历史价值。传世较早刊本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吴氏宝古堂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黄晟亦政堂补刻本。
【《古玉图谱》】
古代玉器著述。《奕载堂古玉图録》,清瞿中溶著。中溶,字木夫,清著名学者钱大昕之婿,著名金石学家。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当时未曾刊行,采玉器365,都是瞿氏收藏的。1930年,瑞安陈准氏见到此书抄本,为之刊行於世。原著录的玉器均有图形,后被传抄的人所省略,甚为可惜。陈氏认为此书详其形制玉色,度其高低尺寸,雕琢精粗,文字原委,援经据史,阐发疑义,其精彩可与备齐方驾也。此书至今仍为考古工作者重要的工具书之一。
【《古玉图考》】
古代玉器著述。清代吴大澂著。吴大澂(澄的异体字),字清卿,咸丰进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收藏家。此书分上下两卷,共收录玉器60余种,均为著者所藏。考证详细,并附实物图形,是研究古代玉器的杰出著作,为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者最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
【《匋斋古玉图》】
古代玉器图录。端方著。端方,字午桥,号匋斋,清代光绪朝的尚书,金石、古玩、碑帖收藏家与鉴赏家。此书著成后未印行。1936年,江苏吴县人杨寿祺在苏州旧书店得到手稿,与王大隆等编印成书,由上海来青阁书局出版。收录玉器150余件,均为匋斋本人的藏品。虽不及吴大澂著的《古玉图考》,但两书风格体例相近,均为后世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玉辨》】
古玉鉴赏著述。刘大同著。刘大同,山东诸城人,书法家。此书以实物为据,绘图并加以说明。虽不是很精确,但仍为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者重要的参考资料。
【《玉器通释》】
古玉史专著。那志良著。那志良,旧北平人,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供职,后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做研究工作。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1953年由香港出版社出版,下册1959年在台湾付印。目前所见多为台湾再版。该书系统介绍了自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各个朝代的玉器制品,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考证准确,论述客观,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玉器及玉器发展史的专著。
【《古玉鉴裁》】
古玉鉴赏著述。那志良著,台湾国泰美术馆1980年3月出版。
【《殷墟玉器》】
专题玉器著述。夏鼐著,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玉书目》】
古玉书目汇编。杨建芳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
【《怎样鉴定古玉器》】
古玉器鉴定论著。奕秉璈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
【《释玉》】
玉器著述。李更夫著,台湾安康兴业如意坊有限公司1988年11月初版,1990年4月再版。该书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尤其适合初入门的玉器爱好者口味。
【《中国玉器概论》】
玉器专著。1989年由中国地质学报、南阳宝玉石学会共同发行。作者赵永魁,
【《古玉精英》】
古玉图录。傅忠谟著,傅溪年整理,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其89年11月出版。
【《玉器鉴定浅谈》】
玉器鉴定论著。李更夫著,台湾如意坊玉器·翡翠·古玩公司1990年1月出版。
【《中国古玉图释》】
古代玉器图录。1990年出版。作者那志良。
【《中国古玉大全》】
玉器鉴赏工具书。何政广策划,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主编,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本书系“中国文物大系”之一,为艺术家工具书。
【《中国古玉》】
玉器鉴赏著述。王震球著,台湾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初版。
【《玉艺》】
玉器鉴赏著述。张君默著,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1年6月出版。知识广博,内容可信,语言趣味隽永,是玩玉者不可缺少的辅助读物。
【《玉器史话》】
玉器著述。张广文著,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该书以大量传世、出土文物及翔赡的文献资料为依据,深刻考察、剖析玉器制造、使用的历史和丰富内涵。取材详尽,行文生动,尤其是古玉作伪及甄别方法介绍,更具特色,图文并茂。
(完)
更多阅读
玉器水晶吊坠挂件绑红绳方法打结法 玉器吊坠单绳打结图解
夏天到了,常年不离身的水晶吊坠的挂绳也许有些旧了或者脏了,也许你也只是想要换一个新奇颜色的挂绳,买到一条新的配绳不难(范水晶网店就有),可是如何将水晶吊坠绑上去就有些头疼了。一不小心绑成个大疙瘩,既不美观又不牢固。范水晶为您收
汉代和田玉小玉璧图 汉代和田玉器如何鉴定
汉代和田玉小玉璧(图)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
古代玉器中的巫、神文化_文浩说玉 古代玉器
古代玉器中的巫、神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
玉器吊坠挂件挂绳的绑绳方法 编绳子最简单的方法
长期以来很多玉友们都很头痛收到玉器挂件后,自已不会穿绳和绑绳,其实这些并不是很复杂,并非心灵手巧的才可以学会,今天就分享一篇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挂件挂绳的绑绳的方法,最后还会附赠挂件绳的编法的,今天分享的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比较实
山西曲沃两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选粹 陕西出土汉代玉器
国家宝藏——山西曲沃两周晋侯墓地出土玉器选粹周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武王与其弟叔虞游戏,将一片桐叶封给叔虞。周公闻之,谓成王曰:君无戏言。待二人年长,周公便让成王将唐地封给了叔虞,称作“唐叔虞”。古音“桐”与“唐”相同,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