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告别了“短裙苗”和“水上粮仓”的大塘新桥苗寨,乘车沿着炉榕公路南行,没走多长时间便进入山坳,蜿蜒的盘山公路犹如银蛇般缠绕在海拔1913米的雷公山麓西南部冷竹山脉间。当车辆上行至“富排牛山”的半山腰处时,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派迷人景观,只见蓝天白云下的群山一片黛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呈带状梯田一片片悬挂在山坡上,酷似蜿蜒的天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看见壮丽的景色。有的梯田宽可驰马,有的梯田一跳则可跨越,也就有着“青蛙一跳越三田”的说法;有的梯田呈长方形,有的梯田呈椭圆形。这些梯田从坡顶看不到坡底,从田头看不到田尾,丘连丘、块连块、带连带、弯连弯、岭连岭,弯弯曲曲,一层叠上一层,如同飘逸的彩带,似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再看山下,又是一道迷人的景观,一条穿越梯田的弯道酷似一条巨龙盘在山腰,奔驰的车辆犹如玩具一般摆在道中。正当我们欣赏连绵的崇山峻岭和顺着山脊从山脚下向山顶蔓延的梯田时,从山的后面飘来大片的云雾,瞬间就把眼前的美景吞噬,使我们看到了贵州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气候特点。看完梯田,我们乘车来到一座小镇吃午饭,周师傅说这里的雷山鱼酱很有名,其主要材料为爬岩鱼。美味的爬岩鱼又名爬岩鳅,栖息于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吸附于石块上生活,由于爬岩鱼最大不过小拇指大,产量较低又不好捕捉,一人一天最多能捕1斤多,因此产量较少。鱼酱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爬岩鱼捕回后洗净剁碎,与草木灰中烤好的干辣椒剁碎混合,再配上姜米、甜酒、盐等,置放于坛中,用草木灰封坛,即完成制作。半个月后,鱼酱即可取出食用。食用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将青椒剁碎炒熟,放上一小勺鱼酱酸,再放水煮沸后取出,用筷子夹一丁点味辣、清香的菜肴入口,会食欲大增;二是佐以猪肉火锅,不但下饭,还可以解肥腻。由于“鱼酱”有着独特的食用功效,用其当佐料煮什么都好吃,当地人一家只要做一坛(约五六斤)就可以食用一年。我们要了第一种做法,吃起来除了很辣没感觉有多好吃,呵呵。
吃完午餐,我们乘车继续沿着雷榕公路南行,当来到开屯寨子时,周师傅把车停下来告诉我们说,这就是海拔982米,坐北朝南的开屯梯田。开屯,在苗语里被称之为“皆屯”。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样的民族文化将这高原山地装点得多姿多彩。很少有人知道,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到底有多少惊奇的事情,在这秀丽古朴的大山深处,谁又会想到贵州居然会有那么多令人惊喜不已的占据全国之首乃至世界之巅的事物。就拿眼前的开屯寨来说,因为寨子周边是千亩梯田环抱,金黄的水稻与层层梯田,由此而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凡经过开屯苗寨的车辆,不管是客车还是货车,是公车还是私车,极少有不停下来观望一番。有的干脆把车开到一边,欢呼雀跃地跑进稻田,与农户一起过一把久已淡忘的割谷打谷的瘾。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更是按捺不住拍摄的欲望,山上山下不知疲累地奔跑找点和不停地拍照,即便是拍了千张万张也难尽兴,因多幅开屯梯田摄影刊登于全国多家报纸和杂志,从此“雷公山下看梯田和苗族稻作文化的景观、景点”传遍全国。周师傅继续介绍,苗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因历史上的战争和灾害等原因,苗族被迫离开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西迁来到雷公山周围定居,面对苍茫林海的崇山峻岭和沟壑纵横的深谷,没有开垦大田大坝的条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畏艰难,因地制宜,继承稻作文化传统,在山坡上开垦梯田种稻谷。苗族聚居地的开屯,就是在长期的开山造田实践中,积累了营造梯田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梯田文化。他们在建造梯田时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看坡度的大小来决定田块的大小;二是看光照;三是看水;四是看地质,总体上是造田宜小不宜大。建造梯田的主要技术:一是宜顺山,不宜破山;二是填方和挖方要计算准确;三是梯田要保持水平,一般小田可以凭眼睛看,但是大而长的田必须经过水平测量;四是垒砌要讲究科学。在建造递田上有三忌:一是主要山脉不能挖断;二是围山包造田,不能全部把山包挖平,苗语叫“斗里娅巴局抱”;三是不能堵死“山龙”的气孔,也就是开梯田若遇熔岩小洞时不能堵死。由于苗族人长期从事梯田种稻劳作,他们各项农事活动都遵循自己的传统习俗,有许多祭礼,形成自己的独特农耕文化。开屯梯田景观,不仅使苗族丰衣足食,而且还给苗乡平添了一道魅力无穷的风景线,成为雷山苗族梯田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些一幅幅美景,不仅集中反映了苗族人的勤劳、勇敢精神,也体现了苗族人善于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智慧和能力。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促进原生态农耕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开屯农耕稻作文化的瑰宝,正在彰显于世界,大放异彩。开屯不仅梯田有名,其苗寨更是民风朴实,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既跳铜鼓舞,又跳芦笙舞,铜鼓芦笙可同堂欢跳,叫做“芦笙引铜鼓”。如今,开屯苗寨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代代相传的苗族古歌、飞歌、情歌、嘎舞福歌。
看完开屯梯田,我们乘车从寨中穿过,继续沿着炉榕公路前行,沿路见大山相映小山相连,满山满谷梯田片片;梯田间有苗寨座落其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山岭上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山风吹起摇曳不息,犹如芦笙场上踏歌跺鼓的苗家姑娘;炉榕公路从梯田间环绕而过,远眺如—条玉带飘落金黄的田野,每遇到这样迷人的景观时,我们都会叫周师傅把车停下来,或下车或在车上欣赏一番。周师傅告诉我们,黔东南的梯田不仅分布广,而且类型很多,大体可粗分为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坎梯田。这些梯田演绎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的生动活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及生态学意义。前不久,黔东南州有关文化人士及学者深入到该州黄平县进行调查时,惊奇地发现近10万亩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古代石坎梯田群,他们认为这些远可上溯逾千年的稻田建筑工程杰作可考虑将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建议在现价段可对一些连片梯田挂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或文物予以保护,以让其焕发出更大生机。面对如此美景,我想黔东南境内的各类型梯田与国内名声较大的哈尼梯田、龙脊梯田相比,无论是梯田的外观及工程的艰巨性或梯田的多样性,一点都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