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数字报刊 曲靖日报电子版
———记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站长申恩情本报记者李绍波
罗平“小黄姜”,举世闻名。“小黄姜”,在罗平县也绝对是个大产业,现年10亿元的产值已越过烤烟、粮食产业,成为了全县第一大特色农业产业。不仅如此,罗平“小黄姜”由于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小黄姜产量、产值排名全国第一。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农科人员。但在罗平“小黄姜”产业全程“成长”中,无论是献计提思路、谋规划建基地、搞科技促研发,还是制定生产标准、创品牌、拓市场等各个环节中,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队伍的前列,成为“小黄姜”“变身”大产业名符其实的领跑人。他,就是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站长申恩情。
遭遇“双控”压力
顺势谋划新产业
申恩情对罗平“小黄姜”的感情很浓厚。罗平有数百年的种姜历史,但基本上属于小、散、杂的小农经济种植模式。他来自农家,从小就记得家里和同村乡亲们,都是靠种姜获得的收入贴补油盐钱、孩子读书费用。
申恩情记忆更深刻的是1997年的政策变化。由于国家实施烤烟“双控”政策,使得经过数十年发展起来的烤烟产业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作为烤烟生产大县的罗平,同样面临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作为基层农科人员,申恩情没有把自己的思考范围仅限于专业研究。他觉得他有责任、有感情为家乡建设发展献计出力,因为他比党政干部更有专业知识。喜欢学习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县志中了解到:罗平县种姜历史悠久,早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罗平县志就有种植小黄姜的历史记载。1983年,罗平姜就获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的“优质产品奖”,并出口到32个国家和地区。一颗产业发展的思路种子就这样萌芽在他心中。
但作为科技人员的他明白,任何想法得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此后,经过走访调查,申恩情在掌握大量科学数据的前提下得出结论:罗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昼夜温差大,而罗平生姜,正是半阴性气候植物,与罗平的气候正适宜。申恩情还在他的《浅析罗平生姜生产》一文中,对生姜、油菜、烤烟的生产投入、技术要求、收益等各方面进行比选,进一步佐证他的结论。
在掌握大量科学依据后,申恩情于1998年提出发展罗平小黄姜特色产业的建议,得到罗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罗平县生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全国仅有的一个县级生姜技术推广站,申恩情任生姜站站长。
科技攻关治瘟病
增单产推进规模化
申恩情出任生姜站站长后,在深入农村基层时发现,当他动员农民扩大种植生姜时,大家都连连摇头。原来,当地生姜种容易得瘟病,并且传播能力极强。对于巨大的经济损失,农民根本不可能去冒险。
要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就必须攻克瘟病难关,清扫产业发展障碍。申恩情通过走访农户、查阅资料,总结出一套解决姜种瘟病的方法,概括为“自选、自防、自留”。他发动姜农自选自留姜种,杜绝大引大调姜种,防治姜瘟和病毒;实施轮作禁止连作,耕种深度在25公分以上。
申恩情从科学技术上攻克姜瘟的难题,创新生姜储藏方式,推广“小包装生姜储藏装置”技术,为姜种储藏提供了科学方法,保障了全县姜农生产用种需求。成功育成了罗平小黄姜脱毒种,在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耐连作方面较原品种有很大提高,单产高达3500公斤。“生姜贮藏保鲜方法”和“小包装生姜储藏装置”,于2007年、2011年分别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姜瘟病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于2012年6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攻克了姜瘟病防治的世界性难题,为广大姜农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申恩情的带领下,县生姜技术推广站多次与省农科院、西南农大、云南农大、云南锦田科技公司等单位协作攻关解决姜瘟病难题,先后进行了各种药剂试验40余组250余个处理650余个小区,品比试验、密度比较试验、肥料配方试验、肥效试验、栽培规格研究试验等20余组100余个处理300余个小区;争取上级部门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县级生姜组培室和气调冷库,进行脱毒育种和姜瘟病防治研究,培育出具有一定抗病性的脱毒组培种,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主要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试验先进水平。
办样板推广农科
建基地示范引路
经过调查勘测,查明罗平全县12个乡(镇)中,有7个适宜种植生姜。为推广小黄姜标准化生产技术,申恩情办起了生姜样板,带领县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培训生产人员,发放技术资料,统一种植图,标准化生产,放线开墒,墒平沟直,通风利水。2011年5月22日,是个星期日。为抢节令,申恩情没有休息,在地里来回走了20多公里的路程,“后来我的腿疼了一个多星期才好”,事后他回忆说。
万亩生姜生产样板平均单产比一般种植单产1400公斤增300公斤。近8年来,他每年都在九龙、板桥、罗雄、老厂、长底、马街等乡镇举办万亩生姜生产样板,共增加产量14000吨。样板先后接待了省、市、县及省外领导和专家等考察、咨询者5000余人次,并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省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10多年来,经过申恩情等农科人员的积极努力推广,罗平县小黄姜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地面积从50年代仅有1600亩,产量不足650吨,到2012年达到了16万亩,产量24万吨,为小黄姜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注册证明商标
制定生产标准
品牌是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申恩情主导下,于2003年6月向国家商标局申报了“罗平小黄姜”证明商标,仅申报材料就达170页,终于在2006年4月使“罗平小黄姜”通过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成了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国家证明商标,结束了“罗平小黄姜”无标准生产、无标签流通的混乱历史。据相关权威部门评估:该品牌价值评估为9.27亿元。
此后,先后开发认证了干姜块、干姜片、姜粉、姜粒、姜汤、腌姜等小黄姜系列产品。低硫干姜块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中东、新加坡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好评,提高了小黄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申恩情积极参与和主导下,通过实施第四批和第五批国家级罗平小黄姜标准化示范项目,制定了《罗平小黄姜鲜姜》、《罗平小黄姜干姜块(片)》、《罗平小黄姜栽培技术规程》、《罗平县小黄姜茎尖脱毒组培技术规程》四个小黄姜省级地方标准,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2010年12月9日,在宾川县召开的全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备案工作会议上,罗平县被列为全省15个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县之一,全省的五个重点示范区建设县之一,建成10万亩出口小黄姜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2011年,示范区顺利通过了云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商务厅等部门的考核验收。全部出口小黄姜质量安全示范区,纳入备案管理,获准加工出口,打开了全县姜产品出口外销通道。
建设专业市场
助龙头拓市场
为解决姜农卖姜难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申恩情争取建设罗平县板桥镇生姜专营市场,在板桥镇建立了占地80余亩,有仓库近200间,总建筑规模达1.98万平方米的“云南罗平板桥黄姜批发市场”,吸引了贵州、广西及省内师宗、富源、丘北等地的生姜到此销售,成为滇、桂、黔三省结合部最大的生姜等农产品集散地,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还出口远销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该专业市场生姜产品交易额最多时一天达2500多吨,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
10多年来,申恩情直接和间接引进资金,以及争取各种投资超过10个亿,现有加工营销企业15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其中5家省市龙头企业获得了直接出口权,为小黄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2年以来,全县民资(含县外投资)投入生姜产业的资金近2.5亿元。
产业发展之路
老骥壮心不已
“这些年,是什么支撑着你在发展小黄姜产业道路上越走越远?”6月17日,记者采访申恩情时曾问他。
现年55岁、有着30年党龄的研究员申恩情的回答很平淡真实:作为农科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姜农选好种、留好种、贮藏好种、生产丰收、收入增加,我本人就像医生医好病人一样感到欣慰。
谈到10多年来的成绩,除了领导重视、集体团结、个人努力外,申恩情还透露了一个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没有事情时要找事情做,没有经费时要找项目做,没有关系时要找领导汇报。申恩情表示,他还有5年工作时间,他会一如既往地在发展罗平小黄姜产业上尽自己最大的力做下去。
看得出,申恩情的产业发展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也看得出,他是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基层农科人员。愿他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远。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心中不断地为他祝福。
更多阅读
邵火焰被2014年1月15日《黄冈日报》提名表扬 黄冈日报电子版 在线
2013:火了团风文学那伙人 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记者伊汉波 在2013年度黄冈市作协年会上,省作协副主席高晓晖引用方方一句话笑称:“我们都是团风文学那伙人。”此话一出,满堂皆亲。如此诙谐的话语赞扬团风县2013年文联工作,独到与贴
九江社区报数字报刊平台 大理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社区报48期曾刊登《望天象测鱼花设鱼埠》的报道,详细地介绍了在西江捕捞鱼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望天象预测鱼花到来的学问,捕捞、分装、运输、买卖鱼花的详细过程。在更早之前的社区报,也有介绍了“数鱼花”这项民间绝活。79岁的关瑞
桂林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梧州日报数字报刊
央行支付 中流砥柱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铺设资金流动高速路近年来,人民银行桂林市中心支行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加快支付系统建设步伐,在全辖区初步建成了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电子交
潮州日报新年第二稿 潮州日报电子版
没想到同学聚会这篇文章过了这么久还能够发表,大约投出去得有两个多月了。今天当我搜出这篇文章时,心情很是激动,自己埋下的种子,终于开花了。潮州日报是我的所向往的,能上广东的报纸,我很欣慰。以这篇文章献给依安师范九一三班的每一位同
中国贸易报数字报刊平台 青海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入世十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浪高一浪累计跨国并购金额达877亿美元■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邢梦宇插图设计高阳文编者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中国企业站在国际舞台上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