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中学资料 杜郎口中学现状
http://www.dulangkouzhongxue.com
郎口中学孩子们的名言选辑
(按)在杜郎口中学每间教室外走廊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幅标有孩子们姓名、贴有孩子们照片的名言录。孩子名言录是杜郎口中学的“专利”,其自我教育、激励作用比说教、批评有效得多!
三天改变态度,三月改变成绩,三年改变人生。
让美丽博到明天,让青春点燃未来,让努力决定实力,让态度决定高度。
欢乐课堂无与伦比,自由课堂由我称帝。
望长城内外,锦绣河山,如此多娇;看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独领风骚。
学海无涯,我们寻找智慧的奇葩,书山有路,我们探索知识的沃土。
我不像风筝那样,随别人的意愿升降,而要像雄鹰那样,展翅飞翔。
我因课堂而成长,课堂因我而精彩。
精彩课堂,由我展现;快乐人生,由我把握。
教改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油画,是一片充满幻想的云霞。
抓机会,快参与,人人很可爱;多合作,显风采,成败同样精彩。
积极,踊跃,敢于创新就是成功的最好办法。
让美丽博取明天,让青春点燃未来,让努力决定实力,让态度决定高度。
课堂精彩由我主宰。
学习如登山,登山必有难。难中必有苦,苦中必有甜。
课堂之火,由我擎起。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自己的课堂自己把握;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自己的梦想自己去圆。
双手使自己强壮,课堂使自己向上。
体验现在的课堂,适应社会之战场。
跃跃欲试,不如自己尝试。
成功只会向积极勇敢的人点头微笑。
我记过相信成功的背后有努力的拼搏。
一万个决心抵不上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课堂在于改革,学生在于参与,成功在于实践。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相信自己行,自己方能行。
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只要你敢想,敢发言,你就是最棒的。
最有力的回答是行动,是有效的方法是参与。
凡事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努力。
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名言选辑
(按)在杜郎口中学教学楼门厅和办公楼走廊的墙壁上,整整齐齐地悬挂着贴有照片和姓名的教师名言。这一幅幅名言展示,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对每一位杜郎口教师来说,既是褒奖和激励,更是警示和鞭策……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是一部丰厚精彩的书籍,我们要想办法读懂。
淋浴着教改的春风,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让教师的激情带动学生, 让其演绎文本的情感世界。让教师的创新启发学生,让其点燃课堂的智慧火花。
教师的每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会给学生无限的动力。
用老师的柔情温暖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感化学生,用老师的激情带动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课堂的快乐。
在教改的艰难历程中,老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不断提高。
学生智慧的源泉是无休止的,学生潜能的挖掘更是无穷无尽的。
杜郎口中学,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老师们成长的地方。杜郎口中学课堂的民主,为师生的搭建起心灵之桥,这座连通心灵的桥梁会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宽广。
活而有序的课堂,为学生通向成功插上的理想翅膀。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
一万个0抵不上一个1,一万个承诺抵不上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我要用行动最大限度地去兑现给学生的每个承诺。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改为课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堂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地方,是改变性格的地方,是改变命运的地方。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尝试成功,快乐学习。
相信学生的能力,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责任。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宰。
用微笑迎接微笑,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激情点燃激情,用关爱唤醒关爱。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们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不是教育。
对自主课堂与其困惑不解,不如放手一搏。
成功在于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不竭的付出。
时时刻刻想自己不足,并努力改正,才能做到真正伟大。
老师说三句,不如学生讲一句。想出来不如说出来,说出来不如做出来。
阳光般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群星般的灿烂。
开放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乐园。创新课堂,是学生智慧不竭的源泉。
今天付出一点爱,明天收获更多的爱。课前用心,课堂放心,课后开心。
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生动课堂,活泼个性,精彩展示,陶冶性情。
每名教师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学生,我们就会发现:阳光正洒满孩子心灵的每个角落。
质疑是一种勇气;敢于展示,是一种能力;敢于创新,是一种奇迹。
怀揣教改的赤诚之心,肩负教改的希望之任,不向前走,我们脚下便没有了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更重要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就应该专读书,他的更重要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每一名孩子。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是我们最真切的期盼。
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奉献,人人收获。
课改不是赶时髦,它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和不断的创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核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
实事求是办教育,解决思想抓课改,与时俱进求发展。
课堂是生命相遇,灵感迸溅,心灵相约的驿站。课堂上用心沟通、静心等待,孩子们会用更多的惊喜来回报您。
放手是开发孩子们潜能的良药,点拨是启迪孩子们智慧的钥匙。
今天,只有真正发动孩子们主宰课堂;明天,孩子们才能快乐地放飞梦想!
蓝天,是鸟儿自由飞翔的天堂;草原,是骏马飞驰的赛场;大海,是鱼儿快乐的乐园;课堂,是我们一展风采的自由场。在我们的心中,它是一个祥和的地方,它是我们的避风港,它是我们的追梦园。
杜郎口中学教室标语
(按)杜郎口中学每个教室的东西两面黑板上方,都挂着制作精美的标语,激励、鼓舞着每一个杜郎口的学子,是杜郎口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付出就有收获,尝试就能成功。
进入新课堂,谱写新篇章。
领先来自争锋,成功源于合作。
你追我赶,有胆有识。
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张扬个性,塑造品格,展现自我,成就未来。
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
亮出自己的旗帜,你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你争我夺,快乐无限。
抓机会,快参与,显风采,真英雄。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惊喜。
学习的天堂,展示的舞台。
勇于质疑,敢于展示。
多彩课堂,缔造希望。
今天我为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为我而自豪。
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张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的人生。
杜郎口中学校园标语
(按)杜郎口中学把办学理念以鲜明的标语语言、简明的广告形式展示在校园里,让全体师生员工和所有进入校园的人们宣示着杜郎口中学坚定不移的教育理念追求,敢于向公众展示自己,标志着校长同全体师生员工同甘共苦命运的坚定和执著。
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
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人生的品质。
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人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
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对事件和事实的感受与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与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丰富活跃的猜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辩;来自于探究过程中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与喜悦;来自于对昨日文明成就的赞叹和对未来文明进程的憧憬。
教学内容要由唯知识走向生活,突出生活的体验与生命感知。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见解。教学方法要变生硬灌输为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教学形式变共性教育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以下文章转引自
http://www.dulangkouzhongxue.com/shownews.asp?newsid=184&id1=3&id2=65
新华社通讯
只为优秀学生着想是教育的悲哀
一一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调查(上)
记者丁锡国
新华社济南讯 在一些人眼里,中国教育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只要高考制度不改,人们就不敢放弃行之有效的疲劳战术、题海战术,学生们在学海中就只能以苦作舟。但是,偏居鲁西北的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却用七八年的探索,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升学率,又能使学习变成愉悦学生身心过程的新途径。
沉闷课堂让学生“活受罪”
据了解,1997年,杜郎口中学在全县23所初中校中连续10年排名在后三名,考上高中的人数一直为个位数,而且主要靠复读生。看到农家子弟连个高中都考不上,当地群众对杜郎口中学非常不满。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他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学成绩太差,二是学生辍学率太高。有一个班,初一时有70名学生,到初三中考前只剩下11人了,其中转学的只有个别学生,大部分辍学回家了。崔其升对辍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经济困难,不是家庭发生变故,而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在学校“活受罪”。
崔其升说,学生厌学是导致教学成绩不好、辍学率高的直接原因。1998年暑假过后,作为一校之长的崔其升开始进入课堂寻找学生厌学的症结,他发现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独霸讲台,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下来,口干舌燥,非常卖力,但许多学生却昏昏欲睡学生走神、搞小动作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罐装桶”,课堂由教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激不起学习兴趣,每班有一半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一个初中毕业生,如果考不上高中,基本上就像是处于半文盲状态。一些学生家长告诉崔其升校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混了3年,痛苦了3年。
加减组合使课堂焕发生机
没有讲台的教室,教师不讲课的课堂,学生或站、或坐、或不停走动的课堂纪律……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其教室的布局、课堂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杜郎口中学现有24个班,两幢教学楼,任何一个教室里都没有讲台。茌平县原教育局副局长谢金国告诉记者,这两幢教学楼是近两年才启用的,在建设的时候就没有设计讲台。为配合教学改革,杜郎口中学做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不准教师站讲台”、“不准教师板书”是其中的两条,他们还相应地推广了"10+35"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要交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讲解问题。崔其升解释说,拆除讲台,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但其反映的却是教学理念的转轨。他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
传统教室里,课桌是纵横排列的,一般来说,学习好的同学会被安排到前排,学习差的往往会被安排到无人关注的角落,但在杜郎口中学,记者看到的课桌却如一个个小方阵,6张或8张小课桌一拼凑,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人员搭配也是优、中、差结合。预习新课时,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分析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需要展示时,小组会选出各自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问题的答案和解题的思路。2002年8月,为了便于同学合作,把时空还给学生,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杜郎口中学把全校24个班级全部改成了小组对桌的排列方式,学生由面向前方变成了互相对坐。开始,有人对其必要性提出质疑,认为“太做作”,但崔其升认为,这种排序形式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所必需的。课堂重组,对部分教师心中传统的师道尊严带来了冲击。地理课教师张代英说:“我感觉,桌子一变,把老师的尊严、地位削弱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融洽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从1999年起,学校从三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突出学生的参与程度,一看课堂气氛,二看课堂形式,三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次,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一节课下来有多少人次得到表现机会,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崔其升说:“课堂评价标准,是落实先进教学理念的‘牛鼻子’,有了这样的导向,教师才敢解放学生。”
既收获眼前更收获长远
杜郎口中学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前前后后已有七八年时间,其成效已初步显现出来。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钊在考察杜郎口中学之后评价说:“凭我终身从事教育的经验判断,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不仅农村中学可以学,城市中学也可以借鉴;小学可以学,高中也可以借鉴。”
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上课不感觉累了,厌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教育专家形象地描述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就像是一处“教育超市”,学生是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学习,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不见了,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研究、争论和精彩展示。初一(1)班学生高荣说:“在杜郎口中学,我们不像小学时那样死记硬背了,在这里,我们不追求滚瓜烂熟,只求理解领悟,学习的过程轻松了,学习也有了乐趣。”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杜希福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的敏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据谢金国介绍,由于教学改革大大优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近年来逐步上升,到目前已处于全县初级中学的前列。去年中考,全校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有267人被录取。
崔其升说:“学习成绩排倒数第一名的学生家长也在做着孩子成才的梦,如果我们的教育只为优秀的学生着想,那是教育的悲哀。不管他们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我们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杜郎口镇东街村村民庞成生的女儿庞丽丽在杜郎口中学读初二,以前,女儿放学回家,见到父母就像见到老师一样害怕,连个招呼也不打,现在,她经常和当电工的父亲讨论物理问题,征求父母对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意见。说起女儿,庞成生很自豪:“看孩子这样子,将来不管她干什么,肯定叫我们当爹妈的放心。”谢金国说,茌平一中的老师告诉他,从杜郎口中学招去的学生,思维开放,平等意识强,敢给老师提意见。这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感慨地说:“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关键是你给不给他机会。杜郎口中学的孩子都很阳光,除了衣服是农村的,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许多素质和大城市里的孩子没有差别。”
有知识的交流 更有感情的碰撞
一一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调查(下)
在山东省茬平县杜郎口中学,记者随机听了几节课,既有低年级的,也有高年级的,讲授的内容有语文、数学、历史、英语等课程。课堂上,有合作,有争辩,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情感的交流,一节课45分钟,总是显得那么短暂,从任何一位同学的脸上,都很难看到疲惫的神情。
知识从书本走入生活
袁乐乐(初二学生):记得在学习《认识100万》时,老师给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题目:(1) 一 、二组测量教室面积,想一想100万块砖铺我们的教室地面,能铺多少个教室?(2)三、四组同学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假设我省有120万新生,120万本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办公楼的高度? (3)五、六组的同学通过测量玉米粒的质量,估计100万粒玉米的质量。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玉米,有多少千克?假设每人每天吃0. 6千克,一个人能吃多少年?
各小组领到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大家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一、二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有的同学甚至趴在地上测量铺地砖的面积,用教室铺地砖的面积来感受100万块砖能铺多少个教室。三、四组同学测量完后,有的同学跑到教室外估测办公楼的高度,激烈地争论着。五、六组的同学用自己制作的纸篮当容器,用弹簧秤来测量玉米粒的质量。两个组的同学测量、计算、估测,不时发出惊叹声!我们借助熟悉的事物,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验“100万”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活动中,培养了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和估算的能力,还对我们进行了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教育。
王红艳(历史教师):我们的课堂改革,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假想题,让学生去处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同学们刚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现在又知道日本当局这些挑衅性言行,感到非常气愤。有的同学说:日本当局的做法表明,他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本质,否认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我主张用武力去还击他们。马上有同学反驳说:武力是不可行的,今天的和平是多少人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珍惜,要理智对待日本官方行为。又有同学说:我会让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谴责日本当局,别再一意孤行。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还应联合亚洲曾遭日本侵略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向日本当局施加压力,并且尽可能团结热爱和平的日本民众,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同时,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近代中国之所以屡遭侵略,归根结底是中国的贫穷和落后,要让青少年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教训。他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有知识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碰撞
何海燕(语文教师):2005年10月19日,学校内部组织观摩课,其中有一节是我的语文课,我一节课同时展现了《我的母亲》和《父母的心》两课的内容,没想到,那一节课上,我足足哭了20多分钟,全班有40多位同学都流了泪。
刘瑞勇同学首先发言,紧接着,丁红杰同学站起来,向大家展示了课文中描写父亲打儿子的部分内容。她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后,说:“通过这段细节的描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那颗善良的心,她爱儿子,心疼儿子,面对儿子挨打,她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原因是怕自己的爱成为溺爱,怕儿子因为缺乏严厉的父爱,而偏离成长的方向。她希望儿子茁壮成长,长直、长壮、长坚强。”母爱如此,父爱又是怎样的呢?赵敏同学自告奋勇,和赵冬晓一起朗诵了诗歌《父亲》。他们刚刚朗诵完毕,尚立坤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写了一首《父亲》的诗,给同学们读一读。”这时,同学们都投去了惊奇的目光,要知道,这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一般,他能写出诗来?说实话,我的心里也没有底,但我用期待和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只见他深情地读起了他的作品《父亲》:“他不知父爱怎么表达/他也不知我为什么这么怕他/可他却知道他是一家之主/为了这个家他要付出……”这时,教室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听得出,这是他的心声、他的感受。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和父亲之间有些隔阂,多少年了,父亲对我的种种好处,我几乎都忘了,可那一刻,都从我心灵深处涌上来,我再也控制不住,泪如泉涌。
课堂成为张扬自我的舞台
刘晓晓(初二学生):我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受益者,是学校的课堂改变了我的性格。还记得那是初一的一堂课。“今天我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鲁迅的文章《社戏》……”老师刚刚说完,班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预习到的关于作者的情况。”有的说:“我们还整理了关于鲁迅的一些名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一直性格内向的我也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说:“鲁迅先生有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给同学们朗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自嘲》……”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凝滞了似的,等我有感情地朗诵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噢,我成功了。因为我的展现,我得到了肯定,更是因为我的参与,我得到了快乐。谁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使每个同学都有了发展自我的机会。
辛蒙蒙(初三学生):上小学时,表哥常对我说:“英语太难了,太乏味了。”从那时起我对英语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心理。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我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回答问题了。我还记得,第一次在英语课上回答问题时老师脸上的笑容和期望的目光。教室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殿堂,课堂是我们展示才艺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阐述观点,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感受。学习Dont Smoke, please!一课时,同学们个个激情高涨,尤其是四组的同学讨论得最激烈,其他组的不少同学,也被吸引到四组,有的同学把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家庭联系上了,其中杨培涛同学提到:他的父亲吸烟非常厉害,其他同学都帮他出戒烟的高招,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这节课的知识点虽然不多,但我们学到的东西很多,既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习因创造而快乐
陈林(初三学生):新课改之后,课堂成了我们自由发挥的天地,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华盛顿创造美国历史”这一论断,同学们的观点针锋相对。正方同学持肯定的态度,理由是:华盛顿卓越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智慧无人能及,没有这位统帅,美国人民就如一盘散沙。还有一位同学引用中国古语“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来证明华盛顿对美国历史的重要性。反方同学认为:英雄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英雄的作用是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体现出来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无力左右历史发展的进程。激烈的思考争辩,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开阔,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学习“三角贸易”这一历史问题时,班里的同学自编自演了一个课本剧,剧中奴隶贩子、奴隶主、奴隶的语言精彩,表演逼真,每个同学都仿佛身临其境。有的同学说:“从剧中人物对话可见贩运黑人途中,死了许多人,既说明了奴隶贩子的残忍本性,我也更加体会了马克思的这句话:“欧洲殖民者在贩卖黑奴过程中已经丧失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有的同学说:“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非洲经济贫穷、落后。”还有同学说:“从奴隶主与奴隶交谈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朋友关系已经被金钱所取代。”
徐利(数学教师):我在杜郎口中学已经工作13年,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每天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在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时,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且使花园所占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除了课本中的设计方案,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同学们居然设计出了20多种有创意的方案!有一道习题:用给定的图形“00△△一”构思有独特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学生构思出了24种有创意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让老师感到真的不可思议!
中国教师报:2006-03-22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
茅卫东 李炳亭
这是一所地处鲁西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如今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杜郎口”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数月内影响已经遍及山东全省。
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700余人。有人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也有人说,他们的教改是“非典型”的,因为不可复制。
杜郎口中学坐落在离杜郎口镇约一公里的旷野中,距山东省茌平县城23公里,一条东西向的简易公路从校门口经过。
如今的杜郎口中学,每天都向参观者开放,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胸前挂着“听课证”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听课教师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如果哪天听课教师人数太多,学校会安排几位老师在报告厅上课。课后由上课老师向参观学习者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回答同行的提问。
我的课堂我主宰
记者走进报告厅,看到主席台变成了课堂,台上一字排开的3块黑板上写满了物理题及答案,一个学生正拿着话筒向其他同学讲解其中一题。学生有坐有站,也有的蹲在地上或靠在同学身上的。台下大概有200多位听课教师,有的教师干脆跑到了台上。
来自淄博的一位物理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一堂物理练习讲评课。上课老师先让学生把题和答案都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自己向同学解释,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提出补充或否定意见。这一节课讲了13个题,课堂容量是比较大的。
3月3日下午,初一(1)班,历史课,隋唐文化,反馈课。
和其他学校的教室不同,杜郎口中学每一间教室的前、后及靠走廊一侧的三面都有黑板,学生桌椅也不是纵横摆放而是摆成6个方阵,每个方阵也就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分两排相对而坐。每个学习小组由班主任任命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管理全组,各学科教师根据月考情况任命本学科的学习小组长。
上课伊始,部分学生拥到黑板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方,然后将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点一一写上。在当地,这叫“爬黑板”。没有“爬黑板”的学生在座位上自己读书,有个别学生蹲着在教室地板上书写。
学生写完,老师开始提问,学生的回答普遍非常流利,声音都很响亮。特别是那些女生,说话的嗓门似乎个个都很大。面对众多听课的老师,学生很有自信,没有羞涩。或者说,学生们在课上已经能够做到对听课老师视而不见,尽管听课老师可能就在他的身边。
历史老师抽背完学生,开始将教材中的问题分配给各学习小组。各小组派出成员将题写在黑板上,经过一番讨论,再将答案也写在黑板上。
有些学生趁同学“爬黑板”之际整理预习笔记,被老师严肃制止。
题和答案都写在黑板上了,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先由一位同学大声读题及答案,然后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赞同,有补充,也有表示不同意见。教师话不多,只是适时点拨一下,一节课就结束了。
记者注意到,第一组写的题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会(绘)了唐代(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中有两个错字,不知何故,师生都没有指出来。
问了两位来参观学习的历史老师,一位说这堂课容量不大,另一位说这样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记者又来到初二(7)班,这是一堂议论文写作课,老师不在。学生自己在写作文,第一节课已经写完作文的学生有看书的,有交流的,还有随意走动的,没有一般课堂上的那份安静。
15分钟后,在一名班干部的主持下,学生开始交流和点评作文。
第一篇交流的作文题为《班干部是否应该事事严肃》。小作者走到黑板前读完作文,两位班干部——其中一人即是主持人——站起来,点评了同学的作文之后,做了自我批评,表示班干部应该尽心尽职为同学服务,但是该严肃的时候还是要严肃。
第二位学生的作文是《学校是否应该组织活动》,建议学校少些文化课,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主持人像老师一样指点某些同学:“听的时候,不要停下笔,把你的想法记下来。”“某某同学语速太快,声音可以再响点。”
听了《沉默是金吗》一文,一位女生大声呼吁一直没有发言的同学:“沉默的同学们,快点站起来!”
一名学生读完作文,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或点评或谈感受,中间没有冷场。有的同学在朗读作文时还演唱了经过改编的流行歌曲。半个小时内,共有10位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作文。
教师在快下课时才出现在教室里,这位两年前从小学调来的年轻女教师语言颇有感染力。听学生朗读了主题为“历经磨难,超凡脱俗”的《苦与俗》,老师让大家看教室正前方黑板上的名言——“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对小作者作了充分的肯定。
在杜郎口中学的三天半时间里,记者走遍了学校两幢教学楼的20个教室。每节课几乎都是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过程。其间学生的讲解,不同意见的交锋,欢快的歌声,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学生或站或坐或走动,加上“爬黑板”时的人头攒动,听课教师在教室里随意晃动的身影,难怪有人把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教育超市”。
“你以前接触过这样的课堂吗?”
回答记者的都是摇头。
“你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什么优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确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来参观的老师回答相当一致。
为了生存,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新基础教育的领军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的理想课堂,在杜郎口中学得到了印证。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杜郎口中学师生付出了差不多10年的努力才换来的。
10年前,杜郎口中学是一所极为普通的农村初中,而且在县里20多所初中里排名连年倒数,甚至县领导都几乎要撤掉这所学校。可以说,这所学校处于生死边缘。
1997年,现任校长崔其升来到这这所学校,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为这所学校找一条活路。
可是出路在哪里?
当时的杜郎口中学除了拥有基本够用的平房校舍外,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由于位置偏僻,已经很多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年龄老化,上课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不是昏昏欲睡,一派死气沉沉,就是桌底下,你捣我一下、我踢你一脚,寻开心。
为了找到出路,崔其升经常到教室听课,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对学校的看法。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
这句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气话”,让崔其升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啊,既然新教师来不了,老教师走不了,何不就按学生的想法试一试?小时候,他常听大人们讲,过去有的私塾先生学问浅,怕上课滥竽充数露了馅,经常绞尽脑汁叫学生代替自己讲课,结果孩子们学得还很好。崔其升想,如果我让老师们尝试一下,说不定效果也不错呢。
经过翻来覆去地筛选,崔其升决定让当时教学成绩最差的一位老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没有把自己的考虑对这位老师和盘托出,怕伤了老师的自尊,只是说希望这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作一些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此后,崔其升经常跟班听这位老师的课,与其商讨教学技巧。节骨眼上,他就用商量的口吻说:“先让学生自己讲讲怎样,看他们预习的好不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个班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位老师第一次领到了教学进步奖。
初试有成,崔其升不免心中窃喜,他在全校教学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要求。
从“0+45”到“10+35”
这一次,杜郎口中学全校老师吓了一大跳,因为校长对他们提出了“0+45”的目标要求:一个星期谁也不能讲课,不能板书,就站在讲台上,任学生自己发挥。
不让老师开口讲课?不但老师们有意见,家长也不干了:“我们花钱送孩子来学校,老师怎么可以不讲课?!”一时间,茌平县教育局几乎每周都要收到反映杜郎口中学问题的群众上访信件,聊城市教育局、市内各媒体对崔其升的名字也不再陌生。
“0+45”毕竟是矫枉过正之举,崔其升的本意也只是希望老师们在课堂上能够少讲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统一思想和认识,崔其升召集学校领导班子开会,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
面对现状,老师们的思想慢慢开始转变。
为了使改革稳步实施,崔其升决定缓步前进,分层实施。他将“0+45”模式改成了“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同时,他要求领导带头上示范课,然后,选取学科带头人或教学骨干上公开课,最后,全体教师上达标课。
2000年,世纪之交,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整体转型。
为了全面推行“10+35”的做法,学校在每一间教室的醒目位置悬挂学生课堂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然而,让崔其升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然用沉默来回应他好不容易才设计并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相当一批学生却不说话,鼓励没用,批评无效,崔其升百思不得其解。
听课,座谈,终于,学生说话了:“校长,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啊!”一语点醒梦中人,崔其升立刻要求全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预习指导。后来,预习课成为杜郎口中学的一种专门的课型——学生有话说了。
就这样,不断地听课——发现问题,座谈——分析问题,整改——解决问题,一种后来被称为“三三六”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课模式慢慢形成了。
学校采取了强制手段推行新模式。“我们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课的措施,老师一次上课不达标,要找他谈话,挖缺点,指方向,找措施。接下来是警告,再不行就停课。”崔其升介绍说。如果发现有老师超时讲课,不但进行经济处罚,还要给予停课两周的处理,考核中给予减分处理。即使这样,有些心怀疑虑的教师,还是偷偷给学生讲解。为了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学校甚至采取了“株连制”,发现一名教师违规教学,班主任、年级主任、学科组都要受考核减分的处罚。老师讲得喉咙嘶哑,效果微乎其微的状况终于得到了扭转。自然,期间还是伴随着质疑与告状,但崔其升不为所动。
为了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2004年,他撤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将学生面对教师,课桌纵横摆放的教室格局,改为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有人讥笑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课堂乱了,学生反了,到处都是黑板了,老师也不管了,教学质量危险了”。
“这是瞎说!”崔其升告诉记者,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师生互动,共同发展。2002年,教育局对全县23所初中进行综合考核,杜郎口中学的排名由1998年以前的连续10年倒数第一第二上升到第10位。以后,学校每年的综合考评都在前3名。
光环下的沉重
2005年11月12日至13日,山东省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
“这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省教科所所长王积众说。
“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深层次问题,解决了若干重大问题,是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山东省教科所研究员陈培瑞认为。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要求教育专家“对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用更概括更准确的语言来对它的教改模式进行总结”。
聊城市已经决定全市学校学习杜郎口模式,如果校长抵制,“不换思想就换人”。
山东省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对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作了高度评价。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程表上看不到“自习”课,包括一般学校都有的语文、英语两科的早读,在杜郎口中学也是由语文、英语教师上课。学生上午、下午各有四节课,晚上还有三节课。学生大多住校,少数走读的学生三餐在学校解决,因为有早读和晚课。
“学生每天上12节课,初三连周日都要补课,这正常吗?”
“你不了解情况嘛!”为了在升学竞争中获胜,在许多地方,这些已经是大家默认的事实了,记者似乎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你要把注意力放在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点上,补课这种事,靠一个杜郎口能够解决吗?”许多人这样对记者说。
“现在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育行政部门说学校阻力太大,校长说教师素质不行,教师说专家理论太空……杜郎口中学在内外条件均无任何优势可言的情况下,硬是走出了一条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单是对教学理论的贡献,这种改革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山东教科所的许爱红研究员说。
《齐鲁晚报》的记者曾问崔校长,既然这种“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掌握知识,为什么不缩短上课时间呢?崔其升迟疑着回答:“越是创新的东西,越要在中考上站住脚,否则就会被舆论淹没,目前我还没有十分的把握,以后也许会实行吧。”
杜郎口中学现在要求每一位老师每天写拓展笔记一则,记录教学得失、教学设想,篇幅一般为大32K笔记本一页;每周写育人笔记2则;每周听课三节并作听课记录。有的教师家就在离学校不到千米的杜郎口镇上,但是也只能在周六放假时才能回家看看,平时也难得有心情有时间看电视。“学校教改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每天有那么多同行来参观,我们感到很自豪。”一些老师对记者说,但他们同时也承认,工作压力太大,“很累啊”!
记者与一位经历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的老师交谈,问及最近在看什么书,这位教师连说没时间看书。再问上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是什么书。他想了想,说年前曾买过一本《同步练习》。进一步询问得知,从教以来,除了教辅材料,他没有买过其他书籍。这种情况在学校相当普遍。自然,学生的课桌里除了各科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外,也很难有一本课外读物。
这种情况让记者非常担忧。
“目前,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困难在哪里?”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崔其升毫不迟疑地说。他认为学校66位专任教师中有1/3还不合格,有的学科教师整体教学能力薄弱。
“很想有机会像他们那样能够出来听课、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师看着穿梭在校园里的外校同行们,眼神满是羡慕。课堂教学改革解放了学生,学生胆子大了,发言积极了,思维活跃了,促使教师精心备课,研究驾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改革也提升了教师。仅从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这一点来说,杜郎口中学的教师的心理素质就是一流的。但是,“学生提高比我们老师快啊。”开放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渴望有时间有机会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导报:2006-3-29
农村教育的拓荒者
——崔其升校长及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历程与启示
陶继新
在并不太宽的通往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路上,几乎天天络绎不绝地行驶着各色各样的小轿车和大客车,里面载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他们慕名而来,而又满载而归。他们开始也许还有某种疑虑,而学习的归途上,不仅疑云消弥,而且不无惊叹地议论着崔其升这位创造了农村教育奇迹的校长,以及大步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的全校教师与学生。
记者不单单是这个学习队伍中的一员,而且用文字记载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尽管这只是崔其升校长及其师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掠影式的描述,然而可望广大读者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感受鲁西这片大地上教育改革春雷滚动的声响。
由乱到治:为改革奠定基础
改革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稳定的人文环境。在1997年4月28日崔其升走马上任杜郎口中学校长之际,正是这所学校以乱闻名且教育教学质量步入低谷之时。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11名学生。全校一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是个位数,家长抱怨,社会影响每况愈下。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现象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
崔其升和校领导班子在分析调研学校的现状之后,认为首要任务当系治乱建制。治乱就必然要批评人、处理人,建制则必然要规范人、限制人。个别人受到批评与惩罚心存不满,违反规章制度受到处理由怨到恨,开始到教育局告状。于是,教育局纪检组派人来校调查所告问题的真伪。一年之间,连续数次调查。但成为“被告”的崔其升依然不改初衷,他说,宁愿让人“拉下马”,也不能中止学校的发展。调查结果,还了崔其升一个清白。教育局不但没有处理崔其升,反而将个别虚情告状者调出学校。于是,学校有了风平浪静的改革环境,所定规章制度有了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问及崔其升何以如此坚定不移地“坚持己见”,他说,如果是非不分,奖惩不明,就不可能建立长久而稳固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果不讲原则地求和息事,所谓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短期的。而他所追求的是长久的稳定和本质意义上的和谐。原则与稳定并非背道而驰,制度与和谐也非“不相为谋”。真正注目学校发展的校长,不但要有改革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个人荣辱并不重要,而学校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坦率地说,崔其升走进杜郎口中学的第一年,只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奠基阶段,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他完成了由乱到治的历史使命,为其以后的大胆改革奠定了基础。
摆脱困境:教学改革拉开帷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治乱建制,杜郎口中学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崔其升感到,人心在思定的同时,也在渴望学校能够摆脱既有的困境,走向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与他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1998年暑假之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一、量化指标
崔其升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中发现,现有的接受式课堂教学,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无所得。从表面上看,他们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懂,甚至没有听,有的则漫不经心,不时地做着小动作,心早已飞到了教室之外。所谓的“为了所有学生”的教育,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口号而已。对这种有形无实的课堂教学不进行彻底改革,素质教育“皮之不存”而“毛将焉附”?
崔其升决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为此,学校制定了3条量化指标:一是课堂气氛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二是课堂形式要多样。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男女生竞赛、曲艺节目、讨论辨析、小品表演、擂台比武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式课堂。三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通过比例量化考评成绩,以参与人数除以班级人数的比例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
量化指标的评价触动了教师的灵魂,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前无有之的行动——由原来注重教师单独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
二、上好“三课”
虽然有了量化指标的规定,但许多教师依然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况且对于杜郎口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幻影。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改革课,设若没有引领与实践,恐怕依然在教师的心里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此,崔其升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
1.上好示范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以榜样引领,以示范课带路,就成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开端之举。
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上好示范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理念新、影响大,他们的示范,在教师中可以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从崔其升到其他学校领导,全部走上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老师们从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学习到了开放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学骨干教师跃跃欲试,产生了尝试课改的兴趣,拥有了获取新的成功的期待。
其次,便是各科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崔其升有意在各科教师中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旨在通过他们的示范课,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向课改之路。这些教师的新课,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看到自己同事的大胆尝试以及获得的成功,老师们也有了一试为快的积极愿望。
2.上好过关课
有了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的示范,老师们已经学有榜样,教有所依。这时候要求所有教师都上改革课,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但崔其升仍然将全体教师上改革课称之为“过关”,之所以如此,一是说明这一关并不好过,从而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二是此关必过,不过则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有了“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3.上好跟踪课
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水平不一,个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仍有个别教师被阻隔在“关”外。于是,由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对这些教师跟踪听课,有的放矢地指导,直到他们真正过关为止。因为在崔其升看来,改革必须是群体的行动,只有全校教师全部走向改革之路,杜郎口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续快速地提升。
三、“一谈二警三停”
在上好“三课”的同时,“一谈二警三停”的相应惩戒措施也在实施。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由业务主任作专题辅导等。
崔其升认为,惩戒的目的是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也许有的教师当时未必体会如此而为的良苦用心,可是,在其后的改革之路上,却慢慢地感受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
3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中倒数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崔其升和老师们,开始领略未来发展的一线曙光所赐予的特殊美丽。
教学改革:向深度开掘
2001年秋季,国家课程改革在一些地区的推展,给了在改革之路上摸索的杜郎口中学以极大的鼓舞。以前所进行的许多教学改革举措,始料不及地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不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上若明若暗的东西,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一下了豁然开朗、洞若观火了。这使崔其升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继续改革,向深度开掘,使杜郎口中学再度飞跃。
一、在课堂教学上“大动干戈”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牛刀小试的话,此后的改革则是“大动干戈”。用崔其升的话说,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正处方兴未艾之际。
1.时间规定:“10+35”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似乎已经成为习惯,即使明晓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之后,仍然还会因为“惯性运动”而滔滔不绝地讲解。为此,于2002年之秋,崔其升对课堂时间作出“10+35”的硬性规定,即教师所讲时间等于或小于10分钟,尽量减少知识性语言,或者说完全不涉及对教材内容的陈述。学生自主活动不少于35分钟。教师只要在一节课上讲解超过10分钟,即被判定为失败课。从形式上看,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这种改革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可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之规啊!
其实,老师们的思想也是慢慢才通的,其间学校领导甚至采取了一定的强硬措施。但教师一旦从思想之通走上实践之路以后,便出现了崔其升所期待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景观,“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也就变成了现实。
崔其升认为,老师不认可改革不行,认可了不做也不行。没有得力措施的约束,课堂教学改革就不能真正实现。所以,强调教师可以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做学生中的首席;但不能硬性灌输知识,做课堂的主宰。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不在这里“大动干戈”,就很难在短时期内触动教学改革的命脉。而同时,改革“杀气”的背后,既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猛烈冲撞,也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关注。
2.取消讲台:学生动起来
2004年秋天,杜郎口中学教师的课改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中考成绩已经跃居全县第二名,他们完全有资格品味所取得的丰硕果实了。可是,崔其升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他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彻底的,任何一点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影响的行为都将被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不拔则寝食难安。在长期的听课研究中,他发现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教师一站讲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找到了以前独霸讲坛的感觉,情不自禁地多讲起来。这无异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影响。他认为,只要学生通过探索可以学会的东西,教师都不要讲。所以,他提出了取消讲台的大胆设想,而且随之付诸实施。
这样一来,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平面。每个班级都有一幅自己的标语:“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新课堂,我主张”“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如此等等,写出的是学生那份走向课堂教学主人地位之后的雄心壮志,以及一展才思的无限快乐。其他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奇:教室前后及背光面三面都是大黑板,教室中间是纵向排成的三排课桌,学生分组排位,对面而坐。而且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情景,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和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其精神之抖擞,精力之集中,思维之活跃,令所有步入课堂的听课者都为之激动不已。
二、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
事实上,教师不讲,学生可以学会的东西太多太多,这出乎教师的意料,也出乎某些专家的想象。他们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群体的智慧与个体积极性的融合,便会在课堂上焕发出奇异的光彩。曾一度被他们非常讨厌的课堂,怎么也想不到还有如此强大的诱惑力。
于是,课堂教学发生了“三个转变”。一是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学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哪些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由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二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使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三是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记者采访了几位主动到校反映情况的家长,他们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落落大方且活泼可爱,而且敢于面对挫折和错误。以前家长一说孩子的某些不足,他们便很不愿意接受。可现在不仅乐于接受,还主动要求家长提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其实,记者采访之中的感受同样深刻,平时到一些学校采访,学生也时常向你敬礼和问好,但不少是形式重于内容。而这里学生的礼貌行为,让你感到真诚之中透射出自然,那是一种内化到心里而又外化出来的行为。崔其升说,这些不过是他们品质外化的一个小小窗口,而在培养他们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等方面,更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理论归纳:预习、展示、反馈
自2005年春始,杜郎口中学一方面收获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一方面也在对历年来的尝试与探索进行理论上的梳理,特别是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的引领下,崔其升与全校教师共同归纳出了预习、展示、反馈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教师的导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走向了自觉的层面。
一、预习
杜郎口中学对预习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这个环节中,既不是教师单纯地备教材,也不是学生机械地看文本。教师即要备大纲、教材,也要备与课文相关延伸的知识与拓展的内容,以及背景、场景、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差异、弱势群体、人本、社会等。学生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是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之中的多向参与式预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去体会、感悟,从而形成一定的解答方法和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和推测,信息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增长,学生的奇思妙想喷涌而出。
二、展示
展示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它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只是其中平等的一员。但教师“导演”的角色并没有改变,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展现的机会,根据课堂的不定变化,灵活地做好调整。在学生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后,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学生个体或小组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既分享了他人的成果,又受到了一定的启发。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几十种。于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都在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设若哪位学生有了创造性的解说内容与方式,往往随之能够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于是,愉快与幸福便会荡漾这位学生的脸上,群体快乐的情绪也会在整个班级回旋不已。由此形成的自主学习而又愉悦心境的课堂文化,使改革拥有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三、反馈
反馈即学生的反思总结,通过学生的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学习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主动向学习能力强的拜师学艺,且在同组或异组之间结成对子。同时,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在原基础上得到了提高,不自觉地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形成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无论是被帮的学生,还是帮助别人的学生,思维都非常活跃。
杜郎口中学对预习、展示、反馈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过程的理论归纳来自于既有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又指导了以后的教学改革。有些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得非常复杂,让人如堕五里云雾之中而不知方位。其实,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杜郎口中学的这一理论梳理中也有体现,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用“预习、展示、反馈”六个字简明地呈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真可谓大道至简也。
对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长期关注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培瑞认为,在预习、展示、反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彻底地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主动地学的做法,是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一改革探索证明了先进的课程理念在农村学校同样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记者反思:农村课改之路在哪里
崔其升校长及其杜郎口中学在课堂教学上一步步深入改革的时候,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尽管他们没有将目光盯在考试成绩上,可成绩的提升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学校不仅中考整体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出了一名中考“状元”,报考重点高中茌平一中的268名学生中,被录取者竟高达267名。用崔其升的话说,改革不是让学生越考越差,而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格、交往水平、实践能力,包括考试成绩在内等,都会越来越好。是的,这所曾一度是教育教学上的“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于是,聊城市把杜郎口中学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省教科所称其为农村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近两年间,前来参观学习者已达35000多人。
那么,崔其升校长及其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给予我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
一、“生于忧患”
杜郎口中学地处农村,办学条件一般。教室没有电化设备,食堂非常简陋,学生宿舍系双层通铺,十五六个学生并排睡在一起,120多人同住一个宿舍。比之城区一些重点中学特别是贵族学校,真可谓天壤之别。可是,这里的绝大多数学生精神焕发,非常自信,刻苦努力,品学兼优。
这令记者想起了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一间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墙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孩子们:“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这些孩子的父母多是迄今仍然比较困难的老百姓,学生除了考学,只能重复父辈的“故事”。所以,他们没有考虑自己生活学习环境多么艰苦,而是考虑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许多农村学校的孩子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思考,这份最原始的动力,是通过校长、老师们的不断的鼓动与激励,才生发出一种巨大学习动力和精神力量的。
二、大胆相信学生
崔其升认为,当今教改最大的问题,还是相信不相信学生的问题。杜郎口中学成功的最大启示,就是在相信学生方面大胆地迈开了一大步。他们将学校的指导思想确定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往往说学生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学生的潜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学生需要尊重,渴望得到认可。相信学生如果从美丽的装饰走向实际的行动,他们的潜能就不仅不再沉睡不醒,而且还会涌流不止。所以,崔其升将赏识教育列入课题研究之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要从友情开始,让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思维惯性里,步入师生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精彩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但要及时发现,还要让他们现身说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的相信与学生的自信,进而形成一种美丽的循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疲乏战术中解放出来,走进主动快乐学习的园地。拥有自信且快乐学习的学生,给予老师们一个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惊喜。学生学习成绩与自学能力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性格的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他们可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自主开发,勇敢地面对,“我会做,我能做,能做好”不但成了他们自信的口头誓言,更游弋于他们的心理与行动之中。学生认为学习不再是困难和枯燥的事情,而是人生长河之中的精神享受,以及学生阶段的人生任务。
三、提升教师素养
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师资水平比较低下,非但师范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一人,就是真正师范类的专科毕业生也只有六七人,绝大多数教师来自电大等非正规大学,他们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教育视野较为狭窄。
崔其升无法改变教师的现有学历结构,可他知道培育教师比改变学历结构更为有效的道理。所以,在提升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科研意识方面,他不但以前努力地做过,而且以后还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崔其升对记者说,为了提升教师群体教育科研水平,他们正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气氛,期望全体教师尽快走进教科研领地。一是继续举办论坛,并在组织形式与研究内容上向纵深发展。由原来以校为单位的论坛形式发展到今天以学科组为单位的论坛形式。老师们在论坛上谈自己的成功作法,寻找教学研究中的失误与不足,研究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氛围日浓,成功收获日多,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强化实际操作。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虽然目前学校尚无条件安装摄像头,但却坚持节节有听课,课后有研究。从学校、学科、年级、班组四个层面,全方位地了解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状态。三是坚持写拓展笔记。这种成长笔记式的文字记载活动,是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及时写下来的真实感受与成败得失。如是天天有记录,也就必然天天有学习,天天有思考,天天有进步。四是关注学生的预习笔记。这是学生记载预习成果的一种笔记,是学生自主完成且有自我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将其及时检查并存档,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五是对教师的上课每天进行反馈,在这个基础上,评选学校的名师,目前已经评出33位名师,他们的脱颖而出,带动了更多的教师走向教科研之路。
教师文化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杜郎口中学的进一步改革注入了源头活水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坚持决定成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与学生有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与八九年前处于困境中的境况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是崔其升有一种“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他认定了改革之路,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其间有人反对也好,告状也好,调查也好,他都不管,他只管将改革推展得愈快愈好,越彻底越好。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真正成功的比率并不太高,改革者开始多是雄心万丈,可一遇到挫折与阻力,就先从心理上败下阵来,行动上的改革随即付之东流。崔其升认为,最为艰苦难行的时候,也是快要抵达成功的阶段了。他不愿将改革前功尽弃,认为坚持是走向成功的法宝。于是,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这种改革的韧性,慢慢地也影响到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知难而进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便有了“化”人的特殊力量,有了征服一切的特殊魄力。
五、“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是原生性的,采取的办法是“土办法”,但它所开拓的成功之路却是一条新课改扎根穷乡僻壤且又能够开花结果的本土化之路。它回答了在面广量大的欠发达的农村能不能推广新课改的重大问题,也回答了大家最关注的新课改能不能保持高升学率的敏感问题,还回答了新课改能不能惠及“学困生”,不使其辍学的焦点问题。学生创造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成功推行新课改的经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关注与支持杜郎口中学改革的茌平县教育局谢金国副局长非常感慨地对记者说,从朴素的改革意识到明确的改革方向,从零散的尝试到整体改革,杜郎口中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杜郎口人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六、建议凸显教师的个性
杜郎口中学打造了学校的整体特色,但老师们在这个统一的特色笼罩下,个体成了这一整体特色的执行者,独具的个性却没能凸显出来。建议学校在大胆相信学生的同时,也更加大胆地相信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人文化的心理安全环境,放手让他们去创造,允许他们在张扬个性中出现失误乃至错误,从而形成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山东当代教育研究:
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许爱红 刘延梅 刘吉林
农村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能否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打破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制约,走一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学生自主学习、维系良好教育生态的教改之路?在现实条件下,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和策略能否得到落实?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在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社会各方面仍然以世俗眼光看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了许多非凡之举,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提升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这样一所师资、生源都不理想的农村中学能够在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实施这种学习模式吗?60多人的大班额中能实施合作学习吗?能进行全面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吗?教师真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吗?学生能够主宰自主学习的课堂吗?特别是学困生能适应吗?我们怀着种种疑惑,走进了杜郎口中学。
一、“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实况描白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是20个班同时开放的,20间教室、20位教师、1460多名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同时用心灵用生命讲述课堂的故事、讲述成长的故事。20个班的课堂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五花八门,“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座、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杜郎口的课堂发言几乎不用举手,学生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这时老师也不调解,学生同时说上一句半句的,就会有人让出来。当你走过教室的窗前,当你踏进教室的大门,可能没有学生注意你;当你驻足聆听,可能没有人在意你。我们为这样的课堂感动: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自觉的激情投入,他们爱课堂、爱知识、爱学习!
(一) 教学环境:标志性变化
杜郎口中学的教室是农村中学最普通的教室:这里除了电灯以外没有更多的电器,什么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这些在发达地区小学、幼儿园里司空见惯的教学仪器,在这里没有一丝影踪。教室的前后都是大大的黑板,四周是水泥的墙裙,中间是简易的课桌椅。
可这又是极不普通的教室:三尺讲台不见了,而代之以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同处于一个水平面;“一个面向”(学生面向讲台)不见了,而代之以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时调整的“多个面向”;一块专供教学用的黑板不见了,而代之以教师屋山上的两块大黑板和四周均可作黑板用的墙裙,甚至连水泥地面也可以作黑板;全校平均班额为60-64人,一般分为6-8个小组,上课时,一组的同学一簇簇围坐在一起,或交流、或讨论,或争论。教师穿行于“魔方”之间,与平等“视线”、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们交流思想、研究问题、心灵相约、生命相遇。杜郎口中学的这种教学环境变化,是基础教育新课改呼唤的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标志性的变化。
(二)课堂展示: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我们实地观摩了两节展示课,分别是初一(一班)语文课“三颗枸杞豆”,初三(一班)“‘圆’的证明题赏析”课。令我们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深感这里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发生一种革命性变化。
1.学生自主参与
两节展示课充溢着一股浓浓的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无论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无论是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还是个人发言,都充满了“我认为”、“我的方法更简单”、“你的看法有道理,但不够完善”、“我认为他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我来帮他修正一下”、“你说的不对”之类的平等对话,“短兵相接”的思想交锋和实质性的问题探讨。一节数学展示课上就发生了这样精彩的一幕:生A(代表第一组):“第一题要求证点O是正ΔABC的中心,只要求证点O是角平分线的交点就可以了,连结0A,AM=CN,∠AMO=∠CNO,MO=NO,ΔAMO≌ΔCNO,……”
生B:“为什么MO=NO?”
生A:“因为CO是正ΔABC的对称轴,则∠ACO=∠BCO,圆周角相等,弧相等
生B:“弧相等,角相等,我明白了。”
生C:“我连结BO,证ΔCMO≌ΔBNO也能证出来……”
生D:“我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生E:“我的方法也很简单:……”
生F:“我认为大家的都很简单,但是我认为我的还是最简单:……”
2.学习内容“大容量”
这里的课堂不再“唯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基本依托,进行多方面的深度的延伸。其中既有内容的延伸、知识点的扩展,也有过程的展示、思维的发散。学生们连珠炮式的发言,各种各样的感悟,多种信息的采集和运用,甚至奇思妙想,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迸发出来,令人“耳不暇接”,不独觉得学习内容“大容量”,还感到在这里似乎发生了一次次“思想交锋”和“知识爆炸”。比如语文课━“三颗枸杞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这是从《小说林》上选的一篇小说。课文讲的是“我”因为逃学与三叔在树林里邂逅,三叔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我”要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在三叔临终赠送的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下,“我”终于成为了生物学家。
有的小组截取课文中的“这时,太阳快要西沉”到结尾部分进行集体朗诵。我们对照着课文欣赏着孩子们的朗读,顿时觉得孩子们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我们通读课文,觉得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和一个个悬念的解决,其情感,其寓意,到了这一部分文字,已经达到了高潮,是整个课文中的最出彩的部分。他们读得很投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有的小组把“我”逃学的一部分编成了课文剧,还准备了简单的道具,三个人“粉墨登场”。只见G同学背着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上场了。 “(旁白)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好多人很羡慕我,要我谈谈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其实,那时我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后来,我很不乐意地被爸爸送进了学校,整天在窄小的木桌前盯着书上黑乎乎的汉字。我心里烦躁极了,就在桌子底下胡乱捣鬼,每每被那个尖眼睛女老师发现,被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时,“老师”又上场了:“玩的什么东西?交出来!”老师凶神恶煞的样子,把全班的同学逗乐了。“没,没什么……”G同学的战战兢兢又引来了一阵唏嘘,估计是很多同学都曾经心有戚戚吧。“(旁白)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林子里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一只花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我赶忙追上去,书包在屁股蛋上‘当当’跳,练习本、铅笔、橡皮,从里边飞出来,撒了一路。我顾不得去捡,一股劲儿向前追去。……”G同学就这样在教室里的过道里一会儿捕蝴蝶,一会儿扑蚂蚱,渐渐地,我们也仿佛带到了美丽的小树林,看到了那里的花儿、草儿、昆虫以及藏在草丛里的“三叔”。“可惜太迟了!太迟了——”“三叔”的一声叹息,在教室里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在敲打着我们的心,我们——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在这里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生命的教育。
还有两位同学自告奋勇进行独唱。一位男生站起来:“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朋友别哭》,希望大家能喜欢。(唱)‘有没有一扇窗,能让你不寂寞,看看花花世界原来是梦一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乐,到剧终还不都一样,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要相信一切,珍惜一切。’”一位女生也不干示弱:“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突然的自我》,(唱)听见你说朝阳起又落,晴雨难测道路是脚步多,我已习惯你突然间的自我,挥挥洒洒将自然看通透,那就不要留,时光一过不再有……”虽然他们的嗓音并不那么动听,甚至还有些走调,但是他们对课文准确的理解演绎与升华,以及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激情与勇气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3、教师驾驭课堂颇具功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两节内容丰富、紧凑严密的展示课中,我们不难觉察出教师的“功夫”在“展示课之外”。一节展示课,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如此密集的“群体参与”,如此“大容量”的内容,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从两位教师在展示课中的表现看,其沉着的态度,从容的教态,较为恰当的引导和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控制,都是颇见功力的。如语文展示课接近尾声,教师抛出一句关键的话语进行引导:“同学们能不能将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悟说一说?”一句话如“一石击水”,搅动“一池春水”。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三颗枸杞豆代表三叔一生的三个教训、三个遗憾,他的一生一事无成,三个理想都没有实现,原因是三叔怕吃苦,经受不住挫折,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朝三暮四,半途而废,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居里夫人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把太阳比喻为‘红色车轮’实指时间流逝得很快。‘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而荒废时光的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勤奋学习……”同学们一个个地争着站起来,读他们在预习时记下的感受。
那位执教数学课的教师在学生此起彼伏的对话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把握着学习的主脉,一堂课,他虽然只说了20多句话,却如重锤般敲打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表现出他的数学智慧。在有效地师生、生生互动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常常因为学生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而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但是,我们总有一种课堂上学生活动“过分”流畅的感觉,也时常产生“是否排练过”的疑问。在数学课上,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这节课上发言人次虽然达到了100多次,其中最多的一题有23人次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十分投入。但是,我们也遗憾的发现,这样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只有15个左右的同学一次发言或多次发言,仅占班里同学的四分之一。是不是这样的课堂只会促进优秀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发展?60多人能不能有真正的“共同发展”?
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理性分析
学生在展示课堂上的表现是近几年来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生自信的风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文本良好的理解与演绎能力,都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杜郎口中学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教改之路逐步明晰,教改经验逐步成“型”,该校把他们旨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概括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一)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剖析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前“三”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整体性教学。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多种效果。
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课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课,展示课上学生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反馈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即教师口述将本节学习任务平均分到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或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就构成了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的是,其课堂教学预习、展示反馈模块都是占用正式课时的,有时是一节课,有时是两节,也可能是十几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而定,但这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主要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都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正是这个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造就了活跃而和谐课堂氛围,很好的解决了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主体问题以及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二) “三三六”自主学习的价值解读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带有很强的原生性特点,是一种基于朴素教育理念的实践。而正是这一朴素的实践,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举步维艰的今天,给了我们勇气与信心。也许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1.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教育观
在杜郎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象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常常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教育孩子们:“这个社会是靠能力吃饭的,没有能力,不能展现自我,就没有机会。”“考上学的,考不上学的,以后不能总在农村呆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适应社会的竞争。”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正是对生命、对实践的关注,使得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有人说,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走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你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这里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发展中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教育本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而不仅是被窒息在分数牢笼里、被“肢解”的人,课堂教学目标也应由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我们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上所看到的一切,正是这些新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语文无错”的含义,才能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自豪地宣称:“你们的方法都挺好,但我的方法更好”;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手段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视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饱满、自信专注。
这里的课堂分明是人生的驿站、求知的天堂。课堂上,学生可以抒发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课堂上,学生可以倾听、可以思索、可以争论;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唱、可以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仿佛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置身其中的人很难不为这种课堂感染、感动。
2主体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更是印证了这一结论。
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学生要从哪些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有主意、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 ,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上,一次一次体验着“教学相长”,一次一次品味着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幸福。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演示创意,不管是演绎延伸还是总结归纳,学生总能让教师吃惊的感到:“我们的学生真厉害!”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所学知识掌握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整合与建构的过程。杜郎口中学关注生命、关注实践的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建构学习创造了条件。杜郎口中学从课堂预习模块开始,就十分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构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自学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共同讨论生成的,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常常因此而改变。在展示、反馈模块,也常常因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杜郎口中学还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风格,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反对死记硬背。因此,在课堂上,很少有统一的学习活动。同样是对文本的学习,你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默读,还可以抄写着读;你可以自己独立学习,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同样是对学习的展示,你可以手写口读,可以编成小品,可以创作诗歌,可以编排舞蹈……因为他们在“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体验到了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验到了内心的澄明和敞亮。他们对课堂、对学习的沉醉与迷恋,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热情与释放出来的能量令人欣喜和兴奋。
三、“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溯本求源
杜郎口中学走过了一段由“乱”到“治”,由“治”到“改”,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日臻成熟的改革之路。在该校卓有成效的多项改革中,最富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改革是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的彻底转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是较为鲜见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底蕴是丰富的,其根本点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充分挖掘“主体”的潜能,通过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师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绝境中的挣扎:让学生“动”起来
当年杜郎口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学校,三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师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曾经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21名学生;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校委一班人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使学校由乱到治,摆脱被撤的厄运。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校长崔其升天天拎着凳子挨个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商讨教改大计。崔校长认为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上演的是教师独角戏,教师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
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杜郎口中学对教师上课、备课、业务学习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上课要求:1、课堂气氛:A、微笑授课;B、学生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勇于自我表现。2、活动形式:形式多样、情趣浓厚、寓教于乐;能体现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学生活动量:学生活动35分钟以上(优),30分钟以上(良),29分钟以下(一般);4、教师基本功:A、板书条理,能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版面设计美观科学;B、讲普通话。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业务理论学习要求:笔记每周一篇,不准抄袭,要写上课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写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面貌,为了使教师们掌握教改的内涵,校领导提出了学生课堂表现:“生龙活虎,欢呼活跃,争问抢答,喜笑颜开”的课堂评价标准。
许多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但毕竟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教师开始能够注意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高辍学率有所扼制。一些学科骨干教师,在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到2000年7月,在全县23处初中的综合评价中杜郎口中学已居全县中游。
(二)整体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
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师们怀疑、不解;一些家长愤怒:“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是啊,教学教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先教后学,顺理成章,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模式。任何一种习惯的改变,都会遇到许多阻力。
但杜郎口中学的校领导们对这种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这可以在全校营造教改的氛围,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领导班子或成员上公开观摩课,然后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经过校领导班子的发动、宣传,教师们陆续上达标课;对约20%不过关的教师,经过“扶贫工程”,上过关课。
在教师群体中的这种变革是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领导班子上的公开观摩课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耳目一新,如:张代英老师设计的两位小主持人的形式,学生辩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与不好等等。学科骨干教师上的示范课例则开始关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变革有了质的飞跃。这两次课的展示,使全体教师对“10+35”的课堂模式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接着,学校对教学改革整体推进,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一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
课堂上对学生往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教改中许多教师共同的体会。许多教师会在这种混乱中不知所措,甚至可能会因此望而却步。但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现在规范有序的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是领导和教师们三年来一次次研讨的结果,包括2002年新学期开始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对面而坐,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日臻成熟:“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诞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又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又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展示六环节逐步明确: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至此,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已经明晰。
四、适应“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推动“两个转轨”
(一)教师发展:由外力推动向内在需求的“转轨”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并非简单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涉及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重大问题的彻底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体验着教改的艰难历程,目睹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在不断发展着。教师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鞠躬尽瘁的“春蚕”“蜡烛”,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题“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意味着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眼睛看着他们用心写就的“教改之路”,耳畔回响着座谈时他们的心声,脑海里浮现着业务论坛上他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为这些教师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而高兴。对校委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们从一开始的怀疑、排斥到试试看、觉着还行到尝到教改的甜头、深信不疑,这五年中教师们的心路历程是复杂的。
1.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机制激励:外力推动
否定自我权威、否定传统做法,这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为了尽快促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校委一班人在大力倡导教改新理念的同时,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执教观摩课、示范课,为教师提供直观、具体、可操作的案例,然后要求教师上达标课,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同时辅以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改革者,奖;对不改者或“回潮”者,罚。如学校规定:教师讲解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不准站讲台,不能出现“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互动”以及“啊、嗯、这个、那么”之类的无效话语,必须使用普通话等。对屡屡违反规定的教师进行处罚。学校领导认为,在教师新、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激烈冲突的“转轨”时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给予教师一种强大的外驱力,其中,不排斥逼迫手段。这种外驱力促使教师无论在思想上是否真正接受教改的新理念,都不得不先在实践层面上展开。一旦开始尝试,许多教师惊讶学生们成为学习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无穷能量和出色表现,学生们的实际表现动摇了教师们原来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学会”的传统观念,新理念、新轨道逐渐在实践过程中被教师所接受。
2.回顾与反思:内在动力
杜郎口中学从2003年春开始,每周六下午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业务论坛,至今已有40多个论坛题目。业务论坛已是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们喜闻乐见、易于驾驭、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一种好形式。论坛话题相当灵活,只要是教育教学范围内的话题都可以自由谈论。论坛由校委指定班主任组成评委,随讲随评,随宣布结果,以学科组形式排序,计入本人考核。随着实践的深入,业务论坛由开始的题目自定逐渐变为由校委提前一周写在办公楼厅黑板上。如:“我的课堂程序与学生活动”、“听课评析”、“谈预习”、“有感于学生评教”、“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观”、“怎样看待别人提不足”、“我与榜样的差距与对策”、“我对上过的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我的课堂优与缺”、“我对大容量、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操作”、“我的教改之路”等等。
论坛题目往往是校委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每个题目背后都隐含着一段教改过程中的小故事。如:7名刚休完产假上班的女教师,她们对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却得过且过,工作的质量不高。为了使部分教师自省、自信、自强,《我的工作态度与质量观》适时提出了;随着教改步伐的加快,学校对先进大树大表,对后进也指出了明确的不足,面对这一工作思路的调整,个别同志对待自己的不足像秃子不愿摘帽一样,而对提意见的领导、老师说三道四,《如何看待别人提不足》的讨论及时遏制了这一错误苗头的滋长、蔓延。业务论坛促使教师成为个人专业发展的主体。通过论坛,教师们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到了其他教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体会到了唯有自己才是专业发展的主体。
“学习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地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杜郎口中学大胆创新,建立起了校委(校长)、学科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四级立体交叉管理体制。校委以校长为“班长”,对全校工作负总责;学科主任负责全校各个年级的本学科教师工作、教学工作;年级主任分别负责各个年级所有教师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则分别对全校20个班负责,班主任有权聘教师,从只管理学生变为既管理学生,又管理任教本班的教师。这种管理体制是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合作、互相制约,是一种高效的立体交叉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合适的人,每个人都工作在他最合适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杜郎口中学首先抓制度建设,建章立制,从严治校。现代文明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领导的决策既有科学性,又有较高的透明度,能够反映民意。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作用,就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全体教职工的广泛参与下,学校先后研究制定了《杜郎口中学考核奖惩意见》、《杜郎口中学常规管理量化制度》、《杜郎口中学对歪风邪气的处理规定》、《杜郎口中学教科研实施细则》、《杜郎口中学双十佳评选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在改革初期起到了稳定局面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起到了规范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行为的作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教好教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局面得以改观。学校的其它重大举措也都经过全体教师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既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又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感。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校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突出人性化管理。学校从实际出发,把教师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传统的管理,强调对人的使用,只讲付出,不管需求,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教师同样有不同的需求,要让他们不断地付出,就要不断地考虑、满足他们物质上、生活上、精神上的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在政治上关心教师的进步,业务上关心教师的提高,生活上关心教师的疾苦,注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2003年孙桥中学与杜郎口中学合并,教师宿舍不够用,学校就多方筹措资金,及时新建了12户家属院;学校为76间单身宿舍全部吊了顶,刮了瓷;新分配的教师上课效果不理想,校领导及时靠上,手把手地教。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学校还把整体优化作为管理上追求的目标,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奖优惩劣,激励大多数,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现象,出现了人人争先的局面。学校还把合作文化引入校园、课堂,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初步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轨”
学生由理性上的“主体”到付诸实践的“主体”,也有一个艰难的转轨过程。该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伊始,在传统教学模式及其机制的长期运作中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方式的诸多学子,对自主学习模式无所适从,难上轨道,“启而不发”、“导而不行”、“互而不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向学生实施了各种“催变术”。
1.自主课堂:我参与、我快乐
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以及参与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令我们十分赞赏。其实,杜郎口的学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么强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主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能力决不会这么强。杜郎口中学在近5年的探索中,每个老师都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学生不发言的办法。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是否关键。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大家都说,不爱说的也就跟着说了。有的老师说,老师的身先士卒是关键,一开始,让他们大声朗读,他们都不读,我就领着先读,读出感情,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想读,产生读的愿望,然后大家齐读,再一个一个读;让他们表演,他们都不演,我就又唱又跳的先表演;有的同学找不到合作伙伴,我就当他的伙伴;有的同学开始想不出节目,我就想节目和他一起表演。有的老师说,抓住机会,就表扬,我们都自己掏钱给爱参与的学生买过奖品,几毛钱的本子、笔,都行;再就是精神鼓励,让全班同学给“参与”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等。还有的老师说,一开始千万别批评发言的学生,只表扬好的方面,题目做得不对,就说,你看,表达很流畅,语言很规范,等等,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一说,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说,我用竞争法,对各小组课堂发言次数进行排名;对学生课堂发言次数进行记录,表现好的就表扬;男生、女生进行竞争,看看谁发言次数多,等等。还有的老师说,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
2.自主学习:我自信、我成长
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字词句上,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老师的细心和敏感。刚开始时,预习课上、反馈课上,老师要和学生一个一个“节目”的进行排练。
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喜欢上了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
一位同学文科学得很好,数学不理想,开学很久了也没有在数学课上“上台”展示过,老师私下作了他的工作,得知他也想上台,就是没有勇气。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点了他的名:“你上黑板上讲讲。”他迟疑了一会儿说:“我就站在座位上讲吧?”“不行!”在老师的坚决回绝下,他只得来到了黑板旁,脸一直对着黑板,勉强将题目的解法说完了。“很好,不但敢讲了,还在黑板上讲了,而且讲得很完整。”老师的大声表扬下,这位同学上台展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数学成绩也提高很快。以致到后来,座在第五排左右的他,经常将自己的板凳悄悄的挪到第二排,以便能够更便利的“抢”到爬黑板的机会。
一位同学在笔记上这样记录了自己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改革使我有很大的提高,一向不愿发言的我终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我现在开朗多了。通过锻炼,我勇气倍增,学习成绩提高了,我与同学们逐渐交往,友谊也加深了。我知道做到这些,一定要预习好,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好。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成功,因此《相信自己》这首歌在我心中早已成为名歌。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
一位同学为自己学校的课堂作了一首名为《鸟儿?天堂》的诗:“这里没有枯燥,这里没有束缚。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打开心灵的窗。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让我们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为了它,我不再封闭心扉;为了它,我抖落累累痕伤;为了它,我愿意飞向梦想的舞台。因为它,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因为它,我的人生更加精彩。热爱它,赞美它——杜郎口中学。鸟儿的天堂,心灵放飞的地方。 ”
读着学生们对自己学校教学改革的感受,我们真为他们感到幸福。是啊,他们是幸运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他们可以用知识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可以用快乐伴随学业和成长;他们是幸福的:可以用自信和身心回报老师和爹娘,可以用能力、毅力和理想成就人生的辉煌!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2004年名列全县第三名。” 亲眼目睹杜郎口中学教改历程的原县教育局副局长很有感触的说:“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跟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太一样,我与学生对话,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会主动跟你交谈,别的学校的学生不敢跟你说话,甚至会吓得往后缩。杜郎口中学送入高中的学生入校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可是高二、高三以后,好多尖子生都是杜郎口中学送来的。
从朴素的改革意识到明确的改革方向,从零散的尝试到整体改革,从经验上升到模式,杜郎口中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杜郎口人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客观地说,他们的改革并不完美,但它的确走出了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子。它对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更多阅读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调查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看法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调查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支撑点在哪里?素质教育的核心突破点在哪里?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里?人们在思考,在争论,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多的是困惑,是焦灼,是期盼,是无奈!今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郎口中学的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效果 山东杜郎口中学
(崔其升经验总结摘要)一、探索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一)构建新课堂评价体系。1999年秋,为解决“学生不爱学、学不懂”的问题,我校对教师上课、备课、业
杜郎口模式的基本描述之一 杜郎口教学模式弊端
“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观。课改近十年来,杜郎口中学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
学习山东杜郎口学校经验心得汇编--江苏省东海县教育信息网
学习山东杜郎口学校经验心得汇编2007年03月19日 14:10,Monday 作者: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调研报告汇编2006年岁末,市教育局组织了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基教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分管主任)、部分初中校校长(分管校长)38人,赴山东省聊城市茌
杜郎口中学英语教学视频 杜郎口中学视频
杜郎口中学数学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