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们都是陶行知 今夜我们都是

  今夜,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主编冯永亮在香山会馆论坛上举办沙龙活动,蓝字是我的发言。

网友交流:我们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

冯永亮:学习陶行知,不是读多少书,写多少论文,把教育理念解读的天花乱坠。我们需要的是“教育行动家”,学习即行动,只有行动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学习。另外,陶行知的思想和智慧远比我们所理解的博大精深,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式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向陶行知学习什么,又如何将陶行知的思想、观点和智慧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
  跟帖:知行合一,并不等于“知即是行”,用王阳明的话来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马朝宏:比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因为赋予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什么样的意义,他的人生便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而决定这个意义的,就是其人格和精神。假如陶行知是为了名和利去办教育的,那么他也许就只会收获一时的名利。但他是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所以,他就成了大家敬仰的教育家。
  这值得我们思考,当今天的教师本着养家糊口的目的走上讲台,当有些教师把自己的名利(奖金啊职称啊)看的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能成长到“多高”?我们还能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吗?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是我们所赋予的“教师”这个角色的意义。而不仅仅因为“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当我们在抱怨社会不尊师重教的时候,应该反思,我们教师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课改的原因。做老师一定要“真心”对学生,对着学生,不可作假,不可撒谎,不可耍手段。四颗糖的故事,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故事,但是我觉得,陶行知心理真是那么想的。学生通过四颗糖这个载体,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真诚,于是,看似是四颗糖,其实是真诚和对学生的尊重感化了学生。而如果把“四颗糖”当做手段,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把最真的你给学生,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了。
  感慨:当中国的教育家能够不图名不逐利,真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何愁没有教育思想,何需咬牙切齿地喊着课改,也不会把“四颗糖的故事”奉为圭臬——那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

  赵兰:真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事”,做真人做真事,才是真的教育。现在讲课,尤其是公开课,简直是预演了不知多少遍的表演课了,前几天读初一的女儿回来说有很多陌生的老师给他们上公开课。有的讲课前给学生发笔,有的发巧克力,培养感情,以便上课时积极配合,当然培养感情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太急功近利的好;有的单独嘱咐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在老师提出问题没人回答时,抓紧举手回答,以免冷场,女儿很听话,在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全班都不屑回答而出现冷场时,她挺身而出救场了,因为老师单独交代她了,等等,不一而足。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不知道,我们离真的教育到底有多远。
  回答:据不完全统计,80%的校训中都有“求真”这两个字。再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求”什么往往意味着“缺”什么。二千多年的封建愚民思想,根深蒂固的专制强权统治,不可避免地要掩盖一些真相,从而也就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地随波逐流。比如,明知学生厌学还要在假期补课;明知应因材施教还要盲目对牛弹琴;明知基础差的同学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还要按照进度去抄写一黑板单词;谁都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没有用,可语文教学上仍乐此不疲;谁都看出了教育现状的不合理,却没几人较真投诉状。真希望:看到虚假齐伐共诛,遇见糊弄人人喊打。


  胥加洲:叫人求真,如何在语文上,在作文上叫人求真,而无套话?
  回复:我以为,作文不是无情物,作文的问题从来就不是技术的问题、方法的问题、遣词造句、谋篇构局的问题,作文的本质应该是心灵的问题、情感的问题、体验的问题、感受的问题,“爱与怕”的问题。

  马朝宏:作文教学,我手写我心啊。如果学生的脑子是空的,没有生活体验。写啥?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会写作文,不要教作文,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读量。还要培养思考的习惯,保护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回复:谈起作文,所谓的行家会脱口而出:“要调动学生的生活”,“要引进源头的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本”,等等,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如何真实本能地反映这种生活?搞笑的是,刻板的作文教学喜欢抱着政治的大腿套解那种向上的“生活”,也就是把“生活”集体化、概念化、脸谱化,甚至时代化,唯独看不到个性化,真情化,揭露化,批判化。可以歌功颂德,可以陈词滥调,可以套什么模式按什么法则,就是不喜欢日记式的随感,就是不倡导“我手写我心”,就是不强调人的本能天性。个人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本能欲望,就这样非常吊诡地成了作文教学的“不可承受之轻”。


  汪文华:当谈今晚的话题时,有一个起码的把握:
  ——“欺骗”过学生,讲假话多者免谈
  ——“欺骗”过朋友,言不由衷者免谈
  ——“欺骗”过家人,闪烁其词者免谈
  ——“欺骗”过自己,趋炎附势者免谈
  ……
  评论:这四项“免谈”,算是把陶行知的“求真”思想,落实到论坛中。可惜,在一个谎言弥漫、忽悠盛行的国度里,谁人背后不作假,谁又不曾被人欺?五十步笑百步耳!

  马朝宏:你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吗?会展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吗?
今夜,我们都是陶行知 今夜我们都是
  雨夜闻竹雨:会啊,其实示弱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这让学生懂得,人无完人啊,老师也不是神,也是人,有时候我会故意念错字看学生敢说出来不?结果学生会告诉我说老师那个字应该怎么读,感人啊。
  点评:自古以来,人们一般都是教人要坚强,不要柔软;要聪明,不要愚鲁。其实,真正的强是以柔克刚,真正的聪是大智若愚。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生面前适当的示弱,不但不影响老师的形象,反而会让学会懂得:做一个有缺点的真人比伪装成一个完美的“假”人重要得多。

  赵兰:陶行知先生说:“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只有教师改变了,学生才能改变,只有老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创新了,学生才有创新,一节课从头讲到尾,连续上几节课,不累才怪,如果教的班级多,嗓子也能讲哑了,但是很多老师自嘲:“没办法,一上讲台就想讲,一讲就停不下,这里也不放心,那里也不放心”,不管学生需不需要,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呗,自然就是满堂灌了。改变是必须的,一定要尝试着改变,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美好,更有活力。
  评论:不管新课改理念把学生推到什么样的主体地位上,教师的“作用”都不可忽视。我把作用加上引号,是想强调教师在课改中的负作用:他们若霸占着讲台,死布置作业,学生是不可能有出路有活力的。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鸡蛋碰不过石头,在老师面前,学生永远是弱势的。所以,教师不改,课堂难变;教师不动,学生难行。

  庄华涛:举个听来的例子:一位教师在上完《坐井观天》一文后,问学生井底好还是井外好,学生都答井外好,而有一位学生说出了完全不同的解答,认为井底好,老师讽刺该生真是一只井底之蛙。后来,那位学生在作文中谈到,井外有污染,有滥杀,等等,只有井底才安全时,老师被深深地震动了,写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想,如果那个老师不敢于认错,或这位同学不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朵创新之花也许会就此夭折。所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思想”多有必要,愿广大教师知之、行之。
  点评:激励、唤醒与鼓舞是教师的光荣,而讽刺、挖苦与打击是教师的罪孽。这位老师能及时认错,这个学生能坚持已见,都很难得。

  舞动青春:学陶行知,就学他的教育情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观点:教育教学的所有技巧就一个字:爱。这个“爱”既有爱岗敬业,又包含着爱生如子。教育即人学,人学的核心即关注心灵,交流情感,修养道德。

  康丽:陶行知之所以有那么多赞誉,就是因为在那样一个乱世,在那样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是切切实实的在做,而不是光说不做。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和现状,大家都明白,都理解,但是我们不能都归结于体制,归结于环境。如果大家都只埋怨不做事,那就没有陶行知,没有晓庄,甚至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不识字。所以,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当下,每一个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有希望。否则,谁都不做,何谈希望?这样,大家也更安心一些,是不是?理论和思想都是来自于实践。
  共勉:心动不如行动,一千个表态不如做一个真实的表率。

  庄华涛:我们们现在的学生,“知”有余而“行”不足。正如人们常见的一样,孩子们对于面积的计算能熟练掌握,可真让他们丈量或分割一块土地,能胜任的可能少之又少。这种“知”与“行”的严重分离,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仅限于理论,而不会运用,为自己、为社会服务,形成高智力弱能力的畸形现象。为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受的机会与动手的条件,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的环境。所有活动的选择都要与孩子特定的年龄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活动是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创造力的培养并不象一些家长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无从做起。而是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吴兴林: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作为教师,时下的我们感到惭愧——因为检查、考核、职称等种种原因。大多数教师已经远离了“真”。上职称要有发表的论文,但学术界造假成风,不少专家都搞假论文,更不用说老师们了。为了配合检查,老师们不得不为了各自的单位利益,集体弄虚作假,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教师都不去伪存真,教出的学生能做好真人吗?陶行知倡导“六大解放”,但减负喊得震天响,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近视眼﹢豆芽菜﹢书呆子”却越来越多,素质教育几成梦想,原因何在?
  回答:务实是求真的孪兄弟,不想求真自然不会务实,想要务实必然要去求真。务实很简单: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学生实际;从长计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事求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可事实呢?杀鸡取卵,急功近利;赶鸭子上高架,挫神童成庶人;惟分数论英雄,看高考决成败;泯个性与统一,丧创新与守旧;明睁大眼说瞎话,守着尸骨话团圆!结果呢?马加爵横空出世,陆步轩卖肉为生;大学生瞧不起学校,班主任成众矢之的。“天地君师亲”中的“师”竟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人。呜呼,此皆“务虚”之过也!

  佚名: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现在的教育却越来越功利化,有偿家教极大地败坏了师者的高大形象。这股歪风理应予以重拳出击。建议把各大报刊要真正加大对农村基层那些甘于清贫乐做奉献的好教师的宣传力度。向陶老学习,做真正的好老师。
  点评:教育本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公益事业,许多学校却成了“产业”,老师忙着家教赚钱,于是学生就沦为整个教育功利化的“工具”乃至“牺牲品”。教育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是“面向考试,面向金钱”。教育功利化之弊已形成共识,而反教育功利化之举则步履维艰。改变教育中存在的这些乱象,确实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多发现陶行知般的好老师。

  李默言:我的理解就是学以致用,时时刻刻记挂着学生的生活,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去讲述大纲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去发现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再有的放矢的去学,去评价。
  评论:陶行知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桥梁”;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学的都是立即要用的,而且是应用中学到的”;有效性的实质又是什么?是“即学即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换句话说,知识和技能只是外在的表征,做人与求知的和谐进步、学会适应及改造生活能力的不断提高才是有效性的最好表述!如何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活动了吗”;发不发言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思索了吗”;教师技艺上表现如何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适合你的学生了吗?”

  庄华涛: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感受的机会。人生来对这个世界很陌生,很多东西不懂,但并不是每种知识都必须从书本上原原本本去找,很多的时候,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一下,会比枯燥乏味的说教要好得多。小孩子之所以知道火不能碰,多半是因为他们已被火烫了一下,知道火的威力,才留有很深印象的。同样,如果教学”凸透镜”成像,讲一大堆什么折射原理等等,不如做一个实验,让学生亲眼见到。某报刊上曾登载过这样一件事:西部一位教师在上完?月光曲?一文后,要求学生谈谈琴或听琴声后的感受,甚至现身说法,“听到那美妙的琴声,我就想起了奶奶”,不谓不动感情。但孩子们没见过琴,感觉不到琴声,反而哈哈大笑。我想,如果配上一段能渲染此气氛的曲子,让师生共同感受后再探讨,效果一定会好很多。
  补充: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先生给生活的确切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舞动青春:学陶行知就是要学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把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时刻注意提升学生的能力,不要把学生教成了书呆子,考试的机器。我们既要和社会合拍,又要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学的和做的分离开来。否则,我们就是伪教育的执行着,拥护者。
  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回带来疲倦。”只有让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才能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认识到身边就有许多学习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佚名:真善美一直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学校本是个单纯的乐园,我们在享受孩子的纯真无邪、活泼可爱时,在感动师生亲密融洽的交往时总能收获无限的教育幸福。但社会是个大杂烩,当阴暗的一面更多时,阳光的人也会变少,教育孩子真善美走进社会确实另一道风景,孩子们无奈,教师又情何以堪?荡涤社会的阴霾,需要一批有良知敢作为能作为的领导、老师、家长去担当,匡正社会正义,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更需要每个社会人把自己的心放在最中央,用公平、善意的眼光,以国家己任的胸怀去践行陶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教孩子是这样,家长教孩子更应是这样。
  总结:说得好,不再赘述。

更多内容请登录http://bbs.chinateacher.com.cn/dispbbs.asp?boardid=25&Id=3102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2913.html

更多阅读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的教育诗有感(餘飨参与中陶会分会2015年“三项征文”评选文稿)网上有不少陶研发烧友。其中有位陶研人士撰文说:“在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以他平民化的教育思想和扎实的实践精神为人称道,立下了一座丰碑。如果说这些是他留下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购买

2012-03-05 12:26:06|分类: 学习方法 |字号订阅——新 教 育①(上)今天得有机会,与诸同志共聚一堂,研究教育,心中愉快得很。现在把关于新教育上各项要点,略些谈谈。(一)新教育的需要 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

知行统一原则 陶行知知行统一

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在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中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具有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自古以来,中国有不少教育家虽然对教育目的、任务持有不同见解,但是都重视知行统一的原则。孔丘要求弟子“讷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①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of Life),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许村镇:曹小萍陶行知这位出生在徽州大地上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既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我们全徽州人的骄傲。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陶行知,高瞻远瞩,他主张:一、少生小孩子;二、创造富的社会;三、建

声明:《今夜,我们都是陶行知 今夜我们都是》为网友祭奠嶒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