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槍----1911系列 1911年

手槍----1911系列



发明家和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的传奇一生中设计了许多枪械,拥有128个枪械专利,他最著名的产品中包括了温彻斯特30-30、勃朗宁自动步枪、FN M1935勃朗宁大威力手槍、勃朗宁.30机枪和.50口径机枪等等,而这里介绍的就是经久不衰的柯尔特1911型.45 ACP半自动手槍。

柯尔特M1895“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



当海勒姆·马克沁(Hiram S. Maxim)发明了利用射击后坐力实施自动装填循环的机枪后,约翰·勃朗宁从那里得到了启发,6年后,即1889年他就开始试验和完善自动装填技术。勃朗宁先是试着把温彻斯特1873型杠杆装填步枪改成了通过枪口的导气式动作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在1890年和1891年又制.造了使用相同操作原理的一种机枪,这种机枪经过改进后被卖给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并生产出1895型机枪,由于这种机枪向下弧形运动的导气活塞系统而被戏称为“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Browning Potato Digger)。其后勃朗宁设计的第一把自动装填手槍也是采用导气式操作原理,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在1896年,约翰·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柯尔特公司签订合同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勃朗宁兄弟作为柯尔特公司的私人开发者和设计者,在15年后他们研制了著名的柯尔特1911型.45 ACP口径手槍,而柯尔特公司生产的勃朗宁手槍均冠以柯尔特-勃朗宁手槍之名,勃朗宁在柯尔特公司发明的手槍结构原理也被人们称为柯尔特-勃朗宁(Colt-Browning)式自动原理。





当约翰·勃朗宁还在温彻斯特公司工作的时候,美军正在菲律宾殖民地与当地的摩洛族战士发生武装冲突,摩洛人在打仗前会施行一些宗教仪式并吃下一些M藥,经过祭神和吃药后的摩洛战士都深信他们能刀枪不入,在精神和药物麻Z的双重作用下,美军士兵发现他们步枪根本不能有效阻挡摩洛人的冲锋,结果当许多摩洛人冲到面前时就不得不用射速比较快的.38口径柯尔特左轮手槍建立起最后一道防线,但.38左轮手槍也往往要打中3、4枪才能搁倒一个摩洛人,于是美国陆军打算要研制一种新的大威力手槍。基于与摩洛人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陆军军械理事会(Army Ordnance Board)的头头约翰·汤普生上校(John T. Thompson,支持汤普生冲锋枪计划的人)和路易斯·拉-格特(Louis A. La Garde)上校认为陆军需要一种.45口径的手槍弹以提供更大的停止作用。

在那时,正在为柯尔特公司工作的勃朗宁已经设计了一系列柯尔特-勃朗宁原理的自动装填手槍,最先设计的是M1900手槍,为.38口径,然后在此基础上稍作改进,在1901年底推出了.38口径的M1902手槍,发射勃朗宁设计的.38半底缘式柯尔特手槍弹,枪弹的尺寸类似于.38超级(.38 Super)弹。当陆军要求设计一种新手槍时,勃朗宁利用230格令的全被甲弹头把.38自动手槍弹设计成.45直径的手槍弹,在1905年推出了这种口径的M1905手槍,并把这种手槍和弹提交给美国陆军进行评估。

M1905柯尔特-勃朗宁手枪



勃朗宁设计的.45英寸(11.43mm)自动手枪弹,弹头重230格令,初速855FPS。



陆军的.45口径手槍选型试验在1906年开始,除了柯尔特公司提交的M1905柯尔特-勃朗宁手槍外,还有萨维奇公司(Savage)、克鲁比公司(Knoble)、贝尔格曼公司(Bergmann)、怀特-美林公司(White-Merrill)和史密斯-韦森公司(Smith & Wesson)参加了竞争,另外德国人手制的.45口径卢格(Luger)手槍也参加了试验。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设计在1907年被选中,但其后美国陆军在功能和可靠性上进行的进一步试验显示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产品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萨维奇.45军用自动手枪结构图



1906年生产的.45口径卢格手枪,握把上的有保险装置



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都在改进他们的产品,柯尔特公司先是经过了M1907、M1909两种型号的改进,在1910年研制出了M1910手槍。柯尔特M1910手槍坚固耐用、安全可靠,但在试验中美军要求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些改变:例如改进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柄,握把的倾角也要加大等等。

勃朗宁为了证明他的手槍是优秀的,去了哈特福德亲自监督手槍的生产。在那里他遇见了佛烈德·摩尔(Fred Moore),一位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与他紧密合作的年轻的柯尔特公司职员,在他们的监督下,确保每个手槍部件都能生产得最好。新生产的M1910样枪再一次提交给委员会进行评估,并在1911年3月3日开始了一系列更严酷的试验,在试验中每把枪都要射击6,000发。每射击100发后手槍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槍会作简单的维护并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每把手槍会再用一些有生产缺陷的彈藥进行测试,例如有一些的弹头压得太深,而另一些则压得太松。最后还把枪浸在酸性液体或渗水的沙和泥中,直到手槍生锈为止,然后再拿去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

勃朗宁的手槍通过了所有一系列的试验而大获全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种遭受到如此严格的可靠性试验,连续射击6,000发弹的纪录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当时一挺勃朗宁设计的后坐原理机枪经受了40,000发射击试验。

经过军械部(Ordnance Department)的一系列测试和实验,选拨委员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种手槍中,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精确。”

在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45自动手槍被选为美军部队的制式辅助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1911型.45 ACP”(Colt, Model 1911, Caliber .45 ACP),“ACP”表示“柯尔特自动手槍”。 在最终形式中,M1911是后膛闭锁、单动击发的半自动手槍,发射.45 ACP弹,弹匣容量7发,空枪重是39盎司,全长8.25英寸,全高5.25英寸,固定瞄准具,不过照门所在的楔形槽可以允许照门左右微调。手槍最后进行烤蓝处理,并采用有网格纹的木质握把侧片。

最后定型的M1911型



1912年4月,M1911手槍开始正式列装部队,当美军第一次装备自动手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美国正式参战前,美国政F已经从柯尔特和春田兵工厂购买了约140,000把M1911手槍。为了尽快完成最初的订单,春田兵工厂在1913年开始置办工具来制.造M1911,有31,000把由春田兵工厂生产的M1911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前交货,在战时根据需求,到1918年止春田兵工厂又多制.造了45,000把M1911手槍。

这些手槍的底把上都印上了“美国财产”(UNITED STATES PROPERTY)的标记,套筒上的铭文有“美国陆军1911型”(MODEL OF 1911 U.S. ARMY)的文字。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就加速生产,直到1918年5月之前,生产速度增加到每天1,000把,在1918年夏季试过增加到每天2,200把。

为了扩充军队的需要,在1917年采购策划人估计需要总共765,000把手槍,这个估计数字经过两次上浮,第一次到达130万,然后又加到270万。要 满足这个庞大的供应计划意味着这种手槍必须增加柯尔特公司之外的承包商,因此订单下到了雷明顿UMC公司(Remington-UMC)、温彻斯特公司(Winchester)、巴勒斯计算器公司(Burroughs Adding Machine Co.)、兰斯顿莫诺铸排机公司(Lanston Monotype Machine Co.)、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A.J.萨维奇军需品公司(A.J. Savage Munitions Co.)、萨维奇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除以上的美国公司外,还增加了两个加拿大公司——卡龙兄弟制.造公司(Caron Brothers Mfg. Co.)和北美轻武器有限公司(North American Arms Co., Ltd.)。但由于战争结束以及其他原因,在这些公司中只有雷明登UMC公司完成了数量最大的订单(订单为150,000,交货量为22,000),雷明登UMC公司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车间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武器生产线,在那里已经为美军提供了勃朗宁的自动武器。北美轻武器公司也生产了一些手槍,但总数大概不足100把。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公司在1918年战争结束时还没有开始生产M191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军军械部评估了柯尔特.45手枪的战斗表现。如图所示,他们提出要进行如下变化:



1.加宽准星,而发展出“派垂吉式瞄准具”(Patridge-type)瞄准具,允许射手在低光照条件下也能迅速瞄准。

2.加长击锤顶纹,使射手更容易用握枪手的拇指扳下击锤。

3.将扳机在其护圈内稍向后移,并将扳机前平面刻纹,特别有利于带手套操枪射击,也避免一些手掌较小的射手出现扣板机时手指不够力的情况。

4.将平直光滑的握把后背部刻上条纹,并呈弓状拱起,以便于握持,增强了手感。

5.修改握把护片的防滑纹,使手感更好。

6.在握把靠近扳机的位置削了两个凹面,使手指更容易操作扳机。

7.延长虎口上方的枪尾突出部,不但造型美观,也便于操枪。

这些改进和试验由春田兵工厂进行,改进后的新手槍在1926年6月15日投产,并命名为“.45口径1911A1型自动手槍”(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ODEL OF 1911A1),简称M1911A1。

柯尔特生产的政府型M1911A1



不过,对于第4点的改进其实是受到一定的争议。当初M1911A1改进的这个弧线的拱形设计,原因是军方认为训练不足的士兵开枪时有枪口偏低的情况(与握把倾斜度不够有关),因此增加这个弧形设计,使手自然伸出时,枪管更接近水平。但这个修改并不是很多人都认同。大多数熟练的手槍射手都认为直线形背板并不影响他们的射击精度,握持也并没有不自然的感觉,而且直线形的背板使整枪的外形更显简练和美观。所以虽然二战结束后,市面上大多数还是弧形的M1911A1,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自然淘汰,各大枪厂发现消费者都倾向喜欢直线形状,因此在今天,市面上新生产的1911式手槍大多为M1911直线形背板设计,而弧形的背板已经变成只存在于改装配件单上的名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现了1917年的情形,但更糟糕。1911手槍不但受到美国军队的欢迎,也受到美国盟友的军事组织的欢迎,然而,数量太少。从1941年到1945年间共有250万把.45手槍的订单,结果再一次需要除另外增加4个承包商来替柯尔特公司分担其中部分订单的生产。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生产了103万把;伊萨卡(Ithaca)完成了370,000把;在宾夕法尼亚州Swissvale的联盟开关和信号公司(Union Switch and signal Co.)做完了一份55,000把M1911A1的订单;辛格缝纫机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在1940年代初期曾尝试由没有经验的工人用机床生产M1911A1手槍,不过只生产了大约500把手槍,在美国参战后,他们的机器都被转移到伊萨卡公司。直到战争结束,在美国陆军中就有270万把1911手槍。 在二战期间,M1911A1唯一的变化就是把胡桃木握把片改换成褐色塑料握把片。

二战结束后,1911手槍仍然受到欢迎,有一些其他国家也开始采用它,例如希腊和阿根廷。在越战中,尽管此时的轻型突击武器更普遍了,但1911手槍被认为是最有用的坑道战斗武器之一。

在1970年代初期,美国陆军决定为一些高级军官提供某种手槍作为他们的个人防卫武器,M1908柯尔特无击锺口袋型手槍自二战以后还在被许多高级军官使用。伊利诺州的岩岛兵工厂开始改进标准的M1911A1。手槍的套筒和枪管缩短了0.75英寸(约1.905cm),而且取消了枪管上的一个闭锁突笋,安装了全长的复进簧导杆,放大了固定瞄准具,在带网格花纹的胡桃木握把侧片上面嵌上刻有军官名字的金属板。该型号在1972年被采用并定型为“美国M15型.45口径将官型手槍”(United States Pistol, General Officers, Caliber .45, M15),该枪在尺寸和重量方面与柯尔特生产的“战斗指挥官”(Combat Commander)民用手槍很相似。M15的枪口冲击和后坐力会稍大,而且也较昂贵。

最后的政府型1911——M15手枪



1911手槍历经了多次战火的洗礼,在美军中一直服役到1985年,当美国武装部队打算以9mm口径的M9代替M1911时,让许多1911的爱好者都感到惊愕。当国会的命令颁布时,海军陆战队非常反对转用伯莱塔手槍。海陆空三军内有些特种部队仍然选择使用1911式手槍作为的辅助武器,一些SWAT也偏爱使用1911式手槍。直到现在,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1911手槍是最好的战斗手槍。而且许多国家和不同的厂商都仿制或改装了大量1911式手槍。

M1911与它的替代者M9手枪



1911是火焰喷射器射手的自卫武器



冲绳岛战役中的照片,在爬梯的时候,手枪的重要性就显露出来了





APD SWAT所装备的1911,这是换装Kimber之前的USGI型



1911式手槍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式(枪管绕绞链上下摆动),也称为枪管摆动式或枪管起落式。枪弹发射后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或手动上膛时用手拉动套筒),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由于绞链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因此其上端向后转动,越过死点(起延迟开锁作用)后便逐渐拉枪管尾端向下摆而开锁。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位,因为枪管后下端与套筒座为绞链连接,所以枪管向前运动时,使绞链向前回转,顶起枪管尾端,使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凸筋正好进入套筒内壁相应的闭锁槽中。



手动保险在底把尾部,早期的型号只在左侧有手动保险,现在有一些型号两侧都安装有手动保险。把手动保险机柄推到上方位置时,会锁住击锤和阻铁,同时,保险机进入套筒的缺口内,阻止套筒运动。该枪还有握把保险,当套筒已经复进到位,而且手动保险装定于“发射”位置时,只有手紧压握把保险并扣扳机才能击发。因为握把保险传动杆上的突齿转动扳机连杆之上,所以手扣扳机连杆扳机杆能充分后移,带动阻铁运转,解脱击锤,完成击发动作。若此时未压紧握把保险,则其传动杆上的凸齿便抵在扳机连杆上,阻止扳机连杆运动,故不能发生,另外击锤上还有一个半待发卡槽,它能使手槍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安全携带。如果有某种原因,阻铁自击锤的待发卡槽中意外滑脱,则阻铁会随之卡入半待发卡槽,使击锤无法打击击针由此避免发生“走火”。

该枪有空仓挂机柄,当弹匣中枪弹已经打完,则托弹扳顶起空仓挂机,套筒复进时就会被空仓挂机挡在后方位置。此时若压下空仓挂机柄便可使套筒复进。

该枪采用U形可调风偏表尺,片状准星较宽。

标准的弹匣容量为7发,但有意思的是,美国宾厄姆有限公司生产了一种30发大容量弹鼓,可直接插入手槍使用,无需改动手槍任何部件。弹鼓靠螺旋弹簧驱动供弹。



分解步骤:

①卸下弹匣,将套筒向后拉,检查膛内和进弹口是否有弹;

②用手指或弹匣底扳向里按压复进簧帽并顺时针方向转动枪管套,此时复进簧和复进簧帽会被弹出,但不要立即取下;

③拉套筒向后,使套筒上的小缺口对准空仓挂机,从右向左顶出空仓挂机并卸下;

④向前拉套筒,将套筒连枪管、绞链、枪管套、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一并取出;

⑤抬起复进簧导杆并向后抛出,从前面取出复进簧和复进簧帽,将枪管套逆时针转到位后取下;

⑥将绞链向前压倒,抽出枪管。

一般情况只作上述不完全分解,在需要作全面擦试和维护时,可进一步作完全分解。

1911式冲锋手槍

全自动手槍即冲锋手槍在美国也被称为“口袋机枪”(Pocket Machineguns),这种轻便小巧的小型速射武器由于效用存在争议,因此不是各国兵工业发展的重点。

在美军正式装备M1911手槍之后,许多西班牙的枪械厂商如星(Star)、骆玛(Llama)和阿斯特拉(Astra)都纷纷开始山寨M1911式手槍,这些山寨1911只是仿制了1911的外形,却没有1911的内涵,其内部结构是不相同的,尤其是简化了击发机构。到了1930年,星公司研制了以他们的M1922型半自动手槍为基础的第一种仿1911式冲锋手槍。这种星式冲锋手槍有不同的型号,其中一些型号配有可拆卸的枪托、可调整的机械瞄具,有些型号安装有加长的枪管,而且该枪可在9×19mm派拉贝鲁姆、7.63mm(.30毛瑟)、.38 ACP、.45 ACP等多种口径间转换,当时西班牙民防军就选择了9mm伯格曼-贝阿德口径的这一系列冲锋手槍作为制式手槍。另外弹匣容量也有多种不同的容量,有15发、25发和32发等。这种星式冲锋手槍安装有上下滑动的楔形快慢机选择钮,其位于套筒的右后方,表面有锯齿形的防滑纹。当其向上推时,枪只能半自动射击;推向下时,就能实施全自动射击。

这种星式冲锋手槍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该枪的射速超过1,000发/分,即使用后坐力较低的9×19mm弹,在没有枪托的辅助下连发射击时枪口跳动也是十分历害。后来西班牙人研制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射速减速器,安装在后期生产的枪型上;这种“减速型”在1934年销售。但星式冲锋手槍仍然是不受市场欢迎,只在远东和拉丁美洲卖出了一小部分。此后,再没有人生产过1911式的冲锋手槍了。

西班牙“星”公司在1930年生产的仿美国M1911式外形的M1922型冲锋手枪,口径为7.65mm



另一种“星”冲锋手枪,命名为MD型,可改变口径,有.45ACP、.38超级和9×19mm派拉贝鲁姆弹,还配有不同容量的弹匣



然而,历史上第一把载入史册的M1911手槍的全自动型并非来自正规的枪械制.造业界,而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一家不出名的枪店,这家枪店属于一个名叫希曼·莱曼(Himan S. Lebman)的年轻枪匠。

希曼·莱曼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此人很喜欢玩全自动武器,他把兴趣与谋生结合在一起,于1920年代中期开了一家枪匠店,专门帮人把各种运动用的半自动武器改装成全自动。不过他的客户之中有许多都是不法分子,据说他也曾为当时的墨西哥革M者提供过他改装的全自动武器。在他的改装枪中,最有名的是几支由1911式手槍改装而成的冲锋手槍,因为这几支枪都成了两个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犯罪分子的凶器。

这第一个犯罪名人便是约翰·狄林杰(John Dillinger),他是1930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著名的银行大盗,不喜欢他的人称他为“美国头号公敌”,但也有不少欣赏他的人,时值美国经济不景气,一些平民把他当成现代罗宾汉,据说他端着汤姆森冲锋枪翻越银行柜台的动作很潇洒,而且抢劫时很少伤害平民。警方和F.B.I.多次抓捕行动都被他成功逃脱。最后在1934年7月22日,约翰·狄林杰在F.B.I.的围捕被射杀。在有关狄林杰的信息里大多提到他的武器主要是“汤米枪”(汤姆森冲锋枪的昵称),而手槍则是柯尔特的半自动手槍。但1934年4月F.B.I.在圣保罗的一次搜捕行动中,他们在狄林杰曾藏身的公寓中搜出了一支.38 Super口径的M1911A1式手槍,这把手槍的枪口延长,安装了一个汤姆森冲锋枪的枪口防跳器,又在前下方加装了一个汤姆森冲锋枪的前握把,并配用22发容量的加长型弹匣,可以全自动发射。这把1911式冲锋手槍,就是莱曼为狄林杰改装的。

莱曼改装的一把1911式冲锋手枪,加装了汤姆森M1928冲锋枪的前握把和枪口制退器,并使用西班牙生产的30发弹匣



而另一个使用莱曼改装枪的著名悍匪就是“娃娃脸尼尔森(Baby Face Nelson)”,他的真名是莱斯特·吉里斯(Lester Gillis),也是有名的银行大盗。此人曾一度加入狄林杰的抢劫团伙,但他和狄林杰不同,他嗜杀成性,杀死过多个执法人员和无辜路人,后来和狄林杰分道扬镳。在狄林杰死后娃娃脸尼尔森继续四出作案,最后在威斯康辛州被F.B.I.特工所围剿,也是在枪战中被特工们所射杀。

莱曼至少为娃娃脸尼尔森改装了两把1911式冲锋手槍。F.B.I.特工在枪战后从娃娃脸尼尔森投宿的小波希米亚汽车旅馆中缴获了第一把,这把手槍被确认系曾经杀害过执法人员的凶器。后来在搜查尼尔森的其他隐匿处时,又发现了第二把莱曼改装的1911式冲锋手槍。

不过莱曼似乎还为娃娃脸尼尔森改装了第三把1911式冲锋手槍,因为当F.B.I.在1934年4月拘捕莱曼的时候,在他枪店的工作台上发现一把差不多改装完成的1911式手槍。现在,莱曼为娃娃脸尼尔森的3把1911式冲锋手槍都作为证物而被F.B.I.所收藏着。然而,改装这些枪的希曼·莱曼却因为没有适用的法律判决而被释放。而这个事件也导致美国政F在1934年第一次制定管制槍支的法律,要求平民需要对机枪所有权作登记,后来又因应各种重大犯罪事件而逐步制定新的法规加强控制,例如至今令美国机枪爱好者们所深恶痛绝的1986年机枪禁令。

莱曼改装的另一把1911式冲锋手枪,这一把枪是F.B.I.于1934年在威斯康辛州伏击娃娃脸尼尔森后缴获的



莱曼所改装过的1911式手槍都不尽相同,最初的型号只能全自动射击,而后来的型号则具有快慢机功能,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但所有的这些改装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安装有前握把和枪口防跳器。在当时,德国毛瑟公司和西班牙星公司都在生产的冲锋手槍,但都没有这些的装置。这说明莱曼虽然只是一个小枪匠,但他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他是思考过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过高的射速所产生的操控性问题。

此外,莱曼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改装的是柯尔特原装的1911式,这比西班牙星公司的山寨枪要困难得多。因为西班牙的山寨1911式其实只是外形和基本结构相似,其击发机构与原装1911式是不同的,要改成全自动还比较简单,只需在套筒上加上一个装置(通常是上下滑动式的快慢机),使其在套筒复进到位的时候如果扳机仍然保持扣压状态,就能自动抬起击锤阻铁。而原装的1911式如果只是改装成只能全自动射击还比较容易,但要加上快慢机选择射击方式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装数个零件。这也可能是他的每一把改装枪都不尽相同的原因,他一直在摸索和改进更完善的方法。

莱曼在他被捕前改装的那最后一把枪也许是最成熟的设计,所以美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期要求F.B.I.把这把手槍借给了他们,并且在春田兵工厂针对1911式冲锋手槍在军事用途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广泛的测试和评估。虽然最后莱曼的冲锋手槍不被考虑作军事用途,但陆军总结报告认为莱曼这种对1911式制式手槍改装的武器在全自动时是可靠的和可控的。当陆军把手槍归还给F.B.I.时,原本的快慢机按钮却不知怎么丢掉了,只好用一个普通的螺丝来代替。

由于莱曼改装的手槍在1930年代中期引起美国陆军的注意,柯尔特公司从莱曼改装的手槍上获得灵感,并着手研制自己的选射型1911式冲锋手槍。开展该项研究计划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增加柯尔特对研制军用型1911式冲锋手槍和卡宾枪的兴趣。该计划在1938年开始,研究和发展小组由威廉·斯沃兹(William L. Swartz)和贺瑞斯·肯尼迪(Horace J. Kennedy)领导,肯尼迪在1949年7月28日把他们的设计成果申请了专利(专利号2,462,505),而这项设计正是在莱曼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而且同时研制有.45 ACP和.38 Super两种口径。虽然柯尔特实验的选射型1911武器系统在可靠性方面没什么问题,但由于军方还是更关注像M3A1“注油枪”和司登冲锋枪这样更廉宜而且在实战条件中更有效的冲锋枪,而且据说.45 ACP型在连发时就像“高射机枪”一样,其难以操控的程度可想而知,而.38 Super口径虽然比较好点,难怪当初莱曼改枪的对象大多选择.38 Super口径。但这种口径的冲锋手槍的使用效果还是让军方的人无法接受,因为军方对士兵自卫武器的性能要求可不像银行劫匪的要求那么低——只要打起来够吓人就行,所以柯尔特的选射型1911还没正式推出就流产了。

柯尔特公司早期试制1911式全自动型,这一早期型号和莱曼的早期改装枪一样,只能全自动射击,没有半自动功能



柯尔特二战时研制的.38超级口径的冲锋手枪之一,采用金属制的枪托,前握把和枪口制退器,这一型号已经是比较完善的设计



不过,改装1911式冲锋手槍的故事仍在继续。

二战结束后,大量的1911式手槍作为剩余物资被美国政F处理出去,其中主要的接受者之一是菲律宾的军队和警察。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所以有许多地下兵工厂生产土枪,或把原本是半自动的武器改装成全自动武器,菲律宾当局偶然能缴获到一些改装成全自动的1911式手槍。

无论是莱曼的改装枪、柯尔特公司的试验型、还是菲律宾地下工厂的改装枪,这些1911式冲锋手槍能达成全自动功能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原理就大同小异。一是利用原来的单发阻铁,加装一组快慢机零件,当套筒复进到位后通过这些零件让不松开扳机就能直接释放阻铁;二是在击锤上增加一个缺口,加装一个连发阻铁和快慢机。

今天,1911式手槍发展出更多系列的衍生型,以现代的技术,如果要设计出更完善的1911全自动型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不再有人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冲锋手槍的存在价值本身就有许多争议,冲锋手槍在全自动射击时都存在着难以操控的问题,不适合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使用。这是由于枪的重量太轻,而且冲锋手槍的射速通常较高。即使像前苏联研制的斯捷奇金APS装有减速器,但如果没有接驳上枪托来辅助,点射时的散布也是非常大的。即使像莱曼和柯尔特的设计那样加上枪口制退器、前握把和枪托,也是只能用于极近距离内的火力压制。所以如果再设计出1911式冲锋手槍,除了打起来好玩之外,并没有其他实用意义。

如今,即使对于收藏家,1911式冲锋手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美国,这样的改装枪都被炒到1万至一万五千美元之间,而且改枪的手艺好和质量高的话还能更贵。

柯尔特的军用型1911

1911年生产的M1911



这是1941年生产的M1911A1



春田兵工厂1911

作为美国政F的国营兵工厂,春田兵工厂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M1911的生产任务。

虽然M1911A1是由春田兵工厂改进的,但由于二战中对步枪需求更大,且生产能力有限,所以春田兵工厂在二战中主要是生产步枪,但也负责检验其他承包商生产的M1911A1。

从1955年开始,每一年春田兵工厂都用现役的M1911A1手槍改造一批NM型手槍,直到1964年兵工厂关闭。这些NM型手槍被称为“改装式政F型国家比赛型”(Government National Match Reworks),枪上的部件有“NM”标记的部件并作磷酸盐防锈处理,大部分还增加有春田兵工厂的标记“S.A.”。

除了为美国陆军翻新NM型手槍,春田兵工厂也为美国空军的手槍射击队翻新国家比赛型,被称为空军国家比赛型(Air Force National Match),套筒上有“AFPG”或“A.F.”标记。

1915年的早期春田1911,许多部件上都有“S”标记



1963年的NM型M1911A1



雷明顿UMC的M1911

雷明顿UMC(Remington-UMC)获得的生产合同指定尽快达到日产量3,000把手槍的目标,但由于必需的生产图纸和规格都没有及时获得,所以UMC公司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开始生产,直到柯尔特公司提供了图纸。其实柯尔特也没有故意刁难,事实上他们自己也没有完整的蓝图,完全是依靠工人的经验和他们自己作为研制方的优势才能在早期开展生产。后来他们找了另一家公司替他们完成生产图纸的绘制工作。

第一把 雷明顿UMC的M1911手槍在1918年8月交付美国政F,但当时该公司还不能达成指定的生产率目标。到战争结束时, 雷明顿UMC只有交付了13,152把M1911手槍。到1919年停产时,一共生产了21,677把手槍。

1918年生产的UMC手枪





雷明顿-兰德的M1911A1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雷明顿-兰德(Remington-Rand)公司还只是一家有55年历史的打字机生产公司,虽然他们的打字机质量相当好,但却完全没有武器生产经验。由于战争爆发急需武器,因此美国政F把一份M1911A1的生产合同判给了雷明顿-兰德公司。

雷明顿-兰德公司在1942年3月16日获得第一份订单,是总数为125,000把M1911A1手槍。由于没有生产手槍的经验,所以雷明顿-兰德公司立即组建了新的部门来负责这个项目,这个部门被称为雷明顿-兰德“C”分部。他们把位于纽约Dickerson街上的一个空置的打字机厂房改建成生产M1911A1手槍的车间。

最初生产的255把手槍在1942年11月交付给军工部门检查,当时由于生产设备不全,导致雷明顿-兰德公司必须购买其他公司的部件,例如高标、柯尔特和春田的枪管, 联盟开关和信号的分解柄,柯尔特的握把保险,柯尔特和春田的空仓挂机等等。

在1945年3月前终于建立起完整的生产线并能为陆军部提供价格最低和质量合格的手槍。至战争结束时,雷明顿-兰德公司共生产了超过875,000把手槍,几乎是柯尔特的伊萨卡产量总和的两倍。

1942年早期的手枪



1945年中期生产的手枪



辛格公司的M1911A1

在1925年,美国陆军军械部要求辛格公司进行有关大批量生产M1911A1手槍的可行性研究,该研究花了一年时间,在现有生产设备和工艺上进行调查,当时估计生产能力可达到每月25,000把,但这只是一次纸上作业,并没有实际投产。到了1939年,辛格公司再次被要求开展研究高速生产M1911A1手槍的可行性,并在1940年4月17日获得一份500把M1911A1手槍的生产合同。该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培训工人和调整机器,使产能提高到每小时100把手槍。

每小时100把这个目标始终没办法达成,辛格公司也从未大规模生产手槍。除了完成那500把手槍外(枪号从S800001至S800500),没有获得其他的订单。生产线和研究的文件被分给雷明顿-兰德公司,还有一些分给了伊萨卡公司。

由于数量稀少,现在辛格的手槍已经成为二战期间生产的M1911A1中价格最高的。按照民间统计的2002年二手武器价目表,完好度极好(96%-98%)的辛格手槍能卖到25,000美元,即使是完好度较差(低于60%)的手槍也能卖到3,500美元。



柯尔特英国版M1911

这种柯尔特.455韦伯利口径手槍主要配发到英国飞行中队(Royal Flying Corps)、皇家骑乘炮兵(Royal Horse Artillery)和皇家海军。柯尔特公司在1916年6月29日接到英国陆军部和伦敦军械公司(London Armory Company)的合同为英国生产英国口径的M1911手槍,合同号为94/P/1118,在1916年9月7日开始交货。



阿根廷1911式手槍

在美国采用M1911A1后,阿根廷政F从柯尔特订购了10,000把枪1927型手槍,这些在柯尔特生产的1911式手槍的序号独立于其他柯尔特的产品,是从1到10000。这些枪的最初只用刷蓝色做了烤蓝处理,并采用网格纹的胡桃木握把。这批枪在套筒右侧有如下标记:

EJERCITO ARGENTINO

Colt CAL. 45 MOD. 1927 S/N

在1930年,阿根廷获得许可生产他们自己的.45手槍,被称为“西斯特玛-柯尔特”(Sistema Colt)来与原来的柯尔特1927型区别开来。这些1927型手槍在阿根廷的罗萨里奥的国营轻武器公司(Fabrica Militar de Armas Portatiles“Domingo Matheu”)。在套筒的左侧的标记是“F.M.A.P”或“D.G.F.M(F.M.A.P)”,在套筒右侧有两行文字“Ejercito Argentino, Sist. Colt, cal. 11.25 m.m. MOD 1927”。所有的1927型的套筒上都有阿根廷的印章。

估计有38,000把柯尔特M1911 .45口径手槍仿制品在罗萨里奥生产;另外有75,000把在1947-1966年生产(有一些直到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岛(福克兰群岛)战争期间仍被阿根廷军队使用)

所有的“西斯特玛-柯尔特”最初是进行了烤蓝,除了一些专门为海军生产的。早期的枪采用有网格纹的胡桃木握把,后来采用黑色或褐色的硬质橡胶。在底把、套筒、枪管和弹匣上都有号码。大多数都进行烤蓝,或磷酸盐处理,许多磷酸盐处理的枪是采用烤蓝的小零件。

除了军事产品外,阿根廷Hispano Argentino Fabrica de Automoviles公司(简称HAFDASA)也生产了一些被命名为“Ballester-Molina”的没有柯尔特许可的复制品。HAFDASA的枪的其他上是直接复制柯尔特产品的。然而,板机和板机拉杆不一致,在板机轴上,而且板机延长到外面。Ballester-Molina手槍没有握把保险,该枪是用从德国战舰上切割的钢材来生产的。

柯尔特生产的1927型



西斯特玛-柯尔特手枪



挪威的1911式手槍

第一个M1911手槍的外国仿制型是在挪威。挪威军队在1912年决定采用M1911,在1913年和1914年,挪威从柯尔特购买了300把商业型.45手槍,经试用后,认为可以在在挪威生产该枪,于是开始商谈生产的许可权。在1915年1月签订协议后,用25,000克朗买了一套柯尔特的图纸和在挪威的康斯堡武器工厂(Kongsberg Weapons Factory)无限量生产M1911手槍的权利。

挪威正式采用的1911式手槍定型为“1912型柯尔特自动手槍”(Colt Automatisk Pistol Model 1912),最初500把枪与柯尔特的产品完全一模一样,只是铭文不相同。在1919年开始生产不同套筒标记:M1914 11.25mm自动手槍(11.25 mm Aut. Pistol M/1914)。M1914的空仓挂机也与柯尔特的和挪威M1912手槍的不同。

从1919年到1930年代初期,康斯堡工厂完成了大约20,000把M1914手槍。由于已经满足了军队的需求,生产线停工。当NC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领挪威后,他们命令挪威人重新开始生产M1914手槍,打算用来武装占领军和亲NC的挪威人,结果从1941年到1942年生产了大约10,000把枪。二战结束后,挪威又装配了一些新的M1914手槍,使该枪总数接近33,000把。



联盟开关和信号的M1911A1

位于宾夕凡尼亚州的 联盟开关和信号公司(Union Switch & Signal company)从1942年5月5日接到一份生产200,000把M1911A1手槍的合同。第1把手槍在1943年1月交付军工部门检验,但由于军用型手槍的需求下降,因此他们的合同也随之被取消,并改为要求生产卡宾枪的部件。在1943年3月8日,US&S公司被正式通知合同额从200,000把减少到30,000把。到了6月26日,当合同将近完成时,而且许多工人都转移到卡宾枪部件的生产线时,US&S公司又收到一封购买另外25,000把手槍的信。这批手槍在1943年11月27日交付。最后,US&S公司一共生产了55,000把手槍,枪号从1041405到1096404,日产量最高峰时达到650把手槍。 由于数量较少,US&S的M1911A1手槍成为除辛格手槍外较罕有的二手槍。



伊萨卡M1911A1

在二战期间,伊萨卡公司为美国陆军生产了370,000把M1911A1手槍,不过早在1919年时,伊萨卡也曾为英国军队生产过M1911手槍。

伊萨卡为英国生产的M1911



伊萨卡在1944年生产的M1911A1



国家比赛型(NM手槍)

在1919年,就已经有人在国家比赛上使用M1911手槍,但可以想像,这些手槍与市面上卖的是一样的。在1932年的国家比赛上,柯尔特第一次提供国家比赛级的1911式靶枪(另一些资料是说1933年)。NM型的M1911手槍与军用型M1911的区别在于它们采用了比赛级枪管、网格型防滑纹的板机、网格形防滑纹的弓形握把背板、胡桃木握把侧片、和手工打磨的内部零件,并作烤蓝处理。在后来的型号上还包括斜坡式准星和可调式照门。这些型号在套筒左侧都打上了“国家比赛.45口径柯尔特自动手槍”(NATIONAL MATCH COLT Automatic Calibre .45)的标记,到1941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全力生产军品,NM型被迫暂时停产。

柯尔特从1957年~1970年间生产新的NM型手槍,被命名为“金杯国家比赛”(Gold Cup National Match)。配比赛级枪管和可调整的板机,扩大抛壳口,可调式瞄具。在照门上刻了一个金杯标记,扳机略为加宽,套筒稍为变轻。该型号至1970年停产。握把上有金色奖杯且序号加上“NM”后缀。

从1970年~1983年间柯尔特又生产了70系列的金杯国家比赛手槍(MKIV/Series 70 Gold Cup National Match),该型号有可调整板机、比赛击锤和Colt-Elliason瞄具。

在1983年~1996年间,又生产了80系列的MKIV金杯国家比赛手槍(MKIV Series 80 Gold Cup National Match),该型号有Colt-Elliason的可调整照门,宽凹槽的可调整比赛板机。原使用7发弹匣,在1992年改为使用8发弹匣,而1992年前生产的枪也被重新改装成可使用8发弹匣。

金杯奖型(Gold Cup Trophy)——口径为.45 ACP,有7发或8发弹匣,比赛级枪管和枪管套,可调整扳机,Colt-Elliason瞄具,有手指槽的橡胶握把。该型号在1997年开始生产,用于取代原来的MKIV/80系列金杯国家比赛型。
手槍----1911系列 1911年

其他NM型手槍型号还有:

.38比赛AMU型(Match .38 AMU)——发射.38 Special无缘弹,这种弹由柯尔特生产,是从.38 Super弹演变而成,柯尔特生产转换成.38 AMU口径的转换套筒,再由美国陆军用.45 ACP手槍的底把装配成.38 AMU口径的枪,表面烤蓝。

.38超级比赛型(Super Match .38)——这种手槍很像超级.38,但调整过发射机构并采用比赛级枪管。在1935~1946年间生产,有固定式和可调式两种瞄具。

德雷克套筒国家比赛型(Drake Slide National Match)——装配德雷克专门为美国陆军射击队的比赛枪生产的套筒。

金杯MKIII国家比赛型(Gold Cup MKIII National Match)——口径为.38 Special无缘弹,很像金杯国家比赛型。序号有“NMR”或“MR”后缀。这些手槍在1961~1974年间生产。

75周年纪念MKIV/70系列金杯国家比赛型(MKIV/Series 70 Gold Cup 75th Anniversary National Match)——类似70系列金杯,但只在1978年为纪念佩里营而定做了200把。

柯尔特国家比赛型



金杯MKIV 70系列国家比赛



柯尔特的商业型1911

柯尔特的商业型(出口或在民间出售)1911手槍主要有“政F型”(Government)、“指挥官型”(Commander)和“军官型”(Officer)三种规格。“政F型”指的是全尺寸标准型而非军用型,枪管长5.07英寸(127mm);“指挥官型”指的是尺寸较短的紧凑型,枪管长4¼枪管(108mm);“军官型”是最短的,枪管长3英寸(76mm)。这三种规格的手槍均使用政F型的全尺寸底把,只是套筒长度不同。

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政F开始发起一系列测试以寻求一种新的手槍代替M1911A1。当时要求之一是手槍全长不超过7英寸,重量不超过25盎司。这些测试在本宁堡的阿伯丁试验场进行,当时提交的有S&W M39、柯尔特“指挥官”型(Colt Commander)和改进的FN“大威力”,口径均为9mm派拉贝鲁姆。在1949年底,“指挥官”型作为一种较轻的紧凑型手槍配发给部分军官。其后,柯尔特把“指挥官”型向市场推出,口径有9×19mm、.45 ACP和.38 Super三种。在1970年前,“指挥官”型的底把改用较轻的铝合金材料,这种底把称为“Coltalloy”。在1970年,一种全钢型“战斗指挥官”(Combat Commander)推出,由于指挥官型被用于统称这个尺寸的手槍,为了区别,从1970年开始,原来的铝合金底把的“指挥官”型的名称被改为“轻型指挥官”(Lightweight Commander),该枪一直生产到1976年。

1950年的柯尔特“指挥官”



MKIV的70系列政F型柯尔特手槍(MKIV Series 70 Government Model)从1970年到1983年间生产(政F型指的是标准尺寸),而序号上有“70G”前缀的型号是从1970年到1976年制.造的。从1976年到1980年又生产有“G70”后缀的型号。从1979-1981年生产有“B70”后缀的,从1981年到1983年生产有“70B”前缀的。70系列中,除了政F型外,还有70系列战斗指挥官型(Series 70 Combat Commander),70系列轻型指挥官型(Series 70 Lightweight Commander),和70系列战斗政F型(Series 70 Combat Government)。70系列的特征是改进了枪口帽以增加精度。

在1983年,柯尔特推出了MKIV 80系列手槍(MKIV Series 80)。80系列也是有政F型和指挥官型两种规格,并有多种型号。这个系列最主要的改进是增加有击针保险,当扳机扣下时才能打开。

1991系列是从1990年代开始生产的,某种意义上算是90系列,只是不叫这个名称。

金杯系列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推出,是针对比赛射手推出的型号。金杯系列也有政F型、指挥官型。

XSE系列有政F型、指挥官型和轻型指挥官型三种规格,政F型只有.45 ACP口径,而指挥官型的口径有.45 ACP和.38 Super两种。.45口径的弹匣容量为8发,.38的弹匣容量为9发。XSE系列的特征在于套筒前方也有倾斜式的防滑纹。

柯尔特防卫型(Colt Defender)手槍是用政F型尺寸的底把配上军官型尺寸的套筒而成,枪管长3英寸,全枪长6¾英寸。柯尔特公司在1948年就开始推出这种采用重量轻的铝合金底把的尺寸紧凑的手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5365.html

更多阅读

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清朝统治了多少年

金冲及: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    怎样看待清朝统治集团的最后十年,本来不是难以判断的问题。因为清政府在1911年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遭到国人抛弃这个事实,已比任何雄辩更清楚地做出了回答。  但近年来这个问题却又被讨论得

顺治元年(1644年) 至宣统三年(1911年) 整个清朝大事记 顺治

正月,福建姜世英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号称2万,从诏安越过饶平,浩浩荡荡向潮州各县进兵.二月,郑芋匏带领的起义队伍进攻海阳,被官军打败.三月,叶祝老率领几千人进兵潮州城,驻扎在韩江东岸.闽参将施福领兵从苏山坝追至茅坑,一路斩杀起

声明:《手槍----1911系列 1911年》为网友贱癌入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