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当今武林掌门人传统太极缘何今天风行 掌门人

原文地址:当今武林掌门人传统太极缘何今天风行作者:

当今武林掌门人

2014-10-20

图为当今武林“八大掌门”应邀出席商业活动

陈正雷谈当今掌门人现象:

“全国这么多武术流派.称掌门人的很少.公开的就是十几年前孙剑云把孙永田封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其实,掌门人这种说法都是武侠小说创造出来的.武术界过去根本就没有掌门人这种说法,也没有哪门哪派封过掌门人。还有什么天山派、昆仑派之类的武术流派.每个门派都有掌门人.这些都是武侠小说家创造的,实际是不存在的。武术界历代只是有一些主要传人.或者说是代表性人物。过去,陈家沟没有所谓的掌门人,没有说哪一个人就能代表太极拳这个门派的。因为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谁也不能说自己就能代表;这个门派.更不用说掌门了。所以,这么多年来,陈家沟就没有谁能够说是代表陈家沟的掌门人。现在就更没有了。我认为.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掌门人这种做法也不应该搞了。一说掌门人.我感觉就有一些宗派的东西.好像就是过去大家族中的家长一样。我认为应该称作代表性人物,比如我和一些人就被称作陈式太极拳的主要代表性人物。过去陈家沟每一代也都有一些主要的代表人物.但不是掌门人。”

陈正雷大师的话朴实而客观,可不知何故,当今社会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武林门派掌门人,甚至有些武术门派还不止一位掌门,搞得大家似乎成功穿越,进入了迷幻的武侠小说世界。

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各大掌门的风采:

少林掌门:释永信法师

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颖上人,自号皖颖上人。现为少林寺第30代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是中国首个取得MBA学位的僧人。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对少林寺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和推广。

点评:释永信是一个能人,却不是一个好和尚。好和尚的标准是对佛学有何建树,而不是赚了多少钱。释永信对佛教界的伤害是巨大的,有少林寺开先河,全国寺院都以敛财创收为己任,把僧人贪婪爱财之本性发挥到极致,中国佛教陷入巨大私欲漩涡。

图中“武当山玄武派掌门游玄德”高坐神像上首,给人感觉比道教神灵地位还高。

游玄德,字彦学,道号玉京子,武当玄武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河北晋州人。

比起释永信,游玄德的争议更大,武当山其他派系把他称作“歪门邪道”,“他不是出家人,连皈依弟子都不是。”武当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道长告诉记者。据该道长介绍,游玄德的姑父是当地领导。1988年,游玄德当兵复原后,姑父将其安排到武当山。初到武当时,游玄德只是负责看守庙里的花园,后调到办公室打杂。后来他当上了武当山金顶管委会的副主任。“他一上任,就把当时的主任架空了。”有道长称,不止如此,他还让其徒弟打人,名声很差。一时间,山上的出家人都来指责道教协会会长,怎么留这么一个人在山上。屡遭唾弃之下,游玄德只得自动离开。被逐出武当山的游玄德四处游学、讲课。后来自创“南武当道教养生院”“南武当道教协会”,自称武当玄武派第十四代掌门人。“他后来买了很多视频,跟着录像带学功夫,自己也编了一些拳法。”也有道长感叹,如此看来,游玄德还是有一定悟性的,“现在在武术圈里,很多人都知道他,还有一定影响力。但真正的行家其实并不认可,觉得他那套太虚了。”
关于游玄德的被逐,武当山紫霄宫道长钟云龙还提供了另外一个说法:“每次有人去找游玄德,他的徒弟都让对方稍候,说是要通报。通报之后多半会说,师父正在打坐。一次,一个政府官员去见他,在门口候得久了,就偷偷推门去看。这一看倒好,游玄德哪里是在打坐,分明是装腔作势地走来走去,时而拨弄一下自己的头发。这名官员二话不说,扭头就走了。这之后,政府的人觉得他那套越搞越邪乎,就把他赶走了。”
游玄德大师不管落座还是出行,必有两个道士一持剑一持佛尘分侍左右。
身为道教弟子,游玄德大师喜欢坐在神像上首,前面红色神像分明是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


钟云龙,又名钟道烛,道号清微,系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掌们人。

点评:把绚丽的辞藻去掉,钟云龙的经历是这样:1964年出生,19岁投身武当山,1996年被任为武当山道教协会执客及武当山紫霄宫主持。2001年创办“武当山道教武术院”,2003年钟云龙突然闭关隐退,五年后2008年,央视记者在其弟子的指引下找到在山洞中修炼的钟云龙,2009年正式再次出山授艺。

在武当山,钟云龙和游玄德的矛盾是公开的,钟云龙指责游玄德“徒有虚名”,游玄德说钟云龙是“假隐士”,游玄德说“钟云龙有一个大家庭(指武术院),都靠他来养家。怎么可能闭关那么多年?”游玄德对钟云龙闭关一说表示怀疑,“现在有些人为了包装自己,闭关七年八年的,闭关九年就和达摩一样了。钟云龙出名,是因为现在地方政府不断推他。”

平心而论,钟云龙在武院鼎盛之时退隐,这期间其弟子陈师行名头渐起,连央视都作专题报道,钟云龙如果真是沽名钓誉之人,又如何能做到静心修炼五年之久呢?

武当山扑朔迷离,堪称三个女人一台戏。既然三个女人,就还有一个:松溪派。


武当松溪派掌门人游明生先生,2008年在武当山表演时意外猝死,引起武林界轰动。据悉,游明生去世后,武当山旅游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盛赞游明生为推广武当武术作出的突出贡献。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和武当山道观将游明生厚葬,并破例将他葬于风景秀丽的八仙观“武当八仙”墓旁。

斯人已逝,愿游先生安息。需要说明一点,游明生先生虽穿道服,却非道士,本身有妻子女儿。


峨眉派掌门人——汪键,四川峨眉武术研究会会长,当代峨眉武术的领军人物。创办四川省乐山市大佛文武学校。

汪键生于1968年,湖北省人,自幼随父习武;11岁拜重庆高手严奉勇门下学习峨眉派拳术以及刀枪剑棍和九节鞭等;16岁汪键跟从李国荣先生学习三年;后拜上海精武会武术大师孙常虹为师学习功力拳、螳螂拳、精武弹腿和八仙剑。

峨眉派名门大户,自然还有位掌门:何伟琪。

何伟琪、国家武术六段,峨眉派僧门笫六代掌门,创办成都市峨眉派僧门武校,任法人校长。


崆峒派掌门第十一代白义海

白义海,回族,1970年生,甘肃平凉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一九九三年,创办了平凉市第一家崆峒武术馆。崆峒派第十一代掌门人。

白义海是崆峒派无可争议的掌门人,可还有一位也自称是无可争议的掌门人,最近还找个小伙子传了位。

她就是日本女子花舞影,崆峒派一切纷争借由她起。

花舞影,日本人,原名甲斐睦子,师承中国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也是燕飞霞的妻子,自称是崆峒派第十一代掌门人。


崆峒第十代掌门燕飞霞,1990年和日本妻子花无影东渡日本定居。

2005年6月,崆峒派一代宗师燕飞霞在日本去世,花无影随后携其骨灰回崆峒山安葬,在和众弟子处理完师傅的丧事后,花无影招众弟子开会,宣布自己是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此言一处,当场就有弟子不服,没有燕师傅的任命遗书,也没有燕师傅的遗言录音,花无影只说是燕师傅临终遗嘱,无凭无据,众弟子当然不服,此事最后便不了了之。

随后,平凉当地媒体便纷纷播报花舞影为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以至于现在提起崆峒派的第十一代掌派人,很多人都会想起花舞影,然而却很少有人能想起燕飞霞的爱徒、手持崆峒掌派大印的白义海。据白义海介绍:燕师傅生前曾几次回国寻找崆峒武术传人,并暗自教授白义海只有崆峒掌派人才能习练的玄空门功夫,在燕师傅临终前最后一次回国的时候,他亲手把崆峒派的掌派信物——掌派大印,交给了他的爱徒白义海,并嘱咐让其把崆峒武术发扬光大。一个是跟随燕飞霞多年的日本妻子,一个是手持掌派大印的宗师爱徒,到底谁才是崆峒武术的第十一代传承人?这不禁让我们心生疑问。日本女人又出新动作:2010年媒体报道:“漂泊”海外多年后,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的崆峒派掌门大印终于回归崆峒。报道刊登后,引起媒体和武术爱好者的关注。报道称:日前,崆峒派武术第十二代掌门人传承仪式在平凉崆峒山举行,从第十一代掌门人花舞影手中接过崆峒派大印、判官笔,平凉小伙陈虎正式成为崆峒派武术第十二代掌门人,艺名飞真子。“崆峒派的根在崆峒,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崆峒派武术真正传回来了。”崆峒武术研究会会长王镖如是说。
传派仪式上,陈虎从十一代掌派人花舞影手中接过传派大印九龙玉玺。
陈虎展示代表崆峒派掌门大印的九龙玉玺。
事情还没完,时隔一周,花舞影在日本致电某报称:陈虎掌派人身份未经她本人授权任命。

10月27日,崆峒派第十一代掌派人花舞影给报社发来声明称:“我代表中国和日本的众弟子郑重声明:崆峒派从未决定过第十二代掌派人,本人也从来没有委托和申请过任何人为我的全权代理人……”

在确认发来声明的就是花舞影本人后,报社记者和她通了电话,花舞影在电话里说,今年8月21日当天,她确实在平凉,但只是给弟子传授武术,并没有出席或参加什么新掌派任命仪式,更没有任命陈虎为崆峒派武术下一代掌派人,也没有签署任命陈虎为掌派人的任命书。

她特别强调,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的任命要由她亲笔授权。

究竟是谁在说“假话”呢?媒体中的图片和横幅怎样解释?

据了解,此次继承崆峒衣钵的第十二代掌门人陈虎,系平凉崆峒镇人,从小习武,2003年进入崆峒武术学校,2009年正式拜崆峒派武术第十一代掌门人花舞影为师,并成为花舞影的关门弟子。在经过多年的考察及正式的比试后,武德、武艺都获得第一的陈虎被确定为崆峒派武术第十二代掌门人。

崆峒派消息说:崆峒派前九代掌门人踪迹无从考究,即使是传说,也极少保留至今。崆峒网站这张图,真是难为他们怎么得来的。

不说崆峒派了,头疼。

今天先说这些,明天再说陈家沟掌门人,陈正雷大师说没有掌门人,有,还不止一位。也够热闹的。

陈式太极拳有没有掌门人?

上篇开头引用了陈正雷大师关于“掌门人”的看法,陈正雷大师认为陈家沟现在没有掌门人,其实不然,陈式太极拳是有掌门人的,还不止一个。

首先看:


图中左起:陈瑜陈小旺陈小星

陈小旺大师是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陈氏太极拳直系传承是这样:陈长兴(杨露禅之师)传子陈耕耘,陈耕耘传子陈延熙,陈延熙传子陈发科,陈发科有两子陈照旭(解放后死于监狱)、陈照奎,陈照旭有三子,长子(陈炳父亲)早逝,次子陈小旺,三子陈小星(陈自强父亲)。陈照奎独子陈瑜。

这样看来陈小旺大师是陈长兴直系后代,是陈氏十九世在世的嫡亲长子,所以他的掌门人身份敢挂到太极拳祖祠大门上,当然这样也表明他的掌门人身份是得到陈家嫡系族人认可的。

国家颁布的陈家沟四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大师是嫡系,陈正雷大师是族人,王西安大师是陈家女婿。朱天才大师是陈家外孙。王西安大师和朱天才大师不姓陈,先天失去了陈氏掌门的正统地位。

而陈正雷大师就成了陈家沟的另一掌门人:




陈正雷大师的掌门人称呼多是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中央电视台似乎故意要气陈小旺,曾在多个节目中屏幕上打出“陈式太极拳掌门人陈正雷”的字样,陈正雷虽然在节目中并未提及,不过他肯定也没反对,毕竟节目播出内容要经过他许可,他反对的话绝对不会播出。至少表明他是默认这个称呼的。

王西安大师对“掌门人称呼”也没表达过赞同的意思,王西安大师小时候学拳人家陈家不教,费尽周折才得到陈家的同意,后来文革后,王西安大师对陈家沟太极拳的恢复发展作了很多努力,特别是陈小旺大师90年代出国,一去二十多年,王西安大师称自己一直是陈家沟的“守门人”,这可能也非虚言。

但王大师知道自己再守门也不是掌门,索性成立“王西安拳法研究会”,独立一小步。他的儿子弟子在表明自己是陈式太极拳多少代传人的同时也要表明自己是“王西安拳法第一代传人”,徒孙当然是“王西安拳法第二代传人”,以此类推,慢慢自然会自成体系。

这样王西安大师也正式成了名正言顺的掌门人:“王西安拳法”掌门人。

朱天才大师的想法不得而知。

“青城派”和“武当龙门派”的千里瓜葛:

青城派在四川,武当龙门派应该在湖北,相聚遥远,这两派能纠缠上也属不易。


图为金庸到访青城山时,刘绥滨列阵欢迎


刘绥滨,青城武术馆长,青城派第36代掌门人。出生于东北,长于四川都江堰市,现任四川省武术协会青城武术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

2001年,刘绥滨35岁时成为青城派掌门人,继承了师父留下的佩剑、印章、衣服和证书。稍感遗憾的是,证书是打印件,不是上一任掌门亲书的手谕。刘绥滨自己介绍说,青城派能确凿考证的门派渊源,只有三代:师爷陈琳、师父余国雄和他自己。陈琳还是一个带传奇色彩的道人,1993岁收余国雄为徒,1996岁云游江湖不知所踪。惟独余国雄是在《四川武术大全》和《中国武术名人辞典》里都能考证的人物。

刘绥滨的独门绝技是劈空拳,可在一米开外打灭9支蜡烛,而且能做到前面不灭,先灭中间,中间不灭先灭后面,代表了国内劈空拳最高水平,表现出深厚的内家功底,确实了得。

刘绥滨的打扮有时让人有穿越之感,美髯飘飘,举止文雅,衣服非道非僧,乃是古装。不足的是他弟子都是短发,出于需要有时穿道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刘绥滨也并非道士,一婚离异后,和一名记者再婚。再婚后妻子四次怀孕,四次流产,据说2012年再度怀孕,我们祝福刘绥滨掌门早得贵子。


王兴清,道号:信玄子。武当山龙门派第二十五代掌门人,现任武当山传真武术院院长,武当拳法研究会理事,武当武术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裁判员,武术六段。

王兴清和第一篇提到的游明生一样,都是松溪派弟子,但王兴青名头更多,他即是松溪派第十三代传人,又是纯阳派第二十三代,当然更重要的他还是龙门派第二十五代掌门人。

王兴青和刘绥滨的纠缠源于2004年的一篇报道:《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 武学界称难以苟同》

据《新闻晨报》报道:自称武当龙门派25代掌门人的王兴清近日向外界宣布,威震武林但失传多年的“武当七星剑阵”将重出江湖!然而,一些武学界人士对此却难以苟同。
王兴清自称:《史记》中有专门记载
11月17日,天刚微亮,武当山脚传真武术院内,7名道家弟子手执长剑,师傅王兴清一声怒吼:“斗踩七星。”七剑客手舞长剑依次排开,接着,飞奔而转,腾挪跳跃,不断变化着阵势……总共7分钟的演练中,小说中时常出现的流星坠空、大开门、小开门等阵形逐一显露。武当龙门派25代传人王兴清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你看到的正是武当派镇山之宝,数百年来,武学界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的‘武当七星剑阵’。”

图为王兴青排练的“武当七星剑阵”

王兴清说,“武当七星剑阵”虽销声匿迹多年,但历史上却真有其事,而且在《史记》中有专门记载。王兴清称自己花5年时间,走访了20多位武当门派的传人,完成了对“武当七星剑阵”的复原。然而,目前他只能完成上半部分,即其中12个阵形的演练。据王兴清透露,下半部分37个阵形已经整理完成,不过最后的破阵部分至少需要200人配合才能演练完成,而他尚没有那么多弟子。
  王兴清说,他正在加紧排练,争取下月正式让世人目睹全套“武当七星剑阵”。
  质疑一:龙门派有无25代掌门人?
  王兴清说,他从小在武当山长大,但没有入道家。小时候,一个名叫蒋开先的老人领他进了武当功夫的大门。
  据称,蒋开先当年是清朝均州府刺史后裔,早年凭借豪门名望,深得武当山各门派指点。老人无后,解放后,隐居在武当山脚,与王兴清家相隔百米之远。那时王兴清尚小,但好动、体形灵活的特点已经显露。蒋开先老人便起了栽培之心。
  “师傅的玄武剑非常厉害。”王兴清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年他抓起一把在石灰粉里泡过的豆子,朝老人身上扔去,但老人只要使出玄武剑在空中飞快挥舞几下,身上竟不留任何白灰的痕迹。
  王兴清还记得,老人在世时,曾多次向他提到过“武当七星剑阵”。老人的枕头下始终压着两本发黄的武功书。但老人去世后,两本书也下落不明。

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质疑:
  同属道家一脉的四川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对于王兴清自称武当龙门派25代掌门人的身份有点疑惑,因为道家协会对全真龙门派掌门人的册封只到23代的付元庆方丈,1997年付元庆去世后,龙门派就一直没有册封新的掌门人。龙门派第24代为诚字辈、25代为信字辈,而王兴清说他后来的师傅是24代掌门人刘德义,显然不属于诚字辈,而且刘德义和王兴清都属于俗家弟子。

王兴清对此回应称:“我的师傅是清朝均州府刺史后裔,道名贾合先,曾随武当山道宗、贺龙将军的师傅许本善学习武当拳、剑。后均州被水淹,贾合先搬到我家附近居住。当时他已经60多岁,见我年纪虽小但喜欢武功,就收我为徒了。”
王兴清现在以武当俗家弟子的身份在武当山脚下开了家传真武馆,规模不大,门下弟子仅有20多人。当问及“武馆生意如何”时,他特意纠正了一下记者的说法:“不叫‘生意’叫‘生源’。”他说,现在来学武当功夫的老外很多,一般有几个外国徒弟,维持武馆的运作和生计是不成问题的。
  质疑二:既失传又谈何挖掘?
  而对王兴清口中的“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刘绥滨也不以为然,说青城也有七星剑阵,这种剑阵本身就不复杂,查阅中国任何地区的武术大全,都可以找到七星剑阵的名字。“武当派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大派,竟然将七星剑阵失传有点说不过去。”刘绥滨认为,既然是失传的东西,又谈何挖掘,又怎么能通过四处拜访整理得来。
  质疑三:武术史上并不存在?

康戈武质疑:历史上没有“武当七星剑阵”

致力于中国武术历史研究多年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武协秘书长康戈武告诉记者,在他的武术历史研究中发现,许多武侠小说提到的武功确有渊源,比如少林易筋经是达摩祖师所创,几千年一代代相传下来。然而,康戈武却没有在武术历史的研究中发现过“武当七星剑阵”。
  《武当》杂志副主编谭大江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分析,王兴清的“武当七星剑阵”不过是依据七星的思想内涵,结合武当各门派的剑法,自己设计演练出的一套剑阵。

事情正扑朔迷离之时,突然又有新消息:

中广网北京消息:日前上海新闻晨报刊登了特派记者杜琛的《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武学界称难以苟同》的报道。今天,四川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特地给本网发来声明,否认《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武学界称难以苟同》中的意见为刘绥滨本人所说,而是记者的随意杜撰。同时,刘绥滨声称保留对新闻晨报的“一切法律追诉权”。
  附:声明全文
  有关<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武学界均难以茍同>之声明
  2004年11月23日,我接到新闻媒体朋友的电话,问我是否发表过上海新闻晨报杜琛报导的<武当七星剑阵重出江湖?武学界均难以茍同>内所说我的意见,我听了以后很生气,11月25日王兴清院长打电话与我沟通后,我决定,特发表以下申明:
  一、上海新闻晨报记者杜琛本人与我素未谋面,但确实电话采访过我,但却在报上说出了很多我没说过的话。
  二、我派对外宣传有个原则,即天下武术是一家,不搞武林门户之见,不介入武林门派纷争,踏踏实实发展青城派。
  三、杜琛当时问了好几个问题:
  1.熟不熟悉王兴清功夫怎样?
  2.王兴清是武当龙门派掌门人吗?
  3.其它地方有七星剑阵吗?
  4.武当七星剑确以失传又经王兴清整理而成吗?对其剑阵如何评价?
  四、我当时答复如下:
  1.以前不熟,最近在湖北一次武术比赛认识,功夫不错。
  2.武当龙门派是否有掌门人我不确定,全真23代方丈大律师是付宗天,又名付元天(已故,前青城山道协会长、前中国道协会长)。
  3.只要是道教武术流派的地区,多半遗有七星剑(兵器)、七星剑(套路)、七星剑阵,并不局限于武当派或青城派。
  4.如果失传了就不存在整理,只有濒临失传才可能挖掘整理出来。
  5.我未习过武当武术,不能对剑阵表态,请杜琛与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武术发展局、武当拳国际武术联谊会、武当杂志社、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中国武协科研部、中国武协宣传部联名。
  6.青城的天罡七星阵,应是36天罡及七星,即需43人演练,不是杜琛说的32人。
  五、我从未将自己门派与其它门派武功相比较,我只是告诉杜琛一个武术常识,即七星剑阵七人、天罡阵36人、地煞阵72人、宋江阵108人(宋江阵更非杜琛所写108名剑客,它涉及的兵器很多)。我从未向任何记者说过天罡七星剑阵是青城武学的巅峰代表,我是练武术的,不是写小说的。
  六、特告知社会各界人士:刘绥滨不搞门户之见及介入武林门派纷争。
  七、本人对上海新闻晨报保有一切法律追诉权。


刘绥滨2004/11/25于四川青城山

孰是孰非,实在和武林大师的功力一样,难以弄清。

武氏太极拳掌门人杀妻之谜



薛乃印,武氏太极拳第六代掌门人,2007年在新西兰杀妻弃女,2008年被捕,判处终生监禁。

我们先来看一下薛乃印的武术生涯:

八岁开始习武。

十岁拜形意拳名家揭子株习练六合拳、形意拳。

十八岁拜师紫云道长,学习太极混元功。

二十二岁拜八卦掌名家段德贵修炼八卦掌及软硬器械。

二十八岁,开始修习武式太极拳,接受过韩少廉、赵清玉,翟维传三位武氏名家的精心指导,最后拜著名武术家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乔氏太极拳创始人乔松茂为师。

三十五岁,任公安局刑警队擒拿散打教练、刑警学院武术教官。

三十八岁,出任抚顺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在东北建立了武式太极拳根据地。

三十九岁,薛乃印当选为辽宁省太极拳协会首任主席。

同年,薛乃印被推举为中国十大太极拳名家之一;

同年,中央电视体育大世界节目以《太极传人薛乃印》为题报道他传播太极拳的事迹;

四十岁,在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被定为国际太极拳名师;

四十一岁,协助国家体委创编“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填补了这一拳种没有竞赛套路的空白。

四十二岁(1996年),迁居新西兰,创立“内劲道功夫”,创办“内劲道功夫总会”。

五十二岁(2007年),妻子刘安安被害身亡,警方开始追捕薛乃印。

五十三岁(2008年),薛乃印在美国被捕遣送新西兰,被判终身监禁。

五十七岁(2011年),薛乃印在狱中出书——《我不是凶手》。

国内对薛乃印的评价基本分为两个阶段,薛乃印杀妻前和薛乃印杀妻后。

薛乃印杀妻前,国内媒体和武林人士对他盛赞有佳,足尺加二。多次推选他为“太极名家”“太极宗师”,中央电视台对他做专题访谈,《中华武术》杂志以《播种健康的耕耘者----记辽宁省太极拳协会主席薛乃印》为题,对他做大篇幅报道,唯恐报道晚了,被人说自己没眼光。

薛乃印杀妻后,国内人士迅速变脸,骂他是“武林败类”,“性格粗暴”,“狂妄自大”。说他喜欢自称是“武术大师”,自称“出身武术世家”,自称“武氏太极拳第六代掌门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似乎说这些话的人从薛乃印一出生就知道他不是好人,就等着他出事了。

公平而论,薛乃印在国内时对武氏太极拳的发展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武氏太极拳在东北的发展离不开他的贡献。

薛乃印当年还是武术界出版著作最多的武术家。武学著作有《武式太极拳正宗》、《太极拳理论文集》、《太极混元功》、《内劲道八极拳》、《内劲道养生术》《阴阳脐棍》《太极玄武刀》《武式太极拳精华》《武式太极剑精华》《武式太极拳入门》等,出国后有《孤身走我路》《佩剑走天涯》、《遨十国历险行》《内劲道功夫扬名东瀛》《内劲道功夫震惊美国》等书,以及六部太极拳的拳、器械、推手等教学录像片和VCD,以多种语言版在国内外发行。








但如此成功的薛乃印是如何走上杀妻弃女的地步呢?

看薛乃印杀妻后一篇关于他的报道,

“薛乃印到新西兰后不久,人们的印象中薛就与妻不在一起了,其女儿也不与其来往,总之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四年前,他带着一个漂亮年轻的女人出双入对,他在人前介绍是他同居的女友,是一位留学生。该女子就是现在遇害的刘安安。薛在介绍这位女友时,总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后来就有了孩子,就是那个被他杀妻后抛弃在墨尔本火车站的“小南瓜”。
薛乃印为了登一些有关武术表演的信息,常到报社来。他喜欢神侃其不可一世的武功,如他出世的那一天,天上出现祥云紫光等神迹。他来时也常带着他同居的女友刘安安,但刘安安大都不愿出来,只坐在车里等候。只有一次大约在车里呆得时间长了,她走出来,报社同仁见了,都说:“好一朵鲜花呵!怎么插在牛粪上呢”,当然当时说得是玩笑话。不过,我也当着薛的面说,老薛呀!你这个岁数了,怀里抱着下一代,你不怕她拿到身份就跑了。我当时说的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这些年我看得多了。
薛乃印和刘安安之间那种年龄上和容貌上的巨大差距,很难是一种感情上的结合。不是为感情而是为利益的结合,往往就会为将来出现的悲剧种下祸根。刘安安是一个留学生,她和大多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都希望留在纽西兰。但留学生除出那些学习成绩好,毕业后又能找到工作之外的就很难留下来。有不少的留学生,特别是女生想通过同居的方式来获得居留。刘安安就是其中一个想走这样捷径的女孩。
在某年某月的一天,刘安安与这位薛大师相遇了。按薛乃印的说法,他在咖啡馆与她喝上一杯咖啡她就跟他回家了。当然薛的说法是带着吹嘘成份而不可全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俩是同居了。那么同居双方的条件是什么呢?据说是薛为刘获得新西兰居住的身份,刘为薛除提供青春肉体外加一个胖小子。薛是武术传人,他没有儿子,而又希望自己武艺香火不绝,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他凭什么去占有一个属于下一代人的青春呢,世俗一点说,他既其貌不扬,也没有多少钱,他手里有的只是一个新西兰的身份。也就是这个身份使一个青春少女,投进了这个形象几乎有一点猥琐的半老头子的怀抱里。
刘安安嫁给薛这样一个人,内心当然是极不情愿的。但为了新西兰的身份她只能受辱负重,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成了她的救星,她整天搂着孩子不让薛碰她,为此两人经常吵架,薛甚至威胁要杀死她。这样的生活当然不能持续,她已开始了离开他的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计划可以说从她与他相识的第一天开始就已形成了。没有一个为了身份而嫁人的女子,是甘心情愿与所嫁的人过一辈子的。
刘安安开始为她的幸福行动了。她在征婚的网站上推出了自己,以“彼岸花”的名字登录。一个离异但没有孩子的青春美少妇,玉照倩影十分诱人。刘安安也是一名网络博客,她在“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的文章中,称自己是:“一个来去自由的女人,可以随时到来,随时离开。漂泊是我的宿命,直到遇到一个可以让我停泊的港湾……找不到可以爱的人,也找不到爱我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活着就是遭罪”。在网络中她也有了自己的秘密情人。就在她被杀不久前,她到威灵顿与她的情人生活了二个多月,但是可悲的是这一次刘安安又找错了人,那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在他的妻子从国内回来时,她不得不携手相看泪眼,离开了“有一点坏,但很可爱”的那个男人,逃离了她爱的小屋,回到奥克兰回到薛的身边回到苦海。如果说这一次刘安安没有遇害,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她与这位秘密情人,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一个女人,一步错了,往往是步步都错。
看看刘安安在日记中对她网上情人的表述:“他是一个有妇之夫,还有两岁的小女儿,这注定了我和他只是段露水情缘。他寂寞,我孤独,乾柴遇到烈火,于是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像一家人一样和乐融融的生活了快两个月,我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有点坏又很可爱的家伙。”
我们现在无法猜测,薛杀妻的动机是发现了妻子有了外遇,还是妻子的征婚要离他而去。也不得而知刘准备与薛离异之时,是否因怨恨也将离弃她的女儿小南瓜,还是想带着她的女儿私奔前程。但是不管如何,这一对男女造孽生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小南瓜,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她被遗弃在墨尔本火车站,孤苦伶仃的那一脸惶恐的表情,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人们在追问着遗弃她的家长的同时,也在追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间悲剧。

薛乃印后来在狱中出版的《我不是凶手》一书中,回忆刘安安时说:
“那年我四十八岁,她二十四岁。她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礼物;一双大眼睛、长睫毛、高鼻梁、皮肤白净的漂亮女孩。我的目光与她相遇的一霎那,她让我怦然心动。自从爱上安妮以后,心甘情愿的在她身上投资。虽然我没有什么钱,我还是把银行卡交给她,由她统一安排我们的生活。男人有钱不给女人花,只是个银行数字。男人没什么钱,可是有钱就愿意给女人花,这才是好男人。但是斯人已逝,这些都已经成了追忆。”

书中也真实地记载了他丢弃孩子时的一段描述,读来令人心酸:

我带孩子走到墨尔本市中心的一个火车站。孩子问我来这里是去找妈妈吗?我说是:『宝宝很快就会见到妈妈了。要听妈妈的话』。孩子兴奋地拍着小手说:『我要找妈妈了。』

书中可能有很多他为自己辩解的地方,但是,这段令人叹息的对话一定是当时真实的记载。《我不是凶手》仅仅是薛乃印个人的申辩,新西兰法律没有限制他的出版自由。作为媒体,也仅仅是报道这个事件,以及将事件完整地向公众呈现,这并不意味着本报同意作者的观点。作为媒体,只是搭建一个了解事实的平台。或者,一切如薛乃印所说,他是冤枉的,这是一个惊天的冤案!或者,如人们所猜测的,他是真正的罪犯,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恶!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在目前还不得而知,也许,永远都没有人知晓了。知道真相的,只有不能诉说的刘安安!

刘安安之死,海外华人无论对其人知与不知,无不愕然。薛杀妻弃女,固然凶残,刘安安被杀固然也可怜,然而推究起来,刘安安之死也是咎由自取。像刘安安这一类的骗子在移民世界里多多可见。为了金钱、为了出国,为了身份、为了学位不惜委身,把自己的青春和身体当作资本,攀附于男人,虚情假意在前,阴谋离乱于后,根本谈不上道德观念。一旦身份、学位的目的达到,就露出峥嵘,在家无端制造事端,因为这份婚姻不是本来目的,于是就冷淡婚姻,不断离家出走,不断就小事大吵大闹,不断激惹家庭矛盾。当把自己的工具男人用够以后,就开始寻找新的“婚姻幸福”。

婚姻不应该是欺骗,也不是买卖和交易。婚姻是同乘一条船,在风雨中同舟,在风雨中执手。婚姻是相互的承诺,是相互的信守,是相互的责任,是相互的尊重,是在上帝面前的庄严誓约。婚姻首先要求人们要忠诚,思想的忠诚,行为的忠诚,以及性的忠诚。刘安安没有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只是把婚姻当工具。还在网上谎称自己的婚姻状态是离异,没有子女!恬不知耻到极点。身死人手,可怜可悲,为天下人所垢笑,也是情理之中。

薛乃印和刘安安

警方提供的薛乃印和女儿逃离时的视频照片

薛乃印在狱中出版的《我不是凶手》

杨式太极拳新掌门人之家族纷争


自左至右:杨澄甫夫人侯助清、四子杨振国、杨澄甫、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


杨军(1968—),杨振铎先生长孙,自幼随祖父学练杨氏太极拳。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授拳。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创建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任会长。2009年杨振铎先生立遗嘱确立杨军为传统杨氏太极拳家族第五代掌门人。

我们先把杨式太极拳的历代家族传人做个介绍:

杨露禅除有众多弟子,还有三个儿子:杨风侯、杨班侯、杨健侯。他们均自幼习武,秉承家传,个个武艺高强。

长子杨錡,字风侯(生卒无考),得父亲传,功夫大成,复传子兆林(生卒无考)。兆林武功成就后自京返乡,又旋即到邢台一带,常年设场授拳,至今仍有众多后世传人活跃于牛城。

次子杨钰,字班侯(1837—1892),武功精绝,独步京华,人称“杨无敌二世”,“有乃父之风”。他性格刚烈,行侠仗义,喜打抱不平,名声远扬,无人不晓,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极为丰富,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班侯去世不久,其妻生下遗腹子杨兆鹏(1892—1938),幼年即被送往京城,随其三叔杨健侯学习杨门家传太极拳功夫。多年后兆鹏又随堂兄杨澄甫南下沪杭,襄助堂兄传拳授业。1936年杨澄甫去世,杨兆鹏去往广西继续教拳,因病客死他乡。

杨班侯遗腹子杨兆鹏(1892年--1938年)

杨建侯(1839—1917)


三子杨鑑,字健侯,他幼承庭训,深得家传真谛。性情敦厚,秉性温和,为人顺遂,且文武兼备。他从不恃拳傲物,有极高的武德。露禅见其可担大任,对他格外倾心,将得自师傅陈长兴之手的太极拳古谱传授给他。他的拳术刚柔并济,出神入化,刀、剑、杆各种器械无不精通,且善发弹,拿三、四弹丸于手中,往往能同时击中数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尤其神异的是,能止燕雀于掌中,不能飞去。露禅逝世后,健侯接替父职在京授拳。他在继承父亲“小架子”的基础上,幅度扩大,修改成“中架”,既保持技击特点,又适合健身需要,在杨式太极拳史上又有所发展。

杨建侯也有三子:杨兆熊、杨兆元、杨兆清。

杨少侯(1862—1930)

杨建侯长子兆熊,字少侯,自幼随伯父和父亲学拳,其艺得二伯班侯者居多。其特点为: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应用粘接随抖,以柔克刚,出奇制胜。他秉性刚强但脾气暴躁,威风凛凛,以散手最为优异,功属上乘。他喜欢搏击,与人对阵,手法刁钻古怪、变化奇异莫测。授徒时动辄出手伤人,弟子常因伤痛而退缩,从其终学者极少。一生比武较技无数,从无败绩,被誉为“千手观音”,堪称杨家“无敌”三代。少侯生杨振声(1878—1939),亦继承祖业,行拳为生,游走四方,终了无详。振生也生三子:杨文斌、杨文忠、杨玉平。他们各有后人,分别定居昆明、邯郸和徐州,如杨永、杨树民、杨树林、杨永军、杨爱民等。其中杨永在邯郸,多年从其堂叔祖父杨振基学拳,功夫甚好。
杨建侯次子杨兆元(生卒无考),得家传太极拳,曾在故乡授徒。兆元颇有其二伯父班侯遗风,性格暴烈,虎食狂饮,后因病英年早逝,生长女杨聪、次女杨敏。杨聪嫁入赵家,得女桂珍、子赵斌。女婿傅钟文、儿子赵斌均得堂外祖父亲传,后皆成太极拳大家,并有后人赵小斌、赵幼斌、傅声远及傅清泉承业习拳。

杨澄甫(1883—1936)


杨健侯三子兆清,字澄甫,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阶及神明。澄甫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技艺超群,鲜有匹敌。晚年时他集杨家三代之经验,凝神结晶,揉化综合,将杨式太极拳套路架势逐步定型。其拳架舒展简洁,大气磅礴,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走架,轻灵洒脱。其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定型套路利于推广传播,深受欢迎,促进了杨式太极拳之普及、发展,澄甫因此被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先后撰写出版《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杨家祖传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武学经典。其时国家首脑蒋介石、民国元老吴铁城、教育总长蔡元培等众多高层人物分别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挥毫题词,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当属中国武林史上所仅见。

杨澄甫生有四子: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


长子振铭,字守中(1910—1985),自幼随父叔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再后移居香港,为杨式太极拳在海外传播作出贡献。著有《双人图解太极拳用法及变化》。夫人梁帼义,女杨帝儿、杨玛丽、杨伊丽承其真传。其中杨玛丽尤得传授,至今在港开设武馆,专业授拳。


次子振基(1922—2007),五岁起即开始学习正宗嫡传杨家太极拳,在父亲和堂叔兆鹏、大哥振铭的异常严格训练下,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父亲去世后,母亲侯助清携其和两个弟弟回老家永年居住。三兄弟由母亲监督指导,继续刻苦修炼家传太极功夫。1948年,杨振基赴南方与长兄杨守中会合,在广州、中山等地教拳,在东南沿海一带及香港地区产生极大影响。上世纪50年代调入河北体工大队,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南京、秦皇岛等地教拳。随他学拳的既有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高层领导,也有基层干部群众。

杨振基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形成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他与夫人裴秀荣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并远赴香港和美国传拳,弟子逾百,学生过万,海内国外,遍植桃李。1992年,他将杨家祖传秘籍等历史资料首度公诸于世,整理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极大影响,被视为修练杨式太极拳的经典范本。同时录制了《杨振基太极拳、剑、刀》教学光盘。晚年,还于病榻之上口授,由夫人裴秀荣演示总结,携弟子整理了杨家太极拳练习口诀,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太极拳技术资料。

三子振铎(1926—),自幼随父兄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1992年当选为中国当代“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武术名师”,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

杨振铎有两个儿子杨道芳、杨德芳,三个孙子杨军、杨斌、杨勇。其中杨军、杨斌得其传授,分别在美国和太原开班授拳。


四子振国(1928—),六岁开始跟随父兄习拳。上世纪90年代末创编杨式太极拳37式,作为杨氏传统太极拳的初级入门和演示套路,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首肯,并出版了《杨式太极拳37式》一书和演示光盘。2009年,被国家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式太极拳”传承代表人物。生子杨永芳、杨志芳。其中次子杨志芳自幼随二伯父杨振基和父亲练拳,青年时亦喜摔跤、拳击等运动项目。近年来倾心致力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工作,任邯郸市武协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主席,系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代表人物。

杨氏太极拳历代传承人基本介绍完毕,我们言归正传,关注一下“杨式太极拳新掌门人之家族纷争”: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生的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三子杨振铎,于2009年7月11日,在美国汉普顿大酒店签署遗嘱,确立其孙杨军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并将此遗嘱文件及消息报道刊发在某国外杂志上。此消息一公开立刻引起杨氏家人反对,杨澄甫先生的四子杨振国的儿子杨志芳也就马上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对确立杨军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并将杨军、杨斌兄弟从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升为第五代的做法不予承认。(声明附后)

杨军,1968年生,祖籍河北永年,现居美国。他是杨振铎先生的长孙和直接传人,按照家族系统,是杨氏太极拳第六代嫡传。现任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主席、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军自幼随祖父母生活成长,5岁起随祖父习拳,不到20岁就有较深的造诣。1989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随祖父在海内外各地授拳,并在山西杨氏太极拳协会的多次大型活动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

附:

关于杨振铎嘱立“杨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的声明:

2009年7月11日,我三伯父杨振铎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汉普顿大酒店签署遗嘱,确立其孙杨军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并将此遗嘱文件及消息报道刊发在某国外杂志上。

得知消息,我深感意外。此关乎杨门家族和杨式太极拳传承发展之大事,不可不慎重谋虑对待。受众杨氏宗亲委托,本人在此作如下声明:

1、杨军乃杨家之后人,自先祖杨露禅起世排第六代。其自幼随其祖父杨振铎习练杨式太极拳,并从18岁始在海内外教拳,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功底。这充分说明杨家祖传太极拳技艺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我等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

2、自从先祖杨露禅创编杨式太极拳以来,传承至今已达数代,嫡亲外戚、门徒学生及历代各界受众无以计算。但历数杨门诸先辈,从未曾有过所谓“掌门人”。祖师杨露禅自不用说,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至今到第四代及第五代人中,均无“掌门人”之称。

3、杨式太极拳是杨氏先祖留给家族后人的共同遗产,绝非族中某一支系所私有。凡是涉及共同遗产之事项,均应由杨家嫡亲众人共同协商才可确定。三伯父杨振铎以杨家第四代其中一支代表的身份,在众族亲毫不知晓的情况下,自行确立整个杨氏家族和杨式太极拳的“掌门人”,十分不妥。此举违背族规家法,其有效性当受质疑。

4、杨氏为世代名门,杨家是武林望族。杨家英杰辈出,家规严正,尊卑孝悌,长幼有序,为世人所敬重。杨军是杨振铎之孙,我的堂侄,系杨家第六代后人。将之确立为杨家第五代,竟与其父伯叔辈同列一行,实属有违伦理纲常之举。

5、我们杨门作为行武世家,历来拳家一体,家拳同运,拳即是家,家亦为拳,无太极即无杨家今日,无杨家则无太极中兴。太极拳为我杨氏家族立家之本,兴家之基,传家之宝,二者不可分割视之。

因此,在杨家宗亲中,拳传的代序必与世传的代序一致。即便我的祖父杨澄甫,当年曾将堂叔祖杨兆鹏列入传人表中,但并未将其明确降为“第四代”,仅标明为“杨式太极拳传人”,他是当然的第三代传人。家人们都知道他为遗腹子,师从其堂兄杨澄甫学拳,这是杨家历史中的特殊情况,望三伯父能够正确理解祖父之意。辈份不可错乱,代数不得混淆,这是为人之本,传家之纲。

6、在三伯父杨振铎遗嘱中,说立杨军为“掌门人”是“根据大家的意见”,后面还有见证人的签名。不知此处的“大家”是指哪些人,其中有无杨家人?在杂志刊登的照片中,除杨振铎、杨军祖孙外,其他无一跟杨家有关系。

杨家人之外的所谓“大家”,是无权决定我们自己家内事情的。让一些外人来商讨或决定自家的事情,且不说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是否侵权,此做法本身也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7、三伯父杨振铎与我父亲杨振国是一奶同胞,我们之间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生牢记先辈遗愿,倾心致力于传承弘扬杨家祖传杨式太极拳,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杨氏族亲及世人的敬重,是值得我等毕生学习的榜样。

杨军也是我的晚辈后人,他热爱太极拳事业,并决心为之奉献终身,是我杨家之幸事。我们叔侄相亲,毋庸置疑。希望杨军、杨斌等杨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以传承发展杨式太极拳大业为重,以杨家五世前辈为楷模,踏实学技,刻苦练拳,德艺双修,秉承重任,为杨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再谱新章,为光大祖国传统武术文化贡献力量。

8、经与二伯母裴秀荣、父亲杨振国、堂姐杨蒂儿、杨玛丽和杨伊利,以及杨少侯之后杨勇、杨树林等族人沟通并达成共识,一致表示对确立杨军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并将杨军、杨斌兄弟从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升为第五代的做法不予承认。

最后向所有关注和关心杨家事务的朋友们说几句。我们家人之间因家事存在不同意见,当属正常。此事杨家有,别家亦有。家内之事家内解决,与外人无毫无干系,望家族之外的其他朋友给予理解,并恳请大家充分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切勿做出妄加诽议或参与干涉的不当之举。

特此声明。

杨露禅之玄孙、杨振国之次子、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后人

杨志芳

2009年12月25日于河北邯郸


杨志芳补充说明

1、感谢各界朋友对我们家事的关注。
2、前述声明只针对我家太极拳传人代数的确立问题,与其它事项无关。希望不要在此讨论所谓“正宗与否”等之类的题外话。
3、三伯父杨振铎自幼跟我祖父杨澄甫、叔祖父杨兆鹏和大伯父杨守中学拳,与二伯父杨振基、我父杨振国兄弟间长期交流,共同练习,深得杨氏家传太极拳的真谛。他在发扬光大和继承传播杨式太极拳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在我国太极拳界的重要地位是有目共睹,并被国家和社会各界所认可的。
4、杨军、杨斌兄弟是我们杨家第六代人,同时也是杨式太极拳第六代重要传人,是六代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他们的前辈,杨家第五代人,我本人对他们在太极拳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寄予深切的厚望和重托。
5、我在这里发表声明,仅是针对杨式太极拳的代数问题表明本人和家族宗亲的立场与观点,以防给后世造成思想混淆。杨氏自家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相互间的血亲关系和深厚情感。我们与三伯父杨振铎、侄儿杨军、杨斌之间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望太极拳界广大朋友们心中要切实清楚明了这一点。
杨志芳

2010年1月30日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逝世之真相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所创,是列入国家正式比赛套路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融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疃人。  孙禄堂先生自幼喜欢拳械,早年即从师李魁元学习形意拳,三年后又从李魁元之师郭云深学形意拳八年,其间又得到形意大家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等前辈的教授,形意功夫臻于化境。随后师从程廷华学习八卦拳,并深得其厚爱,赞曰:“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巳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孙剑云《孙氏太极拳诠真》)。1888年创办“蒲阳拳社”,历时五年,授徒甚多,在武林播名者有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孙振川、孙振岱等。

1912年孙禄堂先生在北京遇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将其所习太极拳及其心得尽传与他。“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恩体验,将夙夕所练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至此孙禄堂先生拳与道合、技与理结合,创编了独具孙氏鲜明特征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并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均有电照本像,连同《八卦剑学》、《拳意术真》共五种拳书,现已成传世文献。

1918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请孙禄堂先生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禄堂先生受聘为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先生武功绝伦,被时人誉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孙存周,名焕文,号二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之次子,他自幼秉承家教,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世。孙存周一生笃技击、好任侠,远浮名,书剑合璧,轻利重义。以其一生对武学研修的苦心孤诣和潇洒超脱、求真忘我的精神境界感召后人。

1924年,孙存周先生坐着看报纸时,在身前打台球的朋友球杆脱手,击碎孙存周水晶眼镜误伤左目导致失明。朋友一直心生愧疚,孙存周却只是戏言说:“你这一竿打退了我五百年道行。”

1963年8月,一代技击大家孙存周突发心肌梗塞,赫然去世。
孙剑云(1914年--2003年):名贵男,字书庭。孙禄堂老先生之女,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自小从父习武,技艺大成。1983年,为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武学体系与武学思想,恢复其父曾创建的蒲阳拳社活动,并将该组织更名为蒲阳同学会。同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孙永田,祖籍河北省沧州,出生于北京。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

孙永田1982年师从孙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学习孙氏拳法。对太极拳、形意拳有深入的研究。因其德艺双修、尊师重教、团结众人、组织能力强,且能积极弘扬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不遗余力继承及推广孙式太极拳,经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老师提议,并广泛征求门内弟子的意见,于1995年确立同姓不同宗的孙永田老师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逝世之谜:  
孙禄堂先生作为著名的武术家,功夫之高自不待言,但也应注意其时命之殊胜。当其晚年,民国之后,抗战之前,正好是在举国弘扬武术的热潮中度过的。孙禄堂于1933年逝世,可谓去世得正当其时。若晚两年,由于华北危机,社会的注意力早已它移。再晚两年,则抗战开始,更是无暇旁顾。唯有在1933年之时,既是举国推广国术运动的高潮,更逢第二届国术国考之举办,媒体对武术热情洋溢,民众对武术家也兴趣浓厚。孙禄堂先生的逝世当足以吸引当时公众之眼球。各大报纸均予以报道,有的报纸甚至刊载了他的一些传奇轶事。随后,诸多国术刊物也登载了他的传记。
因此,孙禄堂之逝世确实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孙禄堂传人都以此为荣。然而,大概是人多嘴杂吧,关于孙禄堂之逝世情况,说法颇多,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综合各种说法,予以分析比较,或可窥见出当年真相。
关于孙禄堂逝世情况大概可分为三种说法:

一种是仙佛接引说;一种是无病而逝说;一种是病故说。执“仙佛接引说”的主要是陈微明、童旭东二人。执“无病而逝说”的有孙剑云及民国时大多数报道和传记。执“病故说”的只有1934年1月31日出自孙剑云之口的《世界日报》的报道。
陈微明在《孙禄堂先生传》中描述:“壬申九月,忽欲回乡里,家人留之不可。既归,每日书字练拳无间,惟不食者二旬,预知殁之日,临终见佛至接引,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安坐而逝,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
童旭东在《孙存周先生传》中描述:“同年12月16日早晨,孙禄堂先生谓仙佛已来接引,命孙存周去户外烧纸,孙存周觉得父亲健在烧什么纸呀,出去转了一圈,没有烧纸就回到屋中,装作已经烧过,未想刚一进来,父亲就责问:‘你为何不去烧纸?’孙存周无奈,又出去转了一圈,仍未烧纸,当孙存周再回到屋中时,父亲斥道:‘你快去烧纸,人家马上就到了。’孙存周只好去户外烧纸,存周回来后,孙禄堂先生问:‘几点了?’孙存周答道:‘6点零5分。’再看父亲时,气息皆无,已经端坐而逝。”
比较而言,童旭东讲的比陈微明更加详细具体,时间更加准确。如陈微明写的“壬申”就明显错了,壬申是1932年。但陈微明只讲“佛”来接引,这比“仙佛”要好。净土宗有佛接引的说法,根据《拳意述真》可知,孙禄堂平时应该经常念诵佛号。其临终能感得佛来接引,可谓念佛号有成。而道家的“仙”从来没有接引之说。
童旭东《孙存周先生传》所写应该不是他个人的创造,可以视作代表了孙存周后人的观点,也就是代表了孙存周本人的观点。另外,陈微明人在上海,他所说的孙禄堂临终见佛至接引的故事必然是听别人讲的。是谁呢?考虑到孙存周也长期在上海,不妨猜测:陈微明的信息来自孙存周。如此,可以认为“仙佛接引”说的源头是孙存周。
孙剑云在《忆父亲孙禄堂》中描述:“老家有一个院子,父亲说:‘我出生在这个院,死也要在这个院。’至10月29日凌晨,我伴坐在父亲右侧,大嫂在左,二哥拿着钟在前,父亲喃喃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武术生涯。一会儿,问:‘几点钟?’二哥答后,父亲认为未到时辰,又复述平生。过一阵又问,如此三遍,当二哥答:‘6时零5分’时,只见父亲摇了摇头,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无病而逝,驾鹤西游。”
《孙存周先生传》和《忆父亲孙禄堂》所描述的孙禄堂逝世情形,同者少而异者多。时间相同,都是1933年12月16日(农历10月29日)凌晨6点零5分。地点不同,一个说孙禄堂死在“屋中”,一个却说在“院子”里。过程不同,一说孙存周烧纸,一说孙存周拿着钟。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一个说“仙佛接引”,一个说“无病而逝”。对孙禄堂逝世情况最了解的应该就是孙存周、孙剑云兄妹了。但偏偏这两人的说法,出入很大,无从调和。究竟是孙存周正确呢?或者是孙剑云可靠?或者两个都不对?
有意思的是,孙剑云在1934年初则还有另外一个说法。1934年1月31日《世界日报》报道了孙禄堂逝世的特讯:“国术名家孙福全(禄堂)……不幸于去岁十二月十六日卯时,病故于保定定县东任家疃原籍,享年七十四岁。”这里的“定”显然是“完”之笔误或印刷错误。根据记者所言,他是前一天采访了孙剑云并得到关于孙禄堂的材料之后才发表文章的,而且特讯的记载异乎寻常的详细精确,可见这些内容必然都是出自孙剑云之口。
由此可见,1934年1月30日孙剑云对记者讲孙禄堂竟然是“病故”的,这和她后来的“无病而世”的说法大相径庭。到底是1934年1月时的孙剑云说法可靠呢?还是后来的孙剑云说法准确?
疑点越来越多,该如何判别取舍呢?由于时间是唯一共同点,因此,可以断定时间是真实可靠的,不妨从此着手。三种说法的时间都是:1933年12月16日(农历10月29日)凌晨6点零5分(卯时)。通过查询日梭万年历得知,该日保定地区的天亮时间是07:00。日梭万年历中所指的天亮时间就是天文学上的民用晨光(曙光)开始时间,此时太阳中心在地平下6°。而孙禄堂逝世于6点零5分,距离天亮时间尚有55分钟,此时太阳中心大概在地平下17°,按照常识,此时无论在室内或户外,光线极为暗弱,完全看不清东西。
因此,《孙存周先生传》所写孙存周到户外溜达数次,《忆父亲孙禄堂》所写孙存周在院子里拿着钟并多次报时,都是比较让人疑惑的情节。根据这两篇文章,孙禄堂在逝世前,尚坐着等了许久。那么孙禄堂及其子女该什么时候起床呢?凌晨5点?这对于12月16日这天是否太早了一点?谁会没事起这么早啊?难道是孙禄堂把他们叫唤起来的?这样一来,倒有点象我们冬天去赶凌晨6点钟的火车似的,有点折腾。而如果按照1934年1月30日孙剑云的“病故”说法,则不存在这些疑点了。由于孙禄堂是病故,必然先有异常反应,因此家人都会守候在侧,直到6点零5分时孙禄堂去世。
总之,如果孙禄堂是12月16日凌晨6点零5分去世的话,通过分析三种说法,可以得出唯有“病故”说是合理的。而且,1934年1月30日的孙剑云没有理由在其父逝世情形上撒谎,“病故”说对她毫无好处。反之,“无病而逝”及“仙佛接引”说都很有好处,而且在当时并不会当成异端而被批判。至于其它一些报纸的报道和国术刊物上的传记都属于道听途说,信息来源不清,没有分析之必要了。

附录:《世界日报》关于孙禄堂逝世的特讯
1934年1月31日,《世界日报》开始连续刊载《国术名家孙福全轶事》,正文前报道了一则《特讯》:“国术名家孙福全(禄堂)因技击功夫之精湛,遂名闻大江南北,而门墙桃李,亦遍及全国,实近代国术界中之栋梁,不幸于去岁十二月十六日卯时,病故于保定定县东任家疃原籍,享年七十四岁。噩耗传出,非惟国术界中人,伤悼异常,即他界人士,亦无不同声惋惜也。按孙氏自民国二十年辞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后,即来平隐居,习字课徒,为其日常生活。闲时更携其女公子,孙书庭女士,至西四牌楼大红罗厂名画家方鬘云处学习绘画。孙氏有三子二女,长子、三子,及四女,均早夭,现仅存次子孙存周,及五女孙书庭。存周、书庭,家学渊源,均精擅拳术。孙氏之夫人,闻亦擅技击,现犹健在。记者经方鬘云君之介绍,昨日于中国古法书画研究会中得晤孙书庭小姐,谈及孙氏生活历史,破多有趣味材料,亟为此文志之,以供爱好国术者之一阅也。”

吴式太极拳四个难解之谜

吴式太极拳是五大流派太极拳之一,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各代重要代表人物:

始创人全佑: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

全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集大成者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架式紧凑、 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吴公仪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中,英才倍出。其中翘楚者,当数宗师吴公仪为首。宗师吴公仪(1900—1970),宗师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明,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聘请,担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从业者有方鼎英、谭延闿、朱培德、陈嘉佑等名流。1937年宗师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吴鉴泉的女婿马岳梁不肯交出鉴泉社命其弟子与吴公仪试手,吴公仪遂邀马岳梁试手,一招之间就将马岳梁制服得跪倒在地,马岳梁因此离开上海,吴公仪由此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1954年宗师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甫交手对方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再因起脚过膝犯规,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宗师及吴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致函邀请。宗师命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侄子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敦道建立总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发扬于海外。
杨禹廷杨禹廷,名瑞霖(1887-1982),祖籍北京。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太极拳一代宗师。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兼太极拳研究组成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1916至1941年的25年中,从王茂斋先师精习太极拳,又得吴鉴泉先师指教,每一招势都按规范演练,研究来龙去脉,找出正确的感觉,以致日臻化境。杨老认为:艺精必须功勤。他用辛勤的汗水将前辈的武术瑰宝无私地传给后人,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升华,率先把太极拳推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杨老技艺精湛、炉火纯青,为世人所赞叹,为后人所敬仰。


吴公藻

吴鉴泉次子吴公藻(190l—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键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全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国。宗师一身著作甚多,80年宗师于七十八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吴英华(1907—1997)

吴鉴泉长女,自幼从父学太极拳,天赋、资质、悟性、均可与长兄吴公仪媲美。宗师所练的拳架柔和、大方、极其工整。宗师泉公曾赞誉:“巾帼不让须眉”。宗师十六岁应上海西门子公司总裁邀请,赴上海教拳,历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社长。为弘扬吴氏太极拳作出杰出的贡献。1956年应上海体育宫邀请出任教练,培养许多人才。多次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78年上海恢复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同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以“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1986年与马岳梁一起编写《吴氏精简太极拳》还有《吴氏太极拳祥解》、《吴氏太极拳快拳》、《正宗吴式太极拳》等经典著作。


马岳梁

马岳梁(190l—1998)满族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职于协和医院。青年时嗜好武术,因与宗师吴鉴泉具世谊,鉴泉公谓:“武术贵在专一,若弃所学而从余,当以技援汝。”此遂从宗师专攻太极拳。1928年应上海中山医学院颜福庆院长邀请,来沪就职于中山医院。并协助宗师鉴泉公教授太极拳。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历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社长之职。抗日战争期因不愿担任汪伪政府要职,潜往四川,表现出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曾先后在四川、广西等省教授太极拳。宗师马岳梁,一生为弘扬吴氏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耄耋之年,远赴德国,传播吴氏太极拳。后又至新西兰、澳大利亚(与吴英华同行)进行访问。著作有《吴鉴泉氏的太极拳》、《太极难解》、《吴氏太极拳快拳》等。199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同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1995年为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中华武林百杰”光荣称号。

孙南馨

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等著作。孙南馨一脉的传人有马思强(深圳)、熊盛强(武汉)等人。

马海龙


马海龙,当代吴式太极拳掌门人,吴鉴泉外孙,吴英华、马岳梁之子。

马海龙自幼秉承家学,勤学苦练,深的其父母真传。太极拳功夫和理论造诣很深,1985年,当时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的吴英华老人准备让儿子马海龙将来接替自己的社长一职。可是,马海龙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一直没有答应。随着父母年事越来越高,看着他们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奔波劳碌,马海龙深受感动。在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后,马海龙承担起了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之职。

吴式太极拳四个难解之谜

原题(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作者不详)

小弟是练吴式太极拳的,曾从师友处得知近数十年间,香港、上海两地因早年分隔,在种种条件限制情况下,两地吴式太极拳的流传,各自发展,形成不同的架子、套路时,出了一些争论。小弟无德无能,只是手痒,把手头有限的资料整理,尝试将部份可以公开讨论的吴式太极拳议题综合,再尝试拆开解释,并在可能范围内伸论。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前辈大德金石良言和匡正指导。

本文的推论形式,主要用「文字资料」、「招式架构」、「人证」等方法来辨证;至於文内采用的资料,俱有来源,无论书籍索引与前辈口述历史,都会列明出处,务求有根有据。
(一)「快拳」真假

从一九八二年,吴英华、马岳梁公开吴式老架「快拳」後,香港方面便有流言说「快拳」是马岳梁自行创编的,不是吴监泉私下锻练的套路。

小弟试从下列数个不同角度寻找资料,支持「快拳」是吴监泉秘练的传统套路之说。

1.快拳存文字资料只有马岳梁、吴英华、施梅林的《吴式太极快拳》(香港.上海书局,1991年;另有国内版)和李立群的《吴式太极快拳附用法》(香港.奈辉,1999年)两书。其实一九三三年出版李先五的《太极拳》亦可见证早期吴式太极拳拳架模样。《太极拳》(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再版)一书是中国书店用吴图南藏书再版,於「中国传统武术丛书」系列刊行,近日油麻地的「实用书店」亦有新的大字版本。作者李先五是全佑先生的再传弟子。李先五师事刘彩臣,其架子较开扬,「单鞭」一式为弓箭步,右钩手伸於後方,左按掌向前,与杨式的无异。「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两式,则和吴监泉早年的坐胯弯腰前俯触地一样。

其次还有最近再版吴图南於一九三五年刊行的《太极拳》(上海.国华书店,1935年;湖南.岳岳书社,1990年再版)一书(早年有艺美翻版版本——《吴图南式太极拳》)。吴图南虽曾从学杨少候三个月,但其拳架基本还是从小练习七年的吴式(据马有清编的《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年份不详)记载),无论「单鞭」、「提手上势」及「白鹤亮翅」都与李先五的接近。

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单凭李先五的和吴图南的《太极拳》两书,就理解其拳架节奏和快拳的特点:顿挫相间、刚柔相济、快慢相合、前後相连等一致,但凭上述的招式,起码可粗见早期的吴式太极拳拳架未被吴监泉定势的模样。(吴监泉定势的「慢架」——上海称谓的圆拳∕老架,与上述三套拳架演练不同的分别主要在「单鞭」一式上。「慢架」的「单鞭」是用马步,其他早期的是弓步,这会是另一篇文章的好题目——吴式太极拳的马步「单鞭」。)我们如果比较吴图南的拳架及李先五的和快拳的,三者是大同小异,十分接近的,都是原始的吴式太极拳拳架。

2.除了故旧的文字资料外,我们亦可从招式架构分析。对比「快拳」与「慢架」的名目,两套拳招式有分野的,只有「二起脚」(二蹦子)和「上步错捶」两招。但其他太极拳流派较古老的传统套路中,都有像「二起脚」般踢双飞。至於「上步错捶」根本是「上步高探马」和「撇身捶」合体的原始招式。

故此,由拳架剖析,考据「快拳」架构之轨迹,及上一段的资料考证,「慢架」是从「快拳」流变而来,而不是由「慢架」变出「快拳」来,或将「慢架」打快造成「快拳」来。快拳是一套古老的传统套路。

3.此外,最重要便是人证。吴公藻先生是在一九八四年仙逝的,公开「快拳」时,他对妺妺吴英华和妺夫并无异议。旁人又可说甚么呢。(旁书一笔:监泉网站内的吴英华生卒年份是错的。)

而自一九八四年吴英华、马岳梁二老访港探亲前,两老在广已将吴式对剑、二十四枪等传予吴雁霞、郭少炯後,港沪交流渐多,香港有关「快拳」的流言便慢慢歇止。

顺带一提,据《监泉太极拳社社讯》记载,吴英华、马岳梁自行创编的套路其实是「精简」。两老将「圆拳」重复的动作删除,把整套架子浓缩成五六分钟的套路。其中的主要变化有从「快拳」借来:「云手」转「高探马」时的过渡动作,只有此式不是本来的圆拳架子。其余的小改动是:(一)「十字手」、「肘底看捶」取消;(二)「斜飞」後接「手挥琵琶」,再作「下势」,删除了重复的「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个动作;(三)「双峰贯耳」则由右弓步改为左弓步,接於「转身左蹬脚」一式後;(四)第四个「玉女穿梭」後,便退步转身180度朝东作「下势」;(五)「下势」後,就来「金鸡独立」和「退步跨虎」,删除了「上步七星」。至一九八八年十月,吴英华、马岳梁编著的《吴式精简太极拳》(出版社资料不详,1988年)出版了。根据《监泉太极拳社社讯》记载,整个删减的目的都是为了套路的连贯性,而非某些人声称是以「技击」为主要理由(《太极秘谱诠真》,颜紫元编著,香港.上海书局;台湾.逸文,2000年)。

(二)「双刀」真伪
自李立群的《吴式太极刀和双刀》(香港.奈辉,1999年)一书面世,上海亦有双刀虚假的流言,说马岳梁和吴英华两位宗师,没有双刀留传下来,没有几个人学会,存的是李立群托造的。

如前述「快拳」一题,照拆可也:

1.先从套路架构上剖析,众多的吴式太极刀剑套路,都是以「揽雀尾」和「搂膝拗步」开始,及以「搂膝拗步」在收式作结。双刀亦不例外。

2.马岳梁弟子陈兆毛,也曾就双刀问题查询其师。马老说:「忘了!」转头便问吴英华记得没有。吴老亦记不起来。然後马老就拿起一双太极刀,在上海监泉厅里,兴致勃勃舞弄刀花来了。

当年二老到广传艺时,便是这位绰号「小广东」的陈兆毛作伴。吴雁霞、郭少炯曾要求拍摄其「二十四枪」录像,被婉拒不果。在陈兆毛也在深圳、江门等地教授双刀。

其实在上海的一辈老师兄,都知道有双刀存在。因双刀难练,学的人甚少,教的少时,马岳梁、吴英华二老便渐渐忘了。

3.何况吴监泉外甥赵寿「屯耳」(「屯耳」读音村;即美孚新「屯耳」)一系,仍有双刀流存。甚至远传至澳大利亚。难道赵寿「屯耳」不是吴式中人?赵的弟子张金贵(在赵寿「屯耳」逝世後,张金贵便改随马岳梁学艺,其拳架较吴英华的开展,风格形神竟然有点近似锺岳平的「关节拳」。顺带一提:其他上海吴门中人,改随马岳梁学艺的,著名的还有裴祖荫;裴氏本跟吴公仪学艺,後成马岳梁的大弟子;裴氏有一名洪宗南,在美国推广、教授吴式太极拳。)便是最佳人证。

所以小弟十分兴幸双刀能流传下来。

因为吴式太极刀刀诀向有:砍、剁、拦、截、刮、撩、扎、手履、缠、扇、滑等诀窍。而吴式太极双刀就是在练单刀的基础上,为全面提高刀术而进一步修炼的项目。古云「单刀看手,双刀看肘」,这是指练双刀,二手持刀时以二臂中节的肘达到对称、平衡协调的要求。

如双刀第七段「百脚花」一式中,有前、中、後三种不同舞花A都是以肘为主轴。其中「中舞花」与「前舞花」都是在身前将刀舞弄一立体「字」形,但前者重心移动少,主要在中盘舞花,前後宽度较大,後者则重心移动大,从外往内,由上向下舞花,深度较大。而「後舞花」和「前舞花」都是在身前将双刀舞弄成一立体「字」形,两者深度俱大,但後者从外往内,由上而下舞动,前者则从上向下,由内去外舞花。

此外也有「双刀看走」之说,此说侧重步履变化,如第七段「百走四门」一式就是走向四隅方(四斜角),兼行歇步,边行边运双刀缠头裹脑,包裹全身。

李立群的双刀书内有云:「练太极双刀,诚如练太极拳一样,重在内歛其神,外歛其气,刀尚未到,而意已到,刀若已到,则意先行。双刀舞练时,时而似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时而如捕鼠之猫,玲珑轻捷」(《吴式太极刀和双刀》香港.奈辉,1999年)。

总之太极器械练就,也可说吴式推手不难功成。

《吴式太极拳四不可思议之谜》第三部份:「港产『打腰』」

(三)港产「打腰」

早於本年十月初,「四哥」君曾在华山开题查问「那里有懂实战的太极师父 ?」,曾有「88」君回覆:「You can go toMONGKOK 花墟球场公园(MON,WED,FRI 8:00PM-10:00PM)$500 permonth.太极拳,推手,摔跌打,擒拿,打腰功夫,欢迎参观.」「找潘师父」。

据小弟探知潘师父早年曾在大埔道即嘉顿公司旁的公园公开教学,好像是吴大揆的再传弟子,从学於莫池。而上述花墟球场公园本来就是其师莫池从前授业的地点。两位都是可供外人参观的,故小弟由此著笔。这套「打腰松胯功夫」在吴大揆系内流传,是一套从外而内、相助被打腰者松胯活腰的推拿、按摩本领,甚至可从而演练为推手的辅助训练功夫。听闻香港监泉社和当年可风中学等处,亦有内部教授这套他们称为「九曲珠」的功夫。

由於打腰在外并无文字记录,故小弟代为先作简介。一般来说,打腰是由老师和弟子,或师兄向师弟施为的。打腰的诀要是「推」:推前肩、「拿」:拿後肩、「按」:单或双按胸部、「摩」:搓胸等。

打腰的动作是从臂部开始,凭打腰者施行各种手法,在腕、肘、肩部位,由前臂去上臂,再由肩部往腰部,再下达腹部、胯部,将被打腰者身体关节、筋络弄松,使其可以渐渐掌握自己重心,和对自己躯体部位有感觉,达至能控制腰胯活动,最终使被打腰者松沉自如。

例如打腰者先以右手腕缠绕被打者右前臂打圈,牵引对方右臂上下来回划大弧数圈(活肩),再用左手腕缠绕打圈,来往反复方向数遍,然後用左手握著被打者右腕向自己身体拉扯,同时右手按压被打者右肩,伸展被打者右臂筋络。这便是推前肩了。

而打腰中,亦可慢慢模拟推手形态,逐渐添加运用如「云手」、「野马分鬃」、「退步跨虎」、「十字手」等招数手法,打腰者和被打腰者俱可进攻及防守,是香港吴门弟子晋业必修之课。

小弟对「打腰松胯」的功夫有以下的推论:

目前香港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推手,都是从吴监泉的早期教授方法发展出来(马岳梁则将吴监泉的晚年方式整理成「十三势」,在上海保存)。这和拳架的情况不同,香港的拳架反而是吴公仪在五十年代新编的「方拳」(小弟会应方舟及陈太郎君要求,另文描述「方拳」∕「关节拳」,乃至作出其与吴监泉的晚年拳架:老架∕「圆拳」∕「慢架」的分野;「慢架」在在上海由吴英华传下来。简单地说:香港的拳架——新的;香港的推手——早期的。上海的拳架——旧的;上海的推手——晚年的。又可来另一篇文章)。目前早期吴式太极拳教法较详尽记载的,有诸民谊编的《太极全图》(上海.百福,1929年)、吴公藻著的《太极拳》(上海.监泉太极拳社,1935年;此书再版即为《吴家太极拳》香港.明窗,1980年)、马岳梁和陈振民编的《吴监泉氏的太极拳》(1935年)、徐致一编的《吴式太极拳》(1927年初版时原名《太极拳浅说》;人民体育,1958年再版),其中徐致一书内更简述了如「按胸」模样的练习。

在谈「按胸」前,我们先翻一翻旧籍。据许禹生所著的《太极拳势图解》云:「当露禅先生充当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出版社和年份资料不详,据徐致一的《吴式太极拳》序言内引文抄录)

又从吴鉴泉的弟子徐致一著的《吴式太极拳》记录:「吴先生教推手的时候,不是很早就鸠畯抳‵l,只是要求我们放长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逼时只许扩大『坐身』的式子(即前脚虚步、後脚屈膝作坐势)以容纳对方的推逼,然後顺势化开,不许用力抵抗或者用劲拨开。必须到被逼得实在无法化开的时候,才许被逼者顺势退步,如果半步够了,只退半步,不许多退,总以退得恰到好处,不与对方离开为主」。而据李立群著的《吴式太极推手汇篇》引述:「马岳梁说,吴监泉教推手时,重点要学生放在化劲上,要反覆练,不断练,只准化,不能攻。掌握化劲後,才能走化」。可以知道吴式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柔化的太极拳,而非刻板、盲目的「顶牛」教授。

由此可见吴式太极拳中,有双人练习身体松沉柔化的传统锻练方法。据《吴式太极拳》具体记载,有关「掤手履挤按」的按劲曰:「按:这是一种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乙的双手按在甲的右肱上……乙的双手一面向下沉劲,一面还要贴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用按劲时应当注意下面两点:(1)甲的右肱如果毫不用力而没有向上的顶劲,乙是无法自身引带的;(2)乙用按劲向自身沉带时须防备甲趁势向前冲撞,因此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按劲是使对方向前俯身的动作,如对方不肯俯身而向後挣扎,用按劲者的一方便可趁势向前发劲将对方推出」。此处记述的「按劲」,基本上就是「按胸」的动作。

「按胸」也像打腰一样由老师和弟子,或师兄向师弟搓按的。徐致一书内的「乙」是指老师或师兄∕按者∕攻击一方,「甲」是弟子或师弟∕被按者∕防守一方。从上述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综合出「按胸」的原始面貌:(1)按者是用弓步站立,双手直接徐徐按在被按者身上(因影印本问题,赵寿「屯耳」与吴耀宗的推手示范照片,攻击一方是按在防守一方的上膊骨或前臂,并不能清楚观看),被按者缓缓虚步後坐松化;(2)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左右方引带;(3)按者可将被按者往前发劲推出;(4)被按者接按者前按劲时,要有向上的顶劲;(5)被按者可退步走化。这些攻防关系就形成向前後,或往左右的「按胸」练习。

香港目前的「按胸」则变化成:(1)被按者同样虚步後坐,先用手化去按者的部份来力;(2)被按者用手黏连按者,不让按者触到自己的胸部;(3)被按者纯用胸部运动直接卸去按者的来劲;(4)被按者可活步走化。这和「打腰」的部份动作十分相像。

简而言之,小弟倾向相信「按胸」就是「打腰」功夫的源头,或者双方应有相当关系,往後有机会再谈好了。

而且单独的「按胸」练习,更可进一步深化成靠劲锻练,训练出混身都是球,周身都是手的本领。

(此处,补充两点。首先,小弟对潘师父的师承,只略知一二,如有出入,请各前辈大德相告。二是,最近糖不甩兄在况天佑在华山那段寻找吴家、孙家太极拳老师题目留言内,也有对潘师父的「打腰」功夫简介。)

(四)「内功」何来

这是另一个有趣的题目。

吴式太极拳内功据闻是郑天熊一系薪传的一套锻练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功法。据《香港武艺》第三期的专访记载,郑天熊说其中十八式是他在一九三八年来港後,学自其叔郑荣光,而後六式是在一九四六年学自湖南人齐敏轩。郑荣光是吴监泉在一九三五年来港,在香港南华体育会教拳时,所收的三位弟子之一,早年已随赵寿「屯耳」习吴式太极拳,曾著有《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汇编》。但据闻郑天熊在五六十年代曾随吴大揆学艺。

有人宣称此功法除郑氏一脉外,在香港及国内俱已失传(颜紫元编著《太极秘谱诠真》,香港.上海书局;台湾.逸文,2000年)。不过小弟对这本错漏百出、东抄西袭的所谓大著,此书作者行径更是需鸣鼓而攻之,在此处都是节省笔墨,集中讨论「内功」好了。

目前外界可见的「内功」资料,就是汪棣贤所著的《太极拳内功》(香港.天地,2002年),简单介绍了阴阳二段各十二式,共二十四式。其中「象摇头」、「白猿推掌」等式并非秘传,在香港,上海两地仍然有种种单式锻练,例如「海底寻牛」、「大象摇头」、「扯掌」等。「大象摇头」也名「象摇头」,「扯掌」又叫「白猿推掌」,在七十年代香港监泉社教授时,学费听闻是三千元教一式的。

何况「内功」的第一式:「金龟式」,又名「金龟功」,在香港郑天熊一系系外亦有流传,是否从郑系流出,小弟亦无法考证,但目前「内功」肯定不只是内部传授。「金龟功」的动作如《太极拳内功》一书所载,其要诀有:「卸」:往左右卸去;「松」:往下柔化;「吸」:将对方手掌或拳头吸著,不能脱离;「回」:回劲,将对方发出。这种练法其实与「按胸」和「打腰」,三种招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加上目前在上海仍流传有「吴式太极拳五行气功」:1.火功、2.木功、3.水功、4.金功、5.土功。单式锻练方面则有「吴式太极内功八式」:1.单鞭、揽雀尾、2.双鞭、双轮、十字缠头、3.云手、4.踢脚、蹬脚、盘根脚、摆莲脚、5.双峰贯耳、6.连环、7.白鹤亮翅、8.下势上达最後行气。可见并非只有香港有「内功」。

况且香港监泉方面,同时亦有如吴监泉早期推手教学的「掤手」单式锻练,此式不但像上海「吴式太极拳五行气功」的「水功」,更与吴图南的「叉子手」神似(此点是小弟师兄们的心得):两人推四正手时,攻击一方蹬脚前弓,并将自己的前锋手朝防守一方的两侧斜角伸逼过去,边伸边转前臂挤压对手胸部;防守一方便坐後沉胯,和用按掌将攻击过来的前掤手,引带往两旁;然後攻击一方一面转腰胯往另一方,又同时改用另一手前掤进攻另一侧,防守一方也用按掌向另一角化解。再翻看徐致一的《吴式太极拳》描述相近攻击动作云:「双搭手……乙的右手伸向甲的胸前,被甲引向自己的右肩旁,此时,甲的右手仍在乙的右肘旁,而乙的左手已模不到甲的右肘,只得移到自己的右肘旁去搭往甲的左手……」。可见无论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仍有传统的练法流传。

故此小弟综合上述文字和招式资料,个人倾向为:(一)「内功」是郑天熊综合郑荣光和齐敏轩所传而创编,并不是颜紫元所称的「秘传」。「内功」的个别式子也在其他地方流传。各地各派都有自家的内功和单式锻练发展。

(二)汪棣贤在其《太极拳内功》一书说:「不论陈式、杨式或吴式太极拳,一般习拳者只知太极拳套为体,太极推手为用。所谓体用兼备,二者缺一不可。

殊不知太极拳套只如一把结构完整外形优美的空枪,而太极推手则如随机应变准确无比的射技。二者合起来还不能制敌致胜,必须配上强力的弹药,才能发挥枪械和射技二者的威力。

此强而有力的弹药就是『太极拳内功』」。小弟对此说法有所保留。原因日後再谈好了。

总结:

荏苒流月,吴式太极拳自全佑为第一代计算,发展至今,已有五六代,各代传人均按自己对不同的武术?#123;识,丰富了吴式太极拳的内涵。全佑当年带艺随杨露禅学师,所以吴式太极拳的器械,如刀剑枪等都有其他外家门派的影子。例如步法,有歇步、并步、滑步、後插步等。形成这些其他太极拳流派早期拳械都没有的特点。

全佑的孙子吴公仪则将杨少候的拳架吸纳,在五十年代於香港编成新架:方拳。但他仍继承了其父吴监泉早期推手方式,并作出了发展。其妹吴英华却维持其父晚年老架,不过其妹夫马岳梁则将吴监泉後期的推手方式整理成「十三势」,其中也有三皇炮捶的印象。一代代传人的努力发展,逐渐形成今天的宏大系统了。

本人用四篇实证考据来凑合一篇涉猎甚广、内容宏大的论述,可是本人学识浅薄,在有限的闲余时间内,只能如此简陋草就上文,虽然应可再发挥多一些,但希望各位大德参与相助好了。如果上文内有任何资料错误,亦有劳各位前辈匡正。至於本文内曾提及的题目,小弟有空时或会继续。

虽然仍有多项可谈而不应谈的,在此就搁笔好了。

一本拳谱引发的“赵堡镇和氏太极拳”大风波

先了解一下这次风波牵扯到的几个名词:“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和有禄”、“康戈武”、还有关键人物“陈清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据传说由张三丰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在河南赵堡镇内单传七代,由陈清平传于世人。而以赵堡镇陈清平入室弟子和兆元武艺最精。由于赵堡村规严,世代祖训不外传,所以至今外人对赵堡太极拳了解不多。
和式太极拳,因河南温县一代太极宗师陈清平大弟子赵堡镇和兆元(1810——1890)所传而得名,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和和氏太极拳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在赵堡镇有部分太极传人不姓和(见图2),他们认为“和氏太极拳”并不能完全代表“赵堡镇太极拳”。

和有禄,

和有禄,生于1963年,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直系后代,自幼随父习练祖传拳法,是当代和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现任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会长,焦作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温县太极拳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著有《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并出版有教学光盘。
康戈武,1948年生,现任中国武术研究院研究员(武术专业)。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宣传部负责人,中国武协委员兼新闻发言人,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
关键人物陈清平:
陈清平(陈青萍或陈清萍)(1795-1868),是太极拳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宗师,其文韬武略,堪称世所罕有。关于陈清平身世和师承对于太极拳界是一个大谜团,而且有很大争议。清末陈家沟十六世陈鑫的《陈氏家乘》中把陈清平列为陈氏十五世,后注“拳可师”。陈式太极拳王西安陈正雷等名家书籍中均记载陈青萍为陈家十五世,入赘赵堡镇为婿,所传拳法为陈氏小架支流。赵堡人则称其拳师祖为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和陈家沟没有关系。
200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堡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编著,康戈武作序的《和式太极拳谱》。
《和式太极拳谱》言:“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15里……”书中只言和兆元师陈清平,不言陈清平师张彦,及张彦上溯至蒋发、王宗岳这段拳史。并将陈家沟的陈季甡的《小四套》(“太祖立脚势高强……”)、《十五红十五炮拳架记》,陈鑫的《黑旋风大上西天棍子架》、《盘罗棒歌》都收入拳谱中。
加之康戈武在《序》中说,“从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镇的发展沿革看,人们习惯于将本镇陈清平(1795—1868)传留的拳架,称为太极拳赵堡架(赵堡街架),也称为赵堡太极拳。现今传习此系拳架者,其师承多能叙至和有禄的曾祖父和庆喜(按:据和保森先生言,和有禄的曾祖父为和庆文,而非和庆喜)先生。庆喜拳技经其父润芝得自祖父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师从邻里陈清平,是清平门下的大弟子。鉴于这种传承关系,不少传习者将源自和氏家传拳架的练法体系称为‘和式太极拳’;”又云:”和有禄先生收藏的拳谱……,也有陈家沟早年拳家的墨宝”,”总而言之,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也是进行太极拳专项研究和对武术进行宏观研究的难得资料。《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必将……对太极拳研究的深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版,在整个赵堡太极拳派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于2003年12月20日决定将和有禄清理出研究会,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声讨和有禄欺师灭祖的行为。现将有代表性的意见归纳如下:
1、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的评论:
和有禄之所以敢在《和式太极拳谱》欺师灭祖,投降陈氏,原因有二:一是受康戈武的影响,该书后记写有“携书稿到北京请康戈武教授指点”,“康戈武教授阅后,对书文提出了几点要求与建议”;二是和有禄的名利思想太重,只要他这本书能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什么欺师灭祖、投靠陈氏的事他都敢干,甚至在和学俭(前任“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于2003年2月16日逝世前,和有禄就自封为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此有《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燕侠写的《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为证。该文说,“2001年3月,……(和有禄)担任着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之职”。康教授支持《和式太极拳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他在《中国武术史》中“太极拳为明末清初的陈王廷所创”,“赵堡架、杨式、陈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都属于陈氏太极拳的支派”的个人观点。康甚至在《序》中说,以和式太极拳代替赵堡太极拳。总之,和有禄的做法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所不能接受的,赵堡太极拳传人绝不会欺师灭祖,移根错源。
2、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和保森先生的评论
和保森(和有禄的堂叔父)说:“我对康戈武为《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写的《序》,不支持,不欣赏。我父亲和学慧同陈家沟人辩论了几十年,今有那么一些人,想把赵堡太极拳及和式太极拳拉入陈氏门下,说什么我也不能答应。和式太极拳是赵堡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式太极拳与赵堡太极拳不能分道扬镳;和式太极拳绝不是‘陈氏太极拳’的支流!”
3、四川成都的杨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传人戚建海先生:
由于和有禄在书中对和式太极拳源流史,只追溯至陈清平,这就为日后陈家沟人将赵堡太极纳入陈家沟太极拳的支流定了基调,留下了伏笔,于是,陈家沟人就可以说:天下太极出陈沟。这是因为陈鑫《陈氏家乘》中说“有本门人陈清平”。这样,赵堡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顺理成章”地成为陈氏太极拳的支流;又可为唐豪、顾留馨(两人支持陈氏创拳说)的老调重弹打下基础。
《〈和式太极拳谱〉引起的风波》之真相
作者:原福全
《武当》2004年第9期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康戈武先生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共有三份材料,一是张杰先生写给康戈武先生的信,二是张杰附于其信后的文章——《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三是康先生托我代为了解情况的信。
戈武信中说:“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张杰同志信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我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为了回复张杰同志‘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的要求,谨将张杰同志来信及其附文寄给您,请帮助了解情况,以便先听听赵堡太极拳传人与有关组织对《和式太极拳谱》及其序文的评论,然后再向张杰同志予以‘说明’。”
受康先生委托,加之我作为文章涉及地(温县)的体育(武术)行政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有责任进行必要的了解,也有责任向有志于太极拳研究的同仁们提供翔实的调查材料。为此,我拿出时间,在温县城、赵堡镇和和式太极拳传人中进行了具体调查。在调查期间,《武当》杂志第七期就刊出了由张杰《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精编的《<和式太极拳谱>引起的风波》。现将我对其文所涉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综述于下。
一、关干《和式太极拳》与《赵堡太极拳》的称谓和对“欺师灭祖”问题的看法
张杰在文章中讲,“‘和式太极拳’,准确地讲应称为‘赵堡太极拳’”。这是他对温县太极拳的历史不了解造成的。过去,温县人(当然包括赵堡人)通常把赵堡的太极拳称为”赵堡架”、“和家拳”和“和式太极拳”。在1984年左右,被张杰赞扬和称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的那位,在温县参加太极拳比赛时,所报的参赛项目就是“和式太极拳”,现在,练“赵堡太极拳”的人,都是和兆元以后的传人,这就是历史的事实。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言论,“赵堡姓和的才那么几家,打拳的许多不姓和,不应该把赵堡的拳称和式太极拳”。在全国其它太极拳门派均以姓氏命名的情况下,近些年,有人一改传统称谓,坚持将此拳以地名冠之,称“赵堡太极拳”,进而反对称“和式太极拳”。(风波)一文是否基于这种理论或是其它心态,许多人是应该清楚的。和有禄先生在书中实事求是地讲了和家所传之拳,学自陈清平,这个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却被指责为“欺师灭祖”。那么要问,该怎样评价那些练的是经和兆元传下来的拳,却又坚决不让称“和”的人?其实,张杰在文章中,“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向大家披露了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不承认祖宗的人骂承认祖宗的人“欺师灭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二、关于“赵堡太极拳总会”的问题
张杰在他的文章中,一再津津乐道地提到“赵堡太极拳总会”这个组织。据温县民政局的领导说:温县根本就没有“赵堡太极拳总会”这个组织;如果有,肯定是非法的。他们认为,张杰借武当杂志向外诡称温县有“赵堡太极拳总会”这个组织,给温县太极拳的对外交往,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三、关于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对《和式太极拳谱》评价的问题
张杰在文章中提到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和保森对《和式太极拳谱》的评价时,称和保森讲,“我对康戈武为《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写的序,不支持,不欣赏……”。为此,我问了和保森,和保森说:“对和有禄的书,我始终是支持的,我还帮他提供了不少资料,并在我的徒弟中帮助推销了不少书。如果我有意见,怎么会帮他卖书?我说对康老师的序不支持,不欣赏,没别的意思,主要是康老师在序中光说和式太极拳不如杨式那样舒展,不如武式那样紧凑……没提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对这点,我有意见”
四、关于和有禄被清除出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一事的真相
当问到和有禄是不是被清除出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的事情时,和保森与和保国(现任温县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异口同声地说:“完全是胡扯!”和保森讲:“啥时候见到张杰,我要问问他,我们什么时候把和有禄清除出了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事实是,和有禄近几年来,居于县城,一直忙于出书,无暇参与村里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具体工作,研究会改选时,和有禄弃权没再参选。几乎同时,和有禄经民政部门批准在温县县城注册成立了“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集中精力从事和式太极拳的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
五、关于和有禄自封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一事
此事的出处源自康戈武先生为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写的序,序中称,“和有禄在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中任会长”。缘何此说?原来,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后,在和学俭先生的带领下,工作—直很活跃。其中,和有禄在中间也做了不少工作,他当时在研究会里任副会长,有一次,和学俭先生带着和有禄到康先生的办公室商谈工作,曾说过:我年龄大了,小禄年轻,有文化,也很能干,今后,研究会有什么事交给他多跑跑,有啥事尽管给他说。在和学俭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让和有禄主持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工作的事,和学俭也曾对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几个主要人员讲过。鉴于这些情况,在和学俭先生去世后,康先生写序时把和有禄写成了会长(燕侠先生在写文章时将和有禄写成会长,想来出处也在于此序)。我承认,这是一个不乏善意的疏忽,但这与评价《和式太极拳谱)本无什么联系,对宣传和式太极拳亦无妨碍。
编者:由于《武当》杂志将原福全先生的文章进行了删改和精简,结果导致原福全先生文章和原文本意出入很大,张冠李戴。上文红色部分为删改后的部分文章。

以下为康戈武在《和式太极拳谱》中所作“序”:

和传太极拳架和藏谱引发的遐思
康戈武
 
日前,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和有禄先生来电告知,他以家传拳架及藏谱为基础,结合自身习传拳技的心得体会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将在近期内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我为和先生高兴,也为太极拳的发展高兴。乘兴随笔,写出初识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时的一些感想,权作回应有禄先生的邀序之作。 
1991年11月中旬,我专程到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考察,了解当地太极拳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沿革。此行给我留下了诸多记忆:与赵堡太极拳研究会的同仁座谈,走访太极拳名家之后和有关人士,向太极拳传人求教,抄录和复印太极拳谱抄本;还得和有禄先生引导,游永安寺遗址,访小留庄村民,观看有禄弟兄演练祖传拳技和推手过招,翻阅有禄先生收藏的拳谱和族谱;夜宿关帝庙改建成的集市客店,窗破风凌、被寒灯昏;……。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拳架着法、各家谈论、多种抄本,渐渐地汇聚一块,相互比较、互相融通,理清了一些思路,也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初次见识的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引起了我的关注。 
和氏家传拳架之所以值得关注,是拳技的传承性告诉人们的常识。从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镇的发展沿革看,人们习惯于将本镇陈清平(1795—1868)传留的拳架,称为太极拳赵堡架(赵堡街架),也称为赵堡太极拳。现今传习此系拳架者,其师承多能叙至和有禄的曾祖父和庆喜(1857—1936)先生。庆喜拳技经其父润芝(1836-1916)得自祖父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师从邻里陈清平,是清平门下的大弟子。鉴于这种传承关系,不少传习者将源自和氏家传拳架的练法体系称为“和式太极拳”。不言而喻,要推敲此系拳架规格、研究此系拳架的变化、比较不同传人的拳法特色,都不能忽略对和氏家传拳架和拳理的研习。 
和有禄先生收藏的拳谱,既有和氏先辈的手迹,也有陈沟早年拳家的墨宝,还有近些年才用钢笔杂录的他家拳论、歌诀。这些藏谱,同样因其传承性受到人们关注,而且还因其包含有太极拳其他各式谱本中罕见的拳论更值得同好们关注。概言之,其中有的拳论是从同源拳种中承袭而来的,有的是从异源拳种处借而来的,有的是继传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体悟出来的,也有一些是将前三者融会贯通整合而成的。有禄先生将这些藏谱,进行整理、点注,一一明其来历,收入此书。不仅为太极拳传习者提供了指导实践的理论参照,也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素材。 
伴随着对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的关注,萌生了一些离了“引子”就不可能出现的思考。就拳架而言,和氏家传拳架的劲力,较近邻陈沟的陈式拳架显得柔和;其动作幅度,不如发祥于北京的杨式拳架那般宽舒,也不象崛起于永年的武式拳架那样紧凑,亦不似后起的孙式拳架那么灵巧,……。似乎,和式拳架在与太极拳各式拳架的劲力刚柔和幅度大小的比较中,处于一种“居中”状态。那么,这一居中架式,是整个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间”架式呢?还是在琢磨各式拳架特点后融合出的一种“适中”架式呢? 
就和氏藏谱而言,该系拳谱中为什么将《九要论》列为重要篇章?进而问之,和有禄注《九要论》云:“在赵堡拳界有东头《九要》,西头《十章》的说法。”陈家沟与赵堡西头近邻,陈鑫手抄的《三三拳谱》中包罗有《十要》(十章),却未将其列入太极拳谱,为什么? 
就和传拳语而言,为什么既有“要啥给啥”、“不贪不欠”这类能在太极拳经典拳论中找到相通文词的拳语(与此二语对应者为:“舍己从人”、“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又有者“差米填豆”、“彼无力,我亦有力”这类与太极拳经典拳论相悖的用语(与此二语相悖者为“无过不及”、“彼无力,我亦无力”)?此外,“引进落空”是太极拳经典拳论中颇为常见的用语,和氏墨迹却写为“引净落空”?等等。进而思之,前者似乎是太极拳经典著作的素材,又象是对太极拳经典著作的阐释;后者似乎是对太极拳技法要诀的另样理解,或说是对太极拳经典拳诀的勘校。 
我对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的关注,远达不到“专注”的程度。由此引发的思考,也离“深刻”甚远。如果多一点关注,多一点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益。 
总而言之,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作为第一本由和氏后人整理并公开出版的专著,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和氏家传拳架的本来面目与和藏拳谱的内容,不仅是习练太极拳赵堡架的好教材,也是进行太极拳专项研究和对武术进行宏观研究的难得资料。《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必将为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为太极拳研究的深入作出积极的奉献。

当今武林掌门的帝王感觉!

2014-8-26

展现当今武林界一种现象,武术大师,帝王感觉!

图为“武当玄武派”掌门游玄德




图为外国弟子叩拜少林寺掌门释永信

掌门出行,銮驾伺候。

陛下小心


众弟子给形意拳大师李静轩夫妇扣头。


青城派掌门何道君夫妇接受弟子叩拜

太极拳大师王西安接受弟子礼拜

传统太极缘何今天风行

2013-9-28

近段时间,太极成为“热词”。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后,与著名功夫明星、前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联手开太极禅院。而此前受马云影响,专注太极养生的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已在上海开出多家连锁的“易太极”养生馆。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尽管一张会员年卡动辄上万,但商界名人、企业白领照样趋之若鹜,投身到太极热中。曾经在人们眼中专属于晨练老人的项目,摇身一变成了时髦运动,还派生出了太极拳产业。
追求健康是首位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其中陈、杨、吴式太极拳则是练习人群最多的。
48岁的周中福,秉承家传,自幼习武,是吴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2002年,周中福创办了太极静修堂。不过那时候,他基本在精武体育总会教授吴式太极拳,学员也以老年人为主。
[转载]当今武林掌门人传统太极缘何今天风行 掌门人
随着来学拳的人年纪越来越轻、层次越来越高,2010年,周中福在大宁国际茶城觅得一处雅静之地,新开了一家拳馆。目前,太极静修堂的学员累计已达数千人。
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太极?周中福说:“为了健康,这是第一位的。拳术运动作为健身治病的手段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此外,太极拳动作柔和﹑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
46岁的陆卫忙于工作,身体透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他开始尝试练习太极拳。两年里,他从太极拳学到了刀、剑。如今,一个跟斗,一个旋风腿,竟有几分练家子的风范。
因为练习太极拳重获健康的例子非常多,包括身体和心理。周中福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企业高管,她因工作压力大出现抑郁症,而且有自杀倾向。练太极拳能通过动作控制心神,动中求静。半年后,家里人明显感到她性格开朗了很多。”
名师领衔做口碑
与在公园里跟人免费学太极拳相比,那些有名师领衔的太极拳馆的价格比较“辣手”。
在太极静修堂,一张普通会员年卡费用在5000元,VIP卡则是3万元一年。“易太极”由陈氏太极拳传人、易太极创始人黄忠达领衔,普通会员年卡一张是1万元,VIP卡则高达10万元以上。试运营中的太极禅苑请来的是太极之乡河南陈家沟王西安老师的入室弟子,每年学费是1万元。
据调查,目前沪上正规的太极拳馆,核算下来每节课收费都在100元左右起。高额的培训费用并未吓退消费者,高端的太极拳馆成为30至50岁职场人士的首选。
每个周末,周中福的课都排得满满的,他亲自教授一对一的VIP课程。大宁国际茶城的茶文化氛围,以及拳馆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都使得在此打拳犹如置身世外桃源。一小时课后,沏上一壶茶,师徒边品茗边聊练拳心得。有学员说:“压力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此种雅兴又岂是金钱可以简单衡量。”
为了保证师资的质量,太极静修堂的10余名教练都是周中福亲自挑选培养,“我把自己的教学理念灌输给你们,教拳不只是教出漂亮的动作,还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悟,让会员体会太极的内外兼修。”会员间也因为学拳建立起社交圈,通过微信群加强交流、彼此关心。很多会员练了之后还向朋友推荐,口口相传,太极静修堂逐渐做出了口碑。
传统文化国际范
不得不承认,由马云、郭广昌这样的商界名人来宣传推广太极拳,其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太极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兼容黑白”、“阴阳并重”的中庸之道,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生活乃至企业管理的智慧来源。
一些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将太极拳培训纳入员工培训项目,既能增进员工健康,又能打造企业文化。如携程旅游网、贝尔阿尔卡特、普华永道等都相继推出了太极拳培训,受到员工的欢迎。
今天的太极文化,已经被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李连杰曾说过,“中国武术像满汉全席,内容很多,但其中的太极拳有简单的哲学思想和强身健体的概念,最可被世界所接受。”
对于目前太极拳的商业开发,周中福提到一丝隐忧:“就像太极讲究平衡一样,在太极的推广中,也不能过度地商业开发,不要把太极文化做杂了。如果能投入资金和精力研发太极内涵,才是真正为太极拳做事。”
学拳前“三看”
戴陈曾随周中福学习太极拳,从最初的太极拳爱好者到现在的太极拳教练,她分享了当初自己学太极的几点心得。

一看,基于拳的流派不同,先看教练演示的太极拳是否动作周正、有美感。
二看,教练讲解是否清楚。打得好不代表教得好,好的教练不但能教拳,还能让你了解很多相关的武术知识。
三看,教练的品性。最忌那种有门派观念的教练。人正气,拳架才正气。有狭隘思想的教练,打出来的拳也不会大气。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谬误!

2013-3-14

不少学太极拳、八极拳的人都会知道“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句话,至于这句话是什么来历,是不是真有这句话,大约都不会放在心上,反正是太极、八极拳宗师、大师们讲的,有些书上也有(当然也是这些太极、八极拳宗师、大师们写的)。我们关查询一下这一流行谚语的源头,似乎只能追踪到民国以后,为什么再向前就找不到了呢?
清朝以前,传统武术处于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不过是三教九流中下三流的东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太极拳、八极拳敢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将会是什么结果?---必定招来谋反大逆的罪名,必定人头落地、满门抄斩!此外,且不论太极拳何时得名,不管八极拳打架管不管用,但他们都属于偏远贫困乡村的一种庄稼把式,在全国来看习练者并无几人,如何能抬高到安天下、定乾坤的地位?
“文有太极”指什么:
这里我们要从一个人说起,就是皇太极。皇太极为什么叫太极?皇太极是满洲话的译音还是汉语,是出生后就有还是掌权登基后才叫,皇太极与太极的称呼有没有关联?现在,我们的图书、影视往往是皇八子皇太极如何如何,或者是四贝勒皇太极如何如何,其实,皇太极没有登基前有关叫黄台吉(贵人的意思)。皇太极是掌权登基建国以后,满洲的汉奸为了提高他地位而改写的。
清朝还有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八旗军。
查证一些资料,原来在清朝时,有“文有(皇)太极安天下、武有(满)八旗定乾坤”这句话,这是一种朝庭的宣传,是清朝后人对自己先人政治谋略和自己族人军事能力的一种总结性褒奖。
文有太极安天下:文---文治泛指政治,治理国家的谋略方法。太极---指的是人名,黄台吉(黄太吉)也就是被汉人演化了的名字---皇太极,他是创建“清朝”关外的第一任皇帝,安定了内部的各种混乱,统一了政权,为日后进入关内,打下了宏伟的基础。
武有八旗定乾坤:武---武功泛指的是军事。八旗----也就是指满族人的子弟兵,略知点清史的人就不会有疑义的。
后来,太极拳门抓住了“太极”二字,八极拳门人谐音演化“八旗”为“八极”,牵强附会地为自己套上了神圣的光环,实在另人汗颜。目前,这句顺口溜已经在太极拳、八极拳门内约定俗成,无法改变了,肯定还会一代一代传流下去,继续营造广告效应,赚取更多地利益。
太极拳的门人偷换概念;
八极拳的门人偷梁换柱;
直叫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188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载:纪念叶海燕君

于是,就有无耻的文人出来骂叶海燕是妓女了。原文地址:转载:纪念叶海燕君作者: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纪念叶海燕君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252861&amp;boardid=1原作者:ncdjb(凯迪I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零一三年六月一日,就是国际六

转载 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

原文地址: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作者:武陵君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1-4)  在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一隅,即易术、相术、占星术、风水堪舆术、占梦术、扶乩术、九宫术等林林总总的“奇门术数”中,数字均起到关键性的指示

转载 共和論壇 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

原文地址:【共和論壇】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作者:自由作家古敏1988年,蒋经国派亲信询问南怀瑾,问其哪些国民党要员可以接任副总统?先提的几位都被南怀瑾都否决了,当问到李登辉时,他只回答了一句:“李登辉没儿子。”读中外

声明:《转载 当今武林掌门人传统太极缘何今天风行 掌门人》为网友野心勃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