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情感、直白心灵是画家在艺术上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如果同时能在表现趣味上接近“新文人画”语境,在雅、趣、清、高、逸、气的情神状态中轻松游走,在纷繁多元的时代氛围中“淡泊以明德,宁静以致远”“聊写胸中逸气耳”,那么应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而且昭示着一种文化观念和态度。
李汉平正是这样一位画家。他通过多年对花鸟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在写生的基础上着意于意境的表达,在作品的审美形式和文化品位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精神高格,形成了自己独特、自然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中,时常会透露着含蓄、单纯、空濛、宁静的审美意趣。尤其在写意花鸟中,律动的节奏、清新的色彩、雅致的用笔、似拙非巧的意蕴等都耐人寻味。他画面特有的气质无疑是他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汉平的生活状态是淡定、逸静的。他认为画画是一种生活:不要自誉崇高而使自己心潮澎湃,也不必作茧自缚为物所役,且让它滋润着生活、增添着惬意。基于这样的精神指向,他不随波逐流,在后工业化时代快餐文化和巨大生活压力的大环境下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诗意栖居”的世界,在花鸟画的学术探究中彰显出自己的主张。
汉平曾转益多师,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楚文化的精细与浪漫、色彩的典雅与明艳或多或少沉积在他的艺术里。在早年的工笔作品中,他将绘画本体语言的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创作多取材南国的植物,通过热带花木表达自己对于生命荣枯的感受与理解,画面以繁复的物象、浓重的色彩与强烈的形式构成达到丰富厚重的效果。如他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的作品《秋实》构图饱满,鲜艳浓郁的红果与枯枝相得益彰,画面用色浓烈,却整体洋溢着清新、雅致之趣。而近些年的工笔花鸟作品,汉平将关注点放到了对传统意境的追求上,弱化了以往对于画面视觉冲击力的追求,将画面构图调整为疏简,画面氛围由浓郁热烈转为清寒淡雅。选材上,他的作品也有所变化,较多地倾向于文人偏爱的绘画题材:如荷塘、竹园等。而他所要营造的不只是枯寒、轻烟、雾霭,更为重要的,他是借助这些能表达文人情愫的意象,悠悠地传达“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神韵,抑或是“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的寂寥,一派潇洒闲逸之气。
以书入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家正是在书写的意趣中表达民族心理的律动和内心的审美理想。一直以来,汉平把自己的艺术探索过程称为“追梦”。近些年,他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上潜心研究,探索“超以象外”的玄机、“似与不似之间”的神韵,进而直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哲学境地。他全面接触自然,在写生的基础上提炼素材;他加大书法、古汉语、诗词的学习与研究,在提高人文素养、拓宽审美视野的同时,也体味笔墨神韵,揣摩线条趣味,感受人文情怀,因而有了如沐春风的《双鱼》低语、酣畅淋漓的墨叶映衬、温润甜适的紫藤,配以如音乐般节奏的书法性表达,作者的率性一览无余,“似与不似之间”的逸趣扑面而来,凝神静气之间似乎能回味出花的芬芳和写意画特有的情趣。《轻风晚来》更酣畅,更古拙,信手一撒的色点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气,无法言说的神韵被作者表达得意味盎然,似是一学养丰厚的老者信手拈来之作,老到、自然。这些耐人寻味的生活情趣背后潜藏着画家一颗热爱自然、敏感、宽厚和温润的心。
考释汉平的艺术,不能只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还须在画外体悟其更多文人之思想。他的花鸟画艺术健康高雅的文化意蕴、聊写情感逸气的创作心态、以书入画的笔墨形态都为其选择了文化的民族定位。陈师曾有言:“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平会在他葆有人文思想和情趣的艺术创造中不断拓展,在师法造化、传移模写的过程中不断铸实自己的精神境界。(陈孟昕)
李汉平,1962年生于湖北。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系主任。2002年,作品《煌》参加第五届中国工笔画展。2006年,作品《夏日》《秋实》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2009年,作品《黄河人家》(合作)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3年,作品《南国纪事》等两幅作品参加由中国美协和湖北美院共同主办的“学院·经典——全国美术院校工笔画名家作品展”。
转自《中国书画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画报》国画专业版免费推介。
投稿方式:将作品、文章、简介发送至1458675417@qq.com(要求: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者,或省美协副主席以上者,前提是作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