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第二炮兵
中国第二炮兵-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简称二炮),是以地地战略导弹为主要装备、担负核反击战略作战任务的军种。地地战略导弹包括中程导弹(射程为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为3000—8000千米)和洲际导弹(射程为8000千米以上)。
人民解放军的地地导弹部队创建于1957年底,当时归军委炮兵领导。196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7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正式成立,直接隶属中央军委领导。此后,第二炮兵相继组建了一批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1984年,二炮部队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现在,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拥有先进的战略导弹装备,并掌握了相应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手段,建立了较完善的作战、后勤和技术保障体系,已经具备了高科技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在保卫祖国的战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如“二炮”就是比“大炮”小一点的常规武器,不但有“第二炮兵”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为何要叫“第二炮兵”?这完全是出于当初的保密需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中国决心创建自己的战略核力量。一九五六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尖端武器的决策;从一九五七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一九五九年,中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一九六六年七月一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中国的核武库的规模大概在400枚核弹头左右。报告估计其中有大约20枚核弹头被部署用于洲际核打击用途,还有大约230枚被部署(或可以被部署)在战机、导弹和潜艇上用于地区核打击。剩下的150枚核弹头被保存起来用于“战术”用途(短程导弹、低当量飞机投掷炸弹,可能还有火炮炮弹和爆炸破坏装置)。
中国最早部署的核导弹是射程2800公里,半机动发射的东风-3A型。估计仍在服役的大约40枚液体燃料的东风-3型导弹目前正被东风-15型和东风-21型导弹所取代。接下来是使用液体燃料的东风-4型,其最大射程4750公里。大约有40枚由固定发射架发射东风-4型导弹仍在服役之中。中国的区域弹道导弹能力随着东风-21型导弹的服役而大大增加。这种导弹是中国的第一种固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由于早期东风系列导弹时间漫长、并存在潜在危险的燃料加注过程被省略,固体燃料设计使中国大大节省了导弹的发射时间。东风-21导弹是从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发展而来,最早于1986年部署,射程为1800公里,由机动导弹发射车发射。早期的液体燃料导弹携带一枚当量大约为330万吨的核弹头,新型的固体燃料则装备一枚最大当量为数十万吨的核弹头。东风-5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最早于1981年部署,射程1万3千公里,携带一枚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据信有20枚这种导弹被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中国内地。同存储在山洞中、并需要移动到洞外发射的中国早期弹道导弹不同,东风-5型导弹可以直接从地下竖井中发射--但必须在经过两个小时的加注燃料过程之后。为了增加东风-5型导弹的生存能力,真正的发射井附近还建设了一些伪装发射井。东风-5型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亚洲和欧洲的全部,以及美国的大部分地区。美国东南部的几个州位于这种导弹射程的边缘。另外两种远程弹道导弹,射程8千公里的东风-31型和射程1万2千公里的东风-41型,正处于发展阶段。两种导弹估计都是固体燃料,由机动发射车发射。目前既不清楚中国准备部署多少这些导弹,也不清楚每枚导弹可以携带多少个核弹头,但是可以肯定中国正试图发展多弹头导弹和辅助突防技术,这可能是集束式多弹头技术,或者甚至是更先进,但技术难度也更大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东风-31型导弹的首次实战部署可能在2005年以前,东风-41型可能在其之后,大约2010年左右。
中国的海军核力量目前仅限于一艘092型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其航行记录中存在着反应堆和噪音的问题。夏级可以携带12枚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能够携带一枚200-30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射程1千7百公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夏级从未部署到近海以外的地方。据称中国计划建造4~6艘新型的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094型核潜艇将装备一个更安全、更安静的核反应堆和更优秀的总体性能。它预计将装备16枚巨浪-2型导弹,每枚这种导弹最多可以携带6枚核弹头(估计是没有分导能力的集束式)。导弹的首次试射时间预计在2002年,但估计巨浪-2型的实际研发进展可能会更长一些。原因是该导弹的陆基型原型东风-31导弹迄今为止仅试射了一次。如果中国打算部署一个类似于美国海军导弹核潜艇的轮换体系(每个预定作战区有三艘核潜艇,其中一艘处于待命状态;一艘在出航或返航途中;一艘在港内检修),那么6艘核潜艇将能够使中国随时保证在太平洋有2艘核潜艇处于待命状态,并能够打击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全部范围。如果计划中的6艘潜艇携带的导弹都能够达到最大的载弹量(6枚),那么中国部署的潜基核弹头数目将增加到576枚。即使这些核弹头不具备分导能力,它们也至少能够打击192处位于美国的目标,这也足以使美国拟议建设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超过饱和状态,这个体系目前正促使中国加速它的核武器现代化和核扩军计划。中国也部署了三种中远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足以对诸如日本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形成战略威慑,但对于俄罗斯所构成的威胁要小一些,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则主要是其在日本和南韩的易受攻击的海外基地。
中国的轰炸机部队还是基于最早于五十年代部署的苏联飞机的本地生产型号。随着轰-5(伊尔-28)型轰炸机的退役,轰-6(图-16)成为中国武器库中唯一具备核打击能力的轰炸机。图-16轰炸机最早于1955年加入苏联空军服役,并于六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生产。轰-6(图-16)可以携带1~3枚核炸弹,作战半径1800~3100公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有大约120架轰-6(图-16)可以执行核打击使命。另外还有大约20架轰-6(图-16)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不用于核战任务。在近期的将来还没有取代轰-6(图-16)的计划。歼-7(米格-21),更新型的国产歼轰-7,以及俄罗斯出口的苏-27和苏-30都能够执行核打击任务,但相信它们还没有被部署用做那种用途。解放军空军有大约20~40架强-5“番摊”攻击机用于执行核打击任务。最早于1970年部署成军的强-5实质上是米格-19的一种升级改进型号,米格-19最早于1954年在苏联服役,并于晚些时候在中国生产,代号歼-6。强-5可以携带一枚自由落体的核炸弹,作战半径400公里。强-5过短的作战半径限制了其战场效能的发挥,甚至携带常规武器的时候也是如此。两种短程弹道导弹于1995年左右加入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服役。它们是射程300公里的东风-11(M-11)和射程600公里的东风-15(M-9)(“东风”是在中国服役的导弹的型号代号,M是用于出口的型号代号)。理论上两种导弹均能够携带核弹头。到2000年,有几百枚东风-11和东风-15已经服役,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装备的是常规弹头。
中国第二炮兵-指挥与组织机构
第二炮兵部队司令部机关本部:下辖 司令部 作战部 军务部 政治部 宣传部组织部 纪律检查部 干部部 宣传部 二炮文工团 后勤部 政治部 财务部装备部
直属单位序列
第51基地(96101部队),辽宁沈阳
818旅(通化)
810旅(辽宁金州)
816旅(吉林通化)
820旅(山东莱芜)
另有1机动旅(806旅,陜西韩城)
第52基地(96151部队),安徽祁门
807旅(安徽石台)
811旅(安徽祁门)
815旅(江西乐平)
817旅(福建永安)
819旅(广东梅州)
821旅(江西赣州)
823旅(浙江金华)
第53基地(96201部队),驻云南昆明
802旅(云南建水)
808旅(云南楚雄)
822旅(云南某地)
第54基地(96251部队),河南洛阳
801旅(河南灵宝)
804旅(河南栾川)
813旅(河南南阳)
第55基地(96301部队),湖南怀化
803旅(湖南靖州)
805旅(湖南信道)
818旅(湖南会同)
814旅
第56基地(96351部队),驻青海西宁
809旅(青海大通)
812旅(青海德令哈)
814旅(青海大柴旦)
第57(第22器材基地)基地(96401部队),陕西宝鸡
第二炮兵308工程指挥部,96501部队,陕西汉中
96531部队
第28(作战训练)基地,96451部队,吉林省靖宇县
二炮指挥学院,湖北武汉
二炮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北京
二炮青州士官学校
二炮兵工程设计院,北京
第三研究所
第四研究院
工程设计研究所
驻某厂军事代表室
二炮总医院(解放军第262医院)
中国第二炮兵-最新家底
至2008年5月,我国国家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拥有洲际导弹89枚(80枚核弹),射程5000-9000公里导弹145枚(110枚核弹),射程3000-5000公里导弹348枚(157枚核弹),射程2000-3000公里导弹580枚(核弹89枚),射程1000-2000公里导弹896枚(无核弹头),射程400-1000公里导弹2108枚(无核弹头)。
福建部署战略导弹最多,总共有1185枚。
主要的战略导弹生产基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炮部队总人数为158000人,全部为共产党员,二炮部队人员补助全按国家特种部队待遇。
2007年度国家二炮战略导弹部队军费支出为1694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科研费用。
国家二炮战略导弹部队还拥有6颗军事卫星,还直接参与北斗卫星导航。
二炮储备着大量的DF-21导弹原料,并预留有大约十五条的生产线,战时只需一个半月,就可以生产并装备5700枚东风-21型导弹,并可以通过火车运载来发射。
东风-21(DF-21)是中国在巨浪-1号潜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第二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1985年5月20日试射成功,1989年定型。导弹全长10.7米,弹径1.4米,起飞重量14.7吨,采用二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1800公里,2700公里(东风-21A)。可携带1枚600公斤的威力为3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命中精度300米。
二。中国核力量与核战略
中国核力量-发展历程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导弹核武器以来,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拼搏,已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弹种齐全,固定发射与机动发射相互照应,具备了一定的“三位一体”作战能力的核自卫反击战略核力量。
1955年1月15日,在全体政治局常委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我国作出了研制中国原子弹、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迈出了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1956年3月14日,军委常委会议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设想,并作出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重大决策。
自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起,4年后,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二枚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胜利航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翌年5月便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又过了一年,一条巨龙升起,向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南部的弹着区飞去,在距发射点894千米的569米高空爆炸,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两弹的成功试验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标志着中国已成为拥有具有实战能力的导弹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5月,“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经多项改进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这种使用可贮存推进剂的导弹,是我国第一代液体地地导弹的“里程碑导弹”,为后来成功研制多级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的中远程和洲际导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在“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成功发射的第二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早在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就决定组建炮兵教导大队,为创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培训指挥和技术干部。两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将原教导大队扩编为最早的一个地地导弹营,1964年导弹营改编为导弹团。为建立独立的战略导弹核反击力量,1966年6月,组建了战略导弹领导机关,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战略导弹部队称作“第二炮兵”,并装备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两年后,第二炮兵先后组建了装备有中近程、中程、远程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一批战斗保障、技术勤务部(分)队。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支战略核威慑力量。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加快了系列化、固体化多级中远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生产和部署。1970年1月第一枚两级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发射成功;1980年5月全射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一举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1982年10月由潜艇水下成功发射了两级固体燃料潜地弹道导弹,更使我国凸现了包括机动作战能力强、隐蔽性能好的潜地弹道导弹在内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导弹核力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战略导弹部队加强了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增强了整体作战能力,并形成了中国战略核部队的战略、战术理论体系。第二炮兵也发展成为具有较完善的作战指挥体系和一定核反击能力的战略导弹部队。1985年5月20日,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机动发射固体地地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标志着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生存能力更高的陆基固体机动地地战略导弹的诞生。外刊说“该导弹为‘东风—21’,射程1800千米,可携带一枚重600千克、当量为20—30万吨的核弹头,还配备有常规弹头”,“据信已生产了100枚”。
1999年10月1日,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上,中国向世人展示了数种新型地地机动导弹,又一次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核力量-国外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武器的国家后,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及相关报刊极为关注。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及一些美国、英国有关专家的研究、报道和分析,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大致如下:
关于核弹头数量:美国、日本的核战略专家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是:弹头总数一般在225—300枚,甚至多到400枚上下。英国《国际海军》刊登的布拉德利·哈恩的文章《中国的核威慑》中说:“中国在核炸弹和导弹核弹头生产方面,1970年达到200枚,1976年底超过500枚,到1979年各种规格的核弹头已超过700枚。按平均年产70枚估算,到1981年初约有875枚”,“中国已经生产了(至1986年)约1250枚核武器。一份估算报告分析了中国核武器分配比例:核炸弹约占44%,战略导弹约占34%,战术导弹约占20%,核地雷约占2%。也就是说战略导弹核弹头的数量约425枚。”
关于弹头当量: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至1984年的29次核试验中可看出,中国核弹头当量可分为3个档次:万吨级——一二万吨、两万吨、二至四万吨级;10万吨级——一二十万吨、二三十万吨、三五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百万吨、三百万吨、四百万吨。美国国防部和议会文件则认为是二至四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和百万吨至五百万吨当量的氢弹。
陆基战略导弹力量:中程弹道导弹CSS—2“东风3号”,投掷重量4400磅,弹头当量200万吨,部署数量65—85枚(一说85—125枚)。
洲际弹道导弹CSS—3“东风4号”,射程7000千米,投掷重量4400磅,弹头当量300万吨,已生产30枚。
洲际弹道导弹CSS—4“东风5号”,射程12000千米,投掷重量4400磅,弹头当量400万—500万吨,数量近10枚。
美国还一再声称:“中国有约20枚可达美国不少地区的洲际导弹,到2015年还可增加数十枚,包括二三十枚机动导弹。”
在中国洲际导弹“东风—31”试验发射成功后,美国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不久将部署第一批机动洲际导弹,其预计射程5520—6400英里(8800—10200千米)之间,足可以命中美国西部。”美中央情报局也称,中国“东风—31”即将首获作战能力,“可能只装配一枚弹头”,还说射程更远(8000英里)的“东风—41”也在研制之中。
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据信,核潜艇和潜射导弹部队1990年拥有“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2艘,各装有12枚单弹头、当量200万吨、射程2200—3000千米的CSS—N—3(“巨浪—1”)潜射导弹。另有3艘“夏”级导弹核潜艇正在建造中。中国拥有约120架轰—6中程轰炸机,作战半径2180千米,最大速度0.91马赫,载弹9吨,可携带2枚2万吨级核弹。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中加油机的研制成功,轰—6的作战半径将会扩大,作为中国“三位一体”中第三支核力量(还包括可携带核炸弹的超音速攻击机强—5)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更称:种种迹象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代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核武器的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并加紧采用多为固体推进剂的多弹头增大射程,并说在今后15年内部署的第二代核武力的规模将会是现在的3至5倍。
中国核力量-中国核战略
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具体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
有限威慑适量发展,数量有限;构成有效核威慑。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对美国只要有6—10枚,对苏联只要有8—12枚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命中目标,即可实现有效核威慑。
有效自卫我国核战略的本质是防御和自卫,只要敌人不使用,中国也不使用。同时,核力量必须精干有效,起到威慑和有效自卫作用。这就要求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小型化、固体化、机动化、自动化方面不断有所突破;远、中、近,陆、海、空配套发展;以多种手段,严密防护,能藏能抗能打;建有一支精干配套、高效合成的战略导弹部队;能够用战略导弹核力量打运动战、游击战。
重点反击我国核力量的使用原则是:在遭核攻击后立即对敌方实施后发制人的反击,并以有效的核报复手段慑止可能发生的核战争。我国发展核力量就是要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在打击目标上,由于是后发制人,数量有限,与超级核大国相比在质量上也处于劣势,只能选择“最怕打”而又“最好打”的面目标和软目标,予以重点反击。这也是法国、英国等中等核国家普遍采用的核打击战略。
中国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类一定能消灭核武器。”
中国核力量-介绍文章之一
中国目前的第一代战略核武主要以陆基弹道导弹为主加上数量不多的中程潜地战略弹道导弹,主要由DF2、DF3、DF4、DF5、JL1等共三大类五个主要型号的地地、潜地战略弹道导弹组成。这些陆基海基导弹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术制造的,每枚导弹只能装载一个弹头(不包括少量被升级的载体),命中精度也较差。因此,形成的全面核打击力度也相对有限。
进入到了80年代后,现有的核武能力已经日显窘迫与落后,急需有新的装备替代老旧技术产品。这个迫切性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尤为突出,因为部分的战备核武已经进入或即将要进入超龄服役的阶段,所以汰换新一代的核武导弹也就成为了中国军工建设中相当重要的工作组成部分。第二代核武的研制启动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而预研甚至更早些。当时中共的提出步骤是以发展陆基核武,强化海基核武,装备空基核武为方针进行的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战略计划。
一、发展中的陆基核武:
1、将现有的尚未退役的DF4和DF5型洲际导弹换装多弹头,并升级软体部分,提高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的命中精确度以及生存能力。我国于1981-1982年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比前苏联晚了两年(前苏联在78-79年就完成了小型化);核弹头小型化是多弹头洲际导弹的先捷条件,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以后,研制多弹头洲际导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东风五甲于1982年研制成功,1984年进入战略值班状态。东风五甲与早期的东风五不同在于它的第一级首次采用黄色固体燃料(聚硫凝固橡胶推进剂),第二级为可储存式液体燃料,燃料的改进使它的最大射程超过15,000公里。东风五甲的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可摆动式喷管,能够通过弹载计算机的指令调整飞行姿势;弹头舱末端装有燃气舵,能够在重返大气层前修正弹道,从而提高了命中精度。东风五甲的最大运载负荷没有公开过,不过可以肯定不会少于3500公斤。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甲的圆周偏差率介于150-350公尺。甲配置了多枚分导式核弹头,其中一种配置为六枚一百万吨分导式核弹头,另外一种配置为九枚分导核弹头,当量不详。总之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东风五甲性能大幅度提高。
2、发展中程常备机动导弹
航天部二院研制东风二十一,二十五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十一包括四个型号:原型弹,甲,乙,丙型。
原型弹射程1700公里,两级固体燃料火箭,聚硫凝固橡胶复合推进剂, 捷联惯性制导,目前已经全部退役。
甲型射程1800公里,发射单位从六辆卡车减少到三辆,减轻了后勤的负担。
乙型射程2700公里,淘汰了聚硫凝固橡胶复合推进剂,采用更先进的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推进剂。
丙型射程3200公里,采用末端雷达制导。
东风二十五是唯一一种能够携带多枚弹头的中程导弹,射程更远。
长风攻地巡航导弹是航天部三院(海军研究院)在海鹰亚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攻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发射箱冷射,射程1000公里,改进型射程达到1300公里,具有精确打击能力,其圆周偏差率最高可达到5米左右,具有广泛的通用性,装备我国第二炮兵,陆军集团军,海军水面舰支和潜艇部队,目前我国海军039G的常规潜艇和052b(168)导弹驱逐舰都装备这种武器。
3、发展远程战备机动导弹,射程在6000千米至13500千米之间。要求是至少有携带3个弹头的能力,必要时能提升至6-8个弹头(核爆当量不同),使用改进的固体发动机,目标精确度要求高。
航天部一院研制的东风三十一,东风四十一两种三个型号,东风三十一包括原型,甲,乙,丙四个子型号。原型最大射程8600千米,其它型号射程10050-12500千米,能够携带4-8枚枚25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东风四十一最大射程14000千米,最多能够携带10/11枚25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或者12枚20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弹头舱具备变轨能力,1995年进行首次高弹道试射成功定型
4、洲际固定导弹,射程超过15000千米,基本能涵盖所有的有人地区。要求可携带6-14个弹头,大部分使用固体火箭技术,部分特种导弹使用改进型的液体火箭,精度要求较高。
二、强化中的海基核武:
1、改进现役中的JL1,加装多弹头,更换动力系统提高原射程30%以上,提高飞行生存能力,末端加装先进制导系统。
2、发展三种第二代潜射导弹,射程为2500千米至14000千米不等。
航天部二院的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拥有至少4个弹头的多弹头分别突防能力,其中巨浪二的乙型拥有携带10个弹头的能力。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目标精确度极高。
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包括三个型号,其中前面两个型号已经服役,最后一型正在进行弹射试验,估计不久将交付部队
巨浪二原型弹射程8600千米,携带4-5个分导弹头
巨浪二甲射程12500千米,携带7-8个分导弹头
巨浪二乙射程14000千米,携带10个分导弹头
3、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的配套工程,09-4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原计划中的094装备16具发射筒,排水量12000吨,因为某些性能不够理想,未能达到要求,该型一共建造了两艘后停产。目前正在船台上建造的是094的改进型,装备18具发射筒,水下排水量14000吨,由于采用了钛合金耐压壳,潜深,静音极佳。
4、潜射战略巡航导弹的配套工程,09-5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三、装备中的空基核武:
1、第一代空中核打击力量过于薄弱,无法形成真正的战略性质的装备,因此第二代空中核打击力量,实际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空基核武力量。强5、轰6等基本退出战略核武配备或转入战术核力量装备。
2、装备远程巡航导弹,要求有三超三化能力,即超音速、超低空飞行的、超机动攻击能力,制导自动化、巡航系统化、命中精确化。射程范围在1500千米至3800千米之间,共有两个种类种四个型号(包括子型)装备和试装备中。
第一类是航天部二院研制的“红鸟”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包括三个型号:
一型弹长6.0米,翼展3.0米,弹重1200公斤,巡航高度20-6000米(甲) 15-7000米(乙),巡航速度0.75马赫,采用惯性制导,电子地图,夜间采用电视制导,微光电视制导;1994年装备部队。
二型弹长8.0米,翼展3.0米,弹重1400公斤,巡航高度20-6000米,射程1400-1800千米(甲)1800-2200千米(乙),巡航速度0.9马赫,1995年装备部队。
三型弹长9.0米,翼展4.0米,弹重1800公斤,巡航高度10-8000米,巡航速度0.9马赫,射程2500-3000千米,1998年装备部队。
第二类是航天部二院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红鸟四型”隐形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标准射程3800千米,最大射程4000千米,并且具有略海飞行的能力,能够在飞行途中接收卫星指令,命中精度高。
3、西飞603所研制的新型战略轰炸机,要求有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同时具备有一定的隐形能力,航程约12000千米。
4、升级现有的JH-7,使之有携带新型的远程巡航导弹的能力,并加强超低空飞行能力,更新地形雷达以及电子干扰设备等,整个工程分两步走:小改称为JH-7II,主要改进航电系统,挂鹰击十二超音速反舰导弹,LS-500J激光制导炸弹,引进俄罗斯的KAB-500激光制导炸弹;大改称为JH-8,气动布局将有较大变化,装备国产发动机。
鹰击十二超音速反舰导弹,简称十二号弹,由601,611和海军研究院(航天部三院)联合研制。
鹰击十二包括两个子型号,一种采用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另外一种使用冲压发动机,固体火箭助推,巡航速度为2.2马赫,末端速度超过4.0马赫;射程400-600公里,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02平方米,主动雷达制导。
鹰击六三亚音速远程反舰导弹,由航天部三院研制,采用小型涡轮喷气或风扇发动机,最大射程超过500公里,由轰六外挂。
在今后十到十五年内,中国部署的第二代核武规模相当于90年代中期的5到10倍。而战略核潜艇也将拥有N个战备巡逻组(N大于等于3),每个组约为2到3艘。要实现多弹头能力,核弹头的小型化、多弹头分导是关键,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所进行的有关研制试验和爆炸模拟等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而巡航导弹的研发也基本做到总装要求中的体积小、重量轻,与之相配套的微型化第三代的核子弹头也应运而生了。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原本预定2000年启动的第二阶段核武更新计划,提前至90年代中后期就全面展开了,预计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十五年计划中的1/4至1/3。
中国核力量-介绍文章之二:解密中国2炮导弹部队的情况(文章大概写于2003或2004年)
★我国的核武实力:
根据80年代初提出的大规模毁灭性核报复,国防科委向航天部第一设计院下达了研制固体燃料多弹头洲际导弹的命令。
东风四十一于1984立项,工程编号204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前美国本土任何一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用来代替东风五液体燃料洲际导弹。
东风四十一于1991年解决固然燃料问题,1994年进行首次高弹道试射成功定型,东风四十一研制工作历时十年。
东风四十一原计划参加1999年10月1日的阅兵,但是因为当时载车未能得到解决,所以被中央军委取消。
东风四十一同年又进行过计算机模拟的全程试射,打击美国本土目标,获得成功。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多弹头洲际导弹,固体燃料,两级结构。东风四十一能够携带十二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一万四千公里。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机动平台为陕西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SX-4320重型牵引车,集储存-运输-发射一体化三用拖车,导弹置于拖车的弹舱内,在运输状态下曾封闭状态,拖车装有两扇对折舱门,发射前舱门开启,导弹通过液压装置起竖发射。由于东风四十一弹体重量巨大,已经达到了公路机动平台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放弃了较复杂的冷发射而采用热发射,与冷发射相比,热发射对导弹本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质量要求较高,但是节省了发射载车上的有限空间。严格地讲,东风四十一在设计上可以理解成东风三十一的放大,新技术的验证弹,是一种过渡产品,不会大量部署。
东风-5洲际地对地弹道导弹
推进剂:两级液体燃料
射程:12,000公里;15,000公里(DF-5A)
弹长:32.6米;第一级长20.5米,第二级7.5米,弹头及附件长4.6米
弹径:3.35米
弹重:183吨
弹头:一枚3,000公斤的3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一枚3,200公斤400万吨
级当量热核弹头(DF-5A)
制导: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 + 空间计算机
精度:500米
发展:我国核武力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事了。美国将这些我国开发出来的导弹系统以CSS
使用:CSS-4导弹的射程可靠的估计在11112公里,足以打击苏联、美国与欧洲的任何目标,它提供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它主要的特征是我国首次具有打击前苏联欧洲部分的能力。这10枚在数年内仍可能无法发展出复杂的辅助穿透装置的单一弹头,或许无法能保证能穿透莫斯科周边的战略防御圈,但是据说CSS-4导弹的开发强烈地刺激前苏联使之更新其莫斯科反弹道导弹系统。无论如何,CSS-4导弹确能至少有4至5枚的成功率能击中其他俄方心脏地带中的都市与工业中心。
东风31基本型
东风三十一甲,甲一
北约编号:CSS-9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12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3-6枚1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一枚100万吨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偏差:100米(井射)150米(机动)
平台:加固地井,公路机动,铁路机动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欧洲地区 (俄罗斯)
东风三十一乙,乙一,乙二
北约编号:CSS-9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射程:12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3-6枚1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一枚100万吨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偏差:100米(井射)150米(机动)
平台:加固地井,公路机动,铁路机动
服役时间:1991年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欧洲地区 苏联(俄罗斯)
东风三十一丙,丙一,丙二,丙三
北约编号:CSS-9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射程:12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3-6枚1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一枚100万吨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偏差:100米(井射)150米(机动)
平台:加固地井,公路机动,铁路机动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欧洲地区
东风三十一共四型八种(包括验证弹),分别为,三十一原型甲,甲一,乙,乙一,乙二,丙,丙一,丙二, 丙三 。
东风31基本型导弹性能:
基本外形:3节
长度:10米
直径:3米
重量:20吨
推进燃料:固体
研制时间:1983年
首次试射时间:1992年4月29日
部署形式:流动
射程:最远达8000公里
弹头重量:700公斤
命中半径:500米
发射预备需时:10至15分钟
速度:每秒1.7公里
费用:约300万美元
载重:一枚100万吨核弹头或3枚各重9万吨多弹头核弹
东风三十一的前身是东风二十三,1978年立项,项目编号203号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前苏联欧洲地区的固体燃料远程导弹,用来代替东风四液体燃料远程导弹。1984年因为新技术的注入而换项831工程。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铸造技术一直是研制固体洲际导弹的瓶颈难题,经过我国军工科技人员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大口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铸造技术,于1988年设计定型,1989年生产出第一枚原型弹,命名为东风三十一。1991年苏联解体,我国领导阶层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际形势,在我国外交部的压力下削减了东风三十一的研制经费,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东风三十一定型以后一直没有投产,也没有装备部队,这种环境一直到持续1993年底。1996年,东风三十一的载车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ZX-TJ-2000型牵引车,配置V-12缸增压风冷发动机。,八轴牵引车要求200吨牵引力,于1996年引进白俄罗斯技术,十五所绘制载车图纸,三江航天集团孝感生产底盘,采用德国道义茨发动机,由ZF生产的变速箱和液力变矩器,全轮随动转向,油气弹簧独立悬挂,验收要求顺利通过二级地形,即离开公路的沙石路面,东风三十一甲是东风三十一的增程弹,所有东风三十一型号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其中某些技术将被直接应用在东风四十一上。东风三十一甲的牵引车做出了重大调整,东风三十一牵引车使用汽车柴油发动机,而东风三十一甲的牵引车使用了功率更大的船用柴油发动机,仅仅散热器就有两米高。
乙一,丙二是地井型号,部署在ccgc的隧道和地井中。
丙一是平原机动型号,也是50周年国庆阅兵展示的型号,发射筒表面除了竖立液压装置外没有装配卡钳,也没有加强筋固定,主要部署在东北,华北地区,打击对象为美国。
乙,乙二,丙三是山地机动型号,主要部署在华中,华东地区,它们的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发射筒采用了加强筋固定,并安装了两副卡钳,考虑到南方丘陵地带路面质量的因素而起到稳定作用,打击对象为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也兼顾打击前苏联的欧洲地区。
东风三十一的圆周偏差率,井射型号的圆周偏差率约100米,机动型号的命中精确度比井射型号差,在150米左右。
东风三十一携带一枚100万吨热核弹头具有打击硬目标的能力,能够摧毁包括美国“民兵-III”抗压加固地井和北美战略防空司令部等。东风三十一甲列装部队使二炮的陆基洲际导弹领先美国现役洲际导弹一代。新领导集体上台后,国防科工委已指示核九院研制配备东风三十一“甲”洲际导弹的钻地战略弹头,要求能够击穿150米花冈岩层并摧毁加固掩体和指挥所。目标是北美防空司令部地下掩体。2001年底,东风三十一完成换装,东风四全部退役。2002年12月22日早10时20分,国防重点工程,094战略导弹核潜艇首艇于锦西葫芦岛下水。该艇配备18具潜地战略导弹发射筒,有“新东风下海”之称的国防重点工程,就是即将交付部队的巨浪二"乙"多弹头潜地战略导弹。
“乙”弹是巨浪二项目的最后一种型号,由航天一,二院联合研制,整个项目历时十年以上,先后于九十年代发展出巨浪二验证弹,增程的巨浪二“甲”弹。有鉴于建立对美国战略威摄力量的绝对优势,国防科委,中央军委下达了“新东风下海”的指示。
JMA:“乙”陆态弹射弹,于2001年在山西发射三发;
JMB:“乙”海态弹射弹,于2002年在大连由2**号常规导弹潜艇发射八发;
JMA,JMB都是“乙弹”定型前的实验弹,以上实验均成功,遥测弹和练弹都没有发射。
巨浪二
北约编号:CSS-N-4Mod 0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86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偏差:85米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和夏威夷基地
巨浪二甲
北约编号:CSS-NX-4 Mod I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12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偏差:80米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巨浪二乙
北约编号:CSS-NX-4 Mod II
结构:两级
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
最大射程:14000公里
质量:23吨
弹头当量: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
制导: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天文导航
圆周偏差率:55米
平台:潜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生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
打击对象:美国本土 和夏威夷基地
背景介绍:
巨浪二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三十一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联合研制,简称东风下海工程。巨浪二原型弹射程只有8600公里,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第一次改进使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第二次改进使射程再次增加到14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09-4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巨浪二的载体,原设计09-4装备16具发射筒,90年代末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原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09-4不得不重新设计,正在建造的09-4装备18具发射筒,根据我国已逝中科院士,航天专家王振华提出的“自由入轨”理论,该弹的设计采用了国际前所未有的固-液两级火箭结构,包括固体一级火箭和液体二级火箭,最大射程14,000公里,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的分导热核弹头。一般来说,传统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分呈三级结构。主动段:第一级摆脱稠密大气。被动段:第二级射入弹道关机。再入段:第三级把弹头推出去。王振华的理论:把主动和被动段合二为一,称为助推段,加上再入段共两个阶段,把两个阶段合并解决,就是如何将导弹射入轨道,这样只需要两级结构。从空间动力学的原理上讲,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后,弹体在空间作自由轨迹运动,在不能保持一定速度的情况下,弹体作惯性抛物线运动。根据以上的理论设计的洲际导弹,包括固体的第一级和液体的第二级。第一级把导弹推出大气层,摆脱第一宇宙速度;在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之前,进入第一,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的过渡状态时,助推火箭关机脱落。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例如人造卫星绕地飞行。 第二宇宙速度:11.2公里/秒,抵达月球或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摆脱太阳系。 导弹按照上述的理论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自由”进入“高弹道”,这样省略了整个第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不但减轻了导弹本身的重量,同时增大了再入速度,使拦截更加困难。比较:
美国三叉戢潜地战略导弹,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研制,射程7400公里,三级机构,固体燃料,配置10枚MK-4载具,MK-4配套W-76集束热核弹头,10万吨当量。
美国三叉戢-II潜地战略导弹,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研制,射程11500公里,三级机构,固体燃料,配置8枚MK-5,10枚MK-4,或1枚MK-500载具;
MK-5配套W-88分导热核弹头,47.5万吨当量; MK-500是美国开发的变轨弹头;美国MX和平保卫者洲际导弹,波音航天公司研制;
射程12800公里,四级机构,固体燃料,配置10枚MK-21,11枚MK-12A,或12枚MK-12载具;MK-21配套W-87分导热核弹头,50万吨当量;
MK-12载具配套W-62核弹头 是民兵-III所携带的弹头,当量10万吨; MK-12A载具配套W-78核弹头是民兵-IIIA所携带的弹头,当量35万吨。
东风二十一
北约代号:CSS-5
结构:两级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
射程:1700公里
燃料:聚硫凝固橡胶复合推进剂
发射方式:冷发射
偏差:密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服役时间:已经全部退役
东风二十一甲
北约代号:CSS-5Mod-1
结构:两极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
射程:1800公里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发射方式:冷发射
偏差:密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打击对象:日本,印度俄罗斯远东基地
服役时间:1991年
东风二十一乙
北约代号:CSS-5Mod-2
射程:27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弹道载计算机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发射方式:冷发射
偏差:密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打击对象:日本,印度
东风二十一丙
北约代号:CSS-5Mod-3
射程:32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末端主动雷达制导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发射方式:冷发射
偏差:2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打击对象:大型水面舰只。
东风二十一发射单位为六辆卡车 (一辆发射车,五辆后勤车)载车为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HY-473牵引车。东风二十一甲淘汰了聚硫凝固橡胶复合推进剂,采用更先进的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推进剂。东风二十一发射单位从六辆卡车减少到三辆,减轻了后勤的负担。
东风二十五
结构:两级
射程:3200公里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
偏差:20-4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二院
打击对象:印度全境
东风二十五是在二十一基础上改进的中程导弹,改进了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东风二十五的弹头舱能够携带三枚分导式核弹头,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携带多枚弹头的中程导弹。
中国人民解放军短程弹道导弹
东风十一
北约代号:CSS-7
结构:单级
里程:3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压电陀螺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偏差:100-30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服役时间:已经退役
早期东风十一精度很差,目前已经停产,作为外销产品出口其它国家 .
东风十一甲
北约代号:CSS-7Mod-1
结构:单级
射程:62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探高雷达,天文导航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偏差:10-3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航天部一院14所是“甲型号”惯导平台的研制单位
东风十一甲弹头舱末端装空气舵,通过弹道计算机控制,进行末端指令修偏。载车是湖北三江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WS-2400 8X8三用越野载车。
东风十五
北约代号:CSS-6
结构:单级
射程:300-6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压电陀螺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弹头质量:650公斤
偏差:9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载车是山东泰安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TA-58 8X8 三用越野载车。
东风十五甲
北约代号:CSS-6Mod-1
结构:单级
射程:600-9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激光陀螺,弹道计算机,差份卫星定位修正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偏差:6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生产单位: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东风十五弹头舱末端装燃气舵,通过弹道计算机控制,靠喷射进行末端指令修偏。因为东风十五的射程比十一远,弹道相对比十一高,大气也就越稀薄,所以采用了燃气舵而不是空气舵。
东风十五乙
结构:一级半
射程:900-1200公里,
制导方式:捷联惯性
燃料:端烃基聚丁二烯高能固体推进剂
偏差:30米
平台:车载机动发射
研制单位:航天部一院
打击对象:冲绳、关岛
生产单位: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东风十五乙是装备我军二炮的精确打击武器
★我国未来核武发展计划展望:中央军委批准扩充我国目前现有核武器的载具数量的四倍至六倍,2010年底完成包括继续改进现有的一种陆地机动多弹头洲际导弹(DF-41改DF-45),继续改进现有的一种陆地机动多弹头远程导弹(DF-31),完成一种固定井射重型多弹头洲际导弹(即DF-51),我国第一种重型洲际导弹,两级固(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负荷约一万公斤,最大射程约一万五千公里,能够携带14枚50万吨或8枚100万吨的热核弹头,部署加固地下井。该弹采用外层空间小动能变轨技术,改进固体燃料,缩小弹体,发射平台。改进后的41将代替31的作用,41全部机动部署部署。DF-51是固定地井发射的重型多弹头洲际导弹,代替41的井射型号),完成一种核潜艇发射的战略远程导弹(即DF-41潜射型J2-乙,又称“新东风下海”),继续改进现有的一种陆地机动中程导弹(DF-21),继续改进现有的一种陆地机动三弹头中程导弹(DF-25),完成一种新机动中程导弹(DF-23,该弹是一种机动部署,高度精确打击的中程弹道导弹,有望代替现役的“DF-21”中程导弹),完成一种多用途战略巡航导弹(型号名字:密)。
★目标:确保在世界任何(核)大国的突然核打击下生存下来,同时对世界任何两个(核)大国施行一次毁灭性核报复;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国防科委下达的文件都一致提出全球到达,洲际投送,积极防御美国霸权主义的挑衅。
中国核力量-介绍文章之三:
首先,为什么要发展我国核武器?我想交代一下背景是什么;其次,我所经历过的有关核武器研制的情况;第三,在发展核武器过程的诸多经验中,我想有一些方面可能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科教兴国有所启发。我尽可能把发展两弹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告诉大家,但是因为我个人接触到的东西有限,只能主要讲与自己接触有关的一些情况。下面讲到两弹,并不是通常说的核武器与导弹,这里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中子弹,也就是核武器。
一、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的核武器?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知道1950年就面临着朝鲜战争,美国杜鲁门总统曾扬言与中国发生敌对行动时,要动用核武器。实际上美国一直在做具体准备,国防部一直在策划使用原子武器的可能性。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美国的陆军、海军负责人及美国国家安全政策报告,都提出准备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共和国要生存,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被迫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进行自卫。这样,中央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发展核武器。1955年1月份,中央做出了决定,创建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到了1958年就成立了二机部九局,九局最早叫北京九所(局所合一),后来叫二机部九院。现在大家在报纸上看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是以前的九院,它的总部在绵阳,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所就在北京。为什么中国要发展核武器?背景大家清楚了,就是为了自卫,为了反对核的讹诈,最终消灭核武器,并且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我国一再声明的,老一代的同志都很了解这个声明。
为了发展核武器事业,在中央号召下,当时全国很多的部门与单位,大力协作,特别从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的部门抽调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同时分配去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在这个情况下,大家怀着对仇视我们的人——当时称美帝国主义的憎恨(也怀着对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气愤)参加了这一事业。后面我会讲到,苏联“老大哥”原来是帮我们的,后来就卡我们,撕毁了援助协定,使我们遭受了一定的困难。
先说一下钱三强先生钱老已经去世了,他是原来的二机部的副部长,曾任原子能所的所长。他在核武器研制早期的组织、领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王淦昌先生,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当时是九院的副院长,1998年去世。彭桓武先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原九院的副院长,现在87岁了。郭永怀先生是著名力学家,原九院副院长,1968年因为飞机出事去世了。朱光亚先生是著名核物理学家,大家可能都知道,他原是九院副院长,现在是政协副主席,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邓稼先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早年是九院前身北京九所一个室的主任,后来先后为理论部主任、所长和九院院长,1986年去世。程开甲先生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早期是北京九所副所长,后来到新疆试验基地去做领导工作。陈能宽先生,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曾是九院的副院长。周光召先生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早年是北京九所一室常务副主任(1964年一室变为理论部,任理论部常务副主任),后来是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所所长,再后来是中科院院长,这次也来中山市参加科学院的“科学与中国”讨论会,现在是人大副委员长。于敏先生,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当时理论部副主任之一,后来也当过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所所长。这几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核武器事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们也是我国直接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代表,代表这里没有具体提到的很多著名科学家与专家,以及大批的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工人等。
负责研制核武器的国家领导人,除了周恩来总理外,聂荣臻元帅是核武器事业的直接领导和指挥者,又是我们国家总的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位是宋任穷同志,当时的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同志以后的二机部部长是刘杰同志。我们最早的老院长是李觉同志,后来是二机部的副部长。
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精神,把我们的青春献给祖国核武器事业。在较短的时间里,突破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并且武器小型化(也就是机动化),走出来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高科技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们虽然已经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你要用的话,当然我们也要用。这样从一定意义上就抑制了互相使用。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之所以我们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当然有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中国自力更生发展了核武器,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防,或者国防不强,要想安定就很困难。美国一会儿要打伊拉克,一会儿又想打朝鲜,又打别的。如巴勒斯坦,它们没有国家,当然谈不上国防,所以现在很困难,很被动,以色列随时可以打它。所以一个国家发展国防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核武器,是进行自卫、反对核讹诈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突破两弹重点讲一下在发展核武器方面,我们做的一些工作和一些体会(我是1962年底参加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下面谈到的1962年底以前的事都是一些老同志告诉我的)。
大家都知道在1958年前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又碰上与苏联关系开始变坏,苏联撕毁了很多协定,这些使我们国家当时各方面都遇到了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要发展核武器,是比较艰苦的。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这种精神,没有艰苦奋斗这种精神,这是很难想像的。
1. 艰苦创业
首先苏联撕毁协定,导致我们核武器研制的困难。大家知道,我国跟前苏联早期还是比较友好的。建国初期,大概在1956年左右,我们国家跟苏联签订了十来个协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协定,就是苏联答应援助我们研制核武器。后来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也由于美国知道了以后,压苏联,不让援助我们,所以苏联后来就撕毁了协定,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在没有撕毁协定以前,苏联的确曾派专家来,当时苏联专家顾问曾给二机部部长等少数人讲过课,留下了一份简单的记录。当时苏联还答应送给我们原子弹的模型。后来情况变了,单方面要撕毁协定,尽管来了专家,也不给我们讲什么东西,你去问他,就不吭声,甚至当他看书的时候,见我们进去,他马上就把书往抽屉里一放。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看的书,是已经翻译出来的鲍姆写的《爆炸物理》,一本很一般的书,他都向我们保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我们就叫这些专家为“哑巴和尚”。大家很气愤,你原来答应给我们,现在又卡我们。在我们的研究所里有哑巴和尚,整个国家也有哑巴和尚,可能一二百人,在1961年的时候,全部都撤走了。核武器援助协定撕毁是在1959年6月,所以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就叫596,是争气弹,是因为1959年6月这段不能忘怀的日子。这是一个方面的困难。
另外的困难是1958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非常差。最早核武器的研究所是建立在北京,所址周围原来是墓地,非常荒凉。盖房子不像现在,有大的起重机,盖得很快。那个时候条件很差,科研人员跟工人一起劳动,把房子盖起来。非常遗憾的是,前几年,因为最早盖的房子已经陈旧了,有一栋已经拆了,盖了新的楼,很有纪念意义的楼拆了,非常可惜。当时盖房子的时候,刚好是大冬天。大家知道北京很冷,和水泥、挑砖、砌砖,手冻得很。当时邓稼先同志(他是最早调来所的科学家之一)也跟大家一起劳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你美国压我们,你苏联“老大哥”又卡我们,我们中国人一定要长志气,争口气。大家正在参加盖房劳动时,宋任穷部长来看望大家,看到大家都憋着一肚子气,他就鼓励大家说,你们中有些同志是学空气动力学的,你们肚子里有气,就要把它变为动力。当时群情比较激昂,感到我们一定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当时很艰苦,为了国家需要,科学家们不得不改变了他们原来心爱的专业。比如说周光召先生,他研究基本粒子非常出色,已经很有成就;于敏先生在早期的核物理研究中很有成就。但他们很多人为了核武器事业需要,改变了自己心爱的专业,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很多专家,在他们的领域里面,已经非常出名,有些在国际上都出名,比如像王淦昌先生、彭桓武先生、郭永怀先生等,他们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来参加核武器的研究工作。
当时大量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也被分配到核武器研究所来了。因为保密,不能与外界很好地联系,几乎与世隔绝。我们中有些同志来了以后,组织上发现他的女朋友有些海外关系,或者牵扯到可能家庭成分不好,来了以后,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跟女朋友吹掉,另一种就是调出去。但是很多同志都是跟女朋友吹掉了,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的确是非常感人的。大家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在美国和苏联这样压迫我们的情况下,一定要为祖国争口气,依靠自力更生把原子弹搞出来。这种状态多年来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1986—1987年底,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当时美国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是,美国的年轻人对祖国非常热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年轻人一提到祖国就有一种自豪感。美国之所以发展,我想很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种向心力。我举一个例子,有时跟美国年轻人讨论时事时,你骂他总统,他一点都没有什么,他还会跟着你一起骂,但是如果你说美国不好的话,他可能就跟你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感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想应该说我们当年的确也有这种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使得我们咬牙也一定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也正因为有这种心态,我们自力更生,不怕艰苦,克服了很多的困难。
1963年,大部队往青海搬,因为1964年要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那边需要进行工程设计、材料生产、部件加工、冷试验(指用其他材料代替裂变材料的炸药爆轰实验)、组装等一系列过程,然后运往核试验场。核武器的研制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到青海基地才能全面铺开工作。大部队当时就生活在青海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原上,现在当然已经撤离那里了,1969年搬到四川去了。从大城市到这么一个高寒地区去,给大家生活上带来很多困难。很多同志家在北京的,只能只身到那边去。比如王淦昌先生,那时已经56岁了,1963年那个时候,老人家也跟着一起只身到青海。到了青海以后,房子还来不及大批盖起来,不少同志就住干打垒(可能年轻同志不知道,就是土疙瘩堆起来的那种房子,很矮,见图15),也有一部分住帐篷,条件很艰苦,但大家丝毫没有怨言。我们经常从北京到那里出差,大家都知道那边高原缺氧,气压比较低,所以馒头是不熟的,吃起来有点黏糊。另外开水不是非常烫,不到一百度就开了。早晨洗脸很难受,用雪水洗,手指就过敏,我的手指红肿得很厉害,而且发痒。我们刚去,晚上睡觉因为缺氧,迷迷糊糊的根本就睡不着。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支几万人的队伍生活了大概十年,以后才到四川去的。我们有一些同事的孩子就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脸颊是通红的,因为紫外线强。在这样的艰苦的情况下,大家怀着一颗心,要把原子弹、氢弹搞出来,这是我们生活的情况。
尽管早期苏联的专家曾给我们部长讲过课,但是,主要的东西他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只能自力更生想办法,发动大家,群策群力。专家与年轻人一起讨论。比如彭桓武先生,他就把原子弹从炸药起爆,产生内爆,压缩里边裂变材料,产生高超临界,中子点火,然后就中子链式反应,瞬间释放巨大核裂变能量,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物理过程,对每一个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带领年轻人,带领刚毕业进所不久的大学生,一起研究,最后终于形成了原子弹的具体而详细的概念。例如我个人1962年底分配到所后,先听彭先生讲课,研究有关原子弹爆炸后中子、γ射线在空气中的穿透计算。随后主要从事原子弹在外界影响下未达到高超临界时的过早点火概率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计算。
2.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历史。
1961年左右,原子弹设计陷入了一个大的困境。原子弹中炸药起爆以后,表示内爆特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压力。内爆使原子弹中裂变材料受到高压缩,能否达到高超临界状态,主要取决于这个压力的大小,所以内爆压力是关键参数之一。有个很有名的九次计算的故事,可能你们已在书上读到过。九次计算当时是专家指导下年轻人算的,用“特征线”方法。当时我们的条件真是简陋,大家看一下图,左边是手摇计算机,右边是一个电动计算机,数字打上去以后,按下电钮就由电动来算,就是用这样一个简陋的计算机,不是电子计算机,算出爆炸后的压力。但是一直到1961年上半年,每一次计算的结果,总是比苏联专家给我们的数据要低。当时迷信苏联“老大哥”,总是不敢相信自己,所以一次一次地计算,连续计算了九次,九次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样遇到了很大困难,如果这个数据跟苏联人对不上的话,你不敢全面铺开原子弹的研制与设计。这里要提到周光召先生,他1961年已来所里,当时他仔细地检查了计算结果,感到数据没有算错。但怎么样证明这个数据是对的,为什么会跟苏联专家的数据矛盾?他就想到用最大功原理进行计算,解决了这一问题。炸药起爆后,冲击波向内传播,在没有耗散的理想情况下所作功就是最大功,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大压力,物理学上可以算出来。最大功的计算虽然并不复杂,但当时别人想不到,周光召先生却能很快地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这是十分高明之处。周光召先生计算结果表明最大功对应的最大压力比苏联专家给我们的数据要小,这说明苏联人的数据是错的。这一结果很重要,把大家的思想解放了,感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是对的,摆脱了当时陷入的困境,开始全面铺开进行原子弹理论设计。所以说周光召先生为原子弹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理论设计后就在青海总部进行一系列工程技术研制,最后核装置组装后就运往新疆核试验场,核装置放在100米高的塔上,热试验表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爆炸后,原来一百多米的塔,就扭曲并倒挂到地上,还可看到蘑菇状云升得很高。爆炸成功那一天,刚好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开会,他当场就宣布中国有了原子弹,这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的确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当时美国还不相信中国的原子弹水平是高的,最后他们通过空中取样、数据分析以后,发现中国的原子弹是内爆型的。内爆型的原子弹比“压拢型”的先进,知道中国的确是掌握了这一先进技术。有了原子弹以后,我们的腰杆子就硬了,美国人就不敢小看我们了。后来又有了氢弹、中子弹,我们的腰杆子更硬了。所以原子弹的突破是我们自己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结果,并不是苏联给我们的。
有一件事,我们十分感动。爆炸成功以后,作为特大的新闻,报纸发了号外(指除报纸以外,另外发布特大新闻的特刊,红色印字)。号外出来了以后,马上全国都知道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天中午我们去吃中饭,走出所门口时,突然发现在所门口的地上,有人用粉笔写了很多很多感谢我们的话。当时大家非常感动,我们感到我们的工作虽然十分保密,并且几乎与世隔绝,但我们并不是孤立的,除了党中央领导以外,全国人民都在支援我们。我想那个时候,如果你们在我们附近的话,说不定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写那些感动人的话。我们这些同志,工作和生活虽然较艰苦,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怨言,我们感觉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并且应该把这个工作做好,给全国人民争一口气。
3. 突破氢弹
事实上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已经开始研制氢弹了。原子弹突破以后,理论部把绝大部分的力量都转移到氢弹的研制上面去。如果说早期原子弹研制,苏联还给了我们概念上的一些启发,那么在突破氢弹方面则没有任何东西可参考,而且美、苏封锁得非常厉害,找不到任何跟氢弹核心知识直接有关的文章。我和几位同志曾经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调研,想了解美国在突破氢弹方面有些什么透露出来。当时主要调研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外文报纸以及少部分杂志。那个时候大家不能随便看这种资本主义的报纸,你必须要开证明去借。我就拿着证明到北京图书馆、外交部和有关的其他部委去,用小车拉来。拉来后只能是一个组的同志看,不能很多人看,因为怕中资本主义思想的毒,特别是报纸上的广告,现在看来这是非常一般的广告,但是那个时候是不能看的。当时想从字里行间里得到有关氢弹原理一些蛛丝马迹的启发,虽然外国报纸也有报道美国等的氢弹试验,但结果根本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面,怎么办呢?还是凭借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发动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当时我们科研楼每个会议室里都有黑板,每一个同志都可以到黑板上去画去讲,你认为氢弹是什么样的,原理是什么,你具体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大家一起讨论。像彭桓武先生以及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周毓麟等先生,他们是我们老师辈的人物,是专家,也跟我们这些年轻人一起讨论。大家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谁对就服从谁,科学上讨论是完全学术民主和平等的。我们理论部是一个非常融洽的集体,大家称邓稼先主任为老邓,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周毓麟、秦元勲、江泽培等副主任为老周、老于、老黄、老秦、老江。当然彭桓武先生是我们父辈人物,他当时是九院的副院长,我们就叫他彭院长。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同志跟年轻同志之间相处多么亲切,这是我们理论部的传家宝。别的同志感到对我们很难理解,因为通常称领导都是什么主任,什么长,而我们这里却大家叫领导是“老”什么。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是1982年以后,周光召先生已经在科学院工作了,我参加一个会碰见了周先生,我就称呼他老周(我们所一些老同志现在见到他仍然亲热地称他为老周)。正好我在大学时的一位老师在场听见了,就跟我说,你怎么那么没有规矩。在别人的心目当中,我们与领导这种关系有点难想像。我们这个集体、这个团队是如此融洽,大家心往一处想,有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当时大家不仅白天沉浸在冥思苦想中,而且到了晚上,理论部大楼还都是灯火辉煌,很多同志晚上干到一点、两点,党委书记只好来撵大家回去睡觉。在这样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多很有益的想法。彭桓武先生综合大家的多次讨论,归纳了三个探索氢弹方案,在邓稼先主任、周光召常务副主任等的组织下,兵分三路。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各负责一路进行攻关。彭先生后来在一个场合上说过,他当时凝练了大家智慧,准备作三次战斗,事不过三,总可突破氢弹。1965年下半年于敏先生领导一个小组去上海嘉定,通过对加强型原子弹的深入计算和系统物理分析,终于找到了氢弹热核材料点火和自持燃烧的关键,抓住了氢弹的“牛鼻子”,然后进行氢弹原型理论设计。所以于敏先生为氢弹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其他两路探索表明了“此路不通”,这在科学上也是贡献,事实上其他两路研究成果对以后发展氢弹也是很有价值的。氢弹研制与原子弹研制一样,第一工序是先研究清楚作用过程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设计,接下去便是工程设计、材料生产和部件加工、装配、冷试验,然后再运到试验场进行核爆试验。为了测得热试验中的核爆炸数据,需要研究很多实验测量内容,我们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所专门成立了一个热测理论组,与实验同志合作。在试验场试验前,从事热测试理论的同志与实验的同志要选定实验测试项目,研究它的物理原理及测试方法,并通过计算提供实验测试零前的量程,以便在核爆时能测到中子、γ光子、冲击波等物理量以及回收放射性物质等。通过对测到的数据的零后详细分析,了解氢弹在爆炸过程作用物理规律和给出实验爆炸当量,再反馈给理论设计同志,以便改进下一次设计。我当时是热测试理论组的主要业务骨干之一,就从事这样的热试验测试理论研究。
经过几次热试验和核装置的环境试验,核武器就能变为定型的型号,再与导弹联结,即武器化。1964年10月16日突破原子弹后,1966年12月我们又突破氢弹原理,1967年6月爆炸了约300万吨TNT的大当量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原理突破只花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在突破氢弹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插曲:当时我们知道法国人也在研制氢弹,大家知道,法国人的原子弹比我们早突破,如果我们中国人能抢在法国人的前面,先试验成功氢弹,在国际上影响就大了。以前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这就可给我们中国人长了志气、争了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更加努力和充满激情。最后,我们只花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赶在法国人氢弹之前突破了原理。为此,法国总统戴高乐非常恼火,训斥了研究氢弹的负责人,据说最后把这个负责人给撤了。我们先于法国人突破氢弹,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像突破原子弹时一样,那天我们又看到了门外地上有人写了密密麻麻祝贺与感谢的话,又一次使我们非常感动。
4. 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1969年以前,核试验都是塔爆或空中爆炸。无论塔爆还是空爆,放射性沉降污染都很大。例如,1966年12月的氢弹原理试验,当量是十几万吨TNT,在塔上爆炸,地面上卷起了巨大的蘑菇云。1967年的大当量氢弹约300万吨TNT,这么大当量,只能是高空爆炸,但是蘑菇云仍然卷起地面大量的泥土。蘑菇云中放射性物质散到各处,沉降到地面要影响环境,而且周边国家也有意见。地下核试验后放射性物质都埋在地下,地面环境不会受影响,但要挖井,工程大,核装置的当量也不能太大,氢弹必须减当量,所以技术上难度较大。美国当时已做了多次地下试验,有了经验,他们为了遏制中国,就要求有核国家禁止地面和空中核试验,压迫中国转入地下核试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面临过地下核试验的关。
为了地下试验,马兰核试验基地要解决大量的工程技术及测试等问题;九院则负责核装置的研制以及物理测试等大量研究项目。为了理论研究和设计需要,我们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所于1966年成立了一个理论研究小组,研究设计第一次地下试验的核装置和当时突破氢弹后需要分解研究的若干重要的物理过程,以便在地下试验中进行实验测量。我被任命为这个组的组长。我们设计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核装置,当量约2万吨TNT。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是在平洞中进行,也就是在山脚下平着打洞进去,挖一个很长的廊道(进人和运进仪器设备及核装置),最后是鱼钩型的爆室,核装置就在“鱼钩子”放“鱼饵”的那个地方,这样构型使爆炸以后,不至于把里面的高温高压物质很快冲到外面。当时的要求非常高,核装置设计必须是“三不”。第一,不能冒顶,即爆炸后山顶不能掀掉。第二,不能放枪。平洞中有很长的一条廊道连接爆室,零前(爆炸前)有一段廊道已用水泥填好,没有封的一部分空廊道,零前已计算好由爆炸冲击波到后进行压实封住,叫自封,以防止里边高温高压物喷冲出来。如果封不住的话,高温高压物质就很可能变成枪弹一样射出来,危害就大了,所以不能“放枪”。第三,不能从山上裂缝中泄露出放射性物质。即使爆后山顶没有被掀掉,但有可能泄露出来一定放射性物质,那也是不允许的。“三不”要求理论设计当量不确定度很小,当量太大了就可能掀山顶,太小就可能放枪。要求第一次的地下核试验装置设计这么高精度,设计难度较大,当时确实心里没有底。但是经过努力,1969年9月,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圆满完成了“三不”任务,表明我们核装置的设计是成功的。但是很多物理测试项目,由于当时对核爆后大剂量电磁辐射等干扰认识不足,没有获得理想数据,但在1970—1971年,总结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经验后,到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时,我们完全控制住了干扰,获得近区测试的很多重要结果。在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总结过程中,除了总结测试结果外,我们还深入到爆室区,也就是爆炸中心点,进行考察调查。事隔一年,洞内的温度在通风不良条件下仍然高达摄氏50~60度以上,穿着防护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由于吸入了很多一氢化碳,出洞后头痛难忍,真正体会到核爆后的余威。
我想在这里再跟大家讲一下当时艰苦的情况。突破氢弹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社会上开始乱了。周总理明确指示我们这个单位不能乱,红卫兵不能进入,但是毕竟影响还是很大。1966年到1969年之间,全国各地已经是非常乱了,红卫兵到处串连。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以前,我已多次去新疆试验基地马兰出差,讨论有关地下核试验的一些测试项目。大约是1967年的一次,我和实验部两位同志带着机密资料乘飞机到乌鲁木齐机场下。当时新疆红卫兵的红一师、红二师、红三师互相斗得非常厉害。我们从飞机上下来,军区的车接我们,车内两边都坐着解放军,我们坐在中间,严密地把我们保卫起来,主要是保卫资料,就往招待所开去。这一路上风险非常大,如果有一些红卫兵抢车,冲上来,就很危险。我们到了军区招待所后,乌鲁木齐市整天都是枪声,闹得提心吊胆,隔壁的师范学校里面已埋了三个刚被打死的人,当时情况非常的紧张。这一次是王淦昌先生带领我们去试验基地的,在这种情况下,乘车从乌鲁木齐市进马兰基地是不可能了,因为有关卡,红一、二、三师都把在那里。这些红卫兵背后都有一些部门在支持,例如,红二师与马兰基地在乌鲁木齐市的一个办事处有关系。有一个很可笑的故事,据说红二师的人曾到办事处去,要借一个小原子弹,说把红一、三师打败后,再还给他们。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思想混乱得很,而且连科学的常识都没有。一个小原子弹,往口袋里面一放,就可以炸人家,这太无知了,但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看来当时我们已不可能乘车去马兰,王淦昌先生为了此事好几天睡不着觉。怎么办呢?当时除常规的民航飞行外,其他飞机不能随便起飞,因为出过事,有人驾机逃跑了,所以必须由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签字才能起飞。没有办法,最后报中央,由中央批了一架飞机,直接从空中把我们运到马兰去。我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当时环境的确非常的艰苦,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核试验,我们必须要冒这种风险。所以我们核武器发展到今天,是充满千辛万苦和牺牲精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完全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全国人民的支援,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1969年9月份,我们突破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美国人压我们,我们也不怕,以后就逐步地转到地下核试验了。
5. 突破中子弹
突破了原子弹、氢弹以后,我们的地下核试验也做了,我们的核武器的主要类型中还缺了一个,中子弹。美国人在1977年公布有了中子弹。什么叫做中子弹?顾名思义,它是用中子来杀伤敌人的。大家知道,原子弹里面含有裂变物质。氢弹里面有氘化锂聚变材料,但是它也有很多裂变材料,有很大的放射性。爆炸以后,冲击波和蘑菇云会把裂变碎片和未裂变的放射性物质散布到很大的一块面积上,一个大当量氢弹可能影响周围一百多平方公里面积。所以如果一个氢弹扔到一个大城市内,这个城市就毁掉了;即便不发生核爆炸,炸药爆炸也会使那些放射性裂变物质洒到满城,足以使人类没有办法在这里生活。中子弹跟它不一样,中子弹是尽量减少冲击波,就是说所用的裂变的材料尽量减少,所以扳机当量小。而且中子弹总当量也不能大,一大的话,又变成大面积放射性裂变物质污染,又是放射性破坏了。原则上中子弹要把放射性控制在小的范围内,中子的破坏半径比放射性的破坏半径大,两者破坏面积比大概是十比一。通常大家认为中子弹的破坏半径约800米,也就是800米以内强中子流(800米处约8000拉特—中子剂量)作用到敌人后,尽管当时还死不了,但是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失去知觉或完全瘫痪了,这样攻方战士就可以无抵抗地进入敌人阵地。放射性破坏可能在300米半径以内,所以面积比是大于7倍以上,因为面积是半径的平方关系。
中子弹原理的突破也标志我们核武器技术水平的一大提高。中子弹是一种特殊型的氢弹,不是通常的氢弹小型化,是另外一种类型核武器,它有自己的作用原理。所以这样又碰到一个难关,怎么去突破中子弹原理?当然仍然只能是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的智慧。那个时候研究所内有一个室投入到中子弹的突破研究。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可用通常氢弹的理论研究中子弹。我负责一个组十几人进行原理探索和一维设计,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认为中子弹有其特殊性,不能因循旧框框,应按新的思维进行研究。
核武器的作用关键是要解决点火和自持燃烧两个问题。这必须研究清楚能源与能耗竞争问题,即外界做功或核能释放不断加热燃料和能量耗散系统冷却(包括系统对外做功和辐射流失)之间的竞争或消长关系。如果能量流失得太厉害,也就是“消”占优势,就不断冷却,点不起火来;如果刚好达到某一个层次,两者平衡的时候,就达到点火点;如果“长”超过“消”,热核燃烧就自持地进行,直到燃耗加深,“消”又超过了“长”,最后系统释放大量核能后,发生崩溃。如果把这两个问题在不同状态下研究得很清楚,就能抓住中子弹“牛鼻子”。中子弹像原子弹、氢弹一样是一个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复杂系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研究这样复杂系统中“长”与“消”特殊竞争关系,首先需要把影响中子弹系统的各种因素分解开来,并研究清楚它们的物理规律,其中总有几个因素起主要的作用,需要抓住这几个主要矛盾,清楚了解它的作用规律,然后再搞清楚这些因素(或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总体集成,就能抓住中子弹的总体物理规律。我们分解研究了几十个到成百个因素,研究了各种过程互相竞争的关系,终于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过程,抓住了主要矛盾。
当时我们用于中子弹总体理论设计的计算机计算的峰值速度约一百万次,弄得满屋子的纸带。因为当时计算机还没有图形显示设备,没有办法把数据变为图形很好地显示出来,都是纸带中的数据。你不敢丢一张,万一在丢了的一张纸带里,有核心的数据,就得不到重要的结果,所以都保留起来,进行仔细分析。有些数据不得不用手把曲线画出来,所以工作量非常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群策群力,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热试验证明了我们的研究结果,突破了中子原理。
从原子弹、氢弹到中子弹研制所用的电子计算机。先是每秒一万次的104机,它由电子管组成,主要用于突破原子弹计算。后来是119机,再后来便是109丙机了。J501机在上海,为突破氢弹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几年以后又用了60万次的655机。突破中子弹时已用了百万次计算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一个好的PC机,主频可能是五六百兆,峰值运算速度约每秒十亿次,现在我们用的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峰值速度可以达到几万亿次以上。当时就在一万次、几十万次、百万次计算机上数值模拟,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6. 小型化和实验室核爆模拟
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试验成功以后,接下来就是核武器小型化。早期我们研制的核武器个儿比较大,笨重,只能固定在地下井中发射,很容易被别人通过卫星发现,易被摧毁,所以要不断小型化。小型化就是机动化,机动化以后,跑来跑去,别人很难发现你,就可保存自己。1986年的时候,邓稼先院长已经在病床上,他跟于敏先生、胡仁宇先生等几位向中央打了一个加快核武器试验的报告,建议我们国家应该抓紧将核武器进一步小型化。因为美国已经有了上千次的试验,经验丰富,早已小型化、机动化,然后1992年就开始停止了地下核试验。当时我们只有约四十来次的试验,他就想压我们禁止地下核试验,我们顶住压力,争取了时间完成了小型化。1996年我们在核禁试条约上签了字。禁试以后,美国正在建立各种技术平台,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核武器物理分解研究,最终进行高性能计算机上数值模拟研究,以确保核武器的库存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确保我国核武器可靠、有效和安全,我们国家现在也在积极进行实验室条件下核爆模拟研究。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全国各方面的支援,我们中国有了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然后又核武器小型化,核武器主要类型都有了。现在美国人对我们就不能像当年那样为所欲为。所以沙祖康大使到我们所里说,有了核武器,我在和人家进行裁军谈判时,腰杆子就硬多了。当然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我想,一个是经济的发展:广东发展很快,中山市作出了重要贡献,听说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上海、深圳、浙江、北京等地发展也很快;我国现在又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我想在若干年以后,西部肯定也是蓬勃发展;到2020年或稍后,我国GDP总数可能会超过日本的水平。经济的发展,加上有核武器,另外还有一个常任理事国,这三个是我们国家今天可以挺起腰杆子说话,在国际上人家不敢小看我们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一些同志不理解,说你花这么多钱去发展核武器是否值得?我刚才已讲了,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你说话不算数,人家就欺负你,威胁你要使用核武器。有了这个以后,就为今天我们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防支撑。我们只有四十几次的试验,美国是一千次以上的试验,我们花的钱,仅仅是人家的1%~2%,在物理设计水平上已与美国在同一档次上,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对发展高科技的启示谈三点
第一点,核武器本身是国防高科技,它的发展也带动了国防和民用高科技,例如:由于核武器研制需要,发展了铀矿的开采和冶炼,并带动同位素分离技术,为后来核电发展及核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核武器部件研制需要带动了一些特殊材料(除铀、钚以外)、高性能炸药,以及性能要求特殊的金属、非金属等多种材料发展;对高性能电子学元器件设备和技术的需要,带动了IT业若干产业的发展,以及性能提高;精密加工需要,带动了精密加工工艺发展;核武器物理设计需要,带动了大规模计算机模拟,促进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等等。除了上述技术以外,核武器的研制还促进了基础科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核武器的作用过程涉及到物理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的多个领域,因此核武器的研究既深化和发展了这些领域的内涵又产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在总结这方面的成果基础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已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科技论文,出版了近50部专著。
第二点,从发展核武器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提供我们发展我国高科技的一些启示。特别是一些跟国防有关的核心的高科技,西方国家不会卖给我们。总结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经验,发扬热爱祖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来发展我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科技,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势头也很好,高科技的生产已占了较大比重,但是,大量的产值是合资企业生产的,是外面的公司在我们这里生产的高科技产品的产值,这虽然对发展我们的经济十分重要,但如果我们深入地想一想,就包含了某种风险在里面。一旦有风吹草动,外资可能会大批撤走,它的厂房可以留给你,机器可以留给你,但是核心的技术,他没有告诉你,这样生产就会受很大影响,甚至停顿。即使你能生产,但是知识产权不是你的,人家就会卡你。另外,在国防上,我们买了人家很多飞机、兵舰,自己没有掌握关键技术,部件添换受制于人,这也是很危险的事。因此在这一点上,我感到有某种危机感,我们只有真正掌握核心的技术,我们才不怕。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了以后,不光是核武器,整个国家很多大项目就处在停顿状态,建设受到较大影响。在今天,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日子再次到来。可是虽然可能性小,也不能说100%不会到来,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有一种忧患感。你们这里的同志很多都是管科技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还有一些大学生。我想大家的责任很重,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在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要重视基础研究,特别要强调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真正掌握自己的高科技的核心技术。因此我想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振兴中华,这些精神,不应只是在研制核武器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应在发展国民经济中体现出来。
第三,还需要专门提一下,发展核武器也可为发展大科学工程提供经验。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中,必然会有很多大科学技术工程需要建立和攻关,它的完成对国家的发展将十分重要。如何组织好这样大的工程,需要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决策,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合作协调攻关。组织者的能力和水平,团队的能力和献身精神将起关键的作用。我想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这样的经验。
这些重要任务要落到你们这些年轻的领导者身上,也要落到你们这些大学生身上。今天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中国核力量-介绍文章之四:拨开迷雾看中国真实核力量
1964年10月16日15∶00时,中国首枚原子弹以塔爆方式试爆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核国家。这次核试耗资2亿美圆,动员超过18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核试的效应物有飞机、战车、自走炮、榴炮、无线电台、舰桥、地雷、工事、动物、医药、食品、燃油、海水等8类共21项,置于距离爆炸中心200至300公尺范围内。测试仪器有1000多台,95%以上为国产,在自动控制系统指挥下,于十多秒内自行启动,97%的测试仪器记录准确,实验的综合成功率达90%以上。
试爆后取自远区的冲击波气压上升值,换算出来只有千吨当量,离设计值太远,顿时令众人惊的目瞪口呆。当采用不受气象条件影响的正压作用读出比较准确的当量数值时,参与人员才如释重负。试爆一小时后,签下遗书的空军飞行员以伊尔-12携带取样器飞入放射性尘屑中……。一个月后,仔细计算后获得准确的当量值是22000吨TNT,但美国取样分析的结果至今仍错误的维持是19000吨TNT。由于没有经验,工程人员最初认为原子弹头以能装上导弹,因此这次核试为首次地下核试,用于测量导弹弹头的威力和性能。后来为研制经飞行考验的核弹头,改为首次“两弹结合”,也就是原子弹和弹道导弹的热实验。1966年10月27日09∶09时,载着核弹头的东风-2甲导弹在靶心附近569公尺上空核爆成功,取得弹头定型的完整数据,但后来的各型核弹设计定型都没有再采用两弹结合的方式。美国首次两弹结合实验成功是在1958年8月,苏联直到1962年才完成这一实验程序。中国的成功令美、苏惊讶,但两国都认为中国要将原爆技术用于弹道导弹在70年代以前是不可能的。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指出:“5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因为美国从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到发射载有核弹的导弹用了12年的时间,苏联也差不多,所以中国至少要用10年。”由此可见,60年代的中国核弹头弹道导弹发展是全球最快速的,即使美苏两国拥有先进的侦察技术,结果仍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也许正是速度太快,苏联曾试图在中国的核武器形成战斗力之前以外科手术空袭迅速剔除。然而文革的来临,使中国的核弹头导弹和航太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大受影响。1976年9月26日,沈阳军区一个陆军步兵师约3000多人,首次进行核爆条件下的战术训练,核爆后90分钟“对敌发动攻击”,这也是中国初期的战术核武器实验之一。中国先前已进行多次战术核武器的实验,全部都在70年代中期开始,当量介于1000吨至10000吨之间。
中国首次核试验最初是按实战要求设计的,1960年初设计有3种气动模型,但考虑到用空投方式会增加测试和瞄准的困难,遂改为“塔爆”方式进行。1966年空投实验后,中国即拥有实用的核弹。为模拟弹上震动环境,中国在1965至1966年曾先后以时速40公里运载核弹头做数百公里的长途运输实验、爆轰实验、燃烧模拟实验和坠地碰撞模拟实验,证明核弹头是安全可靠的。
◆氢弹 :中国的氢弹研究时间只比原子弹晚一点,原计划在1967年底至1968年上半年进行试爆。1960年底,官方指示进行氢弹的物理实验,针对可行性结构进行探索性研究。1965年9月至1966年4月,顺利完成了爆轰、次临界、环境条件等实验后,于1966年5月9日成功进行了加强型原子弹的空爆实验,为氢弹的理论研究提供实测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965年夏,核武器研究所得知法国准备在1068年进行首次热核装置爆炸实验,中国决定抢在法国之前试爆。核研所人员决心一步就制成导弹弹头,这种以100万吨TNT当量为标准设计的氢弹被命名为“1100工程”。根据原子弹引爆氢弹理论的方案推断,1967年底至1968年上半年有可能制成体积小、重量轻、聚变比高的百万吨级氢弹,经过百多次的爆轰模拟实验,解决了原子弹点燃氢弹的最大瓶颈。1966年12月28日12∶00时,首次在核试验场进行了塔爆的原理性实验,共动用了1014具仪器记录数据,测得12.2万吨TNT当量。因为这次减当量实验中氘化锂-6含量较少,并受到场地方面的限制,以至热核反应不充分,但基本上该次实验算是成功。1967年6月17日08:02时,由强-5甲装载首枚氢弹,在距靶心315公尺、高度2660公尺初成功引爆,完成装上导弹前的论证,当量达到330万吨TNT。由于台湾高空侦察机的努力,使美国在事后公开宣称“一切早已在意料和掌握中”、“早在3年前就知道中国会有这一装置(氢弹)”,但私下却对中国“土法炼钢”有次成绩大为吃惊,可见如果没有台湾的黑猫中队,美国人的震惊会达到何种程度。
从原子弹试爆到氢弹试爆,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英国接近5年,法国是8年多,但是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并且赶在法国之前成功试爆。不过自1969年10月林彪等人插手后,大批科研人员受到批斗,使得氢弹只能长期使用于轰炸机上,直到1972年才装上导弹真正达到实用化。自1967年5月26日东风-3导弹从甘肃发射成功之后,因为文革的延误,直到1971年5月才装备二炮部队,而且只装备原子弹头。到1972年东风-3才有制式的百万吨级氢弹弹头,并于1975年8月4日完成定型。以中国在60年代高速发展导弹核武器来说,这个过程算是异常缓慢的,如果与东风-2相比就更明显了。
氢弹的武器化,是按照边实验、边定型、定型合格后大批量生产的要求来进行。从1972到1986年,先后为东风-3、东风-4、东风-5、东风-21、巨浪-1战略弹道导弹生产出热核弹头;氢弹头的标准化和系列化量产,是战略导弹得以解决整体通过定型的重要关键环节,这样东风-4和东风-5才分别于1983年6月25日、1986年12月26日通过设计定型。
◆中子弹 :根据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核武器发展方向,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在70年代展开核弹头小型化、分导式多弹头、战术核弹和中子弹的开发。因此,美国中情局和联调局情报官员指1987年来中国来访学者从加州利弗莫尔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立研究所非法获取的中子弹资料,是中国制成中子弹的最重要技术来源,可能是缺乏实据的政治指控。事实上,国防科工委和工机部曾指示核研院(代号9院)与西北核试验基地(罗布泊)互相配合,于1982至1988年在战术核弹的基础进行一连串1000吨左右当量的核试验,验证设计原理和突破技术瓶颈,并于1988年9月29日上午成功在中央分区核试验场(罗布泊其中一个地区)进行首度中子弹试爆。中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中子弹的预研工作,经过大约10年的发展,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俄后第四个拥有中子弹的国家。从此,也把中国的核武技术从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的水平,因此拥有最先进的小当量、低污染战术核武器,不至于要轻易动用容易引发全面核大战的战略核武器,其好处自不待言。
◆其他第三代核武器 :中国在原子弹尚未进行实验时就展开氢弹的预研工作,在氢弹未全部装上弹道导弹、战术原子弹尚未结束定型实验时,就展开中子弹的预研工作。而中国在第一枚中子弹尚未实验前,也同时对其他第三代核武器开展了预研。目前中国对第三代核武的进展仍视为机密,但是专家普遍认为,它们是以不同释放能量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核武器,所以中子弹即为其一。这一代核武器在爆炸时突出某种杀伤破坏效应,同时削弱其他效应,即以限制核弹的杀伤破坏力来达到特殊的战略战术要求。正如中子弹在50年代至60年代已在美国和苏联开始研究类似,第三代核武器有电磁脉冲弹、冲击波弹、X射线镭射武器、等离子体武器、中子弹等几种,美俄两国都进行过相关实验。根据测量数据,100万吨的氢弹在100公里高空爆炸,电磁脉冲可以覆盖1200平方公里;在400公里高空则为2200平方公里。在美国上空4000公里连续引爆三枚千万吨级氢弹,则整个北美的电力和电子网络将完全破坏。但研制高效的电磁脉冲弹的关键在于“如何产生更多电磁脉冲并引向敌方,同时又不祸及自己”。外电曾报道,海湾战争开打前美国某将领曾要求在巴格达上空引爆一枚核弹,以破坏伊军的C3I系统,但为布什总统拒绝。这是否显示美国以秘密制成电磁脉冲弹?目前仍未知晓。中国媒体曾暗示,中国的常规电磁脉冲弹头已在90年代中期服役,相信会用于M-9、M-11导弹,其用途与“战斧”巡航导弹在海湾使用的弹头相同。随着中国传统脉冲弹头的服役,作用相同的核弹可能已经停止发展。冲击波弹的全名是“弱辐射强冲击波或弱剩余辐射弹”,其实也就是小型氢弹,作用原理与中子弹相反,爆炸时增强冲击波并减少核辐射,适合攻击工事或做钻地核弹摧毁地下设施。美苏在50年代利用核爆炸进行资源勘探、开挖运河时,作用与此类似。一枚5000吨的冲击波弹爆炸威力强大,若要抵抗其轰击加固费用将超过建筑成本的50%。美国曾在内华达州用钻地冲击波弹对一座10余公尺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指挥所进行实验。该弹前端是铀钨合金穿甲弹头,中间是冲击波弹,尾部是喷气加速弹,被这种三合一核弹命中的指挥所瞬间被炸的荡然无存,只剩大弹坑了。中国对冲击波弹的作用原理非常清楚,研究也极深入,从公开的物理学刊物上也可知悉这一点。以此观之。中国就算未造出这种核弹,应已具备门槛技术。X射线镭射武器是核爆衍生的,为一种瞬间向不同空间同时发射数十条X射线的大破坏性定向能武器,可在太空摧毁来袭的战略核导弹,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重要一环。其难处在于:同时瞄准和跟踪多目标,激光棒(固体激光武器)被核爆产生的X射线汽化前,必须发射出激光束,这需要全新的特殊材料。1980年,美国能源部利弗莫尔核武器研究所率先在内华达州进行这种低当量的核装置实验,脉宽达毫微秒级,功率300兆兆瓦。1985年12月28日,代号“金石”的同类地下核试验在相同地点进行,爆炸深度550公尺,当量2至15万吨TNT,连续的试验基本上证实了其可行性。以中国的战略需要、战术水平、核武器发展时间、技术水平、理论基础等来综合分析,这方面的进度应该只达到理论研究阶段,公开资料的深度和数量与其他第三代核武器比差距很大,相信美俄一样停止了这方面的研究。等离子体武器的情况可能更原始。核爆炸形成的火球,内部物质的中子被电离,这些中子、剥离了电子的离子流和电子组成等离子体,犹如恒星一样在几秒内火球急剧膨胀,温度急降以至熄灭。由于火球向四周膨胀,能量损失很快,如一个100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大气层爆炸,火球半径可达1000公尺,但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把等离子体的火球沿着特定方向发射,就能摧毁远距离的目标,十分适用于外太空作战。其难题除了把核弹能量化为等离子体外,更难的是如何以特定方向射向目标,因此这是最难、最没有把握制成的核武器。目前俄罗斯在这方面的进展较大,未闻中国以开始实质性的研究工作;但以中国在21世纪的太空发展进度而言,不能排除将来会加强发展等离子体武器。
◆第四代核武器 :更先进而且干净的第四代核武器有:聚变弹、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金属氢武器、核位素武器等。它们介于传统武器与核武器之间的灰色地带;第三代核武器受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制约,但第四代核武器以聚变原理为主,可加以限制的只有技术水平的高低。与第三代核武器近似,这些干净核武器的预研早已在进行中,国际上目前以美、俄、法三国的水准最高。
核同位素是指质量、数量和原子序数相同、在可测量时间内有不同能量和放射性的两个或以上的核元素,它产生的能量比高能炸药强100倍,目前各国正研究它的性质和释放能量的方法。通过重离子碰撞或惯性约束聚变中爆炸产生的中子脉冲进行核合成可以得到这些元素,它可被用做传统武器,又能作为干净型氢弹的引爆器。
金属氢是指氢气在一定压力下可转化为固态晶体,在室温下无须密封也能保持很长时间。金属氢的威力是TNT的25至35倍,是目前威力最强的化学炸物,已被列为美国国家科学计划的重要研究项目。上述两种核武器,目前并未闻中国开始研究,但因为中国已经签署禁止核试验条约,要深入研究只是时间问题。粒子束武器,是定向能武器的一种,其优点是:速度快,能量密度集中,能快速射击不同方向的目标,贯穿力强,不受气候影响,无放射性污染。缺点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较大,可分为大气层内使用、射程较近的带电粒子束武器和太空使用、不带电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其射程可达几千公里。
中国的粒子束武器研究伴随着核物理学理论的进步而产生,已知在在70年代开始进行。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核物理学频频取得进展,进度大幅加快;观察近年来中国的民、军用高能物理学的学术文章,反映出其进展的长足进步。与美、俄比较,因为开发的时间和投资皆有差距,所以落后是必然的;但因为基础理论和研究基础相当扎实,推测其粒子束武器的进度可以列入国际前五名之内。
3 x5 [( c* p' b$} 反物质武器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正物质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互相作用,迅速释放巨大的能量,只要几微克的反物质就可以产生极强的X或γ射线激光。它是目前核武器中最强、最重要的一种。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国和瑞士合建的欧洲研究中心,俄罗斯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做此研究。中国的反物质研究所始于80年代初,由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反物质发现者赵中尧担任技术顾问,因此西方称他为“中国反物质武器之父”。关于这方面的公开资料几近于无,其高度保密性正反映了其极端重要性,只能通过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零碎进展作为这种武器进展的参考。
聚变弹是与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通过核裂变作用相对应的一种武器,其作用方式也正好相反,生成物是十分干净的。各核国家都在对此做深入研究。聚变反应是核物理学几十年来的难题,其历史并不比裂变反应短多少。要观察聚变弹的进展必须注意在可控核聚变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是一种军、民两用科技,而且代表着一国高能物理学的最高水准;历来各国在聚变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若取得较大突破必然会公开炫耀,相对于上面各种核技术是透明度最高者,公开资料最多。如果某国在可控核聚变取得全面突破,几乎意味着能率先造出聚变弹。中国在聚变技术的进度有机会角逐全球第三位,聚变弹方面亦然。
因为第四代核武没有污染,可做传统武器之用,只有拥有氢弹和先进核物理学家的国家才有能力发展第四代核武。第四代核武是对核武管制的挑战;它巧妙的绕开全面禁试条约的限制,而且除非连基础核科学也一并禁止,否则第四代核武必将问世。特别是核紧试条约使第三代核武器的发展受到限制,第四代核武器成为核大国的唯一选择。
◆核试验 :中国在签署核条约前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按照中国“一次实验,多方收效”的原则,基本达到了他国数百次核试验的的成果。其中大气层核试有23次,共十多万人参加了效应试验。
地下核试分为平洞和竖井两种,中国原定于1960年5月9日首次进行平洞试验,但为了更快取得实用导弹弹头,并集中力量研制氢弹,这次试验改为测量弹头威力和性能的大气层试验,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时才首次进行平洞核试验。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试验取得大量重要数据,对后来的地下核试验贡献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试首度在花岗岩内进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并在时程上反驳了美国对中国“窃取”中子弹机密的指控。
中国在1967年4月选定罗布泊西北的辛格耳为竖井核试验场,这种方式是地下核试验的主要类型。1975年4月钻成深300公尺,直径2.5公尺的第一口花岗岩竖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时才首次竖井核试验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气层核试验后,后来的中国核试全面转入地下;包括中子弹和近年的核试,也都采用竖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对科学规律认识不充分,中国有3次核试全部或局部失败,但比例并不高。
从1964年11月2日起,外国开始记录罗布泊地震数据,从全球标准化地震研究网和地震联合研究机构等地震记录,可获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国国家地震资讯中心和美国国际地震中心报告。90年代中期,美国利用电脑程序一天三次自动访问国家地震资讯中心的数据库,监控中国的核试验情况。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开始利用商业卫星侦察罗布泊核试验场,采用多光谱扫描、反射束光导摄像管、地形测绘仪、高解析度照相机、红外侦察仪器、航天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宇航员也进行人工摄影。罗布泊在北部以西约2300公里,曾选择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4个地点,中俄两国专家都认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区最好。核试验场分3个区。马兰科学城位于试验场西北,在两条干线公路交汇点附近是主要指挥所和技术人员居住区。马兰西北几十公里有一个保密研究所,即核试验中心,三面环山,有一条对外公路。核试验在试验场东南方距马兰不远的沙漠中进行。中央分区在马兰分区和东南分区之间,是地下核试验场,但早年也进行过几次低当量地面核试验。中央分区又分为3个地下核试验区;南部试验区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头2次地下核试验就在此进行。这两次核试验检验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闭技术。这两次试验后,平洞核试验转移到西部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核试验都是低当量的,在试验的同时也检验了地震武器的试验数据和核试场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弹的原理性试验和首次试爆都是在此进行的。东部试验区是西山之间的一块低斜坡地,进行深竖井地下核试验。近年的核试验有很多在此进行,包括东风-41的弹头试验。
◆核武战力 :中国的核武发展除了提升国际地位和核反击能力之外,也带动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批新型原材料、仪器和大中型民用工业设备的进步,使大量新的生产部门和新兴科学得以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第一、第二代核弹进度极快,理论和技术水平也很高,其首枚原子弹就比广岛型先进,经三次核试验后原子弹就装上了导弹,再经过三次核试验又制成了导弹的氢弹弹头,这些都是核武器史上的最佳记录。
对中国核弹数字的推测可谓人言人殊。西方权威的“简氏集团”认为目前的总数是1000枚左右,与真实数字的2500枚以上差距悬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方从50年代至今一直没有正视中国的高科技能力,在有许多数据选择时通常会主观的采取最差的。西方专家至今仍坚持中国只有数百枚核弹,事实可能有很大的误判,中国的核弹与俄罗斯近20000枚、美国15000枚相比固然很少,但却超过英、法总和的2000枚,居全球第三位,总当量介于5亿至10亿吨TNT,也是世界第三位。从核试次数与核武持有规模比例而言,效益可能是全球最高的。
大陆目前装备的核弹有十多种,东风-2/2甲的核弹头、初期空投原子弹和少数核地雷已经退役/战略核武器方面中国早着先鞭,分为导弹核弹头和航空核炸弹,后者随着中国空军战略突破能力不佳和战略导弹的进步日渐淘汰,21世纪初会完全汰除。2010年前新装备的核弹头有东风-31(巨浪-2)和东风-41战略导弹的分导式多弹头,超音速隐身战略巡航导弹的弹头,当量为30至50万吨TNT,性能与美军现役核弹头相当。战术核武器除了导弹弹头和核航弹外,在70年代装备了核地雷,80年代初又装备了核深水炸弹、反舰导弹核弹头,但数量少同时已届淘汰。生命力较强的有152、155毫米核炮弹,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服役,M族导弹核弹头也是同期列装,这种武器亦陆续配备中子弹头。冷战结束后,东风-3/3甲大部分换装常规弹头,以适应局部战争所需。随着东风-21、东风-21甲、M-9Ⅱ导弹大量服役,东风-3系列到2005年将功成身退,库存的配套核弹头同时销毁。未来得以保留的将只有核炮弹和战术导弹核弹头,当量大都在1万吨TNT以下。现役战略导弹的主力为导弹弹头,航空核炸弹已经逐年递减以至汰除。这些第一代单一核弹头分为20万吨至30万吨当量、40万吨至50万吨当量两大类。
随着老旧核弹退役和国际形式的缓和,中国的核弹头发展方针将彻底转为以质代量,将维持相当数量或是数量略减但是威力大增,战略与战术并重。自90年代的地下核试验以能看出其发展趋势,即朝向系列化、通用化、可调当量、小型以至微型化发展。由于中国在可见的未来仍坚持有限核报复的战略,即不首先对任何国家或地区动用核武器,但保留最低限度的核反击核安全国策,因此仍会把对方大城市等软目标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但会因应战略核武器的精选,选择性的挑选一批重点加固的军事目标作为打击对象,这是21世纪初中国核战略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见到中国对其核武器的信心。
中国核力量-介绍文章之五:中国海下核力量
19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导弹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从1954年初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换燃料棒时为止,总航程达6万多海里,其间大部分是潜航,“鹦鹉螺”号仅消耗了几公斤铀;而常规潜艇航行同样的距离,要消耗大约8000吨燃油。运输这么多燃料需要217节油罐车,所组成的列车长达3.2公里,要耗费197万美元。美国海军披露,“鹦鹉螺”号在历次演习中遭受了5000余次攻击。据推演,若是常规动力潜艇,它将被“击沉”至少300次以上,而动作迅速的“鹦鹉螺”号仅被“击中”3次。“鹦鹉螺”号展示了核潜艇的作战能力以及令人恐惧的隐蔽性和灵活性。核潜艇拥有绝对的报复力,有了绝对的报复力,国家才有绝对的安全。
当时中国主管国防科研的聂荣臻元帅马上意识到:核潜艇将会成为美国的最有效战略武器,也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美国。在中国第一座核反应炉运转成功後,聂随即召集海军政委苏振华,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等负责人,商讨研制核潜艇问题。这是中国研制核潜艇的首次会议,会聂亲笔起草「关於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并於1958年6月27日上报中国中央。该报告指出:“中国原子反应炉已开始运转,在国防利用方面应早作安排。根据现有力量,考虑国防部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此即中国研制导弹核潜艇的伊始。聂虽在报告中提到“自力更生”方针,但中国当时刚仿制出苏联常规潜艇,对核动力潜艇,水下发射飞弹等技术一无所知,不得不向苏联求援。1959年9月,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雪夫访问北京,中国随即向其提出援建核潜艇的要求。赫鲁雪夫对援助中国搞核潜艇并不热心,对中国要求回答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苏联有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赫鲁雪夫的轻蔑,气得中国主席毛泽东发誓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不过苏联还是给了中国一代的援助,包括同意转让建造G级常规导弹潜艇并提供潜射飞弹。1960年中国开始核潜艇的预研工作,不久中,苏关系恶化,苏撕毁协定撤走专家。这时大陆又发生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极端困难,无力同时支撑原子弹和核潜艇两个项目,最决定先搞核弹和飞弹,让核潜艇项目下马。原子弹爆炸成功後,国民经济也复醒,核潜艇研制才重新上马。但研制方案也作了重大的改变,即先建造攻击核潜艇,再建导弹核潜艇。1970年7月,第一艘汉级核潜艇反应炉起动试验成功後,导弹核潜艇随即在次月展开建造。当时在研制方案上争论很大,最决定采两步方案,先在攻击核潜艇基础上研制导弹核潜艇,性能不要求太高;然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再研制性能较好的第二艘。也就是先解决「有」的问题,再考虑「好」的问题。由於是在攻击核潜艇的基础上造导弹核潜艇,因此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潜射飞弹的水下发射和精确导航定位的技术。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撕毁条约时没有提供潜射弹道飞弹,淡G级常规导弹潜艇的技术资料和零部件已运到大陆。这对解决以上两项技术提供了很大方便。在导弹水下发射上,承担研制任务的舰艇研究院703研究所经过一系列试验,最後采用燃气动力结合冷发射的方案。从1972年展开试验,经历16年的努力,到1988年才完全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导航定位系统对导弹核潜艇极为重要,既要引导潜艇水下航行,又要保证潜射飞弹命中精度。经多年努力,最後研制出惯性导航,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三结合的导航系统。1970年9月导弹核潜艇在葫芦岛造船厂开工建造,1981年2月下水,1983年才交付海军。1985年第一次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失败,1988年第二次发射才成功。前後耗费二十多个春秋研制出导弹核潜艇,使中国海军终於有了水下战略核力量。
(1) 092型“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战略弹道核潜艇代号092型,西方称为夏级导弹核潜艇。1978年动工,1981年4月下水,1983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1985年第一次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失败,1988年第二次发射才成功。数量可能在1到3艘,舷号均为406。导弹核潜艇的建成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使中国首度拥有隐蔽性好,生存力强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建成世界第五支水下核打击力量。对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中国而言,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自明。不过就实际性能而言,夏级核潜艇的象徵意义远大於作战使用价值。简单而言夏级核潜艇存在两大缺陷,严重限制了其战略威慑效能的发挥。首先是巨浪一型最大射程才2,000公里,在大陆近海发射只能覆盖美军的亚洲基地,日本全境和俄国远东滨海地区。如要覆盖美国西部目标,几乎要跨越90%太平洋,这又涉及到它的第二个缺陷,即噪音大,隐蔽性较差。夏级潜艇实际上是汉级潜艇的加长型,在艇体上部还开了很多自由流水口,静音性能更差。汉级潜艇噪音量约160分贝,夏级潜艇体积较大自然更吵,估计达165分贝。美国军事专家曾挖苦说,中国核潜艇从广出港,在越南西贡就可听到。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过分,但其噪音大亦是事实。因此,夏级潜艇要横跨太平洋不可能不被发现。这样,它的活动范围就不超出大陆沿海,威慑范围也只能限於西太平洋沿岸地区。
排水量:7000 吨
舰 长:120 米
舰 宽:10 米
航 速:水面最大航速16节,水下最大航速22节
潜 深:300公尺
艇 员:140人
武器:12枚巨浪一型潜射洲际导弹(携带一个30万吨当量核弹头,射程2000公里),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到目前为止,中国到底拥有几艘夏级导弹核潜艇一直是个谜。权威性的「詹氏海军年鉴」认为,中国造了两艘夏级潜艇,其中一艘在1985年发射潜射飞弹试验时被毁(摘录者言:本人的一个熟识之人,当时正服役於那艘潜艇所属基地,事後曾提及此次事故,此事属实),现只剩下编号啊06的一艘。1994年美国能源部出版的「世界核武器资料」却认?,中国现有两艘夏级导弹核潜艇,还有西方军事观察家推测中国有三艘夏级导弹核潜艇。但是迄今外界所看到的夏级潜艇照片均是406号,如超过一艘的话,可能是都使用一个编号。
(2)094型“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中国正在建造5艘晋级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其中第一艘已于2006年下水,并且2008年就可以形成战力。这种潜艇每艘可携带16枚射程达8000公里的“巨浪2型”多弹头战略导弹,如果每枚导弹仅装备最低数量的三个弹头,一艘“094”核潜艇就能同时打击四十八个目标,这将使中国真正具备了二次核反击能力。094型核潜艇具备噪音小隐蔽性好、机动性大、生存力强、导弹射程远等特点,一旦094型核潜艇成功巡航,我国的核能力将不再局限于陆基导弹和飞机转载的核武器。去年中国已成功试射“巨浪”二型洲际导弹,射程可达九千六百五十六公里,这一洲际导弹是“东风-31型”陆基战略导弹的潜射型。另外,094还装备了六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尾流导引鱼雷以及先进的反舰反潜导弹作为自卫武器。
094型核潜艇还具有机动性大、生存力强、导弹射程远等特点,因此,美方认为,即使与美国最先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相比,中国的094也毫不逊色。虽然与美国最新型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俄亥俄”级核潜艇是迄今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该潜艇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其吨位巨大,排水量高达1.87万吨,远远超过094型。但潜艇与浮在水面上的战舰不同,它所需要的不是大吨位,而是速度、下潜深度和装备的武器。新型094潜艇的制造致力于5个关键的潜艇技术领域:无轴推进;外部武器储存和发射;适应艇壳的声呐;艇壳、机械和电子基础结构的简化;一个减少艇员的自动化指控中心。
1、全艇布置电控声呐阵:关键技术领域是研究适应艇壳的声呐阵,它将有望改善侦听性能,在全艇布置电控声呐阵而不是只在艇首安装一个昂贵的声呐球。这样的阵列可使声呐进行全方位监控,而目前的侦听角度有很多限制。目前在使用拖曳阵声呐,但是有时不方便拖曳,此时这种分布式声呐将大大改善艇的侦听性能。
2、壳外储存和发射武器:艇外储存武器将使该新型潜艇艇体尺寸大大减小,建造起来也更加便宜,因为原来艇内储存武器的大量空间被转移到艇外了。
3、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产生一个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这将使艇上人员进一步减少。
4、简化潜艇外壳、机械和动力系统基础结构:把液压控制的机械最大程度地换成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控制系统,象消防与安全设备以及艇操纵系统。这种新设备因为需要较少的维护和操作人员,因而使艇上人员编制减少。
5、无轴推进:目前潜艇的鱼雷舱和发射管连同艇尾部的推进系统占据了整个艇长的50%~70%,支配了整个设计,如果这些设计约束被解除,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将跟现在大不相同。
6、反应堆:仍是压水堆。6000~8000吨的核潜艇一般装备两台90MW的反应堆或一台190MW的反应堆。10MW的实验堆与90MW的军用堆之间是有巨大的技术距离的。目前,中国能与美国比肩的军事领域只有激光。中国在反应堆技术上与美俄相差甚远,093/094项目的延迟主要还是由于压水堆的"自然循环功能"技术不过关造成的。
7、首次采用"浮筏减震"技术,安静性"大大"降低:"浮筏减震"是一项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主动减震技术。目前只有美俄英法和德国掌握,美国海军从60年代开始研究浮筏减震技术,于80年代取得成果,并应用于其核潜艇上,降低噪音15~20分贝。苏联的浮筏减震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降低噪音30分贝!中国的浮筏减震技术在90年代成熟。有消息称:中国已将浮筏减震技术应用于091/092的现代化改装项目中。
8、耐压壳使用新型材料,作战深度空前: 据不太可靠的消息称:093/094的作战深度达到了600米以上!091/092才300米!
为了配合由海向陆的全新作战模式,晋级094核潜艇进一步减小自身尺寸,以获得在沿岸水域和浅海的更大活动空间。潜艇的信息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隐藏自身信息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发展艇壳共形声纳阵,扩大阵元数,能够同时侦听来自不同方位的水声信息;为了隐藏自身信息,则需要不断的减少自身信号特征。无轴推进方式是电驱动方式在潜艇上的应用,通过动力机组提供的电力驱动电动机获得推进动力,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用一根长长的螺旋桨轴去带动螺旋桨。毫无疑问,这将是泵喷射推进后潜艇动力发展的又一大变革。在减少潜艇体积,降低噪音水平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也为艇内设备布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中国094潜艇的三种型号已全部服役
据《全球防卫杂志》报道,中国094潜艇基本上是有三种不同型号,解放军将其编为“一号舰”、“二号舰”和“三号舰”。前二者是装备16具弹道导弹发射筒,可以发射16枚巨浪二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潜艇,而“三号舰”则是加大了排水量,能配备20具导弹发射筒,可以发射20枚巨浪二型导弹的更大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攻击潜艇,甚至有可能是配备24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潜艇。
一号舰是所谓094潜艇的原型是毫无疑问,但是,二号舰和三号舰则可能又是分别代表二种不同级别型式的潜艇,至少也可能是有一种新型的相同作战用途之不同等级潜艇,很可能就是096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解放军海军经常在研制新型舰艇之际,运用相似舰体或者是近乎相同的舰体,同时进行研制生产,而且实际部署的数量都不大,甚至仅有二三艘,海军现役的052B和052C驱逐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另外,093和094潜艇的发展方向也是类似。
报道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扰乱对手分析的错觉,有时则将其已经部署数艘相同类型的舰只编成同一舰号。例如解放军海军的092夏级弹道导弹潜艇,其在1997年开始升级之后的潜艇编号,亦都是以406之编号公诸于世。只是在解放军中会加上冠以甲、乙和丙舰称之。依此将计就计,让西方侦察卫星和其它的监视和情报系统在侦察时产生紊乱。对此,虽然西方一直怀疑解放军应该拥有超过一艘以上的夏级潜艇,甚至至少会有三艘,但是始终难以确认,而大多报道都声称解放军海军仅有一艘夏级潜艇。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的《军事平衡》一书,直到现在还只记载解放军只有一艘夏级潜艇就是最佳之例。
现今解放军也将这种做法同样地运用在研发096潜艇之上,致使西方军事专家和观察家混淆,而始终误认为解放军096潜艇下水测试,仍只是094潜艇的测试舰。殊不知解放军的094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早就已经部署于海军之中,而且部署的时间都已经超过两年以上了。而之所以会有如此严重之误差,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研制战略潜艇的地下制造厂,外国的侦察卫星,即使是拥有合成孔径雷达设备的卫星,亦是难以一窥究竟。
《华盛顿时报》发出的一篇报道,说美国国防部军事及情报官员证实解放军正建造一种新型攻击潜艇,美国防部官员推测是新型元级潜艇,对于其情形虽不得而知,但应不是核动力潜艇而是传统的柴电动力潜艇,据该报道称美国情报单位对于解放军建造潜艇能力感到惊讶,并指出中国目前已建造两型核动力潜艇。该报道也提到的094型及093型潜艇现在情形,对于另外未提型号的新型潜艇,自然有别于094型及093型潜艇了。
另外,此前中国官方新华网的报道说,一种新型潜艇在渤海顺利完成第18次试航任务,正式成为潜艇部队新成员。
虽然中国一再对外声称其并无军事地下化的秘密设施,但是,美国国防部与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则一再指称这个事实,而中国的潜艇制造厂的地下化设施,即是该国十项被军事单位所隐瞒的军事建设之一。中国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隐藏真相,迷惑和愚弄美国和西方情报单位,进而误导美欧国家对其军事能力的判断,并且拖延彼等得知真相的时间。
美国的商业侦察卫星所拍摄到中国新型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攻击潜艇,引起许多军事专家的诸多揣测。或认为这是解放军094潜艇正式服役的照片,但是,美方军事情报单位却有不同的分析,其认为此新型潜艇虽然外型相类似,但是却有一些不同之处,可能是不同于094潜艇的新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只是经由卫星照片来判断潜艇的型式,事实上是要比战机和水面战舰更为困难,因为仍有些难以确切辨别之处,所以至今美方尚未能认清是何种型式的潜艇,仅知这是一种新型潜艇。
然而现今的确可以肯定的是,解放军除了094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之外,至少尚有一种新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早在1990年代中后期,解放军因在研制核动力潜艇中的高温气冷反应器获得重大突破,能赶上任何先进国家在此方面研制的技术之际,中国已经将此技术用于研制新型核动力攻击潜艇—095核动力攻击潜艇和096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并且此舰早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期,业已获得全面性的研制发展。
095攻击潜艇可携带潜射巡航导弹,而与093和094的发展极为类似,095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型就是096核动力弹道导弹攻击潜艇。据闻美国今年初从侦察卫星所拍到的中国新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试验艇,正是此型潜艇。而此亦符合这一两年来外界传闻中国正在研制可以携带24枚以上的巨浪二型甲或巨浪二型乙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讯息。而从现今所拍摄到的照片显示,该艇的体积确实是十分庞大,非常吻合这些未经中国证实的消息。
除了安装减震基座于噪声源和在舰艇外壳敷贴高效能消音瓦之外,96舰上还有主动降低噪音装置,使得此舰在水下所产生的噪音大为降低,可能仅有95-100分贝,远低于094潜艇的115分贝。而相较于已经部署的092和094潜艇,096潜艇的确是一艘性能优异的庞然大物。
报道说,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在中国官方尚未证实或者美国和西方国家可以更清楚地拍摄到096潜艇的外型和仔细比对分析确认之前,实际上,解放军已经完成096新型潜艇的建造之说,也只能作为判断此新型弹道导弹潜艇的参考,切不可完全信以为真,毕竟兵法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之战略,非真正参与其中的核心要员,实在很难得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