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主题班队会
五年级二班2012.11.26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班会的召开,感受如花年纪的国家美女孩面对人生最大的痛苦依然帮助身边困难的孩子,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
2、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活动准备:国家美的事迹材料
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6日
活动过程
一、导入:大家知道国家美大姐姐吗?
她的真实名字叫郭江梅,但她在最后的岁月里用她的实际行动祝愿着咱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
二、讲述国家美的事迹。
80后是令人羡慕的一代。今年25岁的小郭,出生在叩官镇叩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作为80后的一员,从小没有受过多少苦,衣食无忧地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高中毕业后,她便来到胶州的一个单位上班了。“除去自己的花销,每月还能补贴家里几百元,当时心里开心极了。”正当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小郭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变化。今年2月,小郭突然感觉头晕,在家人的坚持下,经青医附院一系列详细检查,她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向活泼、爱笑的小郭被残酷的现实打懵,人一下变得沉默起来,家里也沉寂了很多。“知道是白血病,感觉就像是做了一场噩梦,为了怕父母伤心,我只能躲在被窝里偷哭。”曾经编织的梦想霎那间变得越来越遥远。
“无论如何要救自己的女儿”,这是朴实的父母惟一想做的事。为了筹集给女儿治病的钱,小郭的父母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然而巨大的开支如同杯水车薪,郭家很快负债累累。
“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不能拖累他们。”小郭想到了放弃。但当亲眼目睹一个生命消逝的时候,她改变了想法。在小郭住院期间,同一个病房里还住着一位老太太。她也是一个白血病患者,虽然受病痛折磨,但老人一直很坚强。最后因为高烧不退去世了。看到老人去世后,家属痛不欲生的样子,小郭决定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争取不让父母难过。“他们把我拉扯大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中年丧女!”
叩官村党支部得知她的病情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印发倡议书帮助筹集捐款,小郭的病情牵动了父老乡亲们的心,几天的时间,村里为她捐助了1.8万余元救助款。今年7月,一个更加振奋的消息传来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郭通过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合适的配型。但兴奋只持续了短短几秒钟,一家人又陷入了沉默。前期化疗已经花掉的10几万基本是借的,骨髓移植至少还得花四五十万,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是患者,但不是弱者”!面对现实,小郭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乐观地对待生活。没有钱治疗,就用别人提供的偏方,从山上抓来“百叉草”煎水服用。
“与其虚度光阴,不如尽自己弱小的力量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不留遗憾。”在这段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光里,小郭想到了生活在山区那些贫困的孩子,“我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们圆梦,这会安慰我的心灵。”
三、谈感想
听了她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诗歌朗诵
《生命如花》
甲:生命如花。如果说,人生如花开四季,那么,我们少年儿童就是春天。春天,是阳光明媚的季节,是万象更新的季节,是倾听花开的季节,是青春绽放的季节,更是孕育希望的季节!
乙:生命如花。是花,就要让自己开得更艳。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正如盛开的鲜花,有着张扬的青春,悦目的色彩,醉人的芬芳!
甲:生命如花。是花,就要经得起风吹雨打。我们的人生道路也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所以,我们也要经得起考验,笑对人生,做生命的强者。
五、你还知道哪些人的生命如花呢?
甲: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借着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乙:张海迪5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甲:古今中外一切杰出人物,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走向成功的。在失败和不幸面前,他们无不选择了与逆境抗争,最终迎得了命运的青睐,取得了成功。
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华,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肯定会遇到一些的挫折。希望大家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只要你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你以幸福的微笑。
六、总结
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生活,感恩他人,长大后成为一个“仁善之人”。
七、课外延伸
要求同学们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阳光》、《活着真好》、《轮椅上的梦》等书。
预设效果: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生会感觉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都明确了观点: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生存,珍爱生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从小学会感恩生活、感恩他人,长大后成为一个“仁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