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德中型坦克黑豹与T34 t34中型
T34-85和黑豹,被后世称为2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苏德2国设计理念,而这种理念是通过两国对各自战略战术,战争理念,性能取舍,客观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考虑后的形成的产物,因此决定就此话题为基准,展开本文,从这2个最具双方特性的坦克各个方面性能,以及这种性能的取舍过程,分析2国坦克。从而得到某种结论。
坦克的设计过程,是性能取舍的过程,也是性能与客观的外部环境协调的过程,而这种性能取舍的合理度,协调度的高低,则与坦克整体是否是优秀的,有着极大的内在联系性。而既然是取舍,有取就必有舍弃。但这些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因此除了看的到性能数据外,我们必须注意那些看不到的细节。同时需要注意这些细节与整体设计的关系。
关于2者的整体设计理念的简单解析
在开始分析之前,需要先将2者设计理念简单的解析一下,以便更好的在后面分析中,理解2者的设计。黑豹的设计理念,火力方面,追求对装甲杀伤力,倍径较大,口径则偏小,精度高,弹药基数较大,对装甲目标效果优异,防御能力,强调正面防护,侧面防御较弱,属于重点防护的思想,机动能力,较为出色,续航能力较差,机械稳定度,较为一般,内部人机工程学上也较为合理,可以说黑豹是针对装甲战的产物。对战略的考虑方面,设计的理念倾斜体现在,相较同级别苏联坦克,拥有较大的性能优势,试图发挥德国在工业上的优势。规避资源上的短板,缺点在于维护复杂。
T34-85,火力方面,追求的较为均衡,穿甲能力和支援步兵作战能力都有,精度较差。弹药基数中等,拥有较全面的作战能力,防护能力方面。车身低矮,防护能力上,比较平衡,较倾向于全面防护,机动能力上。机动能力较好,续航能力较强,机械稳定度较差,人机工程学上,设计的不合理,T34-85是针对各种战场需求的较均衡的产物,设计的优点有,对生产技术要求低,易于大规模生产,可以发挥出苏联在资源上的优势,以数量换取战场的优势。缺点在于虽然适宜各种战场,但也对造成了各个战场的,针对性不强的结果。了解了2者的大致设计理念后,下面就开始正式的分析,从火力,防御,机动,等其他方面深入分析。以求证,它们是否达到了自己设计理念的追求。
关于黑豹与T34-85的火力分析
坦克火力的评估,主要依据的是主炮的穿甲能力,弹药基数,精度,3个方面。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开始分析
关于两种穿甲能力的解析
关于黑豹与T34攻击与防御能力关于黑豹的防御能力与T34-85的攻击能力,T34使用普通的APBC弹,在1000米能穿透102mm匀质装甲,苏军的85mmAPBC在750米也才拥有107mm的匀质装甲穿透力,德国人实际测试,用缴获的85mm炮使用APCR约在500米击穿豹G的首上,但要注意弹种是APCR(HVAP),不是普通的APBC,也就是在500米处T34-85,使用APCR可以有效的威胁到黑豹正面装甲,事实上大多情况下在300米内T34-85才能保证对黑豹装甲击穿,黑豹由于不同时期,防御力有着一定的区别,安装表面硬化装甲的豹D ,即使使用APCR,T-34-85也只能在100米击穿。普通的APBC弹,无论对豹D、豹G还是虎I都是0距离也无法击穿。以上基本说明了黑豹的防御能力以及T34-85的攻击能力,基本上可以说黑豹防御力500米内才会被T34-85威胁。
关于黑豹攻击能力与T34-85的防御能力,黑豹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1000米处的穿甲能力为145毫米,T-34/85MOD-1944型号,其车体正面装甲厚60毫米,45度倾角。炮塔是90毫米35度,43年的T34-85车体是45毫米45度。从现在资料来看黑豹最大可在1500米左右就能击穿T34正面最厚的炮塔装甲。此数据也符合战场实际。另尚无发现,老虎与黑豹有在1000米外被正面击毁的记录。
关于两种坦克的精度问题
黑豹的坦克精度非常高,法国陆军军事技术局车辆部门发型的黑豹1947对黑豹的评估,首先证明了黑豹的主炮威力巨大,并且拥有极高的命中率,大多命中弹在1400米和2000米取得,1500米内钨芯穿甲弹道平稳度远超别的主炮,不过超过1500米就会迅速失去弹道。火炮发射时的震动不会影响到车组人员,紧急时可进行20发一分钟的射击,切换式瞄准镜使得有经验的车组可以在3000米的距离抢先开火。
史蒂芬哈特.德军豹式坦克1942-1945.
T34-85,由于继承了T34系列“简洁”的特点,不客气点的话,也许用简陋更合适一点,加工环境的恶劣和工艺问题,使的其精度较低,而T34使用柴油发动机也是影响精度的一个原因,因为2战时期柴油发动机减震技术尚未成熟,使用柴油发动机虽然有着不少优点,但因此却要大幅度牺牲精度。造成T34坦克只能在500米内才能较为准确的命中敌人坦克,其开始射击的距离大多也是这个距离。更远距离则相当看人品了,因此精度上黑豹胜出,无疑没有任何疑问。
影响射击的精度除了设备本身外,应该就是体现在人员素质上的。目前也许在德国和苏联的武器性能上存在着某种争议,但至少在,操作人员素质这个问题,认为苏联人在坦克操作人员素质上超过德国的。应该还是罕见的。所以就不多做论述了。
75L70从性能来看,的确是一款很优异的坦克炮,不过就生产性而言,选
用88L56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虽然T34-85火炮逊色一些,但生产性上远比75L70更加优异
虽然拥有优异的正面防御,黑豹的侧面防御却尚不如吨位不如自己的T34-85
在进攻的时候,黑豹更容易受到较小口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
德国人在1944年3月23日的报告中对黑豹坦克和苏联红军的T-34/85以及JS-II做了对比:“黑豹坦克进行正面射击时远优于T-34/85(黑豹G型坦克可以在800m距离正面击穿T-34/85,而T-34/85则需要在500m距离才能正面击穿黑豹G型坦克的装甲),侧部装甲和后部装甲的对比也差不多,正面装甲优于Js-II但侧面装甲及后部装甲弱于斯大林2型坦克。”在1943年和1944年,黑豹坦克可以在2000m距离击毁当时所有的各种坦克,而黑豹老兵们的报告称大约90%是在1000m距离开火。按照美国陆军的统计击毁一辆黑豹坦克需要损失5辆M4谢尔曼坦克或者9辆T-34坦克。(译者注:东线和西线战场环境不同,这两者的战损比没有可比较性。恩斯特.巴克曼曾经说过东线战场德军坦克对手是苏军坦克而在西线确实盟军的战斗轰炸机,另外这里说的JS-2应该是JS-2初期型号,而不是JS-2M型。)。
1944年9月美军的报告称:“为了击毁一辆黑豹坦克,一辆安装3英寸(76.2mm)火炮的坦克歼击车(M10坦克歼击车)或者安装76mm火炮的坦克歼击车(M18坦克歼击车)不得不瞄准炮塔的侧部或者后部,当不幸正面面对黑豹时只能瞄准其前装甲上的球形机枪塔或者其主炮护盾的下侧。”
小结,黑豹坦克大约可以在1500米处左右,击穿T34-85任何角度任何部位的正面装甲,如果是命中车身的话,穿透距离会更远。而T34-85,则需要500米处左右才能威胁到黑豹。并且不是所有部位都可以击穿。黑豹拥有远超于T34的穿甲能力,究其原因,在于其更大的重量,可以装备更强力的火炮。但代价显然也是有的,重量的大幅度增加。机动能力的下降,初期可靠性的下降,任何一次在设计上对性能的取舍,对整体的影响都非是绝对的正面或者负面的。
二,
。
黑豹作战的准则的一些细节
高性能火炮应该在各种接敌条件下被充分利用,坦克炮应该在二千米距离上就进行射击。 在一切情况下都应避免给敌人在近距离攻击黑豹坦克的机会。为此就有必要在作战时使用突前于坦克编队一定距离的战场侦查部队〔Gefechtsaufkl爀甀渀最〕,实战经验表明,侦查部队突前于黑豹坦克编队的距离在一千~一千二百米为宜。使用侦查部队的目的在于诱使敌火力射击从而暴露其目标位置,使黑豹坦克能在远距离上发现目标并攻击,经验表明,绝大多数战损的重武器和坦克,都是被来自于一千四百~二千米以外的火力所毁伤的并且弹药消耗量相对较少,每四~五发炮弹就能摧毁一个目标, 由于黑豹坦克侧装甲防护相对比较薄弱,所以给其提供侧翼掩护是相当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分队指挥官都必须注意协调调动掩护部队 。
这些作战细节和实战经验也说明了黑豹的精度是极高的。
小结,精度上黑豹远高于T34-85。理论上黑豹的穿甲能力,可以在更远距离击穿T34的正面装甲,其主炮精度在1000米左右也是相当高的,但黑豹主炮不管如何也只是75毫米的口径限制,速度衰竭较快,其在远距离的精度下降的较为明显。真论远距离的精度还是比老虎差不少的。不过2战坦克作战。从历史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作战是在1000米内进行的。所以其远距离杀伤能力被舍弃了许多。而T34的高明之处,也在这里,虽然精度的确很低,但如果大多战场是较近的话,其先天的弱点会被很大的弥补。
三,关于T34与黑豹的机动能力
黑豹坦克的发动机马力为700,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6-55/30 km/h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100 km T3485坦克的速度为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可以看出,黑豹中型坦克的速度虽然大致和T3485坦克相当,可是T3485坦克的续航能力比黑豹中型坦克要长的多。
动力的可靠性方面,尚存一定疑问,虽然43年库尔斯克初次登场黑豹可靠性,的确很差,但到了44年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每1000-2000公里,里程大修一次即可,虽然谈不上多完美,但实战问题已经不大。而T34可靠性,虽然有传闻说是很高,但应该仅限于那些战前未简化版,42年苏联生产的战时简化版T34,可靠性极差。而在战前生产那些完整版T34可靠性则的确很高,可以直接从厂家开出来,跑上千公里到达莫斯科,而不出现任何技术问题,大幅度削减工时,是可以产生某种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42年简化版的T34说明,不合理的削减工时会让本来很可靠的坦克变得的非常不可靠。单纯追求工时的优势,就必然在某个方面得到相对劣势。
阿伯丁展示场在1942年对T-34和KV-1的评估报告。1942年春天,当时坦克生产质量最好的厂家,乌拉尔坦克厂使用了最高质量的零部件,制造了5辆质量比正常好得多的T-34。一辆送往美国,一辆到英国,两辆到前线,最后一辆送往莫斯科的中央军事博物馆,安在广场的一个基座上作为纪念。
俄文杂志Voenno-Istoricheskiy Arkhiv的2001年1号刊上,登载了作者为Boris Kavalerchik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认为阿伯丁测试的T-34在343公里的行驶后,由于尘埃进入发动机,而导致发动机完全损坏的记载,实际上已经算的上极佳了。T-34的规范说明在1000公里内不会故障,但实际这个距离是无法达到的。根据装甲装备技术部给装甲兵司令费多连科的报告,T-34的平均大修行程不会超过200公里,而阿伯丁的T-34已经大大超过这个距离。
《B2柴油机结构演变与分析》“我国总结B-2系列的缺点主要有寿命较短,大量使用合金钢(有一些不必要),制造复杂,装配繁琐,成本很高。” 《B2柴油机结构演变与分析》(国防工业1977,该书主要根据苏联方面的文献写成)记载B2的国家试验是100小时保险期,从故障很多的BD-2到B-2花了3年以上的时间(1936-1939)。”
V-2柴油发动机设计师们一直努力于将发动机的寿命提高到100小时,而实际不会超过60。阿伯丁的T-34发动机在运行72.5小时后故障,其中58.45小时是负载运行,14.05小时是空载运行。KV的则运行了66.4小时。其中一个V-2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发动机的耗油量不错(高于规范12%),但这个发动机很吃机油,所消耗的机油量是规范的3-8倍!因此1942年的T-34,限制行程的不是柴油的搭载量,而是机油量,根据当时红军坦克生产部门的记录,T-34油箱的柴油足够坦克跑200-220公里,但机油只够跑145公里。与此同时,德国和美国的坦克是不需要加额外的机油,只需在2000公里后进行更换。”
44年生产的T34-85的可靠性,目前没有找到太多资料,考虑到T34-85在工时情况以及负重,复杂程度与T34-76的变化。虽然44年的T34-85,质量上应当比42年43年更好,但其可靠性无法给与太大的期待。T34-85可靠性的结论上,个人比较倾向于,其可靠性低于44年黑豹,但修理相对容易的多,无需返厂,多数故障可以是野战的间隙内修好的。
四,关于2种坦克人机工程学的问题
关于机动问题上,除了这些能看的到数据外,就不得不提下,关于2种坦克内部的人机工程学的问题,事实上2者是难以切割的。但后者却往往被人忽视。除了外表看的到的性能指标外,一些看不到的东西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忽略却不代表它没有影响,局部的设计失败。它最终将体现在坦克整体性能发挥上。
T34坦克续航能力比黑豹更强,这点没有疑问,但从内部来看,t34设计的实在是过于简陋,方向盘都省了,就两操纵杆控制左右履带,据说T34必须随身带扳手,拿来敲变速杆和控制杆。我国引入T34作训的经验也证明了,这款坦克并不容易操纵,在相对湿滑地形,操纵动作稍大就会让坦克滑到路旁的沟渠里去,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发动机噪音极大。
在这种恶劣的内部环境下,T34驾驶员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上面的一切都被苏联人用钢铁的意志克服了。实战之中相较于对手,难以发挥出自己性能优势,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解释了,德军如此之多的性能指标低于T34的坦克,依然能在战场取得的大量的战果的原因。
相比起来,德国坦克操作人员,就要幸福的多了,“虎”式的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军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三轮交叉、扭杆式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通行能力和行使的平稳性。更有特色的是它的动力和传动系统。波舍尔采用了先进的电动传动方式,使得坦克的驾驶变得更加容易,就像开汽车一样使用方向盘。这项技术在当时只有德国和法国可以做到。这种先进的动力传动系统大大简化了驾驶员的工作负荷,也省去了沉重的齿轮传动系统。(这些也造成了,德国坦克在工时和成本要高出苏联的坦克。以及维修较为复杂,坦克高度较高的原因。)
也许黑豹内部不如老虎这么的舒服,但比T34强出几个层次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黑豹的汽油发动机除了容易着火外,续航能力较差外,其实也有自己优点,震动噪音更低,起步更快。事实上2战坦克射击的时候,基本上急停,射击,急速起步,所以,起步性能的优势还是有较大的意义的。
说到柴油机,事实上我们不该忽视,德国并不缺乏柴油机的技术,因为燃料的原因,柴油大规模生产必须依靠天然的石油提炼,合成柴油成本太高,产量也低,而德国2战石油支柱,事实上是合成燃料,德国有限的柴油必须供海军的潜艇和鱼雷艇部队使用,装甲部队只能老实用着汽油了。这些客观情况。说明德国人选择汽油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谈不上是什么失误。(性能与客观外部环境的取舍。)
关于T34续航能力的战术价值,在二战中,即使是闪击战,一般在作战形态下,装甲部队每天推进速度并不是多么夸张的,50公里左右是可以接受的。达到80公里是欢天喜地的。而能够超过100公里,只能归因于敌人的严重大意与一溃千里。此处我并不是说T34续航能力没有意义,只是想说明在当时客观环境下,柴油机的大续航能力,可发挥的战术效果,主要应该体现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较长距离的战术机动,特别是对于T34,更是如此的,可惜因为其恶劣的内部空间设计,以及实际也许并不高的可靠性,其本身拥有的这种大规模机动能力事实上被大大削弱了。可发挥战斗效能也大大降低了。(数据与客观外部条件内在联系的分析。)
小段总结,黑豹与T34机动能力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准上,续航能力上,T34优于黑豹。但因为恶劣的内部设计,以及机械方面的问题,使得T34续航能力优势可发挥余地降低不少,可靠性方面,43年黑豹可靠性极差,44年则变得较好。T34-85的可靠性应该低于44年的黑豹的程度。但黑豹维修维护方面处于劣势。
五,关于坦克的成本。
黑豹的成本分析
1944年6月1日德国武器局6科提交的黑豹坦克车体出厂价格计算方法:条目销盘(马克)昀厏上部(马克)合计(马克)成本价6045013650 74100柏林市税310 70 380消费税 12402801520出厂价6200014000 76000加上人工费等杂费之后的黑豹坦克车体零售价为117100马克(不包括炮塔、武器和电台),而同样的产品(车体)参考价为:III号坦克96163马克、IV号坦克103462马克、虎I坦克250800马克。HR230发动机 11000 AK7-200变化器3500 MG34机枪 312
加上火炮的价格的话,75mm KwK40L/48坦克炮的价格为13500帝国马克,黑豹坦克的75mm KwK42L/70坦克炮仅为12000帝国马克。黑豹装备的其他设备价格,经过计算,我们明白,实际上,长管4号的制作成本和黑豹没有什么大的差距。黑豹的成本大约只比长管4号。高出10%左右。
T34的成本分析
T34的生产成本则有点难办,其不同时期价格,甚至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价格都不太一样,差异较大,卢布汇率波动也是较大,最初T34出厂价40年是40多卢布41年型 269000卢布 41年简化型 西方称42年型 193000卢布 42年型 西方称43年型 135000卢布T34出厂价格最低是45年183厂 136380卢布34/85四三年 164000卢布最低是45年183厂 136380
完全准确的评估T34的价格事实上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只能得到一个大致的范围性数据,T34的价格波动范围大约为34000美金-100000美金。不考虑试生产以及42年应急版的生产,只考虑其产量最大的几年,价格基本在34000美金-48000美金。(注:T34成本计算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汇率不太好确定,如有更准确的数据,这里可以进行修正。)
另外从历年T34出厂价格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大规模生产,T34成本有着极大的变化,从最初40多万卢布一直下降到后来的14万卢布左右。武器在规模化生产后,给成本带来的变化,可见一斑。
黑豹成本是58000-60000美元 t34-85 大约为34000-48000美元左右,从成本来看,虽然T34-85的确有着成本优势,但在性能上,和黑豹差距却是较大的。额外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对于T34的成本较低,德国坦克价格偏贵,这个价格的差距,主要原因并非是设计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造成差距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资源充沛程度不同,造成的资源价值的差距,比如德国的许多资源都需要靠进口,本身价格相对较贵一些,而苏联资源很丰富,资源价格上本来就低了不少,而苏联特别缺乏的一些资源和工业产品,盟国也会给与援助,就如对制造坦克很关键的装甲钢,盟国就援助的数量甚至超过了苏联本土生产的数量,以上综述,苏联人本身在制造坦克的成本上,先天上就有较大的优势。
二,最后苏联人特殊的体制,造成的差距。许多德国人在制造坦克时需要的额外支出,苏联人是没有的,比如各种税收,利润等等。
三,美军的轰炸导致了德国军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下降,以克虏伯为例,从43年的八小时工作制,一天两班到44年变为11小时工作制,一天两班,上升了三分之一,可是产量却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由于为了应付美英的战略轰炸而必须分散组装,这导致了效率的大幅度下降。1944年的盟军战略轰炸使亨舍尔95%的厂房被摧毁,根据德国装甲战斗车辆委员会主席在44年12月的报告支出,44年几乎所有的坦克工厂和配件厂都遭到了空袭导致了配件供应不足,再加上长途运输的被破坏更加剧了坦克生产的困难。这些都加大黑豹的成本以及工时。四,黑豹的成本,应该有着进一步下调空间,主要原因是,黑豹产量只有6042辆,比起T34的数量相比,实在太少了一些,规模化效应恐怕尚未完全显现。参考T34历年产量以及价格的情况的变化的话,黑豹进一步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应有10%-15%左右的下降潜力。
综合考虑的话,单纯从设计,实际的生产角度来考虑,黑豹的成本恐怕不见得比T34高出多少。甚至可能是极为接近的。历史上,2者近一倍的成本差距。更多的是因为客观的外部的因素共同造就,而非黑豹设计过度复杂提高了成本。
小结,在制造成本上,历史上的T34拥有较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与设计无关,更多是其他的客观因素所造成的。T34成本无疑比黑豹低,但优势并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种优势甚至是很小的。(人们以往只看到了历史上T34的高产量,想当然就将高产量与低成本挂钩。却往往没有真正的去考证过,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以及历史上T34这种成本优势,与苏德坦克设计理念高低之分,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生硬使用一些局部的数据,不加考证套用在整体的评估上。这样即使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任何意义。)
六,关于坦克工时的问题特别开出一章,谈下工时问题,lltcl兄弟给我的数据是,黑豹工时为15000,老虎为3万,后期简化为25000,T34正常版为1万工时,战时生产的简化版为7000-8000。因此,德国坦克是工艺品,但不是战争消耗品概念并不存在。但事实上德国坦克产量低,更多的还是因为战略轰炸影响以及资源短缺影响,而非坦克设计不合理的关系。单是德国坦克发动机因为美国战略轰炸就几乎彻底停产,给德国重型坦克产量造成了非常巨大影响,德国如黑豹或者老虎工时是比较高,但比之同级别的如苏联IS系列,也谈不上有什么差距,质量上差距,是德国和苏联双方工艺技工素质差距和制.造设备差距原因造成的。而非德国坦克是什么工艺品,制.造很浪费工时的概念。
单纯以生产出的武器,精细度不同,就认定精细度更高的武器,耗费更多人力。这个看法并不科学。因为加工设备先进程度以及技术人员素质的差距,往往是造成产品工艺差距的根本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天我们中国和德国同样时间,制.造同一个型号汽车,但一般情况下肯定是德国那边质量更高,甚至时间更短。因为德国那边的制.造机械更好,工艺更好,以及技工熟练度造成的。同理,我们应该没理由相信,苏联人在露天状态下生产的T34,和大量临时招募的工人,在设备上和建造的人员素质上,可以和德国人抗衡。因此同样工时生产出的武器,德国人和苏联人在武器精密度精细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想是可以理解的。而单单因为德国武器最终被制造出来的时候显得较为精细,工艺较为优良,则认为这一切是加大工时的结果,是非常不合理的。
现实中这种的现象证明,在工业产品的生产上,某一方在工艺和技术管理方面存在优势的时候是可以相对的大幅度削减成本的。并且与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相比,这种制造成本上并非一定是劣势。同理,虽然苏联人在制造坦克的人力成本上,或者资源成本上,有着自己优势,但德国在制造坦克上,也非没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艺强大以及设备先进,技术人员素质,更合理的管理,这4个方面。
以下是我找到关于工时方面一些资料。在生产工时方面,W.J.斯皮尔伯格在他的《黑豹及其型车》一书中提及,生产一辆黑豹坦克共需2000个工时,其中底盘加工需55个工时,炮塔加工需38个,行走装置安装需485个,炮塔安装需150个,最后总装需85个。2000这个数字应该只是在总装厂组装一辆黑豹所需的工时数,而不是所有零部件生产以及总装所需工时数的总和。
关于T34工时一些资料
事实上T-34比德国坦克结构简单,更适合量产这种说法很有问题,至少对于T-34/76绝对不能这么说。T-34采用的是克里斯蒂悬挂,这种悬挂需要在车体上面搞出向内凹进的空间来安放其板簧和烛式悬挂系统。因此对车体的空间占用和加工要求都有额外的占用。相对来说4号的弹簧悬挂直接安在车体上更轻便一些,4号比不上T-34的是克里斯蒂悬挂更稳定一些。
T-34/76采用的多数是焊接炮塔,其加工时间绝对不会小于德国的同类坦克。到T-34/85才全面改的铸造炮塔。发动机方面V-2柴油发动机,柴油机因为压缩比高,在省油的同时也需要承受更高的汽缸内部压力,因此天然就比汽油机工艺复杂,成本高昂。车体方面T-34采用的是焊接车体,倾斜装甲,这方面的工艺与德国类似,因此不会比德国坦克省事。除非苏联人在材料上偷工减料。火炮方面苏联的76.2mm L/41 F-34坦克炮和德系的75mm炮相比工艺和材料上区别不是很大。也省不了多少工时。总地来说T-34的生产工时前期需要8000左右,到了后期改T-34/85需要的工时也不会太少,(炮塔改铸造了,但是装甲加厚了,负重轮和悬挂也加大了,炮也加大了,增加了无线电,人员也增加到了5个)。
德国坦克生产工艺复杂,但凭借先进流水线,生产效率并不低。图为“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制造车间。
T-34的优势在于工艺要求不高,易生产性好,可大量使用非熟练工人和精密度不高的加工机械,但所费工时并不比同期德国坦克更少。(资料图)
小结,T34相较黑豹的确存在较大的工时优势。但黑豹工时虽然比T34要多出不少,但主要不是设计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其他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
七,关于2种坦克可生产性的对比。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的一些数据
黑豹 工时 15000 造价 58000-60000美元
T34工时 8000造价 34000-48000美元
2者性能差异。上面应该说较为清楚了。
按照历史的数据,黑豹的工时约为T34的1倍左右,花费的成本则比T34多了50%左右。以上信息都确认之后,我们再考虑到当时各国军费情况
美国3000亿美元
德国2050亿美元
苏联1100亿美元
英国940亿美元
日本560亿美元
以历史背景的数据计算,工时计算,平均苏联每制造二个T34,德国就可以制造出1个黑豹。成本上德国甚至还比苏联少支出了大约10%的资金。1比2情况下,黑豹是可以保证优势的。更何况德国本身军费投入差不多是苏联的一倍。
1943年9月13日科洛马克附近,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2装甲团1营的7辆“黑豹”坦克在霍尔泽上尉(其座车战术编号为101)指挥下同苏军大约70辆T-34坦克作战。20分钟战斗中,28辆T-34坦克被摧毁,“黑豹”坦克无一损伤。1944年7月28/29日,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5装甲团2营摧毁苏军107辆坦克,包括T-34、谢尔曼和瓦伦丁坦克,自己仅损失6辆坦克(1辆PzKpfwIV型坦克和5辆“黑豹”坦克)。
按照美军的统计,每摧毁一辆“黑豹”坦克就要付出5辆M4“谢尔曼”坦克或者9辆T-34坦克的代价(注:美国人似乎有意贬低苏军坦克的战斗力,不过还是说明了黑豹面对T34-85还是拥有较大的优势。)。
小段总结,综合考虑了生产性的诸多因素后,T34拥有在更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优势,而黑豹则拥有,更强大的性能优势。
总结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以数据为依托,对2种坦克,进行常规性的分析,下面就进入总结单元吧
先谈谈T34,无疑T34是优秀的,其设计很好符合苏联国情与当时战场实际局势。苏联的优势,资源丰富。工业规模庞大。这里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的是,工业的规模庞大和强大是2个概念,如现在我们中国是工业大国,但还谈不上工业强国,工业强国概念是什么,不但有着相当的规模,工艺科技也要达到相当的高度。才可以算的上,也就是工业强国更强调的质量。而工业大国则强调的数量和规模。
苏联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底子比较薄,虽然斯大林,当时在苏联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工业化进程,但工业化时间比较短,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更多是在规模概念上的而非技术上的,其大多技术机械是购买欧洲与美国的。也是苏联工业特点是,产量高而技术含量偏低。那么制.造相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T34对苏联来说就是相当合适的,假设让苏联去建造如黑豹一般的坦克,它是做不出的。即使苏联可以做的出来也是得不尝失的,这是技术和工艺的限制必然结果。
而因为资源问题,苏联可以大量制.造T34而不用担心资源枯竭。而因为资源丰富,相对的带来的造价的降低,因此苏联丰富资源变相的降低了T34的价格。使的苏联可以制.造更多坦克,形成了良性循环。彻底发挥了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通过自己资源优势带来的武器数量优势,抵消了德国在武器性能以及人员素质战术素养方面的差距。另外,T34的对加工环境的要求更低,苏联工厂大量存在技术工艺较差的情况,但生产T34使得这些工厂都可以进行生产。战略形势方面,因为苏联初期遭遇大溃败,无力去设计新的武器,更等不及新武器的投入,将已经成熟的设计,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来支援前线,无疑是符合战局的需要的。
再来看黑豹,与苏联情况差异很大,德国情况就完全不同,德国是世界工艺最好的国家,科技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得到了西欧之后,德国掌握的工业能力无论规模和质量都已是远远超过了苏联。未开战前,德国掌握的工业能力已是苏联的2倍,质量上也更高,在41年入侵中,德国除了大量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外,更毁灭了苏联一半的工业能力,占领了苏联大量国土,使的2国在工业能力差距在42年左右达到了4倍。但为了稳固新占领地区的民心,德国在41年和42年并没有大规模占用这些工业。连德国本土工业也没进行足够动员。不过就当时局面而言,德国人认为局面是可以控制的,我想还是可以理解的,造成了他们并不着急推出大量应急式的武器,更倾向于设计和生产新型的坦克。黑豹就是这个环境下诞生地产物。黑豹发挥德国人在机械技术和工艺的优势。从重量的增加,相对规避了德国装甲质量较低的情况。应该说还是相当符合德国人的需求的。因德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比起T34的高度机动能力,黑豹防御能力将更有发挥余地。事实真的用T34,其高度机动才能更好发挥自己力量,但这样显然将更快的消耗德国的石油。真论石油消耗,不见的比黑豹轻的T34就真的比黑豹来的少,一个在防御中就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另一个则必须不断的机动,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它们设计特性以及理念是有极大的不同的。
这种武器与战场使用国的适宜程度,很大程度决定这个武器的性能是否可以发挥,最终上升的合适的战斗效能。否则性能再强大的武器,也没有发挥余地。就如同一个完全的内陆的国家,却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研究出了世界最先进的,威力最强大的潜艇,无论这个潜艇再先进,其存在,对这个国家而言,事实上不存在任何意义。因此一个武器的真正价值,除了性能外,我们不得不对其适宜度,进行合理的考虑。
从设计角度,T34是不敌黑豹的,黑豹对T34优势明显,但T34也的确是一个优点很突出的设计,但在性能上,性价比,成本,工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黑豹还是超越于T34-85,1944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的产量,两国的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的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飞机的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联取得的生产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的基础上。德国生产出的装备由于燃料的匮乏和陷于瘫痪的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装备进行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在苏德战争的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的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要原因。
东线作战的老虎和黑豹,保有量的最高峰的时候大约只有是200多老虎,700多黑豹。而同时期东线的苏军中T34-85保有量至少是德国这些新型坦克的10多倍。即使到位的坦克也极度缺乏油料,难以发挥作用,从这个数量比例上,侧面上也说明了为什么,和苏军战斗数年互有胜负的德军,会在44年出现了大规模的溃败。因此44年的溃败,并不能归咎武器上。出现如此巨大的数量比的差异,造成的失败,根本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既然分析的是武器,就拿武器性能和设计以及实战来对比才是恰当的。
在真实的历史数据下,黑豹在东线取得的战果是非常不易的。面对比自己数量庞大10多倍的T34-85,并且还在极度缺乏燃料的情况中,依然取得如此的战绩,可以想象,如果德军拥有更多的黑豹,黑豹的歼敌效率和生存力,都会更大的提高。
黑豹是那个时代悲剧产物,生不逢时的它,缺乏足够时间,去进一步证明自己,也缺乏战争血液-石油支持,让它奔驰于战场。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场战争,德国的最终失败,就否认德国某些武器的高明之处。也不能因为黑豹属于战败的德国,就认为其一定失败作品。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武器,在历史中命运的不同,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去这些偏见,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它们,我们才能更好的看清楚它们的一切。才能真正体会,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那些真正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
更多阅读
维京群英传——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与他的子嗣们渣翻坑 拉格纳.洛德布洛克
公元750-850声名狼藉的维京人领主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与他的子嗣给伟大的欧洲帝国(在当时看来北欧不算欧洲)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与可怕的影响。在超过五十多场战役中,拉格纳·洛德布洛克仅仅被打败了一次。重♂要♂声♂明:“拉格纳·洛德布
苏、黄的书法与诗法 苏士澍书法价格
内容提要 苏轼、黄庭坚倡导的“尚意”书法,追求“出新意”和“生新奇”,其笔意的纵横曲折与“以文为诗”而重气格的宋诗章法相通。他们的书体,或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或雄健奇崛、丰筋多骨,一如其诗体而风格独特,具有“一笔书”的气韵,
苏宁VS京东及与淘宝商城模式优劣探讨 自建商城的优劣分析
本人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把所有可以网购的生活消费转移到了网上,感想如下:在京东具有大仓的城市,从京东购买生活用品已经到了非常方便的程度,最快是上午下单,下午就可以送到,而且节约了很多时间和付给传统超市的商业地产费用,实在是让人不能拒
歌德自传:诗与真
首页 小组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九点 书籍电影音乐小组成员活动搜索 热评 排行榜 分类浏览 你好,请 登录或 注册歌德自传:诗与真放在你的blog里!译者: 李咸菊作者: (德)歌德ISBN: 9787801308474页数: 545
苏德战争即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08日 苏德战争 苏联知道吗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