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 王维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译文] 松林的轻风,吹拂着解开的衣带;山上的明月,映照着正在弹琴的我。

[出典] 王维 《酬张少府》

注:

1、《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2、注释: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长策:高见。

空:徒,白白地。

旧林:故居。



3、译文1:

人到晚年,万念俱灰,什么事也难以叩开我的心扉。惟独爱好的是清净无为。自己也知道没什么策略来治理国家,莫不如返回山林去享受隐居的乐趣。在幽静的松林中,我敞开衣襟,端坐弹琴。风吹起解开的衣带,翩翩扬扬;只有山上的明月来欣赏我的琴声,何等自在潇洒。你若问我命运中穷困与显达的道理,请听一听远处水边传来的快乐而悠远的渔歌吧。那歌声自然会给你一个回答。

译文2: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4、王维生平见

5、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非常令人舒心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6、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诗人一上来就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了。

读到这儿,不由让人心生疑惑:“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的王维,壮志踌躇、誓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王维,怀着满腔热血写过《陇西行》、《老将行》等诗篇的王维,何以会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唱叹呢?由热衷进取到黯然思退,这种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诗人自己的回答是,他自念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只好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山林。

事实果真如诗人所言吗?和自比“大鹏”的同时代诗人李白相比,王维要低调得多,他极少去张扬自己的政治才能。即便在写给张九龄以求汲引的诗中,也仅仅评价自己“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说自己才智并不足,却能坚守仁义之道,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谓相当谦虚中肯。尽管如此,王维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仍有着足够的自信。所谓“自顾无长策”,真实的含义在于,不是“我”没有治国安邦之策,而是“我”的“长策”不能为世所用。

开元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后,朝廷政治局面日趋黑暗。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期间,王维并未受到多少直接的排挤、迫害,官职反而还有所升迁,但他内心的矛盾却日益深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王维此前曾盛情讴歌过的那个“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时代。出路何在?诗人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退居山林。

陶渊明曾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将浑浊的官场比作尘世的大网,用旧林指代大自然,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山水田园中,才能保持心性的自由、平和。王维所要归返的“旧林”,也正是此意。然而,一个“空”字,又透露了诗人平静的外表下,隐隐作痛的心灵。一切都成空:曾经的追求梦想,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自己,空空如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退居山林的诗人,过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开衣带敞开胸怀;在山间明月的照映下,独自一人弹琴抒怀。

此时,在诗人眼中,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亲近可爱:松风有意,吹人解带;山月多情,照人弹琴。在大自然中,有松风、山月相伴,诗人没有丝毫的寂寞孤独,沉心于自得和闲适中。是啊,比起终日碌碌的官场生涯,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

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含有高洁之意。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也许是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但不管怎样,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穷”,失意,不得志。“通”,仕途通达。

诗人对向他讨教的张少府说: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我只有唱着渔歌乘着小舟,去向那河流深处。

得意与失意,入世与出世,是一篇大文章,也是古代士人最为关心的命题。孔子曾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后代士人大多都遵循这一条路。而王维却对这一问题避而不答,只云“渔歌入浦深”。

“渔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被流放,行至江畔,有渔父对他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喻世昭明;水浊,喻世昏暗。渔父所唱的,也正是孔子所言的出处行藏之道。王维借用“渔歌”的典故,似乎在说:环境通明就出来做一番事业,环境险恶就放弃名利,归隐山林,豁达者无可无不可,又何必以穷通为怀呢?但联系上文,他似乎又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像我一样归隐山林吧。

“渔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的悠闲自适的小天地。诗的结尾,淡淡勾出一幅画面,含意深婉,余味无穷。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 王维



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表面看是写隐逸山间的生活,其实却正是作者从世俗中解脱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闲适怡然的情趣。离开了外在的压抑,精神的解脱促使他心性自然回归,静观宇宙万物皆安于本体,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和谐,这才会感到悠然自在,趣味无穷: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情。这正是从诗意空灵所抵达的最高心灵境界,是禅境的表现。所谓禅境,既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相一,溯入生命的本源。这应该是王维诗中独特领悟之所在,这种领悟自有其道理,但是却不可具言,正如严羽之所谓“得其环中”(《沧浪诗话》)。



8、钱钟书先生那著名的“围城”理论,其实不仅仅可以用于说明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心理,还完全可以扩而大之地来用于说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围城”理论来分析王维的诗歌中,为什么会表现出强烈渴望超脱于名利红尘的思想,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王维21岁就进入了官场,这使得他比体制外的人更加了解官场生活的黑暗和它对人身心的羁绊,也使他比常人更强烈地想要摆脱这种生活,更向往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无挂碍的自然生活状态。这就像是处身于农村田园中的人,常常向往那都市生活的繁华;而生活在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则常向往那田园牧歌生活的诗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对那向往对象的不全知,才更加地想要去拥有它、体验它、认识它,也因此,他们更能发现其中的美与好。而相反,拥有者却常常因为习见而以为常,反忽略了它的美与好,也便更谈不上对它的珍惜与欣赏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道出了个中道理。

事实上,在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往往正是人们所缺失的。因为缺失,人们对那缺失的东西的渴望便愈加地强烈。王维在自己的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闲逸自然生活的向往,正是上述观点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有许多的诗评家认为,王维的诗中所流露的多是消极避世的无为萎靡思想。但我认为,如果把一个人在对人生本质把握基础上而得到了觉悟,从而使自己的心走向了宁静当作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恰是那妄言者浅薄的一种反映。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许多人找不到幸福感的时代,如果我们能有王维那样的一种情怀,以一种入世的精神做事,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修心,那么,不但是我们个人之幸,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之幸了。



9、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真美,那“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的深幽,还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清澄入幽梦,破影抱空峦,”的惬意。烦恼与苦闷在其中能得到抚慰。



10、 遐想。登船漫游,临水垂钓,自是一番仙风道骨。春日到此观光,您会偶发“绿云暧阁莺声小,翠袖分香柳色新”的妙意;夏日水上泛舟,您会感受“荷风送香气,散发乘夕凉”的乐趣,秋夜临水小住您会顿生“月向水中流色”、“风从芦里撼秋声”的神韵;即使冬季来此浏览,您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优美联想,并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而倍感荣幸和骄傲!



11、自然,给人以美感;诗人,传其于笔端。空灵的自然孕育了灵性的诗人,梅兰竹菊,造就了诗人飘逸的性情,面对日月星辰,诗人则不禁吟咏沧海之博大,而慨叹人生之绵渺。

草长一春,人生一世,花落水流红,岁月难再重。“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诗人历经辛酸后,往往选择放纵自己,寄情于山水,过那种“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的日子,享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情趣,逐渐打开心扉,融入自然,物我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怡然自得矣!

诗人用心融入自然,情思系于自然,当娇妍的飞花掠过眼前,呜呜的箫声飘过耳畔,纤纤的小雨打在荷边,淡淡的馨香沁入心间,他再也无法淡然,优美的诗句行云流水般泻于笔尖。

自然,依然默默无言,但诗人,已非复从前,也许,只有自然,才是诗人心灵的归宿,艺术的源泉。



12、热恋自然,忍不住的回归和亲近自然,这是城市人的通病也是本性。可是,我知道,如许年来,我既在此列,又另有隐衷。或许是年少时长期的抱守孤独,一直自自然然的亲近着泥土野水、草木虫鸟,自己是从来也不曾有过背离草莽的叛逆之心的。成年后虽然负笈求学、远走异乡、寄居城市,内心深处,甚至无数次梦中,都不曾斩断那草木情缘、泥土情深啊。那年,心悸失眠,总是到了中夜也难寐。一段时间过来,忽然发现,即是幽幽暗暗的梦乡,只要有山有水,便神安梦好。长长的路程走过,壮怀与激烈,沉郁与恚怨,都渐渐轻淡。王维《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比之摩诘,我不敢言老,更不敢言曾经有所“关心”。但是,中年心见老,尘世已渐远,山水或有情,意会付流风,确实是日甚一日。



13、“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风吹带解 ,月照弹琴 ,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 ,你难道只是从中看到了松 ,看到了风 ,看到了月 ,看到了琴吗 ? 不 ,更多的是看到了或者说领悟到了那一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更深禅境》难道这就是禅的悟吗 ? 没有人知道。也许王维自己也不知道。《金刚经》:“凡所相 ,皆是虚妄 ,离一切即名诸相”。或许这种自在之心境也是虚妄吧 ,又或许诗人并未在意自在与否 ,而只是读者有所感受罢了。总之 ,一切不可言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3970.html

更多阅读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人约黄昏后 电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译文] 月儿从柳树上升起,我和心上人啊,相约在黄昏后的时间。[出典] 欧阳修 《生查子》注:1、 《生查子》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译文] 泉水流过高山响声软绵无力,黄昏的余晖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出典] 王维 《过香积寺》注:1、《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译文] 空山杳无人迹,却听到人语声。[出典] 王维 《鹿柴》注:1、《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2、注释:鹿柴:养鹿的地方,“柴”同“寨”。但:只。闻:听见。反景:夕阳返照的光。

声明:《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 王维》为网友十年磨一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