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姓源流 巴姓的由来

来自:网文

巴姓,拼音:bā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巴姓的最早记录是,相传人文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别为12姓:姬、姞、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

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

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

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

《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

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无语言障碍。

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和《路史》的记载,在远古时期,天下第一帝伏羲氏有个后裔名叫后照。

相传,太昊伏羲氏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

风后照长大后带领自己的族人定居于巴水地区,即今四川东部一带。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巴水为姓氏,称巴氏。

沿传了若干代以后,住在巴水地区(含今川、鄂、湘、黔边地区)有了五个民族,分别为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郑氏,其中巴氏一族住在红色的山洞里,其他四族都住在黑色的山洞里。

由于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五个部落之间常常互相争斗,生活很不稳定。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终止争斗,大家坐下来协商,决定推举一位共同的首领,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比赛,最后的胜者就是首领。

巴族推出的代表人物名叫风务相,他在掷剑、赛船这两场比赛中都赢得了胜利,所以成为五族的共同首领,号称“?君”,就是在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制度下负责掌管众人粮仓、戸牖,后通称为“廪君”,成为上古时期巴国的缔造者,后世神话其为天神领袖,早期汉史称之为“巴君”。

在廪君的后裔子孙中,大多皆称巴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巴氏正宗。

风姓巴氏族人皆尊奉后照、廪君(务相)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巴氏合谱。

“廪君”的古称“?君”之“?”字,原始古字为“?”,本义就是“仓库”,延伸义为“户籍、方国”,这两个古体汉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国家出版业标准矢量字库《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的巴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王朝时期有个巴子国,是周武王姬发封予宗亲姬卦的诸侯国,子爵,因而称巴子国,国境相当于今四川省的旺巷一带。

据史籍《世本》记载:“巴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在史籍《春秋·巴子》和《路史》中亦记载:“巴,周代国名,姬姓。”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卦于巴,爵之以子”。史学家认为,此段史记,说的是周朝以降,巴子国的由来。巴子国受封于周武王,迄今为止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史学家们发现,在三千多年前的远古,巴子国与彭道将池同时出现,绝非偶然。

据史籍《巴志》记载:“其巴地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达棘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及黔涪(今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一带)……巴后治阆中。”包括阆中在内,巴子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五座都城。

周敬王姬丐四十三年(楚惠王熊章十二年,公元前477年),楚惠王率楚军大败巴军,巴子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势力退出汉水流域。在这一战事中,巴子国族人有一部分撤至阆中,因为阆中是巴子国北部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周安王姬骄十五年(秦后惠公嬴□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后惠公发动了攻击蜀国之战,随后巴子国发生了激烈的内乱纷争,巴子自己无力平息,竟然在周安王十六年(楚悼王熊疑十五年,公元前386年)初派出使臣巴蔓子赴楚国,请求强邻楚悼王(公元前401~前381年在位)来相助其稳固君位,巴蔓子擅自应允事后割让三城以为酬谢。事后,巴蔓子自杀以谢,受到巴子与楚悼王尊敬并分两地安葬,巴子则自行迁都至阆中,从此巴子国势力更加衰落。

到了周慎靓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驷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发动了“吞灭巴蜀之战”,巴子国最终被秦惠文王吞并。

巴子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及其国人多用原来的国名为姓氏,称巴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巴氏正宗。

姬姓巴氏族人皆尊奉姬卦、巴蔓子为得姓始祖,且不与风姓巴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制弓工匠弝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弝人,是古代制做弓弩的工匠,为重要的军工兵种之一,实际上就是制作弓体的工匠,特长是做弝之工序。“弝”,就是执弓之处,即弓背中央的握手。

一般人多是左手执弓,右手控弦射箭,因此“弝”大多要制作得适合将士们左手执握,当然也有少数右握“弝”。

在古代,诸侯国之间争战频乃,因此“弝”字在许多方面与“把”字相同,因此,“弝人”亦称“把人”,其官称就是弝人氏、或把人氏。

这在典籍《正韵》中有记载:“把,音霸。与弝通。”在典籍《礼·曲礼》中也记载:“把,左手承弣。疏:弣,弓把也。”在典籍《释文》中亦说明:“把,音霸。手执处也。”

在弝人氏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弝氏、亦称把氏,后有简笔为巴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川藏、云贵、青海地区民族部落巴斯,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巴斯,亦称郭巴,是民主改革之前西南、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地方部落头人的正式称谓,多为世袭,或由土司指派,少数情况为传统选举产生,个别情况有当地窝户所霸据。

根据巴斯在其地方的势力大小,分别称为大巴斯(大头人)、小巴斯(小头人),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以统治和剥削管辖地区的人民。

实际上,“巴斯”是古突厥语“Bacs”的音译;“郭巴”则是古吐蕃语“Gulba”的音译,都是指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之“头领”的意思。到了唐、宋时期,在川藏、云贵、青海等地,藏族人、羌族人称之为“郭巴”,而哈萨克族人、塔吉克族人、柯尔克孜族人等则称之为“巴斯”。一直到了元、明时期,方逐渐按汉称统一为“头人”。

在巴斯、郭巴、头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世袭官称为汉化姓氏者,即称巴斯氏、郭巴氏,后省改简称为巴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巴氏姓源繁复,在今藏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羌族、彝族、苗族、傣族、纳西族、锡伯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皆有,不可一论。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党项族把利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把利氏,是唐朝时期党项民族中一个部落族人的姓氏。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在唐朝时期逐渐兴盛。

据史籍《新唐书·党项传》中的记载:“庆州有破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

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在位),西北地区发生了原唐军将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的叛乱事件。

还在“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就曾跟从郭子仪作战,屡立战功,他曾与回纥兵联手击败过史朝义,官至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等职。但后来因没有得到封官加爵,所以对朝廷不满,妄图反叛。仆固怀恩的母亲得知儿子要叛唐之后,大骂他忘恩负义,还举刀要砍杀他,以绝后患。此后仆固怀恩与大唐朝廷猜疑日深,终于背叛唐朝,顿集军队于汾州(今山西隰州),寇掠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下属各县作为自己的封邑。

到了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农历10月,仆固怀恩勾结了吐蕃、回纥、党项等数十万部众南下,京师内外一时惶恐。在当时的党项部族中,主要就是破氏族三部,野利氏族五部,把利氏族一部。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代宗诏令著名的老将军郭子仪领兵西击吐蕃。

郭子仪调集三县七州兵马,即“静边、芳池、相兴王州都督、长史,永平(今河北唐山)、旭定(今河北定州)、清宁(今甘肃庆阳)、宁保(今河北肃宁)、忠顺(今四川彭州)、静塞(今河北宣化)、万吉(今江西吉州)等七州都督府,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一举击溃了吐蕃的盟邦破氏、野利氏、把利氏三部,并将位于思乐州的鲜卑拓拔部也剿灭。之后,唐王朝将其部族人等分散迁至定州、绥州、延州一带安置,史书记载为“破氏、野利氏、把利氏及思乐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绥、延州。”

在这场战役中,郭子仪实际上掌握的各地杂牌军队只有一万余兵马,但他首先指挥新组建的军队扫清了薄弱的吐蕃外围联盟各部,以一系列的小胜利鼓舞起将士们的高昂士气,之后利用自己的威信,与回纥和好结为联盟,之后率军出击五倍于己的吐蕃军队,“在灵武台(今宁夏灵武)西原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解救了吐蕃所虏掠的士、女四千余人,缴获的牛羊驼马,三百里内接连不断。”这是唐朝中后期历史上,唐军以寡胜众的著名战例。

后来,党项族把利氏部落被迁居定州,其族人在逐渐融入汉族的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把氏,后有把氏族人简笔改为巴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河北保定蒙古族英雄巴尔功,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巴尔功、巴尔宽是兄弟俩,蒙古巴尔虎部毕喇尔氏族人,元朝末期河北保定人。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毕喇尔·巴尔功起初为明军中的一个小把总(辖五十兵,相当于明朝蕃制总旗、今军制排长),后跟随时为明军征南左副将军的回族悍将蓝玉远征云南,因屡立战功,由把总晋升为副总兵(副将)。

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云贵地区平定后大喜,御览军功奏章之时,有感于毕喇尔·巴尔功、毕喇尔·巴尔宽兄弟俩由“微职起家,位至专阃,平滇之役,战功尤伟”,遂在其名字上御笔加朱“扌”,赐改其姓氏为“把”,以示提升恩赏。

从此,毕喇尔·巴尔功、毕喇尔·巴尔宽兄弟俩改称“把尔功”、“把尔宽”,后领军镇抚崧盟一带(今云南昆明嵩明),其后裔子孙世代称把氏,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后有简笔为巴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族英雄帖木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明军曹国公李文忠部下有个蒙古族小兵,名叫巴鲁剌斯·帖木儿,源出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巴鲁剌思部,祖上为虎牙思人(今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他随曹国公大军西征到甘肃地区后,被安置转入著名的连城鲁土司孛儿只斤·脱欢之子、百户孛儿只斤·巩卜失杰的地方军队中,后跟随孛儿只斤·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官(辖五十兵,相当于明朝军制把总、今军制排长)。

巴鲁剌斯·帖木儿的二儿子叫巴鲁剌斯·把都,蒙语“把都”是“勇士”之意,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他在昆仑山雅令阔作战中有功,升副千户;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他又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从五品),调跟永登鲁土司三世鲁贤,后徙居于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改以名字首音汉字为姓氏,称把氏,成为著名的永登土司。

把都之子叫把荣,在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跟随永登鲁土司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佥事,到了明宪宗朱见琛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把荣率军剿灭满四并将其斩首(平凉蒙古人满俊,凉州万户把丹之孙),因功晋升为正四品指挥同知,其后裔子孙世袭其职直至第八代,分别是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

该支把氏一族后裔后逐渐融入汉族,定居于永登地区,到了清朝时期,有族人简笔为巴氏者,竟被满清政府称为“土著”。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吉林通志》的记载:

⑴、蒙古族额扎特氏,亦称额哲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吉林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je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巴氏。

⑵、蒙古族哈尔吉诺特氏,世居萨喇穆鲁(今河北承德围场)。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rgi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巴氏。

⑶、蒙古族巴颜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an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胡氏等。

⑷、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氏是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主要有两个来源:

⑴、主要来自回回名首音,诸如艾布巴克、善巴斯、阿巴斯牙、巴尔喀等,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中的谐音汉字“巴”为姓氏者,世代相传,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一带。

⑵、主要出自回回教中尊称“万巴巴”者,其源于古波斯语,突厥语通译为“Ol-baba”,今阿拉伯语,汉义“先师”,大多为穆斯林寺院中的传经教师、译经师、抄注经义师等,皆由资历高深的博学之伊斯兰教毛拉(护教者)担任,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汉俗简称“巴巴阿訇”为汉化姓氏者,在明、清时期即称巴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史稿》记载:

⑴、满族阿尔布氏,满语为Arbu Hala,汉义“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冠汉姓为巴氏、阿氏等。

⑵、满族阿勒巴齐氏,亦称阿尔巴齐,满语为Albaki Hala,世居扎满和罗(今蒙古唐努乌梁海和罗镇,今唐努图瓦),所冠汉姓即为巴氏。

⑶、满族巴尔达氏,亦称把尔达氏,满语为Barda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巴尔达(今吉林吉林)等地,所冠汉姓即为巴氏。

⑷、满族巴雅拉氏,亦称巴雅喇氏,满语为Bayara Hala,后改称萨克达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为满族著姓之一,族群庞大,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部)、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巴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⑸、满族巴雅尔齐氏,满语为Bayarki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所冠汉姓即为巴氏。

⑹、满族把氏,源出古老的女真白姓之一,满语为Ba Hala,后多冠汉姓为巴氏。

⑺、满族巴雅尔氏,满语为Bayar Hala,汉义“最勇敢果断的人”,世居倭吉(今黑龙江宁安)。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史书无载,本书疑其为巴雅尔齐氏的分支或省称,后多冠汉姓为巴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古代彝族巴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四川地区的凉山黑彝巴且氏族,源出古且人,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氏族部落。

古且人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徂徕(今山东泰安东南一带),在尧舜时代曾居于斯地,后为商王朝所逼,且人部落被迫向四方迁移。其中:留居在山东的仍称且人,向东北迁徙的则融入沃沮;向西迁徙的入新疆地区建立了且未国;向西南迁徙的在巴地建立了苴候国;向南迁徙的则演进为且欧、且兰,后成为百越的一支,最后大多融入汉族。

而迁往远离中原至西南地区的古且人中,有一部分族人在西南地区与古巴人融合,成为了后世“彝根白彝”的曲诺部族的一个分支即凉山黑彝巴且氏族,其余的分别融入了回纥族、布依族、水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巴且氏族称自己的始祖为“阿海补尔”,阿海同时也是洛木、朱尔、热柯等黑彝的共同始祖。而阿海就是原始曲诺部族的族人。

黑彝的人名采用的是父子联名制,因此阿海补尔生子叫补尔阿抵,阿抵生子叫阿抵孜古,孜古生子叫孜古阿依,阿依生子叫阿依搓品,搓品生子叫搓品吉石,六代单传。阿依搓品将家族治理得非常富有,先娶了一个大土司之女为妻,无嗣,故而又娶了一位黑彝头领马氏之女阿诗木呷为妻,生子就是搓品吉石。

从搓品吉石开始,家族兴旺起来,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比克、次子约沙、三子约莫、四子阿木,这四人成为了巴且氏族的四个亚氏之祖。与其他黑彝氏族部落不同的是,这四个亚氏彼此不分上下,任何一支都不得歧视另外三个支族,社会地位一律平等,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马有四蹄,一蹄不小,一蹄不大;吉石有四子,一子不大,一子不小”。

在巴且氏族的大家庭中,很早即在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有汉姓,诸如巴氏、刘氏、沙氏、普氏、岭氏、朱氏、曲氏、龙氏、海氏、余氏、李氏、昆氏、王氏等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族、苗族、傣族、白族、侗族、傈僳族、哈尼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巴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自中东,出自巴克尔家族,从汉例,改为单姓“巴”氏。

自唐宋和大食对外交流频繁,许多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沿着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来到中国西安和广州,然后与当地女子通婚定居,逐渐形成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凝聚核心的民族。他们有官员、医生、天文学家、商人、工匠等。元朝回回占据社会上层,主要居住在首都和交通港口。后来明清对回回逐渐实施强压政策,尤其是左宗棠的分而治之的手段,逼迫大批回回迁徙到偏远、贫瘠的地区。

据《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大百科全书》记载,艾布·巴克尔(Abu Bakral-Siddiq,573~634))是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任正统哈里发,阿依莎(穆罕默德之妻)之父。与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并称为穆罕默德的四大贤配。本名阿卜杜拉·本·奥斯曼·本·阿米尔(意为天房之仆)。出身于麦加古莱什部落台姆(Taym)家族。麦加富有的布匹商。阅历丰富,刚直善良,谦恭持重,颇有威望。穆罕默德传教后,他首先皈信伊斯兰教,成为先知的得力助手,对先知忠心耿耿,被先知赐以“萨迪克”(忠贞者)称号。622年,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阿布·伯克尔侍奉左右,不畏艰险,后又跟随先知鞍前马后南征北战。为先知开基立业建下奇功,因而被认为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先知曾说:“在我的朋友们中,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得力。”

执政之前 早期受到哈尼夫一神论思想影响,对多神崇拜的陈规陋习深为不满。在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初期,与赫蒂彻、阿里、栽德等首先信教,是艾尔盖姆秘密会的主要成员,成为穆罕默德的挚友和助手。为反对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经济封锁,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传教事业,资助部分穆斯林迁往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他施舍济贫,释放和庇护奴隶。在他的感召和影响下,一些下层群众归信了伊斯兰教。622年迁徙麦地那时,为避开麦加贵族的追杀,不畏强暴,只身护卫穆罕默德安全到达麦地那,完成了伊斯兰教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迁徙。 在麦地那政权初建时期,为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全力辅佐穆罕默德,参与创建穆斯林公社、组建军队、制定制度、确定作战方案等决策,并率军参加了白德尔、吴侯德、壕沟战役及攻克麦加等所有同麦加贵族的战斗。他还将其女阿伊莎许配穆罕默德为妻,结成政治联姻。

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麦加朝觐。穆罕默德临终前,委托他担任总伊玛目,领导穆斯林礼拜祈祷,宣讲教义,并主持穆斯林公社领导集团会议、群众集会,处理重大教务和行政事务,是当时伊斯兰教中影响较大的人物。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在各首领出席的“塞基法会议”上,被推选为第一任哈里发(Khalifah RasulAllah,意为“安拉使者的继任者”)。在就职宣誓时向穆斯林宣布:你们信任推举我为执事,但我的能力不强难以胜任。今后,我做得对,你们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对,你们就提醒和纠正。我们要抓住安拉的绳索,忠诚地遵循真主使者的遗训,为安拉之道而奋斗,决不背叛。执政之后执政期间(632~634),团结领导集团成员和圣门弟子,集结军队,首先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领脱离麦地那政权、抗缴天课、反对伊斯兰教的武装叛乱。艾布·伯克尔晓示反叛者,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即遭毁灭。他决定立即派兵出征讨伐,指派哈立德·本·瓦利德率师出征,先后击败了半岛中部的泰伊族、艾塞德族、盖特芳族和叶麻麦地方的哈尼法族,处决了自称先知的哈尼法族首领穆赛利迈。在派出的其他穆斯林将领的指挥下,巴林、阿曼、哈达拉毛、也门等地的平叛也先后告捷。从而巩固了麦地那政权,维护了半岛的统一,粉碎了分裂伊斯兰教的阴谋,动摇的部落表示归顺,恢复了各地区的安定局面。为开拓疆域,使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制定了征服波斯和拜占庭帝国的战略计划。 633年,派哈立德为主将,穆桑纳·哈里斯为副将,先征服了伊拉克南部各部落,尔后又占领了希拉城。634年春,他派3支军队征服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境内的艾季纳代因与拜占庭军队决战,结果穆斯林获胜。

执政期间,主持了《古兰经》的首次汇集工作。任职的第二年,在叶麻麦平叛战争中数十名能背诵《古兰经》的圣门弟子阵亡,他采纳欧麦尔关于收集汇编《古兰经》的建议,责成栽德·本·萨比特为首,伍百耶、阿里、奥斯曼等人协助,将当时流传的《古兰经》的零星散片收集整理完毕。艾布·伯克尔主持汇编的《古兰经》,史称“穆斯哈福”本。此本由他收藏,为尔后《古兰经》的保存整理和统一定本奠定了基础。生前还传有部分圣训。634年因病在麦地那逝世。葬于“先知清真寺”内穆罕默德墓北侧。

得姓始祖:后照、廪君(风务相、巴君)、巴子(姬卦)、毕喇尔·巴尔功、毕喇尔·巴尔宽、巴鲁剌斯·帖木儿、阿海补尔。

巴姓源流 巴姓的由来
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相同。根据古代“妇人称国及姓”之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巴国姬姓嫁于楚的宗室女。《左传》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韩服为巴行人,韩为中原诸夏的姓氏之一,“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显然操中夏语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语言文字系统。故巴、楚在《左传》桓公九年、庄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无语言障碍。这表明巴、楚王族语言相近,同属华夏语言系统。相传太昊伏羲氏生下咸鸟,咸鸟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故后照便是巴国人(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三十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二十三位门阀,多以高平、巴郡、渤海、辽东为郡望。

巴氏族人被明确载入史册至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族人最早居住的武落钟离山,一般都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直到今天,长阳县清江中仍有武落钟离山,山中有赤、黑二穴。

所谓巴氏等五姓,应即五个氏族部落。所谓五姓之子争为君长,实质上就是五个氏族贵族争夺酋长的职位。

这个故事反映了早期巴族人尚处于“酋邦”阶段的历史事实。巴氏务相(“务相”也即“巫咸”)取得酋长职位后,即率领巴族人向西迁徙。他们首先溯清江而上,来到盐阳(今湖北恩施)。盐水有神女,她对禀君说:“此地广大,盛产鱼盐,愿与君共享此地。”禀君不肯。神女于是每晚都来与禀君同宿共枕,白天化作飞虫,与众飞虫群飞,掩天敝日,大地无光。这样一连过了十天,禀君派人送给神女一缕青丝,作为定情礼物,并且留下话说:“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表示我们时刻相依相伴,我将不会离开你。”神女很高兴地接受了,将青丝带系在脖子上。于是禀君乘神女不备,站在阳石之上,弯弓搭箭,瞄准系有青丝的飞虫,一箭将神女射死了,天空重新放射光明。禀君于是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定居下来。

这则神话故事说明巴族人向西发展过程中,曾与当地部落有过接触和冲突,并最终取得胜利。

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强,活动的区域相当广泛。在最北面,巴族到达了陕西南部汉中、安康一带,今天的大巴山就名源于巴族人。在东边,巴族似乎一度控制过汉水中上游地区;在南面,巴族仍保留了清江上游的老根据地。

到了商代后期,活动在汉水流域的巴族人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商人发生联系,并且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的“子爵国”。但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由于殷商统治者的暴虐,巴族人转而与西迁徙。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信阳市商城县、濮阳市、周口市郸城县、许昌市襄县,山东省的济南市、东营市垦利县、菏泽市、临沂市沂南县、烟台市福山区、潍坊市青州市、临朐县、德州市,江苏省的沭阳市沭阳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黄山市休宁县、歙县、阜阳市太和县、马鞍山市、安庆市桐城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赵县、承德市、沧州市南皮县、唐山市玉田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旬阳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新州区、天门市、潜江市、咸宁市崇阳县、黄冈市、黄石市阳新县、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南区,浙江省的杭州市富阳县,江西省的九江市都昌县,甘肃省的兰州市城关区、永登县、张掖市民乐县,云南省的曲靖市罗平县、文山州马关县,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六盘水市盘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青海省的西宁市民和县,辽宁省的辽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瓦房店市、抚顺市、鞍山市、盘锦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通化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市、阿克苏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盟正蓝旗,天津市的宝坻县,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高平市等地,均有巴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①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②为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的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南充是已有建城两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的水果之州。南充地区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王朝时期为“有果氏”之国,殷商时期属巴国,周王朝时期为巴子国属地。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巴子国国都迁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丙午,公元前315年)秦灭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戊申,公元前313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秦朝时期郡县建置依旧。西汉初期,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四川南充)、充国县。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东汉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境内置巴郡,辖安汉(郡治)、阆中、西充国(充国更名)、南充国县(析充国县置)。东汉建安六年(庚午,公元370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郡治迁阆中,隶属未变。三国蜀汉、西晋、成汉时期,郡县依旧。东晋时期,阆中为北巴西郡郡治,辖西充国(郡治)、南充国、安汉、羔羊县(今仪陇境)。南朝刘宋时期,巴西郡为僚人所聚,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西充国改)、南国(南充国改)、羔羊县。南朝齐时期,郡县建置依旧。南充安汉阁朱德故居唐朝时期,隶山南西道,境内置三州,辖阆州(阆中郡)阆中(阆内改,州郡治)、思恭(今四川阆中)等十九县。五代时期,州县设置未变。后唐时期于阆州置保宁军,于果州置永宁军。北宋时期境内置三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十三县。南宋时期,境内置一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二州十五县。明朝时期隶四川布政使司,境内置两府,辖顺庆府南充、西充县和蓬州、营山、仪陇县,保宁府阆中(府治)、南部等一州六县。清朝时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川北道,辖保宁府阆中(道府治)、南部县,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营山、仪陇和蓬州(县级州)等两府一州六县。民国初期隶四川省,境内置嘉陵道,辖南充(道治)、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蓬州改)等七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境内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南充(区治)、蓬安、营山、仪陇、西充、南部等六县。阆中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隶川北行署区,境内辖南充市(区治,区直辖)、南充、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一市六县;属南充专区(治今岳池县九龙镇)。1952年撤川北行署区,隶四川省,南充专区治迁南充,辖县未变,南充市改属南充专区。1953年撤剑阁专区,划阆中县隶属。1968年南充专区更名南充地区。1991年1月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区、南充市及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顺庆(市治)、高坪、嘉陵3区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巴州堂、巴中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亦称昌邑堂、平高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阆中堂、南充堂、江州堂、渝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双卿堂:源出战国时期著名的巴国将军巴蔓子,因巴国发生内乱,出使楚国,要求楚悼王出兵平乱,并擅自答应楚国:乱平后,割让给楚国三座城。楚悼王遂出兵平了巴国内乱,之后向巴国要城。巴蔓子对楚国使者硕:“城不能割,请拿我的头谢楚王。”说罢,自刎而死。使者带了巴蔓子的头见楚王。楚悼王对巴蔓子的爱国之举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头颅;同时巴国也用葬王卿的礼节,葬了巴蔓子的尸身。由于巴蔓子身分二处,其后人称之为“双卿”,因此立堂悼之。

裕庆堂、八顾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巴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巴氏宗谱,(清)巴晟篡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湖北黄冈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首四卷,创修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巴丹池等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大渡乡。

湖北黄冈冈邑巴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创修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巴宾臣、巴集成续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和平乡杨垸村。

广东龙川巴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创修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巴锦绮、巴锦云等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裕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富阳富春巴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四卷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富阳市灵桥镇蔡家坞巴家。

五、宗族特征

六、字辈排行

山东沂南巴氏字辈:“福守生松宗全成”。

山东福山、辽宁大连巴氏字辈:“承久玉永文国连德福振起家声远”。

山东德州巴氏字辈:“植焕增钜浚桂炳志锡淇栋煜均镇清桐煦堪钟洪钊润松耀坤瑛海林煊春铭汇桢烨境键淑树烽圣”。

湖北新州巴氏字辈:“忠义杨烈……”

湖北天门、潜江巴氏字辈:“学纯品尙德于才全能常克振承先进贤忠义远传昌达万年”。

河南商城巴氏字辈:“本贻谋为忠”。

河南郸城巴氏字辈:“起(启)可志云明清”。

辽宁鞍山巴氏字辈:“常庆富恩德忠兴”。

辽宁辽阳巴氏字辈:“源文志守三九国近朝俊永来纯长庆福恩德中兴仕大茂金宏万宝一新春”。

贵州盘县巴氏字辈:“忠义国家永世兴”。

河北沧县巴氏字辈:“廷培汝植焕增俊”。

浙江富阳巴氏字辈:“义恭一仲以鸿效学德正玉金伟”。

内蒙古巴氏一支字辈:“忠信美荣……”

巴氏一支字辈:“文成庭保增起可志云明青山德修维世”。

七、【巴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远古;望居高平:全联典指巴氏的源流和郡望。

名联八顾;识冠三军: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渤海人巴肃,字恭祖,汉灵帝时,与外戚窦武、太傅陈蕃等谋划诛杀宦官,事泄而遭党锢之祸被杀。“八顾”,指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巴肃及郭林宗等人为八顾。“顾”,指能以自身德行影响他人。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巴宁,才识极高,能判断利害并果断决策,使三军不致迷惑。

五言通用联:

官封一等爵;利富数世财: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二等侍卫巴泰,汉军镶蓝旗人。以善战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巴寡妇清,其夫得丹穴,擅利数世。妇能守业,用财自卫,人不敢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七言通用联:

蜀锦囊珍蘋鹆研;汉铜鑪篆鹧鸪香: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巴慰祖撰书联。巴慰祖,字俊堂,歙县人。官侯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

卓锡已看新法界;检身犹听旧钟声:此联为清朝时期的文人余辉生撰题忠县巴王台联。巴王台,一名巴子台,在巴县城东巴王庙后面。传为战国时巴国将军巴曼子观看士卒演练的了望台。

楚子何曾留寸土;将军依旧镇三巴:此联为四川省重庆市中区巴曼子墓联。《蜀中名胜记》载:巴曼子墓”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俗呼古陵,亦曰巴子冢矣”。

八言以上通用联:

不谢三城,足见忠贞义气;尊称八顾,永传令闻芳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巴国将军巴曼子。相传,巴国当时内乱,向楚国求救,许酬以三城,曼子不许,说“将吾头往谢之”,乃自刎。使者持其头回楚,楚王葬以上卿之礼。巴族人亦以上卿之礼葬其尸体。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名士巴肃的事典。巴肃,字恭祖,渤海人。他与窦武、陈蕃共谋杀宦民,整饬朝政,谋泄遭到朝廷通缉。他自诣县令投案,县令欲弃官与之俱逃,他坚持不肯,并说“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后遂被县令含泪杀之。

八、历史名人

巴蔓子:(生卒年待考),巴国人。著名战国时期巴国将军。

清江上游的都亭山下有座大古庙。传说,里面埋的人就是巴族人将军巴蔓子的身子。

战国时期,重庆地区属于巴国。有一年,坏人作乱,把巴王赶跑,并到处残害百姓。有人对巴国将军巴蔓子说:“你是巴国的得力将领,如今巴国有难,你应该想办法,收拾这个烂摊子。”

巴蔓子想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请求邻国出兵援助。他暗暗带着巴蜀铜剑,装扮成穷苦百姓,朝清江下游走去。一路上过滩踩水、忍肌挨饿,好不容易到了楚国的国都。这时候的巴蔓子,衣服烂得披一块搭一块的,草鞋穿成了四股筋,脚趾现出了骨头,就象个叫花子。

他去拜见了楚王,请求出兵平息叛乱。本来,巴国和楚国原先是好邻居。照说,一国有难,另一国应该去拉一把。但楚王没有这么想,他认为巴国搞得稀巴烂了哒,还有么子援助法?就推辞说:“国破家亡,派兵去也没有用哒,,那是淘空力。”巴蔓子说:“国破家亡,巴族人的心没有亡呀!只要大王你能出兵,叛乱一定能平息。要是你不出兵,巴国坏人当了权,你们楚国也不得安宁的。”

巴蔓子这几句话把楚王说动心哒,他想出兵,又不想无代价地做事,就说:“天远路程,派兵过去,哪消耗得下台?你如果答应给我三座城池,我就马上出兵。”

要把自己的国土给别人,这好比割巴蔓子的心肝。要是不答应,事情又办不象。巴蔓子救国心切,含含糊糊地说:“只要国王出兵平息了叛乱,到时候是好商量的。”楚王高兴了,派了好多人马,由巴蔓子领着回到巴国,很快就把坏人打败了,巴国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楚国的兵马刚刚回国,楚王就派人来讨要三座城池。巴蔓子心里象油煎火熬,表面不露声色,准备了上好的酒席待承楚国的使者。巴蔓子说:“楚国为帮助我国费了心,尽了力,我们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这天大的恩情。”

楚国的使者说:“记得恩情就好,请你把这三座城池交割给楚国吧!”

巴蔓子说:“国土哪能送人?你们现在援助了我们,往后若楚国有三灾六难,我们也去帮忙,这不是比现在要去三座城池还好些吗?”

楚国的使臣急了,说:“割让三座城池,是将军当时亲口许下的啊!”

巴蔓子说:“我许的愿,我一人承担。请把我的头带回去谢楚王吧!”说完,他抽出宝剑,“呼”地一剑,自己的脑壳就落了地。那双眼睛还睁得大大的,象活人一样。

使臣无奈,便叫人做了个紫檀木盒子,装上巴蔓子的头颅,打马回国去了。

当使者携带着巴蔓子的头回报楚王后,楚王听了事情的经过,深受感动,敬佩巴蔓子为人臣子的忠义气节,就以上卿之礼厚葬其头颅在一座高山的顶上,让他日日夜夜看着巴国的方向。同时,巴国也把他的身子用最好的棺材装殓了,以上卿之礼安葬在清江上游的都亭山下,并建了一座大古庙。

巴 肃:(生卒年待考),字恭祖;渤海人。著名东汉大臣。

巴肃因为对待朝廷忠诚而闻名。

东汉末期,他痛恨宦官败坏朝廷的风气,于是与窦武、陈蕃等人一起密谋株杀宦官。

后事情败露,他被列入党锢,于是,巴肃到县衙投案自首。县官佩服他的忠诚,要放弃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肃却对县官说:“做臣子的,有阴谋就不能隐瞒朝廷,有罪就不应该逃避刑法。”结果他被朝廷判为死罪,惨遭杀害。

历史上将他称为“忠义之臣”。

巴 泰:(生卒年待考),汉军镶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

以善战著称,因功封一等子爵。官至中和殿大学士。

巴慰祖:(公元1744~1793年),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人,著名清朝书画家、篆刻家。

巴慰祖官候补中书。通文艺,精古今文字,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

他善仿青铜器,浸淫秦汉,曾摹过很多汉印,得古茂之气,也力学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劲、章法构思精密又富于变化有自己面目,在皖南影响很大,其外甥胡唐最得其法,风格更加婉约。

著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能得汉印精髓。

巴珲岱:(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清康熙年间任正黄旗洲都统,逝世后谥号“属恭”。

巴忠倓:(公元1930~今),山东烟台人。著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中将。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86年在国防大学深造。历任南京军区作战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现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会长,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历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科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处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8月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1992年12月至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所务委员会主任、高级研究员。

1988年9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92年2月28日改授武警少将警衔,1993年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

九、名人名篇:

附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3704.html

更多阅读

美食记——星巴克的焦糖拿铁与纽约芝士 星巴克黑森林拿铁

美食记——星巴克的焦糖拿铁与纽约芝士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款咖啡,星巴克的咖啡喝了好几年。我这人怕苦,怕苦喝咖啡,好比老人嘲讽的喝猫尿,然而至少猫尿并不香。在咖啡馆我绝不避讳自己怕苦,别说是浓缩咖啡,美式也不行。当然只配

星巴克最好喝的咖啡 星巴克的咖啡文化

星巴克的咖啡大概有美式咖啡、卡布基诺、香草拿铁、摩卡、拿铁、焦糖玛奇朵等几种。其实说好喝不好喝只是看你个人的喜好,说不准哪种比较好喝。个人比较偏好美式咖啡,而且喜欢喝斋咖啡,就跟巧克力我喜欢吃黑巧克力一样,先苦后甜,

蓬安的美食巴适的河舒豆腐 蓬安美食

蓬安的美食巴适的河舒豆腐文 / 邓四平河舒豆腐产于蓬安县河舒镇,其余之地虽也有打着“河舒豆腐”牌子的豆腐可吃,但却始终没有当地的豆腐吃起来正宗,地道和巴适。春赏漫山遍野烂漫桃花,夏观十里荷塘渔舟唱晚,秋游神奇俊秀燕山古寨,古

声明:《巴姓源流 巴姓的由来》为网友旧情歌旧伤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