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解读 十八大党的教育方针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

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

(1)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年,全国仍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27%,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省、自治区都超过1%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12%,人数为200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4,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0%、78.2%、62.0%,东西相差21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2%,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5%,相差12个百分点。全国有1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4%,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8%-62.6%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19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部分国家低4-5年(表1,表2)。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4-1/3为15-25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任务艰巨。2001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5%、5.7%,全国中小学每51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

(二)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1.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1990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万以上,88/89学年度接近800万,89/90学年度565.4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年级最高,4年级其次,6年、3年级较少;初中2年级最高,3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年1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达9.39%。6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1%,初中3年后将达到28.17%。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程度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3.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现阶段农村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是正确处理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经研究指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起伏不定,1958年大办农业职业中学,后又大量压缩,1963年又恢复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刀切掉,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一道令把大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招生困难,造成“有校无人”;

(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适应。近期社会调查和研究表明,农村教育出口不畅,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而多数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农村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少数学生不那么看重升学,踏踏实实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或是回乡并有所成就,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和成就,发展机遇均等,这应该成为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三)高等教育发展仍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在全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极缺。2000年,25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6%。而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分别达到39%、56%、33%、25%。高等教育经过扩大招生以后人才规模全面紧缺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结构性短缺和过剩成为新的突出矛盾。硕士研究生2001年招生16.5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4%,低于日本的6.6%,2003年达到26万,2004年33万人,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矛盾。学制缺乏弹性,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缺少技术应用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清华、北京大学被称为送往美国留学的摇篮,毕业生中的82%、76%流向美国。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执教,人才大量继续流失,是人事制度的缺陷还是频繁的人事制度改革造成的公信危机,需要具体分析。在各种改革名义下的人为随意频繁的管制和折腾,教师缺乏、稳定、宽松、有序、便利的制度性环境和条件是主要症结。科研与试验发展(R&D)整体投入占GDP比例不高,2001年1.1%,而1998年美国、日本、韩国已分别达到2.79%、2.92%、2.52%,这些国家R&D总量中高校占30%左右,而中国只有8.6%。高校生师比过高,达35∶1,按15∶1计算,师资缺口11万人。

(四)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单一办学机制与格局没有根本改观,过于干预、独揽、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未能很好履行应尽职能,投入严重不足。

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路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发展成果,高等教育受到极大摧残。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后,1978年恢复高考,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属于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办好重点大学,教师队伍、招收学生、教学、教材、教学设备都是在打开国门的同时进入恢复、整顿和建设阶段,农业院校艰难地从乡村迁回城市。这一时期,国家积极向国外派遣大批留学生,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应该说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框架和基础,以及今日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是与80年代的恢复性建设和开放国门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与合作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快了大学的改革步伐,如计划内、外招生和收费制度的并轨改革,学科分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和待遇改善,包括筒子楼改造等,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令人难忘的高校改革还应属大学的合并。高校资源整合与提升便从此开始。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合并为新浙江大学,紧接着行政指导型的高校整合便紧锣密鼓地加快了速度。这种整合在一些省份和大学也受到非议和抵制,现在看来这并不都是坏事,如果这股风越刮越大,就不是如今的格局。大学的合并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需要,也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从整体上看,大学资源的仓促整合,实际上变成事与愿违的结果。大学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再分配而己。好在并没有刮风,在科学家冷静思考时,政府指令有时也失去光彩,一些指令性改革逐渐被矫正,被岁月冲淡,这就是历史,好在历史不是一个人写的。90年代后期的高校扩招,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急于求成的一面。总的说来,扩招虽然给后来的学生就业带来了麻烦,但适应了当时和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就业难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与扩招相提并论。各行业部门办学改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办学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改革,无可厚非,但也经历了阵痛。现在高校改革的难点是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各事业单位实施的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最大。很多学者指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2]35号文转发的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任制的意见》实行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与国家《劳动法》第25、26条相违背。遭遇诸多批评的北京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焦点就是“不晋升便解聘”和只改教师,不改行政干部,体现了中国官本位的文化特质。虽然北京大学几经修改,2004年4月修改许多硬性规则后终于获得通过,但其荡起的余波久久难以平静。问题是在公职人员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情况下,人事部门的单项改革没有综合配套改革所支撑,免不了跷跷板的运动轨迹,即摁住一头,另一头就翘起来,最终结果是拆东墙补西墙。这里还涉及到重大理论问题,即惟效能逻辑和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观,包括人事就业改革是否在人口众多且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保体制情况下的目前中国适合。中国的教育改革也要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稳定和发展大局。目前在部分工人失业、富余农民无业、相当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大批教师失业和心神不定,会产生连锁反应。稳定压倒一切,这在中国是毋庸质疑的政治智慧,没有一个政治家会视若无睹。问题是在扭曲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指使下,一些基层干部倒是乐此不疲,不顾众多教职员工质疑和反对,执意推进单项、激进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并没有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真心支持和响应。通过这项轰动全国的单项教师人事改革,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学校自主办学和完善教师工会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农村、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农村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在集约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变迁中找到结合点,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是根本出发点。此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和社区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为总目标??保持农业教育和院校特色,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适应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选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居民总数的0.4%,仅为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是农村社会转型中的正确选择。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也难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国家的重点教育工程,如果在近期内能达到2-3个乡镇1所高中,并逐步达到1个乡镇1所,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学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消除几百万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无望升学,并在自然就业状态下任其发展,辍学就有其滋生土壤。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国家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现象,乡镇将成为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将来是本科),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也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在低谷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有特殊政策,如加分等因素,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在不同条件下,只讲瞬时结果的统一性和竞争性是极为不公平的。高职在农村扩招是每年从800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中逐步转出300-400万农村青年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办法,其余400万人经过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向城市是近几年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决策。

(五)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效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青年进城也好、回到农村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进步。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相同的汉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有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同时,这种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及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又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2.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正确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正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与经济、社会相平行发展,农村教育积极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规律必然要求正确选择。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所急需,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功能、效绩和长远、持续发展相结合,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形式。随着社会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将深入人心,长驱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需要改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编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教材,文字教材还要配以声像教材。农民教育中采用介绍农民切身经验的方法更有实效,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可以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通过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农村中小学发展。
关于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解读 十八大党的教育方针

3.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1982———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53———2000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11],要达到70%需70年。如果户口、土地、行政等管理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对统计工作中的误差忽略不计,就可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则需要20-25年即可完成,如果再考虑相对停滞期,即2030-2035年达到70%的城市化率,这是比较理想的预测,但有些急于求成。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确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对农村教育和农业教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对其固定概念的争论变得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仍有惯性,行业、部门利益仍在束缚和支配着人们的创意和思维。然而有一点不可辩驳,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的农民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鼓励和扶持有志者在农村创业。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入世后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课题。

1.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封闭格局和壁垒,建立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农村教育体系。拆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部门壁垒,建立和完善农业教育与农村教育相结合的合理层次、结构、布局,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县乡村普通、成人、职业学校为基础,开放、有序和充满活力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1)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高校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由教育、农业部门经专家论证,在每个省、市、自治区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正规大学)建立1—2所农村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单独建立或挂靠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院),迅速扭转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农村、农民教育被削弱的局面。

(2)协同省地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

(3)省、地农业院校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农村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2.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从过去动用警力集中培训到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这是世界之潮流。农业产业化也好,接受农民职业教育也好,主体是农民。因此,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迫在眉睫。

3.推进“三教统筹”的制度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的深刻与复杂,使农村教育并没有因城市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同步发展,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也没有立即显现出来。因此“,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依然成为现阶段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艰巨目标和需要继续推进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教育、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业职业学院、农业职业学校的一次评估,彻底扭转有些学校长期忽视农村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局面,凡没有职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场地、设施的学校重新评估学校等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学校),并要求限期整改。逐步建立农业、农村院校“三教统筹”的办学体制,大力开展从业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成人)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每个县建立1-3所高职学院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中心,每个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以加强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出路。对县乡村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评估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以防止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浪费现象,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会化终身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先导性和辐射性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6141.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太极拳折叠劲的十种解释复制 太极拳主要名词解释

:关于太极拳折叠劲的十种解释[复制▼]作者:悟易太极1、太极拳之“折叠”     太极拳“折叠”说法首先见于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此后,对于“折叠”涵义的诠释

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

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李瑾瑜近年来,由于教育的民主化、人道化、效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对内部深层次问题的触及,师生关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个在理论上需要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急待精

关于举办2015年国防教育征文活动的通知 有奖征文活动通知

关于举办2015年国防教育征文活动的通知根据《关于印发<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3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苏教体艺〔2015〕4号)文件精神,接省教育厅文件通知,我校将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

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律意见书 产品质量问题告知函

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法律意见书 针对B交付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在依据买卖双方签署的《马口铁买卖合同》以及《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特提出如下法律意见:一、合同责任与侵权

声明:《关于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解读 十八大党的教育方针》为网友夢如人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