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学龄前的孩子非常好动,总是不停地东摸摸、西看看,爬上爬下、翻箱倒柜,很难安静地待一会儿,还经常受点小伤,碰坏东西更是常有的事。上了幼儿园不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话、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事,随便下位子、乱动东西,还打扰别的小朋友。
妈妈们会问,这么大的孩子好动是天性吧?可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安静地看图画书、做游戏呢?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变得不那么“浮躁”?
对3-5岁左右的幼儿来说,好动确实是他们的天性,这期间,大部分孩子都是比较活泼的。此时正是他们通过肢体的运动去感知和探索世界的时候,好像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而这时候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对一件事物的专注时间还很短,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肢体和行为,因此,前边描述的那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让宝宝学会安静地专心做一件事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特别好动的孩子需要加以控制,不仅为了他的安全,也要锻炼他专心。专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未来学习和适应学校生活的基础。这种品质是可以培养的。对宝宝的专注力的培养从现在就可以开始。
首先,要想让宝宝安静、专心,并非需要限制他的活动。正相反,应该为宝宝提供充分的身体运动的空间与时间,让他释放能量,这会有助于他过后安静下来。例如,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让他在公园里自由地跑、跳、骑小三轮车、打滑梯、钻隧道,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动作的主动性和协调性,对各项发展都有益。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方式对培养专注力更有效,如教宝宝做体操,随着音乐和有韵律的歌谣拍手、跺脚、跳舞。注意:这些活动其实是有目的性的,是让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与那种随意的到处摸摸看看是不一样的。运动过后可以安排宝宝做一些安静的事情了。专家发现,读故事是一项非常好的内容,这能让宝宝很投入,而且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与语言能力非常有益。
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你的宝宝最喜欢做什么?是画画、涂色、剪纸片,还是过家家、搭积木?多加引导,创造机会,在他专心的片刻不要打扰,即使饭熟了、妈妈就要出门了,也要耐心等一等。经常给他布置点小任务,如整理一下玩具,把玩具装到一个新盒子里,运到另一间屋,替妈妈拿点东西,都是很好的训练。别忘了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与称赞。称赞和表扬应该具体,“宝宝今天自己把积木搭成了小房子,妈妈真高兴!”
避免批评和说教。孩子不是故意要跑来跑去、不听话,“不许乱动”、“不许碰这个”、“你就不能坐一会儿”,类似的语言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帮助。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是个太好动的孩子,就像是给他贴上了标签,他真会觉得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了。积极引导他去做您希望他做的事才是好办法。
创造安静的环境。安静、专注也是一种习惯。孩子经常处于嘈杂的环境中,总是受到大量的感官刺激,如人来人往、大声的讲话、强烈的光线、浓烈的色彩,都会让孩子习惯于被这些干扰所控制,静不下来。要想培养孩子专心,控制多动,每天家里应该有一段时光是安静的,没有电视节目,没有电话铃声,灯光柔和,全家都各自安静地做些事;请爸爸妈妈把语速调慢,语调降低,这时候正是跟孩子一起度过的好时光。
关掉电视机。虽然看电视能让孩子安静很长时间,但电视节目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好动不安。儿科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证明1-6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长,上学后患上多动症的可能性越大。电视节目平均语速较快,画面变化迅速,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极富吸引力。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看电视时视觉、听觉都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大脑不具有思维和反馈的过程。看电视时大脑受到的刺激过强,时间越长,主动注意越受到抑制,电视机一关,孩子就会更加涣散、好动不安、不知所措,在需要自己做事、动脑筋事时就会难以胜任。美国儿科学会认为2岁以下儿童不能看电视,2岁以上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多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