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植物学术语应该放到中国药典2015版中,使用者应当掌握这些术语,才能避免历版中国药典中传统鉴别术语太多的弊病,大家需要更准确的术语和更有效的特征来检验中药材,至于那种认为术语过于学院化不适宜中药界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药典的使用者也需要诱导,才能使大家的检验工作渐入佳境!
1.丁香:
见《中国植物志》第53卷,第1分册,科特征项下记载有:“…子房下位,…”重要的科特征,应该加入药典2015版中。
整体是否应该参照《新编中药志》写药典正文如下:
“本品整体呈研棒状,长1-2厘米。子房下位,花萼4,较肥厚,十字形放射状排列。花瓣4,覆瓦装排列,棕褐色或褐黄色,以水浸泡展开,亦十字形放射排列。花瓣内为内弯的雄蕊,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萼筒圆柱状,位于萼筒近顶端有幼小的子房3室,中轴胎座。雌蕊1枚。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麻舌感。”
2.刀豆
是否应该参照《新编中药志》写入药典正文如下:
“本品扁卵形或扁肾形,长2-3.5厘米,宽1-2厘米,厚0.5-1.5厘米。表面淡红色、紫红色,略有光泽,微皱缩,边缘具灰黑色种脐,长约为种子全长的四分之三,宽2毫米,其上有类白色膜质珠柄残余,近种脐一端有凹点状珠孔,种脐两端之间为隆起的种脊。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平滑,子叶黄白色,胚根位于珠孔一端。气微,口尝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淡红为佳。见我以前的博文“刀豆和它的伪品洋刀豆的不同”
3.三白草
见《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1分册,三白草科项下属检索表记载如下特征:
“子房上位,花聚集成有小花柄的总状花序,花序基部无总苞片,雄蕊6枚。”我觉得这些应该放到中国药典2015版中。
4.三棱
我觉得这个特征非常重要,即参照《新编中药志》如此写药典正文如下:
现在有些不法商贩把泽泻当三棱来卖,除了形状上泽泻的断面粉性较三棱强许多外。把饮片切面的外侧,即内皮层环的外侧有些比较松而软,且色稍深的部分,就是皮层通气组织,用刀刮取这部分的粉末偶见少量草酸钙簇晶。这个显微方法不失为一个较有意义的补充。但就是得药监局管抽检的稽查大队人员按照此办法选取有皮层的样品抽检,否则也是枉然!
5.大叶紫珠
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册,马鞭草科紫珠属特征和属下种检索表记载如下特征:
“我见了很多批大叶紫珠,如果药材里存在果序或花序,聚伞花序分歧5次以上,花序宽4-8厘米,总花梗长2-3厘米,粗壮。叶和枝条被树枝状星状毛,叶对生,叶有锯齿。如果有花,花丝长过于花冠很多。花萼钟状,萼齿很微小近于截形,子房有毛。”
6.大蓟
见《中国植物志》第78卷,第1分册,菊科蓟属,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DC.种特征记载如下:
“...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稀疏多细胞长或短节毛或几无毛。…”而中国药典2010版与2005版规定均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两本书记载有相当不同,不知谁更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到植物所去看看他们的馆藏这个种的腊叶标本证实一下才好。
我一直搞不清现代中药材市场里到底有没有大蓟的药材(我指地上部分)出售这个问题?
至于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 DC.是否是古代的大蓟见后面小蓟的考证。
7.山药
《中国药典》2010版与2005版规定均为直径1.5-6cm,这个数字尤其是6cm,绝非河南焦作地区温县的铁棍山药的直径,铁棍山药可是古代的道地药材啊!
毛山药应该规定横切面的鉴别,不宜如药典那样上来就规定粉末鉴别项,假如把一截山药粉碎看粉末,工作量是有点大,假如药典不取消此项,我有个偷懒还是巧的办法就是用刀均匀刮取表面的一层粉末看显微。
如果药典规定横切面,尤其是在毛山药药材外表有褐色斑的地方用锯子截断做横切,建议横切时不用教科书的方法,即用水浸泡或包湿布软化的办法,而是找到合适的断面位置的平面,手指蘸少许水用双面吉列刀片要尽量平行于断面,随意滑动的切薄片,不可手机械、僵硬的切,而要有心无心间地切出来,装片方法见我以前的博文和示例图片。它是可以看见外层无石细胞环的,以区别于其它作为地区习惯的薯蓣属植物如参薯、褐苞薯蓣。
8.山楂
是否应该参照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山楂属的属和种描述下的准确术语进行《中国药典》2015版的形状描述。
果实为梨果,子房下位,先端有宿存萼片,心皮即真正的果实,它成熟时是骨质,浅黄色,核状,3-5枚,内具种子1枚。如果是横切的饮片,则可见花托即所称的“果肉”肥厚,其外侧红色,具灰白色小点。有些可见先端有宿存萼片,中心有心皮即果实脱落后的五个孔。
9.山楂叶
同样应该参照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山楂属下的种检索表和种描述下的准确术语进行《中国药典》2015版的形状描述。
首先应当分列山楂和山里红,它们的叶子是不一样的,两者有些区别。
山楂的叶片为“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菱状卵形,长3-10cm,宽4-7.5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通常两边各有3-5对羽状深裂片,裂片卵状披针形或带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尖锐稀疏不规则的重锯齿,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沿脉有疏生短柔毛或脉腋处有髯毛,侧脉6-10对,或达叶片先端或达叶片分裂处。叶柄长2-6cm,无毛。”以上完全照抄中国植物志,因为它无可挑剔!
山里红的叶片与山楂相近但“叶片较大,分裂较浅。”据我个人的经验山里红叶片上部的裂片往往中裂,下部有可能是深裂。不是如果是典型的山楂叶片全部裂片都是深裂,基部为全裂。见我认为的山楂、山里红叶片的特征,见我下一篇的博文里的图片说明!有的时候两者确易混淆也是事实!
10.千里光
参照《中国植物志》第77卷,第1分册,菊科千里光属特征和属下种检索表记载如下特征:
攀缘植物(它往往缠绕在其它植物上,这在药材中可见它缠绕在作为杂质的植物上,药用时需除净杂质!),细枝绿色,大直径的枝条变木质,褐色。具茎生叶,叶片具柄。花序排成复聚散圆锥花序,小苞片1-10,总苞片12-13片,圆柱状钟形,舌状雌花8-10,黄色,明显存在,辐射状排列。管状花的瘦果圆柱形,有柔毛。我觉得这些特征应当加入药典中。
11.川木香
药典2010版形状描述有“…外皮脱离处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这些是典型的药工术语,的确是鉴别川木香的真谛,但可否改成外表面有时可见游离的网络状物;根茎部分有时可见黑色的胶状物。
12.川射干
药典2010版规定川射干的鉴别(1)项是粉末,我想它只能鉴定到类别,鸢尾科的根茎大都具有草酸钙柱晶,这个鉴别项即无意义又增加检验员的工作时间,能否想点更好的办法?如根茎外形可否改为呈不规则条形或一端圆形,一端渐行缩小的扁圆锥形?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其实就是老药工说的“鸭屁股”,其实老药工的术语称“鸭胴体”更为合适,但是药典万万不可用此语言,我就试着转换成如上描述。
13.川楝子
药典2010版鉴别项规定:“…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果核球形…”应写为如下“…外果皮革质,与中果皮间常成空隙,中果皮松软,…内果皮球形…”为妥!
建议药典2015版在修版时把所有涉及果实类中的果肉和果核类,在解剖学上是果皮的部分都应改为某层果皮为妥。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14.广金钱草
药典2010版鉴别项规定:“…叶互生,小叶1或3,…”应改为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常为1枚,或可见3枚。之所以说它是羽状复叶是因为它如果为3个小叶,即有2个侧生小叶,则有小叶基部有小托叶和关节,有这些特征所以说它是复叶。
15.广藿香
药典2010版鉴别项规定有大段的叶片特征。它的检查项规定“叶片不得少于百分之二十,”
它的饮片炮制规定的是“…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这段显然是针对饮片厂的规定,也许他们的如上规定确是好意,我以为这首先到饮片厂的广藿香药材中至少有不少于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叶片,可是商品中我见到的很多批中是没有叶片,最多有点叶片残片,如此而已!我一直有个疑问,即广藿香的叶片都到哪里去了?所以面对目前的广藿香状况,大家说说是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吗?所以如果我们按照药典2010版检验,出报告说,市场上的大多数商品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呐?除非采集、销售商品的农民和药商根据2010版从此改弦更张,一反常态,而且他们还不得为此掺杂使假!否则,我们检验的广藿香能够符合药典合格的可能寥寥无几了!如上的规定或许的确是出于对质量的考虑,可实际上的农民和药商如在五年内不配合药典2010版的规定,我等药检人员将如之奈何?
我建议药典2015版起草广藿香的单位多多收集样品,看看普遍性,是否是药材商品中都没有叶片或其碎屑,如有是多少百分比,我们以数据说话!这样呈送给药典会,看看药典会的人如何处理此事,是坚持检查项叶片达到百分之二十?还是从药商动手,让他们的广藿香达不到药典检查项就卖不出去?
16.小蓟
药典2010版鉴别项规定为小蓟Cirsium setosum (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而民国和建国初期的药学界泰斗老前辈赵燏黄先生在他的著作《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一书的大小蓟一节中,在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的第20页记载如下:
当时北平即现在的北京药店里大小蓟用菊科植物Cirsium segetum Bunge开花全草干燥后切碎出售。
北平药店如果分大蓟和小蓟,则在大小蓟中,选取其较老而带花实者称大蓟,取娇嫩而不带花实者称小蓟,只因供药部分不同而分之,实一种植物。
但在祁州即现代的安国市,天津,保定,郑州,禹州即今天的河南禹县等地又与北平不同,如下:
有用Cirsium segetum Bunge未开花前的干燥全草做大蓟的。
有用Sonchus arvensisL.未开花全草的春季采的嫩苗即供食用的苣荬菜(所谓取麻菜),这个我在亳州市场上我收集到一批Sonchus属开花全草做大蓟出售的,我为了收集样品就故意买下了!现在看了赵老的书方知其来源有一些渊源,只不过有些变化,亳州的大蓟药材变成了开花的高大植株了。
查《证类本草》华夏版,卷9,第248-249页,大小蓟根项下:
引陶隐居云:“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大蓟根甚疗血,亦有毒。”
《证类本草》又引《唐本注》批评陶隐居云:“大小蓟叶欲相似,功力有殊,并无毒,亦非虎、猫蓟也。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俱能破血,小蓟不能消肿也。”
《唐本注》的作者和陶隐居都说大小蓟的叶片是相似的,它指出小蓟生平泽,大蓟生山谷。这和现代的生长环境是生长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海拔170-2650米之间。可见大小蓟与当今的小蓟Cirsiumsetosum (Willd.)MB的生长环境很是一致的。或许我们的古人把平原上生长的叫小蓟,山地生长的称大蓟。认为大蓟与小蓟是不同疗效的,并又认为陶隐居的虎、猫蓟的区分是不对的。
因为虽然现代的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 DC.与小蓟Cirsium setosum(Willd.) MB叶片的确不一致,存在差异,见我下一篇的博文里的说明图片。
我看到《证类本草》又引《图经本草》里“小蓟根,…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阴干入药,…。”在现代的河北仍有春天采幼苗和嫩根食用的这种习俗。这和现在的小蓟一样Cirsiumsegetum Bunge或Cirsium setosum (Willd.)MB这两个拉丁名称在中国植物志是指同一个东西,是一个植物的两个名称。而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DC.的块状根,它多少纤维啊!恐怕无法食用吧?大家有无大蓟的食用根据?
从《图经本草》里的冀州小蓟根图版从叶片到细而有须根的根茎,都是与小蓟Cirsiumsetosum (Willd.) MB叶片的和根茎是完全一致的,与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DC.的叶片和纺锤状块状根而无须根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上面的考证和引文可见《中国植物志》第78卷,第1分册,菊科蓟属的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h.exDC.不是古代的大小蓟,而小蓟Cirsium setosum (Willd.)MB从古代的记载和民国时期北平的药用习惯当时还是尊重古代的药用经验的,所以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假如我考证的没错的话,建议药典2015版药典的起草单位借鉴这段考证和民国的药用习惯。
17.马齿苋
应该是蒴果,盖裂,里面的种子多数,肾形,黑色,有光泽,表面有疣状突起,纵切可见环形胚包围白色粉质的内胚乳。
18.马兜铃
北马兜铃
果实6室,有背缝线和腹缝线各6条,背缝线较为波折弯曲,各个背缝线伸出为6条线形的果柄。腹缝线沿每个子房的两侧开裂成6室,每室1列种子,20-36个叠生。
马兜铃
与北马兜铃相似,惟背缝线较平直。种子30-40个叠生。
19.马鞭草
参照《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册,马鞭草科马鞭草属和种的特征:
药典2015版应该加入如下特征:“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或可见未脱落果实长圆形,长约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时4瓣裂。或可见果实脱落后的的果实着生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