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妮与民歌(补入《文苑探赜》)
一,王二妮现象
陕北姑娘王二妮,七八岁就出外唱歌。唱了二十几年,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这棵高枝上,还是遭到三折羽的下场。倘不是姥爷、舅舅尚属开明,能听进群众呼声,给了她屡败屡战的机会,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认识这位姑娘。历来都是得了冠军,一夜成名。可她不是周冠军,也不是月冠军,更不是年冠军。为什么却成了无冕之王,上了“艺术人生”这个名家栏目?思考这种现象,使我们不难得出如下三加一条老生常谈、却又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性结论。
(一),艺术要容许多元化发展、多样化存在。音乐科班们,有些方面固然科学些,但艺术这东西,不同科学,不大守规矩,变数很大。如果固执的以自己那套为唯一标准,框套天下一切,那必然使艺术进入死胡同,难以发展。违背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谆谆教导:“百花齐放”。你以为旭日阳光唱的就真那么合乎音乐教程吗?但金铁霖、徐沛东、阎肃还是鼓了掌的,那原因不只是政治考虑。
(二),要扶植地方性、个性化艺术。原生态列入青歌赛门类,是上下的高见卓识。我在谈诗歌时曾说,原生态,只少有如下几个特质:地方性、民族性、群众集体创作与历史传承性。具有自由、粗犷、创新的原生本色。是群众口头传唱出来的,满带出自风水宝地的原汁原味。是由特定人文地理历史作支撑的。它是文人雅作的肥沃土壤与母根。她是一切民族艺术之母、之根。是民族特性的灵魂,立于世的骨架。是开创新品种新途迳的先锋,永不枯竭的源泉。
原生态作品,从艺术创作上概括起来,一是具有民生本色。以民为本,老百姓普通生活原汁原味本真、本质、本色;二自然、朴拙,无饰、无伪,最具天籁;三简洁,简单纯净,才可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亦即展无限之意于有限之形。四,生生不息。吸收、交换、孳生、繁衍,为文士、文体创新之母;五,习惯成定势,较多保存原型痕迹,自悟、自语(萨顶顶语)、沟通,展现情结。往往于“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状态中,进入神韵境界。
王二妮是陕北风原生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唱秦腔时很地道很本色。但唱东北二人转、蒙古民歌、海豚音就不那么到位。可以唱,可以广泛涉猎、吸收,但目的是为了丰富发展自己的特色,不是走改弦易帜的邪路,弄丢了自己。她自己在现场说,我会保持自己的风格。作为一个歌者,这就足够了。在民族文化大花园中,把自己这朵山丹丹开嫣、开香、开出特色来,就是人民的最爱了。因为老百姓与绿色食品有天然的联系。而绿色食品总是新鲜的、多样的。一家门下出来的东西再好,一张嘴就一个味,似曾相识,久了就乏了。李谷一、关牧村、德德玛、歌坛大小姐谭晶以及目前名气尚不那么显赫的衡越;刘欢、杨洪基、腾格尔、三大男高以及目前名气尚不那么显赫的春雷,都不是出自一家名下。百鸟争鸣,才是中华盛景。用艺术创造欣赏它的人群,首先得是人们喜欢吃的艺术食品。
(三),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衣食父母。在普及与提高结合问题上,尽管主流努力统一,大倡三贴近。但在专业、准专业代表人士那里,还是急于拔高,轻视老百姓需要这块。王二妮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精工调制的美味,真的没有天然食品可靠。家里有黄金,外面有戥子,老百姓心里那杆称,是丝毫不爽的。没有老百姓的喜欢,没有老百姓的网上起哄,哪里会有二妮的今天?这叫小胳膊拧不过大腿,有天、地的支撑,王二妮总还是浮出了水面。
多元化、个性化、群众性这三条,虽属老生常谈,但是天经地义的。再外加一条。那就是二妮在星光大道屡战屡败三次落马,是不是因为太土,进不了高雅的音乐殿堂?
(四),朴风天韵。
明朝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二妮的民歌,有韵无韵呢?
韵有雅俗之分,《史记》张守节正义谓:“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上下是有严格区别的。下面老百姓的东西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可这是偏见。郑振铎先生说:“凡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学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中国俗文学史》)
听二妮唱民歌,有四字感受:清、醇、甜、亲。从五官到意识,从意识到情感,全面进入审美生命体验。真可谓沁人心脾,暖人肺腑,亮人耳目。
1,自然本色。自然清淳是美的一大特征。二妮的歌无框架束缚,未经人工污染。纯属一派自然天籁。
王国维评元杂剧时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若其文字之自然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抑其次也”。
元曲之自然,比古今大家倡导的“自然”,究竟胜在哪里呢?胜在元曲作者与元曲是自家人的关系,是当行本色;而古今为大文学者,是追摹自然,外塑自然的外在人。怎能没有差别呢?自然的本色,本色的自然,这正是元明俗韵有别于其它神韵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原生态歌手有别于其他歌手的根本特征。
元曲属俗文学,与民歌有共性。静安又谓:“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本章所引王氏语皆出自《宋元戏曲史》)。
这就将“自然”与“意境”有机的连接起来了。这里静安用的是“意境”这个概念,后来提出了“境界”说,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与“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没甚大差别,与“意象”皆属“神韵”同一血脉。
来自其原生态性的自然本色,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口耳相传的大众原创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群居社会实践,形成一方特有的民族乡土文化特征。这特征是这一方人在长期与自然斗争磨合生产实践中,在人与人长期斗争磨合的社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合谐文化景观。古朴的天人境界,直接的人与自然连系场,构成了原生态的艺术美、神韵美。这种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特别在喧嚣浮躁的商品广告文化甚嚣尘上的气候中,如才从土里冒出来、才从树上摘下来那般新鲜的绿色食品,怎能不令人眼前一亮,胃口大开呢?它以自己的贡献丰富着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二妮的出现,乃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2,真情实感,醇厚深挚。入心入魂,沟通民族原型,展现积淀情结。
听其歌,如覩邻家女孩,如见久别亲人。情绪飞扬。如入前世。二妮把唱歌与亲人、家乡、广大听众苦乐悲欢链接一起。为生活、生存,祈祷、欢乐,用整个生命在唱歌。
沈春阳夫妇唱<爱是你我>为什么观众尖叫起哄呢?因为台上台下生命合拍了。音乐艺术系讲的是心声,以情感动人;而原声态声音来自整个生命体验,含骨、血、肉、内脏,故不止情感体验,而是情绪高峰体验层面带血的生命挣扎与嘶喊。其真不止情真,而是含本我潜意识在内的生命体验,可谓全息艺术的全真。说不清道理,只会热泪盈眶跟着嘶喊。
我听青歌赛时曾谓,听贵州侗族多声部大歌,及彝族、羌族、藏族、蒙族、朝族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曲,则不同往昔。如听仙乐、如聆佛音。歌手似从云间天上飘来。不计输赢,总是一副佛面笑对观众、评委。那原滋原味、原妆、原乐器合成的民族音乐,一下子就把你带入声外、象外、境外的神韵境界之中。身陷沙发里,灵魂出壳,精神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别说品头论足,就连是非、理智、甚至肢体都忘掉了,进入一派纯净的审美境界。黄帝张咸池之乐,可以使人恐惧、懈怠、迷惑;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小泽征尔说,听《二泉印月》需焚香跪拜,大概也就这种精神状态吧?”
二妮原初生命的呼喊与之相比,岂遑多让?
3,朴风天韵。朱军问二妮和大成愿意在什么环境里唱歌?大成说愿意在人多的大剧场唱,二妮说愿在野外高山上唱。难道在大会堂、大剧场会压气吗?显然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么个小人儿,大会堂、大广场就关不住她?是的。不过这个“气”,不是呼吸那个空气,而是中国精神与物质三气合一那股真气。唱歌是声音,声音是震动发出来的。震动来自力,力靠气传播。然而声音不是音乐,音乐靠的是“三气”。1,外气。大自然之气,空气。气动生风,称动力;2,内气。中医所谓营、卫等六气,是生命、生长之气,如胎儿在母体通过脐带呼吸之胎息,是生命力;3,志气。自强不息刚健之气,是生存发展之力。二妮原生态之歌,是先天元气与后天志气融合的产物。人小气大,生气贯注。登高壮观,给天唱,可心与天语;给地唱,可魂返前生;给山川湖海唱,可与青春驿动的身心应律合拍,情与物游。肉体与灵魂可以达到与天地大化流行的境界。南齐谢赫评画以“气韵生动”为有“神韵”,是艺术最高标准。中国神韵说代表人物司空图则说:“生气远出”,“天风浪浪”;“真力弥满”,“吞吐大荒”。天人合一,乃艺术神韵之基础。
二妮天地境界放歌,可云无韵乎?
4,民歌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可使民族原初文化内核得以直传,民族原型文化痕迹得以保存。以信天游为例,这也是二妮音乐之根。
民歌信天游,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田园文化自然交融的产物,陕北靖边—带为其发祥轴心。历史悠久,据有人考证,从秦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大规模“移民实边”到汉代“移民实边”、“军事屯田”,移民130余万。“民族杂处”的人口结构,创造了中原汉文化、河套萨拉乌苏文化、匈奴草原文化大融合的契机。
信天游保留了古老民歌鲜明的艺术特征。尤以“比兴”为著。可以说没有比兴就没有信天游。而比兴,其源古矣。现在所见用之花鸟鱼虫,在万物有灵的人类早期,确有其迥异的神秘含义。在《诗经》中,物我合一的“比兴”,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二。后人论诗,皆祖述诗经,以之为典范。能得诗经神韵者,皆为上乘。而诗经的神韵,全靠对“兴”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和运用。兴,为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具象与抽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为小与大、少与多、此与彼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乃至有时常可引发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呈现主客体融合的神韵境界。无怪中国美学史在论“兴”时说:“中国美学艺术特征的理论,是从这颗种子(兴)逐渐生长起来的大树”。信天游,得其奥矣。
声腔的婉曲、高亮、粗犷、激越,结构与节奏的短促、随意,也是颠沛的社会生活与艰苦的自然条件长期积淀的结果。
西北讲“吼”一嗓子,把音拔到天上去。学阿宝唱高音,因为他长得高些,得蹲下身子,用力往起站着吼。不止用嗓子,气由脚后跟,经两腿、腹、胸腔、喉咙,冲上头发稍,手指尖。或说的有学问些,由涌泉穴拔地气,经任督二脉,上透泥丸(百会穴),正气冲天。然后“逝曰远,远曰反”,气收丹田,全神守气,神完气足,喷薄而发,自成高腔。
传统健身、祛病炼丹炁功的小周天、大周天,都在人体经络内运作,(舌抵上齿龈连接任督二脉就是小周天。气血在十二经脉运行一周就是大周天。)在艺术审美中,拓展一下。气冲出泥丸宫,上达虚空,合宇宙炁能,遥天一周,回归人体丹田,可称为广周天或恒周天。岳飞唱《满江红》,发冲冠;王宏伟西部放歌,直踮脚;与阿宝屈身仰脖拔高音,冲天之举,一个道理,都是声乐美的天人合一。
王二妮冲天拔地五千年的历史回声,震吼二十一世纪大舞台,能无神韵乎?古今、天地,时空凝结,民风朴厚,天韵悠悠。
二,奥秘在哪里
我在QQ空间说,有位网名隐士的朋友,很好客,引我到王二妮吧看了一下,那里虽初办,但人都挺真诚,能很快发展起来。北京卫视养生堂主持人悦悦,挺有人缘。有位观众老太太说:“看见悦悦我的病就好了”。我可以说:“听了二妮的歌,我就回到年青了。引一首新歌:口弦弦。
喜欢二妮,不能光讲亲情、友情、粉丝铁杆情。还得宏扬她的原生态精神。不能光叫好,还得知道好的奥秘在哪,才能站住脚,不断提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创建、发展、壮大二妮吧的根本任务。当初星光大道准专家们把二妮三次拿下马,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反映了一部分群众中可怕的习惯势力。改变这种习惯势力是个艰难的过程,除了大量传唱、推广,实在业绩的感化,还得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论认识水平,创造大批能欣赏原生态艺术的人。我不愿留在艺术理论圈,是因为那里像摆地摊的,每人吆喝自己眼前那点东西,不大顾别人。不像这里隐士等先生这么容人、纳士、好客。
那么,原生态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望文生义:
“原”,是原本的意思。返本归元,即返朴归真,朴拙莫能与之比美。元,乃含真善美之大美。朴拙,不光老庄赞美,后世文人也服赝不疑。清初傅青主在《霜红龛集》中示儿孙谓“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这是做人的态度,也正是原生态歌曲的特点。
“生”,生生不息,《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谢灵运有句诗:“池塘生春草”。一个“生”字被夸了一两千年了。倘没有这个“生”字,没有大化流行的运动,那池春草恐怕早就枯干得没影了。
“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来这就内涵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止中国如此,奥地利有个犹太老人弗洛伊德,瑞士有个荣格,都是精神病医生。他俩都强调“本我”在人类心灵中的作用。老的盯住了性本能(“力比多”),小的提出了“原型”说,突破了性本能独一性,拓展到整体人生心理,乃至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这些都不只是理智能察觉的显意识层面的事,而是向“全息”的人生、艺术领域进军了。我们在听原生态歌曲时,有些说不明、道不白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其原因恐怕就只能到这显意识、潜意识融通之中去找了。
三,弱弱的问一声二妮:
妳十六岁站在安塞望北京,十年后妳站在北京望哪儿?
1,国家有需要。我国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构想。妳准备为圆这个宏伟的梦,做些什么呢?
2,学习有条件。妳打小就渴望学习。这回到北京了。有老一辈歌唱家(王昆),有名教授、名导演。连京剧名家孟广禄都出来与妳配唱。还有宋祖英、谭晶这些大姐姐,一个以民歌、一个以通俗唱响金色大厅,老外们直接聆听过中国原生态吗?这可是正宗国粹呀。旱天的鹅入水,你会提速成大器。支持考研,有助于走向世界。
3,锻炼有机会。妳说要去拍电影,这可是全面提高艺术素质的好机会。美国大牌,黑人女歌手惠特尼·休斯顿,与凯文·科斯特纳联袂主演电影《保镖》,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的情歌《我将永远爱你》(《IWill Always Love You》)卖出了超过1200万张。跨国巨星莎拉布莱曼,也是唱歌剧出身。
妳既或成了两栖明星,也仍会以唱歌名世。
4,舆论支持。信息化时代,这是成败的关键。媒体是看老百姓眼色行事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一个时期以来,各档综艺节目、各种媒体,加大对二妮的推介、宣传力度。霎那间歌坛爆棚,家喻户晓。其中王二妮吧及毕姥爷福剑功不可没。
5,符合规律。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迪斯科(disco)、摇滚、Rap都以其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被全世界所接纳。因为世界需要多样化。
6,更重要的一条是,妳才27岁······
还有对亲人、对家乡、对唱歌深情的爱。我总觉得陕西,包括咸阳,更像中华传统文化根之所在。不像北京。
2001全国首届农民歌手大奖赛王二妮获奖感言。16岁的二妮说:“以后当一个歌唱演员,到北京唱歌,为全国人民唱歌”。
四,《想亲亲》
我在通化搞社教,某卫生院女护士长姓秦,院长是河南武安人,发不出前鼻音n,只能发后鼻音ng,他想说:“小秦啊,妳不要老嫌乎自己笨。”可发出的声音却是:“小情啊,妳不要老吓乎自己蹦。”这样“小情啊,小情啊的叫,终于把女护士叫成了他的情人。”
不想王二妮唱《想亲亲》,发音也是“想情情”。她家口音“情”“亲”不分,这大概也是汉唐传统遗痕吧?所以很多中国人都“情”她的歌。因为有学者说,情是人本体,没有情就没有人。当然,这儿的情已不只是男女恋情的情。
《想亲亲》,夸张、调侃、幽默,该是很有些传统吧?明代民歌挂枝儿《解恼》:想亲亲。念亲亲。亲亲来到。倒靠在奴怀内撒什么娇----且向绣房中去解你的恼。”而今这首《想亲亲》,没有六朝民歌那么文,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也不像明代民歌那么野。这首歌“妹子你爱不爱受苦的(那个)人?”纯以情胜。男女老少都可以唱。
王二妮不仅《想亲亲》《走西口》《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唱情,连新歌《口弦弦》《大辫子》乃至《新赶牲灵》,还都是情歌。
有人说情歌源自对偶婚转向一夫一妻式之时,我没考证过。但知从诗经、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明清民间情歌,浩如烟海,多了去了。多是徒口唱,直白心曲,不用伴奏。现今各族原生态民歌,也多以情歌为主,多且好。为什么呢?
(一)情为生存之道。
《诗》四始之首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中国情歌之祖。《史记·外戚世家》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汉书·匡衡传》记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对《关雎》更是捧颂有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郑樵认为,“此言其声之和也”,是很对的。《关雎》的乐曲一定很盛美,震撼力很强。《论语.泰伯》谓:“关雎之乱(卒章)洋洋乎盈耳哉!”《韩诗外传》更能忽悠:“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我怀疑这是听了盛大音乐之后,感发出的痴迷之语。而不是就诗经《关雎》内容说的。若从其理论体系追究,恐怕还在于孔子等人对“和”字的理解上。
传情之民歌,多乎哉?不多也。
(二)情为生活之趣。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原指雁。据说关雎也如此,一个死了另一个就不活了。四大民间故事,两死一关,剩下那个,一年见一次。汉代《孔雀东南飞》听说妻子投河,焦仲卿也把自己挂上了东南枝。都因活的没趣。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宝玉、黛玉。
我读红楼时曾说,宝黛的爱情,经过心有灵犀,一见钟情(非爱情),到耳鬓厮磨两小无猜,磨合熟悉亲和,形成稳定友情基础,生趣盎然。进园后,渐知人事,异性相吸,心理、生理寻求互补。由亲情、友情,自然发展为爱情。不稳定的游离原子,经感情试探、折磨,终完成内心的痛苦历程,找到了结合的唯一另一半,构成稳定的人生分子,活得有滋有味,情趣斐然。在他们的感情生活中,灵肉合一,情智归一,生命就剩下一件最主要的内容,那就是被无意识情结充塞的爱情。进入了情绪的高峰体验。这时的青年男女,是最快乐的,也是最痛苦的;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危险的;是最坚强无所畏惧的,也是最脆弱的。一旦遭到强烈外力撞击,精神裂变,自我崩溃,无意识中的本我支配的行为,呈现痴迷状态。如宝黛那样,最后心身交瘁,绝望而终。黛玉以爱情为天,为生命唯一支点,天一旦塌了就没了生趣,不能活了;宝玉以爱情为网,爱情遭到破坏,就是毁灭了已往、现在、未来全部人生价值,没了情趣,人被甩到情网之外。
有了情,圪梁上,沟沟里,大道上,处处生气勃勃。放羊的、赶脚的、当兵的人人有奔头。没了情,哪怕是暂时的,也会昏了头,泪满面。“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黛玉以泪还债,二妹子以泪还情。
(三)情为生命之本。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色性非情乎?
百度谓:情,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我看应说:情,从心从青,青亦声也。因为青,乃生命之象征:《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礼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弗学而能”是把“情”定于本能。王充《论衡.本性》谓:“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形外则谓之阳,不发者则谓之阴。”把“情”拟为人的内心接受外部剌激的情感变化状态。而《说文》也把“性”与“情”区别于阴阳一体两面:谓“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由性、情到阴、阳,是哲学的拓展与超越,不限于男女之情与人间之情。而涵盖整个宇宙自然界。这样人的生存、生活、生命与天(大自然),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即天人合一。同时,有“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审美哲学垫底,原生态或新民歌所用比兴、想象、夸张直观感悟,便进入物(春草、鸣禽)、我合一、意识、无意识交融的审美神韵境界。
1情,是个性的自由选择:爱情是自我的。“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别的什么自由也没有,只有爱在我的心里头。不管你是打工的、放羊的,只要是好人才,不怕哥哥穷,你是我最后的选择。在一个自由的环境里,借自由的情歌,声腔激越,纵情发泄不平世界沉积的人生苦难。传达出对自由的渴望。这就是我们感到震撼、产生共鸣的根由。人的个性是追求自由的,民歌正是自由的艺术形式。
2情,是本性的自在普存。圣人主张:“食色,性也!”这本性,有与动物相通的一面。“生死相许”,原指雁说的,是否属于情说不准。但在人这里,却真是超越阶级界限普遍存在的。不管是皇帝、圣人还是平头百姓;不管是神、佛还是妖;不管骑马坐轿的,还是推车担担的,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以情诗名世。白蛇传,成千古绝唱。唐玄宗就更风流。杨玉环是他儿媳妇,却纳为贵妃,爱的死去活来。按“本我”说,这是性本能,和狮子、猴子有得一比;按“自我”看,是极端自私,抢自己儿子的媳妇。李商隐《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妃。按“超我”论,属luanlun,人所不齿。我常听駱玉笙的《剑阁闻铃》,也熟悉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梧桐雨》,一个个都没事人似的,不仅同情,而且赞扬这位大情人。看来爱情大有超越人、兽、超越道德、超越人伦之势。如此看来,本能的普遍性,在人类社会中还是应该有底线的。万幸的是,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在原生态民歌那里是没有市场的。
3情—是天性的自然永恒。
《易》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就不限于爱情,乃是涵盖万事万物的哲学命题。原生态歌手,喜欢在山野田间大自然中放歌。桑间濮上。可能因为那是民歌的原产地,它本来就是天作人合的产物,只有在那里才能传达出大天气韵。
我看了网吧里大贤村长的两段KTV,王二妮《圪梁梁》及与马希尔合唱的《口弦弦》。都是情歌,但没有谈情说爱的人与画面。也没有二妮的镜头。有的是高天流云,无垠瀚海,驼队与古建筑。画外二妮激情超迈的天籁,入耳传情;镜内高天阔野的空间感,与古老建築的历史沧桑感,入目动心。时空凝结,天韵悠悠。人焉在,情焉在?歌在天地外。有人说这是不是有点太不着边际了?说对了,人类之情就恰是地久天长,时空无限的永恒。(而村长拍人的那张KTV,却不敢恭维。直是二妮的时照展。人工拿捏,失天然本色。彰显出粉丝情怀,却无民歌原生韵味。编辑的艺术趣味,令人塞鼻。<</B>口弦弦>哭恋版。)
跟帖:
原生态民歌在多元、现代、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发展轨迹:
原生态民歌----新民歌(冯晓泉)----中国民族声乐(古今、中西融合,兼收美声、通俗之长)
冯晓泉是位食古能化的音乐人,例如《中华民谣》。词曲都能传中国魂(韵),是靠得住的。
《新赶牲灵》从现代眼光看,还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内容还是音乐。
五,回隐村游士先生帖:
隐村游士:前日,二妮的微博中提及彝族民歌之好听。我也有一事疑惑,偌大的中国,真正好听的民歌为什么大部分都聚集在西部。或许是我的感觉有误?但如果是,那成因何在?吧内有部分朋友议论,但都未及根本,且反应不一。很希望丙夫先生不吝赐教。
回隐村游士先生:
根本原因,艺术形态受人类生存状态制约。
那儿离天(自然)近,离人远,故原生态近天籁。无须迎合城市享乐,商业炒作,文人拿捏。艰苦条件磨砺,自然生气贯注,多阳刚、少柔媚之气。
婉约,也是有内气的。不能说易安、秦观索漠乏气。都离不开人间正气,气阴阳之辩而已。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引气不齐,巧拙在天。生态不同,音乐形态不一。倘分高低,当在天人和谐之度,有韵也无。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完蛋,艺术必然也越来越少元生气。人类需警惕。后现代返古趋势,是一条自寻生路吧?----不知强以为知,姑妄言之,不可当真。先生有问,不得不说。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